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调查报告

农业调查报告

农业调查报告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长江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89-03

A Report on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Graduates

――Based on Yangtze University for Example

GUO Qi-wei

(School of Animal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Hubei,China)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which was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graduates in Yangtze University to research into the curriculums setting, arrangements for teaching practice, the content, methods, and means of teaching, the improvement and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 the professional basic theories and skills of mastery, the state of student learning ethos, the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college managerial, the state of faculty, basic conditions of teaching facilities, undergraduates students in social 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and so on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defects of present talent training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were work ou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jors; undergraduates student; quality survey; Yangtze University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笔者于2009年7月对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420份,收回389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363份。以下是对该次问卷调查进行的讨论分析。

1 毕业生对农科类专业的评价

1.1 农科类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办学指导思想是专业发展的灵魂,是专业成长的路径,它决定专业发展的方向。对长江大学农科类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表明,毕业生在对“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的评价中,评价办学思想“非常明确”的有21.35%;“比较明确”的占 53.94%;“基本明确”的占24.71%。这些数据显示,长江大学的农科类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1]是十分明确的。调查还显示,86.78%的毕业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投“满意”票,88.43%的毕业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投“满意”票;在对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配备的师资队伍[1]情况的评价中,认为“非常合理”的有9%;“合理”的有54.69%;“基本合理”的占36%;“不合理”的占0.31%;这是对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肯定。一直以来,长江大学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配置和培养,特别是在农科类专业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千方百计地加大投入来引进人才,如成功引进楚天学者、生态学权威教授等多人;为农学类专业的博士点学位授权申报成功打下坚实基础的师资队伍。但也有部分农科类新专业开设的时间短、师资力量尚跟不上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求,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农科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1.2 农科类专业的基本教学设施情况

调查中,长江大学的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对农科类专业的基本教学设施(包括教室、语音室、图书馆、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等)[2]对教学的支持力度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为:60.06%的学生认为“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37.08%的“能满足教学要求”2.86%的“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自1977年开办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招生规模从小到大,随着该专业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并趋于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研究迅猛发展,每年都在不断地添置教学仪器设备,但还是难以满足社会对学科发展的需求,今后学校应下大力气对教学设施进行逐步分批的更新,努力适应教学的需求。

1.3 农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安排情况

专业课程设置[3]及教学实践活动[4]安排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及发展高度,因此学校很重视此项工作,努力探讨并优化农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活动[1]的安排。调查数据(见表1)表明,毕业生评价农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及以上的占94.38%,“不合理”的占5.62%。

对教学实践活动安排方面的调查显示,评价“较好”及“很好”的占73.28%,“一般”的占24.72%,“有问题”的占2.00%。表明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来说是合理的,但是课程建设的前瞻性不够,存在的问题在于课程的建设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1.4 农科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与使用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况

教学内容[2]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被调查毕业生对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评价表明,达“较好”及“非常好”以上的占67.62%,评价“一般”的占33.34%,“较差”的占2.04%。

关于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的教材建设与使用情况,被毕业生评价为“基本合理”及以上的占83.29%,“不合理”的占6.71%。表明学校的教材建设已深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今,每天都有新事物或科学理论涌现,书本知识的更新可能难以赶上现实需求的速度,学校应联系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校更应投入力量做好教材的引进和编写工作,并密切关注农科类专业的发展态势。

在对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调查中(见表5),评价“基本合理”及以上的占到99.60%,这种好评说明学校的专任老师基本上每节课都做到了认真备课并能理论联系实践进行讲解,课件基本上都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图文并茂,做到了通俗易懂。学生会因采取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了教学当中,收到了良好效果,这表明在教学上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是正确有效的。

1.5 农科类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掌握及学习风气情况

长江大学的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的基本理论及技能[2]掌握如何?调查情况显示,基本理论掌握“较好”与“很好”的占91.01%,“不好”的占8.99%;基本技能掌握“较好”与“很好”的占88.77%,“不好”的占11.23%。

分析表明,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思想稳定程度有关,由于农科类专业的学生知识掌握基础相对较弱,加上农业科学生产的经济附加值不高,从事农业的工作者待遇普遍较低,社会对农业的反哺不够,学生普遍从小就想跳出“农门”,造成心理上会抵制学习农科类专业[5],自我学习规划和目标缺乏,造成“学习风气”(“不太好”的占有12.36%,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授课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经常举办农科类专业领域的讲座,加大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为大学生指明奋斗目标,激发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1.6 农科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情况

