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建设

0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自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将课程思政建设提上日程。课程思政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内容,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各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全面开花。课程作为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单元,承担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化为知识内容进学生头脑的作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起到了选树典型、强化引领、带动示范的作用,是构建起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可以促进学校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建设,实现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

1“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大思政”育人格局兴起,思政铸魂理念影响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转变,思政课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学校逐步聚焦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尤其注重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同步建设。目前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推动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又是实现该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但仅仅依靠思政课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德育育人,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树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教学理念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带动学校所有课程参与“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建设,从而打造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学育人效果,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初衷和使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将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和路径,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深挖思政元素、设计教学过程、回顾育人效果,实现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隐性教育层面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通互助,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全员参与的“大格局”,推动学校“课程思政”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2“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现状

2.1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滞于思政理念发展之后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自国家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落地实施,发展历程短,建设经验少,相对应的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提倡所有课程都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虽然是教师,但对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水平的专业化指导政策尚未形成,专业教师在思政育人能力的培训制度尚未建成。此外,对于各类课程建设的思政目标、思政成效缺少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建设完成后的运维机制、跟踪手段缺少贯穿全流程的监管过程,课程建设的效果反馈、保障措施执行情况落实不到位等还普遍存在问题;由此导致专任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参与率难以提升。

2.2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浮于表面形式之上

内涵建设是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关键抓手,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停留在以项目建设为形式,轻视示范课程内涵建设的层面,注重示范课程建设是良好局面的开端,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并重的教育理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立的教学体系、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行的教育方法、思政素养与育人效果并列的教学评价等思政内涵建设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融入高校课程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力度仍然薄弱。

2.3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限于传统经验之内

教学方法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时而变、因势而动,高校应持续关注教学方法创新性,主动变革教学方法适应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受限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往往局限于传统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方式,教师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专业知识传授、教学内容的转述、重难点的分析梳理上,缺少发现知识内容潜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同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如探究-研讨法、启发教学法等沉浸式教学方法还不能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熟练运用,对于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学生探索思政内涵的兴趣激发、课程育人成效的效果反馈等内容上缺乏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不显著。

2.4思政育人评价体系慢于思政建设之速

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思政的育人成效具有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和学校的关注点往往是课程知识梳理、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对思政育人的评价以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评价体系缺乏关注。首先,思政育人的评价在教师设置课程考核或课程设计过程中被忽略,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思政育人重要,设计课程评价时主要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不重视思政育人评价指标的设立。其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育人成效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题单一、评价指标缺乏思政育人方面的科学设计、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关于思政育人评价的反馈机制还没有建立等问题。最后,对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后续育人成效缺少跟踪评价机制,部分教师为追求示范课程的建立在前期筹备过程中会尤其关注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资源建设、成效反馈等方面,建成示范课程的后续跟踪评价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3“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路径探析

3.1强化理念引领,建立党政领导机制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思政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树立“课程思政”引领课程建设发展的理念,是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重要的执行手段。为助推示范课程建设:首先,必须要落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体责任,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院党委统一负责、学院积极配合的思政课程建设联动机制,强化教师思政教育认识,提升各类专任教师自身思政素养,建立课程思政全员育人的强大自信心。其次,根据国家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省级思政建设实施意见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精神,建立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成效的思政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运行机制、监管流程,完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的反馈机制,落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资金、条件保障等措施,以确保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是在制度引领下规范进行的。最后,为保障“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起到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院互动互助,组织院-院示范课程互访互学活动、建立示范课程分享案例库、开展示范课程典型经验交流会等分享、交流、推广机制,实现教授、名师带动,教师普遍参与,并逐步达到课程思政全员育人的局面。

3.2深化内涵建设,助力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持续建设的根本是对内涵的建设,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需要准确把握教师、教材、课程、课堂四大关键要素。首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应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挖掘和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功见效。其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教材和课程是载体,在培养方案中建立和完善思政课程设置内涵,紧抓课程核心环节,深化课程改革,将课程思政要求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选用、课件制作、教学评价等方面,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最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堂是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通过打造多功能智慧教室、使用线上教学平台、改变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等,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和学习方式变革,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3.3落实保障制度,推动课程思政持续发展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大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的传承和延展,同样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为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发展保障机制。首先,加强组织领导,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责任到人。其次,强化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统筹各类资源,用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挖掘、教学改革、教师培训、访问交流等活动,保障课程思政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最后,注重示范引领,通过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选树课程理念先进、思政元素丰富、育人成效显著的示范课程,通过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4完善育人评价体系,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初衷和使命是培养具有知识扎实、信念坚定和品德优良的时代新人,不仅需要专业的师资配备、完善的课程教学设计、配套的优秀教材选用,还需要符合思政育人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作为思政育人成效的正向反馈机制,对课程建设的进展、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评价体系的完善主要从以下三部分着手:首先,教师作为课程讲授的主体,除了评价学生的知识领会程度外,还应关注思政育人的评价体系设计,例如对学生获得的科学涵养、人文素养、艺术修养或者实践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锻炼等隐性教学效果的评价。其次,对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院-校两级通力合作,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体系,分别设计学生评价、教师自主评价、院(校)督导评价等包含教学体系设计、讲授效果、思政育人成效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最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成后,应建立跟踪评价长效机制,主要针对该课程的师资配置、资源建设、育人成效、建成效果等方面继续追踪和评价,持续关注示范课程的发展和示范成效。

