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论文分析

经济论文分析范文精选

经济论文分析

经济论文分析范文第1篇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三、结论

经济论文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铁经济西班牙

1.回顾地铁历史、探索产业道路

纵观世界地铁发展历史,从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到2000年的138年中,世界已有115个城市建成7000km地铁。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内,凡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城市都建有地铁。地铁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回首中国地铁建设的近40年,从第一阶段以“战备为主,兼顾交通”原则建设的北京地铁;经第二阶段以“以交通为主,兼顾人防”原则建设的上海和广州地铁;到第三阶段以“建设标准、造价、车辆和设备国产化”原则,筹备并开始建设的十几个城市地铁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起步晚、高起点、发展快是我国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特征。

从国际、国内的地铁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没有地铁、不发展地铁的城市,将不能进入现代社会、世界城市的先进行列。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思考现在,探索中国地铁产业的道路和地铁经济发展的方向,首先必须明确四个概念,它们是中国地铁前进道路上的四个里程碑,中国地铁发展必须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第一是“产业”的概念。地铁从规划、设计、开发、制造、建设、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行业、多专业的系统工程,是—个完整系统的产业链,是产业的概念。第二是“民族”的概念。要发展地铁,必须首先努力构建本国的地铁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民族工业,壮大本国经济。不发展并形成本国的地铁产业,就会建了我国的地铁,富了别国的企业,发展了人家的产业,促进了国外的经济。第三是“经济”的概念。地铁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最大、周期最长、科技含量最高、涉及行最广、使用寿命最长、用工量多的项目。对于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假日经济”一样,是个“经济”的概念。第四是“发展”的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城市经济、城市建设、高速度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地铁建设已势在必行:抓住机遇,努力构建中国的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对于提高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占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放开地铁政策、发展地铁经济

西班牙是个地铁普及、地铁产业发达的国家,主要城市都有地铁,小到几十万人的毕尔巴鄂,大到300万人的马德里,运行总里程310km。仅首都马德里就有11条线,总长176hn,车站202个,运行机车235列,运送乘客占公交出行总量的40%—50%,并还有1条机场线,可在市内办登机手续,总长54.7km,预计2003年投入使用。马德里、巴塞罗那、瓦伦西亚市都还在建设新的地铁线路。地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可须臾离开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西班牙地铁产业发达的原因除经济发达外,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限制。而我国目前却是不论什么样的城市都是严格限制,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以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面积划、、城市人口密度等标准来审批。其实,“审批经济”势必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现在我国修建地铁的城市只有5个,已批准的也只有11个城市16条线。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经济发展水平、及日益严重的现实需求都是极不相称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状况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总结我国地铁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重新审视我们地铁交通发展的规划、政策,修正发展规划,放开地铁严格审批和控制的政策,充分认识构建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的重要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必须抓住的历史机遇。

2.1必要性

(1)中国城市少土地、多人口、高密度、小规划、窄交通、高发展的特点。城市可利用土地和空间日益减少。(2)城市化进程趋势加快、经济急骤发展、城市人口上升、客流增大。城市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条件。(3)地铁开辟了人类生活的第二空间。土地及地下资源的多层次利用,解决了土地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4)缓解能源紧张。地铁是目前耗能少的交通方式,还制止了由于私人小汽车发展引起的耗能型分散居住方式的蔓延。(5)减少城市扩建、改造、拆迁的费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地面占地及拆迁,不仅减少了城市的建设成本,而且节省了国家宝贵的资源和巨额投资。(6)备战防灾、平战结合。北京地铁就是起源于战备的需要。(7)效率与安全。大运量、低成本、时间准、小污染、高速度、保安全、较舒适、少用地、省投资。(8)社会公平性。地铁是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快速、准时、方便、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方式,市民共同享受和需求。这里既无软卧、包厢,也无头等舱,等贵贱、均贫富,具有社会公平性。(9)改善交通阻塞状况,改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2必然性

一个城市是否需要地铁应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城市的发展规模、城市人口数、城市人员流动量、城市地面交通状况、城市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实力、城市的环保和节能是这个问题的决定因素。

从我国目前城市交通状况来看,只有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城市区域间交通应用地铁,才能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流动,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无阻。建设地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这是历史的选择、必然的结果。

不当的限制地铁发展对生产力的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都是重大的损失。我国不能失去地铁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早放早发展、早放早收益、早放早主动、早放少损失。地铁产业应成为中国一个新兴的重要的支柱产业、朝阳产业。这是中国城市基础交通设施中最有前景、最有市场的产业。目前,中国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具备发展地铁的基础、实力、条件,必须适时调整开放政策,总体上可以分为放宽、放开、加速三步走。中国地铁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1世纪将是中国地铁建设高速发展的世纪,中国将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地铁市场。

