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第1篇

摘 要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在高校校园中已经非常普及,“教体结合”的改革在体育专业院校运行的非常顺利,同时对学校群众体育及全民健身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学院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访问及研究,了解到学院开展的体育竞赛与课堂体育教学的相互融合对学院群众体育活动的影响,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可利用的建议。经调查、分析发现,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多样化的,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也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融合 群众体育

群众性体育活动历来被认为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无论是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各球类项目、操类项目等的比赛,各体育项目的俱乐部成立等等,都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的体现,也是学校体育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补充的最佳展现,这些都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长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是反应学校体育工作成绩、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是体现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集中展示。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实行效果,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发展高职院校群众体育活动,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是否有一定积极的影响,需要何种资源条件,影响因素等都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从“结合”到“融合”经历了漫长的改革,近年来,“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中组织相关竞赛,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都可以在课堂组织教学比赛,并融入相关裁判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院体育发展现状

学院力争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无论是在办学特色,还是在教学管理以及学生课程设置方面都经过严谨的过滤与审核,并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工并举、崇尚实用”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认真实施“特色化、本土化、智库化发展工程”,扎实推进“文化强校”建设。学院由最开始的建校500人,到现在万人的规模,各项学科的发展目标都在不断的深化、细化,体育发展的目标也逐渐达到顶层设计。学院体育工作者为完成学院办学目标,在体育工作方面加倍努力,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还是在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为学院建设“文化强校”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一)学院体育课程项目开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最开始的篮球、足球、健美操仅三项运动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到现在又增加了武术、乒乓球、瑜伽、排球、羽毛球、网球六个选项,一共九个选项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不仅满足了学院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为满足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院成立了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成立为学院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且使学生的行为角色由被动向主动转移。

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组织的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策划、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院俱乐部由学生进行管理,设置管理机构及管理机制,组织活动、竞赛都能得到学院的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起到辅导和引导的作用,使得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井然有序,对学院的群众体育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学院体育竞赛的发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以来,一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举行的井井有条,学生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加,积极性越来越高;运动会中涉及的项目也逐渐增加。学院运动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学院领导、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师生同乐,共同锻炼,享受体育的乐趣,享受集体锻炼的快乐。

学院成立田径队和篮球队,并参加广东省的相关比赛,每次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特别是2013年12月田径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由九名队员参加比赛,取得了团体前八的好成绩,为学院挣得了荣誉。这一荣誉对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激发作用,为学院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学院篮球队的成立不仅为学院每年一次并且持续近一年的“学院杯”篮球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院整体的篮球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创建出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上是本人对学院2012级、2013级固定在校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随机调查,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大致情况,即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通过表1的数据只能得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否积极,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所以,本人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随机访问,并一一记录下来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了解到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机:(1)喜欢运动;(2)锻炼身体,劳逸结合;(3)减肥,塑造良好的体型;(4)为参加学校相关比赛而锻炼,比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等;(5)看到田径队、篮球队和健美操队为学院挣得荣誉,也希望自己能参与,为班级争光添彩,并且提高自己;(6)受到老师的感染,在上体育课中觉得很快乐,老师的情绪和教学魅力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1)不喜欢运动,觉得很累,或者是喜欢运动但是找不到同伴;(2)喜欢的运动学校没有,或者同学之间没有水平高的,提不起兴趣;(3)学校的场地、资源不够,想去打球没有场地,特别是女生不愿意与男生在同一片场地上打球;(4)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体育项目都做不好,不好意思。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访问与讨论,了解到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学院体育俱乐部组织和开展的各项比赛,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规模的壮大,不仅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而且推动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础。

(二)建议

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更快、更好、走的更远,为解决学院学生想运动、运动难的问题,可以从学院的体育教学资源入手,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运动竞赛,将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在学院更好的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展体育教学项目,考虑到有身体或心理缺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困难,并给予解决;开设某些学生和教师能同时参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类的项目,不仅能让学生与教师锻炼身体,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国粹――武术的博大精深之文化,让学生在运动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学院创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试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6).

