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群众艺术论文

群众艺术论文

群众艺术论文

群众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如我馆音乐舞蹈干部多,我市书画名家齐,如何将这两部分资源有机整合,书画音乐会的创意就此浮现在,2013年年末,不同于以往唱唱跳跳迎新年,我们在室外举办了一场“‘描绘绿色•奏响春天’书画音乐会”,首次将中国书画创作与音乐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台上琴键跳跃、曲调悠扬,台下从容运笔、流畅洒脱,群众可自由往来穿梭,或驻足欣赏美妙的音乐,或亲近书画大家,品评墨香四溢的书画作品,现场气氛和谐温馨。其次,整合现代技术资源。现如今的网络时代,智能终端已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将现代技术资源与文化馆活动相结合,不仅在形式上更加新颖,还能够更好的适应并满足当代社会对群众文化的要求。以举办展览为例,日常的展览均以单向灌输为主,虽通过摆放展品、安装射灯、播放轻音乐等手段增强观看体感,但极少或无法了解观赏者反馈,如果引入微博、微信、网页等公众平台,将展出作品公布其上,利用网络投票、点赞、评论等功能,达到双向互动的目标,增加观展者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使观展者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最后,结合商业运作。目前文化馆采取全公益无经营模式,百分百靠政府拨款,这很有可能浪费文化馆的优势资源,无法积极地迎合群众需求,开展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不能靠政府完全包干,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寻求市场合作,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联合商家、企业等,充分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资源,从而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与影响。类比借鉴,力求突破,类比借鉴是指跟别的已有事物或方法互相对照,取长补短,借用别的事物或方法的某些属性、功能,推出另外一个新的事物或方法的创造技法。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中,学会运用类比借鉴,可以帮助扩展思路,避免陷入苦思冥想的原创怪圈中。日常工作中多留意国内优秀文化馆组织的活动,吸收其可用之处,组成创意元素库,以备日后策划活动之用。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注意事项

策划就是为完成某件事或某一个任务而筹划、谋划。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项目,事先都要进行认真的策划或企划,有的还要求形成完整的书面《企划书》或《策划书》。这种策划,实际上就是对该项目的创意、设计,对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同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也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一份周密的活动策划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点:

(一)、了解群众所需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其策划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体现群众的文化志趣,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任何活动前,群文工作者应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所需,从而明确活动目的、意义,确定活动内容、过程等。不考虑群众所需,闭门造车的策划方案,即使费尽心思,也吃力不讨好,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清楚自身条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了解群众所需的同时,也需要清楚自身条件,摸清可动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人,如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演员来源及水平,后勤人员保障、安保人员就位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物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物,演出方面的灯光、音响、道具,展览方面的展板、展品等,需事先统计;所谓财力资源,则是能够掌握的资金,及资金的分配。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活动策划才能有准确的内部分析。

(三)、明确活动定位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是东北乱炖,切莫机械地把想到的元素杂糅在一起。清晰的活动定位,有助于群文工作者在策划中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活动基调。如娱乐定位的活动,以开放性场地举办为主,采取游艺、表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则以轻松活泼、接地气为主;文化定位的活动,以室内举办为主,采取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策划内容突出文化内涵,符合社会审美趣味;特色定位的活动,多为特定时段(某个节日)的民俗特色展示,采取踩街、展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尽量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与众不同……一场活动可能只涉及一个活动定位,也可能兼容多个定位,策划过程中,群文工作者要注意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

(四)、考虑周密策划

群众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是多元的,但如果无法实现有效利用,则必将致使珍贵的档案资源成为一种摆设。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在文化传承、美学鉴赏、社会感召等方方面面的的影响,就必须把包罗万象的档案资源请出艺术馆、档案馆、文化馆,使其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焕发出更大的利用价值。