3.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西班牙对地铁是大投入、高补贴,不限制、求发展的政策,使其地铁投资、设计、建设、制造、运营都在世界地铁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部政府投资建设,全额政府补贴运营,一揽子扶持地铁产业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一个50万km、4000万人口的国家有4个车辆制造厂,形成地铁普及、产业发达的局面。政策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要构建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关键是正确的产业政策。

3.1在地铁交通的发展政策上,根据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地铁交通发展的需求,应采取四种政策

一是放开限制,按需发展。让那些有条件的城市,按自己的能力,建设自己的城市及城市交通,以自己的限度为准。即使在目前没有放开的情况下,也要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快项目评估论证和审察过程,缩短项目实施的决策、审批时间。不然就可能丧失机遇、临渴掘井。

二是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发展地铁交通的需求和建设资金,经济实力的矛盾十分突出,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因此决不能搞一个档次、一个标准、一个模式的地铁建设。我们不仅需要先进型、豪华型,而更需要经济型、适用型。应突出节俭、适用的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投资,降低建造成本。要根据我国各城市规模、实力、发展、需求的不平衡性,从多层次、多方位、多标准、多模式探索、开拓、发展地铁建设。制定不同档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量级、不同标准的地铁交通建设模式及发展策略,并可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标准,使经济实力与建造档次相匹配。奔驰、宝马可以跑,桑塔纳、夏利也可以跑。西班牙的地铁建设也大都是简洁适用的原则,装饰性、附属性的设施较少,车辆档次并不很高,车站面积并不很大,装修标准并不豪华。建什么标准的地铁,要根据市情而定,量力而行、分层次发展,不能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总之,地铁建设是以解决交通需求为目的,不以豪华、档次为目标;以经济承受力为标准,不以求新、求贵为尺度。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地铁都应该走这条道路。

三是制定我国城市地铁交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规划我国未来十年,几十年及本世纪的地铁发展蓝图、目标、规模、里程、标准,明确发展地铁交通设施的政策、规定,特别是现阶段的投融资政策、规划政策、综合开发政策、建设政策、设备制造政策、运营管理政策等。

四是结合国外地铁建设的经验及国内近年来的建设实践,进一步补充、完善城市地铁交通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技术、标准管理。进一步明确站场面积,装饰配套设施、设备、车辆、丁程建设、竣工验收、投资控制等规范和标准。

3.2在地铁产业的发展政策上,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和地铁产业的现状,可采取四种不同的开放政策

①全方位开放:在投资、融资、前期可研、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方面,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经验、水平全方位开放,实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

②限制式开放:我国是人口大国,建筑施工水平总体不差,除个别项目外,都可以国内为主。所以,在工程建设、施工方面采取限制式开放,国内队伍能做的,一定要给国内队伍做,增强国内队伍在地铁产业市场的占有率,并不断提高国内队伍的建设、施工管理水平。就目前地铁施工最先进的盾构技术,我国的队伍也完全胜任。

③依托式开放:设备、车辆制造方面,必须在依托国内企业的基础上开放,必须走合资、合作的道路,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以逐步实现产品的国产化。这样才能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地铁交通设备、车辆制造体系和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设备、车辆制造的国产化,是地铁产业发展和地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④带动式开放:在运营管理方面,应以国内、国外企业的联营为主、不要外商独资,以带动国内运营企业管理水平。

4.完善产业结构、自成产业体系

西班牙不是大国,但在地铁这个大产业、大项目上,基本是产业结构完整,自成产业体系,从规划、设计、建设、监理、设备车辆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基本上都是国产化、本土化。造就了一批比较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所以出现了地铁高发展、低成本、强实力的局面,成为世界地铁产业发达的强国、产品输出国。

目前我国地铁的主要设备基本进口,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实。地铁产业应该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制造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的重要市场。中国的地铁建设不能走依赖进口、变相进口、基本进口的路子。中国是地铁需求的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地铁市场,必须走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成体系、自我供给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国产化道路,加速国产化,大幅度国产化,真正国产化。保住国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努力从)电铁大国走向地铁强国。

国产化的历程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引狼人室,第二步与狼共舞,第三步把狼赶跑。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技术完善的过程,实现国产化的目标。

当前有关主管部门应作四项工作:

①列出产业需求目录。目前地铁产业市场状况怎样,产业有什.么需求场、有前景。什么标准,哪些产品有市②提供产业资源状况。国内有什么企业,生产水平和自幼有哪些,还缺什么,在哪里。

③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方向。制订产业规划,制订当前、长远、重点、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计划、配置生产资源,明确我们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产业开放及发展的政策,形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的态势。