4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这份纲要的核心精神旨在要求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要为国家培养有正确价值观且富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1]。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在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涉及汽车制造及运行过程中所用到的材料、材料质量分析、材料组织与性能检测、材料制备与成型等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内容,是指导汽车生产工艺的理论基础,强调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或者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岗位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为应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在线平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团队重新凝练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深度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收集各种思政教学案例,在组织课堂和校外实践等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爱国精神、责任感、使命感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求专业知识智育与思想政治德育的融合[2-3]。

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不足

目前汽车工程材料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严重不足,未能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突然从知识点讲解切换到思政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摸不着头脑,达不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二是教师未将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授课内容上进行重新编排和梳理,只是将课程思政部分与专业知识生硬而机械地对接,导致思政部分和专业知识仍然泾渭分明,两者起不到深度融合效果。三是与本课程知识相关联的其他专业课程使用了同一个课程思政案例,让学生在多门课的课堂上听到的都是同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基础上精心编排和大胆创新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

(二)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合力不足

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中,学生只有在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中才能学习到思想政治相关内容,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专业知识内容,似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这两个领域本毫不相关。而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意见的出台,让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阶段。专业课教师只擅长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并不如辅导员或思政教师。因此,要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的育人效果,就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思政的教研团队,集体备课过程中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另外,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制定专业课程大纲,编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重新设计学习内容,使课程实施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途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虽然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初见成效,但也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当前二者合力育人还存在着思想、平台、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增强二者在思政教育工作上的协同性,还必须为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不但要为备课提供共享交流平台,而且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开发的热情,以此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为有效发挥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开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依据专业背景和科研方向,以及与汽车工程材料教学内容的相匹配度,组建一个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综合能力强且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开发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但要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年龄、教龄进行组合,而且要根据教师的政治和道德水准加以考量,在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上针对性地引入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扮演思政育人支持者的角色,参与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内容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专业教师通过相互研讨、共同备课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另外,在学校及学院层面上,需要为教学团队中的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如不定期的专家讲座、教师课程思政培训等活动[4]。

(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课程思政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融入学生思想。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从设计课堂教学开始,将思政教育引入汽车工程材料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具体实现思路为: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课堂教学的思政氛围。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思政元素导入专业知识点的过程较为牵强,受制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有限的理解能力,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实现学生在认知、行为、感性和理性等全方位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着重营造思政育人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设计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思政案例,让学生分工合作,在“课堂舞台”上通过角色扮演以通俗易懂的话剧表演形式让师生无需有过多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就能理解专业知识中蕴藏的思政内涵,或者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专业知识点背后有关的思政元素,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相辅相成。2.发挥企业育人功能,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范围。汽车工程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生产设备资源的价值,师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能够体验新型设备、接触专业人才、学到先进技术、接受企业良师的指导、体会企业文化,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耳濡目染职业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工匠精神。汽车工程材料实践内容的设置以企业具体的项目流程为载体,比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金相制备与组织观察、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表面处理等,将这些必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以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不断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职业精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扩大了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影响范围。3.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增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学习态度等,而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评价有所欠缺。为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果,需在评价环节增加对思政理念掌握的考查。这对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课程思政”经验,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不仅要将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情况或者是学习任务掌握程度纳入课堂评价,还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纳入课堂评价体系中。思想政治意识这个评价指标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创新思维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的考核评价中要从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动态、职业规划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赋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再综合这三个方面的赋分情况客观地给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分值。二是教师要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查点,尤其是在主观题的设计上要把专业知识点的考查内容衔接进课程思政内涵考查中,如在设置金属结晶和晶体缺陷的主观题考查内容中引入课程思政的考查点,可以在题目中表达教育研究课题国内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教授研究团队面对国外的尖端技术封锁攻克了国内飞机发动机耐高温合金铸造工艺难题,体现出我国科学家有哪些精神品质,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但由于这种课程的考核形式只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还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学生思政意识评价指标合理给出该生课程思政分值。

