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经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4年,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课程思政开始从地方实践探索上升为全国性行动。2018年开始,课程思政实践在全国推广,理论界也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热潮。[1]当前,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聚焦在内涵诠释、元素挖掘、方法创新、教学实践等四个主要领域。[2]随着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成为中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也逐渐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涌现了大量从“方法论”和“实践论”角度出发总结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经验,这些都为各个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课程思政研究需要加强实践层面实施与实效的考察与分析,特别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施为重点,聚焦实践中的一些盲点、难点、堵点问题的研究,通过完善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等具体方式,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工程经济是高校土建大类所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受众广泛,工程经济的教学课堂由此成为土建大类专业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工程经济课程一般都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期开设,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并开始对专业课程有所接触,此时正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良好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良性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是育人观、使命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从而达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的政治观日趋成熟,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崇尚知识和科学,渴望成才;重视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取向上追求公平正义;学习成才动机强,态度端正。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不足方面:盲目乐观的骄傲心态和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人生目标迷茫,把实现较高收入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科学的理想信念尚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奉献感不足,存在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土建大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调查显示,企业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基本能力外,还对职业素养、人际沟通、经济法律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要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环境,就需要在校期间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素养的提升。(三)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基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指出,工科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总体上讲,工程经济的课程教学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②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③素质目标。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总之,以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经济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思想性,它包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可行性研究中的三思而后行做法,技术与经济关系中的对立与统一哲学思想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系统化地整理和提炼,它们为工程经济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基于工程经济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点,围绕重点、难点,积极发掘思政元素,设置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见表1),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紧密联系,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把工匠精神贯穿到整个授课的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4]有鉴于此,工程经济教学中可以从以下路径开展课程思政。(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工程经济课程本身蕴含着很多朴素的思政资源,比如在介绍工程经济的作用和发展历程时,通过引入大量工程建设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祖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巨大成就,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制度建设的自信心。(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经济课程特点是三多:概念多,理论多,计算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这门课程涉及大量相关学科基本概念,大部分来自包括会计、统计、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法律等相关学科,也有一些工程经济本学科的特有概念,比如经营成本、价值工程等。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既要正本溯源,又要融汇贯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很好的机会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例如,在学习投资回收期指标时,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项目投资回收对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影响;在做现值分析和年值分析的对比时,引导学生理解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国家富强与社会和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三)法治教育。工程经济的学科要旨是引导学习者对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问题做经济分析和思考,让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前提是符合国家的制度化安排。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有丰富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如《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了解这些法律规定,对于学好工程经济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企业及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折旧计提方法时,讲到不同折旧计提法与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强调纳税义务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完成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非常饱满有质感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教学设计非常有张力有空间。教师可以有大量机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深刻挖掘出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配上相应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或名言警句,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又能实现教学目标中的素质目标。(五)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习者树立职业理想,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工程经济课程是土木大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大类学生所要从事的建设领域的特点之一是随时要准备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要在职业教育阶段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才能做好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准备。比如,在介绍工程经济分析原则时,通过讲解效益最优原则和方案可比原则,鼓舞和坚定学生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的职业信念;在讲解等值计算五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时,通过举例介绍重大工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历程中建筑业前辈们的职业操守和艰苦奋斗,进而树立砥砺前行奋斗强国的勇气信心和远大志向。

三、高校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匠心点亮人生。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大学工科专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课堂,将有助于培育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从而练就工匠技艺。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的严谨工作态度与作风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课堂教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同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专业知识点的细微剖析,努力培养学生“专”与“精”兼备的一技之长,都是工匠精神的传递。大学教育期间虽暂时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但是能够通过平台的搭建,给学生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铸造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是个体对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它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而人文精神是个体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它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也是人文知识的传播者,可以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当中。结合不同的课程,人文知识的传播可以包括职业精神的融入、价值信仰的引导、科学精神的培养、传统文化的陶冶、人文思想的植入。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索中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理解技术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成就中的人文精神,从而拓展自身的人文知识宽度,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价值引领成长。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需要注意三个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思政元素来自于:①专业课程知识点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思维、逻辑、情感;②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认识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思路和方法;③实验实训课的思政元素承载量大,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团队协作、发现与质疑、创新思维都涵盖其中;④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或者在原案例中添加和移植思政元素。(四)教学方法推陈出新——育人润物无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到隐性,设计和建构思政育人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5]让各种思政要素有效地融合在教学过程的各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使课程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平稳”地进行,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避免生硬地灌输思政元素,要通过知识关联、案例介绍等途径,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考。同时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26-30.