④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制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的相应政策,运用计划经济手段,对国内企业进行调整,充实、定位、提高。形成分工协作、产业齐全、结构完整、自成系统,从规划、设计、建设、设备、车辆、运营等一条龙国产化的产业链。降低成本、保证供应、完善服务。引导产业发展,促进自我完善,发展民族工业,实现产业国产化。使地铁产业具有与地上铁路及相关产业同样的规模效应开发产业资源、做好地铁规划

西班牙地铁在地上、地下、长途、短途、高速、低速、汽车、火车多种交通丁具的接驳,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和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都是成功的。如马德里立体车站就有地铁、城郊列车、高速列车、长途列车、小租汽车、公共汽车多种交通工具同时换乘,各种交通运行井然有序,快捷便利。大型的地下广场,地下三层,面积有几十万m2,犹如地下立体城市。

我国目前应制定地铁产业规划、管理及产业发展条例、办法,利用政策法规统一规划、建设,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并考虑多种交通工具的网络规划划我国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

5.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建设

明确地铁建设必须立体接驳,统筹规为了地面的发展,开发地下的资源。地铁、楼市、出口、广场、交通转换、商场、必须一次统一规划建设,不然就造成不可弥补的资源浪费和损失。可分步实施、分项建设,但必须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抓住地铁站,沿着轨道线,带动城市扩张,开发地下资源,以解决城市发展土地资源不足和高密度城区改造的问题。只有统一规划建设,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使城市在高密度的开发中保持良好的生态质量和城市环境,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说“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就是经济效益”。

5.2各种资源、功能综合开发利用,带动地铁产业的发展

如房地产、物业、广告、通讯、培训、商贸等等。政府扶持地铁产业主要是两个方面:二是给金钱。根据我国的国情应采取给政策不给金钱,或多给政策、少给金钱的方式。持,经济上不补,或政策上多扶持,经济少补助的办法,增强造血功能,减少输血补贴,让地铁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形成地上养地下,副业养运营,自己建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局面。在世界上目前只有香港的地铁赚钱,不但经营不要补贴,而且建设也不要投资。其中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政策扶持,多种经营,副业补主业,地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香港地下一个站、地上一座楼,立体开发、多层利用,不浪费一寸土地。港铁是香港最大的地主,所以香港地铁才能够实现自我开发、自我投资、自我建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日本地铁在综合开发利用上也是成功的典范,日本地铁“站是珠、线是链、珠是区、链是城”。国内地铁投不起、建不起、跑不起,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地铁资源没有利用好,不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5.3地铁交通网络规划是建设好地铁交通的关键所在

为充分发挥地铁作用,必的须在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中就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出科学的、整体的、超前的地铁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地铁交通网络是几代人的接力工程,必须具有前瞻性,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尤其是及早做好网络规划和用地控制。

特别要解决好各种轨道交通系统之间、地铁网络线路之间、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接驳关系,实现地上、地下、长途、短途、火车、汽车、有轨、无轨网络线间的合理衔接、平行换乘、立体接驳。统——规划,长远考虑,这样才能方便群众、节约投资,避免二次建设,提高整体规划建设和服务水平。

5.4充分发挥地铁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老城市可以是疏导刑,新城市可以是引导型。实践证明,地铁所到之处交通得到缓解,楼宇得以兴旺,土地增值、人口增加,居住、商业、文化、社会等区域性功能迅速形成。对于解决城市矛盾(人口、交通密度等)、改变城市布局、实现城市环境和交通综合治理、引导城市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地铁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城市经济的繁荣线、城市发展的引导线,应和城市规划建设与时俱进。

5.5正确引导,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地铁人员的思想观念,搞好地铁产业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动地铁产业的发展土地、资源是国家所有,地铁公司也是国有企业,非竞争性垄断行业。地铁企业行为,也是政府行为,地铁企业利益,也是国家利益。政府和地铁企业的利益、目标是—致的,地铁公司是政府地铁产业的代表、政府利益的代表;地铁企业的收益用于地铁的投资建设,不会肥水流入外人田。给予地铁公司土地、资源开发的政策,就等于不给或少给地铁公司投资或补贴。政府应以地铁公司为载体进行地铁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在地铁建设开发中,资源不可再生、开发不可再来,大投入、才能大产出,大开发、才能大发展,高起点、才能高收益。当前如何转变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妥善解决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支持地铁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地铁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各有关部门和人员,都应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不能近视、近利,不然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犯不可挽回的错误:吸取地卜建设的教训利用好地下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强化工程管理、搞好地铁建设

地铁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制造、安装到运营是一个庞大、复杂、多专业、多门类的系统工程。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在地铁建设上已形成了一定的建设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是在地铁建设这个领域,从丁程管理这个角度来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开拓和研究。可以这样说,地铁建设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为工程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管理问题就有:

