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l当前我国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比如韩国上个世纪70年代著名的新村运动。南政府主导农民等各方参与,共建农民的“安乐窝”141。我国20世纪30年代也有梁漱溟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当前国内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以郑杭生为代表,认为无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都是一个功能和情感的共同体,应该注重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这种理论可以归结为农村社区共同体论。二是以徐勇、胡宗山等为代表,认为我国原来的农村管理体制囿于地域和户籍的桎梏.不可能有效地整合村落内外的资源:而只能通过重建基层社会组织和管理机制来建设农村社区。而农村社区建设必然对当前村民自治形成制度上的补充.引发农村基层治理的重构。最终走向城乡统筹的基层公共治理局面。这种理论可以归结为农村社区治理论。无论是上述的共同体论还是治理论,都离不开我国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研究。

1.2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史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行政权渗透到国家的所有层面,其巾包括农村基层的细枝末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结构,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村落社区,代之以等级分明的各级国家政权组织在此阶段,农村基层的社会管理基本上是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来推行,农村的各项公共事务基本上把农民自主的空间排挤了出去。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皇权不下县”至此已被完全改写。农村基层的社会生活与国家政权的强制力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社会管理的主体显现出单一化的特征。总的看来,国家强制权力改造了乡村并实现了外来控制,将之整合成为一个较大的地区体系,并在某种程度上把这种外来控制永久地渗透进去[9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消融了结构㈣。与此伴随发生的是,国家的强制权力开始逐渐从农村基层的社会生活中退出.农村基层的自治空间随着制度的改变也慢慢得以拓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亦开始呈现多元经济结构并存的趋势.农民在资源分配上获得了更多自利,农村基层的社会流动也大规模蔓延开来。然而这个阶段国家的强制力并没有完全退出行政村].这其中有政府权力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原因。例如,当时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都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条件,如果政府权力贸然退出,村民委员会仍无法马上接手很多公共事务另外,在长期大政府、小社会的背景之下,当时的社会力量亦很薄弱,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尚未形成。本研究认为,改革初期行政村制度事实上是作为向农村社区治理的一个过渡制度而继续存在的。党的十提出要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首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城乡统筹的推进,农村基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量的新兴公共事务.比如在新技术推广、新媒体建设、社会保障、司法援助、就业服务、人口迁徙、医疗卫生等方面,行政村的村委会明显已经力不从心。因此,决不能再将村委会当作乡镇政府的一种准派出机构来对待,赋予和要求其过度的行政权力,而是应该正视其自治性和独立性,让它的角色定位回归到支持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功能上来。其次,随着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农村基层政府收入不保,村委会也是“大河无水小河干”。当然亦有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但其多以专项资金的形式出现,无法满足村委会需要面对的多项公共事务。综I:,行政村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政社合一”的产物,它牵扯到太多政府的行政行为,无助于农村基层的村民F治,亦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相违背_l2l。相应地,城乡统筹进程呼唤农村社区建设,因为:

(1)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政府财政偏向城市,严重忽视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农村社会只好从仅有的自然资源里寻求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能力不断受到冲击,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另外,二元制结构对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有限,对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亦没有从全局上改变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差距,农村居民渴望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2)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变迁。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社会是一种封闭的自然状态.生产、生活都是不离乡土,形成一种事实上的生产共同体。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的管理主体,也只是对不离乡土的农民进行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社会流动性大为加剧,原始的生产共同体开始瓦解。尤其是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基层,外来人VI与本地农民聚居,产牛了诸多始料未及的新的公共事务管理问题。行政村的村委会制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农村社区的建设。至2006年党的t六屑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神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农村丰_十建设”的概念之后,农村社区建设运动在全同迅速铺开。只有社区建设才可以对不同人群提供相同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不同人群对于社区和谐一致的认同感所以说城乡统筹背景呼唤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亦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的进程。

2、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反思

村改居以来,大批农民住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状况大为改善。但是农村社区在服务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境需要我们去反思对策