1 基于“可利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

笔者认为,基于“可利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增进社会大众对群众文化艺术的了解

群众性文化艺术的创作主体是社会大众,其欣赏主体也是社会大众。但是,社会大众所接触到欣赏到的群众文化艺术,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往往与同时代乃至同年代的文化环境、文化作品和文化素材是紧密关联的。对于许多既往的文化艺术作品,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深入了解,乃至于无从得知。从这个角度来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首先就表现在,其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能够充分地原汁原味地向生活在现时代的社会大众展示原有历史时期创造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使其获得更多更大更广的群众文化体验,增进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认知。如果说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那么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则能够充分起到对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传播,让绚丽夺目的文化成果源远流长。

1.2 深化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规律性认知

对群众文化艺术进行档案管理并加以利用,其更大的价值不在于为历史制造一个封存和缅怀的空间,而在于为总结历史的规律提供可能。换句话说,我们要通过对既往群众文化艺术的研究,获取更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带有规律性、普适性的文化艺术财富。这一点,是与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特性紧密关联的。群众文化艺术是文化艺术大类中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带有浓厚的民间性、群众性和乡土性,它除具一般文化艺术档案的规律和共性外,还具有独特的群众化个性。由于群众艺术家们来自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生活阅历、思想观念、创造理念各有不同,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导致群众性文化艺术没有一般的文化艺术那样整齐划一,而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的,因而他们的作品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们通过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可以充分实现对不同文艺风格、文艺特点、文艺形式的规律性研究,从中总结出带有共性的东西,增强对群众文化艺术的理性认知,把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认知从单纯的“草根”意义中延伸出来。

1.3 推动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繁荣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凝集了许多时代的艺术成就。照片、手稿、记录,通过各种相应的物质载体、技术手段记录下来的丰富的文化群众艺术档案,是各类群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历史凭证,也是群众文化艺术交流、借鉴、提高、发展的重要艺术理论基础,更是当代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活动、创作、研究和创新的源泉。因此,充分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站在今天的条件下审视未来的群众文化事业,必须以历史为根源,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积极地从中去寻找素材,开拓视野,获取灵感,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进行群众文化艺术上的再探索、再加工、再创造。

2 影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的现实困境

客观分析,基于观念性、技术性、方法论等各方面的原因,当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尚不充分,乃至于面临重重困境:

2.1 观念层面

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性认识不够。认识上的不充分其实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并不涉及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与否,而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本身的不重视。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档案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更是务虚的东西,如果说经济数据档案、人事档案还能给单位创造效益,或者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不得不管理一下,那么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则实在是一文不值,只要做到不丢失就可以了。这种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忽视乃至于轻视,其实不仅仅反映出人们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也充分说明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缺乏认知,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层面的认识不足。其实,正是因为人们认识不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才导致人们不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本身,而恰恰又是因为对档案本身的不重视,反过来使得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认识上的不充分,带来的是双向的副作用以及二者之间非良性的循环。当许多场合需要使用到一些珍贵的群众文化艺术传承品时,当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可以得到发挥且应该得到发挥的时候,往往是查无此档、空迹于案。

2.2 技术层面

收集手段和管理水平不足造成价值削弱。我们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具有价值的,然而这种价值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性,还需要通过人们的收集、加工、整理,才能得到彰显。但现实工作中,往往由于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的种种缺陷,极大地削弱了许多群众文化档案资源的价值。一方面,有利用价值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得不到充分收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创作者往往认为这些档案归属个人所有,经常会出现不愿意移交档案管理部门的现象,大大影响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归档工作。反过来,由于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门类和种类太多,加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试实体的收集,而轻视研究和预测社会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使得很多有价值的群众文化艺术没有进入档案工作者的视野,难免被遗落忽视和过滤掉。另一方面,收集到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未能得到有效保存,减低了其原有的价值。很多单位在对文化艺术档案的保管中,客观上保管条件并不理想,并不完全具备恒温、恒湿、防虫等保管条件,造成很多群众文化艺术作品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未能存在专门的库房里。这样一来,难免影响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长期保存,破坏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以致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无法利用,失去原有的利用价值。

