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建筑论文

农村建筑论文

农村建筑论文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条件、环境条件宁夏中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冬寒而漫长一年采暖期约152天。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年蒸发量在1700~2500毫米,风大沙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8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气候条件划分为严寒与寒冷气候带。宁夏中北部地区农村地广人稀,住户与住户之间相对分散,远离城市、远离热电厂,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集中供暖管路距离远因投入太大,无法做到乡乡、村村、户户都通天然气自来水集中供暖。宁夏中北部地区在生活、取暖、节能等方面,依靠地理、气候、环境、优势合理应用从而达到节能与环保。

2建筑节能要求

建筑节能的主题是减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建筑节能必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即室内温度冬季不低于18℃,夏季不高于26℃。为此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3居住建筑节能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入户门、外窗、阳台门窗的选择;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混合保温;太阳能供热采暖;辅助热源;风光互补发电。4入户门、外窗、阳台门窗的节能入户门选用多功能用户门,其同时具有防盗、防火、保温、隔音等功能。窗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在各类建筑窗中,塑料窗在保温节能方面有着优良的性能。外窗及阳台窗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中空玻璃它的性能特点: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保温、防结露、降低冷辐射和安全性能。因此中空玻璃具有的保温节能、隔音以及防霜的功能使室外气温在-30℃以下,室内温度达18℃,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夹层中也不会结霜而影响视线和采光。节能入户门、外窗、阳台门窗与单层玻璃普通的门窗相比节能72%以上。

5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混合保温

(1)外墙外保温:将绝热材料复合在承重墙外侧,其建筑的热稳定性能好这有利于提高墙体的防水和气密性,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使室内温度保持稳定。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节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节能是以足够的保温绝热材料做基础,以发展节能材料为前提,节能材料的发展又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此综合考虑宁夏中北部地区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6度以下,外墙外保温做法较符合宁夏中北部地区气候条件。实践证明夏季墙体的外保温,能够减少太阳辐射热和室外热空气与外墙的表面热量。在采暖期间采用适当厚度的外墙外保温,可节约失散热能75%。(2)外墙内保温:一般采用在外墙的内侧覆盖保温水泥砂浆墙面、白灰墙面、彩装模等保温材料,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或同时使用几种方法,都能使建筑达到保温节能作用。常使用的外墙内保温方法如下:①砂浆抹面法:用水泥、砂、水和外加剂等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均匀后抹涂于墙上的砂浆;②混合砂浆法:用水泥、石灰、砂子、水、混合搅拌,涂抹到内墙壁上用于内墙壁的找平处理;③石膏建材:运用于内墙涂料与涂装的找平;④彩装膜:是一种新装饰材料,它以简单便捷的贴膜形式,在墙壁、水泥墙上直接粘贴,无接头。其保温性、耐温性良好,具有较好的隔热、防水、隔音及防火作用。(3)混合保温:是指外墙内保温与外墙外保温同时使用的保温方式,它的优点避免了外墙内保温的缺点,又加强了外墙外保温的优点,同时使建筑更加保温、防潮、防水、隔音、防火、在坚固的同时提高节能效率,可节约热能80%以上。

6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辅助热源、风光互补发电

(1)太阳能热水:是一种把太阳能集热器中的热水温水排放出来用于生活用水,其优点是一年四季都能够满足居民一家一户的生活用水,节约大量的能源。(2)太阳能采暖:太阳能采暖一种是把太阳集热器中的温水和水热泵结合起来,由太阳集热器给水热泵提供温水,再由水热泵加热增高温度能够满足要求后给室内采暖提供热源。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一年内有一个月为严寒冷冻天气,假如增加太阳能集热器的采光板的面积还无法满足采暖要求时。就要临时启动辅助热源或水热泵系统才能达到要求。在初冬和冬末初春时期是太阳能的高效期它既能够保证生活用水也能保证正常的供暖。这时水热泵停止工作。为此,太阳能采暖既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又解决了当地农村建筑室内采暖的问题。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3)辅助热源:由于天气的影响,太阳能采暖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为确保采暖的可靠性,必须增设辅助热源。辅助热源根据当地的条件选择,可选择电加热,水热泵或生物热能等。当地秸秆、柴薪丰富,在安装使用辅助热源时应首选生物热能。对于秸秆、柴薪丰富的普通家庭应采用生物热能辅助热源。对于家庭条件好或秸秆、柴薪缺少的家庭应采用水热泵、电或煤炭作为辅助能源。(4)风光互补发电:根据宁夏气候特点,气候干燥,风多风力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太阳光充足,采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互补的形式发电。它将电能的一部分作为照明灯用电,而冬季将另一部分再转换为热能供暖。这既提供了照明灯的电能和辅助热源又节约了外购的电能。

