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和教学论文

教育和教学论文

教育和教学论文

教育和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非凡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征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征

(1)教学形式新奇,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喜好,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新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和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摘要: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轻易把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天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练习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平安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平安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喜好;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摘要: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练习;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学联办)和一年制探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和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索。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和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碰到实际新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和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大家商量策略、分头预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和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教育和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教育工作者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革,成绩不小。但是,纵观全局,同行们普遍感到宏观理论探讨多,而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研究太少。各科教师在素质教育这一梦幻般的花园里感到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落实问题。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搞好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就显得越发重要,它将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能力以及人格完善升华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中学语文界激起朵朵浪花,语文教师为之欢欣鼓舞,但这些浪花除了表面的喧闹之外,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是因为还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在挥舞着。素质教育提出伊始,有人对现行高考大加挞伐,认为高考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前进步伐。也有人撰文认为素质教育将对高考起推动作用。而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高考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是相容的,是相互促进、辨证统一的。可以这样说,若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就能最佳地实现素质教育和高考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语文素质教育和高考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纠正当前的几种错误认识

在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两种错误认识混淆其中,扰乱视听,必须加以纠正。

第一种观点:认为高考与语文素质教育对立,也就是说,高考阻碍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这种观点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包括语言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着眼点是学科知识,以学科为中心,仅考查学生部分的语言素质、智能素质,而置思想素质、审美素质于不顾。它以考试为手段,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扭曲了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人的发展。然而,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合格的学生,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而高考是高一级学府选拔人才的手段,是检查教育过程的终端行为,重点在乎其结果。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范围不同,自然也就无从谈对立。我们只能说,作为选拔人才手段的高考应该更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各种素质,以便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

第二种观点:否认了高考在实行素质教育时应有的地位。有人认为中学实行素质教育,那么作为应试教育的高考就应该淡化甚至退出,如其然,那检查中学教育优劣的方式是什么呢?再者,任何人都知道,只要我们的社会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就意味着需要具备选拔大批优秀人才的手段,那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手段又是什么呢?而就目前中国的社会形势看,除了高考,只怕暂时也无法找到一种更有效而可行的选拔优秀人才的手段,因此,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是得“扎扎实实”地搞好应试教育。当然,考试应当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能作为评价教育的唯一标准。

二、正确认识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

首先,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过程,高考是手段和方式,两者是统一相容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而高考是检查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规范高考范围和内容能够推动素质教育,且高考能有效地检查素质教育的成效,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容统一的。事实证明,语文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是成正比的。从古到今,语文素质高的人,应试能力就强;语文素质低的人,应试能力就弱。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在任人唯贤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王安石、范仲淹等不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中,高考制度为选拔革命干部、科学家、学者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能否定也有落榜者是素质高的人,更不能否定有中榜者是素质低下的人,但是应该认识到那是极为少数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我在语文教学中也观察到,学生的语文素质好,语文考试大多考得好。所以说,语文素质与语文应试能力应该是成正比的,而绝对不会是反比的。

其次,从现行语文高考谈语文素质教育。有人认为现行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能考查学生的素质,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效果,应加以废除,那么,笔者就从最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具体谈谈素质教育在高考试题中的一些体现。

高考语文第Ⅰ卷客观题中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包括6道小题,重点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即辨识错误读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即辨识错别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以及辨析病句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能力。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对普通话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辨识错别字的考查,对考生纠正错别字的能力进行检验,这在目前错字横行、别字乱飞的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词语、熟语应用的考查,有助于提请学生平时注意炼字、炼词,注意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效果;病句辨析的考查能使学生平时注意句子毛病的的识别和修改,标点的考查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意,改正一逗到底的陋习。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这段现代文在2001年前,曾经长期选用科技文。从2001年起,《考试说明》规定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此题考查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对最新科技的感知能力、人文景观的体味能力。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 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方面的能力。能反映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评价水平。可以这样说,客观题中的每一道题都有其考查目的,都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也就是说,能从中看到素质教育的影子。

高考第Ⅱ卷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其中第四大题以古代诗歌赏析、名言名句默写为主。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古典文献极为丰富,其中不少名句名篇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开拓同学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古代的名家、名著、流派、风格和文学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第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综合考查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考生进行全方位的测评。第六大题是语言运用考查,此题被喻为语文高考的“实验田”,有创意的新题型多出在这里,排序、仿写、压缩语段、扩写、改错题等时有出现,在考查中渗透着道德价值观,真正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价值理念。第七大题作文,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中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与感受。高考作文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不论是一九九九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还是二000年的“诚信”,不论是二000二年的“心灵的选择”还是二000四年的“快乐幸福和我们的思维方式”,都能从人、文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高考试题能从某些方面体现素质教育,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不能认为语文高考与素质教育完全无关。

