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前不久,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高级翻译麦世基选编,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谭学斌担任技术顾问、《工程机械与维修》副主编高衡为责任编辑的《工程机械专利文献选编》(以下简称《选编》)初稿已经完成。

据悉,为适应工程机械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满足“安全、环保、经济、实用”的社会要求,促进国内外技术沟通和交流,《选编》以国外1990―2013年公开的行业专利文献为主,兼收在此期限以外的一些专利和标准,以求全面地反映本行业技术发展概况。面对近年来国内市政工程常见的重大事故,《选编》还特意采集了探测地下管网和观测地面设施的一些专利技术,以防挖掘机、起重机、大型卡车等在施工中对于市政设施的人为破坏。此外还收编了“电动推土机”、“电动装载机”、“多功能手柄”以及“液压变幅的港口起重机”等专利文献,旨在倡导安全、环保意识和提高机械经济效率,呈现了”机―电―液”结合的技术思路。为了能够拓宽思路,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技术人员带来更多国外技术信息,在经过麦世基老师授权后,本刊将从《选编》中摘取部分专利文献,分期将其摘要信息进行发表,以供大家参考。

专利名称:土方机械的能量储备系统

专利号:US 6,497,059 B1

公开时间:2002年12月24日

专利简介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量储备系统,可装在带有动臂总成的正铲挖掘机、装载机等土方铲装机械上。这种能量储备系统,包含一个或多个瓦斯气压缸和活塞,从挖掘机/装载机车架前端伸到动臂总成。尽管这种活塞出力不足以保持动臂总成的起升状态,但能承受动臂总成的部分重荷以及连带的有效负荷。于是,这个能量储备系统,能够减小动臂总成升降的液压力,或减少动臂总成升降的周期时间。本发明的能量储备系统用于铲装机械刚,也能改善控制动臂总成升降的工况。最后,动臂总成降落时还储存了潜能的一部分,也就是将活塞气体容量的一部分,基本上压回到动臂总成起升前的压力水平,从而保存了能量。

《工程机械专利文献选编》中,涉及内容包含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机动工业车辆、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钢筋和预应力机械、装修机械、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线路机械、市政与环卫机械、军用工程机械、电梯与扶梯、工程机械专用零部件以及其他专用工程机械等。

但由于类目繁多,无法单独收编成册和登载,所以《选编》将上述内容拆分为5个分册,即第一分册:综合类;第二分册:起重/挖掘/桩工/矿山工程机械;第三分册:铲土运输机械和人员代步装备;第四分册:钢筋加工以及混凝土搅拌/输送/摊铺/压实/回用机械;第五分册:林业/园林/环保/消防/装修机械。以上分类,是对“主机”而言,至于“部件”则视其用途而定,属于通用性的,归入第一分册;否则,随其主机分类。例如,作业中对于地下设施的安全探测,凡属通用技术的,都归入第一分册;如特指用于挖掘机的,则归入第二分册。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1.1把机械设计制造与机电一体化进行有效结合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自动化的高级形态,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延伸,也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的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改变了人类对机器的看法,机电一体化使得机器不在是冷冰冰的钢铁,是机器拥有了智能化的特点。改变了机器的模式。

1.2把机械设计制造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大,机械设计制造没有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在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乃至大部分的工厂都是以密集的人力劳动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工厂面临市场的洗礼,实时转型成为工厂生存的关键。机械制造与计算机结合,可以有效的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增加企业抵抗市场洗牌的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1.3在机械设计制造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机械自动化的网络化

同计算机一样,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机械的制造、组装、推广都离不开网络,特别是机械成品的使用和推广离不开网络的作用。

1.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同样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前些年,我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牺牲了环境,现在我们正在品尝环境污染的恶果,特别京津冀地区饱受雾霾的侵袭。从食品工业的机械自动化来看,我国和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本身机械工业是一个污染比较强的工业类型,发展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好、投资不多、见效快,是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工业水平,但在发展过程中,要节约能源、减少耗材,走绿色化、可持续化之路,总之,经济不应该以环境作为代价。

