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体育教学

新课程体育教学

新课程体育教学

新课程体育教学范文第1篇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理性分析,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释义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意义等,并相应地提出了适合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是能够贯彻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能够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目标管理模式 特性 原则

1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 月13日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决定指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任务、及基本要求。为了贯彻和实施这个重要决定,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底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要求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统一使用新修订的过渡性大纲来上好新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课。对于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就很有必要研究学校实施新课程标准所应进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本文就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构建学校体育工作新模式作了肤浅探索分析及阐述。探讨学校体育工作如何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仅供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参考。

2 理性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1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一词在《学校体育学》书上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有明确解释,在其释义之末都有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之含义。健康一词之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引用“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进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一事实可肯定体育健康之关系。体育锻炼的存在是身体健康的需要,身体健康本身就表示为体育运动状态。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是身体健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2 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国家,对课程的理解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从现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媒介传体中可知,当今对课程的理解已超过传统意义“课程表”式的理解。我国李秉德教授就曾提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之规定的体育教学课上,要从其思想内涵上去理解思考。

新大纲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深化了原有体育课程改革,融入了健康教育内容。从以增进学生大脑为核心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的综合水平上,包含学生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的完整组合等方面体现着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但课程目标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换而言之,就是目标统领内容。在内容方面,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施教方只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可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建立了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差异,强调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展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过去有的人不练也跑得快而得到好成绩,有的人怎么练也不行体育成绩差的现象。

3 构建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管理工作模式

3.1 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三层目标管理工作模式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导精神,以及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理解和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学校师资现状、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可构建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三层目标管理结构模式。

3.1.1 模式内容及层次间关系

第一层次:学校体育健康的总目标

根据1990年6月国家颁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将其结合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总目标,是可以将其基本任务理解为学校体育健康的总目标。但总目标只是代表一个方向,不可能在工作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可根据自我实际情况,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循序渐进的分步制定阶段性总目标以逐步达到总目标之要求。

第二层次: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和条件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包括教学过程(运动知识技能教学、身体锻炼知识教学等)、健身健心过程(课内课外节假日通过各种形式用运动或休闲培养、锻炼、养护身体、磨炼意志、增强耐挫力和提高社会适应性)、卫生过程(常见病宣传及预防、运动卫生常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养成目标(在教学健身健心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锻炼习惯、体育文化欣赏品味、终身体育观等)、环保过程(运动与环保教育、夏令营、冬令营等)、科研过程目标(科研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课余运动训练及竞赛过程目标(正确理解和对待竞赛,开展“健身型、娱乐型”竞技运动。让学生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自律、自信,尊重他人,开拓进取,完善社会人格)等。

学校体育与健康条件目标应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经费投入,体育师资,学生的基础,以及管理机制,运行效率,奖惩措施等。

学校体育健康过程目标和条件目标同属一层次并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堪称总目标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它是实现总目标的关键所在。

第三层次:学校体育健康效果评价目标

学校体育健康效果评价目标应包括学生体质与健康、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体育能力、卫生习惯、保健知识、体育文化素养、体育人才、师生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科研成果、学校改革创新的管理机制、师资水平提升幅度等。此层次目标是对中间层次的检评,是为学校制定下阶段总目标提供参数的层次,其评价效果一定要准确且客观。

3.1.2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的特性

第一、 统一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将学校体育功能与学校教育功能、体育过程与体育条件、师生互动与管理、管理与科研、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任务与过程及结果等都统一起来了。做到了教育目标与体育目标相结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学生时代体育与学生终身体育相结合;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环保生态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课堂体育与校园体育相结合;过程目标与条件目标相结合。增强了学校体育工作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内容上的拓宽。

第二、 适应性

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体育设施的学校都能适应,各学校可根据自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实

况,有的放矢,既不“单打一”,也不要“大而全”,而要实事求是的制定切实可行得各层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优势,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 实用性

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决策层管理与施教一线一体化,体卫艺相融,教材统一,给了学生到操场、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的时间与空间,给了教师施展才华的时空,整合了体育资源,发挥了学校体育功能,合理评价了学校体育成效,满足了师生对体育的要求及愿望,大大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育人的宗旨。

