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健康论文

化学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化学健康论文

化学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开展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是案例的选择。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其优势在于:其一,常见。健康体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越来越普及,因此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能降低生物化学的神秘感,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其二,涵盖面广。健康体检项目涵盖生物化学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三大物质代谢、肝胆生化等重要内容,还可以通过探究体检新项目和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而了解一些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基础。其三,精要。现代生物化学对临床检验医学现状与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可以说临床检验医学(尤其是生物化学检验方面)是生物化学理论得以具体应用的学科之一。健康体检是临床检验医学的一部分,将一份简单的健康体检报告作为案例导入,并将生物化学相应知识点融入其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轻松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因此,以健康体检为案例开展生物化学教学,不仅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还可以将繁杂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便于记忆。

二、体检案例应用示例

1在静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一个到数个体检指标与之联系,而同一项目的不同方面也可对应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在使用案例时有所选择,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就静态生物化学(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章节而言,重点需要关注的是“检测方法与原理”。应该指出的是:现阶段很多临床检验已被自动化、一体化分析仪器所替代,如血常规和尿常规分别用血细胞分析计数仪和尿液分析检测仪检测分析。仪器检测分析具有快速、精准的优势,但就具体的生物化学教学而言,不应局限于对现有手段的简单陈述,而应关注其检测方法和原理,也可拓展到对多种替代方法的探究。体检项目中很多都涉及蛋白质、酶、核酸等的检测。在实践中总结出两条筛选案例的原则:其一,简要,即检测方法简单典型,若能配合开展学生实验就更佳。静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开端,唯有遵循简要原则,才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蛋白质化学是生物化学中的开篇章节,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章节,其中蛋白质理化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尿蛋白定性实验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有3种实验方法: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试带法。这些方法涉及蛋白质酸碱性、两性解离和等电点等内容。可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实验原理,主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会致假阴性或假阳性?“”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印象。尿蛋白定性实验简单易行,可配合开展实验教学。另外,血清蛋白可用双缩脲法和电泳法两种方法测定,也可同时引入该检测项目进行讲解。其二,所含知识点丰富、可重复使用。如酶学章节是动态生物化学和静态生物化学之间的桥梁,酶促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酶活性测定方法都是本章重点和难点,而大量的临床检验是依托酶促反应来测定的,如何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出典型案例?就酶学部分而言,我们选择的是ALT的测定。ALT测定方法简单,有比色法和连续监测法两种,通过对其测定方法和原理的探究,可掌握酶学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ALT指标的临床意义涉及肝胆生化、氨基酸代谢,甚至维生素(ALT辅酶是维生素B6,若ALT偏低可能是磷酸吡哆醛缺乏症)章节内容,因此ALT案例可串联多个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且该项目可配合实验教学。

2在动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动态生物化学即物质代谢,是生物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是学好本部分的两个必要前提。体检案例在此部分应用较广,与静态生物化学联系时,往往对应单个或数个知识点,而到了代谢部分,体检案例可作为主线,整个部分教学可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应用案例教学时,一般分为导入案例、问题驱动、学习应用、拓展延伸4个环节。例如在代谢开篇之前,先让学生看数份血糖血脂偏高的体检报告单;接着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该类疾病死亡率等数据导出“什么是三高?”这一问题;然后从“三高指标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引出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是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随后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以脂类代谢教学为例,让学生阅读血脂偏高报告单中的健康建议项目,并让其带着“为什么提出这些健康建议?”的问题来学习。在讲具体代谢途径时,结合预防高脂血症的措施以及调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讨论;讲血浆脂蛋白代谢时,结合血脂相关的4项指标来分析;讲脂类代谢紊乱部分时,从高脂血症的预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症状、治疗措施等方面加以总结,这样学生就能梳理出整个脂类代谢的要点。

3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

体检案例不可能涵盖生物化学所有的知识要点,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扩大应用范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物化学中的分子生物学部分主要围绕中心法则来讲遗传信息的流转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然而体检项目中并没有涉及此部分内容,但如果我们对某些体检项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我们从血常规入手,如果白细胞数偏高,很可能预示细菌感染,那么现代临床检验中就细菌鉴定可引入多种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析等,从而弥补了此部分内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体检备选项目中有癌症标志物的检查,癌症的早期诊断是现今的研究热点,新项目指标、新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学习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三、总结