7结束语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在充分考虑滨湖镇未来农业发展、矿藏开发、水产提高、旅游开发基础上,调研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基础及公共设施完善的大村,引导村民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充分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和设计方案的意见,对建筑群整体布局进行生态节能规划、优化建筑热环境,以完善该新型农村社区改造、新建规划。

1)合理的基地选择与场地规划。建筑物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形场地中,低洼处易形成“霜洞”效应;建筑组团的相对位置需合理布局,冬季可取得良好日照,夏季也可利用建筑阴影进行遮阳。

2)合理的建筑物朝向。建筑物的朝向除了采光要求外,还需注意采暖和通风的效果。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能并防止冷风侵袭,夏季利用建筑阴影和空气流动降低建筑物表面和内部温度。

3)合理的日照间距设计。为保证前后两排建筑之间的后排建筑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除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外,还需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满足本地市的建筑间距和日照间距规定。

4)设置防风屏障,减少热损失。建筑组团中,将较高的建筑物背向冬季寒风,可减少寒风对低矮建筑的影响;建筑组团中,将建筑间距控制在1∶2的范围内,可使后排建筑避开寒风的影响。

5)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微气候。可利用已有的树木、植被、水环境和有利地形,以改善建筑物周边的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热辐射。此外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还需满足以下要求:应充分考虑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相结合。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农村住宅和相应社区的建设也随着发生变革。新农村规划既要考虑快速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又要认识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长远意义。应依据村落分布情况,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需考虑建筑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距离尽量短、尽量以已有老村落和合村并点前的大村为建设场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尽量选择便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地段,选择生态安全区域进行建设,避免选择生态敏感区域。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尽量保留村庄的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和农村特色。西焦新村在工程建设前,对原村民户数、宅基地数量、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进行了基础性的调查,为下一步再分析、再规划奠定条件;由于枣庄市的煤炭开采已有百年的历史,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采空区和塌陷区,部分村庄建于其上,虽然塌陷区沉降已基本稳定但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从抗震角度分析,多属不宜建设用地。因此,针对枣庄市的实际情况,在上述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在规划前进行深入的地形地质勘察,然后进行村镇规划、场地设计,有效规避本区域内潜在影响的地震烈度区、煤矿压煤区,营造了安全的环境空间。基于以上调研分析,西焦新村建设工程在镇驻地西侧、滕滨旅游专用线与济微路交汇处选定新村址,新建16栋多层住宅楼,社区配套工程有老年公寓、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道路、水、电、网络等。工程规划占地5.8万m2,总建筑面积5万m2,规划后的新村节约集约土地面积110余亩。合村并点后,整合了环境、土地、资源,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促进了本域内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西焦新村规划总平面图分析。

a.总平面布局。总平面布置首先考虑了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布局上从北往南的功能分布依次为村民住宅区、老年公寓、卫生室、幼儿园、社区超市。住宅区由16幢多层建筑组成,通过布局形成围合的组团,把绿化带、水系置于其中,低密度的建筑和中心景观无缝拼接,提供休闲的生活环境,卫生室、幼儿园置于中心景观带。老年公寓、社区超市置于次入口处,另设大型景观喷池、绿荫停车场,进行空间分割,有序而又巧妙的布置了竹园及梅园,错落有致,层次鲜明,丰富了地块内的景观。

b.交通组织。根据整体规划考虑,将场地主入口设在主要道路上。建筑物四周均设道路环绕可作为消防车道使用,各区域内部设计有步行流线,达到部分人车分流模式,并考虑无障碍设计。

c.建筑与绿化景观。建筑群在地块中有序的排布,景观设计结合建筑群落的排布和风格,充分利用已有河道的水环境优势、在主入口处放大景观节点、建筑楼间做葡萄架环绕,设计的绿化带既美化社区环境又改变建筑群的微气候。