3、从语文素质教育谈语文高考改革 。未来社会是高科技社会,更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会学习的人才,还应该是会创造的人才,也就是说未来人才需要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现行的应试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而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现行高考也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高考还存在一些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现代高考有许多弊端:考查词语较偏僻,区分度较小,如“交代”和“交待”的区别,“起用”和“启用”的辨析;句子衔接试题人为规定多,无规律可循;文学鉴赏题太难;文言文阅读文段很偏;科技说明文阅读科技术语多,不易理解;现代文阅读的文字叙述题离学生的表达实际较远,有些题只有出题者能表达完整。作文中材料中心多个,难以取舍。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语文知识部分出题不当,分值过大,作文部分分量太少。

第二,现行高考的弊端不利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精神,而现行高考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老师和学生为了适应高考题型,想方设法让复习围绕高考转,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复习,无关的不复习甚至不学。每年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和仿真试题就是具体的体现,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机关试题研究人员为反对猜题押题,想方设法另辟蹊径,推出新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了一些偏题怪题,甚至出现一些文字游戏试题。因此,在当前高考的指挥下,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总的来说,现行的语文高考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又因为某一方面的弊端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对现行语文高考进行改革,既是素质教育要求的结果,又符合人才选拔的需要。

三、改革现行语文高考,真正实行语文素质教育

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改革现行高考制度是大势所趣,人心所向。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早在1997年9月2日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就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他还指出:“要加快升学考试和测评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平时的考试测评制度。高考应由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了些什么,转向主要检验是否具有进行高等学校进一步学习的能力。”那么,怎样改进和完善考试制度,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呢?我认为,改革现行语文高考制度,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调整考试机制。考试作为检测学习效果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须在《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中加大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分,加大能力培养的成分,尽可能去掉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语文素质教育贯彻到高考的全过程中,从出题、答案到评卷,多一些实际能力的要求,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一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开放性内容,少一些囿于成见、内容单一的封闭性条条。总之,在高考中扩充素质成分,把高考变成语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阵地。倘若高考机制如此,那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不难贯彻素质教育了。

其次,必须放松高考的束缚。考试是检查素质教育的效果,素质教育决不能为考试所拘囿,如果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不自由、不主动、不积极的,这与素质教育的特性就背道而驰了。因此,学生要冲破考试的牢笼,在自由主动积极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才能学得更快、更好。可以这样说,会考试的人不一定都会学习,会学习的人不一定都会创造。另外,要把考试放到平时,贯彻素质,就要时时与检测联系起来,反对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前些天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上海的高考不以一考定终身,入学考试成绩将由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平时表现三方面综合测评。这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它一定会对全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有较大的震撼和冲击。

再次,改革语文考试的模式。近几年高考语文赋分情况是这样的,2004年以前是客观题45分、主观题105分(满分150分),2004年客观题42分、主观题108分。由此看见,语文高考正在逐步加大主观题(能力题型)的分值。不过,笔者认为,还应继续增大主观题的分值,尽可能废弃“四选一”的选择题,增加一些能力型的题目,比如增加听力考试。英语听力考试已经成功,汉语为何不进行听力考试?我认为语文也可以增加听力考试。参考做法是,可听录音朗读选文中的某个语段,学生通过听读去判断读音有误的、停顿不当的、轻重不适的、用词欠佳的等等,也可以通过听读判断所读语段表达的感情或意境,还可以通过听读结合自身经历说(或写)一小段“听后感”┄┄如此这般,在语文考试中全面实施,语文的素质考核就能通过考试体现出来了,语文的素质教育也就水到渠成地与应试能力达到基本统一了。

可见,语文高考机制完善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就得心应手了。

四、加强语文素质教育,提高语文应试能力

基于二十一世纪优秀人才的大量需求,那么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就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而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法宝就是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从上面的论述可知,素质和应试成正比。因此,在考试机制日益完善的当前,应试能力会随着素质的提高而增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加强语文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能力,尤其是提高语文高考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听、说能力上;智能素质、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读、写能力上;思想素质又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上。因此,加强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的落脚点仍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落实到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力谈几点看法。

第一,加强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需着手的方面有:上课、开会能专注倾听,作好笔记;听新闻、故事能复述、概括;课堂回答问题能积极主动、声音响亮、表意正确;演讲、辩论力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训练方法:课内、外结合;平时交谈和活动时交谈结合。训练原则是:由简到繁,反复进行。