[2] 钱耀庭,等.学校体育学[M].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第2篇

1.1举国体制最大限度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进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以51枚金牌登上了金牌榜首位,奖牌总数达到历史的新高。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举国体制在奥运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这一体制,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确立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先优势。集中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我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分不开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基础薄弱,必须在资源调配等方面下工夫,举国体制便为竞技体育崛起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竞技体育的进步,能够唤起观众对美、力量、速度的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荣誉、乐趣、活力、尊严、理念多方面精神需求。

1.2奥运会对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

1.2.1奥运会促进了群众体育自发意识和学校体育的竞争意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人民群众自觉健身的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了显著的变化,群众体育也相应地有了较大的提高。“谁是球王”乒乓球争霸赛、羽毛球争霸赛、足球争霸赛等一系列赛事的开展,从全国组织海选直至最后总决赛展现了我国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方面的广泛普及。体育场馆、健身广场扶植,广场舞、健身舞在城市、乡村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更好地迎合了大众的健身诉求。北京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体育举国体制和选材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基础体育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举国体制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1.2.2体育设施建设在奥运会后起到促进作用奥运会为北京留下了众多具有国际水准的体育设施,这些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备、专业性强,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北京奥运会后的“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的城乡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经常性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比例逐年增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扩大,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日益融入群众生活,健身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相应地群众对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广场、体育健身器材需求也是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全民健身工程的推广普及,在全国各地建成了市、县、乡、村的体育健身网络设施,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投入不断增加,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1.3体育文化交流在奥运会后得以加强奥运会是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盛会,集体育、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浩繁内容于一体。以奥运会为载体,中国的优秀文明、特色体育、体育理念及体育活动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不同的体育意识形态得以整合创新,在接受外国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和进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兼收并蓄地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国内的赛事、体育教育、全民健身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

2奥运战略与群众体育之间的抵牾

2.1全民健身在奥运战略的大环境下地位降低随着人类社会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竟技体育在体育工作中必然是重中之重。奥运会的金牌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现阶段,我国必然要把竞技体育摆在体育工作的中心。因此,在目前我国有限的体育资源条件下,必然要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从而使竞技体育和群众、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如今,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城市和乡村间的不平衡进一步拉大。

2.2东部沿海和西部,城市和乡村体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因素等条件的影响下,各地经济水平落差较大,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如此,体育消费作为一种非必须的消费类型,体育的发展在各地表现极为不平衡。在我国比较落后的西部农村以及老、少、边、穷等地区,很多人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很肤浅,更谈不上参与其中了。据调查,在我国沿海地区等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群众体育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西部的农村贫困地区,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努力,所以就根本谈不上健身了。这些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落后,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观念更是淡薄。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周边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更进一步拉大了我国较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异。

2.3我国群众体育及学校体育加速发展的必要性现今,我国大多数农村体育运动的程度是较低的,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较低的体育运动水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体育文化在增强广大农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尽人意,农村为疾病的高额医疗费用致贫、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农村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下,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很难打开局面,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均场地面积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相对较少,农村学校和城市相比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我国不仅要在国际的重大比赛中夺取更多的金牌为国增光,还要通过普及群众体育来增强国民体质。体育运动的发展要以国民健康为本。

3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之路

3.1发展群众体育要从提高现有水平入手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没达到发达程度,群众生活习惯和理念不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下,体育活动是在人民群众中普及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发展群众体育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特别是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在群众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得不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阻力。设施管理不到位、缺乏懂管理人才,在基层尤为突出,因此,在具备普及群众体育的条件以前,发展群众体育要从提高现有水平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到完全具备普及的条件后,再全面发展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53-02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体育强国,既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运行体制逐步完善,我国文体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可以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比较充足的物质供给和知识供给。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科学运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了巨大消费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提升体育水平的新方法,努力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体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宏观层面的问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不协调,阻滞了体育强国战略的执行。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脱节

在“奥运争光计划”的引领下,我国制定了“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竞技体育发展策略,在全国范围内协调资源,集中选拨、培养、训练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目标就是拿名次、获奖牌。这种举国机制催生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使我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瞩目成就。

但是近年来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却相对落后,群众特别是中青年人群体质下降,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健康类疾病增多,并有向青少年延伸的趋势。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群众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也凸显了现行群众体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群众体育发展落后,必将导致竞技体育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持续优选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也难以产生更多的金牌项目。

