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按照可比性、系统性、可获取性以及统计口径一致性原则,尽量选择能够体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所使用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2003年和2013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安省统计年鉴》,并运用Deap2.1软件对这两个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农业效率分析.

2结果分析

2.1农业经济效率的总体特征

分别计算2002年和2012年淮海经济区各地市农业经济的各项效率指标.从两个时期农业经济效率总体测度结果看,淮海经济区农业综合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下降趋势,2002年和2012年分别仅达到效率最优情况下的76.2%和73.6%;农业纯技术效率水平也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农业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但呈下降趋势,表明总体农业规模效率的下降制约了地区农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从变异系数(C)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研究区效率指数相对差异不断增大.同时,相同时期区域综合效率变异系数均较大,规模效率变异系数均小于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表明纯技术效率是影响各地市农业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2.2农业经济效率的分异分析

2.2.14个片区农业经济效率分异特征根据所属省份不同,淮海经济区可分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个片区.受各省农业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内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各自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见表2.各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差异较大,且差距逐渐拉大.从时间序列上看(表2),苏北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大于鲁南,鲁南大于豫东,皖北最低的格局特征未变.从相对差异看(表2),2002年鲁南和皖北是效率变异系数高值区,苏北的变异系数最低;2012年鲁南和豫东变异系数率的下降,而皖北农业综合效率的下降则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下降导致的.

2.2.2各地市农业经济效率分异特征分别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的2002年和2012年的农业经济效率指数进行分解测算,并运用专题地图进行空间可视化.

1)农业综合效率.2002年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达到DEA效率最优水平的地市为莱芜、日照和盐城;2012年达到DEA效率最优水平的地市为莱芜和盐城.同时,从2002年到2012年,淮海经济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较高(>80%)的地市数有所增加,但低效率(<60%)的地市数也在增加,地区农业投入产出效率10年内呈下降状态,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从综合效率的地区分布看,2002年农业综合效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鲁南北部、苏北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地处淮海经济区边缘地区,成“半圆”型分布,形成了莱芜、日照和盐城沿海的高效率分布带,而淮海经济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农业综合效率较低,且效率水平大致相当;2012年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分异较为明显,苏北和鲁南高效率地市数增加,且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并呈现出“哑铃”状分布的格局.

2)农业纯技术效率.2002年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地市为莱芜、日照和盐城;2012年达到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地市有所增加,分别为盐城、济宁、泰安和莱芜.较之2002年,2012年纯技术效率有所下降的地市仅8个,且效率下降幅度较小.从地区分布看,农业纯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与农业综合效率的分布大体一致.2002年农业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苏北和鲁南,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地区由于受到长三角地区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农业科技人才储备较丰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莱芜和泰安等鲁南地区北部受到胶州半岛经济圈的科技辐射,农业纯技术效率较高.到2012年,农业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在苏北、鲁南地区扩展较多,而皖北、豫东地区的农业纯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从而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差异格局.

3)农业规模效率.2002年达到规模最优的地市有莱芜、日照和盐城,而规模效率低于0.940的仅有济宁,整体水平较高,有14个地市的规模效率是递增的;2012年规模最优的地市有莱芜和盐城,规模效率低于0.940的地市增加到11个,有17个城市的规模效率是递减的.虽然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率水平依然较高,但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区域内普遍存在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从地区分布看,2002年农业规模效率除淮海经济区中部的徐州、枣庄、济宁、淮北和蚌埠等地市外,其他地区的普遍较高,形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凹陷”型分布格局;2012年各地市农业规模效率差异变大,效率较高的地市零星分布在淮海经济区的边缘地带,低效率的区域范围急剧扩大,规模效率整体水平下降明显.

2.3农业经济效率的问题

针对淮海经济区农业综合效率现状,基于2012年的各地市指标,通过DEA-BCC模型计算出非DEA有效决策单元(地市)的农业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不难发现,不同地市相同投入与产出的无效指标差异显著,如连云港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冗余比例仅占3.7%,而菏泽则高达74.1%;同一地市不同投入产出的无效指标差异也较大,如徐州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投入冗余比例仅有4.4%,而化肥施用量冗余比例则有35.5%.此外,各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未出现产出不足的现象,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较为明显,特别是阜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高达81.9%,说明各市农业总体产出水平较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相对于投入来讲远没有达到最优回报.总体看来,淮海经济区各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要素投入冗余较多,要素投入结构和规模不合理,导致产出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因此,根据模型数据结果,各市可以整,合理规划要素投入,减少投入冗余,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优化要素投入的规模结构,逐步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农业经济效率.