[2].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46-48.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02-25..[EB/OL].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课程思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治;新课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70-02

2010年秋季起,我省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试验,所有参与的教师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经过三年来的不断探索,作为检阅三年的新课程改革成效的最让人牵肠挂肚的2013新高考结束,也算是完整地经历了新课改的第一轮实践。转身回首三年路,感慨良多。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伴着《政治课程标准》的实施而开始的。应该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对政治教学起引领作用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政治课程的性质、政治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基本结构几个方面对政治课程进行了定位。广大政治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倡导下,重新审视政治教学,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更加注重政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越来越多的政治老师认识到政治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一门学科,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内容。政治教学就是塑造人的心灵、传承民族文化,而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培养活动。因此关注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自觉实践。教政治就是教学生学会生活,教政治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2.课堂教学由传统的问答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新课程倡导一种对话教学的理念。认为,人类在阅读中认识世界,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良好的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视野和人文胸怀得到无限的扩展进而极大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任何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新课程改革三年以来的政治教学正逐步走向对话教学。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政治教学处于教师单方面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独语状态。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始了双向沟通、交流与互动,使政治教学真正变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

3.教师、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学行为的改变。

1.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无论是哪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考练课、讲评课,阅读课、作业课,无一例外,它的活动主体永远是学生,让学生全新地面对文本读,让学生说阅读的第一感觉,写他们阅读的深层认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自己的学习或人生得失。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教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追根问源的科学精神,而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也因为探究的逐渐深入而相得益彰。

3.课堂氛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必不可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变得比以前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以前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兴奋起来,信心大增,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不再沉闷,教师和学生彼此都感到轻松愉快,因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就像任何一件新事物刚刚诞生时不被人们理解和多有误解一样,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也在现实情境中潜在着诸多困惑。

1.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时间来磨合。长期以来教师己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要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非轻而易举。而学生改革意识的欠缺也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的“瓶颈”环节。学生的学习习惯仍很传统,习惯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缺少自主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反感乃至排斥新课程。教师固然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更要转变学习观念,而目前看来,转变学生学习习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2.自主、合作、探究极易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有些政治课堂上出现了一味求新求奇、一味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轻视学生基础培养的现象。比如,目前不少教师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政治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呈现出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待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迅速地把脑袋凑在一起,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室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这种讨论看似气氛活跃,人人参与,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首先,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的一言堂,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其次,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探究,教师就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再次,讨论是一种合作,学生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还有讨论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缺乏明确的目的。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也不排斥讨论。

3.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新课改以后的政治课堂经常出现教师不敢讲授,少有分析的情况,使一堂政治课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和“满堂说”,教师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看法”,学生的发言也很热烈,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给人感觉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还不错。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发言是由于老师的表扬奖励等刺激,而有些教师也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没有被真正激发起来。政治教学的对话变成了以对话为目的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不应“代替”而不是不应“分析”。在学生对教材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意义缺乏正确而深刻的感知的情况下,讲析仍不失为一种最快捷的方法。政治教学走向对话不应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

课程思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开发

在积极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潮中,我们发现改革成果喜人,但冷静审视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真正深入思考并探讨如何立足高职发展、适应高职要求,并从课程开发角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大多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的思路比较窄,往往局限于就教材谈改革、就课程谈方法,缺乏对高职特点的把握,缺乏向专业渗透的课程开发想象和实验,思政老师还没有完全融入高职教育中,思政课教学在服务高职教育、培养未来高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有待质的升华和个性化彰显。

