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年底总结

市场年底总结

市场年底总结

市场年底总结范文第1篇

1999~2008年,主流中卡企业的产销规模呈现不断滑落态势,市场份额逐渐减低,从1999年的2 4.2%降至2008年的3.1%。当时有人甚至预言,载货车市场正呈“哑铃”式发展,中卡面临全面崩盘,三五年内难以起死回生。然而,同载货车整体市场一样,2008年中卡也峰回路转,而且其市场增速近十年来首次超过了轻卡。进入2008年后,商用车尤其是重卡市场持续低迷,但1~8月中卡整车市场依然保持了8.51%的销售增长率,高于载货车整车市场增速2.33个百分点;中卡底盘市场也有6. 45%的销售增长率。

笔者认为,中卡持续走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首先,一些被故意错标为轻型的中型卡车治超后又被恢复。第二,同重型卡车一样,全国范围内的治超活动,刺激了中卡销售。第三,部分农用车生产企业挤入中型卡车市场,使得原本使用农用车的用户开始购买选择中型卡车,这是农用车车辆升级所致。第四,同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类似,中型与重型卡车之间的需求比例已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第五,政府“三农”政策的落实和西部开发的继续推进,增强了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活力;此外,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调,使农民收入增加,这些均对中卡需求产生积极影响。第六,由于传统大吨位四轮农用车在产品功能和特征上与中卡并无明显差距,因此一些大吨位四轮农用车近年逐渐被中卡替代。最后,200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G B7258-200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从发动机功率(比功率)、最大设计轴荷和轮胎承载能力等方面,对车辆总质量进行了限制,直接导致了重卡市场需求的回落和中卡市场的上涨。

从1~8月中卡及其底盘月销量情况来看,2月份由于治超政策的松懈,再加上产销受春节长假的影响,市场的降温立即显现;因4月1日国家执行GB1589-2008标准,部分用户抢在4月1日之前购车上牌,所以3月份市场需求又迅速上升。4月以后,由于受宏观调控及政策的影响,如国家出台多项措施抑制房价虚高,从而间接抑制了房地产市场及其基建投资的增长;此外,由于用户对GB1589-2008标准的执行情况持观望态度,这两大因素均对中卡需求产生负面影响,故中卡市场一路走低。

企业竞争态势分析

从1~8月中卡主要企业销量与市场份额看,老牌中卡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和一汽集团仍旧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整车市场份额之和为45. 60%,底盘市场份额之和则高达96.69%;安徽江淮、四川银河集团、成都王牌、重庆力帆、北汽福田和湖北三环专汽等6家企业组成第二梯队,1~8月整车市场份额之和增长到46.70%;陕汽集团等其他中卡企业的整车市场份额之和则只有7.70%。

1999年以后,中卡市场被东风和一汽垄断的单一市场格局逐渐被改写。期间,新进入生产企业不断对市场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伴随着新进入企业的起起落落,东风和一汽中卡整车市场占有率在持续快速下降,从1998年以前的98%以上,直线滑落到今年1~8月的45.6%。随着上半年北汽福田和陕汽华山的中卡产销量的大幅回落,安徽江淮、重庆力帆等新进入企业异军突起,安徽江淮汽车的中卡产销量目前已跃居行业第三位,仅次于东风和解放的中卡规模。

中卡市场一直是进入重卡领域的生产企业首先涉足,而且不会轻易放弃的市场。目前,国家实施的强制性汽车标准对中卡市场的影响远小于重卡和轻卡,甚至在短期内对中卡市场需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直接导致了近期国内中卡市场的垄断效应不断弱化,竞争性更强。

东风公司:1~8月整车销量达到21208辆,占东风中卡总量的42.15 %,底盘销量达到29103 辆,占总量的57.85%;这一结构比例与中卡行业的结构比有较大差异(中卡行业的整车销量占总量的60.15%) 。

东风中卡的整车销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仅下降2.14%,但底盘销量却较上年同期减少了6.44%。从产品车型分析,1~8月东风中卡产品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东风五平柴EQ1108G系列和东风五吨长头车E Q1092F系列,以及东风柳汽的五吨平头车系列产品。

一汽集团:1~8月中卡的整车销量为16839辆,占一汽解放中卡总量的41.93%,底盘销量为20 894辆,占总量的58.07%;这一结构比例与东风中卡行业的结构比基本相同。

