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实训总结

微生物实训总结

微生物实训总结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规范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43-02

食品微生物检测课程是一门以微生物检测知识为基础,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的食品专业实训课程。食品微生物实训课程是与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优良作风。

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微生物检测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细致、认真并且规范的操作技能,根据该课程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规范操作的训练质量。

一、结合食品检测专业实训课程特点,有效运用分组教学手段,保证规范操作

食品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严格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而定,按照工作项目确定课程内容。在实训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较多大型的仪器设备,繁杂的玻璃器皿和其他用具。因此安全、规范、高效的操作是保证食品专业实训课程规范操作的前提。

就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来说,微生物实训课程分为20~22人小班授课,结合微生物实训内容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2人组或4人组进行分组学习。微生物实训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检测项目如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染色,玻璃器皿包扎,接种操作等,操作比较简单,需要2人分组相互监督和技能的促进,比如安排一名打分员对检验员的操作进行观察、评价和打分,之后进行互换操作,这样既可以相互监督促进学生提高操作技能,也能让同学在打分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巩固。

此外,微生物实训还有一些常规检测项目,比如细菌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霉菌酵母菌检测以及乳酸菌检测,需要除专业技能外,再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来完成,因此需要分4人组进行项目操作。项目检测过程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特点需要3~4次课程来完成,包括检测前讨论实验方案,玻璃器皿、培养基的准备和灭菌,无菌间内的梯度稀释和接种操作以及证实实验和结果报告。例如在项目检测过程中需要小组内讨论实验条件参数、实验用具的数量,操作步骤环节需要进行实验分工,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比较、讨论和分析。项目检测完成过程中每组的小组长对本组的组员进行组织和协调,制定好本次实验的具体分工内容,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及时与教师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

微生物实训教学的合理分组,是保障微生物实训规范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微生物实训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二、按照食品检测实训课程特点,有效控制课堂秩序

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里上的稳定感,增强对教学的认同[1]。近些年,中职学生现阶段的课堂纪律意识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部分同学出现纪律松弛的问题,因此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保证课堂秩序是提高微生物检测实训效率的必备条件。

首先,针对学生出勤、实训服穿着等问题,实训教师在课前制定小组出勤打分和实训服打分制度,要求实训小组(4人)在正式上课时全组出勤,并且实训服全部穿着整齐,给予全组出勤加分。其次,实训课上个别同学喜欢不听教师指令擅自动实训器具,导致玻璃器皿或者实验设备损坏,在按要求折价赔偿的同时,教师还对该同学进行扣分。再次,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引入学生间竞争,优胜者加分鼓励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食品专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的通用规范操作能力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食品专业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大型食品厂检化验部门、生产加工部门以及质量监督部门,食品检测中心和相关质检部门。因此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检测过程中规范操作,需要在操作前进行细致的用具准备,准确的仪器调试,正确的仪器使用和维护,同样这些能力要求也适用于食品专业的其他实训课程要求。

1.用具准备。用具准备是保证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前提,同时也是微生物检验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食品专业的通用规范操作能力,准备的用具量根据不同项目检测的要求而存在差异。以细菌总数检测实训为例,课程要求细菌总数分为三次课程进行,分别为玻璃器皿和培养基准备,无菌接种操作以及检测结果计数。在三次课程前,需要准备玻璃器皿包扎的报纸,培养基制备的药品,相关的仪器如电炉,无菌操作间,接种操作的一系列用品如酒精灯、试管架、灭菌吸量管等用具,菌落计数器。微生物检测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具非常多,准备起来非常繁杂。为了让学生在课上能够具备独立进行用具准备的能力,课上首先要求各位同学在理解本次课程检测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仪器用具的梳理,将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并且记录,并且要求同学熟记实训室的用具存放位置,这样在实训操作时就能快速准确的找到需要使用的仪器和设备。