6.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规划是地铁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必须随着城市的实际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虽然交通网络规划目的是要确保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确保线路与人们出行主流相适应: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的难以预见性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都难以建立十分准确的研究模型和确定通用的规划方法。在这方面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规划的整体性、科学性、经济性、前瞻性及符合21世纪城市发展及环境的要求,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6.2工程建设决策体系

地铁由于它是一个线型的,点点相连的,涉及专业众多,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与整个系统相连,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做出正确决策,如何顾及工程全面,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的事情,一个好的决策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应该首先建立一个技术、经济论证及保障体系,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在技术和经济的基础上的综合统筹,综合考虑国家法律、政策、周边关系、合同关系、管理体系、运作体系等,最后才是行政决策。

6.3工程管理模式

由于地铁的线性、系统性、复杂性等,地铁建设的工程管理模式就非常重要。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各有优缺点,职能制、阶段制、项目制、矩阵制等等都有体现;地铁建设的管理,应该说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微观管理层,这一层同一般的房屋建筑区别不大;二是宏观统筹层,这一层十分重要,国外有“OPM-OverallProjectManagement”机构(项目统筹部)作为统筹中心。管理模式关键是要与本市的市情相适应。

6.4工程计划体系

国外十分重视工程计划(策划)管理,计划不只是施工单位的事,而且是建设、监理单位的事,在所有管理工作中摆在第一位。法国索非图曾经围绕计划管理软件编制的工作程序就命名为“项目管理程序”,起初我们不理解,认为最多算“计划管理程序”,但目前看来是有道理的:现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计划管理软件“P3",由美国“普华”公司开发。它把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根据工程管理模式编制了管理软件。软件中既有计划管理,费用也融入其中,还可设置质量预警,合同索引和文件索引等。实际上,以计划为龙头,辅以费用、质量控制点、和记录事件发生等等,为现代管理(预控)理念提供了开展工作的基础。

6.5工程接口管理体系

接口一词主要出现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当中,确定各子程序之间的连接关系。但接口问题存在任何事物当中,尤其是复杂的系统。地铁工程因其复杂性,接口问题十分重要,有工点与工点之间的接口、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接口、有技术接口、管理接口、有物理接口和时间接口等等。如何管理和统筹好接口问题是确保工顺利实现的关键。对接口问题,我们通常是遇到接口问题时召开—个协调会,解决落实接口各项工作,这样做从总的要求来看能解决问题,但是从系统性、事前、细致和避免重复的角度要求来看则远远不够。应该像计算机编程人员那样事前、预先设置、计划好来处理接口问题,才能满足高标准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接口问题的处理非一人或单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个单位和部门、各个系统和专业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且它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因此接口问题的管理组织、方法等是有待研究和发展的课题。超级秘书网

6.6工程编码系统

科学、合理设置工程编码系统是地铁建设中一项基础工作,这不仅是管理计算机化的需要,而且是计划、接口、工程分类、文件分类、信息合理流通的需要。

6.7工程领导、协调体系

地铁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特大型工程,是跨行业、多专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工程。是涉及计划、规划、建设、城管、交通、铁路、公安、环保、消防、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风、航空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要统一指挥领导,协调这些诸多单位就必须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和权威的人士-在一个城市,只有市长这样的人物才能有这样的权力。因此地铁建设,政府高层的参与是必须的,必须有市长任领导、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指挥、协调机构,来解决地铁建设中的纷繁、复杂的诸多问题,才能保证地铁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上仅是几个主要的工程管理问题,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如技术管理、规范标准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对于地铁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好坏,关键是管理,管理是决定一切的。只有抓好管理,才能建好地铁。

7加强产业服务、建立行业组织

西班牙行业组织健全,作用很大,代替政府行使相当一部分组织管理职能,很多社会职能也由行业协会。我们接触到的外贸、制造、建筑等行业都有协会。这些行业组织,有地位、有作用、有实力,而且机构很庞大,仅外贸协会就有400多人。

(1)建立独立、强大、健全的产业服务,行业组织。地铁在中国是发展中的产业、新兴的行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作为一个协会下属的学会的分会的专业委员会成员,与地铁产业的地位、作用是不相称的。特别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减少政府审批的形式下,在全国各地地铁企业没有统一主管机构、没有统一经营模式、没有统一归属部门、没有统一管理政策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有一个归口、统一、独立、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与之相适应行业协会,以加强地铁行业的管理、引导、领导,代替行政管理部门,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的管理、拓展等工作。