2技术设计,优化建筑节能

新型农村社区绿色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绿化建筑、不是城市建筑的翻版、不是单调的“千村一面”,而是从合理的建筑平面设计、适宜的建筑体型设计、热工性能良好的围护结构设计上把握,并走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之路,达到节能的目的。

2.1合理的门窗设计

在建筑围护结构总能耗当中,建筑门窗的能耗占其50%。门窗为建筑物保温性能最薄弱的部位,因此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是保证建筑物节能的重要途径。

1)增加窗户的气密性。为减少对流热量传递,门窗的密封性能良好,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门窗的这种性能是通过气密性能来表示的。另外,建筑物的换气功能不应靠门窗的缝隙来满足,而应依靠可控制的建筑构造和门窗的换气结构来实现。

2)减少传热量。为减少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门窗材料应选用低导热系数的材料,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门窗的这种性能是通过传热系数来表示的。K值用来衡量窗户的传热系数,K值越小则传热越小。从改善K值和抗冷凝能力看,主要采用低辐射玻璃、惰性气体和中空玻璃的暖边技术,以及低传热系数的窗框材料。

3)设置建筑遮阳构件。为减少热辐射传递,需门窗具有较好的遮阳功能,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门窗的这种性能通过遮阳系数来表示。设置建筑遮阳构件时,水平遮阳板两端出挑和垂直遮阳板上端出挑对遮阳系数的影响明显,出挑长度越大,遮阳效果越好。也需根据建筑立面效果,确定合理的外挑长度。

4)控制各立面的窗墙面积比,避免不利形式。窗墙面积比反映房间开窗面积的大小,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必须限制窗墙面积比。飘窗、落地窗美观精致,但是飘窗是隔热保暖的大忌,其采暖和空调能耗大,北向卧室、起居室都不应当设置飘窗,否则冬季易出现结露、淌水、长霉等问题,影响房间的正常使用。另外冬季房间中窗户的温度最低,下降气流大多集中在这周围,如果在窗下安装大小合适的散热器,可以阻止冷辐射及冷空气环流,因此落地窗宜少开。

5)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设置门斗。寒冷地区建筑物不宜设置开敞的楼梯间和外廊,其出入口宜设起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的门斗。

2.2外墙外保温隔热设计

外墙外保温相对于内保温的优点有:

1)适用范围广;

2)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3)基本消除了“热(冷)桥”的影响;

4)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5)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

6)有利于提高墙体的防水和气密性;

7)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

8)可减少保温材料用量;

9)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

2.3屋面保温隔热设计

普通屋顶处的温差传热耗热量较大,夏季室外热量传入室内较多,冬季室内热量向外流失较多。为使屋顶有明显的隔热作用,降低热岛效应,需注意以下方面:

1)建筑设计达到通风采光要求;

2)屋面采用遮阳构件;

3)考虑倒置式屋面构造形式;

4)屋面保温层不宜选择松散密度较大、吸水率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

5)对屋顶进行绿化。

2.4太阳能的运用

1)太阳能热水器。多层住宅建筑能满足屋顶太阳能集热板空间要求,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高层住宅建筑由于屋顶太阳能集热板可容纳空间小,难以支持高层所有住户,而集热板壁挂式技术不成熟,存在安全隐患。

2)公共区域太阳能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照明技术,以太阳能光电转换提供电能,供庭院灯、草坪灯、楼道灯等进行照明。

3结语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新农村、乡村意象

2014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就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报告中提到了新农村建设中大拆大建问题[1],指出一些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时,缺乏统筹规划,大拆大建,搞示范工程,使田园风光和人文特色急速消失。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强调了“美丽家园”新农村建设,还强调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农村建设迈向“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新阶段。

在国家大政策背景下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视域来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意象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我国对乡村意象的研究多从乡村景观意象出发,乡村意象组成主要分为建筑元素、环境元素和空间元素。环境心理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联系并分析人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揭示各种环境下人心理发生的规律[2],结合建筑学应用最为广泛,其中主要的理论有:认知地图、格式塔理论、唤醒理论、领域和私密性。

环境心理学视域下运用相关理论对乡村意象进行研究,对比分析论证得出新农村乡村意象是否缺失以及以咸阳市乾县城关镇石马村改造为例说明如何改善新农村乡村意象缺失现象。

乡村意象的理解

传统农村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的发展演变,保留和传承,拥有悠久农耕文化的聚居形式。新农村是我国90年代以来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类似城市社区的集约式聚居群落,农民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思想观念都有一定改变。以乾县石马村作为传统农村例子,就新农村和传统农村的乡村意象的各组成元素在环境心理学的平面上进行对比分析。