课程建设和开发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相对而言,高职专业课对培养技能性人才具有天然的重要性,专业课程的开发很容易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在专业课程开发的改革方面也往往成果较多,而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课程开发往往都落后于专业课,但思政课并不是一般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公共课,而是塑造学生灵魂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专业课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适应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的高职教育市场化、职业化、地方化的发展趋向,体现思政课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和魅力,就必须积极探索适应高职发展的思政课程开发。

一、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任何一个教育系统中,课程都是居于核心位置:教师为落实课程而教,学生为掌握课程而学,领导为优化课程而管理,社会为促进课程而评价。课程开发的科学和完善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既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又具有基本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高职思政课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觉的法律意识等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完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果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不顺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好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定位、遵循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动向,就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服务。

(二)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是课程自我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本科、高职高专院校统一使用教育部统编的教材,统编教材是一本贯彻中央精神、观点鲜明正确、内容全面准确,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教材。统编教材的使用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生源结构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统编教材的普遍性很难适应各类学校特殊性的实际需要,要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阐释教材内容,实现课程目标和要求,必须完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因此,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把规范的教材体系创造性地转换为适应高职的生动教学体系,进行精心的课程开发,这是思政课课程自我发展和跨越的需要。

(三)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是转变教师观念、拓宽教学视野的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导向。高职发展的趋势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善于把握高职特点和高职学生问题,善于将自身积累的学术体系转化为帮助学生成长、发展、成才的教学体系。因此,思政老师需要通过课程开发转变观念,在研究课程开发定位和具体实施中研究企业的需求,了解行业和岗位的基本特点,了解专业课程和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让思政课教师开阔教学视野、融入高职教育,了解专业教学,在课程开发中主动成长。

二、适应高职发展的思政课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思政课课程开发不是随意而行的,而是基于思政课课程特点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遵循一定的原则性和规范性。

(一)正确导向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代高职学生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现实,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它们迫切需要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规律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在复杂和急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处理种种价值判断的能力;需要从身边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本质和政治信仰的真实动力。因此,正确的导向是思政课课程开发的第一原则,不能在课程开发中抱有急功近利、削足适履的心态,结果必然违背课程教学目标。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课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等理论联系实践问题在高职思政课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然而思政课如何从课程出发,准确把握高职特点、学生特征、地区经济、企业需求、职业岗位等问题也应当成为目前改革的实际问题,这是思政课课程开发时绕不开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思政课改革的理论成果和国际国内高职教育的最新理论来研究这一实际问题。

(三)师生主体的原则。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没有师生的参与,任何课程开发都是一句空话。专业课程的开发大都是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建立的,课程理论积累比较多,实践参照物也多,但是对于思政课来说需要有一个不断开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最有发言权,尤其是教师的积极性是整个课程开发的关键。

三、适应高职发展的思政课课程开发策略

(一)理论和观念准备。

课程开发要把理论武装和观念转变放在首要位置,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才可能健康有序地进行,才能提高课程开发效率。因此,理论支持和装备上要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及《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逐步确立现代教育观和现代课程观,确立现代课程价值观;在观念上,课程改革始终立足高职发展需要,充分开发对学生发展的功能,深刻了解高职思政课发展的前景和方向,客观估计课程开发中将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关解决措施,以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思政课师资培养。

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专业素养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质量。一方面,对教师就课程开发方面开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培训,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潜能,提高它们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从思政课到思政课的改革思维,鼓励教师将思政课引向生动活泼的生产实践中去,认识到高职思政课与高职发展的关系,如果偏离高职发展的大环境则不利于整个课程的发展和教师本身的成长。在培训活动中,除了安排与思政课课程内容相适应的红色景点的参观和探访外,还要带领思政课教师考察企业、体验职业,了解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生产流程、组织纪律、生活管理、奖惩制度、员工动态、企业新工艺、产品质量、职业道德等,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交流学习。教师占有这些感性素材非常重要,他们将对“专业”、“职业”、“企业”有更多感悟,并会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对课程开发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普遍已经按照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显然不可能像专业课程一样严格按照岗位所具有的技能要求来进行课程开发,但一定要对行业岗位特点作基本的了解,以便在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定、内容设计上提供开放性思路,避免脱离高职发展实际,失去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的意义。

