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教学

专业教学

专业教学

专业教学范文第1篇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是大学教师专业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指大学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大学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大学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强调大学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同时,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具有相应的在大学教学实际教学能力。这是专业化最基本的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大学课堂教学。+-(3)能在大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大学教师职业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大学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关注大学教师教育信念、专业精神的培养。大学教师专业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要让教师及整个社会认识到大学教师是种专门的职业,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改变社会对教师职业具有一定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模糊看法,要认识到大学教师是个专门职业,大学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作为教师专业化理论内涵的组成之一,大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大学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教育信念在大学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大学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应该对大学教师进行信念和信仰教育。要自始至终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看待,强调教师自我生命活力的体验和专业满足感,增强对教师专业内在的、执着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将情感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教育信仰。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训练,突出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训练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双重性的,应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统一。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大学教师要求既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该通晓教育科学知识,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大学教学技能,避免只会专业知识不会教授知识的情况发生。据说在一所高校,校长聘用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博士来任教。这博士在授课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方法,学生给他提了些建议,后来校长找他谈话时,他还说: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难道我堂堂一名牌博士还教不了他们?在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只顾自己搞科学研究和忽视大学教学能力培养的,加上很多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把学历作为唯一条件,这就导致很多大学老师有很渊博的知识却没法传授给学生。虽也有些教育学知识在现实中却不会运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训练,加强自己的大学从教能力,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三)建立大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大学教师资格评定制度。大学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立严格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制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大学教师教育机构认定制度》、《大学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大学教师业务评定制度》等,并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机构来研究和制定大学教师资格标准,负责对高校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大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要坚持高标准,通过全面考核,成绩合格,具备大学教师资格,有教大学的能力,具有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加入到大学队伍中来。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师范院校和各高校本身不仅要重视新教师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大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根据大学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全程规划和总体设计职前培养、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使其前后连贯,相互沟通,有机衔接,实现大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四)培养大学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自主性。自主学习又称自律性学习,是相对于他律性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真正优秀的大学教师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能反思、能调整、有灵性、能适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转识成智的能力。独立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对大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大力提倡培植大学教师成长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广大教师能不断地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21世纪的大学教师除了掌握自己学科的内容和必要的教育技能技巧外,还必须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有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质疑和探讨,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学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有准备接受其他的教师来观察他的教学并就此直接或间接地与他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另外大学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创新意识,要不断进行反思,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严肃的批评和及时的纠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新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冲突下,及时地进行自我剖析、开展自我批评,是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和自觉净化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王志林,沈琪芳.论教师自我教育意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刘珊慧,周国平.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赵萍.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的几点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

专业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①也就是说,未来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还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师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那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师资的高师教育,顺应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前意识、能力的培养,则应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文化课修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拓展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坚定未来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学科专业能力

音乐学科专业能力是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从普通音乐专业学生转化为音乐教育者必备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它包括两方面: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教学能力。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音乐技术理论及相关音乐文化等知识技能;音乐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及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音乐课程资源运用及开发能力、把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化到课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基于当代教育理念下先进教育意识的培养,即:

1.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是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标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受艺术个性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当未来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音乐学习对象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为人师表,把教师的德性定位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3.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音教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音教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三、交往、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音乐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实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环节,音乐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观众的交流,合唱排练需要指挥和团员的交流,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体现着教师成长的个体性、发展性,反映着教师成长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②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借助反思重审和批判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和建立个人见解,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力,不断超越过去,促进自我发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是促进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备能力。

五、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需要教师有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的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③所以,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组织与管理等管理能力也应是当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绘谱和MIDI制作能力、电子乐器教具使用能力、音乐课件制作能力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也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这给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师资,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教学技术、ACT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美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④因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注释:

①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②吴志华,刘海民.论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专业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教学秘书专业化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高等院校高质高效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学秘书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分析了目前职业中专学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新形式、新思想和新举措,提出促进教学秘书专业化的路径。

