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总结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精选

课程思政总结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0年5月底,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课程思政的重心在于如何更好的把思政元素巧妙地与除思政课程外的其他课程进行融合,这就要求所有课程都应对自身的课程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巧妙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以此达到育人的目标[2]。《古建筑测绘》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之后,通过对实际建筑对象的前期资料搜集整理与后期现场调研测绘,深刻理解古建筑的空间布局、设计手法、工程做法及装饰特征。该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良机,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3]。关于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改革,有不少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如研究型古建筑测绘实习[4];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测绘结合[5];建立健全的教育环节和引入高精测量仪器[6];古建测绘成果实物化[7];结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古建筑测绘实习[8];通过编写建筑实习指导书;基于BIM平台,与多种测绘技术合理结合[9-10]等方面。以上教学探索大多停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方法层面,然而如何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还鲜有论述。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中国人民的营建智慧,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与课程思政结合紧密,从宏观层面旨在让学生认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微观层面,让学生通过中国传统营造技术的了解与认知,学习秉承工匠精神。本课程在充分学习思政理论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探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实施路径。

1强化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

《古建筑测绘》思政改革团队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公社、星空书院在线、聚焦职教、思政学者等APP、公众号学习专家学者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习同志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参与学校层面的培训会议和研讨,找准《古建筑测绘》课程思政内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从而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完成。通过教学团队的研讨,古建筑测绘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传统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进行结合,与这些思政元素有较高的契合度。这是比一般专业课程在思政教学中具有的优势。教学团队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一方面有意识的挖掘授课环节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对教学团队教学理念进行了引导,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着重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学们在到达测绘地点,对乡村进行初步考察时,引导学生观察村民自建房的现状。学生会注意到自建房很多会用到西方的罗马柱式,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村民要这样做。我们如何在设计中应对地域文化的传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们明白作为未来的建筑师,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做建筑设计时传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2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古建筑测绘》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思政,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两条主线、四个阶段、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见图1)。两条主线是指专业技能训练和课程思政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达到“重技能”的学习效果,同时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强化“文化认知、精神认知”,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四个阶段是将测绘实习分为准备阶段、现场初探、测绘过程、实结四个阶段。六个环节是指准备阶段有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调研两个环节;现场初探阶段是对营造技艺和地域文化了解的环节;测绘过程阶段分为精细测绘和绘制图纸两个环节。实结阶段是考核与评价环节。

2.1准备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了解

在调研阶段,老师首先进行案例的筛选,测绘对象是典型的传统建筑,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建筑案例,讲解相关理论和测绘对象的基本情况。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历史背景、建筑类型、建造朝代、当地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如学生在进行鹰潭市马荃镇霞山村倪家组的调研中,可以了解到马荃镇原名马荃乡,乡名是为纪念1949年在土匪袭击战争中牺牲的镇长马荃。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和红色文化并对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进行总结,掌握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传统的当地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构建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史的理解。案例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恰到好处,不会显得生硬。在同学们进行调研汇报后,再由老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思想上的引领,在学生心里埋下思政的种子。

2.2现场初探阶段:对传统营造技艺的学习

到达测绘的目的地,在正式测绘工作开始前,老师带领学生对测绘对象进行初步的观察。邀请当地的工匠师傅对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进行讲解以及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地域文化。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堂屋中正对正门的墙上有两处构件的功能表达了疑惑,老师请来了当地的工匠师傅为同学们解答,同时讲述了当地古建筑特殊的构造做法,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建造技艺的了解。在测绘的地点发现当地的村民所建造的自建房的风格样式与当地的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例如每家每户的柱子都是罗马柱的样式,而且与自建房整体非常的不协调统一。基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及时普及当前的设计现状和审美现状,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该更加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传统文化的自信。

2.3测绘过程阶段:学习古建筑中的工匠精神

在外业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古建筑进行深度测绘、绘制草图、拍摄照片等工作,老师全程进行引导和讲解。在外业阶段,对建筑进行草图绘制,并测量各个节点、空间的尺寸。在内业阶段,主要任务是归纳整理与成果制作,分析整理外业收集的测绘数据,进行正式的上机图纸的绘制和报告的书写等工作,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总结阶段性的劳动成果。工匠精神往往代表了一种专注、敬业、负责的职业态度。古建筑测绘无论是在外业还是内业阶段,都可以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古建筑处处精雕细琢,从主体木构件到窗花、雀替、柱础石等细部都经过了严谨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无不渗透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同学们对古建筑的学习和了解,就是对工匠精神领悟的过程。老师在学生的成长学习期间,对其进行人格品德上的引领是非常有必要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学生对数据认真获取的态度,草图绘制认真的程度等,强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2.4实结阶段:对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反馈