第四、 科学性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强调了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各级各类学校可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不同的目标,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优化了管理结构,体现出了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

3.2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的原则

第一、 适应体育教育功能变革的原则

以“教育改革”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准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校体育的功能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学校及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实事求是的制定切实可行得各层目标管理体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思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发育成长中,其作用独特且不可替代。体育教育应与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学校体育健康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主体性提出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功能,推进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其方可称之为创新、科学。

第二、 遵守体育学科特性的原则

体育与健康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体育单列出来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学校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遵守其学科的特性。

体育学科的特性主要有:(1)室外上课且不用课本,但需要场地和器材;(2)学生自由度大难以组织;(3)各年级间上课内容好像都差不多,教学内容庞杂,内容之间难以找到逻辑关系;(4)有理论课但不难,掉几节课后再赶上也不难;(5)在升学中显得不那么重要,好像不太受到领导的重视;(6)体育教师要上课、带操、训练、管体检等工作内容杂;(7)体育对学生的知、情、意等培养作用大而强;(8)体育考核评价的标准很难有效把握尺度等等。签于体育学科具有以上等特性,学校在制定目标时要慎重考虑。目标的制定要利于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交叉互补体系的完善。

第三、 遵守目标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是属于学校整体教育计划中一个部分,应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学校应充分考虑各环节的体育活动,充分挖掘教师教与引的潜能,让全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现,以欢快地、和谐地、健康地内容和形式自然地去实现学校体育过程目标,让体育课自身改革创新去实现体育评价效果目标,从而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

新课程体育教学范文第2篇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入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学段各领域中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师主观随意安排的,而是依据本学段各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规定选定的。因此,教师在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时,应先对所确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如: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目标的特定要求,考虑哪些内容适于安排在一年级,哪些内容安排在二年级;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分清哪些教材分别属于哪个目标统领下的内容,等等。掌握好教材的性质、特点及目标属性,有助于合理地把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在分配到两个年级中时,做到目标明确,分量适宜,难易度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3.根据学年、每周授课时数和季节规律,分配好两个学期的内容。

根据以上思路,现列举学年、学期、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部分教案,供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时参考。

表1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略)

表2二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示例略)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的制订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学进度。它是依据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规定的教学周数、每周教学时数,以及各项教材的时数比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的。它是制订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几点说明

1.下面试举的一年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所选编的教学内容,是依据表“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教材编制的。

2.每周授课时数是按4课时安排的;每课时安排两项教材或活动(一课时为两课次),但体育基础常识课、身体测量课和地域性活动课等,每课时可以安排一项教材或一项教材1~2课时完成。应注意学与练结合、室内与室外有机结合。

3.在所试举的学期教学计划中,没有确定体能和动作技能的测度项目。在实际制订计划时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加以规定。

4.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还可安排“机动课”时间(一般安排2~4课时),以便对各种原因的停课或薄弱环节等进行适当弥补和调整。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表3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课教学进度(示例略)

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单项教材(包括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它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中某项教学内容或活动(一般为测试项目或发展体能效果好、动作技术较复杂等重点教材或连续进行的课题活动)及其目标制订的课时教学规划。通过对某项教材或课题活动的统筹设计、逐课实施,能够确保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方法和步骤

1.依据该学段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要求,按照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中该项教材的课时规定,提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

2.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设备条件,安排教法步骤和组织措施。

3.最后一次课进行终结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进步程度和简单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

(二)单元教学计划示例(仅供参考)

一年级持轻物掷远单元教学计划(示例略)

四、课时教学工作计划(教案)的制订

课时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案,它是依据学段水平目标的规定和学期教学进度(包括单元教学计划)中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课时计划,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悉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有效地实施和目标的达成。

(一)制订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

(二)课时教学计划示例

课时计划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提供的是依据水平一的目标及本学年、学期计划中选编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仅供参考。

体育课的设计(教案示例)