第二,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一是培养学生识记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要求学生对生字读音准确、书写无误,对新词语理解正确;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中心、结构、方法,对体裁不同或相同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把教材作为例子,由讲读延伸到自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反复训练,以掌握阅读技巧;三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的现象和描写,对学生同时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四是指导和训练学生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卷点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心得笔记、列提纲的习惯;五是督促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多看报,多听新闻,多看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如中央台的“开心词典”等益智类节目),每学期应提倡阅读2~3部名著。阅读教学从以上五个方面认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大有提高。考试中的选择字音、字形、词语的运用等就不会出现失误,各类文体的语段阅读也会手到擒拿。

第三,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作文训练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督促学生“规规矩矩”写字,要求学生写字规范、工整、匀称。对潦草的作业一定要及时指出、教育并重做,切不可迁就。每学期举行1—2次书法竞赛,以激发学生认真书写的兴趣。平时书写形成了美观、规范的习惯,高考时卷面自然就整洁、美观,有利于提高作文等文字题的得分。其次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多带学生到厂矿、市场、农村、大自然去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请技术人员、先进劳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把身边的人与事和作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写出真情实感,达到文道兼美。再次是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平时写完作文后,可以用读的方法修改作文,以体会作文语句的语感是否有问题,使作文语句流畅、文辞优美。最后是重视各种应用文的学习、写作。作文教学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扎实训练,我相信学生在考试中对各种作文题一定能应对自如。

总而言之,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牵涉到全社会千万个家庭。每年的高考,学生日夜苦读,家长惴惴不安。高考改革涉及到每个考生的切身利益,加之高考改革中的许多实际困难,因此改革既势在必行,又不能一蹴而就,要多方论证,谨慎进行。素质教育更是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结构,社会的发展。所以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加入到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来,为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出一份力。更希望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积极投身到语文素质教育的热潮中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高考能力,使学生们在新的挑战中高唱凯歌!

参考文献:

《高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理综合科试题分析》(2001年版、2002年版、2003年版、2004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2001年版、2002年版、2003年版、2004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育和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IT职业教育IT学历教育职业素质

1概述

人才是国家IT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IT企业和人才市场却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摘要:一边是IT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却发现有很多大学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摘要:①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而不是一时技术技能的练习;②教材体系的改革难以适应IT技术的发展;高校教材对实际IT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指导性,仅仅在教学总纲上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而且高校教材没有做到统一,各个学校和各个老师仍然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如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和实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

1.1目前IT学历教育的目前状况

首先,一部分大学生在从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还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切换身份。其中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知识的把握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造成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结果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已经具备了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其次,IT学历教育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的新问题。比如,大学教学体系不能随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存在和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时,大学学历教育周期长,专科三年,本科四年,无论三年还是四年时间对于I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规律是每18个月就有一次新的变革,软件行业的变革也不会超过两年。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个现象摘要:大学四年学到的某些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为了找到工作,必须重新学习当前市场最新的技术。有报道称,到国内某知名IT培训机构来培训的学员中,70%是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了三四年计算机,却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IT学历教育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主导思想的,并不是以就业率作为第一指导方向,而是更侧重于大众化、基础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方向。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到2005年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周济同时指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把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历教育的这个主导思想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出现摘要:假如大学毕业生没有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有针对性进行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那么就难免面临毕业后就业难的目前状况。

1.2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9岁的杨先生在深圳一家国内知名IT企业担任部门主管,他告诉我们摘要:招聘人才企业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能说学历完全没有用,但是在IT行业,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何况IT业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行业,“我们平均一个月就要接受一次培训,才能跟上步伐,适应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上面这个例子肯定不是所有学历教育的普遍现象,但却折射出了学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学历教育期间,学习的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去实践、钻研和领悟。现在的普遍情况是摘要:学生在学历教育期间,无法得到好的引导,很难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因此到了大学毕业时,知识体系就已经落伍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很难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也就很难受到招聘企业方的青睐。这是造成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而且给已经在职的公司职员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是多么大,解决这个新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新问题要从解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新问题开始着手。

2IT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分析

目前国内对大学的定位有各种分类原则,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中国1400所高等学校中探究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分别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29%和65.10%。这样的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科研型人才为主。这些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来说偏重理论化教育,重在培养探究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比例不到1%,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学历教育的目标和国内主要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在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从应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其实,95%以上的人是为了应用而学习的,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摘要:就是要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去解决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人才。也就是说,IT技能教育培训的学生,学生目标非常一致摘要:学以致用,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满足的工作。所以学习的劲头比较足,目标明确。