为与课程思政相适应,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专业技能考核成果,需提交建筑测绘图纸、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提交一份CAD测绘图和JPG排版图;此外,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实习日志和实践报告;二是课程思政改革成效反馈,学生需完成一份调查问卷(见图2)。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模式的认可程度及对此课程是否有好的意见或建议等。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95%的学生对古建筑测绘的课程思政模式表示认可,对传统建筑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87%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建造技艺对自身的设计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82%的学生表示工匠精神对他们的未来有积极的影响。由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表示,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这是我们关于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关于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结合,学生在问卷中也提出了几点很好的建议,如加大工匠师傅现场实践教学环节、提前观看古建筑构造相关的或者大国工匠的纪录片等方面,供日后的教学参考和借鉴。

3结语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0年5月底,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课程思政的重心在于如何更好的把思政元素巧妙地与除思政课程外的其他课程进行融合,这就要求所有课程都应对自身的课程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巧妙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以此达到育人的目标[2]。《古建筑测绘》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之后,通过对实际建筑对象的前期资料搜集整理与后期现场调研测绘,深刻理解古建筑的空间布局、设计手法、工程做法及装饰特征。该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良机,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3]。关于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改革,有不少学校进行了一些尝试,如研究型古建筑测绘实习[4];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测绘结合[5];建立健全的教育环节和引入高精测量仪器[6];古建测绘成果实物化[7];结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古建筑测绘实习[8];通过编写建筑实习指导书;基于BIM平台,与多种测绘技术合理结合[9-10]等方面。以上教学探索大多停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方法层面,然而如何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还鲜有论述。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中国人民的营建智慧,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测绘实习》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与课程思政结合紧密,从宏观层面旨在让学生认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微观层面,让学生通过中国传统营造技术的了解与认知,学习秉承工匠精神。本课程在充分学习思政理论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探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实施路径。

1强化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

《古建筑测绘》思政改革团队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公社、星空书院在线、聚焦职教、思政学者等APP、公众号学习专家学者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习同志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参与学校层面的培训会议和研讨,找准《古建筑测绘》课程思政内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从而使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完成。通过教学团队的研讨,古建筑测绘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传统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进行结合,与这些思政元素有较高的契合度。这是比一般专业课程在思政教学中具有的优势。教学团队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一方面有意识的挖掘授课环节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对教学团队教学理念进行了引导,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着重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学们在到达测绘地点,对乡村进行初步考察时,引导学生观察村民自建房的现状。学生会注意到自建房很多会用到西方的罗马柱式,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村民要这样做。我们如何在设计中应对地域文化的传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们明白作为未来的建筑师,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最重要的是在做建筑设计时传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2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古建筑测绘》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思政,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两条主线、四个阶段、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见图1)。两条主线是指专业技能训练和课程思政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达到“重技能”的学习效果,同时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强化“文化认知、精神认知”,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四个阶段是将测绘实习分为准备阶段、现场初探、测绘过程、实结四个阶段。六个环节是指准备阶段有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调研两个环节;现场初探阶段是对营造技艺和地域文化了解的环节;测绘过程阶段分为精细测绘和绘制图纸两个环节。实结阶段是考核与评价环节。

2.1准备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了解

在调研阶段,老师首先进行案例的筛选,测绘对象是典型的传统建筑,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建筑案例,讲解相关理论和测绘对象的基本情况。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历史背景、建筑类型、建造朝代、当地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如学生在进行鹰潭市马荃镇霞山村倪家组的调研中,可以了解到马荃镇原名马荃乡,乡名是为纪念1949年在土匪袭击战争中牺牲的镇长马荃。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发展和红色文化并对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进行总结,掌握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传统的当地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构建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史的理解。案例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恰到好处,不会显得生硬。在同学们进行调研汇报后,再由老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思想上的引领,在学生心里埋下思政的种子。

2.2现场初探阶段:对传统营造技艺的学习

到达测绘的目的地,在正式测绘工作开始前,老师带领学生对测绘对象进行初步的观察。邀请当地的工匠师傅对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进行讲解以及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地域文化。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堂屋中正对正门的墙上有两处构件的功能表达了疑惑,老师请来了当地的工匠师傅为同学们解答,同时讲述了当地古建筑特殊的构造做法,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建造技艺的了解。在测绘的地点发现当地的村民所建造的自建房的风格样式与当地的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例如每家每户的柱子都是罗马柱的样式,而且与自建房整体非常的不协调统一。基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及时普及当前的设计现状和审美现状,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该更加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传统文化的自信。