1.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需要较强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因此,在本专业的学习中,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现代社会技术日新月异,只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理论和创新能力结合,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并不是单纯的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本专业涉及范围较广,不仅要去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内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发展趋势。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主要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创新发展领域。在主攻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抓好各地有优势、有特色的正规农产品基地的机械化,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地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加工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拓宽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要注重发展质量。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坚持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不仅重视量的发展,更重视质和效益的提高,从过去主要侧重于机械保有量的提高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加快高科技含量机械和农村各业生产所需机械的发展步伐;要适应发展要求。新型的农业机械化道路以信息技术和技术进步为依托,农机化发展与科教兴市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要以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为切入点,引导农机服务向深度、广度发展,延长服务链,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1.要以产业化思路发展农机作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种经营方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有机结合,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相适应,带动农产品加工处理、储藏、保鲜等增值空间。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一环,发挥着技术支撑作用。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提高农产品档次也要求发展适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适应总体趋势,以提高农机服务经济效益为目标,培育农机化服务产业,通过农机产业化服务使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各方投资,为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使农机服务业吸引更多的资金与人才。

2.要以专业化思路完善社会服务水平。专业化是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专业化服务要做到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项目专业化、服务技术专业化、服务人员专业化。通过专业化迅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各种农机专业服务。要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村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开展农机大户致富带动工程,让他们尽快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实现小康目标的服务能手、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和农村致富的领跑者。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应从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一、机械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已经不断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同时在不断的提高,现代企业中大量机器设备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为设备所左右,机械设备日益向大型化、精密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然而,机械自动化专业价值观念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人才匮乏,已经不适应目前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等项工作。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的转移,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就教学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就教学模式而言,是以提高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调试与维修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技能的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及数控设备的操作、保养、调试、维修、工艺编制、运行管理,一般复杂程度机械、电子设计工作。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贴近市场,其优是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订单式”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高职教育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则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很大的灵活性,其专业内涵应体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按照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为依托,以高职教育改革为契•59•机,适应天津市工业重心东移的战略要求,以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支持为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艺型、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任务,培养适应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能否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做好加强专业建设、调整培养方向、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等工作,从而使教学改革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源头,增加改革的力度,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3.加强学校的师资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锻炼,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理论性,更应具有实践性。

4.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企业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有条件接触企业正在运转的设备,走向“第一线”实习岗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院机电工程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4年分别为14人、37人、55人、94人。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机电系机械自动化专业同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关系。我校于2004年年初正式同该厂签定了实习协议书。该企业将作为我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实习基地。机电工程系机械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支持本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所进行的专业改革,在此将我们所做的点滴体会进行总结,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三、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实践

1.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

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天津市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塘汉公路0-10号,成立于1992年11月,资本金额两千零五十万美金,是滨海地区的一家具有生产开发能力的台资现代化铸造厂。面向全世界各企业生产汽车用铸铁制品、电动机铸铁制品、机械用铸铁制品、手工具铸铁制品及建筑工程用铸铁制品等多种产品。该公司具有世界一流的软件环境,具有国际先进的硬件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实现与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关系,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起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的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建设为

模块式,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灵活适应企业“订单式”培养的需要。

(2)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制订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则及考核标准,渗透职业素质培养。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训练性和实用性。

(4)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能力培养,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多种能力训练方法。我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前两年在本校及其它实训基地进行理论与实践课的基本学习与训练,第三学年在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实习;目前2005年毕业生已有三十多名学生在该厂进行实习锻炼。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们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我们对原教学计划中的一些课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公差与配合、互换与测量技术、模具设计基础、数控机床及编程、液压传动原理与实践、铸造工艺及实践、CAD/CAM实训等课程,删除了原教学计划中理论性较强、不符合企业需要的一些课程。本专业总课时为2510学时,理论课为964学时,占总学时的39.0%,实践课为1546学时,占总学时的61.0%,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为1:1.6,加大了实训实习课时比例。

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订单式”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它的建立和实施主要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来完成。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由单结构的理论型转变为多结构的复合型。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有计划地选派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到现场进行实践锻炼,培养职业技能,使之尽快具有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能力;2004年暑假学校安排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机械自动化教研室共有三名教师深入到天津港务局四公司、一航局一公司机械队等企业进行调研和社会实践,使专业教师在生产实际岗位上学到实用操作技术。