2.仪器调试。微生物检测中用到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包括无菌间、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炉、酒精灯、摇床和菌落计数器。高频率的仪器使用同样需要准确的调试、正确使用和精心的维护。以高压蒸汽灭菌锅为例,高压锅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水位的检查,使用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灭菌完毕后需要仪器完全降温降压到规定才能够打开,如果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发生很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在仪器使用前,我要求学生熟记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分组操作前进行安全再次知识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安排实训小组长随时进行提醒和监督,保证学生的安全操作和仪器的正常使用。酒精灯是微生物无菌操作的重要仪器,在使用前教师除了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进行讲解,还对如遇到突发的酒精遗撒发生着火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介绍,这样避免了在出现突况时,学生由于应急知识欠缺处理不当造成的安全问题。

四、结合食品微生物检验员操作能力要求,提高本课程中需要的专业规范操作能力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检验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学科,以项目教学法为主[2]。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课程是以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员的岗位能力为目的,尤其是锻炼学生规范的完成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操作过程和检测后的食品微生物质量评价过程。

1.规范操作过程。信息化手段运用是规范食品检测过程的一项创新内容,运用其在课堂上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微生物检测的无菌操作过程手法复杂而且需要使用的用具很多,因此需要在实训的过程中借助一些flas让学生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借助一些信息化手段比如录制规范操作视频进行演示和录制学生操作过程的视频进行课后纠错,以达到学生掌握微生物实训规范操作的目的。课前由教师录制微生物实训项目的规范操作视频,能够让学生在操作前对操作中的规范操作点简单直接的进行观察,在视频中还可以对重点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标注和慢速反复播放,以达到学生理解操作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实训过程中录制学生操作的视频并且在课后进行纠错,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观察并发现自己的操作问题,通过共同讨论规范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反思和提出改进方案。检测过程结束后,学生利用微生物检测的操作技能点进行打分评价,进行操作过程的完善和改进。

2.规范成绩评价。检测过程中的评价打分同样是规范食品检测过程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分组操作过程中,需要一名打分员对检验员进行规范的操作打分,记录操作过程中各个详细步骤的操作情况,监督检验员规范准确的完成检测过程。同样,扮演打分员的同学在打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规范过程的巩固和容易出错的操作步骤的复习。

不仅仅是平时练习,在实训考核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组长打分制度,以小组项目操作为例,每组选取一名检测操作熟练的同学,跨组进行另一组的操作打分,并且在打分过程中对改组的技能点、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打分一方面避免了教师在实训考核过程中不能全部顾及到的问题,再者也避免了组内同学打分放水的问题。

食品微生物检测实训的课程内容决定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实训课程,在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学生首先掌握食品专业的规范基础技能如仪器准备、设备调试,进而掌握食品专业的规范专业课程技能如操作过程和成绩评价,才能让学生逐渐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全部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员岗位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食品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生 微生物检验 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50-03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近1.5∶1。该课程分三个模块:(1)概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2)介绍微生物检验常规技术,包括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细菌标本的制备及染色等微生物基本技术;(3)微生物检验综合训练,教学的重点是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本文论述了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和做法,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学校招收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多数是初中起点,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主动性、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等内容时虽然采用了如启发式、比喻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摸不着头绪,有的学生每操作一步就看一下笔记,或是询问其他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希望教师能一步步地教。可想而知,实验效果较差。

(二)原来的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以往的实验教学以开设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和实验所用材料由教师及实验员准备,学生不参与实验设计和准备,因此,学生的能动性差,即使教师对学生强调课前要预习,但收效甚微。学生按照教材、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最后虽然顺利地完成实验,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技能的训练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有违职业教育的目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实习生适应能力较差

每年暑假,学校专业教师对检验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对实习生、带教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实习情况的调研结果反馈不佳。学生方面反馈的问题有:对临床检验科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不易适应;微生物检验常规项目多,操作环节繁杂,用到各种各样的试剂及材料,跟着老师做完检测发报告,但是不知怎么解释检测结果;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要求脱节,等等。带教教师方面的反馈是,实习生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基础知识差,临床知识欠缺、不会分析检验结果,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学习小组