从调查的“您认为农科类专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结果来看,需要加强的方面依次为(从高到低排序):实践环节(48.31%)专业知识(23.60%)基本理论(16.85%)知识更新(11.24%)[4]。农科类专业的教学改革[2]情况(见表10),评价“能基本适应发展的需要”及以上的占87.64%, “措施不够得力,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占12.36%。

以上数据表明,农科类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农业发展对高校培养的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但量要多且质要优,人才市场提出了高校应在大力加强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深入进行农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应让农科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扎实学习专业课,另一方面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反过来,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的学习,多利用实践积累的经验来指导学校农科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措施,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建立起多个试验基地,为学生实战操练提供更多的场所及设备,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努力培养社会适应力强,专业视野宽,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促进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1.7 农科类专业学生在社会上的声誉及影响

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表明(见表11),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毕业学生在社会上的声誉及影响强度排序为:“有一定的社会声誉”(48.43%)“社会声誉一般”(30.47%)“有较高的社会声誉”(18.00%)“没有什么社会影响”(3.10%);其中有“有一定的”及“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的比例占到了66.43%,说明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是有保障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是得到社会认可的。

2 讨论与分析

1)经过对长江大学农科类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进行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长江大学毕业生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综合素质高及社会适应力强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数据显示,农科类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选择了自主创业,但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则在公司、企业任职。一定的时期之后,他们在用人单位担任了中层以上干部或技术骨干的占到了六成多;用人单位认为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毕业生业务素质“非常好”的占17.24%,“较好”的占81.03%;认为文化素质“非常好”的占24.14%,“较好”的占72.41%;认为心理素质[5]“非常好”的占17.24%,“较好”的占70.69%;思想道德素质[3]“非常好”的占24.14%,“较好”的占67.24%;认为农科类专业基础“非常好”的占22.41%,“较好”的占67.24%;评价“有团队精神”[4]的达到了72%以上。这些数据表明长江大学农科类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证明长江大学对农科类专业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1]培养目标的落实是成功的。

2)用人单位也通过农科类专业毕业生的表现,对长江大学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发扬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研联系生产”、“以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和标准实施,创建湖北省一流的大学”、“教学应紧扣社会发展需求,科研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工作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多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让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有用之材”、“教学上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上应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向外界推广学校的成果,学生工作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显示了社会各界对长江大学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说明了农科类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应学习好专业知识,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

3 结语

长江大学一直本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投入,以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的目标在办学,这将是长江大学永恒不变的办学宗旨,并会根据来自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金科,李应军. 长江大学毕业生质量调查与社会评价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58-159.

[2] 刘金科. 长江大学毕业生对教学工作评价调查报告[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3):11-12.

[3] 赵 铁,朱少雄. 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J]. 高教论坛,2003(2):145-149.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林牧渔增加值54.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

(二)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

(三)工作重点突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条产业链”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果。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类经济作物面积540.8万亩,比去年增加47.5万亩,其中瓜菜278万亩,增加28.8万亩;棉花162万亩,增加17.5万亩;花生98.6万亩,增加1.2万亩。林果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万亩,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万亩,内有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11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业稳步发展。牛存栏42万头,羊350万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猪存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3%。禽类饲养呈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万吨,增长6%;奶类1.8万吨,增长37.4%。渔业放养力度加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同比增长18.8万亩;水产品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6.2%。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市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劳务收入。全市在县外务工人员达到6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2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30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快,现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有2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其中绿源公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华龙、正龙、华丰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以绿源、嘉隆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企业群,该市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30万吨,加工肉鸡、肉鸭2800万只,保证了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培植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各县市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以无公害绿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种植业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30万亩和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县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李营为中心的10万亩苗木基地和以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场区,年出栏万只以上的禽场562处;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经济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强化服务措施,克服了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各地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二是产中重点抓技术服务。以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济宁市农科院在任城区喻屯镇、嘉祥县金屯镇、金乡县胡集乡举办“甜瓜穴盘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近200名农民技术员和瓜农接受了技术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产后重点抓农产品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抓了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任城区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点抓资金服务。市、县、乡都分别出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资金已达1.8亿元,其中邹城市达到6000万元。全市各级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季节性流动贷款7.6亿元,出口退税4435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77亿元。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汶上县南站镇引进益普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圆葱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60万元。