2.1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模糊从行政村到农村社区虽然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长期以来的行政村建制,使得社区农民形成对于农村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路径依赖,无法进入新型社区的社会管理体制当中去行政村的村民自治委员会和村支部委员会与新型社区的管理组织界限模糊、功能混乱,不能形成有序的功能衔接。很多时候甚至出现社区新班子与原行政村老班子“双轨”运行的状况,在综治、调解、警务、民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有多头管理的现象。

2.2社区管理者服务意识欠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除了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外.社区服务和管理也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体验、法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村改居不是图省事,而是应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然而事实上.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者很多就是原行政村“两委”的村干部,这些人既没有社区治理的理论知识.亦缺乏社区治理的经验积累。他们甚至往往沿袭“当官即是为民做主”的思想,习惯单向度的管理.不能很好地实现治理的多主体模式。面对新型农村社区成员多样化、利益多样化、诉求多样化的新趋势.既往的管理者们往往只好求助于乡镇政府。这种单向度的、官民二元的管理意识,既缺乏服务意识,又与社会管理的理念不相一致。

2.3农民参与社区管理意识薄弱我国农民一向安土重迁,有强烈的乡土情结,认为搬迁即是背井离乡。现实中的很多案例都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强制拆迁和农民的抵触直接引发的矛盾。习惯于传统村落人居的农民,也许对社区的概念并不了解和认同。尤其是他们的利益关系一般还在原来的村组,所以并没有参与社区管理的意愿和热情。很多农村社区的居民并没有把社区真正看作自己的家园.而只是一种政府的机构设置。而且农民往往是靠血缘关系和辈分高低来维系他们的人际网络,缺乏公共意识和契约精神。部分社区居民强占公共空间据为己有.这都是新型农村社区管理需要提升的问题。

2.4社区社会管理经费不足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作保障,如社区干部工资、社区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社区班子213成员合作医疗补贴、乡镇大病统筹补贴、社区文化活动费用、社区医疗及医务人员补贴、社区环卫人员的工资及保洁与垃圾运送费用、社区基础设施和村庄整治后的养护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如果没有持续的经费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将不具备可持续性。从目前来看,市镇两级没有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只是按建制村建设经费给予拨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当前农村社区的集体经济积累不多,加上开展有偿、低偿服务等_T作机制还不健全,投入社区建设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3、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

路径选择随着十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的加快推进,政府大量的公共服务开始沉降到农村基层,这时候如果单靠原行政村的力量承接已经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行政村再去依赖乡镇政府,则农村基础的行政化色彩会更加浓厚。怎样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呢?为了探索并逐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思路。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民政部2007年印发《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决定从全国有条件的县(市、区)中确定一批农村社区进行试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可以从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突破口。

3.1拓展改革深度

理顺社会管理体制关系要建立健全社区“两委”班子及配套组织,理顺各种关系.绝不允许社区新班子与原行政村老班子“双轨”运行的状况存在;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社区规章制度,特别是集中办公、工作例会、目标责任、民主管理、考核评议等,逐步实现社区工作规范化;要切实落实好社区干部待遇和办公经费,解除社区干部的后颐之忧;要健全完善活动场所,把活动场所建设成为社区干部办公、党员村民代表议事、广大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综合阵地: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积极推进以全方位渗透、无缝隙覆盖为内容的“网底工程”建设,健全完善综治、调解、警务、民政、社会保障等功能,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要结合并建社区入住的新情况,从实际出发。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努力探索新时期农村党的领导、行政服务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高效管理的新路径。