微生物实验以小组进行,指定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教学录像,到检验科见习等途径,获取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接触临床标本时应养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把握微生物检验常见项目检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用品的准备和操作注意事项等。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并在组长的监管下使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共同协作完成实验。

(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辅相成

根据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前期的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细菌的培养及分离纯化技术等。后期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如血液、脓液、粪便、尿液、痰液、脑脊液等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内容是微生物检验的重点及难点,也是临床检验科实际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我们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完成该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

三、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我们以完善知识结构,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医学检验职业教育为主要目标,按照微生物检验实际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训练,将实验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渗透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开展微生物检验设计性实验,实现“专业课教学与临床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辅导督察”的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弥补了验证性实验的不足,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设计流程及做法如下。

(一)精选内容,设计实验课题

教师参照临床上常规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常见菌种的检验,精选实验内容。提供给学生既定的实验课题(目前共收集了13个课题)。实验课题如任某,男,21岁,患者于2周前到某小食店进食凉菜,于5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体检:急性面容,潮红,神清略有呆滞,前胸散有细小红色丘疹。体温39.4℃,脉搏54次/min,心、肺无阳性体症,脾可触及,白细胞3.6×109/L,中性粒细胞60%。在这个实验课题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后会得出患者可疑的感染菌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细菌的鉴定思路应该按照肠杆菌科的鉴定程序进行。此外,我们允许学生选择既定课题外的具可行性的课题,如进行手机、纸币、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桶装水的微生物检验等。

(二)学生选择实验课题,制订初步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筛选、分析与讨论,选定实验课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写可行合理的细菌鉴定程序及实验进程,制订实验方案初稿,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三)教师批阅审查

学生提交实验方案初稿后,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批阅、审查,教师在批阅、审查学生实验方案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维护实验方案的原创和创新性。(1)方案的可行性;(2)方案的准确性;(3)实验连贯性;(4)实验成本;(5)安全性。尤其是安全性,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仪器设备的安全,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初步的实验设计会出现学生提出的方案不够成熟,所用的实验材料广而杂(尤其是选择真菌检验课题),甚至有些实验材料实验室无法提供。通过教师审查、批改,指导学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利用既有材料进行实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四)实验设计方案定稿

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意见,经过再次讨论后重新修正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

(五)学生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分工合作,按照设定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实验。在此阶段,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准备实验用品(如制备培养基,选择实验试剂,细菌染色液的配制等)。学生按要求填写实验室开放登记表,在教师跟进监督及指导下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所用的标本是教师及实验员制作的“模拟临床标本”。标本中含有某种病原菌,与真正的临床标本相比,“模拟标本”较为安全。但是它毕竟含有病原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不规范的操作时要及时纠正,确保实验的安全及实验方向的正确。细菌鉴定的实验进程大约需4天,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及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完成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

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在结果的判断上有一定主观差异性。在实验进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贪图走捷径。教师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要对实验的每一环节进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处理数据和进行结果分析时,要保证如实可靠,让学生养成求实的科学研究习惯。按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正稿)的各项内容后,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阅评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包括,实验设计初稿评分、形成性考核评分、实验报告(正稿)评分,按照相应比例纳入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期评成绩。

(七)实验总结

以往的实验课结束后即草草收场,教师和学生都忽视实验课后的总结。学生由于存在学习能力差异、实验技术掌握差异等原因,造成学生实验操作中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这样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也难以提高。在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及总结,包括由于实验材料缺乏不能按计划实施,仪器的使用不当影响实验结果等。当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学生要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如对实验方法的改进,重复验证的次数等。教师则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展示学生实验操作的图片,进行全面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八)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成果

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后,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下面是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期考成绩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结果显示,89.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微生物设计性试验,通过实验,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是否得到进一步强化训练,对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信心。

表2 结果显示,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渗透到实验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2012级比较,2013级学生微生物学检验期末考试高分数段的人数增多,及格率及平均分明显提高。

虽然在设计性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在实验选题、操作流程、教学方法上我们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对临床实习效果进行追踪等。但不可否认,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互长平台。为保证在教学上专业权威的持续性,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和拓宽相关知识,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驾驭实验能力和管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学生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教学互长从整体上提高了微生物检验的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艳培.浅谈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2]谢明杰.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组织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3]黄衍强,覃艳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