(六)各级领导重视,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不但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沉到基层,抓好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市、县、乡实行了领导包保责任制。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了工作调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召开大型专题调度会议4次,一些县市区还实行了定期调度制度,做到了及时掌握情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开展。泗水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结构调整制度,每周至少调度乡镇书记、乡镇长一次。坚持了严格考核。市产业化办公室组织140余人,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项目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2003年度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位居前列的3个县市区、5个先进部门以及18名有功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发挥了抓先进,带后进,促全局的作用。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复种指数已经超过300%,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而有的仅为200%,仍沿用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金乡县粮经比已达到1:9,但有的县粮经比6:4,相差甚远。从各产业之间比较,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林牧渔业形成主导性产业较慢,农村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从生产结构看,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格局,多数农户仍以经营传统种养业为主,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逐步失去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以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从加工环节看,全市2000多家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中,粮棉油等传统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占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加工经营仅占30%左右,而且初级加工多,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转化率不到15%,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从产品结构看,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全市除金乡大蒜外,其它能够拉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品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三)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对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广大农民的质量标准意识不高,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认证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有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差距较大。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特别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少;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后,初级市场特征明显,现有的有些市场的运作都是非市场化形式,市场本身只承担了物业管理者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经营产品的作用;流通渠道多乱杂,产销有效对接不好,生产、流通存有很大盲目性;流通主体数量多、规模小、素质低,组织松散,承载品牌能力差;流通手段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网上洽谈等现代物流形式刚刚起步。

三、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统筹协调,精心指导,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提高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要坚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更新和认识的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短期学习、观摩典型、算帐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在提高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集中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进一步破除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以及固守田园的思想,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其结构调整的热情。另一方面,要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因对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怕担风险而出现的信心不足,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解决一些干部做了一些工作,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造成调整规模小、档次低、进展慢的问题;解决个别地方基层干部怕挨批评,为应付检查而调整,不管市场风险,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顾农民意愿的形式主义问题;解决一些干部不耐心做宣传引导工作,采取简单生硬手段,强行让农民调的问题。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集中精力抓结构调整上来,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步调一致抓调整的良好局面。

(二)以产业化为重点,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也是落实市委培育五大产业体系的有效措施,必须围绕主导产业、名牌产品、生产基地、利益机制、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要素,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定工商、税务、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在优势特色产业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选准产业支柱和拳头产品,特别是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禽、肉、奶、鱼、果、蔬等名牌产品,在抓好3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抓好100家辐射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培植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基地。要从扶持专业户、专业村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建设一批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甚至十几万亩以上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畜禽产业,要以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传统名优品种为依托,加快建设生产和加工园区,膨胀发展规模养殖基地,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快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跨越。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果产业体系,加快经济林、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把改进品质、扩大设施化栽培、提高复种指数作为瓜菜和优质粮棉油生产重点,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蔬菜产业,重点是建设无公害和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清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强化劳动力输出全程服务等措施,开展好“万人出境、40万人出省、60万人出市、100万人转移”活动,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使我市尽快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基地。三是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使农户和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着眼长远,履行龙头的职责,及时给农户提共信息、技术、资金和物资支持,并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调动农民向龙头企业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进而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

(三)以“三化”为目标,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档次水平。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跳出“三农”看“三农”,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盘考虑,实现工农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尤其要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确立,推行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让广大农民尽快掌握标准化生产规范和操作模式。要加强现场调度,加快优质专用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开发。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抓好民营经济,放开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从事民营经济,使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对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为主的企业,进一步解决产权、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局面,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乡村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迁居。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乡村合并的路子和方法,提高农民的聚集度。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上半年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起色。

