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律热点论文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精选

法律热点论文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文献计量

1研究背景与现状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中心,有着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多。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联合《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修订)》,强调推进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益[1],指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一般设在高校图书馆,截至目前,已经遴选了两批共60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馆员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以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Pajek等工具对论文来源期刊分布、机构与作者分布、相同和不同机构体系的合作、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了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态势。目前,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进行计量分析[2-4],但有些年份过早,忽略了近两年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对象基本上以“图书馆”和“知识产权”等作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而本文是以高校图书馆作为作者单位来检索CSSCI期刊论文,研究的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对知识产权的研究,而不是高校图书馆领域知识产权研究。另外,本文揭示了相同和不同机构体系的合作,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也是现有研究未述及的部分。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式为:作者单位(“大学图书馆”or“学院图书馆”or“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and主题(专利or知识产权or商标or著作权or版权),限定为CSSCI期刊论文,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6月20日,经清洗,共获得论文数据1223条。

2.2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是综合利用数学、统计学等确定性计量方法来揭示文献情报分布规律的办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论文所在期刊分布规律、作者与所在机构分布、机构合作情况、不同阶段的热点关键词分布进行了分析,其中,主要使用Pajek软件实现网络的分析可视化。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来源期刊分布

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相关论文分布的期刊主要在图书情报方面。刊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相关论文在50篇以上的期刊为《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现代情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论坛》《情报杂志》《情报科学》《图书馆》等,如图1所示。其中,《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现代情报》3个期刊刊载的相关论文最多,均超过100篇。

3.2机构与作者分析

3.2.1机构分析。机构的发文数量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机构在该研究领域的竞争力,对CSSCI期刊中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发文机构进行统计,选择发文数量10以上的机构(剔除不是高校图书馆的机构),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新乡学院图书馆发文数量高达104篇,遥遥领先其他高校图书馆,经过深入阅读新乡图书馆关于知识产权相关的文献,得知该机构在版权研究方面颇为深入,在图书馆数字版权、3D打印服务的图书馆版权、图书馆利用“孤儿作品”的版权问题、古籍整理的著作权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次,知识产权研究发文量较多的机构还有南开大学图书馆、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福州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发文数量均在20篇以上。科研机构合作网络是指为了研究某一学术领域的发展变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构造的一个通过文献相互联系的网络[5]。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发文机构的合作网络,如图2所示。图2中节点表示每个发文机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表示合作次数的多寡,连线越粗代表两机构之间多次合作,只保留合作次数2以上的发文机构。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合作机构多为两两合作的形式。其中,较大的合作团体是围绕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与之合作的机构包括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等。将机构合作图谱一分为二(见图2),横线以下为相同机构体系论文合作,主要是高校图书馆和本校的经管学院合作发文;横线以上为不同机构体系的论文合作,其合作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2.2作者分析。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的高产出论文作者,如表2所示。新乡学院图书馆的秦珂以91篇的发文数量排在第一,对图书馆版权管理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其次,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张立彬、福州大学图书馆的张文德发文数量均在20篇以上,张立彬也比较侧重图书馆版权研究,张文德的研究方向包括图书馆版权、专利价值评估、专利战略等。高产出的作者还包括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王根、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傅文奇、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肖燕等。

3.3研究热点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如果某一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所在领域的论文中多次出现,则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6]。本文将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分成4个阶段,并根据词频列出热点关键词,如表3所示。(1)在2005年之前,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权方面,包括版权合理利用、图书馆数字化中的版权、新著作权法(2001年修订版本)、盗版与法律等。(2)2006—2010年期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共享与版权保护,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学位论文的版权、数字版权、文献传递中的版权、电子资源的版权、开放获取的版权等。其中,开放获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在开放获取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是该阶段一个研究热点。在此阶段,机构知识库开始兴起,许多高校开始建设本单位机构知识库,如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而机构知识库一般由图书馆承担建设与维护,如何合理利用与保护自身数据库资源的知识产权成为图书馆员研究的关注点。另外,除了版权研究,专利分析在该阶段开始逐渐得到关注。(3)2011—2015年,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开始注重专利分析与情报研究,包括文献计量、核心专利研究、专利地图、竞争情报等,图书馆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专利文献信息进行下载、清洗、整理、分析与利用,而不仅仅是期刊论文的信息分析。另外,MOOC在这阶段得以兴起和发展,MOOC指的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MOOC课程的版权保护问题也是研究热点之一。(4)2016年至今,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重心逐渐向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转移,研究热点包括专利服务、协同创新、企业服务、专利价值评估等。总体而言,我国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热点包括版权的合理利用、数字化版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并且在新形势下逐渐侧重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4结语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宪法教学;任务驱动;宪法事例;导师制