建筑元素

传统农村依旧保留我国北方传统四合院样式,分为正房,厢房和倒座房[3],坡屋顶铺青瓦,木质门窗,整体为砖木结构。新农村的建筑样式多效仿西方建筑,平屋顶,女儿墙,铝合金门窗,整体为钢筋混凝土样式。

环境心理学中个人活动与情绪变化紧密相连,又称唤醒理论,人在审美活动中的愉悦感是由渐进性和亢奋性唤醒获得。传统农村居住者由门楼进入,视线涉及雕饰精美的影壁,瓦铺坡屋顶,木质门窗,砖砌墙体。建筑元素的复杂性和不定性,以及由外及内水平式,渐进性刺激使居住者对家的质朴、舒适、温馨的唤醒水平持续提高。然而新型农村社区中,家是一栋“盒子楼”里的一个小盒子,建筑元素统一化、模式化,唤醒因子简单直白,使居住者在新鲜期过后很到厌倦和疲劳,失去对环境探索的兴趣。

建筑空间元素

传统农村门楼多在东南角,而后是影壁,中间是庭院,宽阔开敞,用于种植瓜果蔬菜,饲养家禽,休闲活动。新农村的居民楼分单元入口,建筑空间元素仅剩楼梯区域空间。

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类似现场地图的模型被称为认知地图,包含五大要素:道路、标志、节点、区域和边界。其中传统农村的边界是由建筑立面和门楼构成,而新农村建筑边界由尺度较大,模式化的立面和单元入口形成。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提出边界效应,即相对于暴露较多的区域,边界具有相对的隐蔽性,提供安全感。可以看出传统农村的边界更利于邻里关系,新农村社区疏于营造邻里的交流空间,只能进行家庭内部活动。传统农村门楼入口在材质和雕饰样式上各家不同,环境的某些突出特征也成称为标志可以加强认知记忆,在形成认知地图时更容易在脑中形成记忆,而新农村社区单元入口各户相同,只能通过观察反复记忆门牌号加强认知地图。传统农村的庭院空间,是村民的主要领域,从影壁开始隔绝外部影响,具有一定私密性,村民可以不受影响的进行家庭生产生活,新农村社区村民的主要领域与内部住宅空间合为一体,由楼梯直接进入住宅,私密性降低。

环境元素

传统农村具有多条等级不同的街巷,呈现交互状,街巷入口即为村落入口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聚集空间。新农村社区设计小区柏油道路,现代式社区入口以及简单划分,尺度较大的聚居活动空间。

根据唤醒理论人与环境的相互刺激影响,街巷与建筑物的尺度比,就成为关键的影响因子,比值越大,环境给人的感觉就具有距离感,比值越小,就越有亲近感,当尺度相当时,具有匀称感。传统农村的街巷一般主要街巷7-9米,次要街巷3-6米,与建筑物立面尺度不相上下,故而给人一种合适的舒适亲近感,但在新农村社区中主要街道18-20米,次要街道6-8米,但一般七层高建筑物在25米左右,巨大的尺寸比值,营造的是一种压迫疏离感。

环境心理学中另一个理论――领域性,具有组织人们行为活动的功能。住宅内部空间称为主要领域,住宅外部空间称为次要领域。在传统农村中,房前屋后连接的街巷、院落入口构成次要领域,在这处空间里,村名用砖瓦或者收获的粮食进行围挡,使次要领域转变主要领域,是对领域的控制性,以便加深邻里的交往。街巷交叉口,小卖部等为公共领域,使街巷与住宅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新农村社区中次要领域转化为单元入口和住宅入户之间的楼梯空间,范围变小,失去控制感,无法愉悦的进行邻里交流。设计室、社区花园等作为公共领域,但疏离了住宅与环境的关系,家的意象转变为单纯的建筑物,失去情感依靠和寄托。

