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新农村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81 ― 02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形式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自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那么,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到底有哪些影响呢?本文从以下五个层面作简要分析。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所谓的精神文化消费其实就是用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教育、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方面。〔1〕新农村文化建设最根本目的是要不断地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新型农民,所谓的新型农民就是要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求人们能够有更佳的教育,进而去指引人们贴近知识、走入市场、步入富裕、趋向文明,提高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获取、接收、交流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2〕

其次,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农村文化娱乐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娱乐产业,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旅游,不仅带动了文化娱乐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观光的发展。如发展影视城的浙江横店,通过当地电影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的相关行业被其带动并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该地老百姓的经济收益,而且更加满足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人们保护和使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为农民的文化生活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将更多更好的产品提供给他们。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民间文化,通俗的说,是群众“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将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作为它所需要背景,以一种简单明了和活跃的形式,自觉创制使群众本身得到娱乐的一种文化形态。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母体,它滋润了我们代代国人的心灵,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更加铸造了千古华夏的灵魂。因此,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下农村文化工作的一项紧急任务。

我们在保护和传承好民间文化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协调和理智的开发,使其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才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只有民族民间文化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人们从中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来源,其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极性才会上升到一种有目的和有动力的行动。〔3〕我国农村与城市相反,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主要积聚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产品,民间文化成为了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化行为,同时还是一种经济行为,它所拥有的庞大的包容性有利于整合资源。农村文化产业的这种经济行为(整合资源的优势),在给农村人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人们开始提高了对民间文化价值认识,同时,又促进了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大量的民间文化传承基地陆续地被我国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比如,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被命名为“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黑龙江省海伦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广东省东莞市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等。而且,长期来看,这些民间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改善了农村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发扬了民间的民俗文化,发展了农村文化。

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盘点清理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按照优先发展的原则,对其特色的资源进行了产业转化;维护了那些能继续发展的文化;保护了民间的非转化资源,使乡村人文生态得到平衡。合理分类和开发这三种资源,有利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逐渐由单一的文化事业向多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就是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包括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事业两大主题。农村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在县域及其以下的行政区域即乡(镇)、村行政发展的文化产业。而农村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审定资格,给社会提供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来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求的公共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农村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农村公共图书馆、农村文化团体、农村广播站、农村音像影视中心、农村纪念馆等。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共有的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随着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强大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有助于传承农村文化资源、发掘人们的文化消费潜力,从长远来看是扩展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对我国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设计、创新,丰富了农村文化的传承手段和载体。具体来说,农村文化产业所开发的农村产品实现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长久持续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给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和保障。

事实上,农村文化产业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是具有和文化事业相同的基本功能。这就说明,农村文化产业同样要考虑实现社会效益。就目前来看,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活动几乎是零状态。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更新作用,可以进一步来满足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从该层面上来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滋润和培养。例如农民演艺队作为一种新型农村文艺团体,其定期汇演的产业化的运作――通过举办农村曲艺节、曲艺巡演、曲艺广场演出、曲艺征文暨演等,不仅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还推广了民间曲艺,培育了农村民间曲艺艺术土壤,使农村民间曲艺资源得以保护、继承和发展。〔4〕

可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更好地保护农村原有的文化风貌和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并最终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乡风文明”的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同时,“乡风文明”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乡风文明,从字面层次上来说,它的着重点是“乡风”二字,而立足点在“文明”。因此,乡风文明就是指“好的乡村风气,好的乡村风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乡风文明的具体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从实质上来看,乡风文明是将精神文明建设在辽阔的农村和农民中进行。而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就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影响。农村文化的建设是解决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主题――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从而解决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

首先,要想确保“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个目标的根本实现,就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通过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提升我国村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得到弘扬。其次,通过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开展,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抛弃那些古旧的不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为实现“村容整洁”目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更加进一步加强,帮助农民群众学习相关产业的基本卫生常识、掌握相关产业的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运用科学的农业发展和管理技术,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认识到重视个人和环境卫生的紧要性,自主养成优良的卫生防疫意识,从而使村容整洁。

