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问题设计论文

问题设计论文

问题设计论文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只有找到问题,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地改进,也会促进教师们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设计教案和投入到校企合作的研修中去,这样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问题意识会强化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针对毕业论文的设计,提出问题可以让指导老师带着思考和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此外,教师无论是指导毕业论文还是平时的授课,都要事先做好准备,积极查寻资料,正确认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思考去研究、指导,并且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们在“研修—实践—研修”的循环体验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在研讨中,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显现出来,同时可以增加教师的危机意识,促进自己提升和改进。学校方面也要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增加校企合作,让论文和实际合起来,让老师们和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开阔指导教师的眼界,从而可以使危机意识越发强烈,而危机意识正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催化剂。要实现超越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就必须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或指导后要反思个人反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校本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与自身开展的对话,是校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普通的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阶段的核心因素。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学反思要抓住其四点基本特点:(1)抓住妙点进行反思;(2)抓住疑点进行反思;(3)抓住失败点进行反思;(4)抓住常点进行反思。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教师可以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中找回自己,重新拾取研究的权杖,通过处理自身出现的教学问题来走上专家的道路。强调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回顾、观察、诊断和自我监控等方式,来针对自身的教学概念、行为、艺术等进行思考和改正,将教与学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反思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单纯的教学反思不单单只依靠自律,还要求学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规律、有计划地促进反思。常用的方法是“事后回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原来打算做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已发生的情况的原因和具体采取的措施。

二、实施方法与措施

需求是推动科学和一切创新的动力,它推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向前发展。问题导向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活动。以优化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来源、实施、管理与评价方法为内涵,深入企业走访、座谈、比较、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完善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或论文)阶段的教学工作。由印刷企业提出(或由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发现)课题,学校组织人力收集、分类,并甄选出符合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并归于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名下,在校园网上课题及指导教师信息,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课题后,在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师)的指导下(由学校或企业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支持)按计划、按要求完成毕业课题,课题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应用于产生,经受生产实践的检验。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一)课题信息收集与借助校园网,建立校企合作课题信息平台,为印刷工程专业教师与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实战课题,解决教师出题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①收集500个以上的课题信息,甄选出300个以上适合作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②建立课题信息库。③建立课题跟踪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反馈学生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④每年更新20%左右课题信息。

(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由学校老师根据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给出相应的成绩(为主),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并给出相应成绩(为辅)。从而彻底打破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环境,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力薄弱的现状,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1.拓展了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范围和来源。改变了毕业设计来源于教师科研、虚拟及模拟性课题,缺乏真实性与实用性的现状。2.开拓了校企产学合作的新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以教师为主体,着力在科研与实习基地的合作,而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服务企业产生需求为目的的合作。3.创新了校企“互利”与“三赢”的新机制。企业获得了学校技术与理论的支持;学校得到了解企业需求、了解新设备与新技术的机会,也会相应地提高教师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的机会。4.创新了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评价体系,引入了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学科教育资源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而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却适应不了因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巨大社会需求。诚然,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专门就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论述,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文化传承的缺失是造成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近3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一再跃升,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及世界各地。可是,反观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却满足不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别的方面尚且不论,仅就服装、鞋帽、玩具、家具等的出口量而言,中国商品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以至许多国家打着所谓“反倾销”的旗号抵制中国商品。[1]可是,目前的中国是否出现了著名于世界的服装设计大师、鞋类设计大师亦或是玩具设计大师?

大师从何而来?除了他们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之外,大师在大学中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成就了他们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中最为重要的当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当然,就中国人而言,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看一看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看一看设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韩美林,就会发现他们所拥有的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成就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辉煌。可是,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飞速发展着的中国经济所提供的众多机遇面前,面对需要设计的商品往往提不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创意。80年代美国高等质量教育委员会就曾经给教育部部长写过《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文章一开始就大声疾呼:“我们国家处于险境,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于在领先的地位,现在被世界各国竞争者赶上,原因是平庸的教育成绩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低下,而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的革命’,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再创造的缺失所致。