2.3 载体层面

缺乏良好的面向大众的公共化展示平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不同于经济档案、人事档案,这些档案要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使其充分地展示在社会大众面前。但是,当前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在对外开放上,还基本上保留着一般档案管理利用的三个特性:一是原件的直接提供利用,即直接将档案原件提供给利用者;二是复制件的提供利用,即将档案复制品提供给利用者;三是编研成果的提供利用,即将经过加工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这三种方式,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被动式封闭的模式上,使得社会大众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当前,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很大程度上都会与互联网发生关联,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也因此产出着相应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档案共享技术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原地踏步踏,那么,显然无法实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与社会大众的近距离互动,使得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源最终不得不成为一种摆设。

3 增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的路径分析

当前,整个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之下。以文化软实力助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焕发更大的“可利用性”。

3.1 坚持固本强基,进一步夯实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资源配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从人、财、物等方面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群众文化艺术单位要审时度势,把档案管理和利用纳入领导职责和单位管理目标,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财政投入,将更多的配套资金投入到保护管理和维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上来。合理引入市场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切实加强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室硬件建设,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保管设施。当然,除了财力物力的配置以外,最为重要的乃是人力资源的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大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选任和培养力度,提高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全面掌握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知识,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备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为开发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打下坚实基础。

3.2 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价值含量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有价值。要从观念入手,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部门的档案服务意识,转变那种认为档案材料只有保管作用的思想,变消极保存观为积极利用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材料的利用价值。要充分考虑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的可欣赏性、可收藏性和可增值性,将群众文化档案的利用者及其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在满足利用者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要以需求助开发,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部门与外界的联系,建立专门的需求信息反馈处理机构,不断获得各种利用需求的信息。采用专业方法和现代技术,从所收藏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发掘有用的信息材料制成档案加工品,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并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及其需求变化来确定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产品的开发范围及开发程度。充分考虑公众使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客观条件,满足其缩短查找档案、资料时间的需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文化艺术档案的畅通性和便利性。

3.3 坚持面向网络,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传播平台

在信息网络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要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必须依托高度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载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以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电子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对信息化的群众文化意识档案加以组织、整理,将以纸质、音像、光盘为载体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模式并上传到网络。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场所建设,借助计算机网站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连网阅读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网络化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档案服务,切实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网络化互动式吸引,为利用者创造一个开放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分享环境。当然,对于一些年代较久远或者体积规模巨大的实体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只能是进行实物展览等,因此并不能简单地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传播模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信息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其高度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固然带来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便捷与便利,但是网络安全的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在技术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传播利用必须高度重视并时刻警惕因信息技术的漏洞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宫晓东.群众艺术档案工作特点初探.档案学通讯,2005(4).

2詹锐.“两个体系”建设重在强化档案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浙江档案,2009(6).

3程茜茜.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4张建洁.浅谈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舞台,2011(6).

5许天娇.网络元素融入企业 群文品牌时尚多元.群文天地,2011(4).

6田丽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有效途径.黑龙江档案,2011(3).

群众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美术艺术;可持续

1美术艺术的内涵和特点

1.1内涵

情感内涵。美术艺术以民间工艺美术为切入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独具匠心的展现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母亲用机杼为女儿制作陪嫁的衣衫,彰显了慈母之爱;姑娘绣荷包送给心上人,体现了情意;农村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鞋,玩耍用的泥哨、风筝;农村的窗花、灯彩,节日的年画;彝族的漆器,贵州布衣族的蜡染,蓝印花布,等等。上述民间工艺品,无不融入了劳动者的深厚情谊,体现了自然真挚的美的创造,彰显了美术艺术的无限魅力。

文化内涵。任何一件工艺品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是思想和艺术的文化结晶。主要有:民间服饰儿童肚兜上的“五毒”图案,意味着为孩子的平安活泼、免灾去疾祈祷,寓意孩子能够受到图案中动物的保护;民间的大红剪纸,以鱼、鸡、蝙蝠等动物寓意“有余”、“大吉”、“多福”等,以植物象征“石榴多子”、“喜上眉梢”;木偶、皮影戏,面塑、纸玩具,模板年画,等等。上述民间工艺品遍及生活各领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1.2艺术特点