(2)从生产一线聘任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2004年4月我们聘请了天津一航局两位精通液压技术的总工程师结合我们实验室的液压实验台进行现场维修和指导,使我们的专业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积极鼓励见习教师以实验室、实训室为主要见习岗位,让他们参与本专业的实训实习环节,熟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逐步培养双师素质。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信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强调要加强•60•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结合,加强职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要求,建立以结合所学课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水平的训练基地。另外,还可以强化职业技能,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使学生在学期间就取得一定的上岗能力。为此我们在校内建立专业化的实训室的基础上,基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校除了与天津勤美达工业有限公司签定了订单式合作意向之外,天津盛港集装箱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天津石化机械制造安装工程公司与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2003级学生的订单培养合作协议于2005年9月实施。另外,我校还与诸如天津造船公司新港造船厂机械分厂、天津港务局第六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合作单位均有先进的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并可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除了与企业合作之外,机械自动化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机床电控及PLC实训室、电工实训室、液压实训室、电拖与电气控制实训室、绘图室等实训基地,另外还有金工实习车间和钳工实习车间。为配合职业技能训练课,今后我们还应该逐步筹建数控设备调试维修技能训练室、CAD/CAM模具设计实训室、材料实验室等。

4.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规格是学生在学期间应获得“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电工安全上岗证”和“计算机力应用技术证”等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普通高校英语等级3级的考试,使学员毕业时能同时具有岗位需要的多种专业证书。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在学校课程学习和实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以能力为核心,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为学生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机械自动化专业教研室在新调整的2004级教学计划中将职业技能取证培训列入了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使取证培训纳入正常教学环节。在机电系与产学研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机电系于2003年10月、2004年5月分别对机械自动化专业2001级、2002级共51名同学进行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和电工安全上岗证取证培训,两次考试通过率为100%。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七星农场 水稻 全程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99-01

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1010475亩,占农场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实现水稻产量648154吨,占建三江管理局水稻总产量的11.14%,水稻产值占农场农业总产值的91.9%是七星农场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作为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重点示范地区的七星农场,在加快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推进农场和建三江管理局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动力。

1 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

1.1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拥有量现状

截止到2014年底,七星农场水稻生产机械16900台。包括农机作业拖拉机2980台,其中70马力以上拖拉机1600台;插秧机3716台,其中高性能插秧机956台;收获机970台,其中大中型500台,履带式收割机380台;水稻电动精量播种机784台。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万千瓦,水稻生产机械化率达97%;农机持证、挂牌率99%以上;农机田间作业合格率98%;农机更新投资总额5000万元;农机基础建设基金投入200万元。农场实现100%工厂化育秧,能够在10天内分别完成百万亩水稻芽种生产、秧田播种、搅浆平地、机械插秧、机械收获和秋整地“六个”关键环节。

1.2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基础设施现状

七星农场以建设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为基础,经过三年时间的建设,以“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为标志的七星现代农机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农场在六个管理区分别建立一个规模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标准硬化停放面积11万平方米。截止到2014年,七星农场有排灌站7座,排灌能力达到25立方米/秒;有机电井2866眼,粮食处理中心4座,农用飞机场和种子加工厂各一座,用电量达到843万千瓦时。农场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入库(场)率达到100%。

1.3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管理现状

七星农场实行水稻机械的标准化管理,重点强化机具检修保养,突出机具工作状态性能达标。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整地、播种插秧、秋收重要农时节点,分别以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强化农机具准备和田间作业标准的落实,全方位加强农机田间作业质量监管,优质高效完成田间作业任务。七星农场全面执行农机技术状态标准验收制度,常规管理实现“六统一、七加强”,机械停放坚持“十字标准”原则。制定并完善农机作业质量监督制度,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操作,作业质量实行追溯制度,力求全面提升现代化大农业下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

2 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从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可以发现,七星农场水稻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机械数量较多,机械基础设施较全面,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机械管理制度体系。但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水平低