尽管目前人们对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内涵的表述不一,甚至有着极大的分歧,但不容置疑的是,艺术设计应当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艺术设计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3]因为艺术设计在丰富着人们的物资生活需要的同时,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所广泛认同的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方式,其所公开宣布的原则就是“艺术和技术”。我们今天已处于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包豪斯所出现的时代,可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遑且不论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如何,仅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的不足,就不能不令人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约在10万人以上。且不说其中的许多人毕业后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从事本专业者,也大都在进行着简单而重复的艺术设计工作,因而被人们称为“设计蚂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文化传承的底蕴而造成的艺术创造力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方法的弊端很大,这种招生方法很难区分出考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在学习能力。而在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中毕业生中,大部分是因为文化课基础较差才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的。加之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极少甚至没有。这样,就使得本来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少接触甚至接触不到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哪里谈得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仅就文化传承方面而言,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要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港台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相比,也相距甚远。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不可能出现创新。因此,就解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问题而言,要在宏观上进行调整的同时,务必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其与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唯有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一大批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文化传承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是全方位的进行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的不竭的源泉。同样,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全方位进行的,而不是仅仅限于学生对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道理很简单,因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的人才。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是全方位进行的,这里的全方位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内,他们在大学期间都可以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系统的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着的丰富哲理,从而促进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是,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仅仅于此是不够的,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成就的丰富,而是在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于从古到今的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才使得中国古代包括美术或工艺美术在内的文化成就的灿烂辉煌,才使得这些文化成就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过程中,对易学、儒学、道学乃至中国化的佛学,学生都可以涉猎一些,从而将其精华部分化为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在其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实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交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加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从文化传承方面所起的宏观作用来看,在人文及社会科学诸学科中莫过于历史。这里所说的历史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美术史或工艺美术史在内的中国古代历史。因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其二者分开来教学,如果能将它们融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因为每一个艺术成就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必然反映。如此将社会史与美术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从宏观方面到微观方面全方位的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第三,要加强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学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而辉煌的,这些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将这些遗产很好的继承下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当更为重要。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在此方面大都开设了“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中国古典艺术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美术或工艺美术方面,而是一个包括诗词曲赋以及小说和戏剧在内的庞大体系,而且这些艺术门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4]因此,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当系统而有重点地将其精华部分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在欣赏中国古典艺术之美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将这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转化成为他们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是否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决定着艺术设计教育的成败。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竟受到专业和时间的限制,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如何继承,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面对如此情况,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一下,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首先,合理的利用现有课程。比如对“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可以先讲一个大概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时代或门类进行精讲。在精讲过程中,一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中国古代艺术上的成就完整而形象的再现出来,二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融会贯通,尽量的采用综合学科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次,尽量利用公共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语文等学科资源。艺术设计教育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与大学中的哲学及社会科学的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不妨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将学生在一些公共课程中已经学到或接触到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此这样,将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积极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证明,采用讲座这种形式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十分有效。[5]因为,它处于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不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再者,讲座内容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需要而定,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最为重要的是,讲座往往由在中国传统文化某一领域中学有专长的学者担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学养。

三、结束语

总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之甚少而出现的文化传承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有着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努力扭转艺术设计教育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偏颇现象,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尽快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教育随感——思考中国的设计教育[J].艺术与设计,2000,6.

[2]赵君越.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的反思[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4.

[3]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1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J].北京大学出版社.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国内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有着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土地数量有限的矛盾局面,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必须要遵守稀土如金的原则,用更高层的建筑来做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工作生活居住空间。同时高层地标性的建筑也为城市的相貌增添了魅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高层超高层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行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发展方向,对高层建筑的需求需要设计师们不断开发研究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满足人们对高层建筑实用性要求的同时,增强建筑在艺术上感官上的美感追求。同时利用高科技,新世纪,新工艺和新材料来建设使用周期长,对环境破坏小又与城市自然景观相匹配的现代高层建筑。

2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2.1剪力墙的设计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具体的条件,必去剪力墙的受力特点和区别等等,合理的剪力墙及拥有分布均匀特点的墙体,其建筑的钢心和质心是在同一个地方的。目前来说,很多高层建筑剪力墙数量多分布广,为了确保工程的经济适用和安全性能,需要严格控制剪力墙的钢筋配置。