2008年,我国司法考试(2015年12月更名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首次允许应届毕业生参加考试,这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给法学教育带来了挑战。为了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多地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并比较顺利地就业,很多法学院系很明智地选择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路径,并在法学教育改革中更多地考虑这一考试的参数。[1]本文拟以宪法为例,从法学专业的学历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角度,对当前我国法学教学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宪法部分的命题特征分析

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宪法每年所占分值在25分左右,大约占卷一的15%。虽然宪法所占分值不高,但其在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宪法部分的命题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重点集中

通过研读历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笔者发现对宪法部分的考查,每年没有太大变化,内容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和宪法实施。重点是对宪法基本制度的考查,特别是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如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内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监督法》、《选举法》等。

(二)追随热点

在历年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宪法部分从来都不会忽视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宪法热点问题,而这些热点往往是宪法教材上学不到的。如201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卷四第一题,要求考生根据的两次重要讲话,结合执法为民理念谈如何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本题考查了执法为民的涵义、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以实现是执法为民的应有之义和具体体现、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权利保护体系等知识点。由此可见,考生不仅要全面把握考点,还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练习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问题。

(三)综合性强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宪法部分的题型通常是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即使是单选题,也不再局限于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法条的考查,而是考查相关问题的分析、理解与运用,这要求考生既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以及法条熟记在胸,又要善于灵活运用。如2013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卷(一)第63题,考查了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等考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将特别行政区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行比较,以提升记忆的准确度,做题的正确率。

(四)注重能力考查

近年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客观试题主观化趋势日益明显,宪法部分也不例外,即绝大多数选择题的题干、选项都是以小案例的形式出现,纯粹考查记忆的题目越来越少,这标志着仅靠死记硬背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时代已经结束。考生普遍反映在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真题时感觉很不适应,即使把握了考查的知识点,准确地找到了适用的法条,也未必能答对题目。

二、传统宪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宪法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常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刚迈入大学,法律基础薄弱,社会阅历欠缺,很多任课教师在宪法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书本知识,轻视野拓展

传统宪法教学由任课教师指定一本教材,紧紧围绕指定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试大纲,编写讲义,开展教学,这导致学生视野狭窄,不能随时关注国内外理论前沿性问题和我国法治建设的动态。

(二)重基础理论讲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在传统宪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自上而下灌输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授课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既定宪法知识的地位,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学生不能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多数教师认为,讲得越细越好,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立足于对概念、原则、制度、法条的逐一注释,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系统的宪法知识体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然而对于条文的纯粹分析,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三)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众所周知,传统的法学专业办学成本非常低,为什么呢?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法学教师都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笔、一块黑板,而授课则主要是靠课堂讲授。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宪法案例,教师在授课中主要是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度,课堂显得很枯燥。虽然有的教师也穿插外国的宪法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然而学生们觉得这些案例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缺乏兴趣,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宪法概念和条文,而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备的一些能力如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均未得到必要的培养。期末考试前,许多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一些平时不上课的学生,通过考前突击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后,多数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普通人层面,没有实现从普通人到法律人的转变。随着近年来法学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法学教师们也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诸如法律诊所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诉讼法、实训课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运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宪法这类实践性不太强的课程中难有用武之地。如何找到适合宪法教学的可行之道是摆在宪法教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推进宪法教学改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宪法教学已不能适应法律职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一)以任务驱动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指定的任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设置任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宪法的教学对象是大一学生,学生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求知欲强烈,但学习目标和方法尚处于迷惘阶段。笔者每次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设置问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授《宪法的制定》一章前,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关注制宪主体、制宪机关、宪法起草委员会等问题。授课时,通过材料《五四宪法的制定通过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我国的制宪主体是人民,宪法起草委员会是接受制宪机关的委托从事宪法起草工作的临时性机构。但对于我国的制宪机关学生给出的意见是全国人大。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他们查看1982年宪法的第62条,询问学生涉及宪法全国人大的职权有哪些,得到的回答是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笔者又要求学生研读《五四宪法的制定通过案》的材料。之后,笔者告诉学生1982年宪法没有明确全国人大有制宪权,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从宪政原理可以推出全国人大是我国的制宪机关。一个国家只能行使一次制宪权,而我国宪法的制定指的是五四宪法的制定,材料中明确指出五四宪法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因此,严格地讲,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制宪机关。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更新的速度很快,新的法学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法学教材的出版是有周期的,导致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法学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科的最新动向,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保证学生汲取最新最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在讲授法治原则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搜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宪法宣誓制度等,使学生对法治的含义、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笔者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思想家的法律思想、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逐渐转变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会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设置问题检验学生课下是否查阅相关资料,是否思考相关问题,是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以宪法事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宪法事例,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与宪政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事实上,一些部门法案例也可以上升为宪法事例,如深圳华为辞工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宪法事例蕴含着宪法原理,在个案中发现原理、检验原理是培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选用宪法事例时,笔者坚持关联性、典型性、新颖性原则。关联性是指选取的宪法事例与教学内容要对应。典型性是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宪法事例。新颖性是指选取时代气息强的宪法事例,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宪法事例的运用,笔者采取了多元的方式:

1.宪法事例解析法

大一学生初涉法学,宪法知识了解不多,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丰富,也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讲,宪法原理部分比较抽象、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笔者在介绍宪法原理部分时,运用了宪法事例解析法,即根据知识点穿插具有针对性的宪法事例并进行讲解,使宪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原则贴近现实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通过对宪法事例的解析,使学生对宪法原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使宪法原理深刻地烙印于学生的脑海中。

2.宪法事例讨论法

大一学生对法律充满了好奇,对参与课堂讨论充满了期待。笔者选取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宪法事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其求知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使其创造性个性的发展。如在讲授宪法的特征时,提前一两周把孙志刚案的材料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学生。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6到8名成员,推荐出小组组长。课前,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上网搜索《立法法》、《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独立思考并撰写提纲,为小组讨论做充分准备。课前小组讨论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在公共场所阐述自己观点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课上,教师组织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表观点,与师生分享讨论成果。在展示成果时,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对问题发表意见。教师应告知学生教材不是万能的,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观点。学生积极参与宪法事例的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经常出现小组之间激烈辩论的场面。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观点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既保证讨论的充分性,又保证教学进度不受影响。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点评总结,并对学生在宪法事例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宪法事例发生的社会背景,思考宪法事例引发的深层次问题,使学生对宪法事例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最后,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分析报告或者专业论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对宪法事例的讨论,学生们会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和社会体验相结合的结果,要么两者一致,从而加固对原有理论知识的理解;要么两者冲突,并且质疑原有理论知识的动机,继而提出新的理论。[2]

3.宪法事例模拟法

宪法事例模拟法是宪法事例教学的最高层次。宪法事例模拟法,是指以宪法事例为蓝本,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宪法事例发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促使其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介绍《选举制度》一章时,笔者将《深圳独立候选人首次胜出案》的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扮演的角色合理分工,指导他们准备选民名单、选民证、代表候选人推荐表、选票、投票箱,让他们在课上模拟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过程,对《选举法》的相关法条进行实际的运作。模拟过程包括划分选区、公布选民名单、提出代表候选人、代表候选人自我介绍、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组织投票、宣布选举结果。在宪法事例模拟过程中,教师应掌控课堂气氛和模拟进度,记录学生模拟表演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为点评做准备。通过对宪法事例的模拟,激活了宪法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协调能力。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拉近地方高校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个别化的专业教育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广州商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从2006年9月开始,笔者一直担任法律系的导师工作,建立了定期召开见面会制度、周四导师答疑制度、师生随时保持联系制度,并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小组、宪法学习小组、论文写作小组等。笔者认为,大学一、二年级导师工作重点是“导学”,三、四年级导师工作重点是“导研”。大一学生入校后,笔者召开导师见面会,回答学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如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法学本科教育的关系、如何界定宪法学和政治学的关系、如何学好宪法学等,笔者结合自己学习法律和从事司法实践的经验,向学生介绍法学专业课的学习方法。导师见面会后,大一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意识到应尽快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对于大三、大四学生,笔者引导他们关注宪法的前沿问题,撰写高水平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论文题目由学生自选,选题应具有前瞻性、实用性,选题是否恰当由导师负责把关。导师告知学生应以选题为中心通过专著、期刊等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尽可能获取新颖、权威的资料。笔者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研读、分析、比较,取其精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撰写论文提纲。论文的撰写要达到论点鲜明正确、结构合理、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语言专业流畅、注释和参考文献规范、格式完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负责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对学生撰写的论文稿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审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完善。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学生对宪政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思,激发了学生的原创力。

