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质量论文

教育质量论文

教育质量论文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1篇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

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2篇

专业不同于学科。现实中,很多人把学科与专业混为一谈,或把二者划等号,把专业教育质量混同于学科教育质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代大学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而学科就是大学有效完成三大职能的载体。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指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专门培养某领域人才的活动。它是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分工的需要为导向,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传授相关学科知识。专业虽以学科为依托,但它并不是学科或者学科的一个分支。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可能包含很多专业,一个专业也可以涉及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知识,二者不能划等号。何谓教育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很多,莫衷一是。《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尽管关于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标准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专业教育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即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符合并满足社会某一专门领域或岗位工作的需要。据此理解,如果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符合、满足某一或某些专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多数学生不能对口就业,不能被社会所认同、接受,与预设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那么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就是很低的。至于一个学科的教育质量或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由于其本身担负的职能较多,其内涵和外延也因此远多于专业,不是一个专业所能承载、代表的。因此,不能把专业教育质量等同于学科教育质量或学校教育质量。

二、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分析,专业源于社会分工,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以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组织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一个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应该围绕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分工———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人才的需要,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教育部与各省市教育厅对各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评估,更多的是从专业设计与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包括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状况、课堂教学质量、实验与实践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生学业成绩与实践创新成绩、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等指标。笔者认为这种评价体系有失偏颇,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准确地评价出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之间教育质量的实质性差异,因为很多学校在申报、评估时可以按照这一评价体系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整理材料”,且多数指标体系难以科学量化、准确评估,所以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专业人才,类似工厂生产的某一款产品,其质量特性如何,是否深受用户欢迎,是否具有竞争力,一定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这种有说服力的评价实际上重在结果评价,而不是过程评价,重在产品的效用价值评价,而不是对生产产品所用的“材料”、“设备”、“技术”等进行评价,虽然材料、设备、技术是影响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为产品效用价值的高低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真正的话语权应掌握在使用者手中,而不是产品的生产者及政府监管部门。当然,不可否认,没有高质量的生产全过程控制管理,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追求“大而全”,要考虑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具体说,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对口就业率

专业教育,重在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通才,当然也不可能是通才。这种专业性,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分类教育的需要,是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专业申报、设置之初就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其做出相应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专业的差异性特点还是非常显著的。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首先看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即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在某一或某两三个专业领域实际就业的数量比例(分子、分母都不包含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因为考研不能被视为就业,考研也不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很多专业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太大才不得不考研),不能笼统地仅看这个专业的一次性或年终就业率高低。因为很多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是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者个人专业素质不突出、专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被迫转向一些非本专业领域就业。这样的就业比例越大,越是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低下,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缺乏市场竞争优势,或者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整体办学规模已超出市场需求。目前,从对外宣传或官方的统计数字来看,高校几乎所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但实际上有接近40%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60%,有一大批人文社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甚至低于30%,专业结构性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对那些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可以考虑停办或整改,否则,不仅“误人子弟”,而且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建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专业增设、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二)就业岗位质量

同样是就业,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在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进而导致学生就业岗位质量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工作薪酬、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稳定性三个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专业教育质量越高,那么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就越好,就业岗位质量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

1.工作薪酬。工作薪酬包括毕业生所有的工作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各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如同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一样,工作薪酬也是调节和反映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各岗位差异(包括岗位分工、岗位职级/职务、贡献度和重要性大小等)的主要指标。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工作薪酬是反映一个人就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薪酬越高,说明这个人的就业质量相对越好。具体评价时,可选用的观测点包括就业后6-12个月的平均月薪,就业1年、3年、5年、10年后的年薪。

2.工作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所在地区、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环境、工作时间等四个方面的情况。

(1)工作地区情况主要是指工作单位在哪一类城市或地区,该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如何,所提供的工作机会与发展空间大小等。总体来说,经济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的工作环境条件相对比较优越,我国一、二、三、四类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机会是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显著的不同。所以,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果能有很大一部分在经济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找到一份薪酬待遇比较好的单位,说明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较高。