3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优势

IT职业教育能够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其实和其本身紧跟市场,面向就业等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3.1课程体系版本更新紧跟市场需求

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一般每两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新的版本。而且同一IT教育品牌往往采用统一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学员把握相关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功能。这使得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讲更加实用。

3.2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始终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并且着重突出两者的综合教学。其实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多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众多企业甚至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专业技术技能更新快,通过短期的培训可以强化,但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职业素质也是决定人才未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综合以上,企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学历高的人才。IT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疑比IT学历教育更好地迎合了这一点。

3.3教育方法符合IT学习习惯

IT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非常符合IT学习的习惯,其可以说基本颠覆了传统的IT学历教育的方法。大学学历教育中,IT相关专业的上机和实验的时间远少于理论课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理论相对清楚,但是不会动手使用。和之对比,IT职业教育采取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平行布置,一般先理论后上机,能够及时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还有专门的上机实验课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4周期一般比较短

IT职业教育的周期一般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多,最多不会超过两年。周期短而学员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IT技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气氛相对紧张,学习节奏相对较快,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也强化了技能。这种短期IT技能强化培训也正符合了IT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也保证了学员学到的技能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

4解决方法

4.1调整IT学历教育的导向

IT学历教育可效仿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并及时修改教学体系。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大学计算机学院更多的自利,使得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的体系结构,拟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具专业针对性、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受招聘企业方青睐的大学毕业生。

4.2调整IT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大学里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考试更多的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把握情况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考试导向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弄清书本上讲的知识点,就等于把握了这门课程”的想法。老师在教学上也势必会出现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轻视了实践环节。所以,学校可以在加大对上机实践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实际编程经验。

4.3改善IT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目前状况

面对市场的争夺,学历教育并不是没有熟悉到自身存在的这一新问题。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参和技术探究就是寻求突破的途径之一。在北京大学,和北大方正技术探究院的合作实验室就为信息学院在读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际操作平台。北大一位在校博士生说道摘要:“这里和外面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参和各种项目开发和技术探究,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拥有这样良好的条件,究竟寻找一位合作伙伴并非易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资源匮乏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逐年递增的本科生。所以,寻找和高校合作的合适企业,改善实验室环境都成为了改善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解决途径。

4.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做到教学内容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清楚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有实战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实际的项目经验。所以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不仅仅只是以能上课作为衡量标准,还要强化实际项目经验的培养和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核心。

4.5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的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应用熟练?”这些新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往返答更具有说服力。最近,上海某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

综上所述,假如大学学历教育能够吸纳IT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大和改进教学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化环境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练习和培养,这对于缩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企业适用的职业人之间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输送更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将会起到很重要的功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历教育的效率,有效的利用了资源。

教育和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育哲学论文 创写路径 思想源泉

历史上有着是否有必要开展对教育哲学主流,即教育哲学与教育基本原理的本质区分的探讨,我出于对哲学本质地位的推崇,以及对哲学在指导普遍原理、规则方面效用的认可,以此为前提,认为教育原理是教育哲学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则,即教育原理源于教育哲学之生化。但这里的教育哲学又不同于传统哲学之抽象思辨,它基于实践观察参与而提炼升华之理论,这里的理论具有形而上的最高意义,将这一深层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基本规则即是教育原理。教师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观察、参与和反思提炼“个性化色彩”的教育哲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境界提升的重要途径,如教师将“个性化色彩”的教育哲学心得付诸版面,其普遍性指导的意义越大,论文质量就越上乘。本文以个人思想心得为前提,从三个方面建言创写优秀教育哲学论文的思想源泉和实施要领。

一、坚实哲学素养,同时丰富其他学科知识之辅助

“在国外,教育哲学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一些哲学家,或有很好哲学学习背景的人。而我国从事教育哲学工作的人主要是应教学需要从教育理论从业人员中抽取出来的,他们一般哲学基础比较差”[1]。缺乏哲学素养就难以以哲学的视界审视教育领域之根本问题,夯实哲学基础势在必行,究其途径,首先应研习哲学基础理论,以熟知其基本概念、方法论原则、各流派的发展脉络及各家学说观点;其次,应广泛阅读最优秀哲学家之最精要著作,以了解哲学领域的学术深度,侵染大师之思想光芒,为自己开展学术研究做好思想前提;最后,实现由抽象的哲学转化成具体的哲学。由于受传统哲学研习模式之抽象思辨影响,前期的哲学学习显得空洞理论化,但如果摒弃前期形而上学的理论修养,就失去后期形而下的实践指导能力,最重要的是将前期所学哲学理论与生活、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以实现具体化。