民间工艺美术不取材于金银,而取材于天然素材,把劳动者的真情美意尽化物中,这正是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命力所在。一是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无数智慧的产物。古代民间工艺美术设计集抽象、逻辑思维于一体,如“九连环”、“祖先锁”、“华容道”等智力玩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依然影响深远。二是简单中带有深刻。民间工艺品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科学思维。如河南浚县的“泥哨子”,利用空气、泥胎壁的磨擦而发出声音;老北京的“鬃人”,利用的是磨擦、敲打产生“向心和外离”原理。我们应该从这些民间工艺美术中汲取前人智慧,继承艺术创作中的科学思维。三是开拓创新。之所以民间工艺美术经久不衰,原因就是其不断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不断吐故纳新,不断赋予民间工艺美术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

2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群众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具有强大的传播和整合功能。加快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创作更多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有利于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扬和谐精神,促进社会各领域文化的和谐,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获得普遍社会认同。群众文化艺术中蕴含着传统道德因素,如“文以载道”、“寓得于情”等,由于其广泛的群众性、娱乐性,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载体。群众文化艺术精品,可以陶冶情操,塑高尚品格,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2)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群众文化艺术在普及知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人们认识自然、社会,锻造生活能力,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经验载体。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的交流作用,有助于人们身心愉悦,增长知识和本领。群众文化艺术互动具有广泛、灵活、实用等特征,为人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有利于人民科学素养的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有效弥补了人们离开学校之后知识学习的滞后,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整体素养,让人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长本领,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美术艺术为例

群众文化艺术关系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关系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特别是美术艺术快速发展,对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品味、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从创作理念、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实现美术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1)创新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理念。及时更新创作理念,是推进美术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纵观美术艺术作品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抓住“文化是根”这个规律,是创作美术艺术作品的根基。一方面,组织有关力量,梳理、总结反映各时代文化特征的美术艺术精品,并采取抢救性手段加以保护,收集和抢救民间美术艺术作品,并对其进行复制保存。这有利于调动美术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性,不断开拓新思维,创作更多新的精品。另一方面,创新作品应把握“文化是根”的规律,注重挖掘美术艺术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符合当代思想、人情和社会发展;充分反映美学特色,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入现代科技,注重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的融合;能经受住市场大潮的洗礼,注重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美术艺术精品。

(2)建立美术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完善美术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是推进美术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第一,搭建美术产业发展平台。建立美术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发展画廊、拍卖行,培育更多优秀的中介机构和艺术经理人,做好美术艺术品的流通和销售环节,实现艺术品的商品属性;第二,促进美术产业和科技结合。强化美术产业和科技的融合,如数字和公共艺术、动漫等,开辟“复制业”新途径,促进美术艺术真正形成产业;第三,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加快美术产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优秀艺术家,更加注重培训一批懂经营、管理的艺术经理人,运用市场化来运作美术艺术品,促使美术艺术品产生资本利润;第四,促进美术产业和其他艺术产业的融合。积极推动美术产业和动漫、汽车产业结合,如把“哥窑碎片”放在汽车上或者把黄花梨镶成汽车内饰,通过这些创意产业发展,扩大美术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设立美术艺术基金,关注美术家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努力让美术艺术家和美术艺术精品“高贵”起来。

参考文献:

[1] 杨惠.论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2] 莫建文.浅谈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美术大观,2012(7):94-94.

[3] 黄辉全.文化创意――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9-52.

群众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舞蹈艺术自身具有的深厚艺术文化,通过舞蹈外在的表现载体,对人们进行道德层面的渗透和教育。舞蹈艺术通过外在的肢体表现形式,为人们提高强身健体的方式,透过表面的艺术功能,可以发现舞蹈艺术在道德层面的培养教育价值。通过舞蹈艺术,能够将人们内在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体现出来,对个人人格的塑造有着一定的体现,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观念。优秀的舞蹈作品和具有社会价值的舞蹈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领悟舞蹈艺术文化,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例如,舞蹈《俏夕阳》,由一组自由的退休老人自发组织的舞蹈,所表现出的则是一种老有所乐,健康向上的乐观精神。通过舞蹈所表现出的艺术价值是巨大的,鼓励老年人应该学会自己创造幸福,积极向上,发挥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关于舞蹈艺术深层次的价值体现中,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要将审美和道德教育进行相互结合。舞蹈的艺术审美价值中,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在于通过肢体表现为媒介,提高舞蹈的感染力,通过抽象艺术进行形象教育,对舞蹈艺术中的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充分体现,促进人们对舞蹈艺术蕴含的价值的接收和理解,充分体现舞蹈艺术表现的功能。因此,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舞蹈艺术能有效提高审美水平和道德水平。