3.2增加政府投入

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长期的城乡二元分立造成了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正如孟德拉斯所言,“农村社区建设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努力使他们享有城市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舒适”[161。从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当前政府财政投入应主要侧重于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方面,力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资金缺口巨大,资金来源有限.只能尝试从多个路径来增加政府投入,河南省舞钢市农村社区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示范。舞钢市建设农村社区经费来源主要有3个路径,首先增加了财政投人的幅度。2010年至今,舞钢市财政对中心社区、中心镇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了1.3亿元资金的补贴,各乡镇财政也负责筹集经费5000万元以上,对中心社区、中心镇进行再建设。另外,舞钢市财政对于在2013年底前完成整村动迁的乡镇、复耕完成土地挂钩指标的乡镇及完成其他当年任务指标的乡镇,进行了每个项目10万元的专项奖励。其次,舞钢市提高了商业运作规模。通过采取BOT、BT等多种模式的商业运作形式,共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收集到1.1亿元经费。再次+舞钢市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城乡建设投资公司为渠道,以各乡镇为主全面展开社会融资,至今已成功融资1.5亿元,为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夯实了资金基础。

3.3丰富文化生活

塑造农民社区居民意识想真正把农民变身为社区居民,除了在资金和物质上的投入之外,还要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在精神层面上完成从村民到居民的转身。目前我国各地的新型农村社区虽然也都有各种文化活动场馆和文体活动,但普遍质量不高且缺乏居民的参与。大量文化场馆虽然也摆满图书,但是只是一些老人光顾其中打麻将,很多资源仅仅成了摆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真正实现丰富文化精神的目的?首先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学校,开展一些农业科技、职业技能、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求职培训。其次也要考虑社区居民的娱乐需要,为其提供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休闲环境,不能再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人为地割裂开来,而是要尽量实现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耦合——或是衔接。总之,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紧密贴合市场需要,想社区居民之所想,满足他们现实的职业需要和生存诉求。只有在农村社区再组织化过程中,农民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培育才能得以实现。由居民到公民的成长是一个自主性、参与性、权利性增强的过程,是“参与社区事务的自治性(autonomy)自主性(self-reliance)、直接参与民主性和经验性社会学习的过程。”

3.4健全社区组织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般而言,完善的水利档案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室的管理需要和限制

对于档案室应当做到,始终保持档案室的整洁和卫生状况,防止因为火灾,潮湿,尘土,强光照射,高温,虫害和鼠患以及盗窃等形成的对档案原件的损坏。档案室内部应当严格禁止对于其他物件的存放,做到一室一用。同时,管理人员要注意出入时要将档案室的电子设备全部关闭,同时注意关门落锁。

2.档案室的档案保密准则

如果工作人员要进入档案室,必须携带相关的证件和身份资格证明,通过审查后,到指定的钥匙存放地点取出要查阅的档案所在档案室的钥匙;如果是内部文件,必须出示上级批注以及该工作与档案的密切关系证明。

3.档案室的借阅准则

一般情况下,档案室的资料查阅要在管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只能阅读有批准资格的档案部分,不得外借。不准对任何档案进行毁损和复制。如有需要将档案外带或复制,必须经过上级批准。

4.档案的鉴定和销毁

工作人员应当根据相关准则和规章制度,定期对档案进行鉴定,如发现过期档案应该按时进行登记造册,向上级打销毁报告,批准后进行销毁。毁损过程仍然要注意确保保密,不使档案外泄。这样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务建设时时刻刻有据可查,且所查内容真实可信,工作内容不会泄漏。这对水务档案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首先,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农村水务档案管理对于村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和重要作用,强化保密意识和服务意识。更新观念,从而实现水务档案管理的多层次管理和制度的严格遵守。其次,要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巧进行培训,保证其能够对档案进行定期审查和养护。同时充分提高其对信息的驾驭能力和道德意识,从而防止监守自盗的情况发生。

二、水务档案管理与其它技术部门的密切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

水务档案管理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利建设的准备和改进工作的支持,其和工程管理部门,其他技术人员,甚至是上级部门的配合程度都会极大的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应当从以下角度加强水务管理部门和他人的配合工作:

1.水务档案管理部门与工程管理部门的配合

水利工程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一种,因此水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服从于工程管理部门。在工程计划开始施行之后,确定本档案管理部门的的管理范围和归档标准。在工程的图纸完善和审查时积极参与,从档案管理的角度提出对专业资料格式和内容的具体意见,做好保障工作。工程预验收的时候,档案室的管理人员应当参与进去,通过信息审核系统,查看文件材料数据的真实性,工程项目的完善性,资料整理的规范性,从而确保各单位竣工档案的编制合理合格,施工职责划分明确。检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立即向工程管理部门汇报,要求按照标准进行整改,以便整体工程的归档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2.水务档案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的配合

在一个完善的水利工程中,档案人员主要负责归档的制度制定和审核,而技术人员则是形成该档案的中坚力量。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导致其档案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技术人员的参与,档案内容包括了较多的专业名词,对于不熟悉该项目的人来讲往往难以理解,更难审核。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学习水利工程的基础知识,在审核过程中通过对技术人员的询问确保理解的正确性和审查的规范性不因专业难度而受到影响。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往往对于档案的格式不甚了解,则应该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保证水利工程档案的完整和准确。

3.水务档案管理部门与建设单位的配合

档案工作人员的任务之一就是拟定档案的建立标准和管理规范。这一点必须与建设单位的要求相互配合,帮助其一起制定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争取做到不重不漏,相互依仗。保证档案管理符合水务建设单位的后期要求。同时这也可以确保档案的规范制定和后期审核符合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

4.水务档案管理部门与上级部门的配合

在税务档案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这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支持。只有遇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反应,在可控范围内对问题进行解决,防止其最终影响整个工程的完工。同时,一些新出台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内容都需要上级部门及时反馈给水务档案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因此,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对水务档案管理部门极为重要。

三、水务档案管理的创新意识是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效率的基础

当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水务档案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库,是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信息的硬件基础建设和软件使用

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是现代化档案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保证资金利用的合理性,设备使用的正确性,软件购买的高效性以及后期培训的必要性,是水务档案管理的新的内容。

2.加强水务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为了将水务信息进行更好的分析和共享,需要建立数据库。首先要对档案室中的档案进行数字化,通过扫描技术等实现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转化。通过数据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信息的查询和分享愈发便利。

3.培养新型档案管理人才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和创新意识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档案管理人才。通过对其的业务知识培训和基本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才能充分应对水务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化要求。

四、结论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受当地农村经济普遍比较落后因素的影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四川省是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约占四川省总人口的80%。四川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作为西部地区的典型案例,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西部其他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四川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1992年开始试点,已运行了16年。截至2005年末,全省有19个市州,105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但全省参保人数仅291.3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4.3%。成都市在四川省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2004年至2006年成都市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17.5万、23.5万和33.9万人,分别仅占成都市农业人口的2.9%、4.4%和6.4%。四川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农民参保意愿不强。一是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较低。根据对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鸳溪镇古龙村、彭州市蒙阳镇天王村、简阳市镇金镇二郎村中共150名村民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都将养老寄托在子女身上,完全同意“养老最终还得靠子女”观点的农民占52.6%,完全同意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只占11.1%,在被调查者中没人购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此外,有大约70%的农民还根本不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怎么回事。二是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不强。据调查,农民最迫切的消费需求依次是子女教育、修建住房、医疗保险、生产投资、养老保险,分别占30.4%、26.1%、20.8%、16.5%和3.0%,在当前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购买养老保险在农民眼中自然不能作为主要需求。三是农民对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够信任。在农村各项负担偏重的情况下,有些农民甚至把养老保险费看成一种“乱收费”,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管理水平也缺乏信任,担心自己缴的钱得不到兑现。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费设计不科学。在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农民投保交费很低,得到的保障又难以满足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选择缴纳保费问题上,大都选择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年可领取9.9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和银行利率调整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能领取到的养老金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养老的作用,这直接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另外,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如,政府在解决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时,出台了“刚性”的制度,强制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按规定比例交纳“养老保险金”;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缺乏刚性,让农民自愿参保。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只是要求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其主要做法是采取个人账户、基金预筹的方式,投保人根据个人账户总额领取养老金。现阶段,在农村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对办理养老保险的认识也不足的情况下,农村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缓慢。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严重缺乏。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对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川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是按“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予以适当补助,国家政策适当扶持”的制度进行设计的,但实际上,由于四川省集体经济的薄弱和财政支持的不到位,个人缴费基本上就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唯一来源,农民收入高的地区比农民收入低的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要高一些。如,成都市是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85.4元,当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成都市农业人口的比例为4.4%;而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2005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09.8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31人,参保率几乎为零。按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集体经济予以适当补助”主要是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四川省绝大部分乡镇只有较少甚至没有乡镇企业,因此,集体补助部分几乎为空白。再加上四川省不少乡、村两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财政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微乎其微。据统计,近年来,绵阳、自贡、遂宁、南充、达州5个市,在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社会保障补助的支出仅占0.4%~1.2%。在其他地方,有的县近几年基本无财政投入,而且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目前仅用于农村“五保户”救济、灾民救济、新型合作医疗支出及国家民政部门向农村提供的社会福利方面。更何况,经办人员的工资及管理费也必须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一般可提取3%的管理费)。可见,这种以预筹积累或完全基金式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把资金放在家庭内部,另一个是放在社会保险机构,且还要支付管理费,其交易费用要高于家庭养老的交易费用。