五、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把党和政府对农民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传输给农民,引导农民自觉树立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5〕。

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农村文化产业通过各地农村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农村文化产品,培养了农村地方经济增长的“内生力”,繁荣了农村的物质经济;大举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使农村充足的劳动力得到很好的利用,为他们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其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物质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调整农村当地的文化产业结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6〕因此,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使农村的物质经济得到增长,进而为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群体是农民,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技能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此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层次,从而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展开和良好效果的实现。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好的效果的表现是其阵地建设的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民间文化传承基地,这些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如当下流行的“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调整了当地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推动了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它使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越来越近,为当地带来了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从而使农民树立了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意识。

〔参 考 文 献〕

〔1〕谭延博,吴宗杰.山东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刘维奇,石子印.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

〔3〕黄永林.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7.

〔4〕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113-117.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0-0052-03

作者简介:沈成宏(1954- ),江苏滨海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文化学。

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从美国、加拿大到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再到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风起云涌般地席卷全球,并超越了传统产业,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朝气和新兴产业的活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于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繁荣农村文化,发展文化生产力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在我国是指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它既具有大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普遍属性,而又具有其独特性。第一,是其市场化的特点。农村文化产业必须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第二,文化产品资源体现乡土特质和区域特色;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的主体是农民,阵地在农村;第四,农村文化产业创造的文化生产力来自农村又发展农村;第五,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的产品以具有地方历史传承特色的文艺演出、民间工艺、农业生态、自然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Z]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繁荣丰富农村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文化生产力,促进农村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真正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内在地全面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达到五个统筹。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注重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注重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这本身就富有深刻的文化蕴涵,是一种超越自然生存状态的高层次的追求。我国有八亿农民,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贫乏的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文化的短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低下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农村文化,依靠政府的力量十分有限,只有动员社会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才是见效快,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文以人兴,事在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宏伟目标,不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可企得。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既可以锻炼农民,又可以培养农民;既可以创造文化,又可以使农民享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科学发展的优化选择。

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创造更高的文化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经济支撑。文化生产力的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这种社会生产进入经济领域,以产业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就成为文化产业。当代文化生产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内容丰富的社会化大生产,从文化品位,精神需要,意识心理等方面看,文化产业不断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抵挡的趋势。农村的经济力量较为薄弱,抓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个重要机遇就可能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在我国成功的经验很多,例如苏州的江南古镇周庄、同里的旅游产业,江西婺源县紫阳镇乡土艺术产业,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保持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延续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汗牛充栋。广袤的农村是民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农村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民族区域为特色,以历史文化的厚度为蕴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中华文化,充分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多层次性,雅俗共赏,百花齐放,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综观文化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政府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正确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将是农村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文化支撑以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关键之点。

第一,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是政府履行对文化产业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及管理措施等,最终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政府管理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之目的、依据及手段的合理性,最终也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的,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公平规范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但对文化产业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还很缺乏,尚有待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对一种新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的全面接受,并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和精神重构自己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与世贸规则相适应且又符合本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第二,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人才的作业越来越突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有人将之誉为“创意产业”,人才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村,不仅是经济的洼地,也是文化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相当匮乏,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这种高技术含量,先进经营理念的新兴产业,最大的制约依然是难以突破人才的瓶颈。为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千方百计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有文化专长的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农村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些致富能人仍将发挥骨干力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一定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善于在农民中间发现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邓小平“猫论”的观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次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训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创建农村文化产业,继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作为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内容,鼓励独立的文化经纪人的自我发展。改善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为建成比较完整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创立一支经纪人队伍。再次,挖掘一批民间的工艺大师,这些民间工艺大师生长在乡村,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承传先辈的文化工艺技术,结合现代科技,使传统工艺融汇了现代技艺和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产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和产品资源,要认真挖掘开发,采取有效的方法使这种特别的人才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