[4]徐海瑛,陈青阁.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23)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只有不断增强基本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遇到问题就不会惊慌失措,无从下手。在微生物实验课中,那些基础性的实验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实验的过程、教师实验演练以及实验结果的总结都要预先估计好,同时安排好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都要设得计有条不紊,不能有任何的马虎现象存在。另外,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各个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来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不断进行巡视并提出指导意见,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随时回答大家的问题,给各个实验分组进行指导。如果遇到微生物形态鉴定,则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微生物形态画图并进行结果认识,提高大家对观察对象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进入临床应用的速度,真正实现“零适应”的情况。

(二)注重技能考核

怎样经过试验的办法来将致病微生物找到是微生物课堂的主要目的,所以微生物教学的根本就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往的考试形式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没有对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过多的关注,有时甚至不进行操作。建议在今后的微生物考试中,增强实验技能的考察,让学生进行抽签选题,同时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监考教师可以随时提出和实验有关的任何问题,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三)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一体,工学结合注重岗前培训和阶梯性的培训。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临床实验高效结合起来,教师要在实现临床实验的前半个月进行岗前培训和阶梯性培训,带领学生到医院搜集样本,对样本进行分离、处理和鉴别,这样经过多次的演练,学生便可以较好地了解临床标本的整个鉴定顺序,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标本的采集、处理工作,提升操作水平。2.开展技能操作比赛在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展开实验技能的比赛,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带动起来,可以加强实验的核心建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好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锻炼,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有专业技术较强的教师跟踪指导,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操作流程一定要严格把关,对于比赛的评分制度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通过比赛的方式来督促学习,督促教师教育,让教学和比赛形成良性的发展。

(四)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考核方式;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9-03

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是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相关配套实验课程也在微生物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1-2]。落实好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问题,如教学体系传统及考核方式单一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从实验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问题剖析和教学改革。

一、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剖析

1.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传统。(1)教学重技能训练轻能力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依照老师所授或实验手册所写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被动的模仿,且实验课多以演示、示范和验证为主,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较少[3]。学生仅仅学到了如何操作,却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2)实验顺序安排不合理。许多实验室为了教学方便,实验顺序往往按照理论课内容的顺序进行,如显微观察、微生物计数、大小测定等在微生物培养和无菌操作前。这就割裂了微生物实验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与实际科研实践不符,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3)实验之间相互孤立。在微生物教学中,各个实验之间缺乏连贯性,如显微观察、微生物计数及分离纯化所用的菌株都不同,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实验。这样既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据和问题的能力。(4)实验材料由教辅老师准备。以往为了节约时间,实验材料多由辅导老师进行准备。学生无法参与整个实验、缺乏对实验的整体规划及安排,并且对实验工作和结果缺乏重视。如在染色液复红的配制中未加入乙醇,则在芽孢染色中就观察不出颜色,由于学生未参与实验染色液的配制,在后续结果讨论中就不能完全分析出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5)实验内容设置陈旧。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仅针对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且目前很多微生物实验都是一些基础性验证实验,内容陈旧,缺乏特色,与科研和生产实践脱离,无法让学生接触到生物热点或者实际科学问题,同时一些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也跟不上现代微生物发展的需求。

2.微生物实验考核形式单一。(1)以实验报告为考核方式。传统的微生物实验考核方式多以实验报告为主[4]。由于微生物实验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导致学生在操作时并不认真,只注重实验报告的质量,甚至出现有些学生不去做实验,在课后抄一份结果完全正确的报告也能获得较高的成绩。这样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不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同时实验成绩拉不开档次,严重打击了认真做实验学生的积极性。(2)以考勤与实验操作为考核方式。实验平时成绩多以考勤与实验操作作为标准,忽略了对实验前准备及预习的考核。不参与整个实验的准备,达不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对基本技能的强化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重视等目的。在实验前不进行预习,导致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缺乏整体的认识,同时不清楚实验关键点和重要技能训练,易出现实验错误。(3)期末单项实验考察为考核方式。期末单项实验操作考核即采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某一项实验。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偶然性,可能出现学生自己抽的题不会或不熟练,反而会做其他学生所抽的题的情况。这样仍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即便能督促学生对题目及细节的重视,也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措施