丹麦建筑史学家拉斯姆森在《作为经验的建筑》中用“图形”与“背景”的概念分析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即格式塔理论中的图底关系。传统农村群落的平面俯视图由四合院组成,再由单体构成整体,以整体的形象形成图形,周边环境视为背景。这种图底关系,住宅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充分体现与自然环境的亲和性。但新农村社区由大体量单体构成整体,与周边环境脱离。建筑层数的增加导致空间形态向垂直方向发展,建筑变成独立的单体,而外部空间无法有利组织个建筑物间的联系,从而使外部空间失去自身的活力。

新农村乡村意象的营造

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乡村意象缺失现象,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乡村景观消失,乡村味道不再,乡愁别绪无从提起。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同大地几千年的紧密联系。以咸阳市乾县石马村改造方案为例,简要探讨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营造出农民需要的环境适宜的乡村。

首先在建筑元素方面,在石马村改造方案中建筑单体设计均为五层,在屋顶、墙、门窗等元素上均进行充分考虑推敲,延续原有风格,以便保留传统农村中家意象的完整性。在建筑空间元素方面则是汲取庭院的设计元素运用改造方案中,在每栋楼的一层设计私家小庭院。

重点在环境元素方面,方案初期,在实地考察中重点研究了石马村周边环境、历史文化、村史村志以及村民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提取出一些代表乡村意象的主要设计元素,比如砖墙、石碾子、水井、拴马庄、古亭等。街巷规划沿用石马村原有有序的网状布局,但进行一定规整,给它命名具有乡土气息的名字,比如鸡鸣巷、花钱巷等。没有像其他新农村社区一样设计大面积休闲娱乐空间,而是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均设计小面积活动空间,以乡村仍然保留特色活动空间,也加强了邻里交往,不会因为住宅单元房就失去交往几十年的老邻居。在街巷交叉口,具有标志性的位置设计乡土景观小品,既能加深认知地图又加强唤醒水平。在主要村入口设计有石马村牌坊,也是使归家的村民在一入村就开始感受乡村的意象,从街巷两边的景观到建筑风格,渐进性的唤醒村民对家的温馨的向往,家只是改造的更美而不是改造的面目全非。

参考文献

[1]李小键.新农村建设,一直在路上[N].北京.2014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住宅设计;支撑体建筑;新农村住宅

1. 前言

2006年中央了一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这是中央3年来连续出的第3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该文件主要是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对“三农”的全方位支持。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下手。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农村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重要工程。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的住宅设计图样,帮助农民建设一个经济安全适用美观的家。

2. 我国农村住宅现状

2.1旧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

我国过去的农村住宅一般都是农民朋友参照隔壁邻居的样式或自己设计的样式修建的。但由于他们缺乏系统的建筑专业知识,设计的方案就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顾此失彼,要么功能不齐全,要么结构不安全,要么浪费土地,要么浪费资源,建成的房屋往往是投资巨大却难称小康住宅。

具体的来说,旧农村住宅一般存在1.无抗震能力;2. 地基基础隐患较多;3. 上部梁板的安全问题;4.住宅面貌“百花齐放”;5.建筑能耗高和功能空间划分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的建设是件头等大事。而我国对于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思路就是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按照经济、适用、美观三个原则进行。

2.2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经济性原则,就是建得起,买得起,还可以用来生产。在农村,住宅并不只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如何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提供住房给农民和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仓储空间让他们用以生产和生活。成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原则。

适用性原则,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些家庭有个小作坊等。这些对新农村住宅设计是个很大但必须面对的考验。

美观性原则,我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在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凝聚着我国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业绩,形成了各种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但千百年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形态极其复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夹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脏,乱,差成了现如今农村的形容词。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和对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的保护,美观又不失个性是个不能忽视原则。

3. 支撑体(SAR)建筑

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布瑞肯(J.N.Habraken)提出一个住宅建设新概念,称之为“骨架支撑体”理论。随后荷兰建筑师开办了一个建筑师研究会(StichingArchitecten Research),简称SAR,专门从事“支撑体”设想的研究。1965年,哈布瑞肯在荷兰建筑师协会上首次提出将住宅设计和建造分成“支撑体”和“可分体”的设想,随后对此产生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就叫SAR理论。

SAR理论是把住宅分成支撑体和填充体两部分,并给出了实现其概念的设计方法,这方法同以往的一切设计施工方法都不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让居住者参加住宅的建设过程并有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利。”