化学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所谓渗透,就是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对教学中涉及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更新以及思维拓展.通过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既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食品安全教育,又不对紧张的教学时间安排造成新的冲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1有机物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的化学污染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食品污染问题,如农药、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教学过程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有机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并告诉学生化学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比如,在讲烯烃的化学性质———聚合反应时,可以插入包装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内容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作为包装材料,聚乙烯、聚丙烯比较安全,而聚氯乙烯单体———氯乙烯不仅具有麻醉作用,还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以此说明如果食品包装材料选用不当,会造成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再比如,有些不法商人为了提高食品的色泽,吸引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可以此例引出偶氮化合物的学习,并介绍一些天然食用色素如辣椒红素等.在有机化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效果

.1.2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它所形成的困惑已经将人类包围.然而,人们却忽视它的存在,并且将这种威胁置之度外,这与人们的错误观念和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对食品污染危害的认识有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防范,从而增加他们的忧患意识,消除食品污染带来的隐患.曾经震惊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俣病”,原因就是汞在水体中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最后危及到人们的健康.把这个事件与乙炔水合反应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乙炔水合反应的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例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猪肉、猪内脏,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后被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类化合物的学习中插入瘦肉精事件这一生活实例,讲述食品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更容易增强学生的食品忧患意识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1.3食品营养卫生知识

在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同国民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国民的食品卫生教育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渗透.比如,苯并芘是一种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是含碳染料及有机物热解的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在烧烤、燻制食品如烤鸭烤羊肉串中含量较多.对于苯并芘的危害可结合芳香烃的学习,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习惯,以减少致癌物对身体的侵害.在蛋白质一章的学习中,以阜阳空壳奶粉事件为例,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如果食品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或营养成分缺乏,即使不受到任何污染,它同样会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杜绝陋习,改变不良的食用方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以防止学生在食用时或食用前的处理不当造成食品污染.

2进行专题知识讲座

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的食品安全知识,是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融合、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但这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识缺乏一种整体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由零星、分散走向整体、统一,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应对同类食品污染物进行归纳总结,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有机化学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食品的有机污染物很多,通过调研我们得知,有毒重金属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对食品的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重金属常以慢性中毒的隐蔽方式危害人类,因此常被消费者忽视.而在有机教学中,重金属往往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有机反应中,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金属这一重要食品污染因子的重视,我们以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为教材,将涉及到的有毒重金属的有机反应进行总结.以此为平台,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专题讲座.相关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汞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铅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镉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锰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铬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砷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等.通过专题讲座,学生关于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有了一整体的认识.由于我们在讲座中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学生反应强烈,在进行激烈讨论时认为有机化学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如环境、食品安全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展绿色化学,消除有机反应中的有害因子,改善我们的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现状.

3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

通过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渗透以及专题讲座的途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同时,学生在上述途径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主动来认知食品安全知识,从更深层次认识到食品安全产生的危害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能够弥补前两种途径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教育与有机化学教学的融合.

课外讨论和小论文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有选择地布置课外讨论作业,可以是具体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范围,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外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如2011年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风波,我们将其融入酯类化合物的学习过程,因为塑化剂的化学本质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了使学生对塑化剂用途、危害有更多了解,我们让学生撰写与塑化剂相关内容的小论文,学生完成得很好.他们不仅通过文献资料对塑化剂的化学本质、种类、在工业上的用途、被用作起云剂的原因、对人类的潜在危害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有的学生在论文中提出:既然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酯,那我们在实验课上所制备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不是也有起云剂的效果?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否也可以?有的学生还设计出相关实验来揭秘商家加入塑化剂的目的.更有的学生从塑化剂偶然被发现,感觉到化学专业的学生担负着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因为有机化学中涉及的波谱分析是现在质检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学习卤代烃融合塑料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塑料对食品安全影响.结果,同学们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认为塑料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之一在于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焚烧塑料时,易产生世纪之毒“二恶英”,只要吸入一点点,就可以造成各式各样的文明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过敏、不孕、癌症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塑料在800℃高温情况下销毁不会产生二恶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外讨论和小论文撰写,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将来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热情.因此,通过课题讨论,也间接培养了“专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类似小论文撰写和课外讨论的内容还有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众所周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非常严峻.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和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期缺失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造成了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民众宣教食品安全知识.该课题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渗透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平台,将了解和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民众来关注食品安全,从而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基于此,我们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同学们积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以及自己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宣讲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使有机化学教学与食品安全知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为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贡献.

