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育改革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育改革

1.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中学美术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应适应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不宜过于深奥和专业化,同时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首先要建立民主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允许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的差错,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允许孩子在作品表现风格、手法上的自主选择,教师因材施教,促使其健康发展,允许孩子对各种美术门类及工具材料的偏爱,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各种渠道为其创造条件;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一个最低目标,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不断向高一级的目标迈进;最后在基本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专长与兴趣,比如开始刺绣、草编、雕刻、剪纸等技艺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大力开发本土美术课程资源

将美术课堂向外扩展、延伸,经过教师的精心整理和筛选,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各种资源,使美术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比如可以用胡萝卜、黄瓜、芋头等蔬菜,根据其形态等特点进行雕刻、拼贴等美术创作,也可以各种将花卉作为水彩、中国画等的临摹对象,或者借助简单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变废为宝,加以利用,使美术课程充满地方特色。同时在临夏地区丰富的地方艺术背景下,美术文化也不断融入美术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知识,在美术学习中实现情感的升华。以砖雕为例,临夏砖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注意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着各族劳动人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理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显示着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临夏砖雕的历史、制作工艺、雕刻技法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3.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研究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是发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拓宽发展空间,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掌握艺术表现的方法。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进行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面对疑惑时能给予意见和启发,对整个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与鉴赏学习活动;在中国画、油画、素描、水粉、水彩、版画、卡通等技法及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实践;使用多种工具、材料,了解多种工具的功能和正确使用方法,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选择具象或抽象的艺术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有创意的构思和设计方法,感受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美感特性,并进行设计或工艺实践,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大胆展示和交流,不仅要求学生要认真进行自评,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注意对评价的反思。

作者:李克云单位:甘肃省临夏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