(一)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

观念的落后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前些时候,部分农民思想守旧,对农业结构调整顾虑重重,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也有些农民受前几年“卖猪难”、“卖菜难”“卖蚕茧难”的影响,对农业结构调整产生怀疑,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情况,乡政府首先调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振奋干部群众的信心和进取精神。通过召开干部大会、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帮助干部、群众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拓展结构调整的思路,并利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机会增强干部的群众意识,促进对结构调整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结构调整的紧迫感,从而自觉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三大班子领导都纷纷带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对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动员和部署。有些村还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合作社,如德康村成立了“桑蚕协会”,团结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等。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效益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1、农田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全乡农田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品种优化,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经粮比显著提高。桑叶种植增加了1528亩,烟叶种植增加了200多亩,新种水果面积增加100亩。尤其是春夏蔬菜面积迅速扩大,达800多亩。德康村把种桑养蚕作为效益农业的重点来抓,拟培育成为效益农业的主导产业,今年在村协会的引导和服务下,种桑养蚕新增400多户,农民收入显著增收。团结村把蔬菜种植与生猪养殖相结合,生猪养殖大户以利用国债沼气池建设为契机,形成“养猪——沼气池——种果——养猪”的生态链,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提高效益前提下,全方位开发利用及消除不利影响,充分调动了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

2、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初显成效。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效益农业的关键。一个地方不能没有主导产业,但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主导产业。前几年各村积极性很高,当地都有三四个主导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今年以来各村经过比较和分析以后重新提出自己的支柱产业,普遍只提一至二个。经过论证,一旦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就想方设法把它做大、做强。而对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产业,则想方设法把它做精、做好。做大做强支柱产品,做精做好特色产品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个共识是逐渐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如团结村的蔬菜基地、生猪养殖;德康村的种桑养蚕;文华村山羊养殖;德乐村八角基地等等。

3、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和提高品质有新的进步。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今年我乡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注重畜禽的优化和品质提高,时逢生猪价格上涨的同时,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并通过调整不同种类的生猪,生猪养殖上出现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团结村依托蔬菜基地,专业户增加与去年同期增加10多户,优质母猪推广比例达90%以上;德隆村着力发挥乡畜牧兽医站的服务功能,生猪养殖同期比较增长了40个百分点以上;文华村通过养山羊,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了经济效益,打响了品牌等等。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各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渐渐地克服了前阶段调整中的趋同和盲目。

4、种桑养蚕基地和烤烟基地建设的发展又有新的起色。近年来,我乡因地制宜,联系当地实际,抓住特色优势,紧紧围绕效益农业组织实施,实行“北烟南桑”政策,在北部各村宜烟宜稻的区域,引导发动群众改革传统的黄豆水稻轮作方式,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实行烟稻轮作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南部的村屯进行种桑养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德康村成立“桑蚕协会”,建立种桑苗蚕种统一供种,配备桑蚕技术人员,从蚕种到蚕茧的肥料集中全面供应,防病治虫用药的集中调配,保护农户的经济效益,农户种养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团结村发动群众改革传统的黄豆水稻轮作方式,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实行烟稻轮作方式,努力增加群众的钱袋子;团结村养猪专业户积极进行种猪优化,引进良种,与乡畜牧兽医站技术员常交流,在苗猪供应,生猪销售,防病治虫等序列服务上,优化了生猪养殖,增加了农户收益,也扩大了畜牧兽医站的技术服务的影响力。

二、当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思想认识还不够。由于认识水平和条件的限制,我乡效益农业的发展还明显的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农民还不适应。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束缚,与市场相隔绝,信息也不灵,在市场经济面前还显得束手无策,生产和调整仍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产品不适应。多数农产品品种少,调来调去打的都是“养殖仗”,质量差,规模形成批量和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经营方式不适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多,规模小,形不成市场主体,更难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领导方式不适应。现有的调整,小池小塘的文章做得多,大田的文章做得少,养殖业的调整多,种植业的调整比重小,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

2、产品流通还不畅。生产与市场联系松散。农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大中城市,而城市市场与农村农产品生产缺乏有效的直接联系,大多是由一批个私运销户自发而松散地进行沟通,生产、保鲜、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往往脱节或是由不同主体分割而加大了成本和风险,难以形成有机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目前我乡的农产品大多为现货即时交易,缺乏与城市商贸集团的期货合同交易,缺乏长期稳固、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同时,缺少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实力型企业,缺少开拓到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的资本和人才,难以实施整体统一的市场战略。

3、品牌意识还不强。缺乏商标意识,缺少品牌的整体策划,不注重名品的保护和宣传。上乘的农产品品牌不多,一些牌子的名称内涵不丰富,视野比较狭隘,不易打响。

4、科技相对落后。科研开发和新农技的推广力量薄弱。农产品品种改良滞后,良种率不高。生产和经营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产品档次不高。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和深加工等技术落后。