5总结

化学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开发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化学学会要充分调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会不仅人才荟萃,而且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学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学会组织调动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为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同时通过理论研讨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改革和推进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会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有过一段稳步健康发展的历史,不仅学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学术理论研讨方面也取得过一系列的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近年来,学会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由于理事会新老交替,一部分理事对于学会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服务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有些行政部门对学会工作不认可,如学会的评奖在考评和竞升职称时不算。其次,由于活动经费困难,学术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召开会议讨论学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对学会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端正了对学会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改革和发展的信心,重新确立了学会工作的地位。学会是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文化传播、服务和转化的载体,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同时,学会是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但承担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学会工作要树立“三种意识”,即学术意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服务和促进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是学会的宗旨,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思想,开展学术交流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也是学会树立权威性、增加凝聚力和提高影响力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学会只有为政府、为社会、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认可,获得支持,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研究需求,提供好的服务,应该成为我们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离开了群众性,学会的科研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会要充分发挥学会人才和智力优势,担当起教学改革主力军重任。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科技创新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改革学会活动内容和方式,认真研究符合时代要求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

学会既然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那么要加强学会的组织领导,促进学会工作的正常运转,建立健全学会的组织机构,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市科协的安排部署,学会于2003年9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改选,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由特级教师、兰州四中校长杨昌文担任,副理事长由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大仁、兰州十中校长张德友、兰州二中副校长卢世平担任,理事会由11人组成,他们从高等院校、示范性高中、普通中学、厂矿中学中产生,老中青相结合,并根据学会工作的性质将理事会的理事分为科普组和教学组,使学会工作得以正常运转。近年来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很多青年教师对学会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把学会看得很神秘,我们通过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增加他们对学会的了解,从而对青年教师产生吸引力。近两年来,加入兰州化学会的青年教师近百人。青年教育工作者朝气蓬勃、思想敏锐,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引导和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写作活动,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荣誉感。三年来,有的青年教师被充实到学会理事会中,有的进入兰州市教育局化学中心教研组,有的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有的成为学会热心志愿者。

每年的年底召开理事会,总结前一年的工作,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并对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酝酿产生新的研究方案。凡是学会的大事,都有理事会集体决定。在学会的不懈努力下,学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两次被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有11人次被评为市科协先进个人。

三、学术活动是学会的立会之本、生命之源

“活动是学会的生命”。学会工作“动则兴,静则衰”。要体现学会工作存在的意义、保持学会工作的活力,就必须积极开展学会的各项活动。我会的任务是团结广大会员,为广大会员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提高广大化学教师的学术造诣和教育教学水平。学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主要成员一般又是各单位的工作骨干,有的甚至还是学校的主要领导,因此在工作中,我们注重把学会的活动同单位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同实践紧密挂钩,理论直接服务于实践。

(一)开展学术会议

我会每年组织一次学术年会,通过交流提高认识,提高水平。2002年我会在兰州三十三中主办的“3+X高考研讨会”,使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理科综合考试的命题形式、难度、内容、题型、内容比例、复习方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有80余人参加了会议。2003年我会在兰州五中组织了“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以专题报告与课堂教学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使广大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2004年7月,由我会和甘肃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04年化学学科创新教育学术年会”在兰州举行,会议正式代表100名,列席代表300名。会议由兰州市教育局、兰州铁路局教育集团、兰州铁路局第四中学协办,采用学术报告与课堂教学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反映强烈,受到了全体与会者的支持和赞许。

