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建设思路

1专业建设整体目标

立足武汉,辐射全省,紧扣内涵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成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形成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使其与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相匹配,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带动相关院校协同发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课岗对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打造“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校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典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校园,逐步实现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拓展产学研一体化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使学校成为开展四技服务的排头兵、武汉市民终身学习的主渠道。通过三年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区域领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社会影响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武汉市及湖北省汽车、装备制造和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思路

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鄂政发【2012】77号)文件精神,促进建立与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推行“双证融合”制度;围绕武汉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武汉职业教育品牌”,建立与职教品牌建设相适应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教育品牌带动作用,促进高教实力更好转化为发展竞争力,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2.1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办学定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即坚持围绕“三圈”(围绕光谷核心圈、武汉都市圈、“1+8”城市圈)、服务“三业”(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构建“三系”(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实施“三双”(实施“实习与培训双向基地、教师与技师双向兼职、学生与员工双向培养”策略)、打造“三型”(打造创新型、开放型、就业型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坚定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2.2建设品牌专业,切实发挥带动作用校企合作重点建设与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对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措施如下:(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引厂联企、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校企共育人才,内引“校中厂”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外联紧密型企业共建“厂中校”实习基地,按能力递进模块,多学期、分段式进行工学交替。(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网络课程。(3)推行“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以企业工作项目为教学项目,按生产过程组织教学过程,按企业项目检验标准考核学生课程成绩。建设2间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即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室。(4)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实行“分段式、柔性化”教学组织模式,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课程模块,分四阶段段组织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教学。根据企业生产旺季和淡季,科学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柔性化合作。(5)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标准、网络课程,以及工学结合项目教材及电子教案、项目/案例库、试题库、媒体素材库等。2.3构建三级体制平台,充分释放办学活力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在教学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在专业成立校企专业共建委员会,构建校、系、专业三级体制平台。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中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运用董事会管理体制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合作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政策保障、发展战略、07号实验室仅仅两家做比对,由于各个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设备的精度等级基本一样,那么在用公式(1)判断是否满意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将07号实验室判为可疑、05号实验室判为满意。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因此,两家实验室间的比对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比对作用,从而不能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3结语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机械制造 课程体系 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使用性,一直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因此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职人才需求量很大。为培养市场急需的、符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本文以学生就业为主要出发点,从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出发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按照“针对职业定岗位,针对岗位定能力,针对能力定课程”的原则,依据“教室与生产车间功能一体,作业与企业产品标准一体,学生和学徒身份一体,教师和师傅角色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机械制造类人才。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以呼、包、鄂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区正在向风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载重汽车、非公路矿用车、铁路车辆、矿山设备、工程机械、风电设备、煤炭机械制造与维修、矿用设备、煤化工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自治区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需求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来看,大专学历和高级工、高级技师的需求量较大。根据近年来调查显示,生产车间一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仅占1.5%左右,工程技术人员只占企业总人数7%;企业迫切需要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对提升内蒙古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面向行业企业一线实际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适应机械加工和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机械加工、机械设备维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融;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在课程中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规范、规程、法规等,使课程标准与机械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依托“校中厂”、理实一体化教室与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

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实施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训教学平行交替进行,三阶段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

根据各阶段的培养特点设计工学结合的学习进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实现学生识岗实训、单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三年不间断的实践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校中厂”、数控加工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能感受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实施“四个一体”的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主要在第一、二学期进行。以校内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资源为平台,完成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机械识图与绘图、公差的应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选择等专业基础能力。结合识岗实训、机加工实训和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形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等环境里,对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设备、工作环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在第三、四、五学期进行。依托校内实训室、“校中厂”和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校中厂”,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弹性、灵活地安排数控机床操作加工等实践教学,在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车间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即学生以工人身份接受生产任务,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识读图纸、编制工艺、机械加工、零件检验、部件装配等生产流程,使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完成典型零件普通加工等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在校内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工厂,每学期安排4周以上时间进行机械加工实训、机械装配维修实训、电气控制与PLC实训等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第六学期在用人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聘用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结合岗位工作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定期派遣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学生顶岗情况,并作出综合评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浓厚的校企合作育人氛围,始终把安全教育、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职业素质作为素质教育核心贯穿始终,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四、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1.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项目中,使学习与生产相结合,课堂与实训车间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课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包括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特色等方面。建立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参加的考核组进行课程考核。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增加企业考核权重。