第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专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国有资本的扩张增值。政府应以WTO的规则,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政策杠杆为农村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如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开征文化发展建设税,发行文化资金,以“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市场。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途径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的创造形态,并以其产生的巨大乘数效应倍受世界关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弱势,难以使农村文化产业呈强势之态,但并不等于说我国农村可以不发展文化产业或放慢步伐。恰恰相反,抓住机遇,知难而上,乘势而为,不失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关键在于路径的正确选择。

第一,实施资源开发整合战略,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我国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资源,但有的年代久远、濒临绝迹,亟待抢救;有的比较单一、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培育。因此要充分开发,认真整合,使之成为名实相符的产业。比如说民俗风情、农业生态、传统工艺、绿色生态餐饮等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融为一体的系列产品,值得借鉴。江西婺源将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种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形成了综合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开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还要善于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一是要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二是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组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农业等等。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鲜为人知的平遥古城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身价陡增,门票收入由申报前的年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这就是品牌的效应。浙江仙居的“花灯”、河北蔚县的“剪纸”、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等,都是中国具有品牌效应的民间艺术之乡,如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盐城;农村;文化产业;战略;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3-0063-0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战略举措,引导文化产业的升级。但总体而言,盐城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根据盐城市情,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农村文化产业,不仅是盐城农业大市高起点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也对盐城创造自身文化产业的特色,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盐城文化,打造文化盐城品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盐城农村文化产业资源情况分析

盐城具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处于南方吴越文化和北方齐鲁文化的中间地带,在南北文化的影响下,盐城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地区文化。今天,海盐白色文化、滩涂湿地绿色文化、铁军精神与传统的红色文化已成为具有盐城特色的主流文化。在传统主流文化的大背景下,还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民间工艺,体现了盐城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村镇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区域为特色,以历史文化的厚度为蕴涵,充分体现盐城特色、盐城风格、盐城精神,打造出更具文化气息、文化品位的新盐城。

根据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结果,盐城9个县(市、区)共收集非遗信息线索14427条,调查项目802个,涵盖17个门类62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409项,传统音乐25项,传统舞蹈37项,戏曲92项,曲艺16项,杂技2项,传统美术45项,传统技艺87项,生产商贸习俗22项,消费习俗28项,人生礼仪29项。另外,盐城作为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基地,正在形成文化的因素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盐城农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潜力和价值。

品类繁多,区域特色明显。盐城传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可谓品类繁多,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风俗人情、风格建筑、民间工艺、戏曲杂技等62个种类。仅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就有几十个,尤其是董永传说、施耐庵传说、枯枝牡丹传说、沈拱山传说、千年朦胧塔传说、盐婆的传说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久远。

培育精品,影响不断扩大。在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淮剧、建湖杂技、东台发绣、董永传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风车制作技艺、阜宁公兴面塑工艺等已成为具有盐城名片特征的精品工程,影响不断扩大。如淮剧名角张云良、裔小萍被列入部级非遗传承人。建湖是全国三个半杂技之乡之一,其杂技传人遍布全国和东南亚各大杂技团。东台有董永遗址共50多处,并在遗址保护地修缮了董孝祠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盐文化,区域文化之魂。盐城有2000多年煮海为盐的历史,因盐而设县,因盐而繁盛。盐文化乃盐城之根,盐城之魂。诸如“场”、“团”、“灶”、“仓”等地名已成为盐文化的活化石。与煮盐有关的传说,文化掌故,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如“张士诚聚义北极殿”、“传奇英雄卞元亨”、“两朝侍读孙一致”、“秀才厉豫兴师抗清”、“反袁志士刘天恨”、“红岩英烈朱念群”等风云人物如群星璀灿。又如“王艮与泰州学派”、“吴嘉纪与陋轩诗词”、“孔尚任与《桃花扇》”、“李汝珍借居草埝场”、“徐述夔与一柱楼诗案”、“水云楼词人蒋春霖”、“宜瘦梅与《夜雨秋灯录》”等文苑风流更是在盐城盐业的繁华中孕育出文化的兴盛。再如“烟雨苍茫范公堤”、“莽莽一线串场河”、“四周盐场绕瓢城”、“玉带黄金秀台城”、“曲折纡回庙子湾”等都记载着悠久古盐场沧桑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给人无限的追忆和遐想。