2.3测绘过程阶段:学习古建筑中的工匠精神

在外业阶段,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古建筑进行深度测绘、绘制草图、拍摄照片等工作,老师全程进行引导和讲解。在外业阶段,对建筑进行草图绘制,并测量各个节点、空间的尺寸。在内业阶段,主要任务是归纳整理与成果制作,分析整理外业收集的测绘数据,进行正式的上机图纸的绘制和报告的书写等工作,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总结阶段性的劳动成果。工匠精神往往代表了一种专注、敬业、负责的职业态度。古建筑测绘无论是在外业还是内业阶段,都可以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古建筑处处精雕细琢,从主体木构件到窗花、雀替、柱础石等细部都经过了严谨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无不渗透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同学们对古建筑的学习和了解,就是对工匠精神领悟的过程。老师在学生的成长学习期间,对其进行人格品德上的引领是非常有必要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学生对数据认真获取的态度,草图绘制认真的程度等,强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2.4实结阶段:对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反馈

为与课程思政相适应,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专业技能考核成果,需提交建筑测绘图纸、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提交一份CAD测绘图和JPG排版图;此外,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实习日志和实践报告;二是课程思政改革成效反馈,学生需完成一份调查问卷(见图2)。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思政模式的认可程度及对此课程是否有好的意见或建议等。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95%的学生对古建筑测绘的课程思政模式表示认可,对传统建筑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87%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建造技艺对自身的设计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82%的学生表示工匠精神对他们的未来有积极的影响。由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表示,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这是我们关于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关于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结合,学生在问卷中也提出了几点很好的建议,如加大工匠师傅现场实践教学环节、提前观看古建筑构造相关的或者大国工匠的纪录片等方面,供日后的教学参考和借鉴。

3结语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告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特色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广告学专业立足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的同时,还应辅之以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满足广告行业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专业信念。因此,广告学专业应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点,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崭新格局的形成。《广告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的入门课,是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一个学期,这一时期正是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期。因此,本课程将根据一年级新生特点、专业方向特点及未来职业素养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贯穿于《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中。

1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广告学概论》主要通过讲授广告活动的过程及规律,包括广告发展演变的历史、广告运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广告活动的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广告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系统掌握进行广告活动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深挖广告原理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理论知识和教书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物质性、量变质变、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与广告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紧密相联,着重从传统文化、广告哲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广告价值观等角度出发,寻找每章广告学知识点与思政教学的契合点。例如在《广告创意》一章中,以广告创意中的中国风为题,在向学生传授广告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广告传播自觉性等。另外,通过剖析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以指导“战疫主题”创意为切入点,发掘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

2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在《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面,重点是研究课堂思政教学、在线微课思政、课后自学思政延伸、翻转课堂以及思政教材建设等多层次、多维度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嵌入《广告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资源、评价设计中,寻找与课程知识的交融点,挖掘学科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2.1实行多种方式的课堂思政教学,将广告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告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相契合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进入广告人职业素养的浸润中,形成正确的中国广告价值观。

2.2借助立体化教学手段,从课程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双目标出发,制作《广告学概论导学》微课及《广告与思政》微课,在线上网络教学中体现思政教育,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的结合,利于学生线上自学延伸,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

2.3进行课后自学思政延伸及学生查阅、整理文献,总结完成广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广告学学科发展与应用、实践技能与广告应用、综合实践设计等知识技能,或涉及综述的思政作业,使学生的广告学职业素养得到深度浸润与升华。

2.4在线上、线下及课后自学思政的基础上,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以汇报、演讲、提案、问答及讨论的方式分享学科成果及思政体会,实现全员、全方位知识与思政的深化巩固。

2.5在思政教材建设方面,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是“马工程”教材,分别在每章节设计学科发展或设计思政综述与实践的预习作业,将广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告社会责任交融等思政教育常态化,形成思政理念体系化。

2.6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QQ教学及思政反馈信息辅导平台等衡量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期末考试思政附加题的回答情况、教师及学生思政教学统计情况、对学生思政综述汇报评价、学科发展与应用演讲评价、模拟实践设计提案评价等,衡量教学思政效果,并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