1.教学体系的改革。(1)设立实验课助教岗位。在微生物教学中常常只有一位教学老师进行实验的讲解及课堂上的操作辅导,在有限的课堂里,仅一位老师往往不能对全班所有同学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解答。为此我校设立微生物实验课助教岗位,不仅能够协助教学老师顺利地开展实验,同时又能在课上及课下对学生进行充分和必要的辅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2)合理安排实验顺序。通过对实验顺序的适当调整,如可按照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分离与纯化、微生物计数及大小测定、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的顺序。使上一个实验的结果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开端,既减少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准备实验的时间,又能更好地让学生系统地理解理论课的知识,既可以突出实验专题的针对性,又符合实验综合设计的规范性。(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因实验条件有限无法进行的前沿实验,我院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介绍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现状、发展及相关热点问题。同时在微生物形态观察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小,难以用语言描绘清楚,可用多媒体图片生动形象地将各种微生物展示出来以明示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4)补充新设备以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许多实验室仍在使用一些老仪器、旧设备,跟不上现代微生物技术的步伐。我校实验中心新增设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交互式手写电子大屏等,不仅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效率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5)增加实验中心使用频率和盖度。面向我校本科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鼓励更多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参与到实验中来。既满足了学生对实验场地和设备的需求,又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6)网络课程中心平台建设。我校设有针对各个专业的网络课程中心,平台里有丰富多样的实验课件及视频,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通过实验课程论坛及讨论解决课上遗留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创新点,在与辅导老师在线讨论形成方案后,可以进入实验中心补充实验。(7)教学内容拟组合为7大板块。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细节和流程;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所涉及仪器使用,既有利于仪器使用和维护,也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和疑惑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讲授内容,并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对生物学习和研究有潜力和兴趣的学生,帮助学生设计创新实验等。

基础性实验:我院设置的微生物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接种;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显微镜的使用、细胞染色(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芽孢染色及鞭毛染色)及多种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的观察;显微计数与细胞大小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生理生化实验等。这一环节的内容主要是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打好基础。

综合性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带实验材料及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自主地选择综合性实验,如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使学生建立起采样、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分离与纯化、鉴定与保藏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等。同时依托综合性实验,促进课堂学习向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过渡。

趣味性实验:开设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如酸奶、米酒等实验,让学生相互品尝,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科研性实验:即将现有的科研成果引入微生物教学中。在现有条件下,我院将经典实验内容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了噬菌蛭弧菌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等教学内容[5]。较一般高校开设的微生物普通分离及常规染色增加了双层培养法、银染与相差显微镜观察等技术训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拓展综合实验及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平台教学潜力。

创新性实验:主要包括高校学生竞赛、申请的科研立项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参考。我院鼓励学生利用平时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可自行申报和主持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能力提高项目》子课题、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平台”,学生自主阅读文献、撰写标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验[6]。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考核方式的改革。针对教学内容中的7大板块,采用多元化考核及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弱化形式化的实验报告比重,强化实验过程和实际参与度比重,注重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的能力。考核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实验前预习考核:占实验总成绩的15%。鉴于实验前预习工作的重要性和忽略现状,由指导教师准备2~4道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关键问题,课前2分钟对学生进行评试,并将评测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部分成绩不仅能督促学生提高对实验的熟悉度,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使学生能够按时到达实验现场。实验准备:占实验总成绩的10%。将实验班分成几个小组,每次实验前由一个小组动手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与调试、药品称量与配制、接种与转种、灭菌、培养基配制等。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实验的具体全过程,以解决以往学生不会准备和安排实验等问题。实验操作、报告及结果:占实验总成绩的50%。该部分反映学生对具体实验内容的熟悉度和参与度,对实验内容进行常规的梳理,对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深层次问题的剖析和讨论。这部分着重考评学生结果记录、表述、分析和讨论能力,尤其注重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的提出。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10%。包括出勤、卫生及实验规范管理等,出勤即在上课前对学生是否来做实验进行考察;卫生即在每次实验后对实验室进行清洁与整理;实验规范管理即禁止食物和遵守实验室其他必要规定等。将出勤、卫生及实验素养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不仅督促学生按时参与实验,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做实验和维护实验室等基本科研习惯及素养。期末测评:占实验总成绩的15%。采取现场计分的形式,由教师进行巡视辅导,通过考查学生仪器使用及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检查实验数据及是否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等进行打分。加分环节:对于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的同学进行额外的加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结语