二、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

(一)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实施梯度发展战略。研究发现,如果每年缴费额为240元、480元和600元,累计10年后,则每月可分别领取养老金70元、140元和175元。鉴于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在以家庭养老作为社会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的前提下,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以农村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考核标准,以市(州、县)为单位制定相对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和补偿方案。具体来说可作如下设计:

1、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地区,如,四川省成都市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905.8元,可实行月缴保费30元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为按4000元计算,月缴保费只占人均纯收入的9%,这个比例正好符合养老保险基本投资不得高于10%的运作规律。

2、人均纯收入在2000至4000元的地区,可实行月缴保费2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15元,市(州、县)财政按比例补助5元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样的缴费额度不会给农民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同时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保。

3、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地区,可实行月缴保费2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10元,市(州、县)财政按比例补助10元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农民,则由市(州、县)财政予与部分或全部补贴,补贴可在2至3年核实、测算和调整一次。在该方案中,虽然农民收入较第一和第二种方案中低,但政府对这一类农民的支持力度更大,从而让他们更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动力。

以上所交保费完全计入个人账户,让农民更有安全感,同时也是激励农民积极参保的重要举措。此外,中央财政和西部各省(区、市)财政按照进入个人账户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实行年龄大的多补贴,年龄小的少补贴的原则)。鉴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央财政还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养老金的支付具有刚性,且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随着领取的时间越长,其所领金额往往会越来越大,进入统筹账户的目的是为满足待遇调整的需要,也是为满足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需要。

(二)加强对养老基金的征缴和运营管理,实现其保值、增值。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运营管理制度,实行层层负责制,将征缴率和运营效率与单位一把手的业绩挂钩,并作为干部考核的指标之一。养老保险基金由各乡(镇)财政所进行征缴,省(区、市)社保局负责统一管理,管理费一律由省区市级财政负担,并在省(区、市)范围内采取统一招标方式,选择网点覆盖面广、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投资银行作为基金银行,在银行设立基金专用账户,对农村养老基金进行专户运营管理。做到银行管钱不管账,养老基金经办机构管账不管钱,实现基金收支分离,封闭运行。为达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根据发达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经验,一般是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多种投资组合。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形式:除我国常用的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两种方式外,还包括直接以银行家身份出现,向需要资金的公司贷款;成立基金会,购买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投资不动产,直接取得经营权,以获得收益;对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提供消费性贷款服务。同时,对基金银行的基金运作回报率做出规定,当低于国家规定的回报率时,基金银行应以自有资金弥补差额,不足部分由政府承担最终弥补责任,当基金银行破产时,投保人的最低养老保险金应由政府承担最终责任。与此同时,建立个人账户IC卡管理制度,人人拥有一张养老保险IC卡,其号码将与身份证重叠,这样既便于个人查询自己个人账户的实际数额,又有利于个人对基金的运营实施监督管理,进而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题目:X市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