3.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满足专业建设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积极与其他院校合作,积极开展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满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要。

4.建立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开发突出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的教材,以满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机会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技术革新;聘任企业兼职教师,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问题。

参考文献: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

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对当前课程进行引导,能将学生引入创业教育领域。当前,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面对较大复杂性,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化更明显,无法促进教学组织工作的实施。所以,在新形势发展下,要渗透新理念,以达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

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包括的知識较多,其具备的就业范围更广。在当前人才培养目标下,重点实现制造生产,增强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创新意识,保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以及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高职机械和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各个方面都提出要求,在就业期间也需要掌握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当前发展下,需要以学生的专业要求作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化,保证学生为自身选择出有效条件。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差异化培养方案

基于我国的教学标准发现,对学生个性差异性还没有过多关注,也没有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该发展下,需要对教学工作内容进行细化。比如: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基于专业的基本要求,实现合理划分。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促使专业能力的扩展性,为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合理的发展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要对课程进行分级,保证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要求,也能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学分,实现不同等级的考核。因此,在该发展方向下,需要为其构建合理方案,以保证在以后教学中为其提供参考意见。

(一)公共课

公共课程学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增强技能的基础条件,能促进学生的长期进步和发展,也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该课程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是将其渗透到实践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计算机应用与操作,重点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学生要掌握软件的应用,并在实践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应用技能。在公共课学习中,还可以增加法律知识以及经济法课程等,从而为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二)专业基础课

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课程,能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发展。在机械制造学习中,需要掌握普通切削加工、电加工以及成形加工等技能,但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还无法把握。面对多种变化的工作岗位,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使其在短期内适应。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还可以对其分级教学。第一,掌握基本原理,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得以增强,保证在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下为其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掌握一些安全用电常识,能够充分分析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也能学会使用相关的电气测量和维修工具等。

(三)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

促进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程思路的优化改革,能引导学生自主选课,也能使学生根据岗位对专业课程自主选择。如:学生要从事常规的机械加工工作,可以学习机械加工工艺、高速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要从事增材加工方面的知识,可以选择三维建模、快速成型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期间,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

(四)选修课与素质课

为了能在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需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数量,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比如:在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增加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对知识自主选择。还需要对课程数量进行扩展,不仅将课程进行分级。

(五)创新创业实践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可以折算学分。可折算学分在项目创新工作中,能获得国家的发明专利,对工艺设计进行优化,并促进生产与服务工作的执行。创业项目是一种独立、合作的小微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提出申请。同时,在创新创业中,也能积累更多经验。还要增加与机械制作和自动化专业相似的专业,构建设计兴趣小组,也要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时展下学生的差异化培养。

三、结语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考试评价;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66-01

近年来,随着山东制造业大省优势的发挥,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招生日趋火暴,助推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我院是一所普通本科学校,本专科同时招生,作为学院主干专业之一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紧紧依托企业这个主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创新校企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新型的、高职教学路子,深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1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考试评价模式的构思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以机械制造基础为主体,兼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相融合,以培养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应用与开发的高中级技术实用型人才。它以能力要求为主体,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能力,既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技能从事熟练的操作加工、生产实践与产品研发活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统一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对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考试评价体系建设与模式的研究,必须从专业的学习实际出发,必须体现"应用与能力"这个核心,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行业需要的建设者。

1.1以学分制为主体,全面强化基础知识考核与基本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高职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较多,尤其是专业基础和基本理论课程,它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必须达到理解、应用、提高的目的,因此,对该部分学习内容的考核,必须贯彻闭卷考试的原则,以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做到既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要为教师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第一手教学资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中,我们是每学期均组织学生参加闭卷考试,通过学分制这个杠杆,调节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达到教学有方向,学习有动力,并逐步将学分制纳入学业考核主体,以激励高职学生能够发挥自我特长,做到善于学习、勇于学习、努力学习,实现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双收获。

