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队教学法论文

团队教学法论文

团队教学法论文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队项目教学法 全科医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23-01

《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生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全科医学生能打好全科医疗工作学习、素质及能力基础,从而使得全科医学生基础医学水平能更好地满足全科医学岗位的需求[1]。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率低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团队项目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构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主义理论及以杜威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课程项目为驱动,从而立体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医学生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2]。该研究将在《全科医学概论》应用团队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指导,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选取本院耳鼻喉专业的60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85±2.15)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学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名,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相关要求采用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台下听讲。观察组实施团队项目教学法,具体如下:(1)组建团队:随机指定学生并让其组织团队,每个团队人数为6人,共分为5组。每组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选出相关人员扮演社区护士、公卫人员、全科医生及团队长等角色。并根据每个团队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应特色的宗旨、口号及名称。(2)制定规则: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每个团队应预先设定符合自身小组的目标,对每个项目进行相应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团队间协调性及合作性,团队的创新性及专业性,并对团队合作成绩进行评分。(3)项目制定:根据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目标及培养内容,选取符合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核心内容细化项目要求,并完成相关标准。(4)创设情境:情境是指支持学生对外界学习探索的环境,良好的情景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热情,并可促进学生间交流及合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图片、文字、道具等方法来模拟学习情景。(5)项目探究:教师在课前一周向学生布置相关项目,并在队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制定学习方案,并开展个人访谈、相关资料调查及社会调查等相关项目,资料收集完毕后,将上述资料共同制成视频、PPT、图片、文档等多媒体,并在上课前向教师提交。(6)成果展示:每个团队可根据相关项目内容,通过情景模拟及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由教师让成员讲解相关项目的创新点,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

1.3 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时由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病理分析能力、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操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进行考核。每个项目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分值也高,表示学生掌握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实习结束时病理分析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临床实操成绩及论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语

在《全科医学概论》中引入团队项目教学法,能有效驱动相关项目的发生,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不仅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动力及热情,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及基本素质均可得到提高及体现[3]。通过团队项目教学方法可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考能力,让学生间学会沟通及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朱舜,张昊,汪小玉,等.团队项目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9):2196-2199.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配备以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具有整体优势的专业学科体系的有机整体。

财务会计是用会计特有的方法,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的信息。2007年笔者发表了“‘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改革设想” 一文,提出了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课程的“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概念。即以《中级财务会计》为核心,涵盖其基础课程《初级会计学》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三门会计学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和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良好的效果。

二、“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形成背景

教学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上有共同规范的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教学团队的成员间,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教学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更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背景如下:

(一)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各项政策的积极鼓励

目前,国家鼓励高等院校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省、学校和学院也相应出台了各项政策,积极鼓励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会计学专业教学需求催生教学团队

会计专业建设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必须与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面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形成一支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优秀师资队伍,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将最新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学理论功底,强化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紧密结合,成为社会未来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按照自愿性、自然性、结构性、责任性等原则组建教学团队

1.自愿性。相关老师自愿组成该教学团队;2.自然性。团队成员为近期主要承担相关课程的老师;3.结构性。团员年龄、职称、教学经历、学历等布局合理;4.责任性。团队成员责任心强,能够积极承担相关职责,团结互助,协同发展。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而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讲,其建设目标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

专业内容、团员学历、职称等结构以及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培育教学名师;实施青年教师导航。

(二)团队水平的提高

通过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资源的利用,将科研转化为教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水平。

(三)课程群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合理分担团队教学任务、优选教材与辅导资料、补充教材、加强教案建设、完善教学大纲与试题库,规范试卷批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四)增强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通过学术交流、将教改成果影响、带动团队,乃至整个学校、兄弟院校;积极为兄弟学校、本地区学校培养相关任课教师。

四、“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一)科研转化教学

团队各成员应积极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体会、创新思维等渗透到教学、讲座等培养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

2.借助平台渗透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论坛、讲座等平台,快捷地传播会计法规,普及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把握会计前沿,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培育科研素养等。

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与研究会计相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社团进行财务会计等相关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学生科研立项等。

(二)优化团队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学习、培训,优化团队专业结构。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加强教师会计新准则的学习,提升、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选送教师参加会计准则的培训;购买相关会计准则学习资料,以教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新准则。 (2)进修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会计名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3)参加学术会议。撰写论文,以文赴会,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会计学术研讨会,把握学科前沿,吸收百家之长,提升专业素养。