(二)区域体育发展水平失衡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各地区体育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方面,在培育优秀运动员、全运会成绩、奥运会贡献等方面,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群众体育的普及方面,在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率、体育设施、人均场地面积、体育消费水平等比较中,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明显高于落后地区。三是学校体育方面,先进地区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到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中,对在校学生也进行体育特长方面的奖励,但部分地区对学生体育锻炼不重视。

这一问题,不仅阻滞了落后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降低了地方政府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丧失积极发展区域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动力。

(三)运动员文化和素质教育缺失

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下,采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运动员。这种培养将“获得好名次”作为最主要的培养目的,片面注重体育技能训练,不重视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少数专业运动员文化技能和道德素养的缺失,出现了一些不守纪律、自由散漫等行为。另外,也导致了运动员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出色的体育明星可以广告、真人秀等商业活动,获得巨额收入,而大量普通运动员的薪酬相对微薄。

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运动员自身素养和培养方式的问题,但会引发更深层的问题。诸如:由于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短期性,大部分运动员并不能在服役期间获得好名次,也不能获得充足的物质基础。而退役后,由于缺乏其它工作技能和学历,也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这不仅会影响大部分运动员从事体育事业的信心,还会降低体育专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丧失体育强国战略的群众基础。

整体上看,产生上述三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没有实现包容式发展。其中,^度强调“效率”,片面发展竞技体育,导致区域体育水平差距较大,运动员之间收入差距大。没有重视“公平”,导致忽视群众体育的基础性作用、不能保障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等现象,难以形成全民运动、持续培育体育人才。

二、包容性发展理论解读及借鉴

(一)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包容性发展理念提出后,被应用不同层面和领域,到众多组织和学者也对之进行了不同解读。笔者认为,符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解释为:秉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促进机会平等和收益平等,鼓励个体更加广泛且平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就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发展理论包含三个重要因素:机会平等、生产性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简要来说:包容就是“公平”,就是给予个体公平的竞争机会,并依据个体的努力和能力给予平等收益,这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础。生产性就业是指生产效率较高的就业和劳动,就是强调高产出的“效率”,这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核心方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普遍激发个体积极性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高产出就业劳动,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体育包容性发展的界定

国内外对体育包容性发展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借鉴包容性发展的一般含义和要素,本文认为:体育包容性发展,是指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通过政府制定管理规划和提供公益支持,通过体育企业提供有偿支持,并重舆论导向和市场调解作用,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率,提升竞技体育产出率,引导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体育发展基础的机会均等。人人享有参与体育的权利,平等地参与体育发展的过程,享有体育发展的机会,共享体育发展的成果。不同地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对话。求同要求体育发展的总体方针、方向是一致的,存异是尊重别人的发展方式、发展项目。二是体育发展动力的高效率。要通过政策规划、市场调节、舆论引导等多种策略,鼓励群众、专业运动员、企业、媒体、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注重投入产出比,要在各取所需、追求自身价值获取的基础上,提升体育发展效率。三是体育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通过发展群众体育,不断发现并培育优秀运动员,不断提升体育消费需求。通过发展竞技体育,不断树立运动标杆,鼓励全员健身,并直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通过改进学校体育,提升运动员综合素养和工作技能,打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壁垒,消除竞技运动员后顾之忧,并缩小收入差距。

三、我国包容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做好宏观协调,确保发展机会公平

一是要加强合理规划能力。国家要依据国情和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引导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地方政府要以发展区域体育产业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体育企业,丰富区域体育物品种类和供应量,为全面发展体育夯实物质基础。二是鼓励体育服务行业的发展,大力推行健身教练、各体育项目教练资格认证,并鼓励体育服务类创业。三是评定加大公益性体育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促使落后地区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四是通过舆论引导和广告宣传等措施,培育全面健身、科学运动和合理养生的社会文化。五是将体育协调发展作为对下级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设置合理的权重,督促下级行政单位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二)企业要提升效益,满足体育消费需要,保障发展效率