[参考文献]

[1]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与法学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与法学教育改革[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5):11—19.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3篇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时间跨度为年,通过关键词=医疗保险且篇名中含医疗保险,并采用精确匹配进行文献检索,检出有效文献1942篇,为尽可能的提高查准率,通过手工去重,得到1924篇文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年代分布、关键词词频、核心作者及单位、期刊来源和基金资助情况等方面对我国医疗保险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运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及Excel进行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年代论文分布情况

年间我国医疗保险相关文献取得明显的发展,总体呈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年,比率呈小幅波动增长,累积百分率达到25.88%;年,比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且增长较为平稳,累积百分率达到55.51%;,比率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在2010年达到最高,达到12.58%,累积百分率达到78.22%,之后呈平稳较快增长。需要指出的是自国务院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来,新的保险制度在我国全面铺开,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3]。在此可以看出医疗保险文献的增长与我国的医疗保险的政策、法律等有紧密的联系。

2.2论文核心作者分析

本文中发文量最多作者的论文数仅为10篇,高出第二名2篇,则Nmax=10,得出M=2.36,取最大整数为3。所以在该时间段内在3篇以上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总共有2895名,3篇及以上的有182名,占作者总数的6.29%。核心作者所著的文献占总文献的28.38%,说明在此领域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2.3作者单位分布情况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研究作者群体集中在高校和医疗保险管理和研究机构,其中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发文量最多,分别达到37篇、35篇。发文量靠前的几所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这些高校科研氛围浓厚、环境良好、信息资源丰富、各领域的人才密集,适宜进行科学研究,详见表2。医疗保险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这些学校可以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进行合作、互补,更容易出成果。高校中还有一些是医学类和财经政法类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与医疗保险行业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容易找到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医疗保险管理和研究机构可以接触到医疗保险的执行和现实情况,更容易获得医疗保险在实行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政策,通过这些可以对当前的医疗保险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他们发文量比较多的原因之一。

2.4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关键词的分布频次与特征能显示该学科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学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5]。结果显示,除医疗保险外,本研究中频次≥19次的关键词共有18个(表4),这些关键词可揭示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面。目前我国医疗保险领域侧重于对医疗保险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主要是改革和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医疗服务提供中的道德风险、医疗费用的控制、医保基金的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公立医院的改革和管理等,这些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医保群体的关注,有城镇居民和职工,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弱势群体,如大学生、农民工、老龄化人口等,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关注、对当前医保局势的思考及与一些国家的对比,还有就是技术和方法上的改进和应用。总的来说,研究的内容丰富,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当前的医疗保险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是对医疗保险的基础性研究和探索亟待加强,我们不仅要关注医疗保险当前的实践过程,更需要不断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思路和方法,切实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5期刊来源分析

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刊登在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类期刊上,载文量在19篇以上的期刊共有15种。其中《中国卫生经济》载文量最多,高达111篇,是我国医疗保险研究文献的首选期刊,《中国医疗保险》次之,载文79篇。其次是一些经济类、管理类的期刊。在文献计量学中,通常采用布拉德福定律来探讨期刊文献的分布并确定核心期刊。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1/3的论文刊载在3%的期刊上,这种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是学科最为核心的期刊[6]。表5列出的15种期刊基本上提供了1/3(30%)的信息量,可以认为这些刊物是医疗保险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是医疗保险相关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从事科研、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2.6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科学研究需要经费的支持,国家、行业、地方、私人设立的科学基金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7]。课题研究内容通常代表着所在学科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引领着学科的发展。本研究涉及到基金和项目资助的有227篇文献,占文献总数的11.8%,这个比率相对较高,这也反应了本研究采用的检索策略是能较好地检出高质量的文献。涉及到的基金和项目比较多,有许多的文献是多个项目和基金联合资助,也有一部分是一个基金资助产生的几篇文献。总的来说,医疗保险的相关课题资助范围比较广、基金项目多,可见国家对此的重视。基金资助不平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应努力拓展渠道,加强对基金的管理。