2.选派教师深造,培育成果,加强梯队建设。为提高团队学历层次和改进学员结构,可选送教师到名校深造,攻读学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梯队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特征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积累培育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职称晋升,优化团队职称结构。

3.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交流提高。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带头人统筹负责,梯队成员各司其职,师生加强交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运作方式,进行集体讨论式备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召开座谈会研讨教学方法;增强团队与学生的交流,包括师生课堂上的课程交流、课外的专业见解及生活交流、调查问卷式的学习需求询问交流等。

4.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应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力争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立足未来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才。

研究内容可具体分为:(1)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凭证、账簿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引入实物教学,并在会计实验室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讨论式、演讲式、案例式、征文式、专题报告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2)实验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初级会计学》和《中极财务会计》的实验教学建立“双轨三线”式的实验模式;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模拟模式;增补实验资料、改善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师的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改革。巩固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的有效结合。

5.丰富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方面。《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编写相应教材,以适应教学团队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改的需要。(2)实验和实习教材方面。结合团队教改的思路,撰写和修订实验教程、修订与完善实纲。(3)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国内外会计名校和知名会计组织的专业网站;开展会计专题、前沿问题讲座以及创建会计协会网页等。

6.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1)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不动摇。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前沿领域课程。(2)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由于《初级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与程序,为使会计知识一片空白的学生较深刻地领会和感悟会计,提高学习兴趣与实际操作能力,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该课程的教学。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预期效果

由于教学团队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原则,预期会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团队的预期影响辐射主要表现在:

1. 师德影响。团队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职业道德等,可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会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其他团队、其他教师,从而提升整个院校的教学水平。

2. 发表教改论文。结合团队的教学改革,团队成员将总结经验,撰写并,传播团队教改的成果及相关理念,影响和带动其它相关专业和学校的教学改革。

3. 以文赴会,学术交流。团队成员将积极撰写教改论文,以文赴会,参加财会等相关的教育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交流本团队的教改成果与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与会专家及其学校的教学改革。

4. 授课教师培训。团队在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提高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将面向校外,培训本课程群的授课教师。

五、结束语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是工作的开始,各项工作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积累经验,在教学中改进、提高,最终实现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月玲,等.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改革设想[J] .科技教育研究,2007(2).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现代化;团队训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57-03 课程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必然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育者强调对学生提出统一的、标准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迎合了独生子女时代所特有的“不合群或任性”心理,而忽视了学生成才必须具备的团队合作训练。尤其值得注意是,从古至今已有的课程范式都把学生与教育内容置于对立的位置上,即课程中出现了“主客二分”现象。课程现化化就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改革,就是要努力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向“主客统一”的转型,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以及使课程结构与社会、个人的目标相协调,使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培养基础上的团队合作训练要求。高校课程现代化涉及现代高等教育观、课程观、价值观和知识观、以及课程设计与编制、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监督与评估、师资与设备的现代化等。而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其中最艰巨的一点是如何把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现行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团队精神培育贯彻到高校课程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中。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所授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一些教法方面的探讨。

一、重视面向团队合作训练的课程现代化探讨

在教学与考核中,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团队训练及其效果。国外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很注重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每门课程都安排需要团队合作的大作业。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完成的整个作业过程,都是一次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历练,不但小组成员之间需要进行专长基础上的分工合作,还需要通过合作性的游说使评委和其他同学认可有关作业计划与成果,并寄希望有个好的团队作业成绩。与其说是完成一项作业,不如说这是通过一次团队、精神的训练、测试与提高。以表1中的美国伍斯特大学《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讲,则非常强调团队作业(100分,占总分的25%)以及需要较好团队协作才能得高分的案例分析(80分,占总分的20%)。

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必要。众多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也缺少与其他伙伴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不易养成合作处事的习惯,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差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自觉地以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在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主动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的意愿和作风。

一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5%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但只有2%的大学生有这一意识(张金山等,2007)。目前大学生的求职愿望迫切,期望值也很高,同时,对于什么是“理想、合适”的工作,以及怎样适应社会等缺乏清晰的认识。通常当被问到“作为负责人,怎样组织策划公司某活动”时,很多学生仍旧只回答“我如何做”,而缺乏充分利用身边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协同合作的意识与相应对策方案。即他们往往强调个体价值、喜欢“单兵作战”,而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等方面有较多的欠缺,这表明现行教学、教育没有能够际解决他们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问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面向团队合作训练的课程现代化探讨。