(二)开展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与交流

在进行课堂教学实施研究的同时,不断总结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绩,我会每年组织一次学术论文评选。通过评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我们先后组织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整合”、“中学化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三年来共提交论文102篇,提交的论文从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结构、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和办法,教材、教法、学法、课程标准、考试、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化学实验中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诠释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展示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经过我会秘书处组织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18名,二等奖40名,三等奖44名,其中有6篇论文推荐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0届年会”的论文交流及论文评选,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有27篇推荐参加市科协论文评选,有3篇获得一等奖,有11篇获得二等奖,有13篇获得三等奖。

(三)开展青少年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发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分为全国高中竞赛和初中竞赛两部分,高中竞赛由中国化学会主管,初中竞赛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管,这两项赛制经过多年的运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兰州赛区的竞赛组织工作由兰州化学会承担,化学竞赛影响面大、考试纪律要求严格、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学会工作人员精心组织、缜密安排,从发通知、报名、制卷、安排考场、阅卷、成绩统计、交报表、组织协调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连年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多次受到甘肃省化学会、甘肃省省教育学会的表彰。竞赛成绩如下:

2004年——2006年初中竞赛成绩

时间

报名人数

省级一等奖

省级二等奖

省级三等奖

全国一等奖

2004年

3912

107

195

288

15

2005年

3895

80

155

231

12

2006年

3576

72

150

208

12

2004年——2005年高中竞赛成绩

时间

报名人数

省级一等奖

省级二等奖

省级三等奖

全国一等奖

2004年

1921

14

21

29

14

2005年

1677

12

26

27

12

2006年

1819

37

65

118

25

(四)开展教学观摩和优质课评比

青年教师是化学教研的未来,化学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与专业成长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兰州市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为了进一步发掘、完善和推广成功课堂教学的典型经验,我会充分发挥学会的资源优势,以新课程实施研究为载体,以教学观摩与教学评比为手段,以校际青年教师联合活动为主要形式,给青年教师分任务、压担子,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切实加强对青年化学教师培养。2003年我们在兰州第十四中学组织了初中“优质课”评选活动,2004年我们在兰州第五中学组织了初中、高中“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教学实践相互切磋与自我反思,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教学评比活动,培训了一批教师,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五)开展课题研究

2003年新教材在我市开始实施,2005年秋季我市初三学生全面启用鲁教版化学新教材。新教材新在哪里?教师能否用好新教材?怎样用好新教材?很多化学教师有“为难、抵触、担忧”情绪,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兰州市化学会选择了“鲁教版化学新教材实施研究”课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参与实践。为此,兰州市化学会根据课改精神,由我会牵头,联合兰州市化学中心教研组全体成员,在全市开展“鲁教版化学新教材实施研究”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全市化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提高全市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一支既能教学又能研究的化学骨干教师队伍,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专家报告、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反思、教学总结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得到发展。研究重点在于变革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方法,以及课堂探究活动的方法与效果等四个方面。研究的内容有: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方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等。

我们安排下列学校作为新课程新教材研究试验点:十中、十六中、铁一中、铁四中、五中、四中等,发挥化学试验基地的窗口与示范作用,提升基地化学教研组的教研教学水平。然后组织全市初中化学教师听课、研讨,交流。实验学校要从“教材分析、说课、讲课、经验体会”等方面交流新课程试验的体会,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005年10月,在兰铁四中召开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新课程试验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教师约150人;2006年4月,在兰州十中召开初三年级第二学期新课程试验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教师约80人;2006年5月,组织部分初三骨干教师“送教”赴永靖一中,受到永靖一中师生的欢迎。初中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已有一年,高中新课程即将实施广大中学教师更加关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高中教学中新课程理念还不能深入人心,在升学率的重压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仍占据统治地位.为此,2006年10月19日-25日举办"兰州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我们采用会常流动的形式,分别在兰州一中、兰化一中、兰州四中、兰州十中、师大附中召开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研讨会采取优秀课改教师做课、说课、专家点评,与会教师共同讨论的模式举办,研讨会期间,全市化学教师踊跃参与,有不少外地州市的化学教师也赶来积极献言。东风基地中学的化学教师听到消息,连夜赶来,参加了会议。每天都有七八十位化学教师积极研讨,气氛十分热烈。通过研讨,使大家充分领悟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明确了教学改革方向。另外评委们挑选出4节优秀课11月21日在兰州四中面向全市化学教师进行观摩教学,有150多人到场参加了此次活动。