四、适应高职发展的思政课课程开发过程

(一)明确课程开发实力。

思政课课程具有良好的开发基础。思政课程具有政治性、政策性、规范性,但也同时具有包容性和丰富性。我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多元社会,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尊重、承认价值的多元追求。因此,思政课课程性质中包含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强调在社会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但同时也包容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思政课课程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思政课程常常被误解为单一的政治宣讲课程,其实在思政课程中包含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知识,是一门极具价值的关照高职人文素质培养的丰富课程。

思政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目前,思政教师大都具有较高学历和优良资质,不仅具有完善的本专业理论,还具有相关课程理论知识。

(二)确立课程目标。

思政课程是面向高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在高职思政课课程目标中应当增加新的课程目标:高职思政理论课程定位和开发要具有理念的先进性、实践的可操作性,凸显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未来高职人才面向社会的理念、价值观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方法设计。

根据思政课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将高职思政课课程内容归纳并提炼成若干条具体的高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竞争和自信自强的生活理念、尊老爱幼及关心弱者的良好品格情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不断探求新知的能力等。其实这正是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基本素质和基本标准。将其融入现有的教材体系里,即结合这些基本素质,精选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制定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再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在方法设计上一定既要体现多元化,又要体现可操作性。多元化方法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体现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可借鉴《学会做事》中的四步循环法,它非常好地体现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四)课程开发评价。

思政课课程和专业课不同,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塑造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极其重要但无法简单感知,无法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和检测,但是这并不是说思政课课程开发的评价就无法完成,我们可从课程开发程序和内容是否科学、课程是否可以循环滚动、能否受到专业系部肯定、学生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学生访谈、课程开发教师访谈、学工系统访谈、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反馈,等等。

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该课程观的更新、课程目标的制定、策略的选择和过程设计,必须是课程研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管理者共同劳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卢德斯・R.奎苏姆宾,卓依・德・利澳主编.余祖光译.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和工作的价值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袁敏.如何实现“基础课”从教材向教学的转化[J].高教论坛,2008,(4).

课程思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育;探讨

一、课程简介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采矿学等课程,是在熟悉矿井生产系统、认识矿井采掘生产过程之后开设的,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形成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使本学科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课程以阐明矿井通风与安全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为主要目的,并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应用到矿山生产中,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理解矿井通风阻力、通风动力、矿井通风系统等相关知识及相应的计算、设计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矿山通风及其工程设计、监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安全技术(防瓦斯、防火、防尘、防水、防毒、防爆技术)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

采矿行业特色表明,采矿专业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内涵,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外,还应注重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凸显隐性教育。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由矿井通风与矿井安全两部分构成,涵盖较多的理论概念、复杂公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重视讲解知识理论,将通风应用性作为授课重要内容贯穿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通过矿井通风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与认识所学专业对煤矿、非煤矿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职业使命感,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献身专业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理论知识对矿井通风设计的意义,培养其认真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为其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正确的思想基础。通过矿井安全知识的学习,采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精神。

三、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基于不同动力和目标促使大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实现自己价值,因此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是不可分割的。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目标,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深入挖掘本课程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有机分解到专业课程中并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育人与育才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学以致用,落实课程思政。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思政元素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过去,教学目标只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忽略了“价值引领”。为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思政元素,以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事故案例、煤矿工作者事迹等主题为途径,聚焦“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学生五大发展理念。