2.2地基的基础设计工程造价的决定性条件是地基的基础设计。所以地基的基础设计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步步惊心。高层建筑的基础结构设计人员要想确保有这完善的基础设计,要实施因地制宜政策,根据当地的条件和相关建筑政策调整设计内容。

2.3荷载组合要求采用点算程序化计算设计出地基承载力及各荷载组合的特点。当风荷载及地震效应导致高层住宅边角地方竖向作用力大时,如果短期荷载等同于永久荷载,边角的竖向结构就会偏大,而中间又是在原有的小值之上,地基墙体就会受力不均产生裂缝。组合地震作用及重力荷载时,应增大承载力,同时提高承载力的特征值在组合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时。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地基变形和差异变形。

2.4消防设计情况及其对策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高层建筑消防相关的供水系统主要由消防水池和自动喷水装置构成。消防水池主要是用于存储一定量的水源以供火灾放生的紧急使用,具体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应该依据实际的情况和相关规定执行。而在实际中,常常会发现水池设置位置不当或水池点设置过多或过少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实际的安全隐患,或者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消防水池的布局与数量,必须依据实际的建筑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而自动喷水装置只要是指各楼层设置的灭火器及烟雾探测喷水器。这样的消防系统应该加大设置力度,力求做到每一层都有足够的数量。同时,还需要格外注意在地下室,楼梯拐角等容易忽略的死角位置设置足够的探测喷水器以避免意外的发生。

3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3.1主梁有次梁处附加筋问题基础结构设计当中,在梁下部的作用力点附以钢筋,做到集中荷载由另加的横向钢筋结构来承重。梁截面高度范围不同,加不加筋对于主梁来说选择也不同,当主次截面相差很大时,主梁就不用加钢筋了,因为荷载较小,没有必要。反而如果相差不大,次梁荷载相对来说较重,就需要添加附加钢筋来分担次梁的承重,实现安全性。针对箱、筏基础底板跳板的阳角问题,如果说底板的钢筋是双排并且两个方向同时有的话,阳角不能够决不允许添加辐射筋。

3.2弹回再压缩设计开挖基坑时,会有一部分基地反弹受到约束,那就是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地。然而坑中心地基没有周围其他东西的影响,基土是可以实现反弹的,针对回弹部分,人工可以进行清除工作。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坑基中心都需要人工清理,针对小基础的坑底,坑底约束力较大,回弹可忽略不计。

3.3梁、板的计算跨度梁板结构的意思是,用刚性支座梁,放在梁的中心线位置,这时候梁板就相当于截面板。如果梁是扁的的话,高度和厚度基本等同,长度和弯矩选择梁中心位置即可,同时加上两者的较大值配筋。

4高层建筑设计的提升方法

4.1环境因素一个建筑是否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是很重要的,符合我国古代天时地利人才能和的思想。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水文和地质因素,深入了解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环境因素,在做完调查研究工作之后再开展各项设计活动。水文地质是一个在设计中很容易忽视的部分,然而它的地位却不容撼动,地下水对岩层土层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受到地下水文地质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高层住宅建筑,关乎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全,更是要充分研究考察选址的地下水文和地质情况。

4.2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建筑选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考虑到城市其他设施的空间布局,把对城市的影响最大化。建筑物的位置选择和朝向设计是设计师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人们的生存依赖于阳光,在明亮的环境中更有助于培养愉悦舒适的心情,在建筑设计时,依照当地的自然环境,让建筑物朝向光照时间长的方位,这样就可以减少用户在用光方面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前设计好日影图,使建筑物最大程度上接受太阳的照射,以此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和走向。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地区都在北半球,因此建筑物坐北朝南的情况居多,建筑体南面的开窗要尽可能大,而其他防卫的窗户面积越小越好。减少热能的损耗,使得用户在不实用空调暖气等设施的情况下,也可享受怡人的温暖。

4.3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现代的高层建筑需要有通风,透光,保温三个最基本的条件要求。为了实现室内室外环境的完美统一,最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在围护结构墙体设计方面,也需要建筑师大下功夫。一般来说可选用的产品主要有玻璃幕墙,高分子吸湿除潮材料等。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选择墙体设计材料,减少了建筑成本,同时延长了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4.4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设计当前,低碳式高层建筑设计主要运用的设计手法有以下几种,如利用物联网,数字化技术,仿生学特色来发展建筑行业的低碳式理念。这些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效果。