(六)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通过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发展,我会充分发挥学会优势,积极与全国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化学会保持联系,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牵线搭桥,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003年9月,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吉林省教育学院承办的《全国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讨会》在长春东北师大附中召开。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12位代表展示了各自制作的化学教学课件、积件以及化学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成果,并和与会的国内同行进行了经验交流。兰州四中金燕老师代表甘肃省参加了会议。

2.2004年11月,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海南省教育厅教研室协办的“中南地区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在海口市举行。中南地区各省推出的代表做了课堂教学示范,其他各省各有1至2名代表参加观摩研讨。西北师大附中郭大同老师参加了会议。

3.2005年3月,选派兰州七中郭彩霞老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江苏无锡主办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验交流暨研讨会》。

4.2001年,在甘肃省化学学会的协调下,我会与浙江省化学学会进行了互访。兰州化学会组织从事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一线教师共7人对杭州二中、诸暨中学、绍兴鲁迅中学、新昌中学、宁波效实中学等5所中学进行了交流和考察,同年11月,浙江省化学会在浙江省化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王彦广的带领下,组织杭州二中、诸暨中学、宁波效实中学专家、教师一行5人,分别在我市进行了交流和考察,考察的学校分别是:兰州一中、西北师大附中、兰州三十三中、兰州四中、兰州九中等五所学校。在兰期间,针对高考理科综合考试的命题形式、复习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等做了两场专题报告,2节观摩教学课。

5.2003年,在甘肃省化学学会的协调下,我会与山东省化学会进行了互访交流活动。兰州化学会组织西北师大附中、兰州四中、兰州十二中、兰铁一中、兰炼一中、兰炼二中、酒钢三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共7人对山东实验中学、莱阳一中等学校进行了访问。同年10月,山东实验中学、寿光一中、寿光二中、寿光现代中学、莱阳市教研室、山东师大附中等学校组成的访问团一行8人在山东省化学会秘书长陈志的带领下来我市参观访问。在兰期间,访问团的老师就新课程的实施在兰州五中作了专题报告,并进行课堂教学示范。

学会工作成绩的取得,必须争取各级行政部门的支持,必须依靠全体会员,必须有一批热心学会工作的骨干分子。我会所举办的丰富多采、成绩骄人的教研活动分别得到了市教育局(处)的大力支持,西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省教科所、省化学会、市科协等以及全市众多优秀中学都给予了资助和其他帮助。同时,与各位会员及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和教研员等同志对学会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和不辞辛劳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办会经验,即联办、承办和协办相结合的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会日常工作和各项学术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同时提升活动和会议的档次,扩大影响,增强学会的知名度。

学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做后盾的基础之上,学会的生存和发展也不例外。但我们都清楚的明白,行政部门早已不在向学会继续拨款,集资也有困难。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维系生计,并让我们的学会不断的壮大、健壮的成长。十多年来,通过参加全国化学竞赛,收取少量报名费,采取以赛养赛的办法,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十分紧张和尴尬的局面。

经验和体会实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但学会工作也有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

1.教学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水平依然较低,多数课题的探讨仍处在对某个具体问题,甚至是对一道练习题如何解决等较低层面上,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将教学研究逐步提升到中间层次,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材内容处理、教学过程设计等,进而向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如教材的重新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奥赛选手的培训等。

2.我们学会辉煌成绩的取得与各级行政部门的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的配合、每位会员的积极努力和团结协作是分不开的,但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对学会工作的认识比较片面、支持不够,,沟通不够,对学会评的奖不认账,竞职、考评不算数,挫伤了大多数会员的积极性,使会员对学会的活动没有了热情。有些学校的校长从局部利益出发,担心学生参加竞赛造成生源流失,不让学生参加竞赛。有些学校的校长担心教师参加学会的活动会造成人才外流,不让教师参加诸如“评优课”等活动。导致学会工作在有些学校不能顺畅的开展,使有些教师失去了外出学习和观摩的机会,使一部分优秀学生失去了参加竞赛的机会,失去了挑战和锻炼的机会。