在支撑体建筑里,支撑体是建筑不可变定型的部分,可采用工业化和标准化施工,是建筑的骨架(包括公共部分),不由使用者变更。而填充体是提供给用户的自由空间,可根据用户要求来选择和安排,使其在支撑体构成的框架中能有效的划分他所需的实际使用空间,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内部装饰,形成不同的平面形式,产生不同的内部和外部居住空间环境。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矛盾。

而同时支撑体也不是仅仅是一个框架,但也不像如今大量商品房那样完全齐备的全部都已建好,它是个房地产产品,包含建筑的框架、管线和公共部分。而填充体则是由工厂大量生产提供部件,由用户根据自己的使用要求和兴趣爱好、经济能力等来进行设计安装,最后构成自己需要的完全个性化又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温馨的家:住宅。

4. 支撑体建筑可解决的问题

4.1农民自己参与设计

以往的农村住宅建设中,要么是被排斥在外,政府统建农民无法参与设计;要么就自己设计,不考虑其结构的安全性等。而支撑体住宅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居住者参加到住宅建设中来,让居住者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这对于新农村住宅来说,可以有效地解决住宅适用性的问题。农户可以自由的变换住宅的使用空间,不再需要考虑户型不合适,仓储空间不足等这类问题。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来划分生活和生产空间。

而且,这样的住宅还可以在不同的时期变换户型,以适应家庭成员的数量年龄变化和生产情况的变化。如一家农户家里有个小作坊,买下房后可以做个大点的房间用来做生产空间,而把居住空间适当的减小。而如果以后这家农户关闭了作坊,则可以生产的空间改小,把居住空间做大或重新分隔。这样只通过变换内部隔墙划分不同的使用空间就可以适应不同时期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解决了农村住宅功能要求多还要兼顾生产,仓储等问题。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 因素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社会的热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推动农民致富,过上小康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为也有利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新农村建设中建筑的设计是农民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设计要点极其重要。

1农村居住建筑现状分析

随着近些年来的建房热潮,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农村居住建筑也随之向前迅速发展。对照前面两次出现的建房热潮,农村的居住建筑发展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分别从最初的生存型逐渐向生活型过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最终走向了生态型住宅的发展阶段。再结合近些年新建的农村住宅可以发现,从建筑的形态上,逐渐向城市住宅靠拢,在平面的布置上,可以明显的发现城市住宅的影子。在这些显著的变化中,农村住宅逐渐城市化,很好的体现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一味的模仿而缺乏对自身条件与环境等因素的考虑是不可取的,在农村住宅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在进行模仿的同时应注重农村特有的自然发展规律、结合实际从而有效的扬长避短。未来的农村住宅,应在结合城市住宅优势的同时更应传承农宅的传统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建设“生态型”农宅。

2国内外村镇建设经验借鉴

2.1日本民居建筑选材

日本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且由于木材可以吸收并沁出潮气从而可以有效的调节室内湿度,且在继承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木材成为日本居住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首选的建筑材料。综观日本建筑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1)由于目前成为其建筑的首要选材,因此在成本上更为经济。另外木材自重轻.富有弹性和韧性,对地震有很强的抵抗力。程序相对简单,因此工期相对较短;2)为与现有建材有效的结合与补充,更好的体现建筑的生态与环保,日本研发了几种如降噪音吸音板、硬质吸音板、水泥稻草板、稻壳轻质砖建筑材料;3)再说日本农宅的布局形式,首先不像我国住宅用厚厚的水泥墙做成围墙,相反,日本农宅几乎没有围墙且是独门独院,由厚实的绿篱将住宅包裹的严严实实。院内院子是没有围墙的。厚实的恰到好处地将房子围了个严严实实:院子里也没有敞露的院墙,有的是千姿百态的花卉盆景和奇石怪树、有的农家在这花果绿树之间,再造一座小小假山。主楼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有长方形的,也有方形的。虽造型各异.但其风格透露着传统古典的神韵;呈斜坡的屋面,覆盖着纹路衔接的青色瓦,竖看成行,横看成排,纵横交错;4)从房屋的细节设计观察,大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如门口的对讲机应连通两代人的房间,双方都能控制门的开启,楼梯的灯光楼上楼下都能控制。另外还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如老年人生活起居不便,将底层作为老年人的活动层,且少做台阶、卫生间设在离奇卧室较近的地方等。另外,在进行设计时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的特点让各层均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如上层的优点是阳光充足,通风流畅,但缺乏室外活动空间。

