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课堂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精选

劳动教育课堂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在劳动技术教育当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讲,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在对学生进行技术视频展示,以及动画演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提高,互联网技术正不断迅猛发展着,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还有更多的思考,新时代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还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如何能与劳动技术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结合,促进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以下文章将从这些方面展开深入探究,探索通过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结合来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特征分析

(一)从课程理念方面来看。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理念,就是依托一定的项目载体,通过学生对劳动教育含义的理解,稳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程度。而在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当中,不仅需要结合锻炼学生脑力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这两个主要方面,还要注重与信息技术能力相整合,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样的教育理念当中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和劳动教育的整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整合,是劳动技术教育这门学科课程理念的现实要求。

(二)从学习内容方面来看。所谓劳动技术教育,通过字面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一些劳动技能的教育。在学校的课堂教育活动当中,不可能将一切劳动技能教育都以实践的形式展开,尤其是在小学生这样的年龄阶段。不论是出于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能力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考虑,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要想完全以实践形式展开是几乎不可能的。

(三)从学习方法方面来看。劳动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在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虽然在很多时候都无法以实践的方式展开。但是劳动教育这样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却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除了一些相对简单的技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课堂上进行实践和探索之外,一些相对困难的技术教育,在现阶段的小学劳动教育课堂当中,是很难通过学生亲身动手实践这种方式来实行的。这样的学科要求,也是劳动教育这门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将整合的优势所在

(一)具备丰富的资源学习库。信息技术的主要依托就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这一主要载体,学生又可以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我们都知道,在现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互联网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于互联网认识的不断加深,互联网的运用也日趋成熟。很多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也开始依托互联网这一平台,来进行教学资源挖掘和教学经验沟通。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除了能够向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之外,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寻求更多的学习资源。这是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整合的第一个优势所在。

(二)具备优化课堂质量的独特性能。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首先带来的就是课堂效率的提升。如果仅仅依托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那么学生在学习劳动技术相关知识时,只能以听取教师的讲解为主,极少有机会进行亲身的实践和操作,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经验和技能也没有直观切实的体验。可是,借助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能够使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更加具有现代气息,而且还能够大大提升劳动技术教育的课堂效率,优化劳动技术教育的课堂质量。比如,对于雕刻、刺绣等需要进行实际演示的技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完全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在上课之前,教师完全可以先制作好相关的PPT,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还能够适当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视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越来越长,而且学生所能够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也会更加丰富,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上。

(三)具备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大优势。我们对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学科教育的融合研究,不能总是把目光局限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应当注重劳动技术学科学习的另一个主体,那就是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融入现代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当中,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现代技能,也就是信息技术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那么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就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那么简单了。就比如,WPS软件运用、表格制作等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就业当中,必须要具备的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当,部分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还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为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另外,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对于一些难以进行课堂实践演示的劳动技术,学生完全能够获得更加真实深刻的体验。例如,电子CAD、AutoCAD、CAXA等软件,就能够真实地模拟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等这一类工业方面的高难度技术操作。如果总是通过视频演示的方法,来为学生灌输这些方面的知识,那么学生本身是无法获得一个直观切实的体验。如果能够借助CAD、AutoCAD、CAXA等软件,让学生在这些软件的帮助之下,进行一个模拟式的操作体验。那么,学生经过这种亲身模拟实践的体验,就能够对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如果长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劳动技术模拟体验的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之下,学生遇到一些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劳动技能时,也很有可能会生出自主进行模拟实验的想法,这将让学生潜意识想要自主动手实践,探索其中的奥妙,对学生实践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一定会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补充学校教学资源势在必行。如果对一个人提到劳动这个词,脑海当中所反映的,一定是一些具体的工作或者劳动事务,而很少会想到劳动技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学校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也是如此,部分学校总是不注重劳动技术教育,把劳动技术教育想得片面化,忽视了劳动当中的核心因素,那就是技术。任何形式的劳动,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思维和劳动技术作为支撑,那么是很难确保这些劳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也正是在这样的错误思维影响之下,部分学校对于劳动技术教育并不重视,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资源投入,当然也就不会重视。然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对于动手实践要求提高的学科,一定需要购买大量的设备,提供相应的教学场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部分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的投入方面相对较少,教师在展开劳动技术教育的时候,也常常面临着资源匮乏的窘境。所以说,要想使得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专业的劳动技能,那么加大劳动技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势在必行。