化学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化学;思政元素;混合式教学;新媒体技术

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明[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缺乏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缺少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的主动意识。生物化学是用科学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生物工程类和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素以“难、繁、杂”著称,概念多、内容杂,特别是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作为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生物化学课程也是思政育人主的阵地,其中天然蕴含着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它们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修订教学大纲,体现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目标、范围、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教学大纲也是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和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成绩的标准[3]。我校2018年在开展课程教学大纲修(制)订工作中,重点要求将“课程思政”内涵和教学目标有效融入教学大纲中,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基于此,课程组经过认真研讨,在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课程思政。修改前的教学大纲只明确了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修改后则将各章节的教学要求分为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将相关教学内容与勇于创新、远大抱负、社会责任感等具体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关联,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指明了思政的方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主动地思政,让“隐性思政”变得更为“显性”,而不是以往常见的无意识或潜意识思政。

2认真梳理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

生物化学内容繁杂,既有晦涩的生物大分子结构、错综复杂的代谢途径,也有与生活健康等联系紧密的各种代谢疾病。我们以重要知识点为线索,通过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提炼出如生物化学科学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精神,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蕴含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辩证思维教育,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蕴含的诚信教育等思政元素。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诺贝尔奖是思政案例的重要来源之一。自1901年开始颁布以来,有关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共产生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合计70余项,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一个学科[4],可见生物化学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我们对重要知识点中涉及的诺贝尔奖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故事,既能很好地联系课程教学内容,又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思政元素,让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以1958年FrederickSanger因胰岛素序列测定获诺贝尔化学奖为例,Sanger从1943年开始研究胰岛素的结构,试图找到一种能鉴定出氨基酸自由氨基的试剂。为此,Sanger几乎尝试了当时所有的生化试剂,甚至还曾经因某种试剂污染了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制品而遭到投诉,最终成功确定了一种名为2,4-二硝基氟苯(DNFB,Sanger试剂)的物质能和氨基酸的自由氨基结合,且能显黄色。他用蛋白酶将牛胰岛素切成多肽小段,再将DNFB结合到多肽段的末端氨基酸上,最后用纸层析分离法鉴定出氨基酸;这是一项操作复杂、枯燥的拼图工作,工作量巨大。Sanger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坚持,最终于1955年推断出牛胰岛素的完整序列。该成果一经公布,世界为之轰动,这是首个被解析出特有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也是人们首次知道蛋白质具有特有结构,为此,Sanger一人独享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外,Sanger还在1980年因发明DNA的双脱氧测序法再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这样一个诺贝尔奖故事就将“蛋白质”一章的多个重要教学知识点串联了起来,如胰岛素是教学内容“天然活性肽”的典型代表,而胰岛素的A链、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才能形成有生理活性的分子,涉及了知识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氨基酸化学性质一节的知识点“α-氨基参与的反应”中,所涉及的正是2,4-二硝基氟苯,而纸层析技术则是鉴定氨基酸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深入挖掘该案例与这些知识点的联系,就能提炼出如不怕困难、敢于探索、严谨创新等思政元素,进而将其用于引导学生理解科研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要注重培养科研兴趣,同时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2.1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理论课堂教学

