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类论文

教育学类论文

教育学类论文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第1篇

已有的诸多研究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把二者视为紧密结合、彼此融通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我们需要分析创业教育关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和困境。

(1)内在悖论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正在全世界迅速发展,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和方式的观点却不一致。现有的创业教育经常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为依托,必定绕不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知识。而从理论深层分析,两者有着内在的悖论。库拉特科认为创业学是商学院的未来,创业学专业的相关教员正转变为领导人角色。商学院教育领域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辩证法:控制和创新,即服从于创造,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方法,可以归类为不同的思维体系。服从导向的管理学科(如金融、会计)与强调创造和创新的创业学之间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分歧。澳大利亚的创业学教授凯文•凯德尔认为创业学教育摆错了位置,它好典型的大学商学院的教育不协调,无论是在教授课程的方式上,还是在评估方式上。新的领域必须拓展到管理学或者工程学领域之外,或许甚至是大学之外。创业学教育家戴维•伯奇认为,商学院教给你的恰恰是创业学的反面;基本上来说,商学院是教你如何为别人工作。欣德尔甚至质疑创业学专业是不是应该在商学院教授,提出创业学属于在任何地方都可教授的课程,只要那里具备了具有创业的天才想法和对待创业的正确态度。从形式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属于工业时代的产物,细化的分门别类学习,而创业教育具有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强调资源整合、持续发展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大致沿着工业时代思维——工具主义——专业细分——显性有边界——传统教育模式——聚集模式的模式进行,而创业教育则是根据后工业时代特点——人本主义——专业融合——隐性无边界——创新教育模式——辐射模式的路线展开。

(2)现实困境目前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贫乏,内容零散未成体系。加上教材西化的倾向,不能与国情相符合,导致理论单薄,无法支撑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开展。首先,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从数量上、质量上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薄弱,导致理论研究尚不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未能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更无法做到以创业教育来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如能将创业和创业教育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来构建,本来就相当不容易,二者相互有机融入更加艰难。再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多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误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从“点”上展开,相应地学生就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必须清醒地看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因为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不能如同具体的技能那样传授,而需要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积累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

2创业教育的显性开发融入

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至少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在显性层面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在隐性层面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1)创业教育的层面完备的创业教育具有某种层次性的特点,并非在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上展开。创业教育具有某种纵向的层次性,大致包括创业思维层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层面(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理论、经济法、税务及知识产权等),创业能力层面(企业运营、组织协调、团队管理、组织策划),创业模拟层面(创业设计、沙盘决策模拟等)。每个层面均可由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亦可提升学生的投入度。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性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即眼光向外才有效果。这种外向性表现在教师视野和实践的外向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实践的外向性。美国高校教育创业模式的典型三种模式中的“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表现为高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事宜都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

(3)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创业教育是工商管理类教育的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创业知识层面和创业能力层面的一部分有共通之处,因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可以创业教育为专业支撑,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创业教育的载体。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是按照学科门类或技术领域划分的,重在传授工商管理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制定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课程评价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完全可能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特色,反过来塑造专业教育,并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强化课程实践。

3创业教育的隐性渗透融入

创业教育在思维层面呈现出持续性、隐蔽性的特点,学生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意志品质无法靠显性的课程知识单独承担。

(1)隐性渗透的内容和方式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方式,更加具有现实性。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知识、能力,先导性的创业的思维和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强化创业意识、捕捉商业机会的敏锐程度,对创业激情和理性的理性关系的把握,保持创业者必须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理想,使学生始终保持自我探索,摒弃心态而保持风险意识的底线思维。这些内容可以渗透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大部分课程中,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会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立刻饱满起来。另外,对于创业管理而言,某些行业的知识属于隐性的知识,只有身处那些行业中才可以领得到,因而,隐性渗透的创业教育方式在这些方面更好的作用。

(2)创业教育目标的实际达成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创业,而创业的学生中能有所成就的会更少。因而,不能把创业成功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训练首先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方面的,这是一种思维状态的提升,是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机会捕捉的敏锐度训练。需要让学生懂得创业的高风险收益特点,懂得把技术、思想商业化,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创业思想落实到团队中并成为团队文化的运行方式等等。总之,除了培养创业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创业的思路和方式,成为学生专业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为整个社会积累创业智力资本的存储量。

4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对策

(1)创业教育师资的开拓事实上,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师要深入而全面,除了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具有强化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解决企业运营实际问题能力、市场策划能力,才能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的任务。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在具有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具有创业教育的专业关联性,最好是具有创业实践、企业咨询经历,与社会和企业联系的交流能力、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乃至某方面的创新能力。简言之,创业教育应具备创业学和创业管理、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将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从创业管理角度看,创办企业离不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风险控制等因素的制约。有过创业和咨询经历的企业家往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环境认知和经验总结,对于创业共性的问题会有贴切的指导。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企业管理、运营,财务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是指导创业和企业经营的导师;对于非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创业项目的策划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因而,创业教育开展的师资,很可能需要由富有经验的校内外指导者构成创业咨询团队。同时,应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进行创业实践的机制,包括培训、激励和创造条件,以鼓励高校教师创业。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靠岸”从创业教育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课程显性开发和隐性渗透方式,就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若不与行业相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指向性,无论从学生就业还是专业建设,都容易导致方向模糊。没有方位感的教育,必然导致迷失,如大海上的航船缺少目标,缺少前行的动力。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以创业教育为方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指明航向,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热点“靠岸”。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对某些行业特点、规律有常识和经验,对某些行业的供需价格、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有相关了解。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培养特征