(二)充分强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从目前部分学校的劳动技术教育现实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教师的任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部分学校还存在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劳动技术教育教师的现象,又或者所聘请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证书,不论是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经验,还是自身所具备的劳动技术专业素养,都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直接联系的,如果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就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最专业最优质的教育,学生的学科能力也不会有多强。所以说,在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门学科的核心在于什么,对于教师的聘用和选择,也要进一步提高门槛,一定要引进专业实力足够优秀的教师,为学生学习和劳动技术教育这门学科提供先决条件。此外,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意识,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劳动技术教学资源。比如,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学校可以与部分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双方协商的前提下,邀请专业技师进课堂,为学生分享一些相关的劳动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进行参观学习等等。

(三)初中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信息技术在劳动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当中发挥的作用,其实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应该是对于教师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就是一定要充分利用身边能够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比如投影仪、计算机机房、实物视频展台等等。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加强自己对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充分挖掘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可行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能够成为信息获取的主体,不需要再像以往的学习一样完全依赖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信息,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生便无需局限于教师的讲解中,可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学习,而其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相对来说都会更加多元化。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融合时,还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改变学生对于教师过度依赖的思想。

四、结语

由上可见,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便利,对教师来说,能够使自己的课堂内涵更加丰富,也能进一步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更多体验感和参与感。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更深刻的劳动体验,而且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融合的这条道路上,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立足于现实情况,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教育;渗透措施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历史学科教学也要渗透德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2020年,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高中历史学科中呈现的许多历史内容、文明成果都与人民的辛勤劳动付出和劳动创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作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资源。

一、研读政策,领悟劳动教育要求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而不是想当然。所以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研读政策,深刻领悟劳动教育的内涵,并且根据高中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为了指导推进当前劳动教育,国家出台了指导实施、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既强调了新时代对青少年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也明确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特别指出要把握育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同时也指出了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教人者要先受教。这些实际上强调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领悟政策要求,意识到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南,是实施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把握课程性质及课程实施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教学实施建议,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寻找渗透、推进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挖掘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感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提供强大助力。

二、结合史实,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促使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这表明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呈现了在当今时代对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新的统编版高中必修教材,在中国古代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呈现的就是劳动在早期人类产生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而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是为了服务于劳动。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制作到新石器时代磨制技术的发展,呈现的是人是劳动的产物;早期农业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分离,依然是劳动在提供核心助力,这充分证明了人是劳动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例如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铁犁牛耕”劳动方式的推广成为核心动力;而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模式下的生产劳动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关键。在劳动推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具体呈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封建社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由此可见,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促使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提升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识,并且通过具体史实论证,提高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三、深挖教材,构建劳动教育课堂

高中历史学科虽然不是一门劳动学科,但却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特点,也是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之一,这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寻找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构建劳动教育课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学生能够了解各个时期许多伟大的工程,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河、北宋的汴京城、元代大都等,这些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是劳动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认识劳动创造奇迹的真理。在学习1956年中共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阶段时,1958年至1962年是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设,这与“铁人”王进喜等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的艰苦创业、艰辛付出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而在学习世界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部分内容时,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影响整个工业革命进程的最重要的发明,瓦特当时是一名一线工人,通过瓦特对蒸汽机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最终成功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学生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现今时代弘扬的“工匠精神”。因此,深挖高中历史教材能够给历史课堂渗透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和资源,落实劳动教育的要求。

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感受劳动价值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强调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根据高中生实际设计教学,使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凸显了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彰显了劳动的价值,教材中有多处呈现,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成果璀璨,而在南方经济开发的过程中曲辕犁的发明与使用成为促进封建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动力之一,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农业技术走向成熟,体现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古代科技方面也成就显著,特别是在天文学、数学和农学方面成果丰硕,有《夏小正》《授时历》《孙子算经》《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等,绝大部分成果都与农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素材。但是只让学生看教材,学生直观感受不够强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多样、直观地给学生呈现相关的内容,如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感受;也可以通过探究性活动,如以“隋朝赵州桥的建造奇迹”为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探究其技术的先进性;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如走进历史博物馆,亲自领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进而感受劳动的价值。

五、以高考评价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最关注的就是高考,新高考着重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遵循“一体四层四翼”的原则下进行命题和评价,从命题内容上来看,已经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如在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试题中,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择的人物是全国劳动模范刘源张的个人事迹,涉及的问题是“作为劳动者,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贡献和他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这实际上也是在引导学生要学习劳动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也意味着广大青年要传承先进人物精神,为建设新时代做好准备。这也明显地提醒了历史教师,高中历史教学要有时代意识,要关注劳动教育给当前教学带来的新要求,切实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深度挖掘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既要充实历史厚度,也要延伸历史理解的宽度,不断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总之,高中历史学科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正如《旧唐书》所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高中历史课程能够从历史发展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阵地,把劳动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塑造学生个人品格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波.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1).