5、市场建设还滞后。现有农贸市场或临时交易场所设施落后,农贸市场的信息交流、产品分级检测和商品分类、包装、加工等处理设施匮乏,功能欠缺。市场之间缺乏网络,各自为政,不能合理配置资源,难以发挥辐射作用。

6、农业龙头企业缺乏,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不明显,产业化程度较低。全乡还没有一家龙头企业,产品对外地企业的依赖性过大,无网络,作用发挥不明显。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我乡的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转移政府工作重心,要突出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市场培育、品牌宣传这四大工作重点。

政府转变职能要从抓规划入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的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理顺关系,抓规划实施。规划的实施要注意有一定的连续性,避免“班子届届换,思路年年变”,使农民无所适从,对农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突出四件事:一是政策支持,尽量少用行政指导、计划手段,要以政策引导为主;二是技术服务,以农技110建设为载体,建立一支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队伍,及时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三是市场开拓,对本地的主导农产品,要尽快制定技术质量标准,提高本地农产品声誉;要培育发展营销员队伍,通过政府搭台,多召开农产品推介会、展销会。可以在乡内开、市内开,也可以在市外开,省外开;四是品牌宣传,开拓市场应改变“为卖而卖”的观念,要以抓农产品品牌宣传、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入手,为本地农产品创建宏观市场,特别要注意运用我乡山林多,劳力多的特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产品,开拓深加工产品,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户利益。

(二)农业结构调整要“突破难点,克服弱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是个系统工程,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乡已经有了新的起色,正在朝着“品种调对,效益调高,质量调优,产业链调长”的方向发展。但综观现在的调整情况,不难发现呈现出“四点”的情况:即:“热点在田,重点在林地,难点在种植,弱点还是养殖”。建议调整的品种以种养结合,旱地为主,大田全面铺开,形成规模,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关键是建立一个好的土地流转机制。只有加快土地的流转,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才能促使农业真正走上规模经营之路,才能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实行“北烟南桑”政策,在北部各村宜烟宜稻的区域,引导发动群众改革传统的黄豆水稻轮作方式,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实行烟稻轮作方式。要抓紧对我乡土地流转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吸取外地的经验,指定部门负责,制订具体规定,发展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规范流转行为,使土地流转及早纳入“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轨道。

(三)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是我乡农业生产上最大弱点,也是当前阻碍结构调整的最大“瓶颈”。我乡无农业企业,严重地制约了我乡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成为推进新农村城乡化发展的“瓶颈”。

(四)要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1、结构调整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把科技进步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要把种桑养蚕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来抓,不仅要加大对种桑养蚕扶持力度,搞好规模建设,更要把种桑养蚕作为一大产业来办,引导各方面力量投资发展种桑养蚕,把种桑养蚕的科研、繁育、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要加快制定特色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生产技术标准,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藏技术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先进设施,包括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积极发展设备农业。

2、抓好乡农技站的改革,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环节。我们现有的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形势的变化,目前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工作方式和运营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不适应,需按照市场化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思路进行改革。对政府支持的农技推广机构要增加投入、健全机构、优化队伍、转变机制、更新知识、优化服务,支持其从事农技推广与二次创业服务。对现行乡乡级农技站的机构设置,要按照公益性、行政性职能综合建站,专业经营服务性职能区域建站的思路进行改革,使公益性行政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产业化情况乡地处湖西,辖6个行政村,1.4万余人,耕地仅8000亩,农业一直以稻麦两委作为主,受种植习惯的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很慢。乡党委、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花了很大精力,动了不少脑筋,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考察,认为我乡发展双孢菇种植切实可行。一是全乡有丰富的稻麦草资源;二是双孢菇属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大,效益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决定在全乡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

(二)农村妇女有关情况农村从业人员5000人,农村妇女劳动力4600人,其中有二分之一的妇女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每村平均有3人以上获得了绿色证书及农民技术员职称。

(三)妇女从事农业产业化情况在各个妇女组织的积极引导下,我乡广大妇女踊跃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将自己一家一户的小经商纳入到大市场中求发展,在全乡形成的几大产业中,妇女都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成为闻名一方的致富能手,科技状元。