(三)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欲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中,让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提升课堂教学思想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通过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另外,思政元素在融入的过程中,既不能过度植入,又不能生搬硬套,导致专业课程内容和授课目标难以完成。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内容建设尤其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融入,这需要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切入点,通过视频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达到课程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式浸透的效果。以下是汽车工程材料第一章内容“材料的力学性能”为项目化教学任务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案例。1.基于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融入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环节着重讲解硬度试验、拉伸试验、冲击韧度试验的操作过程。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做科学实验要认真,规范地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比如,低碳钢拉伸试验之前要对样品表面锈斑用砂纸打磨处理,保证该测试过程不受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试验的准确性、科学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每次试验的数据整理是难点,比如,洛氏硬度试验的一个试样要测试至少5次,每次测量间距要大于1mm,整理数据时需要先淘汰误差明显较大的测量数值,再将其余多次测量数值取平均值求解方为该试样的有效硬度值,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知难而进的意志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良好职业素养。2.基于材料力学性能知识点,融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制造起重机绳索、铁轨连接螺栓、汽车传动轴等零件主要利用了金属材料的哪些力学性能指标?”引出材料力学性能的概念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的概念,进而揭示出材料存在“强度越高硬度越大,而塑性和韧性越差”的一般规律,说明材料强度和塑韧性是一对矛盾体;同时金属材料又存在通过细化晶粒的途径实现“强度和塑韧性共同提高的”的实验现象,这又包含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通过讲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站在哲学高度运用辩证统一的理念解释材料中的理论本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学习意识。3.基于高强高韧金属材料研发的人物故事,融入“爱国、务实、律己、勤奋、奉献”的精神。在材料力学性能内容拓展的讲解中,引入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涂铭旌先生生前的事迹,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稀土钒钛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等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数十年潜心科学、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对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理论与应用、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对我国材料领域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爱国、勤奋、务实、律己、奉献的精神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和楷模,以此激励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教师团队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在知识的熏陶、文化的浸染、思想的升华中塑造学生的“三观”,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本文以汽车工程材料这门课为例,探讨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路径,结合校企合作创新适合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模式,分享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课堂的相关案例,旨在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香成,赵军,王自柯.新型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1):2.

[2]张江娜,刘芬霞.针对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

[3]史同娜,朱冰洁,杨伟,等.在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初步探索[J].科教导刊旬刊,2019(6).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德育元素

2021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肩负推动学科融合、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新文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文科视野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由此可以看出,新文科建设对卓越新闻人才的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甚至是最关键的一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改善和创新我国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需求,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是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在对外宣传中“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形象,在国际传播中没有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新闻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对塑造中国形象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主动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顾明思义,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2]。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新文科建设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导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将专业知识点与德育元素相融合?是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诉求与理论问题。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内容为蓝本,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原则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特别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了解其历史经验及理论成果,充分吸收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表现为: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党性,掌握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来源及其内涵,领悟新时期新闻舆论思想的重要性;能力目标为:通过知识层面的学习,深刻了解新闻宣传的党性与人民性一致原则,明辨是非,提高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党的新闻事业的接班人及代言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现象,在对外传播中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思政育人目标为:恪守专业伦理和新闻职业规范,承担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容个案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策略,该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自觉运用总书记的新闻舆论思想引领新闻教育的方向,牢记社会责任,让学生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政治认同、心理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德育内涵、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新闻舆论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以了解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主动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品质。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自觉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思想精华。继承发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弘扬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在课堂讨论及课堂实践中,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爱国教育于一体。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不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生硬的嫁接,而是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认识、观察能力,通过“认知认同”达到“情感内化”,最终实现“行为转变”。促进学生把理论融入实践,感受自己在理论知识、理想信念、人生实践三个层面的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表1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把挖掘的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内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融合设计把“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以达到深入了解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背景、明确在对外传播与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以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深入阐述总书记智慧讲述“中国故事”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自主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责任。

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价值塑造目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其目标是塑造个体的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价值目标塑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及要求。增强对党的新闻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主动树立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课堂上的“讲中国普通人的故事”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以“讲中国道德故事”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中华传统思想精华,践行“自律”精神。以“讲中国民主法治故事”为契机,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纠纷的意识。

4.以“讲优秀品牌故事”中的“华为”品牌“不怕气馁、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爱国情怀。

5.通过课堂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引导,使学生自觉认知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党的新闻事业接班人所必备的职业品格,增强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操守。

6.以“智慧讲述中国故事”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及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素养。