一汽解放中卡的整车销量较上年同期减少17.03%,但底盘销量却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20.41%,其总量较上年同期微增1.25%。从产品车型分析,1~8月一汽解放中卡产品同样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解放五、六平柴CA1115P系列和解放五吨长头车CA1135K系列,以及一汽柳特的长头车系列产品。

安徽江淮汽车:1~8月整车销量达到8821辆,占江淮中卡总量的90. 87%,底盘销量仅886辆,占总量的9.13%;底盘销量自3月以后大幅萎缩,从一季度的月均280辆,下降到连续4个月销量为0。整车是江淮中卡的主销产品,江淮中卡的销量增长也主要是集中在整车产品上,这一趋势与东风和一汽解放的中卡产品结构截然不同,但与江淮轻卡的产品结构相类似。

市场年底总结范文第2篇

伴随着市场的结构性调整,结构性泡沫的挤压,又为底部论者提供了有利的理由。因为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来说,在大盘股估值很低,大盘整体调整幅度较深之后,高估值股票的下跌往往被认为是“补跌”,且经常是下跌调整的最后一轮,因为这时,股票市场的估值,无论整体,还是结构,都有了下降。况且,目前的市场,A 股大盘股的估值前所未有的低,这使得我们都相信,指数的底部已经不远。而在白酒等高价股进行调整后,意味着市场底也不远了。

可是,2011年以来,市场的调整趋势不断的打破我们惯常思维的底限,底部一探再探,2800、2600、2500,直到2200点被打破,每个整数关口给予我们的微弱的安全感,被打的支离破碎。

那么在2012到来之际,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从悲观的角度看,市场的底部到底在哪里。当漫漫熊市成为任何类别资产的地狱时,我们总不免更加恐惧的猜测,地狱到底有几层?

1、2012之政策底。这个大家基本有一致预期,就是政策转向已成定局,从下降准备金率、适度放宽信贷来看,货币政策确实有放松迹象。且从结构性来看,对小微企业的定向宽松,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点点与过去不同的实质性宽松,虽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金额,对于整个货币体量来说微不足道,但至少让我们感受到与以往央企、国企分钱的不同,这使得我们对于货币政策的期望,不只是来自于流动性的整体性放松,还有结构性的改进。如果说货币政策是放钱,是炮弹提供方,那么财政政策则代表着花钱的主力和炮弹发射的方向,近期同志特别强调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也就同时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货币放松,财政政策要花钱,即使货币政策是紧的,也没有什么大碍了。财政的资金,可以说用之不竭吧。

所以,在2012到来之际,市场的政策底应该已经有了。但此时需要注意一种倾向,就是对于政策的支持或放松给予过高的期望。毕竟,今年是换届之年,政策不会激进。毕竟,2011尝尽2008的教训,还会再有一次么?

2、2012之经济底。目前的券商观点,对于明年的共识之一为2012的1、2季度会形成经济短期底部。这方面笔者没有发言权,因为对于各种模型之类毫无感觉。但只要是经济学家达成共识的,那么大体就有50%的准确度了。但为了防范意外起见,我们还是考虑下更悲观的事情。

比如,经济并没有底部迹象,反而有硬着陆迹象,这对于目前的共识是超预期事件。这在全球性震荡格局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是有可能的。如果这类事件发生,则意味着2012的经济底尚不知在哪里,这对于目前已经很脆弱的市场来说,无疑又是致命的打击。

不过,如果经济无底,落入无间地狱,那或许政策底就会被迫抬高,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对市场是个支持。还有通胀,目前的预期看,似乎不觉得这会是个问题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的两个方向都有可能。一是在2011通胀见顶后逐渐回落,到2012某一月份触底开始回升。这方面券商也有分歧,有的认为明年CPI还会4%以上,这个角度看,通胀可能还会回来。二是,如果经济真的在2012寻不见底,那么必然步入通缩,这时,CPI大幅向下的可能性同样也在。