三、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医疗保险的政策、法律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疗保险相关研究的发展,文献量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呈现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3.1从论文作者来看

还没有形成一定量的核心作者群,我国在该领域的作者存在发文量较少、深入性及连续的研究较少等问题。应该加大鼓励和投入力度,以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为我国的医疗保险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2从作者单位分布情况来看

高校和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高校具备优良的人才优势和学术氛围,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的、医学性的院校,更容易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从不同的方向对医疗保险展开研究。医疗保险的研究和管理机构更容易接触到该领域最新的大量信息以及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3.3从论文研究内容来看

研究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广泛,主要集中于对现有医疗保险所暴露出来的对策和问题的研究,这对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缺乏基础性的、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需要加强基础性的研究和探索,以加强对未来风险的抵御能力。

3.4从期刊来源来看

载文期刊多为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类期刊,其中《中国卫生经济》和《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2年版)》收录期刊,论文质量相对较高。

3.5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4篇

省院和各分市院都实行了调研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1、实施课题制,整合调研资源。省院研究室围绕检察实践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21个重点课题,经全省各级院申报,确定了30个承办单位。各承办单位对承办的课题高度重视,均由正、副检察长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专人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目前各承办单位已形成初步的调研成果。今年,高检院研究室确定我省承担了《健全职务犯罪侦查机制问题研究》、《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基本原则问题》、《完善诉讼程序,健全诉讼参与人权利的保障机制问题》、《检察机关组织体系及其规格问题》4个调研课题。这是我院近年来承担高检院重点调研课题最多的一年。为了拿出有份量的调研成果,以上4个课题分别由相关党组成员牵头,从省院各处室抽调人员组成4个课题组,合力攻关。目前,这4个课题的初稿已完成,正在修改之中。今年3月在全国检察机关优秀调研课题评比中,我省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优秀奖2篇。这是我省获奖数最多、层次最高的一年。

2、广泛开展群体调研活动。三级院共召开调研笔会、研讨会102次,交流论文、调研文章1600余篇。省院和各分市院还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省院研究室编发的《调研情况反映》已刊发调研文章9篇。省院研究室编辑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文集》已交印刷,共收录论文74篇。《哈尔滨检察》、《牡丹江检察》、《伊春检察探索》、《哈铁检察》等刊物刊载调研文章860余篇。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上,研究室经过精心组织,向高检院理论研究所推荐23篇论文,有3篇论文获奖,获奖论文数已连续四年在全国居领先位置。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政法系统调研工作会议上,省院研究室被评为全省政法系统调研工作先进集体。

法律热点论文范文第5篇

省院和各分市院都实行了调研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1、实施课题制,整合调研资源。省院研究室围绕检察实践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21个重点课题,经全省各级院申报,确定了30个承办单位。各承办单位对承办的课题高度重视,均由正、副检察长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专人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目前各承办单位已形成初步的调研成果。今年,高检院研究室确定我省承担了《健全职务犯罪侦查机制问题研究》、《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基本原则问题》、《完善诉讼程序,健全诉讼参与人权利的保障机制问题》、《检察机关组织体系及其规格问题》4个调研课题。这是我院近年来承担高检院重点调研课题最多的一年。为了拿出有份量的调研成果,以上4个课题分别由相关党组成员牵头,从省院各处室抽调人员组成4个课题组,合力攻关。目前,这4个课题的初稿已完成,正在修改之中。今年3月在全国检察机关优秀调研课题评比中,我省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优秀奖2篇。这是我省获奖数最多、层次最高的一年。

2、广泛开展群体调研活动。三级院共召开调研笔会、研讨会102次,交流论文、调研文章1600余篇。省院和各分市院还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省院研究室编发的《调研情况反映》已刊发调研文章9篇。省院研究室编辑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文集》已交印刷,共收录论文74篇。《哈尔滨检察》、《牡丹江检察》、《伊春检察探索》、《哈铁检察》等刊物刊载调研文章860余篇。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上,研究室经过精心组织,向高检院理论研究所推荐23篇论文,有3篇论文获奖,获奖论文数已连续四年在全国居领先位置。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政法系统调研工作会议上,省院研究室被评为全省政法系统调研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