社会学类专业以追求社会效益、实现社会公平为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理论和社会调查技能,能够从事社会及区域规划、组织及行政管理,劳动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调查与咨询、发展项目评估等科研、教学及实际工作。人才目标定位与大数据运用密切相关,由于社会学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因而成为近年来各种新兴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里,社会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经济学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种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社会问题将出现,为专门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创造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与社会学相关的产业也必然会进一步完备,从而使社会学的教、学、研、应用密切结合,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现代意义的创业主要是指创业主体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自身需求,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信息与技能等,通过认真思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创造新业绩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以及开创型个性人才培养作为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根据教育对象分类实施。

二、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思维活跃,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拥有最优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最具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重要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基于此,正确、合理地发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科学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极为重要。

(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其中最基本的长期制约因素就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实现创业型经济。在我国,小型企业和新型企业为我们贡献了70%左右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则是企业家的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创业人才支撑,而创业教育的宗旨则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就是实现这个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开展创业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又是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推进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

根据地方高校的定位,人才培养应面向区域经济。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高校应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地方院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高等院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高等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系统、正规的创业培训,培养将来创办企业所需具备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和输送高素质的潜在创业主体,这既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也是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培养其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等创业素质,而创业素质的养成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实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培养大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因此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它更加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现状的重要举措

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毕业生人数的骤增与并无明显增加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必然会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整体专业性不强,就业渠道和途径比较窄,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不高,就业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调查类、营销策划类、人力资源类、咨询文秘类等,而这些就业渠道可替代性较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缓解就业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三、大数据背景下构建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地方高校实际,针对社会学类专业特点,注重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式、保障机制等因素着手,构建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五化”实践模式。

(一)创业教育目标去功利化

功利化培养是立足于眼前社会需求,培养创办企业的投资人;而非功利化培养是立足长远发展,培养具备创业素质的创业者。创业教育不同于传授技术的职业培训,也不应是直接指向培养企业家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兼顾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精神等创业素质的培养,即非功利性地培养创业者整体素质。创业教育也并不应只适应部分人群,而应是普适的,因为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及所传授的创业知识和创意技能是处在任何岗位的人都需要的,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上应真正回归本位。

(二)创业教育内容的层次化

在地方高校社会学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应围绕创业所需要精神、意识、心理、知识、能力等,构建具有地方和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体现教育内容的层次化。将针对全体学生的理论性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通识性的创业教育、与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和针对性讲座,该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质、识别商机等能力;将针对创业愿望强烈学生的实务性课程设置为案例讨论课程、商业计划课程、实践实战课程,该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模拟实训能力,为今后创业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创业师资队伍的本土化

创业师资队伍是完成创业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高校整体存在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欠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地方高校表现尤为突出。师资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方高校社会学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应立足本土,一是鼓励现有专业教师或学工系统教师开展创业理论研究,不断拓宽教师的理论思维和视野。二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发展战略,建设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兼职创业师资队伍,探索建立聘用本地企业主和创业精英人士担任老师、学校专任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的循环机制。三是制定、实施创业教学师资发展规划,在创业师资聘任、薪酬、绩效、职级、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引导、鼓励老师往创业实践型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创业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水平。

(四)创业教育教学的体验化

创业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重在体验。要大胆摒弃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创业课程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头脑风暴法、实地调研法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创业类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通过创业沙龙、金点子交流、创业计划展示、创业体验、沙盘模拟等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验模式,比如KAB课程模式、公共选修模式、强化班模式、科技园模式、创业计划大赛模式等。

(五)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多样化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第3篇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当今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也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学校的跨跃式发展,为了让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否能培养出熟悉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大学生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标尺,鉴于此,我们应该对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以期培养出能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的拥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且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差异,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电脑已经成为必备品,这样学生每天都能使用电脑,对电脑的基本应用比较熟练教育论文,能较好地掌握其基本操作。而由于其他种种原因不能经常甚至根本不能使用电脑的学生,由于很少接触电脑,那计算机基础必然较差。这样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难以控制。

2、统一的教学内容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空间,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作为工具已经深入人心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现在的用人单位也越来青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迫切责任,作为高校,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相关领域,这就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上各高校议事日程。

2、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从自身的专业背景到专业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对其课程框架安排做出相应调整,与时俱进。

3、传统的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这样教授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提不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必要对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增加实验课时,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设置基本原则