5结语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问题;措施

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及相应技能解决本专业的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走上社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毕业设计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受就业、师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工作目前仍存在不足和问题。

毕业设计是理论层次、实践层次、工具层次和资源层次、过程与目的层次的集中展现。在毕业设计环节,应以信息素养标准为指导,建立一个完善的毕业设计实施计划,并在该计划中,把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渗入到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逐步完善培养机制,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会终身学习的人。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

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主要评价学生设计(论文)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见解的独特性;研究是否富有新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较强的应用价值;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果的价值,以及所反映出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但由于种种原因,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存在脱节。

首先,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比如,一般情况下,本科学习中只设置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有限的环节,能接受到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除此之外,再没有更丰富和充实的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其次,实习深度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集中实习中存在接受指导学生多,教师指导压力大,实习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毕业实习的预期目标。

2.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主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论文表述的概念是否清楚、正确;计算方法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等。这就要求学生从题目确立到撰写论文,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搜集数据,分析计算设计的合理性,不但要用到学过的各方面知识,还要用到没有学过的相关知识。目前这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学生不注意跨专业内容的学习。(2)学生过分依赖指导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3.指导教师

本科毕业设计安排在学习的最后阶段,此时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能力,但与其他的教学环节一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所起的作用仍然是非常关键的。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如选题、指导、质量控制中教师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找出指导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指导教师存在问题主要有:

(1)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同时指导教师还要面临大量的教学工作,造成教师投入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有限,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效沟通、指导和管理有限。

(2)部分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经验和指导学生应有的环境条件,造成对指导不力。

4.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文章。对文献综述的评价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综合性、描述性、评价性”的特点,也就是在文献综述中是否较全面地反映了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一定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是否指出了本课题继续研究的意义,以及对原有成果的综合比较和评论情况。

这方面的问题是:学生信息意识不强,学校虽然设有文献检索课,但作为一门选修课,且学分不高,故大多数学生未选择。实际检索能力低下,教育过程缺乏和其他学科教育的联系与整合,学生缺乏信息获取特别是信息利用实践经历。文献信息利用能力和研究能力低下。文献检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文献信息获取和综合利用能力,进而使其形成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很多学生缺乏文献信息利用实践,缺乏和其他课程学习与研究的整合。

5.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在很大程度上规划了设计的方向、角度和范围,它是确保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前提和条件。由于各种因素,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一些学生在选题上比较随意。所选的题没有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甚至本专业紧密结合,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些学生平时对一些问题没有思考、钻研,没有自己感兴趣,选题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导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2)有些指导教师多年来提供的设计题目重复、陈旧,容易出现抄袭现象。而有些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偏重于约束性选题,既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

(3)选题难易程度不当,过难或过易。表现在少数教师就是把一些高深的理论课题交给本科学生做,不能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因而达不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6.其他因素

有些学生认为找到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成绩不影响将来的工作;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忙着找工作、面试、参加公务员考试,没有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当中去;另一些考研的同学忙于复习功课、准备面试等事项,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也受到了影响。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制定全面的监控体系

建立全面的毕业设计监控体系,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通过网络公布,对学生选题和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等监控的关键点,要详细制定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加强监督和管理。

2.注重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拿到实用性强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选题应尽量与生产生活、科研课题、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出题时可以把自己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子课题拿出来交给一些基础知识扎实、起点高的同学去做,这样就可以促进毕业设计与科研与实际工程的融合。但要注意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难度要适中,既能保证锻炼学生,又不让他们知难而退。同时,子课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3.加强指导教师作用

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尽力创造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研环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传授经验。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1)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教师必须参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2)要对教师的指导进行规范。校方应编制毕业设计环节教师规范手册,包括毕业环节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考评要求、质量要求、成稿格式等等,教师应据此随时查询和指导。

(3)加强师德建设。指导教师应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严格的教学要求。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做好指导沟通的记录,包括时间、内容、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4.加强学生综合知识能力

毕业设计是四年大学教育的知识综合和实兵演练,涉及了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在此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1)进行毕业设计教育,包括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如何进行选题,如何检索、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书写和毕业答辩。

(2)举办学术、技术讲座,以授课、讲座、研讨、知识共享等为手段,讲解与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增加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解,强调不同专业之间的学术联系和交流,促进联系和知识共享。

(3)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在深度与广度上开展具有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作用的“多学科教学与研究”活动。

总之,高校的毕业设计在其专业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高校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分析,制订相应措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宝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现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100-102.