(二)教学内容思政元素

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一通三防”专业理论为主要内容,学生上课懒散,学习效果不强,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通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与思政渗透融合点,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载体,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以矿井空气为例说明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讲述氧气性质时引入拉瓦锡氧气发现实验,突出实践创新、科学求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讲解矿井有害气体种类及煤矿安全规程对有害气体的安全浓度标准规定时,教师要引入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例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从而加强法治观念。矿井气候条件即是煤矿工作者工作环境大气,其与人的身心健康和劳动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煤矿采深的增加和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深井高温热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开采的重大问题之一,故应改善矿井气候条件,确保人们获得安全感,以此阐述以人为本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将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导给学生,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取得“寓教于乐”的理想效果。正如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所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三)教学考核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传统教学考核多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为单一的专业知识。为了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效果,加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由单一的知识维度向多维度评价延伸,改进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评价体系。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考核延续传统教学考核,但考核内容有所转变。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三部分。期末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考试题型应多样化,同时应加入课程思政案例分析,主要检验学生对矿井通风与安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知识考查分值占比为90%,思政考查分值占比为10%。

课程思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课 锥形人才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60-01

一、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政课教学效果较差 ,缺乏实效性

为了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大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的融入了实践教学方式,但大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局限于选取革命时期的理论性较强素材开展实践活动,很少能结合高职学生个性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和专业内容相关的公益活动,不能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践学习很好结合,从主观的角度看,极少部分同学平时学习目标模糊,不能积极思考,习惯在课上保持沉默。另外,极个别同学从微观角度曲解了社会整体发展,并连带的对思政课产生了狭隘的理解,引发厌倦学习这类课程的心理态势,主观割裂自身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系,思政课的实效性很难实现。

2.思政课教学影响时间较短,缺乏持久性

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大部分高校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演讲、情景模拟和辩论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受课堂规定时间限制,只允许少数积极学生参与并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保证所有想要参与课堂实践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育的持久性。另一方面,从受教育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对于课堂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即使在课堂对一些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大多学生印象模糊,不能更好的深入学生内心,持久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思政课教学理论性较强 ,缺乏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性、政治性极为突出的课程,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素质诸方面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

二、解决问题的路径――与锥形人才课程教学的有效链接

1.链接一:理论与理论的链接,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与锥形人才课程相关理论实现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合肥财经职业学院遵循培养专业素质高、综合素质强的原则,组织有能力的教师编写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要的难易适中的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其中思政课中所提到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单凭枯燥的理论讲解,很难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学生,但借助《职业精神》教材生动介绍各种动物的特点,归纳各种动物的精神,生动体现不同行业需要具备的各种精神。

2.链接二:时间链接,提升思政课教学持久性

思政课实现与拓展训练课教学时间的链接,可以一定程度增强思政教学的持久性。大多数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是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的偏向,唯我意识相对增强,为有效遏制并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借助拓展训练课程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把思政课的理论学习与拓展实践的训练合二为一,有效延长思政课的教育时间,并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责任感、归属感,增强协作能力等。例如:背摔、孤岛求生、毕业墙等项目的训练,主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外势、克服紧张情绪、战胜恐惧心理,培养果敢的执行力。以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定位、甘为人梯的精神,增进团队的协作力与激励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提升共建高效团队的能力。而这些综合素质正好与我们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吻合的,有效的避免思政课对于职业精神、团队精神等理论知识的教育建立在空中楼阁,没有依托,实现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链接,活动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的融合,指导学生深刻持久的理解和记忆思政课的学习内容。

3.链接三:理论-实践链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践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锥形人才课程理论内容的融合,可有效的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性。《创业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方法》三门课程的理论内容与思政课教育内容极为相似,可以把三门课的理论渗透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实现以“知识导向”为主,以“技能导向”为主,以“综合实践”为主,三者构成链条状,逐步演练教学,促进专业成长,获得创业本领。例如,锥形人才的授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合力指导学生,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小范围开展关于学习标兵、道德标兵、创业标兵的评比活动,制定包括实践目标、实践任务、实践对象、组织形式、实践教学活动时间在内的详细实施方案,保证实践活动有序高质的规范完成。其次,扩大范围,把同一学院内各个班级推举出来的优异的个人或团队再次整合,开展新一轮的评比或竞赛等活动,扩大活动教育范围,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最后,在各个二级学院组织的实践活动中角逐胜出的个人、或团体就拥有了进入全校范围的决赛资格。总之,活动的过程可以让参赛的个人其他同学的凝聚力、向心力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与此同时,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会随着校园文化的渗透,充分发挥实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