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是指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道德情感因素巧妙地融入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日常生活中去,使农村留守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道德情感的激发、体验、维持以及巩固。坚持渗透性原则,可以将道德情感的培育渗透到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各个层面或阶段,将家庭、学校、社会纳入这项工作中,形成强大的综合作用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情感的培育并非一个孤立的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教育者要有紧密结合,齐抓共管,才可能对他们形成全方面的教育影响。

(二)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即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具有教育蕴意情境来刺激儿童感观,激发情感,产生体悟,使之受到教育。坚持情境性原则,教育者一定要注重宏观、微观情境建设。从宏观上需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生态场或行为规范情境;微观上则要为道德情感培育创设良好的家庭、学校情境。

(三)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即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过程中,注意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儿童投入到各种道德教育活动之中,促进儿童产生道德感受,累积丰富的体验,为儿童道德情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道德情感的学习在于体验。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过困难与无助、关爱和帮助,他们就很难建立起同情心感受;如果孩子没有在家做过家务,他们就不知劳动的艰辛,不会养成对家庭的一份责任感。贯彻体验性原则,教育者应该让儿童们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实践,让学生真正进行教育体验。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内容及培养要点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育内容要考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又要注意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时情感发展的共性,重点关注其“他向性”的道德情感培育,包括同情感、责任感、正义感。

(一)自尊感

自尊是个体要求得到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需要,它可以调控个体行为。良性的自尊感会反省、控制、矫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约束不良行为;不良的自尊感则可能导致抑郁、胆怯、焦虑、嫉妒、怨恨、自卑等负面心理。自尊感有两个培养要点:第一,自尊心的获得与其成就感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者应当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创设条件与机会让留守儿童展现自己的长处,帮助其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强化自尊;第二,留守儿童要学会自爱,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们珍重生命、爱护名誉、维护权利,坚持个性品格。

(二)同情感

同情感是一种对他人身处困境或不幸所产生的共鸣,以及由此诱发的支援性的动机和行为。农村留守儿童同情感的培养:第一是教他们待人真诚、平等。真诚即坦诚待人,不虚与委蛇,平等,则强调同情这一情感互动的双方在心理上要平等;第二教育者要引导留守儿童经常性地乐于、善于助人,使“助人”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

(三)责任感

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社会乃至自然界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应尽的义务的一种自觉态度。留守儿童责任感的培养要秉持两点:第一是使其知晓自己的社会角色及意义,留守儿童每个人都是角色集,承担着学生、儿女、班级成员、社会公民、国家人民等多种角色,只有当其了解不同角色的社会意义,才有可能更好地胜任自身角色;第二是培养其履责能力,责任的实现与每个人的能力息息相关,光有责任感但是能力不够也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育者不但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同时也要懂得“因材施教”。

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实现途径

(一)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基础

1、强化父母责任感

转变父母教育观念,唤起父母的责任感。父母因常年外出工作而角色的失位。很多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外出工作赚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却不知孩子的成长过程最好有父母的陪伴和指导。于此,父母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频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回家探亲,尽一切机会把孩子带在身边;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来教育或鼓励孩子,帮助其树立形成独立自主的情感意识。

2、树立监护人角色意识

鉴于现实的诸多因素,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后,不得不把孩子委托于监护人。监护人要有“准父母”的角色意识,承担起教养孩子的全部责任和义务。监护人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学业上成长,也要关注孩子思想品行的成长,二者要齐头并进,不能偏废其一。监护人要提高教养方式,这一点对很多监护人来说绝非易事,特别是对祖辈级的监护人,所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可以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同时开展对监护人的教育培训。监护人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为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学校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关键

1、营造优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在于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氛围于无形中影响学生。当前,农村学校都在经历着撤点并校的“阵痛”,再塑校园精神文化也是许多农村学校急不可待的课题。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师风、学风建设。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活动,通过活动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树立良好的集体意识。当然,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师生持续不懈的共同奋斗和努力才能蔚然成风。

2、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育的强力后盾。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会比一般孩子强烈,对于他们来说,给予心理上的关怀是他们人格健全的前提。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教师要关注、爱护、尊重这些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相互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个具有优秀道德情感品质的教师,学生也会信服。想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担当去感染学生;想要培养学生的同情感,教师自己就要有助人为乐的品质,在学生或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三)社会各界的关怀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保障

1、倡导社会媒体自律

儿童的认知能力、判断力、思考力尚不成熟,面对大量可能充斥着低俗、暴力文化媒体的资源,他们不能进行有效、自觉地筛选。这就要求媒体要坚守底线,积极传播有助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文化素质的资讯,生产知识性、娱乐性统一的文化产品。通过种种自律措施来净化传媒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提供清朗环境,使媒体成为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养的过程中的助推力。

2.兴起农村社区教育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我国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大教育,包括职业培训、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它根植于农村社会生活,最贴近留守儿童实际的教育环境,因此能够为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搭建一个有效平台。于此,一方面农村社区可以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者队伍。由政府宣传引导,号召社会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充当思想辅导员,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情感变化,为他们解决成长疑惑。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可以开展角色体验、组织公益性环保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形式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意识、环保理念、关怀感等,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能够填补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活动的空白,以此来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自我教育提升是农村

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根源教育者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于儿童来说,始终是外在的推动力,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个体对道德情感的认识、内化和实践外化活动才对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留守儿童要学会自我调控。自我调控需要毅力,同样道德品质需要持之以恒进行锻炼。首先,教育者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去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挫折,给他们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意志。其次,农村留守儿童要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做到凡是自己要做的事情都无需他人强迫或督促。最后,要进行自我奖惩。农村留守儿童己可以给自己制定的奖惩计划,完成某项任务或做出某种成绩后,就以一定的方式,奖励自己。

作者:曾尔琴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