3、2012 之估值底。一谈到估值底,大家会直接想到PE、PB之类指标。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已经创下了2000 年以来的新低。在最近几周的结构性调整之后,中证500等中小盘股票代表指数加速下行,开始接近2008年低点。但我们的问题在于,一是中小盘类股估值还没有跟随大盘指数创下新低,这是否意味着依然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二是,在宏观环境巨变的形势下,市盈率之类的估值基准还能适应于我们判断未来市场吗?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考虑,恐怕不太乐观。从股市二级市场结构内部角度看,中小盘估值依然还有回落空间。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最简单的就是目前极为明显的A 股一、二级市场的失衡。一级市场以PE为代表,新股发行基本还保持在30倍以上市盈率,这就意味着,一旦成功发行,PE可享受不止一倍收益。新股上市后,伴随估值回归的过程,二级市场投资者承担损失。刚刚看到的娱乐新闻,不就有PE组成豪华邮轮船队出海的么。而二级市场投资者,已经经受了一年的腥风血雨,这境遇简直天壤之别。这个角度看来,A股一、二级市场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也存在着重新平衡的需求。回归是早晚的事,只是是否会在2012发生并不确定。但如果市场真的弱到一定程度,这个可能是存在的,毕竟,总是作为接盘人,不论管理的资金是否是自己的,总要寻求一个平衡才是。

所以,如果市场弱到一定程度,二级市场自身的估值历史未必能成为目前低估值的证据,这不但是因为结构内部还有很多高估值股存在,更加由于一、二级市场极大的结构失衡而导致的。所以,A股的底在哪里?或许,还要等一级市场的底,那时,才是所有投资人都赚不到钱,真正的地狱。

4、2012之利益分配底。从宏观的角度看利益的结构,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从财政收入与实体经济的对比来看,今年以来实体经济盈利下降是事实,根据兴业证券的预测,2011年上市公司业绩增幅为18.78%,2012 年则迅速降为5%。与此相对应的是财政收于的快速增长。

2011年福州市财政总收入将达500亿元,增长24.2%;地方财政收入316亿元,增长27.5%。江西省2011年预计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600亿元,达1626亿元,增长3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 亿元,达1040亿元,增长33.8%。黑龙江、甘肃、海南等地的增幅也大多在30%以上。

这里存在两个对比的问题,一是实体经济收入增速的迅速下降与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相对应。二是增速角度,5%的缓慢与30%的巨大差别。按照自然规律,这两个方向的相互回归,是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政府让利,一方面实体经济恢复。在实体经济强劲的时候,我们对政府让利与否抱有宽容态度,但现在的背景下,不由得我们不对最富有的财政抱有殷切的希望与极大的失望。这样的问题,是财政与实体经济争利的问题,也是更加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此问题的解决,要求更加深层次的变革才可能实现,这也就是我们对其在2012发生不报期望的原因。之所以这里提出来,只是为了提示大家,这个市场,如果要寻找真正的铁底,恐怕真得要到地狱才有可能。

当然,乐观一点看的话,如果这样的结构性失衡能够平稳的回归,形成新的健康一些的均衡,新的牛市恐怕就在孕育当中了。

市场年底总结范文第3篇

    本员工入职****项目市政工作组,通过岗前学习在对公司的创立、发展及现状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本项目相关市政工程配套设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与学习。通过翻阅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项目前期市政咨询方案、熟悉相关项目外部市政规划及已实施情况。在对本项目市政配套设施有了初步认识后,通过对已实施工程现状、工程合同及相关工程招标、变更、结算等资料的熟悉,从而对公司现有市政工程情况、施工队伍以及相关招标、变更、结算工作流程等均有了整体性的认识。 

    由于入职后正赶上c3c4c6c7区室外市政工程的前期招标工作,于是在充分熟悉施工图纸、公司招标制度的前提下,组织编制招标文件、发放标书并参与工程开标、评标等工作。施工单位招标确定后,根据公司相关流程进行施工合同的签订、设计图纸会审、工程计划编制以及施工进场前场地协调等工作。截止到8月底,组织完成了c3c4c6c7区室外小市政雨污水、中水、自来水消防工程正式进场准备工作。 

    c3c4c6c7区及小学幼儿园小市政工程根据工程特点及队伍招标情况主要分为五大块:即由北京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水工程所中标的雨污水、中水、给水消防工程;由北京电子动力设备安装工程公司中标的热水、热力工程;由朝阳田华公司中标的天然气工程;再就是分别由原有专业队伍施工的电信及电力工程。由于正在进行的楼体施工导致场地条件限制并受部分专业市政队伍招标、出图时间影响,以上市政施工只能递次进场,因此根据各自专业施工特点、埋深、工序时间并结合场地现状,编制了详细的工程场地要求及市政穿插施工计划。成本方面主要通过前期审图、招标限制调价并尽量杜绝甲方变更等手段控制。质量、进度方面,重点抓住施工单位管理体系,充分调动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积极性,并加强过程预控手段来杜绝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工程隐患。 