3结论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三、结论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1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研究综述

蓝盛芳等[7]把农业系统作为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来分析、系统地研究了自然属性和经济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解决了能量分析无法克服的不同能质的能量无法比较和加减的难题、得出一系列反映农业生态的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并对系统的能量流,物流和价值流进行综合分析、能量分析只能对系统的部分能流加权计算分析。闻大中[8-11]通过研究描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的一些指标、并提出建议。陆宏芳等[12]研究认为能值分析方法用生产某种能量或物质所直接或间接耗用的太阳能值量来衡量该能量或物质的价值、能值分析阶段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方法亦有不足、如能值指标体系缺乏统一性及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综合评价指标、能值转换率的计算过于繁复等、上述问题的解决与能值分析和能量及耗散分析的结合,能值最大功率的明晰化,物质分析及景观结构分析的结合等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发展的几大方向。陆宏芳等[13]从成本价值结构和产出效应价值出发、以顺德市农业系统改革开放22年的发展动态为研究对象、以能值理论方法为主要手段、结合环境经济学方法、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农业系统生态经济动态的分析与评价研究、探索能值方法与环境经济学方法的整合路径、提出一系列生态经济评价指标、认为能值分析方法和环境经济学方法有着较好的互补性和一致性、但在具体指标体系选择与构建及产出端分支的量化上还有待完善。此外、提出了新的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指标渊EISD冤=渊能值产出率-能值交换率冤/环境负载率、即EISD=渊EYR伊EER冤/ELR。严茂超等[14]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评估中国大陆各省渊市冤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的能值及其宏观经济价值、分析比较和排序各省区单位面积产出,人均农产品能值占有情况等指标、综合考虑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的产出情况、发现山东省产出居全国首位、而通过分析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品的产出指标、发现新疆,等10个省区的土地现实生产力较低。李双成等[15]对中国的经济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院1978要1998年、除1981年,1989年和1990年外、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GDP年增长率都在7%以上。经济总量增幅明显、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用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来衡量、发现中国现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处于下降态势。陈敏刚等[16]研究了中国蚕桑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界自然,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定量计算反映中国蚕桑生态系统的能值指标、并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蚕桑生态系统亟须提升科技水平、以促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2省级尺度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研究综述

曹志宏等[17]用能值理论分析研究了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特征、并对影响该地区投入产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该省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吴磊等[18]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对2008年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反映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院湖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都比较高、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值投入、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复杂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该省的农业产业更趋于可持续发展。王闰平等[19]对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对2005年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能值分析、结果表明院该省的农业生态系统仍然主要依赖人力、属于传统农业、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果蔬类产值仍然较小。以后的发展要逐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机械化农业。潘安等[20]对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能值分析研究、得出四川省人均农产品占有量持续增加、农业属于石油型农业、因此该地区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保持种植业的稳步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开发四川省的农村劳动力、加大劳务输出、从而增强四川省的农产品竞争力。吴伟程等[21]对江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能值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江西省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环境负载率为0.61、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63、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能值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大农技推广力度、以促进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张希彪[22]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指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院该省的农业发展对本地资源过分依赖、加之购买能力不足、导致该地区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土地生产水平较低、人均能值用量较低、属于高资源消耗型农业。罗昆燕[23]基于能值理论的贵州民族自治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以及王建源,刘继展,王明全,刘自强等人分别对山东,江苏,东北和乌鲁木齐等省份的农业进行的能值分析、得出以上几个省的农业发展处于石油农业阶段。

3市,地区,县级尺度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研究综述

熊金林等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株洲市2001要2008年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依赖人力、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环境压力大、空间资源利用率低、需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孙会东[24]用能值分析法对临洮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和环境负载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净能值产出率为1.18、环境负载率为6.1、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91、属于不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韩清延等[25]以都安自治县为例、分析了该县的能值产出指标、结果显示院该县的能值利用率低、技术文化水平低、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高、系统的可持续性较差。高红梅等[26]对天津市的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院该地区的能值产出率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但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工业辅助能值大幅增加、对环境压力较大、应加大科技投入、降低以化肥为代表的工业辅助能投入、以促进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刘富刚[27]运用能值理论研究了德州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了该区的环境资源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院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应进一步调控工业辅助的能值投入、提高可更新资源利用率及科技含量、保证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岳敏等[28]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院本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现代化程度不高、在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效率低、是一种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应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能力。杨松等[29]对重庆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院应加强重庆市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科学技术研究、增加能值投入、增大农业推广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4其他特殊区域,地形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研究综述