二、充分挖掘所授课程的团队合作情景及要求

专业课在实际应用时都涉及到团队合作的问题。以我所讲授的供应链管理来讲,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现代科技应用条件下众多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履已经由各国内部科研转向国与国之间的联合攻关,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转化为全球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研方面,以往是采用发现和观察的方法,而如今很多大型科研项目,单靠一国之力是远远不能成功的。比如发射卫星,在研究卫星零部件的过程中,需要各国的资料和资源;生产汽车,外体、闸、轮胎可能是由不同国家合作的结果。也就是说,随着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团队精神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在全球供应链竞争背景下团队精神的重要外化形式。

从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际应用来讲,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仅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还要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以团队运作为重要特征的问题解决。要求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它不仅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优化,还涵盖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且每一个内容或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相关较大,所以要在短短的几十个课堂学时中,把这些内容都全面细致地进行讲解是非常困难,也是不足取的。教师通常只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讲清楚,把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它们的“协作”要求讲清楚,紧接着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进行专攻,进行取长补短的课堂讨论、课后学习与作业训练,即着眼于以团队的形式解决一些独自完成不了的问题,与此同时进行必要的团队精神培养与必要训练。

三、不失时机地选用一些富有团队训练效果的教学方法

团队训练的方法很多,且因每门课、每个人老师的特点而有些差别。笔者授课的体会是“授人以渔”以及团队形式的“渔鱼训练”。“授人以渔”是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现有水平等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它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即在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怎样改进教学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志。它具体包括:(1)通过访问、问卷等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2)选定有针对性的讲授内容,变我能教的、我想教的为同学们想学的和应该学的。由于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教材本身并不能告诉哪些是一定课时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地取舍。作为重点的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强调按教授的对象来考虑教学的侧重点。(3)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治学方法的方式,法无一定,贵在灵活有效。供应链管理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教师从理论到实际,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对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系统的阐述,或者叫“灌”。没有这个灌,就可能启而不发,导而不学。只是针对目前灌得太多的实际情况,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参与以及能力培养。

“授人以渔”固然重要,而渔人得鱼却在垂钓之中。就一般学校的教学条件来说,“渔鱼”训练,主要从读、写、议、用等能力的培养上反映出来。读,包括课堂读和课外读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浅显易懂的、面广量大的教材内容进行读的指导,培养学生会读、快读的能力;后者主要是针对学科与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开列一些选读的参考书,并通过专题辩论、知识与能力竞赛以及与学习成绩挂钩等办法,调动学生读参考书和做读书笔记的积极性。写,就是通过一定写作量的规定与落实,使学生在供应链管理立论、观点阐述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它除了上面所说的做读书笔记外,还包括创造类作业和写文章等内容。创造类作业,例如让学生编写一个比较真实、分析起来比较棘手的供应链管理问题或案例参加有奖评选,又如供应链管理问题征答,供应链管理作品展示等;写文章,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特点,规定一定的思考范围,由学生自定题目,撰写内容简洁、观点鲜明的学期论文。议,就是通过案例讨论及与案例讨论相关的专题辩论以及采访和接受采访等竞赛性的角色模拟,使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使学生对当前发生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保持应有的敏感,并进行力所能及的分析说明。反映在课堂上,即是鼓励那些能够带动整个班级讨论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学生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全面发言。万事开头难,如果对率先起来发言的人有所安排(要尽可能做得巧妙,而不要给学生以“厚此薄彼”的不良影响,当然,如果用不着担心开头冷场,就没必要这么做了),并进行类似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语言激励、与供应链管理课成绩的挂钩等内容的实施,就能够有效地把案例讨论引向深入。

四、把每次教学与实践都当作是一种团队活动

只要从以下方面努力,团队训练可以也能够贯彻每次教学与实践中。

1.学会并懂得成员间的欣赏。很多时候,同处于一个团队中的工作伙伴常常会乱设“敌人”,尤其是大家因某事而分出了高低时,落在后面的人心里就会很容易酸溜溜的。这也是很多本该活跃的同学却在课堂备受压抑或消极的原因之所在。课堂团队训练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互相熟悉和欣赏。因此,作为团队训练的设计师与组织者,应积极引导大家主动去寻找并学习团队成员的积极品质。这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第一步。