二、主要做法

(二)突出科技,强化培训,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从根本入手,不能强化培训,创建一支高素质的产业主力军,乡妇联与乡农技、科协等部门联合,先后聘请专家教授到乡镇授课,并组成专业技术组到积极地巡回指导,讲解有关养殖、种植等方面的知识,受到群众的欢迎。在科技培训推广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示范带头人,充分发挥她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面上的工作开展,先后培养了食用菌种植能手江华,养牛高手姜敦花等一批典型。大规模的科技培训和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设

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参与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束缚妇女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意识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她们干事的羁绊,面对发展机遇不敢投资,固守小农式发展方式,只求有收入不求高收入缺乏长远发展意识,有的妇女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不是继续经营,而是自动退出。

农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农业受灾基本情况

据农业部门调查显示:截止7月27日,**县农作物受灾面积75.6万亩,其中水稻58.61万亩;成灾面积45.03万亩,其中水稻35.36万亩;绝收面积12.57万亩,其中水稻10.07万亩;造成经济损失4.89亿元。因洪涝灾害倒塌损毁畜禽圈舍面积10035平方米,损失价值49.92万元。死亡生猪260头、羊14只、家禽8.43万只,淹没饲料285.4吨、转移安置畜禽9.1万头(只),合计直接经济损失0.4亿元。精养鱼池受灾面积5.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受灾面积23万亩,水产品产量损失1.4万吨,渔业设施损毁渔业机械23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2.53亿元。洪涝灾害造成我县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82亿元。

二、农业生产自救工作措施

一是抢收。加强劳力组织及农机调度,及时抢收已成熟早稻、春玉米、蔬菜、瓜果等在田作物10万余亩,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应收尽收,减轻灾害损失。

二是抢排。对被淹或受渍田块,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排水,减少作物受淹或渍水时间。旱地作物待积水下去后,及早疏通田间三沟,做到雨下快排、雨止沟干,降低田间湿度。7月7日以来,共投入资金300万元,排涝机组1900余台(套),抢排淹水面积约49万余亩。

三是抢管。对未成熟作物,趁退水时机,及时洗苗扶苗8.94万亩,去除田间杂物和腐烂枝叶、病叶等。退水后,根据苗情,适时适量追施速效肥或叶面喷肥60万余亩,促使尽快恢复正常生长。旱地作物趁天晴,及时松土,破除板结,促早发快长。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严防灾后灾。对旺长的棉花、大豆、夏玉米等作物,因苗化控促壮。截止7月26日,农作物抢管面积60余万亩次。发送技术指导资料5000本(册),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帮助重建2000余人(次),灾后畜禽免疫接种190300头(只)。

四是抢调。**县投入资金1000万元,分两次购买救灾种子106.27万斤。7月22日,各乡镇申请的第一批97.87万斤救灾种子全部发放到乡镇、村组;7月23-24日**河流域受灾村申请的8.4万斤种子,也于当日按时发放到乡镇。灾后调运畜禽种苗55080头(只)。

五是抢修。抓紧修复水毁农业基础设施设备,包括检修浸泡时间较长而引起棚脚松动的钢架大棚,对水毁的果茶园梯坎加紧修复。水产养殖专业户加高加固池坝,架设围拦、围网等防逃设施,尽快修复水毁工程以及渔业生产设备。组织各类农机服务主体和农机户及时维修、保养农机具。抢修抽水机组、电机50多台套;水打沙压6004亩,已基本修复;修复水损蔬菜大棚10亩。修复加固受损畜禽圈舍3980平方米。

六是抢种。因灾绝产绝收的田块,算好茬口账、季节账、效益账,科学补种改种,弥补受灾损失。水稻可改种“早翻秋”,用于“早翻秋”种子最迟于7月25日前必须落泥,同时建议广大农户,最好用40%强氯精浸种,以提高种子活力;旱地可改种生育期短的玉米、绿豆、红薯、荞麦等秋杂粮或适宜快生蔬菜品种。要及早育苗,保障设施蔬菜延秋生产顺利开展。截止26日完成改种8.96万亩,其中:水稻6.47万余亩、杂粮0.35万亩、蔬菜1.14万余亩、其他作物1万亩。

三、当前农业生产自救工作建议

1、全力投入一抗四保工作。继续做好灾情调度防和农业生产自救工作,加强农作物分类技术指导,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7月25日后退水的耕地,建议改种秋杂粮。

2、认真谋划好秋播。将生产自救和秋播结合起来,做好示范引领和整体推进工作,促进全县农业生产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