一是要实施精益管理,消除浪费,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二是依据市场需求,努力研发符合当代群众生活习惯的新体育产品和新运动项目,再创造新市场、获得新利润的同时,吸引更多人群形成持续运动的习惯。三是积极开办运动培训业务,聘用退役运动员作为专业教练,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科学运动知识,还能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四是积极与体育管理部门合作,鼓励体育用品的使用者关注重要赛事,提升体育运动关注度。依据学员成绩,鼓励体育类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参加比赛,提升学员积极性,并提升企业知名度。五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扩大体育用品的宣传力度和销售范围,并有偿提供体育运动锻炼视频等资料,方便群众学习并参与运动等等。

(三)其他相关群体要积极参与,实现体育协同发展,促进我国体育持续发展

一是媒体要将宣传引导。对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合理的健身方法、良好的健身案例等正面信息,要大力宣传赞扬,坚定群众持续锻炼的信心。对运动员违规、不良运动习惯、因不运动造成的疾病等负面案例,要进行曝光和批评,不仅维护良好的运动风气,还要引导群众合理运动。二是学校重视学生的身体培育。通过适度增加体育类课程数量、拓展体育培训项目等措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牢固的运动习惯。对体育专长的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经济管理类、工程类、社会学类等知识的培训,增强这些学生的就业技能。三是街道办、居委会等基层单位要积极发挥服务职能,合理组织活动场地,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定期维护公共运动设施,保障群众运动顺畅开展。四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身要重视群众体育,配置员工需要的体育设备,定期组织职工运动会或健身活动,并发放奖励,鼓舞员工参加运动、持续锻炼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新常态”理念的提出,为体育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体育的包容性发展。我们要真正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单纯依靠竞技体育的在奥运会上的争金夺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良好,体育发展地域平衡,体育项目发展均衡,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文化程度相匹配的,既兼顾效率又兼顾公平的新型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我国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当不必问题,积极探索我国体育革新发展的新机制。本文借鉴包容性发展理论,提出体育包容性发展新的界定,并提出“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多方参与”的实施策略,期望能启发政府、社会、企业、人民群众、其他利益群体的思考,进行更多的研究,为推进我国体育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2014年APEC峰会专题:发表重要v话[N].http://.cn,2014.12

[2] 陈林会.竞技体育包容性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2013(9)

[3] 杨浩然.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选择――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D].武汉体育学院,2013(6)

[4] 邸玉娜.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测度与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16(2)

[5] 苗治文.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包容性发展[J].体育学刊,2013(11)

[6] 马向前.包容性发展理念下中国竞技体育优势对外合作输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7)

[7] 汪波.体育公共服务包容性发展理论、实践与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5)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韩国;中国;后北京奥运时代;大众体育;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18-04

A Research On relevant mass Sports Policy of Japan,South Korea

and China Before and after Holding Olympic Games

YAN Hua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 001,Henan China)

Abstract: After holding Olympic games,the mass sports in the Japan and south Korea devel oped at a rapid speed due to the successful holding of Olympic games. After Bei jing Olympic Games,how to promp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chin a is focused by the public.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rehensiv e analysis,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the mass sport 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in hope of providing rational referen 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ss sports

Key words: Japan;South Korea;China;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s;mass s 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如果说2008年奥运圣火在鸟巢上空点燃的那一刻,一起被点燃的还有中国亿万人民热爱 体育运动的热情火焰,当北京奥运会的帷幕徐徐落下之时,我们不但为我国运动员的成绩欢 呼雀跃,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此同时,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 者是否应该深入思考北京奥运将会给中国和中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什么?中国体育从观念到行 为,从理论到实践,从体制到机制,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会发生一个怎样的改变?对这些 问题做出深层次的科学认识、研究,与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的迅速发展至关重要。

日本、韩国分别于1964年和1988年主办了夏季奥运会。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两国的大众 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对这两个亚洲国家在奥运会后大众体育的发展措施进行剖析、研究, 对后北京奥运时代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日本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个民族的自我认识绝不仅仅是只观察自身,而是在自身与其他民族、自身和世界的比 较中完成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适应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美国研究日本的著名学者 埃德温•赖肖尔曾经提出:“日本人的出类拔萃之处,与其说是模仿性,毋宁说是特殊性以 及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时,又不失去自己文化特征的才能”[1]。日本人对 外来文 化采用的选择原则和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强大改造力,使自己的文化不因吸收中国文化而 中国化,也不因接受西方文化而西方化。不论哪一种文化,进入了日本最终都日本化。