1.2以动手操作熟练程度为标准,全面考核学生参加实验、实践实习学习的综合能力。众所周知,高职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参加实验、实训的机会和课时较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实训考核,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是先根据专业实验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单元和综合实践操作考核标准,依据标准,开展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和检测。例如,对于每一个专业实验的教学,我们不仅做到要求学生能做、会做,而且还要对实验原理、数据、过程、存在的缺陷等做出全面的分析,提出自己的实验见解,以指导自己科学探索实验的精神。实验考核,做到人人动手操作,个个过关,不放弃每一个实验环节,以探索、研究、发现问题为主体,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1.3以岗位操作和生产目标为依据,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高职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相对科学的阶段,这就是学生的生产实践实习,也叫顶岗实习,大三第二学期,学生往往要参与以岗位操作和生产目标为主体的生产实习活动,这既是一次综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是对学生全面掌握岗位操作目标生产过程的一次大检阅。本次的实习教学往往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建立了以指导教师、工人师傅和工厂(企业)班组长为主体的综合考核小组,对每一位学生的上岗实习,做出全面考核,并与毕业成绩相联系,大大促进了生产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三位一体"全面实施综合考核新机制

在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考核评价中,我们全面开展了以学科教师、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工厂(企业)师傅为主体,学校组织综合考试、考核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新机制。通过这种模式的运行与教学体验,使得教学者能够做到强化知识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做到,通过实验(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工厂(企业)师傅能够做到指导学生实训、教导学生上岗、实现由学生向一线技术人员的转变;学校组织者能够做到全面考核、整体推进、优化考试方法,实现考核新机制。

在实际的考核评价中,闭卷考试做到统一组织、统一检查、统一进行成绩评定;实验实习考核,以操作为主体,以基本能力要求为中心,注重操作的程序和操作的熟练程度,突出实验数据管理与定量成绩考核,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迅速提高;生产实习教学,以综合基本能力为主,强化岗位目标考核,做到思想、行动、操作、数量、品德和出勤"五个统一",实现综合考核不弃舍,单一考核不应付,实现"做、效、量和果"四个结合,真正实现考核的内涵。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通识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6-02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简介:赵永成,辽宁大连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一次深刻变革,如何转型以及如何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面临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是核心要素。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改革为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导向的学术型高等院校转变为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现代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进行本科层次的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特点,它应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教育,按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培养的科学统一和有机结合。

(2)构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了解本科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区别,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培养学术型人才课程体系的不同,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而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

(3)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强调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要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应用理论修养,强化知识应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应根据本科培养要求,使学科基础理论达到本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色就在于把基础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应用学科的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

(4)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不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原理的推导和分析,而是结合学生未来岗位要求与职业实践需要,强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教育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以课外生产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素质养成平台为辅助。

二、课程体系构成与实施

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

1.通识课程教学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该结合专业教育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应该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而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内在关系,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改革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教育的需求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针对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适用”为原则调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针对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优化和调整公共课程的授课学分和内容。

2.专业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与认证融合一体的课程体系。

(1)计算机二维、三维CAD技术组织教学。

计算机绘图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功,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该技术。对现代工程图学课进行改革,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算机辅助二维CAD工程师认证考试(机械设计)”。从2012年开始共参加8期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考试,通过率最初为70%左右,2015年后达到85%,通过后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师证书。

(2)数控编程技术与操作组织教学。

目前机械加工行业的数控机床越来越多,企业需要大批既掌握数控编程技术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我们对

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进行改革,先结合实际讲授“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然后进行6周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或数控车床操作工(中级)培训,最后参加认证考试,从2013年开始,进行6期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培训,共348人,其中290人通过大连市劳动局进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证部颁发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证书,通过率达83.3%。

(3)机床控制技术组织教学。

工厂设备的应用和管理需要掌握设备的结构和机、电、液控制理论与技术,我们在“液压传动”和“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结束后,进行4周机、电、液控制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机械设备的机械、液压和电气的控制联系,使所学理论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4)工艺工装技术组织教学。

在机械加工车间需要具有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和夹具设计能力,以便进行现场服务或技术改造。我们在“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后,安排了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训练和夹具设计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基本掌握简单零件的工艺和工装设计。

3.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实践

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增加职业性强的技能课程,开展与各种能力培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成立了“第二课堂领导小组”,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自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学生立项奖8项。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建O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根本目的是整合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有利于校企双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

2012年12月我们与大连机床集团签订高校教学培训协议,在大连科技学院建立教学点,由大连机床集团出技术人员和部分设备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2016年5月与大连机床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通过学生的政府补贴,在高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经近几年在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有工艺、工装设计的能力,掌握了计算机绘图、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的理论和技能。

参考文献:

孙建京.应用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探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0(A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