(2)召开行业会议,解决行业问题。实现各城市间、各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经验介绍,企业改革,问题研讨,业务培训,政策研究;解决投资融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产业的发展和国家主管部门提供服务。

(3)举行产业发展的展销、促销活动。促进国内外市场、各企业、产品间的交流、合作。

(4)组织产业学术研讨。从中国地铁发展理论和实践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来探讨地铁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努力形成地铁建设的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中国特色。

(5)制订行业规则,规范市场管理。形成一个良好企业发展环境,规范企业行为,管好地铁市场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

(6)当好政府的助手、参谋,当好企业的桥梁、纽带。

8.利用第二空间、构筑地铁文化

地铁不仅对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生活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a对社会文化、城市文化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西班牙等地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城市文化也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地铁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空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然对社会文化、城市文化带来新的亮点。地铁的建没和运营不仅为社会提供新的生活空间,而且为社会构筑了新的文化氛围。

地铁是“三个代表”的实践工程。地铁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善的要求是相适应的,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地铁在城市公共交通中体现了高效、节能、准时、环保等先进交通工具应有的职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地铁是当今世界先进社会的—个象征。在构建地铁产业,发展地铁经济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先进、现代的地铁文化。它是随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在人类社会这个第二空间产生并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现代意识、先进思想、时代观念,文化氛围。地铁文化是现代文化,城市文化、社会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构筑、发展地铁文化,是我们地铁建设者和社会工作者、全体公民的重要使命。

地铁提供了一个社会空间,就会形成—个独特的以地铁为核心的的小社会。在这里地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形成,对增强人们的竞争、时间、秩序、市场、效率、协作、法律、礼仪、平等、人权等观念都有重大促进作用。对传统观念、传统文化、传统社会有重大冲击作用。它是现代的、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最近韩国有一部歌剧叫《地铁畅想曲》,就是一部典型的地铁文化作品。许多发达国家、许多部电影及艺术作品都以地铁为空间、背景的;地铁文化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的塑造和升华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一个城市的地铁建设和运营,它所营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带来了人们的自尊性、自信心、自豪感的提高,进一步树立人们爱乡、爱岗、爱市、爱国的意识。

经济论文分析范文第3篇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15年来广告业的复兴情况,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广告业的运作仍然不顺畅,没有建立起规范性动作机制,广告制度发展缓慢,同广告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要实行现代广告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适当干预推选广告制,保护这类广告业务运作顺畅和广告宣传质量。当前,要克服两种极端做法;一是主张由政府硬性规定,一是经济广告(除分类广告外)均需通过广告公司,媒介不直接承揽广告,广告主不能趋向媒介投放广告,二是主张随其自然,认为国际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告是自然形成的,我国也必须循此自然的路子,不必由政府干预。我国正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的广告业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干预而自然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广告业面临着“复关”的国际广告业的严峻挑战,政府必须从全国的总战略决策出发,认真确定广告业的政策方针;根据我国广告业的现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地、积极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行并保障现代广告制的实施,促使我国广告业迅速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如果能在广告业成长初期,由一些行政管理部门有意识地扶持一些企业,做出一些典范样板,对广告业发展有利。

第二,在具体工作中支持、扶植现代广告制,适当提高这类业务的广告费。凡属现代广告的业务,媒介单位要创造条件,优先提供广告版面或时间。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现代广告的业务由媒介单位根据广告公司与广告主签订的合同和广告实施计划进行确认,由媒介单位付给广告公司广告费作为费,并接受广告管理机构的的监督;非现代广告的(简单)仍按10%不变;为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媒介广告价格要明码标价、一视同仁,广告费折扣、升降价、优惠价向社会公开,媒介广告部、媒介广告公司和非媒介广告公司执行统一价格,接受工商、物价管理机关监督。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范围均不作限制,只要是经媒介广告部确认的现代广告业务,无论是那一广告经营者都给予支持和保护。

第三,发挥广告公司的优势,提高广告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全心全意为广告客户服务。广告是有责任的住处传递活动。它集商业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身,是一项富有魅力、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只有全身的投入才能做好。

一些优秀的广告公司,常常被企业誉为“企业形象的设计师”。这里的关键是科学的广告策划。它需要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和对经济管理理论娴熟的运用。这就要求广告经营者在努力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广告业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市场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基础知识和广告学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广告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全心全意为广告客户服务。

第四,加强广告管理,杜绝虚假广告。广告与广告管理是矛盾的统一体。广告管理与广告是对立的,前者是管理的主体,后是管理的对象;二者又是统一的,广告是广告管理存在的先决条件,广告事业发展了,广告管理才会相应地加强,广告凋零,广告管理也会衰败。广告管理是广告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如果任虚假广告泛滥,必然制约广告事业的发展进程。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种种不良广告的出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广告管理要实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广告管理法则的正确实施,还要在报刊、广播、电视中加强广告道德的思想教育,提高广告经营者遵守《广告法》的自觉性。做到依法办事,违者必究,牢固地树立广告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使广告业健康发展。