四、结语

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始终,深入挖掘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合理建构专业课程的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与价值层面“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新闻类专业教师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实践场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实践教学中做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美丽乡村等实践基地提升爱国主义热情;通过红色旅游景点APP导游软件、新农村旅游开发宣传手册等实践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了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新闻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将课程思政内涵铭记于心,更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专业实践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根本目的,才能为未来的新闻行业输入卓越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石磊.全媒体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从1.0到2.0[J].青年记者,2019(1):59-6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张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20-23.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思政建设

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表现美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内涵,促使学生由感知作品的形式美到体会作品深层次的精神美、文化美,从而推动学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美术基础是建筑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应该注重文化素养教育,在绘画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塑造学生正确的美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精神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1.培养正确的美学价值观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需要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审美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进而传播美。

2.提升美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塑造个人品格,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手绘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认真务实、实事求是、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选取具有民族特色、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作品供学生赏析和练习,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建筑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实现课程教学大纲中设立的教学知识目标,将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并重,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并落实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特色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科学设置考核内容,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在评价环节融入思政元素,运用报告、技能测试、作品等科学多样的考核方式,综合考查课程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程度。

1.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建设渗入整个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这样可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领会专业知识的文化内涵,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逐渐提升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如:在建筑素描的绘画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开展案例示范,让学生在描绘传统建筑的过程中深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礼制的理解;在手绘建筑景观平面图效果图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现代居住区项目,让学生感受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在人居环境方面的设计理念,让学生不仅可从设计手法、功能以及美学价值的角度理解设计,而且可从人文生态的角度理解专业[1]。同时,在课程的考核体系中,教师也应系统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在考核标准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考核内容,定期收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优化方案,不断完善思政教育。

2.将课程思政渗透课堂教学实践

美术基础是一门融合了艺术与技术的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以实践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在实训练习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耐心细致、积极克服困难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绘画是一种艺术行为,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基本表达方式,也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方案的初始环节。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起稿开始就不断追求完美,把每一张作业打造成艺术品,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建设难点

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无趣。如果教师采用固有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让部分学生觉得乏味,久而久之会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2]。因此,教师切不可生硬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而应灵活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开展专业课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课前先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点和现有的能力水平,实行分层引导教学,利用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练习,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1.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理念

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在美术发展史、美术理论以及绘画练习等教学单元内容设置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传统建筑和现代经典建筑、艺术流派、大师经典作品的案例赏析,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术的热爱。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同时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美术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绘画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练习,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创作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塑造良好的专业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方法

教师应将课堂讲授、自主练习、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将思政育人元素渗透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全过程[3]。课前,教师通过微课学习、素材收集与整理,使学生初步了解知识重点。课前的预习与素材整理工作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建筑,通过梳理素材,引导学生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课中,教师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观察能力、手绘表达能力和基本的设计能力。在案例赏析环节,教师分析国内外艺术流派,赏析经典绘画作品和优秀建筑景观设计案例,使学生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素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建设绘画作品和设计素材资源库,以此培养学生发现、感知、表达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课堂实践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通过描绘细节,塑造学生专注的品质,这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课后,教师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景观建筑设计拓展资源的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在课后的拓展资源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文化,提升绘画专业技能水平,学习行业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

3.将课程思政融入考核评价

课程思政元素除了在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也应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得到体现。以往的美术课程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绘画技能,现在,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内容包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职业素养考核包括学生对专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理解与表现,将思政建设元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学习评价。

4.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以美术基础课程建筑素描为例

学生可以运用素描基础理论开展建筑素描综合训练,把握建筑的外立面组成、构成关系、材料、质感,以及虚实、明暗、阴影关系等,使图面构图合理、比例准确、建筑形体结构表达准确、透视准确、建筑细部刻画生动,虚实结合,层次丰富,建筑意境表现完整。学生进一步掌握铅笔渲染技法的原理,学习、掌握多种画法以及工具的表现手法等基本技能,可提升综合表达能力。在建筑素描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建立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的价值观,提升审美能力,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加深对美的理解,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增强审美判断能力,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培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五、结语

建筑类美术基础建设将思政元素通过教学理念的渗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让学生在一笔一画的描绘中感受传统建筑园林之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领悟工匠精神,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文化。

参考文献:

[1]卢聪,黄能朗,英姿.建筑设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2):115.