日本1964年成功举办的第18届东京奥运会便是日本积极吸取西方体育文化、给日本传统 体育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典范。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后的日本调整了其教 育政策,学校体育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就带动了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营造出发展竞 技体育的大环境。为了保证体育的发展,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许多相关法规政策来促进体 育的发展(表1)。作为一个战败国,日本当时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萎靡。为了重振民族 精神、树立自信心,就需要寻找一个“兴奋点”来调动国民的积极性,日本当局把目光投向 了竞技体育,树立了侧重“提高”的体育发展方针。

日本经济在50年代的迅速发展也为日本制定侧重于“提高”的方针并决定申办奥运会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自己,东京奥运会的相关经费达到1兆800亿日元, 折合30亿美元,这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日本国家年度预算的1/4左右[2]。东 京奥运会上,日本达到了竞技体育成绩的巅峰,一共获16金、5银、8铜,列世界金牌榜第三 ,展示了“偏重提高”的体育方针的硕果。

年 份具体政策基本内容及目的1947.6《教育基本法》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完全发展”与“造就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确定体育也 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61.6《体育振兴法》该法的颁布预示着日本发展体育的重心开始侧重于“普及”,该法明确从法律上对体育设 施和经费的使用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为日本政府以后的体育政策的具体化和日后日本大众 体育政策的相继出台和有效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1964.12《关于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的对策》奥运会结束一个多月,日本就体悟到国民整体体质的差距,故推出《对策》旨在普及大众 体育,迅速完成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工作重心转移,决定发起增强体力的国民运动。1966.6

1972.121989.11 制定“体育日”文部省发表《青少年的健康体力》

《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

《关于面向21世纪体育振兴计划》该三项政策都有明确的措施,在推出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 日本政府把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开始逐步转移到发展大众体育的开始。1992.2《适应社会变化学校管理对策》与《增加休息日必须充实少年儿童校外体育活动》该两项法规政策旨在通过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系,更好的推动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 19901993

1997.9《大众体育振兴3年计划》《少年体育指导员认定制定》《全民大众振兴10年计划》《关于 保持增进一生身心健康的关于今后健康教育及体育的振兴对策》日本以立法并通过法律 监督的形式保证了大众体育的快速崛起,法律法规的实施使日本较快成为了世界上大众体育 开展较先进的国家 。2000.8《体育振兴基本计划》(2000-2010年)

继续坚持“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其目标是――达到提高国际竞 技体育的竞争力,实现全方位的体育强国。

尽管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巨大成功,但 在田径、游泳等显示基础体力的项目上没有取得突破。反思本国选手在体型、体能等方面不 及欧美选手,体悟到国民整体体质的差距,故日本政府决定旨在普及体育运动、完成了从竞 技体育到大众体育工作重心的转移。随之,日本全国国民体育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日本政府有关省厅在奥运会后每年都拨出巨资,用于推动增进健康体力的国民运动。同 时,日本各级政府每年也出巨资修建体育运动场馆、设施,为国民参加大众体育活动提供便 利的条件,使体育实实在在为国民的健康服务。日本政府在奥运会后采取发展大众体育的这 些措施,其价值和意义远比高水平竞技仅仅多拿几块金牌要深远得多,国民的健康才是体育 发展的重要目的。

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日本以后体育的发展、体育政策的改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奥运会使日本的竞技体育在短时期登上了世界体育强国的舞台,并通过奥运会找出了 日本在国民体力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也促进了日本大 众体育的快速发展,使日本体育的政策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加速了日本体育法制的建设和体 育行政机构的完善。这些对日本体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举措,都要归功于东京奥运会 的举办。在以后的体育运动实践中,日本政府及相关学者逐渐认识到“体育的普及”与“体 育的提高”是现代体育的两个层面,两者相辅相成。