[2]赵振波.试论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3).

[3]李信升.以情见境,以境生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法的应用[C]//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2020.

[4]李腾达.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能够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新课标修订过程中结合时展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解读,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与普通高中课程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以及实践途径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需要,也是高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和职业生涯认知的进一步丰富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

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高中生全面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基本理念,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来发展自身的价值。高中课程体系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将劳动教育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实践路径,既能够充分凸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能够有效地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达成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的教育任务,需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教学原则。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既能够引导高中生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形成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同时也能够从劳动教育这一根本理念出发,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方向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组织高中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养成爱劳动习惯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劳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完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良好培育

核心素养理念以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核心,是新时代下的育人趋势和根本要求。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课堂上的人文知识和教育成果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是日常劳作创作出来的,只有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人文知识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课程体系中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学科教育的价值情感,从而自觉地形成价值认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学生必须具备动手动脑的能力,形成较强的批判思维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劳动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现状探究

(一)劳动教育缺乏重视,娱乐化倾向严重

素质教育理念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已经得到普及,但是由于大多数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升学压力,无法在课程教育中将素质教育理念很好地贯彻在高中阶段素质教育体系中,导致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不够明显。大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只是停留在课程表中作为摆设,甚至还存在一些学校都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只是将打扫卫生以及校园大扫除这样的劳动挂上了劳动教育的美称,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参与了劳动就算是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这种教育教学体系导致高中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形式化的问题十分严重,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也导致大多数学生都会将劳动教育当作是一个休闲娱乐的项目,既没有充分尊重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和教学实效,也没有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不够认可,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

(二)劳动教育错误解读,惩戒化利用明显

劳动教育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学生的劳动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从劳动教育的具体应用来看,由于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解读,大多数学生都将劳动教育作为一个惩戒手段,学生犯错误以后老师的第一反应不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是通过劳动教育来惩罚学生。例如很多学校都会存在由于学生犯错误而惩罚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很深的误解,学生家长也会由于学生犯了错误而让他们进行劳动。这样一来,学生在潜意识里就会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惩戒方式来看待,既无法培养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和正确引导,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也会由于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而无法构建完善的高中课程教育体系,教师在劳动实践教育过程中也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导致在综合素质培育过程中学生劳动素养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育内容相对简单,评价标准不统一

由于缺乏劳动教育意识,在当前高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导致教育内容相对简单,大多数高中的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值日卫生以及进行社会实践劳动等方面,在值日卫生劳动实践开展过程中,学生会认为这是他们需要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当作一种放松和休闲娱乐的教育方式。这些实践教育内容都无法真正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提升自身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再加上很多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劳动评价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仅仅针对教育结果来进行评价,例如很多教师都会以学生在社区参加劳动实践的红印章和表格来进行劳动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都只关注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再加上劳动教育的成绩不计入学生的高考成绩,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开展实效,无法起到育人的作用。

三、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落实劳动实践

新时代下为了保障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效,需要教师结合素质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明确劳动教育的实践目标,并将这一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确保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体系中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教师应当按照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及高中生的实际需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积极组织各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教育来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形成较为积极的劳动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劳动品质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实现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结合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目标来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技能,通过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来培养劳动习惯。大多数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劳动实践的落实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当将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指向核心素养,以劳动教育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有效落实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整个教育工作中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来提升劳动素养。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鼓励学生家长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家庭事务的过程中来,例如可以通过做饭、整理卫生以及洗衣服等各种日常事务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确保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引导性价值,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劳动技术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授课活动,其他学科的老师也不能随意占用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来鼓励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社会环境下各方面的资源都相对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中的一些实践场所来让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获得相应劳动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这对于有效劳动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强化教育实效

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创新劳动教育的各种开展形式,以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来强化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大多数劳动教育都局限在课程讲解中,甚至有些学校还将日常的值日卫生作为劳动教育,这种狭窄的教育途径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效,在创新劳动教育途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高中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文化宣传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在各种学科教育中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这样一来,既能够强化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培训,也能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在课堂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通过拓展课程的有效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例如,教师还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劳动课程,将校园文化这种隐性的课程融入劳动教育中去,这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也能够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自主性。