(2)工作单位情况主要是指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性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发展水平与发展前景及其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层级、地位等。一般来说,不同工作单位为学生就业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薪酬、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比较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情况的差异性,可以看出专业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层级、档次或在同行业的地位相对较高,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较好,如在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或者一些行业的领袖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及高层次、高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就说明这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个专业在“好单位”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那么就可以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3)工作岗位环境主要指工作岗位所提供的工作硬环境与软环境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等。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每个优秀学生都会追求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工作环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说明这个专业的学生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4)工作时间主要指每天、每月工作的时间长短,是否能正常休息,是否经常加班及加班时间长短等。一般来说,如果毕业生在一个能正常、按时上下班的单位工作,不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应该说就业质量相对较高。反之,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3.工作稳定性。工作稳定性是反映就业质量高低的又一个参考性指标,指学生毕业后能否在一个工作单位稳定而长久地工作,会不会因为单位发展不好而被迫改换工作,或者说因为个人原因而被单位“炒鱿鱼”。一般来说,如果能在一个比较好的单位稳定地工作,就说明这个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当然,对于一些工作流动性较大或者比较容易流动的工作岗位,如销售岗位,工作稳定性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地放映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高低。

(三)个人发展空间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崛起。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系统各方面日趋成熟。然而,作为衡量这种新型教学系统服务质量核心的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有不足之处。文章以网络的自身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为基础,简要论述了可以应用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一些评价策略。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协商(合作、会话)活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合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教学平台。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实现了双向交互、实时多点交流、广泛的传播、快捷的数据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以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支起了技术框架。那么,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呢?以下从几方面谈谈开展远程教育的评价策略。

1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总结性评价用于指导、采纳和沿用方案方面的决策,它更多地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反馈及时、管理方便、省时省力等优良特性,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跟踪监控、检测、指导。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家庭情况等,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此外,为了使远程教育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置前评价,被安排在教学设计前,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的依据。依据置前评价的结果,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2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溃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远程教育强化了学习的自主性,为自我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如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和学习结果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问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3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远程教育的出现顺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远程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众多更具特色的学习个体融于网络学习这个大环境中。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丰富了远程教育的评价手段,具有多项测评功能的评价系统的实现已不再是梦想。

4根据评价目的和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4篇

前言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学校的发展的核心。当前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疏于教学质量管理使得教学质量成为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为此,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绵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阐述了如何建立合理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作用。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立和健全合理的监控体系来提升教学质量变得何等的重要,监控体系是高等学校对教学运行状况进行的评价、监督、对学校行为实施调节的反馈系统,是促进学校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持体统。它是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全面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全部环节,为教育质量提供全方位的保证。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充分体现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最终承载者。因此,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功成才。

(三)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当前高等教育正处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跨越的历史性转折点,学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应对各种挑战的战略竞争期。那么每所高校都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监控措施,用素质教育的指标来引导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每所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绵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绵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努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分为两个部分: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

(一)教学评估。

首先学院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细则,评定教师教学工作等级,然后制定教研室主任工作评估细则,评定教研室主任工作等级。

(二)教学督导。

随时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检查、指导,与教师交流意见;参与教学过程的常规检,重点检查教学大纲、教案、日历、实践教学的情况,并提出督导意见和建议;参加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抽查部分期末试卷、毕业论文,发现教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认真收集和及时反馈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和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教学质量督导具体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

1.督导员听课评价。

督导员一般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特别是教学法的教师或离退休的返聘人员组成。他们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清楚一线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程序,能够对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估。同时能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出客观、公正的要求和建议。受评教师在讲授内容上是否突出重点、难点;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有独到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本质的内容讲得透彻;是否运用最佳教学方法等,督导员一目了然。督导员听完每堂课后及时的和教师沟通、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帮助很大。

2.同行互评。

学院全体教师互相听课,进行互评,填写《课堂教学质量互评表》。同行教师尤其是同一课程的不同任课教师互相听课,能汲取别人的教学经验,改善自身的缺点。同行评估指标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比如该课程是否吸收学科新成果、是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能否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能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是否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普通话是否标准,是否严格执行考勤等。在互相听课后,及时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互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

3.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体现了“以人为本”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学生评教给学生提供了“敢说真话、敢发真言”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及时的沟通都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每堂课必须做好准备,要求不再是死板的传授知识,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这样,教师课前就要精心钻研教材、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深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懂得教育学的知识,深知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学生评教能够促使教师时刻想着学生、时刻关心学生、时刻为自己的上课做好准备。这样对老师的成长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信息员反馈。