第五,在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的同时,还要抵制和反对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进行不关的或令人误解的宣传,从而损害竞争对手合法权益的一种违法行为,其具体表现方式有三:

1、诋毁行为。经营者在捏造事实,贬低竞争对手,抬高自己,以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2、误导行为。广告内容虽然不是虚假的,但能引起人们的误解。经营者往往选择共产品或服务中优于共优竞争者的某一单荐指标做宣传,给人以他的产品高人一等的印象,影响竞争对手的销量。

经济论文分析范文第4篇

一、高校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目前,上海有近30所高校,其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都是国际国内知名的高等学校,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由于历史的变迁,目前本市高校比较集中于上海的东北角(杨浦区)和西南角(徐汇区),在高校周边还积聚了不少科研单位,形成了较为集中的研究与发展氛围。从1999年开始,市政府在浦东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实行新一轮政策聚焦,与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手一方面吸引国外知名企业人驻,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园区的建设,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进人园区发展,加速了技术创新源泉建设。与此同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近几年先后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引人风险投资等等。高校科技产业在近3年内发展很快,已从产品经营提升到资本经营阶段,并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高校科技产业具有大、新、活的特点:

大:即通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已形成以上市公司为主的龙头企业,如交大南洋、复华实业、同济科技、交大昂立等。其中交大昂立在1998年通过组合社会资本,经营规模迅速膨胀,从年营业额2亿元跃升到8亿元以上,保持了在保健品行业中l0年不倒的纪录。

新:即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新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本规模大、体制机制均有创新的科技企业,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如复旦网络、交大盈河、海鼎实业等。

活:许多已毕业的学子和留学生在母校周边,依托母校科技、人才优势创办了科技企业。这类企业数量多,机制灵活,年轻人才在其中占多数,体现了高校周边科技产业旺盛的发展势头,如复旦金仕达、携程旅游网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共同的特点是带着与高校周边地区结合的强烈愿望,在形势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一般来说,高校的科技人员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工商企业的注册、管理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了解不多,对企业在市场中如何运作也没有足够的经验,而这正是地区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基于这一点,高校周边出现了许多区、校合办的科技园,专门扶持科技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目前全国有36座大学科技园,上海有4座,并在蕴酿新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事实表明,高校科技产业对地区经济具有先导作用、积聚作用,辐射作用、整合作用和示范作用。

先导作用。高校要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必须时刻跟踪国际科技先进水平,不断调整其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这必然会对地区科技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上海交大的数字技术、复旦的基因技术、华东理工大学的纳米技术都是具有先导性的高新技术,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集聚作用。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地区内的资源,包括人才、成果、技术、资金、信息、设备等,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集聚,并在集聚本地区资源的同时,吸纳周边地区的资源。这种积聚、吸纳的范围和数量将伴随着高校科技产业的不断扩大而扩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竞争活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企业群落。

辐射作用。高校科技产业作为知识资源的荟萃之地,通过知识的扩散与应用,逐步向传统产业渗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加速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目前,上海有l0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半数在徐汇区、杨浦区和张江开发区内,已积聚了50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它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必然会优胜劣汰,向周边地区辐射,并有可能向全市乃至全国辐射。

整合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主体是高校与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产、学、研结合的机制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而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从学校分离出来的科技企业中的科技创新最为活跃。依托高校的优势,通过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可以整合产、学、研三方面的关系,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使之在新的起点上、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地区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示范作用。由于高校在催生民营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探索创新机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科技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经营机制、经营策略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可以为地区内非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借鉴。像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的校办科技企业在l0年不到的时间里已实现了两次管理理念上的飞跃,对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发展科技企业表现出相当大的信心和决心,这对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进行资产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其他社会力量创办新型企业提供了范例。

二、促进区、校间紧密合作创造“互动双赢"新模式

高校周边地区的人文氛围相对较浓,科技人才的相对密度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上有地缘优势,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先行一步,尽快形成一个科技产业的高地,不仅对于本地区的发展,而且对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都是有利的。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关注高校周边地区科技产业的发展,尽量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和扶持,使之发展得更为迅速、健康,真正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转变观念,拆除围墙,营造区、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要充分认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条块分割”的围墙。实践证明,区、校之间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区、校之间的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克服狭隘的“门户”观念。要切实增强“科教兴区、科教强区”的观念,充分认识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认识到利用科技力量参与地区经济建设,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高校在新世纪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要让企业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组合技术创新要素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拆除围墙,实现优势互补,使区、校合作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