(四)丰富教育评价的各项指标,细化评价标准

为了保障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教师还应当丰富劳动教育评价的各项指标,通过细化评价标准来保障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培养和劳动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平时表现,将过程性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平时表现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能够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作为反映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价值观形成情况的一个重要依据,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劳动认知以及劳动能力,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整劳动教育的各种实践方案,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加强学段综合评价,将高中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基础目标、学习内容以及日常表现作为一个重要依据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情况。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的有效培养,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开展劳动素养的整体监测工作,由专业的机构定期开展监测工作来进行调查,充分运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手段对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和反馈改进功能,也能够在长期有效的监测过程中保障学生的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正确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课程体系中去对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来发展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劳动教育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向,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将其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久俊.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2):3.

[2]张健,李明.基于学生自主实践的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探究[J].辽宁教育,2022(8):4.

[3]张姝.在高中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J].辽宁教育,2022(8):3.

[4]雒园.高中地理劳动教育观的培养——以“互联网+耕地认领”为例[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4):2.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应牢牢把握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与高校现有教育体系的内在契合点,真正把劳动教育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并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的劳动教育路径。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高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这里的劳动教育课程,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学校教学计划里的劳动课程;二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目前高校暂未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材料内容也较少,不能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系统的学理性劳动课程,要对青年大学生施以劳动教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指的是,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途径。目前,老师和学生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限。第二,劳动价值观被异化。受中国古代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钳制,许多青年大学生认为一线劳动者就是社会地位低的表现。高校不是一座孤岛,其开放与包容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了可乘之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思想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从而其劳动价值观被异化,主要体现在很多青年大学生图一时之快,在网上进行网贷、裸贷等。第三,劳动能力水平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几代人的希望,他们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从小就没有劳动的机会,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从而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劳动能力水平有限。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实习实训教学;问题;对策

职业院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劳动教育课,其中与有关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得少于16学时[1]。这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路,形成了“学习生活知识、练习专业技能、感悟生命意义”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习实训中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养成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劳动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为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的价值

(一)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a认为劳动教育能让青少年在劳动中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幸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劳动者素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开拓进取,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的品质。因此,职业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结合岗位要求及行业标准评价劳动全过程,让学生重视劳动过程,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让学生从事相关劳动,又要在劳动内容设计上体现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劳动潜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品质。

(二)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依托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教学标准,设置符合行业企业特点且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多学科课程,通过课程实践教育着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劳动品质。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既可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掌握劳动技能和方法,高效完成生产任务。诚然,在实训过程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既可激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劳动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劳动教育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愿参与劳动生产,学会融入社会的沟通、自我调节等技能。

(三)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专业实习是通过技能培训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实习实训也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校企双融共育的推动下,学校不仅可以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素质型”教师,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实习实训教学中,结合行业标准,将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让学生熟知劳动生产过程规范,明确劳动教育时间的分配,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专属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提高技能水平。

(四)有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比如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的鲁班在劳动中发明了曲尺,让当时的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赵州桥历经1400年还稳固如初,其敞肩圆弧拱形式是桥梁工匠李春的一大创造;再比如说当代的大国工匠管延安、胡双线,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定位臂”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平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丰富劳动教育内容,锻造“三大”师资队伍,深化校企融合,让每位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得到锻炼,在实习劳动中提升素养。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使命,需要依托校内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四大载体,加强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造”支持。

二、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认知片面化

一般来说,劳动教育应该是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整个系统的一门课程,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劳动教育内容还局限于手工课程或体力劳动,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重要载体的时代特征。劳动既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也没有被看作知识和技能,学生不用想如何学习劳动,教师也不需要考虑如何教授劳动。一方面学生没有将实训课与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相联系,对劳动教育不重视、敷衍了事,课堂纪律较为涣散。另一方面,受学校教学实际限制,实训指导教师较多关注教学内容,而对安全教育、设备保养等环节能省就省,以便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训练。有的学生不会劳动,缺乏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一切父母包办,当然也不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也需要有一段适应期。

(二)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淡化

目前,关于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还不够健全,没有将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活动内容、实习设备的使用、考核评价重点、评价内容、安全防护等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科学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的元素没有真正融入专业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中。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形式较多,但集中表现为卫生评比、活动竞赛等与物质奖励相关的劳动教育,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真实体现。基于生产任务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多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内,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利用多元化实习实践环境条件和一线生产管理实践岗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升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地位弱化