教学信息员一般由教学秘书担任,学期结束后,信息员都会开展学生座谈会对老师们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召集教学督导员进行交流,记录学生和督导员反馈的意见,收集整理这些馈意见,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使教师们都能够及时了解信息,继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如何有效地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体系。

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富有的创造性劳动,每位教师的创造性都不一样,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敬业精神,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等息息相关。所以高校应根据教师的教龄长短,工作阅历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创造科学的考核体系,积极实施青年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升教学质量。

(二)构建合适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的考核,也就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效果的体现现主要是以闭卷考核方式进行,本人觉得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注重课程考核方式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模式,比如:公共任选课程以论文或开卷考试方式进行;实验课程的考核以学生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方式考核;专业考查课程的考核以查阅相关专业文献资料写论文的方式进行,闭卷考试可以以试题库考核模式、半开放考核模式—一页小抄写上公式带入考场方式进行;英语课程的口语考试以随堂进行口语测试的方式进行。总之,考核体系应该具有合理性、多样性,每门课程的考核都应体现自身的特点,都能准确反映老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真实水平。超级秘书网

(三)合理扩大招生。

学校应根据自身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着努力挖掘办学潜力的前提下合理扩大招生规模,控制师生比,这样才能稳固教学秩序、巩固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才是一个学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宝。

参考文献:

【1】高天虹,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建筑教育,2004年6月,13(2):111~113.

【2】王俊林等,《构建科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2):99~100.

教育质量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等现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许多毕业生就业后变面临失业危机,同时给中职校带来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中职生热爱祖国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

长期以来,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未能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办学经费、师资配备、实训条件诸多方面比较薄弱,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方面需求不相适应,这必须对中职发展定位以及中职人才质量进行全新战略思考。

1.办学能力提升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初创、调整、调控、转型四个阶段,既有繁荣也有萧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而现实中,中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校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合理,办学标准多样化。中职生呈现知识结构不协调,专业技能水平低,适应社会能力差,自我管理创业意识薄弱。因此,必须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1)制定职业学校办学标准。

针对目前各地区各学校各专业教学目标不一致情况,制定地区间同专业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教学标准相对一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进人职校开始就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实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考有依据。

(2)确立“双师结构”队伍建设标准。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职”字,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性人才,需要一支理论知识广、专业知识精、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专业不同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学校要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多种渠道,按照双师结构标准培养专业教师,使专业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教学需求。

(3)推进企业优秀人才到中职校兼职任教。

职业教育的产品最终要走向企业,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使学生能直接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学模式转型策略

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校生就业受市场影响小,职校教育教学沿袭了传统的办学模式,缺少生机与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环境与就业环境都发生变化,职校生就业主要靠市场调节,并且社会对职校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也必须根据外界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1)转变职业教育体制。

职业教育体制要走开放式、灵活多样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路子,在企业与教育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建立相互协调机制,使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

(2)改变职业教育模式。

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前职后结合等弹性学制教学新路子,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一体化,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满足经济界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对于职业生涯中重技能、轻学历的这类职业,职业学校应采用终结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校里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抓好基本功(如外语、计算机等),使学生毕业后立即能胜任工作,也为他们在学习型社会中接受终身教育,不断进行职业技能的更新和提高打下基础。对于不仅重视能力而且还要求不断提高学历的职业,学校应采取中继性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不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使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

(3功口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注重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开发,根据行业、企业、产业等岗位群对人才层次类型、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计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为求学者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3.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策略

目前,受市场利益驱使,一些地区塔业教育办学出现多样化倾向,民办职教行业办学层出不穷,有些学校为了一H}的经济利益,不考虑学生所想所需,减少学习内容,压缩学习时间,取消校内亥训,经过短暂培训便输送到企业顶岗Z作。这样的结果导致职业教育投人不足,质量下降,社会影响力降低。因此必须砍立以综合能力为主体、职业特色为要素的办学条件及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1)完善职业学校达标评估标准。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结构调整需求,结合区域职业教育布局规划,制定职业学校评估标准,启动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星级评估工作,从办学基础条件、师资建设、专业设置、学生管理、特色创新、实训设备、办学思想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对达不到二星级的职业学校实行关停并转,对薄弱职业学校限期整改,对达到四星级办学标准的学校给予大力支持。

(2)健全职校生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