2.重视团队间的沟通合作。沟通能力在团队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当你有了好想法、好建议时,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做贡献。否则,不论你有多么新奇的观点和重要的想法,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没有。持续的沟通,是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的最重要的能力。必须掌握的团队沟通语言是: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最重要的五个字:咱们一起干!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最重要的两个字: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字:您!笔者授课的具体做法是,围绕供应链管理或国际物流的某个现实问题组成一个个小组,然后要求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体完成有关英文课件的翻译、相关中英文文献与案例的优选、对策报告的撰写与课堂集体交流、评分等。

3.重视团队合作中的个性张扬。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一个好的团队,应该鼓励和正确引导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或个人英雄主义的最佳体现,这将会为团队带来永不枯竭的创新能力!诚然,团队精神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其基本要求是通过有关制度设计确保个性张扬基础上团队合作。笔者的体会是,在十分重视团队训练及相应分数的基础上,又十分重视个性化很强的有关观点、方法、措施或方案的征集及评分。

参考文献:

[1]张金山,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学生团队合作素质 培养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SGH12425)成果。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竞争与合作成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即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英语教师在21世纪这个充满竞争又需要协同合作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英语学科在教育方面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预备期――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便使英语教学取得既“教书”又“育人”的最佳效果。

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团队合作指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能够自愿合作并协同努力的一群人即团队为完成某一既定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主要包含四个要素和一个目标。要素一,团队分工。团队要求明确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团队队员根据职责承担不同角色,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有机统一整体,以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益。第二,团队思想。指能够把普通工作组凝聚成团结一致的团队,并能一直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它要求每个队员为了团队和目标积极主动地提出创新性、建设性意见,从而使整个团队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第三,团队建设。它要求摸清每个队员及整个团队的优势和劣势,形成队员互相帮助、扬长避短,从而创造出统筹综合、集思广益的佳绩。第四,团队支持。指团队队员之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以便使队友成绩更佳。团队合作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团队力量,以实现团队目标。在团队合作中,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获得成。团队合作的内涵告诉我们,团队合作能够带来最佳业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多种信息、不同学科、各类知识相互交叉,技术及管理日益复杂,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分工不断深化,面对种种复杂问题和情况,在很多情况下, 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杯水车薪,单枪匹马很难解决问题。如果利用团队智慧, 发挥团队优势,就可能出现“人多力量大”的更佳效果;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跨国合作成为可能和现实,这使越来越多的员工将要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大量事实也表明许多用人单位都期望员工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素质。大学生是即将踏上社会的领头军,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重要测试指标。因此,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

然而,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是大学生“恶性”竞争意识强烈,“个人利益”价值观至上。现有国情下,应试教育成为我国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和手段。而应试教育基本上是以文化知识考核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实际上重视不够。这种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片面强化了竞争意识,而过分强调竞争会导致排斥,甚至你争我夺,从而忽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因此,在竞争意识被强化的同时,合作意识却被淡化。而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无疑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培养带来不良影响。其次,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使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过强,凡事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只求社会及他人关心自己,缺少相互帮助和协作精神。因此,就团队合作素质的培养而言,独生子女家庭存在先天不足,这种先天的不足如果在高校学习期间不能及时扭转,则必然会带入社会,影响大学生以后的就业、从业。另一方面,几千年来,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传统自闭的封建社会没有资本主义工业协作的要求,这种以个人为单位生产的自给自足、分散、封闭式的小农经济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必然会连带地影响到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形成,因此,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势在必行。

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特点,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学科的特点是,通过英语教学,学生既可以学到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受到英语语言中大量人文素质教育素材的熏陶,从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适应社会,贡献社会。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主题为价值观(Values)的第二单元A篇课文(Text A)《美国首富的平民作风(The Richest Man in America,Down Home)》。在这篇课文中,美国首富Sam Walton认为,他的公司之所以成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员工对于公司的深厚感情(…and the way his people feel about his company)。而这种深厚感情正是员工的集体主义情怀,这种情怀构成员工合作的思想基础。为了公司的发展,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他们自愿合作并协同努力为公司创造佳绩。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得以加强。而集体主义又是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价值底蕴。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可以产生出关心集体利益的效果,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培育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效果。