2 韩国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1945年8月15日韩国光复后,韩国即对本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将体育课列入韩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并在大学设立了体育系科和体育大学。同时在 全国制定并推行新的体育政策,大力兴建各种体育设施,广泛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号召 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竞技比赛能力,以此实现和完成本国竞技选 手的来源[3]。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国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水平,韩国政府对体 育进行了 广泛宣传并从政策、制度、投资等方面进行支持,继续加大对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巨额 奖励,号召他们努力拼搏,力争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1976年加拿大奥运 会上,韩国运动员一举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这标志韩国竞技体育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韩国运动员荣获了28枚金牌,排名亚洲第三,一举成为了亚洲体育 强国。韩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与扶持(政策战略上倾斜于竞 技体育),是韩国竞技体育能在80年代后期快速崛起的关键。

在1961-1987年韩国经济迅速摆脱贫穷状态,韩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8.6%,这种 持续的高速发展使韩国一跃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使韩国申办的1988 年24届夏季奥运会大获成功[4]。韩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跃使韩国成为世界的体 育强国,其竞技体育达到了顶峰。

汉城奥运会的举办为韩国政治稳定,民主发展,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契机,也正是韩国 民主化与现代化的实现,为韩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土壤[5]。

和世界上其他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一样,韩国在举办过奥运会后,韩国政府逐渐把精力 由竞技体育转向了大众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的发展措施(表2)。

表2 韩国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法规、政策

年份具体政策基本内容及目的1966年《体育振兴法》韩国大众体育原本就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自1966年颁布体育振兴法以来,韩国竞技运动水平 迅速提高,尤其是1986年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后,竞技运动水平迅速提 高,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国民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体育人口不断增多,使大众体育 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 1982年修改后《体育振兴法》颁布体育振兴法修改后,从法律政策上进一步保障了 国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体育向大众化、生活化方向的发展,修改后的体育振兴法规定了 韩国每年的体育日和体育周,推动了韩国大众体育的广泛开展。1983年韩国体育部颁布《关于开放利用学校运动场规则》第1号令第1号令规定:在 假日及教学之余,学校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向当地居民开放,极为有力地促进了其竞技体 育和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90年代韩国政府又制定了《虎计划》、《国民体育振兴与5年计划》和《社会体育普及 计划》

这三项政策法规从法律上保证了韩国国民的体育教育,使韩国的大众体育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日本一样,韩国也在汉城奥运会后将体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大众体育 上。

19 88年汉城奥运会以后,以倡导繁荣经济为主的韩国金泳三政府提出了竞技体育商业化的策略 。但是真正开始实施竞技体育市场化政策的是在以复苏经济为主要任务而登台的金大中政府 时代。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韩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大幅减少,韩国竞技体 育虽然推行了市场化,但由于体育政策和财政调整的影响,韩国竞技体育出现了步履艰难的 现象。汉城奥运会以后韩国和其他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一样在重视竞技体育的同时,努力实 现大众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以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02年韩日世界 杯,韩国足球队夺取了历史性的第4名,再一次显示了韩国的竞技实力,震惊了世界,这与 韩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是分不开的。汉城奥运会后即使韩国政府全面退 出体育市场由市场自由发展,经过一段低谷之后,只要政府能够对体育俱乐部发展进行宏观 控制和有效监管,竞技水平的提高也会是必然的。

与日本一样,韩国也在汉城奥运会后将体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大众体育上。加强了体育 设施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体育社会指导者制度、引导体育锻炼内容、加强健身方面的宣传 等。汉城奥运会对韩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目前韩国国民对自己的健康状 况是比较满意的,大众体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也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

3 中国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甩掉 “东亚病夫”的帽子,实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承诺,提升国际地位,“一个 以工农大众为主体,普及群众体育与提高运动成绩相得益彰的新体育初步建立起来[6 ]”。 这时我国体育的发展重点是落在提高国民体质、健康素质和运动成绩上,通过体育的窗口作 用改变世界对中国整体形象的看法。

195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别指出,“改善人民的健 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7]。”这充分表明了党对群 众体育的关心,可以说,从建国到前,我国的体育方针基本上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 重于普及。