3模式特色及反思

3.1《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特色。首先是线上思政自学延伸,这个方面需要依助教学团队制作完成《广告学概论》慕课;同时进行线下的课后自主学习思政延伸,根据每章内容的思政综述或学科应用与进展作业,涉及广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跨界、广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课堂教师抛砖引玉的基础上,学生团结合作,查阅整理文献,自觉完成作业,使学生广告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借助翻转课堂,学生通过广告学课堂思政汇报,学科应用与进展演讲,模拟实验设计提案、问答、讨论等,互相分享学科发展成果及思政体会;最后,通过多样化手段进行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如进行思政综述作业评价及期末考试思政附加题的考核,设计PPT演讲评分表,师生之间进行思政翻转课堂评价,通过QQ教学平台反馈、思政师生调查统计情况等,衡量思政教学效果,收集教学评价意见,分析、归纳和总结,探索和优化思政教学模式。

3.2课程思政教学实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流于形式,有时教师没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章节内容中,而是就爱国、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进行机械的空谈,某些章节的思政部分和理论知识点依然泾渭分明;其次是尬聊尬讲,这在课堂教学和翻转课堂中都有体现,在分析专业知识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僵硬“尬聊”;最后是案例雷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老师,均使用同一个案例,虽然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结合了起来,但是学生在不同课上,听到的却是一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产生疲劳,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需不断探索完善。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很多高校都在探索专业课程引入思政内容的途径。提炼专业知识模块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对实现广告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广告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既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具体落实,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英龙,曹茂永.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学课程;思政策略

1课程思政的背景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同时,也是教育部门重点支持的一项创新型综合教育改革举措。历史时期不同,教育思想也有所差异。但是,“德育”一直是国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德”与“才”,汉代的“孝德教育”,唐代的“德主刑辅”,宋元时期的“伦理道德教育”,明清时期的“知行合一”……这些思想可谓是课程思政的早期雏形。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一直活跃在任何时代,与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相统一,如何将教育功能发挥应有之义,不畏困难、积极调研、深入研究,总结出“课程思政”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教育纲领。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不同类型专业课程,该纲要分别明确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纲要》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论述对中国青年寄予厚望,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明确方向———不负殷切期望,争当有志青年。

2职校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数学属于理学类课程,其自身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脉络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与文科课程相比,数学课程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这正是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同时吸收知识和提升素养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利用数学课堂主渠道对学生同时进行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以期能够实现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统筹教育工程,既需完成知识传授,又要体现价值引领。此过程,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教师实施思政教育。鉴于此,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数学课堂刻不容缓。

3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策略

3.1挖掘以“四观”为基准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既是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也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支撑。思政元素决定课程思政的特色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正值树立世界观、牢固政治观、强化道德观和培育人生观的黄金时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不仅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也塑造品格、坚毅品性,为将来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奠定自身条件基础。

3.1.1世界观教育

作为认识论的一种存在,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柏拉图的“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黑格尔的“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波普尔的“第三世界”……哲学家对世界观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哲学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课程中存在大量概念和定理,概念的总结,定理的推导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观点;反证法是数学学习常用工具,通常用来证明“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

3.1.2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教育贯穿于个人生命全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爱国主义精神是根本,更是重中之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国家;探索创造精神,践行奋斗精神,弘扬团结精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国家传统节日,提高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贡献卓越,放弃高薪,在祖国最需要人才之时毅然归国,开创数学学派,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陈景润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中学时受教师启发,立志为民族强大而钻研数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精致优美,灯笼、刺绣等中国传统文化工艺品隐含多种数学知识,展示了国家多彩多姿的独特传统文化。

3.1.3道德观教育

道德观教育指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加强自身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未来职业并为之努力奋斗;诚实守信,信守承诺,与人交往坦诚待人;遵纪守法,生活工作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肃工作纪律。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是科技进步的必备学科,与航天航空等高端技术领域联系紧密。无数科技工作者充满热情奋斗在一线岗位,遵守工作纪律,秉承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工作;校园贷款时有发生,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可知,贷款金额虽小,还款金额巨大,非法贷款不仅触犯法律,结果也是后患无穷。

3.1.4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似阳光,消极懈怠的人生观似阴雨,生命这场旅行气候由自己决定。人生跌宕起伏,面对困境,有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有人畏首畏尾,原地踏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人生轨迹如同函数图像,变幻莫测,跌宕起伏,有欢笑,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不自傲,失败不气馁;吴文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躬耕祖国,勤学不怠,攀登数学高峰,凭借刻苦学习与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拓扑学、数学史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桑德森,盲人数学家,命途多舛,顽强拼搏,凭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进入剑桥大学学习,被学生称为“不用自己的双眼却教会他人如何使用双眼的人”。