    由于受市政施工场地、楼体外架及市政单位自身条件等因素影响,市政施工过程情况较复杂,也暴露出在工程管理协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现将给排水、天然气市政工程最初计划、实际进场时间、最后完成时间及工程中主要难点说明如下:一、给排水工程原计划在8月10日进场,工期约75天即10月底完成施工;而实际施工于8月底进场,12月初基本完成,总历时约100天。工程难点关键在于施工场地、室外设备设施及基础的拆除。期间由于总包单位不能按时分段提供工作面导致进场时间推迟,施工进场后也因场地条件问题一度造成人员、机械怠工问题,由于前期工程进展不理想,工程曾一度出现进度危机。到10月底不得不要求全面铺开抢工,高峰期劳动力曾达到160人。二、天然气工程原计划在10月底进场,11月底完成施工。由于受各楼外立面架子拆除时间影响,导致11月7日开始进场,于12月15日完成管线施工。天然气工程管理的难点在于施工队伍自身管理严重不足,现场管理体制不健全(或根本没有),没有明确的计划安排,现场管理人员能力有限,导致燃气施工同总包及其他市政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不顺畅,影响整体工程安排。而最大的影响还在于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内部质量监督环节缺失,导致管道回填质量因存在隐患而多次返工。 

    c3c4c6c7区及小学幼儿园市政工程,通过约三个半月的施工,目前除电力因配合小业主收楼暂未完成外,其他均施工完并开通。现针对c3c4c6c7区市政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及今后市政工程管理中应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总包单位应在主体封顶后,即做好室外场地的动态规划工作,并将塔吊、外梯及外排栅拆除节点纳入总控计划。 

2、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对技术标中的现场施工组织、管理体制及相应保障措施进行重点测评。 

3、充分熟悉施工图纸及工程现状,根据各市政专业工程施工特点,结合场地条件做好各专业进场、穿插施工的计划安排及不同队伍之间的交叉管理与协调。 

4、加强对工程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保证其对市政工程的监理职责。 

5、由于市政工程特点所决定的,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如何做好工程的成品保护管理工作,是工程质量保证及协调好各单位顺利完成工程任务的关键。 

    总之,在本人入职****公司市政工作组整整半年的时间里,基本上熟悉及逐步适应了本公司的工作环境,对本项目市政工程现状情况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三个半月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在工程一部所有人员的鼎力配合下, c3c4c6c7区室外小市政工程基本上按公司要求顺利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  共2页,当前第1页1

市场年底总结范文第4篇

股价重整不可避免

近期国电电力等“2元股”的出现,无疑是市场的悲哀。不仅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2元股”的出现,折射出市场估值回归的必然性。但能否因此理解为市场估值的简单轮回呢?

实际上,早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就有不少市场人士纷纷预言A股市场将出现“仙股”。理由很简单:股改之后,市场“堰塞湖”得以疏浚,全流通的市场环境已经决定了整体估值水平的下降,而随着股指期货这一做空体系的建立,做多已经不再是投资者的唯一选择。低价股的重现或许不再只是简单的估值轮回。

三大主要因素

通过对过去几年多次滑落至低价族群的个股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行业因素。纵观曾经出现的低价股,大多数公司主营业务集中于传统行业,部分行业甚至逐渐进入了衰退期。如*ST源发、ST二纺属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

其次,公司因素。除了行业性因素之外,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是一大关键问题。当初的*ST石化属于石化行业,但是在石化行业整体转暖情况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却出现大幅度亏损,净资产一度变成了-7.45元/股,而2003年底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件就多达11宗,公司经营、财务和法律等问题成为公司的“绊脚石”。

最后,市场因素。虽然市场不至于“放倒”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公司持续快速的股本扩张行为则可能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作为沪深两市上市至今总股本增幅第四名,经历反复股本扩张之后的申华控股,总股本由上市时的50万股演变成了如今的17.46亿股,总股本膨胀了3492倍。

是否是底部信号

就在低价股俱乐部扩容的同时,股东增持、回购甚至上演控股权争夺,一幕幕精彩大戏陆续上演,让投资者仿佛回到了2008年年底那个寒彻入骨的冬天。似曾相识的弱势行情,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不少投资者开始憧憬着市场已经出现了底部信号。