不仅可以利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教育学生,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大量课外英文读物、英语听力材料等中的人文素材,比如故事、谚语、成语等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即便是最简单的内容。比如,《伊索寓言》中农夫和儿子们(The Father and His Sons)的故事,农夫的儿子们总是争吵不休,农夫绞尽脑汁也无法阻止,于是农夫让他们去拿几捆树枝条,然后命令儿子们把各自手中的树枝条折断。儿子们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法完成任务。农夫抽出树枝捆中的一条交给儿子们,树枝轻而易举就被折断了。这时,农夫告诉儿子们,他们就像树条捆,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不被打垮,“There is Strength in Union.”像这种看似仅适合幼稚园孩子水平的简单故事,因为其英文文本,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通俗易懂,所以教育面更广泛,即使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也能受到启发。同时,学生从故事中既能学习、巩固英语语言知识,又能受到“团结力量大” 的教育和感染。谚语、成语类教育材料如, “一燕不成夏”(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同心协力”(make concerted efforts)、“同舟共济”(pull together in times of trouble)、“众志成城”(Unity is strength)、“万众一心”(unite as one man)等等,这些谚语、成语在一定层面都表达了团队合作的思想内容,它们对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一些网络、电视、电影、报纸、广播、期刊等媒体也提供了大量既有英语知识也包含与团队合作素质教育有关的人文性素材。比如,英文版《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就有许多相关的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受到这些内容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他们团队合作素质的形成。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方法

第一,挖掘教材潜力。教师应根据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精心备课,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要掌握和提高课文中作为工具性要素的英语语言知识点,而且要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关于团队合作素质方面的教育,使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元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教书育人,把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使学生通过英语课文的学习,不仅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同时感受课文内容人文精神的陶冶。

第二,精选课外读物。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安排,学生一周仅有两次英语课,有限的课时安排给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为此,英语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眼里“太多”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有趣的英文课外读物,让学生从英语读物中搜集、整理其中与团队合作素质有关的素材,使学生在搜集、整理素材的过程中,受到团队合作素质方面的教育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素质的目的。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唱独角戏”教授法,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可采用小组讨论、班级辩论、小组角色扮演等团队形式,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和“促进者”的角色,并使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学生讲英语、听英语,积极参与讨论、辩论,同时提倡组组之间的竞赛,对表现出色的团队予以表扬奖励,以锻炼培养学生就业从业所需要的“竞合意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听说教程为例。根据《(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册每一单元的主题,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辩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话题辩论的准备、话题辩论的过程及总结综述各个辩论环节中,积极“动”起来,互相配合,在合作中真实地使用英语语言。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会使“竞合”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从而使他们多方面受益。

第四,利用现代多种媒体手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英文报纸、收听英语广播、观看英文电影等媒体手段,使学生通过阅读、收听、观看,多途径多渠道地获得与团队合作素质教育有关的内容材料,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收听、观看内容材料的同时受到媒体潜移默化的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而且要发挥语言载体的人文性,融素质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要针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帮助大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职业素质,以便使他们迅速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到人才的角色转变,更有实力地通过职业这一平台接受社会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刘念.李茵莱.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22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古希腊伊索著,林维译.伊索寓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2

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是高校与市场接轨的必然产物,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以往的教学团队一般仅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技能却略显缺乏。因此,必须通过校企共建使得教学团队实现从传统的单一专职教师到专兼结合教学团队转变。也只有这样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时间技巧的双方面学习,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真正成为一名实用型的人才。

一、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是指团队中各成员能够很好的合作,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完美结合与统一。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院校自主培养、校外招聘以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授课。以下依次介绍。

1.院校自主培养“双师型”教师

自“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高职院校都大力的培养自己的专职教师,使之具有“双师型”资质。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激励措施使得专职教师参加各种考试获取国家非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一些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培训证书等等。通过种种的考试、培训,竭力把本校的专职教师培养成为具有“双师型”资质或者能力的人,甚至可能出现为获得“双师型”资质而获得“双师型”资质,如此做法,想而易见,结果并不会很好。实践也证明,这种做法最终对于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提升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然而,虽然这种行为并没有让各院校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却也奠定了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发展基础。

2.院校校外招聘兼职教师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没能取得明显成果的背景下,随着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各个院校自身的专职教师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尽管专职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的学科规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毕竟有所欠缺。因此,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要求,或者可以说是无法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院校开始从企业招聘一批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行业精英、业务骨干以及技术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这种做法无疑是给院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专职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实践操作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让兼职教师认识到了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