特色土产,彰显特产文化。盐城拥有丰富的特产资源,历史悠久,有深邃的文化底蕴。滨海的何首乌始见于唐代,东台的发绣源于宋代,伍佑的醉螺在明代的民间作坊有“合成昌”、“兴顺”等十几家,大纵湖醉蟹在清乾隆《盐城县志》中已有记载。这些特产的文化蕴涵是农村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

特色农业,加快转轨变型。盐城的特色农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发展态势看好。如射阳洋马的,亭湖张庄的葡萄,盐都郭猛的花卉和龙冈的果林,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森林公园等都已初具产业特色。目前,盐城的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转变,从生产型向特色型转变,从产品型向商品型再向品牌型转变。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已调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前景十分广阔。盐城是淮剧之乡,省淮剧团设在盐城,是淮剧的继承与发展的领军阵地。盐都、建湖、阜宁、射阳、滨海有着深厚的淮剧土壤,业余爱好者众多,在“唱响淮剧”的召唤下,淮剧的普及和发展将会成为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产业链。杂技是建湖的文化产业拳头产品,享誉全国,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战略上应有更大的作为。东台的发绣,已有从业人员1500多人,产品热销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年产值近亿元,并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东台发绣”地理标志产品的合格验收。阜宁公兴的面塑工艺,也已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每年有6000多人在外从事面塑工艺,致富了一方百姓。其他如东台、大丰的书画,滨海的书法,盐都义丰的龙舞,射阳临海镇的农民画等都是省政府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大风车、鱼汤面、藕粉圆、麦秸画、枯枝牡丹、阜宁大糕、制盐工艺等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这些富有地方传统的文化遗产,如在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和特色农业有效嫁接,将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有的龙头骨干项目,已初具规模或初现端倪。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盐城这个经济仍不发达、文化基础仍较薄弱的广袤农村区域发展文化产业,确实存有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地方特色文化主体的缺席。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乃至文化冲击下的农业社会,无数青年人从农村流出,削弱了农业生产的中坚,然而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地方农民文化的根基。近20多年来,处于苏北的盐城农村一直是劳动力的输出地,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要占全村总人口的30%左右。随着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被称之为“389961”这样的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在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处于中心地位的青壮年群体的活动关涉到地方文化的全过程――组织、制作、导演、操练、表演、观看、评论等等。由于这一文化主体的缺席,使得富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陷入后继无人的状况。

其次是地方文化传承乏人。在盐城农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如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等等口传文化,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息”,很多口传文化绝技已成为风中之烛。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相继离世,在世者也是风烛残年,绝活、绝技的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如对舞龙、舞狮、跑汉驴、挑花旦、扎彩灯、打莲湘、踩高跷、剪纸等民间艺术有兴趣的人已越来越少,因为这些活动没有“钱图”,农村青壮年大都不肯学习这些没有什么市场的艺术。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综观文化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政府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将是农村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文化支撑以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关键之点。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是政府履行对文化产业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及管理措施等,最终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政府管理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之目的、依据及手段的合理性,最终也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的,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公平规范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近年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市、县两级政府所认识,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但从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上,仍相当欠缺,尚有待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对一种新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的全面接受,并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和精神重构自己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市、县政府应当根据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