2.2华西村模式农村建筑建设经验借鉴

华西村建筑设计再农村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华西村的建筑类型一应俱全,比如学校、剧院、商店、书店、体育场、宾馆、农民公园等,在农村建筑建设中当首前列;2)不光如此,华西村建设中将不同的建筑类型相对集中布置,初步具备功能分区的雏形,如西面已发展成为相当集中的工业小区,东面是集中的居住区,南面有农民公园,北面则是观光游览与公众集会空间;3)基础设施完善。在村落的基础设施上面,华西村建设达到了几位完善的程度。户户实现“八通”,即通电、通自来水、通热水、通煤气、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路乃至于通风雨长廊,也在没有居住迁移的情况下,村民在本村企业实现了非农就业转移;4)很好的体现出了建筑发展长廊的特点。和其他村落一样,华西村的建设同样经历了草房--瓦房--楼房--别墅的发展历程,但与之不同的是,该村采取的是集体统一建造的方式,因此具有很强的联建效果。即使是90年代的独立别墅也由无处不在的风雨长廊联成整体,反映了村落一种基本的营建思想。

3农村居住建筑设计要点

3.1农村建筑要体现实用性

近些年,随着农村环境的逐渐改善,农村家庭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如人口的增减、家庭组成和经济的变化、居住观念的更新等因素,因此在设计的同时应该重视民居内在功能的变化,相应也必然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比如老房子的扩建、改建或重建等方式,建筑设计应该延续其内在的生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另外,翻新改造是民居持续存在的物质前提;功能使用上的适用、如何做好适度是民居存在的保证;在使用得度,新与旧功能良好相容,使历史的住居为现代生活服务,是民居存在的和谐体现。

3.2建筑材料的选择

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的节能,在新农村的建筑中应该严格限制粘土砖的使用,同时大力推广粉煤灰制作的免烧砖材、空心砖等的应用,并在整个总图布置中应该尽量考虑节约土地及能源。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广相应的施工技术,提高工匠师傅对新材料的掌握能力。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加强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制作新型环保材料,例如水泥稻草板、稻壳轻质砖等。最好针对房屋布局的集约化发展趋势,建议房屋的结构采用370mm墙体,或者是240墙体加保温层的做法,内部墙体仍为240墙体,提高房屋的保温隔热效果。

3.3优化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时,应该考虑当地的设计方位,尽可能注意使道路走向平行于当地冬季主导风向,这样有利于避免积雪。另外与以上布置形式相结合的小范围布局中,可采用前短后长的布置,有利于整个建筑的通风,当整个建筑处于在迎风面时,建筑的布局应该采用由低到高的布置。在建筑做点、条组合布置时,建议将点式住宅布置在好朝向位置,此外,如果条状住宅布置在其后,有利于利用空隙争取日照。

3.4防风

农村建筑很多是在山地,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防风,因为气流受山地的影响很大,基于节能的考虑,防风成为建筑节能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一般而言,主导风向直接影响冬季住宅室内的热损耗及夏季居室内的自然通风。从住宅群的气流流场可知,住宅长轴垂直主导风向时,由于各幢住宅之间产生涡流,从而影响了自然通风效果。因此,应避免住宅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即风向入射角为零度),从而减少前排房屋对后排房屋通风的不利影响。考虑到冷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节能建筑应该尽可能选择避风基地建造。基地环境中现有的树丛、小丘等也可以被用来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挡风屏障。

3.5护结构节能设计

必须将窗墙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在满足基本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应尽量缩小窗墙比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应对南北向窗墙比作适当调整,外窗的节能设计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来提高。首先是窗墙比,确定适当的外窗洞口面积。其次是玻璃,选用导热系数过大的玻璃,热量很容易流出或流入,因此必须考虑采用双层玻璃、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保温性能较好的玻璃。第三是外窗的框材也要加以考虑,否则会形成热桥,严重影响窗户的整体节能性能。

3.6反应当地农村的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要求建筑积极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特征性因素,将其转化为建筑的组织原则及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建筑的演进能够保持地域文化上的特征性和连续性,体现和谐发展的要求

4结语。

总之,农村建筑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居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论文再借鉴了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农村建筑的设计的成功经验,探讨了我国农村建筑的设计的要点,希望对同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