七星农场以水稻种植为主,水稻机械数量众多,在水稻全程机械化要求下不断引进国内外大马力,更为先进的农机具,这使得新型农机具技术推广服务的难度和强度在不断增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原有的技术推广服务刚刚完成,农机具用户刚刚开始熟悉这些技术和农机具的操作规程和标准,但又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配套农机具,农机服务人员又要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服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效果差且有死角。此种情况将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机具发挥自身优势,降低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质量和效率。

2.2 水稻机械管理人员缺乏

七星农场水稻机械数量众多,但与之相匹配的农技管理人员数量极少,现有在岗人员农机管理素质有待加强。国内外先进水稻机械性能的发挥不仅要通过合理规范地操作,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知识作为支撑,对于农机管理岗位来说,必须由专业农机技术人员担任。在农场各管理区都存在着非农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情况,造成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不利于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效率保证和质量提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专业限制,一些农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因地理环境和解决条件而不愿意到管理区工作,这也造成农机维修和管理人才的缺乏。

2.3 水稻机械配备结构待改善

对于水稻机械来说,不同马力和类型的机械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七星农场现有水稻机械中配备结构需改善,主要体现在水稻机械应对各种生产自然灾害的能力方面。在2014年出现涝灾的情况下,接粮拖拉机和翻地机车动力不足,造成收割时间的延长,耗费人财物并容易造成粮食收割的不彻底。因此,大机械收获防陷性有待改善,而履带式收割机通过性好,应科学配置农业装备机械性能。

2.4 水稻机械投入仍然不够

在七星农场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全流程进行农机分配会发现,产中部分作业项目无法机械完成,原因是没有相应的作业机具。具体来说,如田间运苗机、秧田平地机、一次成型筑埂机和池埂割草机等农机具缺乏。另外,水稻生产产前、产后机械化发展较慢,如种子烘干、包衣和清选设备,粮食烘干和储存设备等较少。这些情况将影响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进程,而主要原因是水稻农机具投入还不够。

3 七星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问题对策

3.1 提高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水平

以七星农场6个管理区作为水稻机械技术培训服务的主要对象,建立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实行技术培训的集中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技术理论的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通过制作技术培训演示视频进行水稻机械模拟拆装和技术参数的解释与操作演示,提高技术培训服务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在每年水稻机械入库检修之前组织各管理区技术培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以技术培训服务知识竞赛的形式调动技术培训服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共同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3.2 加大引进水稻机械人才力度

水稻机械管理人才是七星农场水稻机械保驾护航的基础,但由于农场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本科及以上农机管理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农场要在每年毕业生毕业季走出去,不拘泥于本省高校,主动与农机管理人才培养单位沟通和联系,引进高层次人才。此外,可以通过与农机人才培养高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的方式来确保所需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结合农场水稻机械的现状向培养单位提交培养要求,确保人才的适应性。最后,加大对农村现有农机管理人才的培训,如可以通过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的形式,派出水稻机械管理人员到企业或其他水稻生产省份进行深造和培训。合理引进农机技校的毕业生,发挥农机技工擅长农机维修的特长。

3.3 合理调整水稻机械配备结构

七星农场不同管理区土地平整程度和土层构成均有所不同,有些地块排涝能力较弱,易发生涝灾。现有水稻收割机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造成收割季节机械的效率和作业质量下降。如接粮拖拉机和翻地机车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合理调整水稻机械配备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收割的不彻底性和机械的浪费。可以与农机生产厂家进行沟通,对现有机械进行必要的改装,或者引进专门针对涝洼地进行设计的水稻收割机械,以解决水稻机械配备结构的不合理。

3.4 进一步加大水稻机械投入

虽然七星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在黑龙江垦区处于领先水平,但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机械不足的问题,如田间运苗机、秧田平地机、一次成型筑埂机和池埂割草机等农机具。因此,持续的水稻机械机具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投入方面,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进入,发展急需农机的租赁服务,也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鼓励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对于七星农场,可以积极争取总局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断完善投入体系,形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为了充分认识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和建设重点,农场相关管理部门应切实担负起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加强协调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共同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强.黑龙江建三江寒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J].科学种养,2014(8):5-8.

[2]李冬.黑龙江垦区水稻全程机械化应用的问题与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