二、体现德育功能,培养健全品格

群众文化中舞蹈艺术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德育功能。从古至今对舞蹈艺术的解读中,往往会触及到舞蹈艺术的德育作用,“礼乐诗书”中的“乐”,可以理解为音乐舞蹈艺术,乐者在其理解的过程中,要注重“洁静精微”,即德育。舞蹈艺术的影响教化作用具有潜移默化性,在无形中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使心灵得到净化作用。通过舞蹈艺术的感知德育作用下,有助于人们形成真、善、美的健全性格,形成关爱、友善的美好品质,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在舞蹈艺术的德育中,还包括舞蹈自身所具有的品格精神。在舞蹈练习和排练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不断磨练人们的意志,具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十分重要。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提倡发扬能吃苦、不退缩的精神,培养人的逐渐坚强、勇敢的强大内心,坚韧、无畏的精神是舞蹈训练中的重要精神。同时舞蹈艺术的最后呈现,是通过众多人共同的努力成果,因此在舞蹈排练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人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并在舞蹈排练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充分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唤起创新思维,提高智力开发

群众文化中,舞蹈艺术在思维和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艺术的实践作用,能够提高人们在实践生活中的运动频率和运动节奏,促进大脑发育,有效开发思维的创新。在智力开发中,全面提高人们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增强记忆力,发挥创造力。舞蹈艺术的开展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促进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左右脑发展平衡,提高想象力。据调查表现,经常开展舞蹈艺术活动,对开发人类思维和智力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艺术中的节奏美、人格美以及艺术美开发舞蹈者心智,促进舞蹈者各种能力的全面进步。另外,通过舞蹈能够有效提高智商和情商,增强各方面的协调性,提高人们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强健体魄,健美塑形

群众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专业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08-01

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相互不可分离。群众文化囊括了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渗透到世界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群众文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平台。对于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而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对整个社会则具备多种功能及意义。它能在全体人民中起到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娱乐身心、沟通感情、增进融会等多种作用,对人际社会的和谐共存发挥着积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群众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要求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在面对多元文化发展的境况下,对于从事群众文化艺术的工作者来说,都需要找准定位,以文化艺术创新发展为目的,结合专业的艺术文化,积极的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1.对群众文化、专业艺术的认知

1.1群众文化。我国群众文化的含义具有双重性,从现象层面看,群众文化历史悠久,它几乎贯穿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广泛存在于全世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从建设层面看,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我国早期革命战争年代宣传革命真理,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教育鼓舞群众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将这一革命传统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娱乐和交流、仪式和团结、群体认同、符号和特征等方面的功能。

首先,娱乐和交流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也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群众文化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其次,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增强社会团结,凝聚社会成员,在一些少数民族或民族村寨这一点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宗族、社区的人们往往在礼仪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增强团结。在大城市中市场经济较为发达,人们往往通过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来增进人们之间的友谊。第三,群众文化的另一个基本特性为群众性,因而群众文化具有群体认同的功能。第四,在现代社会中群众文化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符号和象征的作用,群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风土人情最独特的反映,因此不同民族和地区都很重视通过具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来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

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群众文化可以为主导文化提供发挥的平台。群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专业文化或者专业艺术的母体和源泉,群众文化的发展为专业文化和专业艺术的发展提供基础。我国的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存在先天缺陷,我国群众文化具有重实际工作、轻理论研究的传统;其次,对理论研究的忽视导致研究理论和方法欠缺,研究深度不够;再次,严重缺乏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理论关照。