政府要科学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和保证,积极指导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应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定位和战略举措,在规划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开展活动、搭建平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政府还要努力培植、优先扶持一些已经成型且有发展潜质的项目。以便总结经验,在探索中不断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形成品牌,从而带动其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千方百计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重视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农村有文化专长的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农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些致富能人仍将成为骨干力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一定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善于在农民中间发现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邓小平“猫论”的观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训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创建农村文化产业,继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作为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内容,鼓励独立的文化经纪人的自我发展。改善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为建成比较完整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创立一支经纪人队伍。三是挖掘一批民间的工艺大师和绝技传人,这些民间工艺大师和绝技传人生长在乡村,汲取地方传统文化的营养,承传先辈的技艺,结合现代科技,使传统艺术融汇了现代技艺和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产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和产品资源,要认真挖掘开发,采取有效方法使这种特别的人才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四是开办地方文化特色教育。可在中小学开设富有盐城地方特色的文化教育课程,编制盐城地方文化教材,让淮剧在中小学唱响,培养盐城青少年地方文化情结和素养。开办淮剧、杂技等专业学校,培养专门的骨干领军人才。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专业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转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公有资本的扩张增值。政府应以WTO的规则,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来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运用政策杠杆为农村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如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开征文化发展建设税,发行文化资金,以“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市场。

三、发展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实施资源开发整合战略,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盐城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地区,各有不同的文化资源,但有的年代久远、濒临绝迹,亟待抢救;有的比较单一、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培育。因此要充分开发,认真整合,使之成为名实相符的产业。比如说民俗风情、农业生态、传统工艺、绿色生态餐饮等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融为一体的系列产品,值得借鉴。江西婺源将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种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形成了综合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开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还要善于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一是要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二是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组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农业等等。盐城可以将盐文化同特色农业、沿海湿地以及传统工艺、淮剧杂技等文化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不同产品、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合力优势。盐城有近千万亩的沿海滩涂,是得天独厚自然生态资源,也是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盐城的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关键是要做好从生产型向产业型转变,从产品向商品再向品牌型转变。若能与盐城本土文化有效嫁接,定能使黄土变成黄金。

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浙江仙居的“花灯”、河北蔚县的“剪纸”、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等,都是中国具有品牌效应的民间艺术之乡。如充分打造品牌效应将对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文化产业的产品和其他产业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着共同的规律,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方能形成竞争的优势。凡是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竞争力,受到市场广泛青睐的,无不具有这样的特色。农村文化产业的特色性,体现为紧贴农村的实际,不求其洋,但求其土,但求其古。要更贴近自然、更贴近历史、更贴近民族、更贴近乡土风情,让消费者找到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感觉。打造盐城农村文化产业既要传统,更要创新,从传统中寻找“特”字,在创新中打造“名”字,这样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品牌。要努力在品牌上做文章,让盐城的农村文化产业在江苏闻名,在全国扬名,在世界有名。这高定位、高目标应成为盐城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追求,一方面要靠产业自身的价值含量来创造品牌,塑造形象,另一方面也要靠媒体的力量扩大影响。

实施“层次推进”战略,形成文化中心的辐射态势。实施“层次推进”战略,就是要在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县、乡、村的梯级层次,每个层次以一个中心为原点,依次向周边辐射开去,从而形成一个区域整体的发展节奏明晰,产业目标明确,上下联系密切的有机联动体系。其内容表现为,第一层次以县城为中心向中心集镇辐射,第二层次以中心集镇为中心向广大农村辐射。从而形成一乡(镇)一特色、一县(区、市)一品牌一优势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实施以城镇化拉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我国科学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盐城作为两大国家战略一体化的沿海中心城市,城镇化的步伐将不断提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和文化智力资本。与之相辅相成,城镇化也将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人力资源。城镇化的水平越高,农村文化产业也会随之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城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人才、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成长和精神物质消费需求的提高。所以,应将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作为拉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孟鸿志,王秀哲.论宪法与行政法的统一与互动[J].法学论坛,2007(7):23、25、26.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58.

[3]赵娟.论行政法的基础[J].中国法学,2005(2):47、51、52.

[4]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l999:v-vi.

[5]张泽想.论行政法的自由意志理念[J].中国法学,2003(2).

[6]李侠.论我国行政法治中的人权保护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的宗教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97:15.

[8]蔡定剑.宪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4-95.

[9]晓红.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1999年年会综述[J].中国法学,1999(6).