[2]谢宝义.浅谈新形势下信息检索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94-196.

[3]高锈叶,时伟.实践教学弱化之根源及强化策略[J].教育科学文摘,2011,(01):51-52.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措施与办法

选题工作一般由命题和选题两个环节组成,它决定着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和目标。做好选题工作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高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任何事物或事件的解决都要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毕业设计(论文)亦是如此。在这三个步骤中,提出问题是第一位的,提不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而且,最好还要能提出好问题,有好问题才可能有好的分析及解决结果。所以说,重视命题环节,抓好选题工作,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参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体验,就选题工作中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和矛盾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选题工作的一些常见问题和弊病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启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都黯然失色,而现实中,这种现象却屡有发生。究其原因,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课题的局限,还有一些则是囿于制度的僵硬。一些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比如:教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命题随意而不规范;课题陈旧老化或脱离实际毫无应用价值;多年同题,多生一题,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选题方式呆板,不能因材施教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了。

二、解决的办法

针对以上种种弊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地抑制了影响选题工作的各种因素,切实保障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协同命题,优势互补,共同培养

针对指导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单一、经验缺乏而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落后等现状,我们尝试组建了命题小组。命题小组按一定比例由青年教师、老教师和具有高级职称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共同组成,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既借鉴了老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又发挥了青年教师创新意识强的优势。事实证明,以小组为单位命题,能最大程度上弥补因个人水平差距给课题质量带来的影响,能提供出更多更好更富有创新意识的题目。

针对科学发展更趋于整体化、综合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现状,我们鼓励教师跨专业协作命题。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协作命题,甚至可以同其他学校的教师协作命题,也可以同企业的技术研究人员协作命题。这种大胆地“走出去,请进来”的协作方式,不但丰富了我们毕业设计(论文)命题的内容,提高了命题质量,而且开阔了毕业生的视野,甚至连参与协作的指导教师都受益匪浅。

(二)课题遴选与申请制度的引入

为抓好命题关,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材料工程学院引入了教师课题申报遴选与学生课题申请准入制度。

指导教师申报课题,给出的题目和任务书,要经过由教学单位负责人和专业责任教授组成的遴选委员会审查,并确认具有合适的深广度和可行性,才会予以通过。

学生也不再象以往一样,仅有选题权,而是从命题环节就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同样享有命题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自己将来工作、深造所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提出课题,给出题目和任务书。只要他们的命题通过遴选委员会的审查,指导教师认可并愿意予以指导,则该命题就有效。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从制度上最大可能地保障了命题的质量,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一人一题,双向选择,因材施教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综合训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一人一题,互不相同,并且,原则上每年的题目和内容不得重复。而且,通过遴选委员会审查,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题数量要超过学生总人数的30%。这就意味着最终将有30%的课题要落选。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更是进一步优化了课题的质量。

实行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制度。题目和任务书上网公布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和兴趣点选题。选题期间,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若有多名学生选同一课题,则由教师决定学生人选,一人一题。落选的学生可以继续从落选的课题中选择。最后,学院调配并公布“双选”结果。实行“双选”后,教师和学生都有压力,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选题结果看,来源于科研、生产实际的课题,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以功能与信息材料专业为例,“红外辐射涂料的制备及表征”、“400t浮法玻璃窑炉设计”和“PMMA-氧化钛高强陶瓷生坯的制备”等课题,学生选题踊跃,这类题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全面培养训练的目的。

选题工作还要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大小,以及工作后所要从事的专业或读研时所要研究的方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命题。

三、结束语

采取这些措施以来,我院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课题实用、先进、新颖,质量也有了保证。据统计,我院2009届和2010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有80%以上都来自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有相当一部分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课题。选题工作的高质高效为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文春,王云.工科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