1.2专业艺术。专业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艺术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生力军;是政府部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工作的主要阵地。建国以来,我国专业艺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硕果累累,艺术舞台色彩纷呈,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演出市场异常活跃,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文艺事业回到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发展轨道上来,涌现出大批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使我国文艺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黄金时代,也为我国专业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艺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还没有形成自觉和强烈的文化产业观念,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市场的运作还没有完全到位,文艺队伍的科学技术水平、知识结构以及管理水平都还不够完善,还远达不到产业化要求;就艺术产业而言,现代艺术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

2.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相互关系

群众文化与专业的艺术相辅相成。艺术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文化艺术需要被社会大众所理解,所接受,群众文化就足以贴切的体现出这一点。然而艺术又是高于生活的,群众文艺的提高,有赖于专业艺术的引导和影响专业文艺的发展,也必须从群众文艺中吸取养料,两者在发展中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群众文化是专业艺术成长的土壤,为专业艺术的发展提供无穷的滋养,而专业艺术又引领和规范着群众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以专业艺术为尺度,借鉴专业艺术的发展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味,专业艺术则需要借助群众文化的广泛性进行普及。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坚持实施精品战略,统筹协调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工作,不断提升文艺创作水平。不论是群众文化,还是专业艺术,都要树立品牌建设的目标,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内容、艺术理念,精心打造艺术魅力强、经得起时间检验、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精品,使其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精美而丰富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要坚持"面向群众、心系群众、培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原则,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让更多的群众看到精品、喜爱精品。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也日渐提高,对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文化与艺术要和谐发展,群众文化的审美要借鉴专业的艺术,提高群众文化的生活水平。艺术的普及要被群众所理解,要知道艺术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一句话或者一件事物都存在着艺术。要高度的重视群众文化的质量,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欧洲历史上有"文艺复兴",放眼我们新中国60多年来的中国文化面貌,也需要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来传承和发展,更需要加强艺术与群众文化的联系。

3.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相结合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缺陷,长期以来,人们对群众文化有着陈旧的思维定势,一说到群众文化,人们往往认为是低俗文化的代名词,多数人对于这类的文化活动不屑一顾,除了请个戏班子,拉出几台大戏看看,就没有什么了。因为这样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对于群众文化的淡漠态度。很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所谓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经常只有一些老年人在一旁津津有味的观看,然而更大的青年群体,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样也就造成人们群众对于这类活动的淡漠,越来越脱离群众。

专业艺术在某些方面也是有些遗憾,当代艺术的学术性很强,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能被大众所解读和接受。经常听到有声音说"欣赏不了",艺术无法被人们所理解,无法欣赏的"艺术品"说白了就是对群众的一种愚弄。社会大众需要的是通俗易懂的文化,这样才能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

因此,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有内涵,结合艺术的专业性,来推动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提升,也为艺术走进生活提供一个很好的渠道。很多人都认为,艺术都是高深的,所以艺术在走进群众文化生活中,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艺术是需要贴近生活的。脱离生活的艺术,也就不被人们所理解,就没有观众,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融入大众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群众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正准确的体现了这一点。群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艺术。民间的手工艺品,艺术表演等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多重创新的元素,使艺术更加深入群众生活。群众文化与艺术是相互传承和发展的,是共存的。

4.促进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工作发展繁荣的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机制。首先是资金投入,需要构建更多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政策调控,更加积极充分的发动群众,参与到文化生活中来。建立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积极带动群众文化生活,这样既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文艺生活的积极性,又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起社会的力量,鼓励一些企业多兴办一些公益的文化艺术活动,使群众文化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使文化艺术产业形成一个市场体系,让艺术生活更全面的贴近人民群众。其次是人才的投入。群众文化艺术要面向大多数的群体,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需要丰富起来,要真正的与艺术结合。要不断加强文艺骨干的培养,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对专业艺术的学习和感悟。群众文化的兴起,更需要新生力量的注入,需要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来影响人民大众的艺术生活情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要多走进生活,走入人民群众。多为人民大众奉献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鼓励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为专业的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推进艺术事业的发展。所谓"高雅"的艺术与"民俗"的文化生活结合起来,相映生辉,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