尚清芳[30]对甘肃武威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动态发展态势进行了能值分析、系统研究1986要2005年甘肃武威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能值指标及其发展态势、定量分析了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靳雪艳等[31]对紫色土区陈家湾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能值分析、研究了四川紫色土区的投入产出状况、得出该地区的系统生产效率较高、但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经济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应增加能值投入、增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对可更新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提高产出率。周萍等[32]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前后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能值分析、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结构角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政策入手、对环境的资源利用,环境压力,能值指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院退耕还林后能值产出率大大降低、畜产品的能值产出也有所下降、但是系统优势度有所上升。付晓等[33]通过研究朝阳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对比能值评价指标、分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现状、发现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了对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由此产生了对不可更新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张希彪[34]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果表明院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资源过度利用的基础上、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该地区的能值投入水平较低、系统生产优势度不高、应采取措施增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能力、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5结语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是“九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高潮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③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据不完全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孙长清、李晖提出政府财政支持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刘涵提出在促进政府支农结构调整中,应该合理配置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量压缩农业事业性支出;温涛、王煜宇在论述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时,提出资金投入总量与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是两大瓶颈,这在我国西部区域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张杰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出发,提出即使加大支农资金投入量,仍然难以突破农村经济信贷资金“质”的瓶颈,仍需要从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等多种渠道来进行整合,发挥财政支农的杠杆作用,以此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

二、研究方法与引用数据

(一)实证方法选择

在实证模型选择上,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本研究选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通过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来实现对检验变量的平稳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原理是,借助于变量Y2的过去与现在的信息进行预测得出变量Y1,则说明Y1是由变量Y2引起的。其显著的优势在于能够从滞后时间的确定中,来检验最优滞后期数,如果出现滞后期数的随机性,则会出现错误的检验结果。为此,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最优滞后期数的确定是依照Schwarz的评价准则来进行的,同时引入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技术,实现对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全面分析。

(二)对于测算指标的选择

在测算指标引用中,一方面引入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情况,如银行在农业贷款中的额度值;另一方面参照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中,对各农业生产支出项目,如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出、农业救济款项等。本次所引用的金融机构信贷数据及财政支农数据,多源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6]1952~1977年的资料及1978~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检验方法

1.格兰杰单位根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在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统计时,可能会出现虚伪回归,导致回归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为伪回归,即对于非平稳序列所得出的t值、F值、DW值和R2将出现偏差。为此,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借助扩展迪基富勒(ADF)检验方法来实现对样本数据的序列化。常用的扩展迪基富勒(AugmentedDicky-Fuller,ADF)检验模型为Y[,t]=[,0]+Y[,t-1]+rT+[,1]Y[,t-1]+[,2]Y。首先假定某系列Yt服从AR过程且满足ADF平稳性检验回归方程Yt=β1+β2t+(ρ-1)Yt-1+αi•∑miYt-i+εt,式中t表示为纯粹的噪音误差项,能够确保滞后阶数t不存在序列相关,对于H0∶ρ=1。当原假设成立时,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状态,采用Eviews5.0对相关变量进行初始化分析,ADF检验呈现出了平稳性,对于一阶差分后再次进行ADF检验,获得数据呈现出平稳性,便可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

2.格兰杰因果检验

无论是政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力度,还是积极地扩张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在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时,均可以从格兰杰因果检验中获得验证。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的原理是将某一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引入项,代入变量方程,如果其结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说明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贷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拒绝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08,说明金融机构的信贷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概率很大,原假设将会被拒绝,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财政支农资金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时,拒绝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69,则说明财政支农资金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较大,原假设不能被拒绝,表明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并未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同时,在99%的置信水平下,金融机构信贷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即表明农业经济的增长会促进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增加;在95%的置信水平下,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即说明农业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对于脉冲响应函数来说,主要是用来分析当出现一个随机性的扰动项时,对内生变量当前及未来取值的影响程度。,横轴代表滞后期间数(单位为年),纵轴代表农业经济增长率;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对于金融机构信贷来说,一个正向冲击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而当进入第9期后时则趋于稳定增长,说明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长效性;对于财政支农来说,一个正向冲击后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几乎不变,说明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

4.方差分解技术分析

利用方差分解技术来衡量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结构冲击所带来的内生变量的贡献度来实现的。方差分解将每个变量产生的影响都进行显示。由此可见,对于农业经济自身因素之外的其他影响来说,金融机构的信贷冲击具有较高的贡献率,而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很低甚至为零。

三、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