2008年11月7日,ST厦华盘中创出1.05元的最低价,距离1元以下的“仙股”仅咫尺之遥。与此同时,还有*ST夏新也仅以几分钱的价差面临成“仙”。

然而,回顾当时的市场状况来看,作为市场估值极弱标志,准“仙股”的出现似乎已经意味着风险释放趋向充分,疲弱的A股在2008年10月底就悄悄结束杀跌甚至酝酿转机。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低价股密集出现,这只是市场淘汰机制的一部分,预示着底部即将来临。但目前距离历史底部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有专家表示“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市场的一个心理指标,低价股的规模值得关注。”

该买还是不该买

有了2008年的历史经验之后,A股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学聪明了。人们总结出,在熊市底部往往低价股丛生、破净股屡见不鲜。然而,大幅调整之后遍地的低价股就更值得买吗?

众所周知,2008年10月28日的上证指数1664点和2005年6月6日的上证998点是A股市场上两个著名的大底。根据统计情况来看,998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69%和96%,破净个股179只,破净率13.5%;1664点时沪深两市股价在5元、10元以下个股占比分别为59%和88%,破净个股170只,破净率10.68%。而目前沪深两市的市场状况远没有达到当时的极端情形。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资金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低价股便宜的错觉,但是买的数量多少与股价并没有任何关系。”

市场年底总结范文第5篇

一、区域货币流通基本规律特征

从区域经济比较研究可知,贷币流通与下列因素具有如下显著关联。

(一)经济增长与现金流通密切相关。娄底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其区域经济在2000年―2013年间呈现前低后高的发展特征。2000―2003年间该市经济增长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下。从2004年开始,娄底市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2004―2013年,区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12.45%。而同期娄底市辖内货币投放量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增长。2000年―2004年,娄底市全年现金投放总量保持在6亿元以下。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全市现金投放总量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2005年当年达10.0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1.8%,至2013年全市现金投放总量为28.27万元,与2004年比较,年现金投放总量增加20多亿元,2005年―2013年,年现金投放总量平均增长25%以上,远超同期经济平均增长水平。而当经济增长放缓时,货币流通增速明显趋缓。2000年―2004年,娄底市经济增速较慢时,货币投放量连续比上年减小。2000年,年累计比上年减少36.29%;2001年,年累计比上年减少43.48%;2002年,年累计比上年减少34.30%。这说明经济增长速度对货币流通产生了基础性的配置影响。

(二)居民收入直接影响货币流通方向。2000年―2013年,娄底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增长为7.8%,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长为8.02%,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长为5.2%。从居民收入与货币投放关联看,这十余年间,前五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货币需求相对欠旺。后九年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货币需求则相对旺盛,导致货币净投放增加。尤其是农村,后九年农村货币需求明显大于城镇。尤其是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域外现金净流入的重要渠道,农村劳动力开始加快向城市转移,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娄底地处湖南中部,目前农业人口287万,域外务工人员约65万人。按每个农民工每年净收入1万元测算,每年共挣回65亿元,农民工返乡为娄底市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因此,农民工打工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对娄底的现金投放回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影响对货币需求推波助澜。进入2000年以来,娄底经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00年―2004年,经济增长迟缓,物价水平亦相对稳定,因而货币流通量相对较小。2004年与2000年比较,全辖物价水平为1.02%,物价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矛盾不突出。而后五年,通胀水平慢慢提高,2005―2013年,辖内物价水平为3.8%,比前五年年均增长3.08%,而社会公众受消费预期影响,往往买涨不买跌,据测算,物价上涨一个点,将多支出现金1.3个点.对货币供应带来了相对大的压力,推动了市场货币量的增长。

(四)国家货币政策对辖内货币流通产生决定性影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在2000年―2005年采用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国有企业实行人员分流,一方面影响了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直接减少了货币供应,从娄底市发行基金投放回笼情况看,2000年―2002年,发行基金呈回笼态势,全市货币净回笼12.94亿元,这实际了直接减少了区域货币流通量。