“”时期,我国体育事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学校体育教育扭曲变形, 群众体育畸形发展,竞技体育全面瘫痪。直到1976-1978年,体育领域在邓小平体育思想的 指导下,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我国体育事业随着改革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8]。1979年2月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争夺奥运会团体总分前10名的目标” 。“国家 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兼顾普及和提高的前提下,侧重于提高”。根据“国际、国内体育竞 赛活动,均以有利于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为主要目标”的原则,安排国际、国内赛事, 使国内大赛项目与国际大赛项目接轨。应该说,这一方针的确定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

1984年我国重返奥运会,一举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进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1988 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 年雅典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均取得优异成绩,并始终保持在世界体育强国之列。这充分表明 这一时期的体育方针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体育发展规律。竞技体育具有振奋民族精神,为 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开拓性的参与世界竞争等基本特征,符合当代中国改革开 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的积极参与和关注。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复兴、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强大的精神动 力是不可想象的,竞技体育就是激发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和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理想的载体。

2008年8月8日~24日,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其取得的成就之完美,给世界留下的印 象之深刻,甚称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中国在奥运金牌榜上雄居第一。奥运金牌不断跃升的 势头,也正是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缩影。2008年9月29日,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站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 发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动员令,为我国新时期群众体育事 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体育方针经历了从偏重于群众体育到后来偏重于竞技体育、 再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过程。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措 施(表3)。

表3 我国举办奥运会前后大众体育法规、政策

年 份具体政策基本内容及目的1954《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表明党对这一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关心 和支持。1984《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改革开放后明确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 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1990.1《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

鼓励和推动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积极 参加体育锻炼。1990.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1993《群众体育方案改革》,《训练体制改革方案》

该两项方案直接促使“奥 光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1995.6《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建立起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1995.8《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我国体育法制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了我国体 育 事业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其中第二,第三章明确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目的和任 务,把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以法律法规形式确立、保障了群众锻炼的合法权益。2000.12《关于印发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

坚持群众体育 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了我国体育的整体水平。2001.2《国民体制监测工作规定》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002.4.《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建身计划纲要,加快发 展农村体育事业。200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总 结建国 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的工作经验,确立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指导 思想。2003.5《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试行)》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 身体系,进一步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2007.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促 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建设着和接班人。2009.10《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全民健身的系统、全面的立法。是全民健身工作的 纲领性法律规范。

回顾60年的历程,中国在体育事业建设发展方面可以总结为三点。

3.1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大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人 民政权,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提升国际地位,一个普及群众体育与提高运动成绩相得 益彰的新体育初步建立起来。这时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工作的重心落在提高国民体质、健 康素质和运动成绩上,通过体育的窗口作用改变世界对中国整体形象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结束“”后的中国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历史 机遇。如何让世界了解一个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展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中国体育则实施 “奥运争光战略”,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突破口,显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向世界 走来。这两个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建设明显围绕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改革开放的国家 政治方针。

3.2 发展竞技体育要坚持和完善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 下,我国竞技体育

实施奥运战略的过程中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代体育工作者总结出一条十 分重要又宝贵的经验就是,“在发展竞技体育的过程中我国坚持和完善了举国体制”。如果 说奥运战略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一幅美好的远景蓝图的话,那么举国体制就是实现这个美丽 梦想的具体行动纲领。

3.3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发挥的巨大历史功效已毋庸赘述 但金 牌不代表一切,它只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追求,是我们综合国力的体现。目 前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相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面对我国从体育大国向 体育强国迈进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2008年北京奥运 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后北京奥运时代,如何进一 步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则是我国体育社会工作者面临解决的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工作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了竞技体育中即使对群众体育的关注也是更多地侧重于 政策的指导,而缺 乏对影响群众体育发展本质上的、深层次的探究。这些思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群 众体育的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势必会激发我国群众积极参与体育的热情,我们应借 鉴日本、韩国奥运会后发展大众体育的成功经验,尽快解决制约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中的各种 不利因素。

4 日、韩两国奥运会后大众体育的发展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1) 后北京奥运会时代中国体育应尽快完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平衡发展。纵观 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尤其是亚洲日、韩两国)在奥运会后大众体育的发展策略,可以看出它 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各国都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我国目前的现实是 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下已经发展到世界顶级水平,远远领先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 展水平。后奥运时期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投入上要 有一定的倾向,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速度,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尽快健全 和完善各项发展群众体育的政策和制度、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增加体育设施、提供体育 活动场所等维护群众体育的公平,提高群众体育锻炼的效率,达到增强民族体质,维护群众 健康的目的。