3.2提高师资力量,增强思政能力

(1)自我学习,丰富学识

教师育才和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浓厚的知识底蕴是一名数学教师的基本功,“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自身实力不容小觑。课程思政是新兴理念,被提出时间有限,正如此,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显得刻不容缓。教师多角度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点,将相关热点与数学知识融合,贯穿教学设计,融入数学课堂;多维度学习课程思政书籍,洞悉思政前沿思想,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应用教学实践过程;多方位研读各类科目课程思政学术论文,了解不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状况,深度剖析成功思政案例,对比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分析、归纳、总结并创新符合本学科本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明确落实“一课一创新一课一思政”的思政理念。

(2)集体学习,分享交流

教学经验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石;思维观念是引导教师教学实践的前进灯塔;沟通交流是加强教师相互学习的中间桥梁。一个人的思维单一、能力有限,分享交流不仅是教师思维的碰撞,更是教师思维的升华。专业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观摩课程,共同研究,分享经验,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加以改进,进而完善数学思政课堂。不同院校相同科目教研室携手共同建设网络平台,克服时间与空间限制,利用网络快捷性、时效性等特点实时沟通、交流与分享,力争完善数学课程思政流程,创建独特数学思政特色课程。

(3)专题培训,开阔视野

课程思政是一个大课题,教师自身学习和教研室研讨学习难以做到细致入微、面面俱到,所以,专题培训必不可少。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邀请课程思政领域知名专家定期开展讲座,组织各科教师认真聆听,分享心得;学科教研组加强校间交流,定期组织学科教师观摩区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增强本校学科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思政精神内驱力,强化课程思政行动力。

3.3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1)组间式讨论,畅谈想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受其性格特点、思维认知等因素影响,个人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也有所差异。为提升教学质量,各学校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方法改革也正处于积极探索之中。学科不同,性质不同。数学属于理科类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大量概念和定理推导,抽象难懂。因其学科属性特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趋势。鉴于学生思维活跃,组间讨论式教学模式注重小组交流,尊重学生自身想法,锻炼学生沟通能力,提升抽象思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信心。

(2)混合式教学,培养自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充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醒学生利用好“碎片化”学习时间。课前,教师将学习资料上传至相关学习平台,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预习任务,上传学习过程存在的疑惑;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与多媒体完美结合,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课后,学生将作业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师根据作业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实践类活动,增长本领

数学广泛应用于航天工程、建筑工程等国家重点研究领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术的最高境界是应用,任何理论都无法脱离实践。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基础,牢固基础,加强磨炼,勇攀高峰,服务社会。选修课与社团课教师将数学知识融于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当前时政热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校组织开展数学模型制作大赛,主题类型丰富多彩,“中国名胜古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参与制作,将自身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同时,深入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自信。

3.4多元评价引领,促进思政效果

(1)学生评价,洞悉实情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与否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最佳衡量标准。在数学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访谈法的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深入洞悉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前后,教师采取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四观”的变化,检验课程思政效果。

(2)同行评价,发散思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行间的点评可以客观地分析教师思政实践的优劣势,以便教师针对性改正,从而提升思政育人育才能力;可以多维度开拓思政思维,打破思维定式,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充实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多角度观察学生上课状态,切实感受数学思政课堂,作为“学生”真实反应课堂教学效果,明确课堂问题,提供方向指引。

(3)督导评价,反思过程

督导一般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其知识水平高,授课能力深,学科前瞻性强。由此可知,督导的评价更具权威,提出的意见更具有建设性。督导按照课程思政模板客观评分,梳理课程思政要点,给出建设性意见。教师按照要点耐心钻研,打磨课程,提升教学专业能力和思政综合素质。此外,教师可以与督导沟通交流,虚心请教,深入了解,积极学习,增强自身实力,发挥课程思政“主力军”作用。

(4)教务引领,彰显效果

以数学知识模块为单位,教师按照规范流程设计教学案例,参考学生、同行和督导的评价结果研磨课程,反思教学过程重难点,凝练思政精华内容,化枯燥为有趣,化过程为成果。教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组织相关教师参与思政微课竞赛、思政教学设计和思政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采用网络评选方式,展示学校数学课程思政特色,彰显学校数学课程思政效果。