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将其归纳为:“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是发展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生动体验。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本课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革体育教学的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把儿童喜爱的事物用故事形式通过游戏活动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体育教学的进行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的“导入”,采用音乐、图片和模仿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本体感觉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一到课堂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兴趣的指向一下就集中在各项活动之中。在全课中,紧紧扣住了故事的情和景,使情景交融,学生始终沉浸在良性的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新课程体育教学范文第3篇

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 , 场地狭小 , 器材缺乏 , 师资不足等因素制约了体育教学。成功体育 , 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权利 , 获得成功的体验 , 其基础建设以体育普及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的可行性为前提 , 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 充分考虑灵活性 , 选择性和地方特色 , 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 , 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对于成功体育 , 主要作了如下尝试 :

一、因地制宜 , 师生合作做器材 , 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变废为宝 , 用废弃的轮胎 , 塑料瓶做健身的简易器材 . 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 , 加以改善 , 提高利用率 . 通过这些活动 , 不但使师生关系更进一步 , 而且创造了一个体育的好环境。

二、转变师生思想观念 , 树立成功的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 , 教师依据的是教学大纲 , 往往以竞技体育为中心 , 体育教学突出的是技术教学 . 而成功的代名词是比赛中获得好名次 , 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 但是这只是属于少部分人。而为了达到目的 , 反复机械练习 , 使学生体会不了体育的快乐 . 成功体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 让学生明白“我参与了 , 我体会了,我运动了的快乐 ; 我会锻炼 , 我有运动的能力 , 我就可以成功”,每个人都能成功 , 每个人都享受到了体育带给我们的成功喜悦 , 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

三、教学内容多样化 , 采用四结合 , 丰富课堂 , 给学生多创造成功机会

四、结合指的是把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 , 正规教材与乡土教材相结合 ,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 体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 注重采用具有乡土特色 , 民族特色的项目 , 吸收了民间体育文化娱乐、娱乐活动的游戏 . 例如将学生很喜欢玩的纸飞机 , 打水漂迁移到投掷项目 , 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完成任务。再比如以前的民间老游戏如跳房子 , 踢石子 , 迁移到跳跃的教学中 , 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单脚跳等跳跃项目 .

2. 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 , 增强趣味。 . 健美操是现代体育中一项受青睐的项目 , 学生也很喜欢 , 但是对动作节奏的把握有难度。而中国武术很受男生欢迎 , 但比较单调 . 将武术和健美操结合 , 用当今很流行的有氧搏击操教学 , 既掌握了健美操又体验了武术,而且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可难可易 , 方便调整 . 使大家都体会到成功体育的愉悦。而其中对音乐的把握 , 健美操的美感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

3. 改造竞技项目为游戏 , 降低难度 , 体会成功。体育项目大多来自游戏 , 从游戏演化而来。 . 因此 , 将竞技项目还原为游戏 , 既有趣味性 , 又有技术性 . 比如 , 将学生不喜欢的铅球 , 设计为健身练习 , 滚球 , 打标志物 , 玩积分 , 进行分解目标管理和小目标管理 , 逐步达到效果 , 使学生少了畏难情绪 , 多了游戏成功的快乐 .

新课程体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单元;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66-01

自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综合水平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家长的关注。但由于教学内容的缺乏,课堂授课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成果也有待提高。就教学大纲而言,初中体育新课程教学大纲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新课程体育教学大纲只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没有明确给出详细的教学内容,相应地,新课程体育教学将更多地以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导。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单元为教学纲领,可以帮助体育教师事半功倍地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使初中体育教学顺利展开。

一、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有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所处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体育教学课堂效率的主要外在因素,比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我国以往传统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比较侧重学习文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具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体育教学的关注比较少。体育课程在很多人看来是学生繁重文化课学习之外的“娱乐活动”,而忽略了体育教学的初衷与目的。同样,初中体育课堂的内在因素也是阻碍初中体育课堂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有的初中体育老师也缺少专业培训的机会。由于缺少专业性质的教学指导及课程安排,有的学校体育课是由其他科目老师代课的。除教师资源匮乏外,由于资金限制,缺乏体育教学设施与器材也是主要的内因之一。除此之外,安全是学校考虑的重点问题,也是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对体育教学设计是非常保守的,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不积极,本应该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学习环境失去了它的生机。