虽然有些劳动教育元素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但多数职业学校只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未体现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中“劳”的独特性,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独立课程地位。以数控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为例,训练中也有一部分“7S”方面的要求,但事实上劳动教育元素还未明确列入实践教学实施计划中,也没有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侧重于技能获得和职业训练,学生只要参加了“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就算作劳动教育,没有再进行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的专门化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没有专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教师的劳育能力不足。对职业学校而言,师资培养与劳动教育同向同行、“工匠”引领育人、思政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等方面都需要提升和锻造,以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三、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习实训教学的“四化”策略

(一)劳动价值“校本化”,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尊重劳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为载体,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和提高劳动技能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达到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效果。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重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能“只教而不劳”或“只劳而不教”。结合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培育工匠精神的系列实践活动,使工匠精神、劳动光荣理念深入育人工作各个环节。首先,创设学校环境氛围。利用口号、标识、板报、宣传公告等形式,促进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环境,并将劳动精神渗透学校文化建设。同时,在实习实训场所悬挂“大国工匠”的图片或与励志名言,强化中职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感受校园文化的微妙力量。其次,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中职学校在实习实训中可以开展各种以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和劳动技能比赛,如劳动活动安全周、技能节、志愿者服务日等,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最后,根据职业教育的层次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基础知识教育。既能让学生掌握劳动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了解有关劳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岗位劳动的价值取向。

(二)劳动教育内容“课程化”,重构实训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劳动

劳动教育一般有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劳动价值观、文化观以及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贯穿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以实践活动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劳动育人真正落地生根。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融合的角度,将劳动教育元素与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整合,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职业院校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3]。在行业、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可将劳动教育相关专项课题纳入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中,并参照课程思政对实习实训课程体系重构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训劳动”。一是可以在学校开设的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序化和重组,包括校本教材、工作任务单及岗位培训工作包;二是结合岗位需求,与行业接轨,开发安全教育、工匠精神、劳动知识等专题教育资源。对内容枯燥、耗时较长且有体能要求的训练项目,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将劳动素养融入教学各环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形成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在大数据时代,职业院校教育形式多样,根据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以劳促行。

(三)劳动教育实施“项目化”,对接行业标准,让学生学会劳动

每个训练项目都需要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按生产任务要求分组讨论并提出工艺方法,重点开展产品的制作、推广与应用实践,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向学生普及专业知识,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学校通过车间训练场可以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入劳动课程中,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项目中,真正让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为了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提升专业技能,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可依托校内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让学生按岗位标准进行分级专业训练。对数控专业学生而言,从模拟仿真到实际生产加工、从光轴加工到配合件的生产,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岗位生产技能,并围绕真实任务进行工艺分析、编写加工程序,并对产品进行质量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分阶段实习实训中,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将劳动纪律、安全常识、绩效考核等内容纳入实习考核评价中。按照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即从功能上推进劳动资源与实训资源的对接融合,形成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以保障在实际操作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1]。比如淄博理工学校推行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比武的项目竞赛文化,把比武、PK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相应学分。以科学的制度体系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竞赛,发挥特长,学习致用,以劳促学。

(四)劳动教育评价“常态化”,确保“质”“量”同步,让学生敬畏劳动

学校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劳动时间,并将学生的劳动实践成绩纳入实习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精准评价,对促进职校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习实训中,可以从学习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综合评价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利用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学生学习过程跟踪档案。注重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实习态度、实际、产品质量等考核指标,形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评价数据,并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参与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的信息录入系统,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全过程,确立不同专业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规范学生不同阶段的劳动质量评价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劳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记录,体现出学生在学同生产任务中的评价项目和指标,发挥学生优势。对数控专业而言,要想实现“质”和“量”同步,评价的一级项目会涵盖劳动安全、岗位规范、工量具的使用和保养、零件的加工、质量检验、生产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生产现场管理等方面,并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技能之星”“劳动标兵”等评定;而在综合评价中,依托信息技术,根据校内外专业训练、社会实践、顶岗位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劳动素养变化,形成跟踪报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同时,要科学分析学生在校期间劳动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激发其劳动积极性,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人类基本的教育,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课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需明确“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对活动的形式、策略不断加以丰富,形成稳定的、常态化劳动教育的融合方式,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从而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中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达杰,何先应,唐琳.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实训教学的基础、障碍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29):71-74.

[2]魏晓波.破解劳动教育“有劳无教”的难题[J].教学与管理,2021(21):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