理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专业知识,但单纯讲授基础知识,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晦涩。将整理出来的思政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如在讲授知识点“酶的抑制剂”时,以屠呦呦的获奖感言《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一文为切入点,介绍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抗疟药研究团队从1969年开始,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后,工作重点集中到了中药青蒿。又经过多次提取失败后,从传统中医古籍文献中获得启示,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低温萃取法,获得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动物实验发现其疟疾抑制率甚至可达100%,并在此后的临床实验中疗效显著。1972年11月研究团队获得了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并在之后的研究中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明确了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此后,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发现青蒿素在亚铁活化后,可以与抑制恶性疟原虫钙ATP酶6(PlasmodiumfalciparumcalciumATPase6,PfATP6)不可逆结合并抑制其活性,使疟原虫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引起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疟作用。在该案例中,我们既讲授了抑制剂与蛋白质的关系,又向学生介绍了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疟疾治疗的难题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多种思政元素,如有抗疟团队的艰苦奋斗精神,有传统中草药和中医古籍文献的智慧所激发的文化自信,也有屠呦呦采用低温萃取法的探索创新精神等;让同学们在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勇担中医药现代化的使命感,无形中受到热爱祖国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又如在讲授第二章蛋白质的内容时,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的相关故事为切入点。1965年,三个研究单位数十位科研工作者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克服困难,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最终将A链和B链通过氧化重新组合形成二硫键,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虽然该工作最终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做出了杰出的工作,不仅学习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怀,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2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验课堂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6]。作为实验科学,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至关重要,所关联的实事求是精神和诚实守信则是职业道德素养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在第一次正式生物化学实验之前,需要讲解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我们以日本小保方晴子的学术造假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为思政切入点,介绍了2014年1月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轰动性的论文,报道了在强烈外界刺激下,可诱导体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这种细胞被命名为STAP细胞,并将STAP细胞与胚胎干细胞进行了比较。然而,就在两篇论文正式在线发表的当天,有学者提出了关于实验可重复性的疑问,随后更多学者认为该论文涉嫌造假。2014年4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发现小保方晴子的实验记录质量低下,有修改电泳图片等行为,认定她在STAP细胞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于2014年7月正式撤回STAP细胞论文。研究所还要求她自证清白,由于无法重复实验结果,小保方晴子只能辞职,其博士学位亦被早稻田大学取消。该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对于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必须重视学术诚信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当学生了解到同年8月,小保方晴子的导师,也是论文共同作者之一的笹井芳树因该事件自杀身亡时,更是感受到学术诚信对于科研工作者甚至贵如生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服浮躁心理,遵守学术规范、摒弃学术不端行为。

2.3结合混合教学模式,融入思政元素

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辅助教学的优势,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凸显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本课程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8],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讨论中,通过学生发言、小组讨论,结合教师点评,增进了课程互动的思想性。如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以“酶抑制剂药物”为主题,结合我国当前此类药物情况,完成一个专题报告,并要求制作PPT和上台进行答辩。有同学结合糖代谢一章的内容,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阿卡波糖为主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阿卡波糖的降糖机制是由于其可以竞争性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糖苷酶,从而延长对寡糖、双糖和多糖的降解,延缓葡萄糖和果糖的吸收,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早在1990年德国拜耳公司就研发出了阿卡波糖,并于1994年在欧美国家上市,次年,阿卡波糖即进入中国市场。此后多年,我国的阿卡波糖市场和技术完全被拜尔垄断,该药销售量巨大,价格昂贵,病人负担沉重。我校郑裕国院士带领团队从1999年开始了阿卡波糖的微生物发酵生产研发,通过多项技术创新,终于成功实现了阿卡波糖片的大规模生产,且制造工艺更经济、环保,进而实现了阿卡波糖的国产化和国际化。自2005年上市以来,打破了之前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局面,且售价比进口药低30%以上,迫使进口药价格下调,降低了糖尿病治疗成本,减轻了病人负担。由于该专题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讲解和讨论时同学们均积极参与,同时,教师也补充介绍了郑裕国院士在菌株的培养条件优化、发酵调控、有效成分分离和制剂成形等方面所做的相关创新性工作。学生明显感受到,虽然我国在药物研发领域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但投身其中恰恰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大有可为,无形中渗透了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而且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家故事也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完代谢生化的内容之后,教师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酶作为自己的“本命酶”,并结合该酶的特点和在代谢中的作用,对其进行点评。同学们纷纷以一首诗或几句话,表达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人生感悟。如有同学以磷酸果糖激酶1为“本命酶”,并作了一首小诗,把该酶的特点与工程师、科学家的“贡献、严谨”等精神相关联;有同学为肉碱脂酰转移酶制作了一份简历,既介绍了其催化性质和所涉代谢途径,还产生了成长过程需要互相帮助、即使平凡岗位上也可以发挥自我价值的感悟;有同学由DNA聚合酶Ⅰ的催化特点,联想到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改正错误,不断进步;有同学通过5-α还原酶与脱发的关系,提醒大家要关注身心健康;还有人对ATP合酶辛苦劳动,努力工作,日夜不停地合成ATP心生感慨。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能自发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内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无形中受到了正面、积极的启发。