[10]朱福惠.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护观解析[J].中国法学,2002(6).

[11]魏建新.论我国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J].河北法学,2010(4):38、40、43、44.

[12]杨寅.论行政法的精神[J].行政法学研究,1993(2).

[13]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5.

[14]梁治平.法•法律•法治――读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J].读书,1987(6).

[15]陈慈阳.行政法总论[M].北京: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222.

[16]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22.

[17]陈斯喜,刘南平.中国现代行政法的发展对宪法的影响[J].行政法学研究,1998(1).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研究 文化品牌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路径探析 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选择与保障对策探析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思考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繁荣德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研究 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研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试析民族地区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探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生态缺失及对策 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040430)[20160703].文化政策图书馆,.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60221)[20160601].新华网,.

[1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19120.

[13]王学军.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甘肃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7):4550.

[14]毕曼.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化表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892.

[15]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DB/CD].http:///tjsj/ndsj/2012/indexch.htm.2016.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强省 农村 文化产业 政策

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市场化方式把本地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的系列经济活动。

一、湖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南省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化发展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市场存在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扶持不够以及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一)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

1.发展优势初步形成。湖南历史源远流长,多年来湖湘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沉淀、积聚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据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名录的湖南省民间音乐有三项、民间舞蹈有七项、传统戏剧有十项,另外还有三项曲艺、八项民间美术、五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三项民俗以及两项传统体育。这些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特别是一些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如长沙湘绣、益阳竹编、花瑶挑花、土家族织锦、雅石、根雕等,有的已经进入市场、形成产业,有的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2.大多数特色资源缺乏应有的挖掘和保护。湖南省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积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文化资源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文化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一些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农村文化产业人才非常缺乏

从农村文化产业化阶段观察,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文化艺术内容、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才这个核心要素。由于湖南省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以及本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局限等原因,农村文化产业人才比较缺乏,具体原因是:第一,目前湖南省农村学历构成的主体结构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其中初中学历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小学程度,中专及高中学历仅占20%左右,基本上没有高学历从业者,本土人才十分缺乏;第二,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与湖南省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偏低,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尤其是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湖南省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的扶持缺乏长效机制。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湖南省各级政府围绕三馆一站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现已建成乡村文化站2246个,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硬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由于湖南省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文化体育和传媒投入与公共财政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对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投入更少,而且在投向上,一是倾向于农村文化事业投入,致使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二是重面子、轻里子,很多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实用性差,效果不好。文化场馆、设施由于人员供养问题、资金问题,导致场馆建成后缺乏后续管理,既缺乏观众,也缺少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公共文化实施利用率低。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

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选择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本土优势、适合产业化的特色资源加以重点扶持,尽可能地将特色资源与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进行融合;二是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品牌

对于一些有市场的特色优势文化产品,应将地方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数字技术、传播技术以及自媒体相结合,丰富文化产品品类及表现形式,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三、促进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选准政策支持对象

政策支持要精准发力,财政支出政策必须针对农村文化产业链中发展滞后的重要环节、助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等着力支持;税收政策短期内侧重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转企改制、转型升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领域的捐赠等,中长期应在促进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的民间传人和能人的补贴力度,不仅有利于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鼓励民间传人传、帮、带,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与文化艺术培训机构、文化艺术类高校的合作提升本地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吸引优秀的外来文化产业人才。

2.加大文化产业各类平台建设,夯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载体。各级政府应正视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问题,重视农村文化产业通用技术平台、传播平台、招商平台、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逐步消除发展瓶颈。

(二)创新支持方式

从支持手段看,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某类政策时也要注重政策手段的适用性和实施效果。对文化人才可以采取财政补贴鼓励其创作和创新,对文化项目则可以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以支持,对于某些重点平台建设就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从支持方式看,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文化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创新财政和金融支持方式,如根据农村文化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的特点,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特别是税收政策

在初期可以以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后则可以以此促进其企业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为长沙民政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玉波.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 周建军.论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0(6).

[4] 周云逸.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学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