(1)明确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能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育论文,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数,加大实验教学时数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完成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在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方面,以专业应用为主线安排教学,如像我们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占据大半壁江山,于是我们选取在经济管理方面卓越非凡的Excel高级应用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众所周知,Excel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最有效的解决数据方面的定量分析工具。在经管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除了利用Excel让学生学会一般数据处理方法外,还可以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得所需数据信息,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数据,同时利用Excel的VBA编程让学生设计基于Excel的帐务管理系统。当然我们学校也还有其他像文科类、理工类专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其他课程如(VFP、VC)教学,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2、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指导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形成了分类分层次培养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将学科专业分为3大类:经管类、文科类、理工类。

第一学期,所有专业学生均要学习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让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加深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而计算机基础知识稍显薄弱的学生从刚进校起就打好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将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学期,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专业设置课程。如经管类学生学习Excel高级应用及编程;文科类学生学习数据库及应用(VFP);理工类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C)。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注重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育论文,增加实验内容及难度,让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功底,并能将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运用到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中。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

 

学期

开设课程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论

实验

1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28

26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使用技能

2

Excel高级应用及编程

36

36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能力及简单程序设计

数据库及应用(VFP)

36

36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C)

教育学类论文范文第5篇

【标题】学生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作者】郑霞珍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中国地理教学的几个策略

【作者】胡良,张全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蒋雅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6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翻转课堂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杨凯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作者】高梅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什么是真正参与了探究的教学

【作者】王东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从作业设计走向学习设计

【作者】阙银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英语阅读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应机巧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设计

【作者】任燕红,于淑儿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策略

【作者】祝夏和,余丽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开发的几对关系

【作者】沈毓春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邢云开,黄晶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学会自我诊断,提高英语能力

【作者】孔慧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三圈环流”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地方

【作者】郑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发挥影视资源对名著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

【作者】徐文凯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4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评策略例谈

【作者】骆欢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引入“翻转课堂”,助推语文课堂转型

【作者】顾叶斌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例谈

【作者】朱崇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论生物学能力结构与培养

【作者】缪仁票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学生阅读散文的认知分析

【作者】张悦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重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黄华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高校技术指导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

实践和探索

【作者】彭素飞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基于知识价值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陆军,曹丽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

【作者】陈永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员工援助计划在普高教师压力管理中的

应用

【作者】方松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第05期

【标题】基于考题分析的阅读理解训练方法

【作 者】胡学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中点四边形”――基于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

再设计

【作者】王晓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读写融合,读仿迁移,角色审视

【作者】张一山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问题的分析

【作者】吴新建,张贤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摒弃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去散文化”课堂

【作者】范维胜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的培养

【作者】田雪莲,叶爱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打造微课精品,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张永谦,杨茕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理清基础概念,突破解题瓶颈

【作者】邓先武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语文“小先生”的培养

【作者】韩金玲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例谈语块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作者】许颖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从理念到实践

【作者】胡新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

【作者】柯孔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1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三方入手,有效突破膜电位图像分析题

【作者】朱长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比较史学类试题的基础类型与应对策略

【作者】杨德志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高考中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定量计算

【作者】唐立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益

【作者】刘成丽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基于学生学习优势的有效英语教学探究

【作者】黄雪祥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例析历史人物教学中的价值观引领

【作者】姜红斌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汉语形象与古诗文教学

【作者】刘飞耀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2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我国写作教学改革的突围之路

【作者】屠锦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基于充分解读文本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沈晓彤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作者】苏跃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的

探索

【作者】赵群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运用三维螺旋法进行化学概念的建构

【作者】于容峻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数字化生物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方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区域地理案例型情境设计策略

【作者】张明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在过程中熔炼和析离方法

【作者】高进峰,刘建宇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含英咀华研课标,精思深悟始知音

【作者】熊芸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利用面质技术促进物理对话教学

【作者】罗成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以思维导图模式优化复习

【作者】王滋F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物理课程建设

【作者】黄国龙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高二历史练习有效度的提升策略

【作者】吴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先修课程开发的思考

【作者】徐桦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高考地理综合题的价值取向、命题特点与复

习策略

【作者】汤国荣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二阶六步”教学法在《实验化学》模块中的

应用

【作者】罗欣,徐丹青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中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冲击的研究

【作者】朱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9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基于物理探究教学中问题环节的评价指标体

系初探

【作者】耿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策略

【作者】陈新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高三化学概念与规则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卢颖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定”“变”思维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周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臻善课本“探究”,展开变式教学

【作者】张明霞,屠红良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费马点的数学文化意蕴

【作者】郑永杰,楼婷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例谈高三完形填空讲评课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宋颖超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大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徐文彬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在“聊天”中“唤醒”

【作者】唐惠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立意、逻辑和问题

【作者】陈亚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例析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特点及

启示

【作者】周琴皎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以学定教”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

【作者】章斌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英语写作同伴互评中的评价导引

【作者】方静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基于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

【作者】孙天山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对《〈论语〉选读》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

思考

【作者】陈智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8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缩、展、提、联: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

【作者】王葵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几个途径

【作者】邓广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打造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

【作者】王加飞,金国仁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英语阅读的个性化教

【作者】陈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侯新杰,安淑盈,王娴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晨昏线教学的探究

【作者】冯小琴,刘帮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

【作者】张泽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第11期

【标题】一次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颜先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中的话题教学研究

【作者】李海,李燕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情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