3发挥新媒体特点,建设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教学资源

当前,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已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通过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进行碎片化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便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9]。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人际交往、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和新平台,高等教育开展移动教学与学习已经成为未来的教育趋势[10]。然而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性和开放性,学生容易受一些不正确的信息渠道和内容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更应该重视线上专业资源的思政,既要坚持传播专业知识,也要结合现代形式,引入思政元素,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利用本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课程微信公众订阅号“ZJUT生物化学”,我们在“生物化学科学史”、“生活中的生化”等栏目蕴含思政元素的文章。“Krebs的完美报复”一文通过讲述了诺贝尔奖得主HansKrebs在1937年向Nature投稿关于发现柠檬酸循环的研究论文时,遭到退稿,让读者了解到科研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酶有意思”栏目中将生化课程中七种酶的重要特性比喻为七种武器,让读者在了解七种酶的催化特性的同时,感悟到坚持、创新、团结协作等精神。在“脑黄金(DHA)”一文中既讲述了DHA的结构与功能,又渗透了健康生活等理念。2020年以来,在疫情的冲击下,网络在线学习进行得如火如荼。线上教学除了需要实现知识传授的基本功能外,也为在线课程如何思政提出了新的命题。本课程组从2017年开始建设生物化学MOOC课程,并于2018年在爱课程——中国MOOC上线运行。在线上教学大纲中,除了包含生化课程各知识点内容外,还增加了多个拓展知识点,录制了如“跑步与ATP”“蚕豆病与PPP”“核酶与癌症治疗”等近30个科普性内容的拓展知识视频,涉及身心健康、探索精神等思政元素,在加强科普的同时,扩大了受益面。

4实际成效

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课程组修订了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实验大纲,将课程思政融入大纲的教学要求中,并已经在2018年开始使用。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挖掘内涵,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了课堂教学。同时,思政元素的渗透也反哺了专业知识教学,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分别对2018级和2019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优秀的分别占54%和63%,教学质量良好的分别占46%和34%,认为混合式教学过程对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明显提高的分别占39%和41%,有一定提高的分别占58%和59%。学生反映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后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状态,对社会上的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传闻消息,会考虑以更为专业的方式探究其真相,思维更加理性。此外,通过对课程微信公众号和MOOC线上资源的持续建设,发挥新媒体特点,引入思政元素,也明显扩大了受益面。课程微信公众号——“ZJUT生物化学”目前关注人数近6500人,关注者中既有本校的师生,也有外校的学生和其他高校教师、医生、相关从业人员,其中外校关注者约占90%。已原创文章近100篇,文章点击量最大的有12000余次,说明具备了较强的影响力。本课程建设的生物化学MOOC上线5期以来,总计学习人数近43000,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名列前茅。

5总结与展望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主体是老师,而成效在学生。当前,虽然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仍有不少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比如专业课如何避免陷入“泛思政化”的困境,线上课堂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具体学科实现思政的路径和示范研究仍显得不足等。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11]。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必要不断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和主动思政意识。只有认真做好教学设计,解决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时容易形成的“两张皮”问题,才能将课程思政真正落于实处,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我们相信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不断加强与改进,将进一步创新和拓宽思政教学的路径,让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而行,最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柳叶,胡佳杰,张胜威.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68-1177

[3]冯美,张宁,姚文孔,等.OBE理念下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探索.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8):278-282

[4]王然,刘永,侯筱宇.诺贝尔奖史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85-987

[5]王长林,陈岩,魏力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1):2123-2127

[6]张云霞,邱逸敏,蔡望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医学生诚信教育理念的探索.海南医学,2014,25(10):1537-1538

[7]程旺开.基于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8,45(4):927-933

[8]邱乐泉,汪琨,汤晓玲,等.基于移动学习的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探.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0):2787-2793

[9]张艳君,武丽萍,刘林.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现.教育现代化,2017(35):181-182

[10]安然,王伟,安丽平,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生物化学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生命的化学,2018,38(6):860-865

化学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空间,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创新平台,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以及如何实施的具体情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及发展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学生亲自动手做趣味化学实验,如“彩色温度计的制作”、“水中花园”“喷雾作画”、“一触即发”、“自动长毛的鸭子”、“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气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2.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的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3.利用化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校设立了三.一活动室,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例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探究氯水的成份”,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4.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由问题引出创造性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