(1、选题所属研究领域;2、选题的应用价值;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课题所属研究领域

1、论文选题属于公共管理领域,具体研究范围是X市农村社会稳定问题。

2、论文中的概念界定:

所谓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指乡镇和涉农街道区域内的社会稳定问题。

(二)课题的应用价值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就是所谓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的社会稳定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和尖锐化的特征,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农村社会稳定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加之全国各地政策、管理模式、风俗习惯、群众素质基础等各不相同,社会稳定问题也有其差异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看清现象,剖析案例,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是实实在在做好农村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专家和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社会和政府管理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由于城乡二元经济构的形成,由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农村资源的争夺,由于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新问题,农村稳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研究的重点问题,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很多关于农村稳定方面问题的学术研究报告,主要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表现在体制机制问题、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群众自身素质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二是解决农村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主要对策和建议,要在教育、普法、信息、政策、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2、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技术性的方面,也有体制性的方面。他们的社会矛盾大多集中在某一特殊问题,直接由基层引起的社会问题较少,针对社会的突出矛盾,集中研究和采取对策。由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的不同,从经济上、贫富差距的解决上来看,社会保障是影响到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对健全制度来缓解社会压力。

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社会问题也各有不同,总体上还是在保证政权稳定的同时,处理国内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2、研究内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3、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进度计划)

(一)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

1、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摆在市乡两级政府面前最棘手、最普遍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分析社会稳定因素,有解决矛盾普遍性方法和针对性方法。

2、本论文的特点是针对性、可行性和应用性。一是论文针对X市农村的社会稳定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对X市农村社会稳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针对X市社会稳定问题提出对策。二是论文可行性是在通过最具X市代表性的L镇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剖析和总的基础提出来,具有现实可行性。三是论文中既有社会稳定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又对当期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稳定形势做了分析,在此基础提出的对策具有实际应用性。

3、本论文从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入手,列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合具体乡镇特点,分析原因,找准对策,为进一步引起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视,为今后X市政府和维稳部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1、论文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包括农村社会稳定的意义,不稳定因素及分析原因,解决方法,确保社会稳定。

2、论文目录

(三)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

1、技术路线

2、技术措施

(1)文献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章进行搜集、阅读、整理、分析。

(2)座谈法:访谈相关街道、乡镇、部分村的书记,就农村稳定、工作进行讨论、交流。

(3)调查法:查找相关维稳及政府组成部门在稳定工作中的文件和做法。

(四)进度计划

20xx.6-20xx.9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

20xx.9-20xx.11问卷设计、发放、收集整理、数据分析

20xx.11-20xx.1完成论文前三章,论文中期检查

20xx.1-20xx.4完成论文初稿

20xx.4-20xx.5修改论文初稿,论文预答辩

20xx.5-20xx.6论文审查、修改,论文答辩

三、开题条件(根据专业学位情况填写)

(一)学术条件

本人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十五年在乡镇、街道工作,做过一般办事员、副职领导和主要领导,几乎每天都从事农村维稳工作,了解、思考、探讨、决策过农村稳定工作。2011年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MPA学习,已读完该专业的全部课程,掌握了一系列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师H教授从事公共管理和哲学教学和研究并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H教授的指导下,使我具备了撰写论文的学术条件。

(二)设备条件

课题具备研究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打印设备等硬件条件。

(三)经费概算和落实情况

研究所需费用已落实。

四、文献综述和调研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可另附页)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杨伍保.浅析群体纠纷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导报,2009,(3)

(2)于风伟商同杰.和谐社会下的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2)

(3)杜旭宇.农地征用时农村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杜胜利.正确处理农村利益分化与农村社会稳定的相关性[J].经济研究参考,2008,(36)

(5)田法成.改进农村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J].现代农业,2008,(7)

(6)黄建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J].现代乡镇,2008,(6)

(7)王春光:《警惕我国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和固定化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9期

(8)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9)周永坤:《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美]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380,105,277,284,313,313.