2.构筑舞台。用好载体,进一步拓展区、校合作的发展空间。

——积极开展高校与地区的长期合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所进发出来的科技需求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舞台。这几年,徐汇区、杨浦区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全面、长期的多边合作关系,通过政府政策上的扶持、产业上的引导服务上的配套,造就了一批像复兴高科技集团、交大盈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建立联合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校合作可把联合研究、开发和建立生产基地作为载体,如已建立的上海交大慧谷创业中心、杨浦高科技孵化基地等。这些联合基地把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市场竞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是增强企业和地区开发能力的一条效途径,也是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

——创办好高校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践证明,学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由地区政府投资参一股的复旦高科技园、上海交大高科技等,直接依托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使技术密集的科技攻关成果较快地实现产业化,在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的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和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开展多形式和深层次的区、校合作。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服务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积极推动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改革。要大力发展以高校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服务业,如政府可提供土地资源,帮助高校在校园外兴建教师和学生公寓,并在生活区内参与物业管理,引进商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拓展文化和生活服务业。而高校也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图书资源、信息网络、体育场馆等,有条件地向地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利用高校的综合优势,参与地区工业企业的改革。大学的科研成果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工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科技企业可以运用“技术+资金”的模式,对地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资产重组,可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闲置厂房与现有设备,以产业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以资金为后盾,实现传统工业企业的第二次创业,这既可以拓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又可以为地区工业注入新的活力。

3.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为区、校合作营造完美的创业环境。

——要突出产业导向,对高校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实行“政策聚焦”。地方政府要立足长远,着眼于全局,鼓励创办各种创业中心和科技型企业,努力为高校科技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要根据市政府的“科技成果转化十八条”的政策精神,创造性地与地方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税收、金融、外贸、物价、土地等各种政策服务,让科技型企业在创业初期以凝聚人才、吸引资本和快速积累为主,积蓄力量,使其尽快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荟萃的优势,完善人才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优惠的人才政策,把高校中大批有胆有识、有真才实学的科技精英吸引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舞台上来。要海纳百川,积极吸纳国内外、校内外的优秀人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柔性”人才政策,鼓励人才流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发展成为地区中的科技制高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制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由于高科技产业本身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行业,其发展既要有国家投资的“输血”机制,更要有运用政府扶植来营造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目前高科技企业存在的融资瓶颈制约的问题,可采取地方政府“投”一点,高校自己“出”一点,科技企业“筹”一点的方式,组成“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企业投资基金”,来增加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也可以通过政府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技术入股、股权转让等方式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各类资金介入。此外,还可以鼓励科技企业与社会资本结合,通过引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以及创业板挂牌上市等途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市场,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

4.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充分发挥高校在区、校合作中的先导作用。

——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提倡高校科技人员进入区属企业。通过双方的接触,激发科技人员的灵感,拆除企业与科技人员之间的“围墙”。实际上,企业不仅需要高新技术成果,更需要的是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和经营理念,而这些单靠科技人员在科研院所是研究不出来的。

——改革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激活科技创新源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必须从分配机制人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是科技人员,落实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权益,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入股与分配,对于激励广大科技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知识经济的分配方式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行按才能与股份,并按业绩得报酬的分配方式。知识经济的核心环节是技术创新,其分配制度必须体现知识、信息、技术的价值。超级秘书网

——鼓励科技成果持有者兴办企业。这一方面可以确保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企业与成果所有者相互之间的扯皮,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为此,要制订鼓励科技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奖励带头创业、敢于创业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

经济论文分析范文第5篇

在人们经济生活中引入环境会计制度,将有利于改变人们的传统片面认识,并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进行,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人们对自然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尽管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均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水平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甚至是急功近利。如毁林造田、滥垦草原、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滥采滥用等,造成土地沙化、地面下沉、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淡水资源缺乏,资源耗竭速度提高,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等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有的不加任何处理就排人环境,造成大气、水、土壤、生物等遭受严重污染,同样危及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存。生态环境已经向人类提出了严重的警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人类自进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工业阶段以后,其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反生态与不可持续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是一种数量上的增加,呈现出“高消耗、高投人、高污染”的特征。

人为的活动,对自然日积月累的剥夺,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大自然的内在平衡,从而不仅给人类生存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也最终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环境会计制度在人们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引人,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片面认识,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1传统会计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缺乏环境意识。在理论上认为没有劳动参与并不能进行市场交易的环境资源没有价值;在行动上对环境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致使自然资源大量损毁、生态资源严重恶化,肖日弱了经济发展的根基。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使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重要性。而环境管理需要会计的计量、记录和报告,需要会计系统提供完整真实的环境经济指标。然而,传统的会计理论着眼于无生态的环境,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按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复式记帐这三大会计基本支柱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人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