2)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改革应以“构建政府统筹协调、体育部门具体管理、社会各方 面共同兴办和支持、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管理发展机制”为主要目标。借鉴日本、韩国及其 它举办奥运会国家体育发展的经验,在后北京奥运时代,我们不但要加快发展社区体育,满 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建设程度,而且要逐步淡化行政管理 ,加强社区体育各操作系统间的联系。在确立社区体育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下,调整政府 的体育管理措施,逐步实现社区体育管理由行政型管理模式向社会化管理模式转化,建立以 社会化为主和多元化并存的社会体育操作模式体系,以适应群众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后奥运 时代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高等学校为基地培养体 育人才,将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3) 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运动的法律体系,加强群众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为我国群众体育可持 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针对群众体育领域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我国制 定 群众体育的政策法规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法律手段。而日、韩两国大众 体育政策法规的出台均是经历了严格的立法程序完成的,所有法规既保证了政府各项体育计 划的实施,又促进了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后北京奥运会时代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 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务院于2009年10月1日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 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全民健身的法规体系。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谈到这 一问题时所说:“《全民健身条例》的出台,是我国全民健身工作日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 要标志,将大大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进步”。[9]

4) 建议我国政府借鉴日、韩两国政府在奥 运会结束后的做法,一方面继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积极 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加大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一切体育场地设 施的作用,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日、韩两国奥运会后大众体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建立拥有大量的且运行良好的体育俱乐部及基层体育组织。因此,后奥运时代,我国要更加 明确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职能,加强对各类体育俱乐部及基层体育 组织的规范管理,大力支持学校、社会团体、组织及个人建立体育健身活动站(点),广泛 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同时还要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以高校为基地,加快培养 高学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也要充分重视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3 .

[2] 崔颖波.东京奥运会后的日本体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 体育与科学,2004(4 ):28.

[3] 朴哲松.韩国竞技体育政策的现状[J]. 体育文化导刊,2004(7):56-57.

[4] 郑基永,姜允哲.

韩国体育概况[J].当代韩国,2002:75-76.

[5] 夏书红,邹师.日、韩在主办奥运会后大众体育发展策略的分析与借鉴[J].体育 与科学,2007(1):48-49.

[6] 伍绍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22.

[7]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1996年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03.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第5篇

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尚不完善,市场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因此,在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抓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一、体育产业的概念与内容

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以体育本体产业为主,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经营活动。其类型可化为三类:

一类为体育本体产业。指由体育部门归口管理、可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功能的、以提供体育服务为主的体育生产经营活动。如竞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产业、体育场馆等。

二类为与体育有关的其它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体育场地、器材、用品、服装、传媒的生产和经营。

三类为体育内部产业。是指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在分工、分流后所办的产业及体育部门利用本单们的人、财、物的条件所从事的其它各类生产经营活动。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我国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在国家公布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关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

从国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发展体育产业,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综观其宗,发展体育产业,对增强我国体育事业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立足体育工作的宏观目标,积极推进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体育产业的原则和措施

在2008年1月7日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对加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发展体育产业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正确处理公益性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努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的基础上,不断扩充社会体育资源。”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这次会议讲话中也提出:“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政府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1、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增加体育消费途径。通过传播媒体对体育消费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体育消费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的氛围,广泛推进体育消费的发展。

2、培育体育市场,改善体育消费的环境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要加快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要把握脉络,找准定位,降低成本,以合理的价格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同时还应开发多特色、多项目、多形式的市场,以适应、满足、引导消费、符合大众健身的需求和变化。

3、要发展体育自身的本体产业,带动相关产业,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要推进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探索体育赛事运作的模式,做好举办奥运会和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开发,提高综合性运动会的品牌价值,进一步加大体育组织、运动队和运动员无形资产开发力度。

4、要研究制定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保证体育产业的正常运行。要建立体育市场监管体系,探索创新体育市场管理方法,确保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树立大体育观,促进竞体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