[2]覃振华.思政元素融入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0(3):83-84.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在外科护理学课程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学习对外科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整体护理措施进行掌握,同时外科护理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临床专业课,是护理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养。

一、外科护理学的基本内涵及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外科护理学课程简介。外科护理学是目前护理学专业的一大必修核心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树立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采取科学的护理程序以及护理措施,对患有外科疾病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可以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在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中还需要适当融入人文关怀教育内容,在教授学生专业护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养。

(二)外科护理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现阶段大多数医学生尤其是高职护生都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情况,认为只需要对专业理论以及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掌握,就可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这一情况大大弱化了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比重,而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恰当的课程思政则能有效弥补思政素质教育缺陷[1]。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强调高校中的课程必须要有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以及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对各个课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深入性挖掘,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进行价值底蕴的凝聚,充分贯彻多维度育人理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入,努力将思政课程延伸至课程思政方向。

二、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进行系统挖掘、组织以及应用。在以往的外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已适当进行部分思政内容的融入,却没有对课程内涵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组织以及挖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教案并且应用于教学当中,导致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专业教师不重视思政教育。当前很多外科护理学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多元性,此外,许多专业课程教师缺乏对思政教育的认识,过于注重传授专业性知识,而轻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所授的专业课程和思政教学并无联系,认为只需要教好专业课程,教学中只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情况往往容易导致很多学生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课程思政教育对其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为学生日后正式参加护理工作埋下了一定的思想隐患。

三、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适当结合教学内容,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其中。例如外科护理教师在对低钾血症患者进行静脉补钾时必须要遵守静脉补钾原则知识的讲解时,可以适当引入案例,告知学生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此外,还需要对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以及职业态度进行重点性教育,在教学中贯穿一定的工匠精神以及敬业精神,对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工作责任心进行培养。

(二)适当结合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众所周知,医学生主要承担的是拯救人们生命的重要工作,学生是否明确了生命意识,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后续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重点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塑造学生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对患者身心状况体察入微,救护和关爱患者,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肠造口护理教学时,必须教育学生对患者一视同仁,关心和体贴患者,积极采取各类途径指引患者和患者家属对疾病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各个患者造口特点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完成造口居家护理,促使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让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含义,充分尊重生命,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生命意识。

(三)适当结合教学内容,将爱国精神融入其中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还需要适当将爱国精神融入其中。教师在进行临床具体疾病教学前可以向学生进行外科护理学发展史的讲授,在讲解时重点介绍我国外科发展史,讲解我国历代外科疾病相关文献记载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灿烂文明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自信,对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激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分享优秀医护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栋梁。

(四)适当结合教学内容,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融入其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我国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并适时引入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社会话题,让学生对公众健康更加重视[2]。此外,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收集疾病相关资料,进行宣传海报、宣传单以及微视频的制作,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进行癌症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为其后续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适当结合教学内容,将法治意识教育融入其中。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广大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时必须严格以患者为中心,在患者整个诊疗期间享有知情同意权、诉讼求偿权、生命健康权以及平等医疗权等等,因此,医护人员相应具有诊疗义务、说明告知的义务以及对患者隐私进行保护的义务等等。外科护理学必须紧密联系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临床护理实践,充分结合课程专业知识,适当引入社会上关于医学方面具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六)适当结合教学内容,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融入其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临床案例,例如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乳腺癌患者病例,要求学生在病例中根据患者护理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特别是应该如何指导乳腺癌患者手术后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从而逐渐恢复患肢功能的教学内容,可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资源查阅资料并结合教材就功能锻炼原则及方法进行分组讨论、功能锻炼操的设计,进而解决这一难点问题。采取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促进创新意识的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

(七)提升教师的思政认识。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思政认识,一方面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进行合作,创建专业性的教学团队,将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学要求以及思政教学规律作为依据,制订出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标准。另一方面外科护理学专业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思政理论讲座,充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积极学习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讨论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的一种理性回归,专业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近因效应,提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同时也更容易发挥教学的光环效应,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八)对课程蕴含的思政结合点进行深入挖掘。教师在对所授专业课程思政意识进行强化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同时适时合理结合社会热点新闻以及临床案例,将思政元素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临床案例,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多元化教学方式,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以及精准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以及隐性教育,实现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无缝融入。

(九)对专业课程思政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往往存在着极为丰富的思政资源,护理专业的教师以及相关教研室可以采取教学研讨的方式对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进行讨论和充分挖掘,对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进行讨论,进而形成教学教案,让学生在对专业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还能够树立起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当下的学习中以及日后的工作中都能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以及就业情况,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核心素养进行全面的培养,对其后续的职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都有着极为积极的引导作用。护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是目前医学院校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一大必然要求,是对全方位协同育人目标实现的一大正确途径。上述均为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基础性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还需要进行完善。教师必须积极使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进行全方位以及全程育人,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徐益荣,胡耀峰.基于案例的外科护理学课程的OSCE的设计与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117-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