4结语

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

1课程思政的内涵

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由此,课程思政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课程中,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有助于发挥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在课程思政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专业知识为基准,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合理的切入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利用课堂情境巧妙导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比如是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基础,深入挖掘思政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把职业精神与修养文化相结合的企业文化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发展和职业规范,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建立健全的职业价值体系,把传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为企业输送复合型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1]。

2当前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

2.1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缺乏融合

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套为全球用户实时提供精确的导航定位等服务的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其在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是高校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然而目前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加入思政元素,针对这门课更没有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在教学实施中趋向于教学理论与实践,而不重视育人,教师总以传授技术知识为核心,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政治意识、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教师都是引领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在专业课中挖掘富含思政教育元素,并有选择的嵌入到专业课程中,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提升自身修养、促进思政理论相结合,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最终实现德技并行、强化立德树人。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健全育人格局的形成[2]。顺应了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育人的案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2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存在偏见的看法

针对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这门课程,专任教师往往更侧重于技术性的研究,而对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缺乏发掘。专任教师对于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产生了不解,有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的课时很紧张,平时除了上专业课的内容之外还得加上思政内容时间,必然会影响教学进度;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平时教学备课工作量很大,如果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寻找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点进行教学,增加了备课的时间,影响教师其他工作的进度[3];有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中很难找到专业课与思政点相结合的育人元素,二者很难有机融合。以上这几种情况表明,在当前的专任教师队伍中,教师的综合能力尚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育人”这个维度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2.3高校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路

由于任课教师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思维局限于如何上好专业课,在思想观念中还未能把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有机的结合,思政教学理论水平有限,未能及时参加提高自身修养的素质培训,政治思想觉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谓课堂思政教学也仅限于用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只停留于表面,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兴趣,而且面对来自网络世界的诱惑充满好奇,如果还用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而不挖掘新型思政创意点来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话,那么课程思政将难以开展,不能循序渐进将思政教学得到推广。

3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虽然高校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新的尝试,找到思政切入点并非易事,但是只要有目的地深入挖掘探索卫星导航技术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点与卫星导航技术的专业内容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素养,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提高综合国力,体现爱国主义情怀[4]。为此笔者选择本校军工专业大一年级的两个教学班,在这两个班级的专业技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元素,以寻求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1大力加强组建高校教师思政团队教育模式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中,将学生素养与技术研究、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培养一批新时代的德才兼备的领军人物。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单个领域,而应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所有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应该建设一支专门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对该队伍进行思政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该队伍的人员不应是某个专业,应是跨系部、跨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思想政治头脑,还要具备学生管理能力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专业的思政教师,结合人文专业、具有良好的礼仪和有效的沟通能力优势,发挥工科专业的技术优势,结合辅导员团队的学生管理能力,择优选一批优秀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的思政导师,构成“新媒体、思政导师、辅导员”为一体的全方位思政导师队伍。

3.2修订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基础上,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围绕“创新教学、优秀教材和职业道德修养三者融合”的课程目标,找到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与思政切入点,严格选取思政教学案例,既要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思政素材,又要考虑到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确保在完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同时,确保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进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是操作技能类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喊口号进行思政教育,不是真正的课程思政,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发扬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将针对性的案例对应思政点进行教学讲解。通过对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的教学单元进行梳理,加入了一些案例,用于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5]。如表1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3.3优化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措施

除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创新外,笔者对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也进行了创新,大幅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阶段所占的比重,并将思政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赋分点。具体来看,平时成绩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二是评价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技能及其“思政”表现,三是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写一篇结合思政内容的总结,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心得,由本班同学评价该生的总结报告并打分作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评价(占10%)。经过一个学期的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学生表示对于这样课程思政教学,感觉颇具有新鲜感,把之前只是单纯地讲解专业操作课转化成带有思政色彩的专业课,将学生灵感有效地激发出来,促进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更愿意进一步钻研专业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政治教育的熏陶,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政治觉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了思政育人的效果。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但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目前高校已经对于课程思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在具体的课程思政中,还有更多的细节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地发掘和研究。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德育工程,高校教师应本着“德技并行、因材施教”的初心,努力备好课、讲好课、更要育好人。通过加强日常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宣传学校“师德先进个人”“最受欢迎的老师”先进事迹[6]。推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并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国家发展需要与社会和谐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婕,杨霞.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1):249.

[2]张竹梅.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以《Java程序开发》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7):168-169.

[3]孙翠翠.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8-21.

[4]宁晓青,赵红霞,杨瑞.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3):95.

[5]胡常乐.基于案例的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