(五)银行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大量应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金投放量。娄底市从2005年开始大力组织开展推广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系统使用后使客户资金结算更为方便、快捷,而银行卡等结算工具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更为安全可靠的结算方式。随着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银行自助设备的布放,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并陆续开办了工资、代收水电费、电话费等中间业务,使得大量的现金收付业务转化成了转账结算。据调查,到2005年5月实施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后,娄底市年均现金流通减少约11.5亿元。2013年,娄底市金融机构办理托收承付业务金额44.68亿元,汇兑结算3690.62亿元,银行卡交易笔数390.2万笔,交易总额562.35亿元,有效地支持了商品流通和地方经济发展,减少了现金使用量,减轻了货币投放压力。

二、货币投放回笼格局所折射出来的问题

(一)货币流通超经济增长现象比较明显

娄底市2000年―2013年,娄底市货币呈现净回笼的有四个年头,即:2000年、2001年、2002年、2007年,其余年头均表现为净货币投放。尤其是2008年―2013年投放量较大,年均增长25%以上,远大于地方经济增长12.3%的水平。尤其是因投资需求不断膨胀,导致市场货币供应相对紧张,2000年―2013年,娄底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远超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水平。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高达35%,目前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因素。由于货币超经济增长,引致货币追逐物价,间接的推动了通货膨胀现象。对稳定区域经济秩序和经济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货币流通超收入增长现象比较普遍

人们收入增长,必然会加大市场消费,因此也必然加大市场货币供应压力。从娄底市十年间现金投放回笼态势看:货币流通远超过收入增长。除2000年―2002年间货币投放低于收入增长外,其余年份的货币投放均远远超过收入增长水平。货币流通超收入增长,主要是金融多投放货币所造成的,但也与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有关。货币超收入增长,目前已激化了一些社会矛盾。区域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货币超收入增长的部分,主要是金融投入中因规避风险所引发的趋富效应而产生的。自银行规范风险管理后。银行贷款需要严格担保才能提供。而当前则主要是房地产作担保。因此资产多的,收入高的自然更容易得到贷款。而相对穷的,收入低的则很难得到金融支持。

(三)货币流通超金融管理能力比较突出

现金大收大支,必然增加金融机构到人民银行交取现金的次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现金保管和运输成本。现金业务量的增加,加重了柜员一线人员的业务负担。同时,过于频繁的现金运输也给银行的现金安全增加了风险。而近几年县域金融机构急剧收缩,银多乡镇仅有邮政储蓄银行或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适合农村使用的非现金结算工具缺乏,信用社资金汇划没有搭上“直通车”,银行卡和POS机等设备很少。金融服务缺位及电子货币功能的未充分发挥,使得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现金,金融机构虽然发行了借记卡用于替代现金这一结算工具,但由于普及率不高及用卡环境的限制,在辖区替代现金广泛使用仍有很大距离。随着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化,一些规定已无法约束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现金收支活动管理出现“真空”地带。特别是部分私营企业、个体户大量把储蓄账户作为结算帐户使用,成为现金管理的一个巨大“空白点”;二是对新型金融创新工具没有进行相应的现金管理,跟进不够,出现漏洞;三是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与政策性管理的矛盾,使现金管理流于形式。

三、规范和稳定货币流通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货币发行保证制度,促进货币流通的合理增长

《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至于怎么发、按什么原则发、发多少、什么时候发,似乎没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如果人民银行能有一套自己的货币发行机制,并且市场也都认同了,大家都按这套新的装置运行,那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无论贬到什么程度或者升到什么程度都是稳定的,市场两套机器在切换之间可能有一些切换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规则对我们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从历史来看,真正稳定的货币流通是国家坚持货币发行保证的结果。在这方面我们要学习德国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成功经验,真正发挥人民银行能成为既促进经济增长,又稳定货币的作用。

(二)不断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中国投资的现状来看,自然资源在畸形投资的引导下,出现了枯竭的危险。经济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和知识没有与投资增长同步。总结起来,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所引起的畸形投资的状况相当严重。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生态恶化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市场的出口和入口基本被堵塞,新的银行难以进入,金融业对于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仍然是困难重重。坏的银行出不去,它们占据大量的金融资源,这些金融资源是严重低效率的。中小企业和低收入者无法得到金融有效支持。在产业方面,金融因局限于金融担保的制约,无法向高技术产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这样金融支持的创造性和有效性被严重限制。而要稳定货币流通,金融合理支持经济的基础。当然我国正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新技术、新知识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目前我国金融配置则无法应对这种新浪潮的挑战。因此应该从战略高度研究金融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以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