二、初中新课程教学单元概念以及意义

单元指的是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板块,以课作为基础,是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无法跨越学期与学年的,是同一学期以内同一教学内容的集中排列。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单元持续时间不长,只能用同一种教材。比如,单元连续时间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或者在一个时段内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教材,便不能称作单元。教学单元的设计应该是一体的、完整的、连续的。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新课标教学单元时,选取的教学角度必须是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根据每个章节或单元所需的知识点确定体育新课程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连贯地完成体育活动的学习,并熟练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综合水平,完美地展现体育教学理念,达到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新课程体育教学以教学单元为基本单位,不仅完美体现出初中新课程教材的层次感、完整性,充分发挥出初中体育新课程教学内同的优势,还可以预留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初中体育新课程教学单元应遵守的原则

教学单元作为初中新课程教学的基本单位,只有科学并且合理地设计教学单元,才能高效地发挥教学单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连续性、时效性、实用性,是设计初中体育新课程教学单元要遵守的三个重要原则。初中体育新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原则指的是:以现有的初中体育知识为基础,在保障前后单元教学连续的前提下,对初中体育知识的拓展。教学单元设计的连续性原则可以完美地体现体育教学中技术、知识以及技能教学的连续,有效地避免了初中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形式、教学情境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而给教学进程带来的障碍,有效地提高了初中体育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单元设计所遵循的时效性要求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单元设计中,充分考虑体育运动受到天气、季节等时令条件的限制。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体育活动的展开与时令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不恰当的时节开展不合时宜的体育运动,很容易对学生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初中体育教学器材设施的选择除把安全放在首位之外,器材的实用性也需要放在考虑范围之内。

四、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新课程单元教学的高效性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可以让体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教师用自己端正的体育教学态度以及积极的教学心态,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同时配合教师精心设计的单元教学任务,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持有良好学习态度的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紧张有序的体育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无效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五、结束语

初中体育新课程教学,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在体育教学单元设计中,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单元设计原则,铭记教师的使命,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详细的单元化教学、积极的参与意识、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效的课堂学习时间,都是提升初中新课程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万丛灵.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

新课程体育教学范文第5篇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健康第一”这是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身体好并不等于健康,体育教育也不等于身体素质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人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安全安宁状态。”这一定义突破了健康的传统医学、生物学的范畴将健康扩大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此概念即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和“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地强调运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兴趣、爱好、需求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新《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运动技能的细节”;《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基本目标。因此全新体育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在“三维健康观”的基础上,用身体练习作为手段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二、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长期以来在“竞技运动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更多的面向的是那些拥有先天体育天赋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中往往受到极大的关注,体验到较大的成功感。相反另外一部分身体瘦弱、体型矮小或肥胖的学生在体育课中更多的是感受到的是挫败感和自卑感。但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过去体育考试和达标测验中只有年龄的标定,不考虑学生身体发育(身高、体重等)和心理体验等实际情况,而学生这方面的个体差异却是非常明显的,这样的体育教学必然会丧失教育的公平性,损害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中废除了过去机械的体育达标测试,修改了体育评价体系,使之更趋于客观公正,并且用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代替旧的《达标手册》同样又体现出了这种认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从教学内容到方法、形式、手段等的选择和运用上充分体现出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现行体育教学中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历来占统治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怎么学。例如在学习短距离跑的过程中,许多体育教师都能脱口而出“先起跑、小步跑、后蹬跑、练摆臂、再蹬地、途中跑、最后冲刺”类似这种“正规”的教学方法真的受学生喜欢吗?当学生厌烦这种教学方式时,他们又怎能学好技术动作呢?难怪权威人士惊呼“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近些年来我国的体育工作者引进和创新了一些体育教学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享受体育的快乐。还有“快乐”体育教学法、小集团教学法、体育情境导入法、发现式教学法、成功体育教学法等。这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为我们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吸取和借鉴这些新教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四、体育教学应当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使自己具备身体锻炼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战胜自我的胜利感,并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让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课教学首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体育课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新能力,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