3.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授课

院校校外招聘兼职教师独立授课虽然弥补了以往专职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的缺陷,却又显露出兼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学校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索,也就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分工合作。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兼职教师则对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技术技能进行指导,如此二者分工合作,弥补了以往独立授课时的不足,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二者完美的结合互补,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讲的专兼结合教育团队。

二、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基本模式

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基本模式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校企合作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培训基地、院校结合自身的教学要求通过协议与企业发合作展专兼结合教学团队、通过模范效应完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以下就三种模式分别介绍。

1.校企合作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培训基地

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以及学校教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针对性的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培训基地。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不仅在素质、能力和结构上要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在整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个体优势通过团队表现出来之后会发挥到最大效果,达到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最佳利用。使得团队的整体优势从团队各成员的优势之中突现出来。这样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校内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能使得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与统一。不仅提高了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丰富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是一种共赢的最佳模式。更进一步讲,“基地”模式与地方产业结构紧密结合,针对性更强、效果也更加明显。

2.院校结合自身教学要求通过协议与企业合作发展专兼职教学团队

这一模式下,院校会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与企业进行合作,由学校提出具体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培养方案。一般这一方案都是在院校教学与企业实践这二者中往复进行。通过多次不断地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这一模式也可以简单的称之为“邀约”模式,它相对于“基地”模式更加具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效果也更直接。

3.通过模范效应完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无论个人之间还是团队之间总会有所差异,不同的人以及不同团队都有优劣好坏之分。诚然,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之间也存在优劣之分,或者是说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优势之间大小不一,因此,优势比较大的团队必然就可以带动优势比较小的团队发展。优势比较大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可以影响并且帮助其他团队进步。通过示范的作用,让其他团队更好的发展。从而达到所有团队的提升。当然,模范效应在同专业或行业中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毕竟同专业和行业中有着相通性以及关联性。从而达到共赢。

三、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制度

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没有较为完善的政策、制度的的支持,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专兼结合团队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政策以及学校的各种政策支持。

1.政府政策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有关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完善校企合作方案,促进校企双方能够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双赢。政府应该支持在校专职教师到企业考察学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去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出任兼职教师,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为专兼职教育团队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2.学校政策

学校应该加强专兼职教学团队的教学规划以及制度规划,为专兼职教学团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出台一系列行政激励措施以利于专兼职教学团队的提升。此外,学校还应该确切落实教学团队的项目基金,保证各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专兼职教育团队的积极性。当然,对于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以及各个学科带头人,应该多提供其国内或国际学习参观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资源。最为重要的一点,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因为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专兼职教师的实践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丰富,能够更快更好的提升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优势。

四、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意义

1.当代教育教学中的师资结构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来自各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着研究生,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相对而言却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当代教育教学中的师资结构必然有如下特点。

1.1青年教师的比例较高,而且缺乏实践经验。

青年教师一般是指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并没有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工作经验,不仅对于教学缺乏经验,而且还缺乏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说是专业知识丰富,没有教学经验以及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且他们还占据了教师队伍的比较高的比例。

1.2中老年教师的比例较低,且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及更新速度比较缓慢。

相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中老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教育教学也可谓是经验丰富,然而他们毕竟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小部分,且他们对于新的知识的更新速度较缓慢,不利于新的知识的迅速传播。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新知识的更新速度缓慢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他们已经很难单独完成高质量的现代教学任务。

1.3某些教师一直从事教育活动,未参加过生产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技能很弱。

在所有的教师中,还有一类的教师,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在从事着教育活动,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生产实践活动,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很弱。对于这一类的教师,很明显,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起到传授理论知识的作用,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可谓基本没有帮助。因此,这一类教师也无法单独的完成现代教学任务。

2.现存社会需求对于在职教师的影响

简单数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专职教师的负担在日益增加。不但授课时间增加,而且各院校规定的各种硬性指标,如论文、课题、职称等等都无形中加重了专职教师的负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重学术、轻教育、轻应用的现象。想方设法的完成各种学术指标,对于教育教学却显得有些不太专注,更不会去关注学术成果的现实应用。因此出现了纯理论型教师。

3.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优势

上面我们介绍了传统教学中师资结构的弊端以及社会需求对于在职教师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校企共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够使得教学更好的与实践接轨,也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也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双重提升。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校培养企业所需的实用型的人才,达成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三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