(1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王振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14)刘秉泉:《分配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群言》,2003年第9期

(15)秦兴洪,廖树芳,武岩:《近50年来中国农民收入变动的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卢曼;社会理论;农村

社区管理由于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导致现有农村社区结构与传统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发生冲突,阻碍了农村社区管理事业的发展,在基于卢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农村社区管理,对推动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要点

1.1强调社会系统客观存在

卢曼认为:“人类的生活与活动,导致了系统的出现。”抛开卢曼学者的这一定论,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有所体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潜移默化的以“系统”概念来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也就是系统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活动而存在。故而,社会系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1.2强调系统与环境、封闭与开放的关系

卢曼认为,“系统理论是以‘系统和环境的差异的统一体’为出发点的。两者之间是相互并存的关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界限,这种界限就是封闭与开放,其认为,系统先是封闭的状态,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组织、调节、指涉、再制,而后才能对环境开放,因为只有开放,才能使得系统不断的更新与进步。

1.3强调社会的自我指涉与自我再制

“自我指涉”与“自我再制”是由卢曼提出的,自我指涉强调了各个系统的自主性与差异性,是系统通过将其与环境不断区分开来的过程不断指涉自身;自我再制强调了功能系统只能实现自我的控制,但却无法由外部加以调控。在这一理论中,卢曼认为内在因素对事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形成了不同的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多样联系。

2社会系统下的农村社区特征

2.1农村社区客观存在

聚落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以进入文明时代,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聚落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城市与农村,而其中的农村则是优化成为现在的农村社区,社区形式的出现,让农民的生活、生产更加稳定。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基数的农业大国,要想真正的走向富强,就必须对农村社区这一承载着农业生产、生活等多种功能的社会系统进行完善,从而使农村地区得到健康、快速发展[1]。

2.2农村社区系统存在封闭与开放

社会学家卢曼将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归为封闭与开放两方面,这一理论对于我国的农村社区同样适用。一个特定的农村社区,必然在生活、文化、管理等方面有别于其他社区,这也是其保持自身特点,区别于其他社区的主要因素,这便是农村社区系统的封闭性,但这种封闭不是遗世独立,它与外部环境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自然环境系统、生产资料市场系统等[2]。因此,要推动现代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兼顾内外两方面问题。

2.3农村社区的自主性与多样性

系统通过自我指涉和自我再制,形成和维护系统的自主性与多样性。如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村社区,可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民风,有的彪悍,有的淳朴,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社区对外部环境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在对农村社区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策略,通过科学的引导,使每个社区都能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并不断向前发展[3]。

3卢曼社会理论对农村社区管理的启迪

3.1重视农村社区管理:从边缘走向重心

从卢曼的社会理论可知,农村社区的客观存在,而从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农村社区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要扭转思想,从中央到地方,都应提高对农村社区的建设意识,将重心回归到此处,构建一个多元化、多样化、功能齐全、发展有序的现代化农村社区,进而实现社会的安稳,经济的繁荣。

3.2完善农村社区内部治理:从稚气走向成熟

基于卢曼社会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在内部治理上应遵循以下几点:1)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优化社区管理结构,完善社区中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并强化其在治理中的地位及作用;2)以现有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务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优化社区村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4];3)以引导形式增加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尽可能的实现利于村民管理机制的完善,使农村社区管理走向成熟。

3.3优化农村社区外部环境:从标准走向多样

基于卢曼社会理论中提到的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对其外部环境进行优化,要摒弃传统的“统一、标准、一刀切”的思想,承认农村社区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对不同社区的生活、文化、管理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不同的管理形式、方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卢曼社会理论下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要重视农村社区管理,完善其内部治理,优化其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福.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时代农机,2017,44(8):138.

[2]曹发康.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6(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