微生物学是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很强的学科,实践证明通过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设立研究生助教岗位,补充新设备及多媒体资源,全面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网络课程中心,重组实验课内容并增设科研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大实验等,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弊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实验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从而促进课堂学习向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渡。但微生物实验教学仍然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使学生能适应未来更高层次的研究,并为胜任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亮,陈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1,(1):426,830.

[2]赵银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40-142.

[3]王楠,李燕,朱伟,等.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7):171-172.

[4]王小丽,钟有添,谢琼a.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2):1817-1824.

微生物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浙江省指定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统一审批),运输过程中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办理,并对运输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进行规范包装。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之一。监督检查的形式,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到各地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是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三是通过实验室的自查和自我评估来发现问题和改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和完善、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交流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为各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如在全省生物安全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教工作会议上开辟经验交流科目,让在生物安全管理做的好有创新的实验室进行专题发言,以此推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师资培训从2005年开始省卫生行政部门就开始着手全省生物安全培训师资的建设工作,经过2期的重点培训为各市、高等院校、省级医疗单位培养了100多名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各地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上岗培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事先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并经过统一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经过2008—2011年的4年连续培训,目前全省接受培训的实验人员已经达到11411人。接受培训人员具体分布见表1。除了表中的培训外,2005—2007年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组织了3期培训,共计培训全省实验室骨干633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已经基本函盖了疾控和医疗等系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这些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均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资质。近年各地重点开展了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强化培训,培训工作在稳步推进。

实验室备案情况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了备案,至2011年12月底前,共有1154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备案,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统、医疗机构和个别大专院校(数据采自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效果。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154个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网上备案,其中BSL-1实验室有240个,占20.80%;BSL-2实验室有912个,占79.03%;BSL-3实验室有2个。1154家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两者占到总数的95.6%。在1154个实验室中有工作人员有5422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初级2776人,中级577人,高级2069人,人员培训获得上岗证书的有4776人,达88.09%。

示范实验室建设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起草了《示范实验室评审细则》。各地根据《办法》要求,第一轮有31个实验室申报,经过资料符合性审核,对5个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重点评估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防护设备使用等几方面的符合情况,同时对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现场评估。对经过考核符合建设要求的实验室,将分别授予“省级示范实验室”和“市级示范实验室”称号。

集中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负责审批。在办理航空运输时由经过民航组织培训并考核发证的人员负责办理,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包装。建立的这些审批制度和工作程序不仅规范了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输,也确保了运输过程的安全。

监督检查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建设,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既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也有接受主管部门和实验室所在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查情况除了及时反馈外,还有以书面形式要求整改,有的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另外,浙江省目前有2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和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评估,并还定期接受CNAS的监督评审及相关的安全检查。

交流学习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交流,强化管理,如利用各种工作会议、学术交流等开展交流培训等。浙江省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专题重点发言,得到卫生部和其他兄弟省市好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安排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思路比较新颖、管理有特色的实验室进行大会专题发言,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流,起到了学习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规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既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在管理中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提高。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强调结合实际,根据工作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和创新管理手段,取得很好的效果。浙江省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各地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手段上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如创新的地使用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备案系统,不仅实现网上备案,也为后期实验室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此项技术深受全国兄弟省份的好评与应用。

另外,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创建了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申报评审平台,将示范实验室建设作为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