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着严峻挑战。将环境项目纳人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传统会计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人会计研究的范围,表现为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会计循环过程的不完整,缺乏对企业环境资源、环境责任和环境费用的计量,缺乏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的确认。传统会计没有把企业视为与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为经济循环是企业从环境中取得资源开始,到企业实现其产品,取得经济收益结束。忽视了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环境中取得资源造成的企业对环境的补偿责任。

具体而言,没有将环境资源确认为资产,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确认环境收入和费用以及环境利润。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传统会计认为没有凝结人类一般劳动的环境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不必对之进行确认和计量。应当看到,环境资源具有社会产品具有的有效用性和稀缺性,应当并可能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环境会计则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从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这一主题,力争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所以说环境会计解决了传统会计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这说明了在我国实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反过来,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环境管理的成败。环境的恶化,要求产生环境管理,而环境管理的产生又要求环境会计随之产生和发展。

2环境会计的产生自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发生,到20世纪30年代进人新技术革命时期,再到20世纪70年代的高新技术时期,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创造了奇迹,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经济之发展与环境之恶化犹如一种双面镜,一面显现出现代经济社会的繁荣景象,而另一面却照出了人类文明的病态。在这种文明的缺陷之中,也即是人类处在一种“灰色”和“绿色”的矛盾之中。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等都着手讨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实现绿色回归,开辟一条绿色经济之路,并且呼吁全世界的人都来向环境宣战。环境会计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兴会计学科。它的产生,主要源于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自然资源遭到极度开采,废弃物质大量排放,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这一切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于是,一场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环境保护运动由此兴起。与此相适应,许多国家的会计理论界人士在分析了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基础上将环境问题纳人会计研究的范畴。直接导致了环境会计的产生,环境会计理论也因此形成并得以发展。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越来越多,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动摇了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十分不协调的局面。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各国的环境问题又共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合作以解决治理环境的国际协调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各国环境与发展实践的共同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以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限制、调整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环境资源可以承受的基础上,并促使其充分、持久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就社会、经济及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了共识,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研究高潮。3环境会计的概念及目标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基本属性上,环境会计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环境会讨一的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实质上讲,可持续发展由“生态效率”和“生态公平”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自然环境和人类对它的利用问题,属于环境问题,后者是每代人之间的平衡问题,属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人们最关心的是生态效率问题,特别是在工商企业中,而很少在生态平衡问题上考虑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会计所要做的便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将其资本化为环境资产进行核算。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将提供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即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二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至少是不损坏环境或对环境污染予以治理从而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即环境保护。企业会计如果考虑企业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话,它就必然会涉及到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因为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自然环境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环境,寻求最佳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才能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又要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只能是空谈。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要求企业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企业立足自身经济利益,也应增强环保意识,增大环保投人,降低能源消耗,细化环保投人和产出的计量,计量取得的环境资源、负有的环保责任和发生的环境费用,确认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这样才能全面的衡量企业的效益状况,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而当前表现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在传统会计制度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程度反映的模糊,甚至忽略。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是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大大超过补偿,造成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导致企业发展经济的“欲速不达”。超级秘书网

由于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现阶段仅仅从法律监督和行政管理方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控制,而没有健全、系统的量化指标把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把保护环境变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企业还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认为进行环保投人和技改得不到切实的回报,积极性较差。为提高环保投人产出率,改善环保工作的效果,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会计手段对环境资源和环保责任进行确认、计量和控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的环境会计就蕴育而生了,这是一种必然结果。环境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就是要客观地反映企业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过程,让社会和国家来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实现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杜会效益的协调和融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实行环境会计任重道远我国环境会计从九十年代初提出至今有十多年历史了,人们的环境会计意识正在逐渐加深,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要广泛地实行环境会计仍需时间。人们的环保意识虽然普遍得到了提高,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等已经逐步深人人心,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环境会计。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任务仍很艰巨。实行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间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行政管理部门应对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培训,使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环境会计制度,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以其强制性、可操作性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环境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研究环境会计、治理污染和举报破坏、污染环境的有功人员,以推动我国环境会计早日广泛实行。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有限的环保投资要求尽快实行环境会计制度。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可作为环境管理的决策依据。环境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还不很成熟。由于涉及到许多具体的自然和社会问题,环境会计在我国实行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方法,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从我国实际出发,有选择的在大家较为关心的产品行业进行试点,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环境会计的顺利实行,必须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的有机结合为保障,缺一不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环境会计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会越来越大,它的实行必将对企业行为的评价、对环境的改善,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路江涌.浅论环境会计产生的环境特点

2.朱丹.论绿色会计理论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