各学科在内在脉络方面有时惊人地相似,一些优秀的哲学家,有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甚至于是出众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拥有多学科背景。特别是人文与社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对同一哲学和教育问题的思考更具多元化和全面化,譬如对学生失眠问题,若仅具备心理学知识,可能将其失眠归于情绪不稳,心事重重,若同时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知识,则可能思考到学生是否由肝火过旺、心脾不足、心肾不交等症候导致的失眠。与教育哲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主要有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于人类学和管理学等,把握好这些学科与教育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深入教育哲学研究,并提升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

二、研读并吸纳世界教育名著之精髓以期境界之提升

创写优秀的教育哲学论文不仅需要深厚的哲学功底,对教育学本学科学术思想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的教育名著,本身就蕴含丰富的哲理,这些经过历史考验而沉淀下来的名著永远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有利于教育哲学的研究符合人的本性,顺应生命的发展,体味这些思想并进行甄别和判断,也有利于自身思想的成熟。只有知晓本领域思想家的学术功底和研究动态,才有利于寻觅自身之局限,奋斗方向的指向性也就更明确。这些优秀的教育名著主要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尔》,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马卡连柯的《家庭和儿童教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人格教育》……

三、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提炼,在实践中升华

纵然人类早期的哲学家偏重于对万物本体和宇宙起源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虽是浓重抽象思辨的经验之谈,但是他们的研究路径源于在实践中对宇宙万象的迷惑所作的思索,哲学本身的学科体系是现实矛盾激烈交锋后的产物,只是哲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一特质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有脱离现实之嫌。人类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应回归到人自身的幸福,这是一切研究的初衷,也符合人类本性特质。教育哲学的研究者不应该仅仅游刃在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翻翻书、读读书,还应在概念、原理和方法论方面作一些形而上的探讨,教育哲学的研究路径应该是:掌握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辅助知识—在实践中反思—听取同行及学生意见—批判教法之不妥,总结经验之不足—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经验以升华教育哲学理论。哲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并非为了迎合现实世俗之需要,而是本身符合人类作为生物体的本性特质,一切不符合人类生存、发展、幸福的人、事、物皆应舍弃。哲学探讨如果在一些诸如语言辨析、逻辑辩论等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上纠缠不清,就已经是脱离实践的滑稽之谈。“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发现,西洋哲学总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钻牛角尖,对于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反而不讲,只有存在主义是例外”[2]。而中国哲学历来关注人类命运、人类的伦理法则与生命幸福的探索,教育哲学的研究应继续中国哲学对人性问题关注的传统,同时又要吸收西洋哲学严谨、实证、条理化的学术态度,让教育哲学为教育领域根本问题的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教育和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2007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军和中坚力量,因此,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建设乃至全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曾说过:“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由我国现实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由社会现实的突出矛盾引发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向相同。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其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恰好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全面和谐相一致。

其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子系统。社会和谐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近年来,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面临着与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场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能够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实现价值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架起一座桥梁。

首先,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力量在各个岗位上奋发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并逐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和谐社会的构想将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心理、精神等等各种“音域”共构的一首和美的交响曲。社会不是实体性存在,而是关系性存在。马克思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是指各种关系的和谐以及各种关系之间关系(即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和谐。和谐社会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要求用法治和制度,也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来疏导和引导。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和谐,即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精神文化多样性的统一,突出表现在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条件,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思想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这种思想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国民的性格、气质、精神和思维方式。这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粘合剂。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从思想道德状况来看,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务实进取、积极向上、立志成才,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面临着挑战,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应该采取以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以民主的精神、平等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相信学生,主动了解并满足他们健康成长中的需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选择权。

其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近年来,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还要着力解决引起思想问题的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有机结合一起,将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人生目标结合在一起。正确看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合理需求的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变消极防范和控制为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

2.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易变性,尤其是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地导致某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再加上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努力构建和谐的网络虚拟空间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应该重视对和谐的网络虚拟空间的构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4年7月20日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是8700万,35岁以下占到82%,其中18岁~35岁之间占到64.7%,在校学生群体占31.9%。大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学习资料,获取生活、服务信息,同时,网络也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模式,可以说网络虚拟空间成为大学生们现实生活空间的延续。面对在校大学生几乎全部“触网”的现实,针对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网上不和谐舆论的影响,必须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道德,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虚拟空间。

4.坚持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社会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一是要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二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大系统的德育概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着教育主体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家庭是重要场所,社会是大课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面对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过去那种单打一的方式,构建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三者整合成一个目标一体化的有效系统,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大合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