关键词:教学秘书;专业化;策略

1 教学秘书专业化内涵解读

关于教学秘书专业化有两种理解,一是教学秘书专业的发展,二是教学秘书的专业发展。前者指教学秘书这一职业与师范教育的关系,后者则强调了教学秘书由非专业人士向专业人士转变的过程。本文所阐述的选题是后者。所谓教学秘书专业化,一是职业中专学校教学秘书须要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秘书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二是职业中专学校教学秘书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之后,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不断反省和总结达到最终的专业成长。以此看出,教学秘书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院校管理在北美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当时人们认为应该借用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为实践提供有用的、较为准确的方法和技术,院校管理工作应该专门化。这种思想随后从北美传到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目前,职业中专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探讨、研究、实践了多年,已经达到了专业化、规模化的水平。20世纪末,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日益引起国内人们的关注。周远清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普通职业中专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教学管理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一具体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职业中专学校的教学管理发展已超越单纯的行政管理的局限,而转向教学管理人员内在专业素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时下教学秘书队伍的职业特点及专业化发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对实现高水平的教学秘书专业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教学秘书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多理论少,相关理论知识薄弱。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项繁杂、细碎的行政管理工作,较大程度上依循于工作经验的积累。但当下很多教学秘书处理日常工作事务考虑更多的是服务性和规范性,缺失了计划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常规的教学管理流程中鲜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接触不到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的计划,视野和思路打不开,观念不能及时更新,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学秘书自身专业化的进程。而专业化则强调专职人员经业务培训后专门从事某项工作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2 高学历人员少,专业化水平偏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没有任何明确的政策、条文对教学秘书岗位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规范进行界定。与职业中专学校内其他管理队伍比较起来,教学秘书队伍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职业中专学校教学秘书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很少(有的话也多是一定时间的兼职),本科学历的占18.7%,专科学历的占31.3%,而中专学历(含高中学历)的占了50%。另外,教学秘书队伍结构具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这也加大了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进程中高学历研究人员的缺失。

2.3 工作积极性低,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有些教学秘书认为,教学秘书是行政管理岗位,职业中专学校对其没有学历和专业的硬性要求,再加上待遇相对偏低,岗位也没有受到重视,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当下的职业中专学校教学秘书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缺乏自觉学习意识,不善于反省总结。

3 促进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和策略

3.1 优化知识结构,为专业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石。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学秘书专业化,必须要加强内涵建设,即增加教学秘书专业化知识储备。这个知识储备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与《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管理科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二是与日常工作产生交叉的学科知识,如行政管理学、教育学、秘书学、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等学科知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起来大多感觉艰涩无趣,但笔者建议教学秘书可结合日常的工作选择感兴趣和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仔细学习,把现代管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管理之中,不仅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不感到苦闷,而且可以举一反三,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另外,有机会也要主动尝试论文写作、参与课题研究,这样积极参与其中,使自己的所学有了检验的机会,而且也会极大地激发自己的自信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专业教学范文第4篇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要顺应新的形势变化,切实有效地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技能服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整合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与教师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学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办学目标的,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高职高专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教学时数缩短,而所学的课程却越来越多。专科学制本身只有三年,而且由于市场化的运作,高校的招生指标多少和专业是否继续保留都是以就业率来决定的,高职高专的教育更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保留现有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毕业生提前推向就业市场,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最后一学期是不安排课的。即使有,也基本是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课。这样,专科的学制实际上缩成了两年半。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这种需求,高职高专的语教专业必须要调整或增设课程,这就使得它的课程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语教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中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我们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满堂灌,而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古诗文诵读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师有两类,一类是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一类是具有深厚的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的教师。这两类来源的教师都不能适应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的需要,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要求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鼓励从师范转型过来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而新进来的一些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也要求他们参加教师范技能培训,并严格考核,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结语

专业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 生物化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4-02

生物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教学课程,课程体系严谨,理论知识较难,发展速度很快,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由于这门课涉及许多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内容抽象,分子结构庞大、复杂,对许多开设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生物基础底子薄、基础差,掌握好该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况且,目前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授课时数较少,我院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授课时数只有36学时,这让教学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要使教学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突出化学特色,又要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掌握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应用技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进一步实现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目标。

一 结合化学专业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

生物化学教材较多,如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聂剑初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郑集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三种教材均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是公认的比较优秀的教材,各具特色。以上三本教材虽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但由于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不同,在使用这类生物专业通用教材时,常常会感到不适应,给教和学都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太适合化学专业学生,因此,结合化学专业实际,选择适合化学专业学生用的生物化学教材是十分必要的。我院主要选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古练权主编的《生物化学》。因为该教材是专门为化学专业而编写的,全面反映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介绍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在阐明重要的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同时,也介绍生物技术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且根据化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和知识基础,更多地应用化学的观点和理论来讨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

综上所述,化学专业使用古练权主编的《生物化学》作为教材比较适宜,同时辅以聂剑初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和郑集主编的《生物化学》作为教学参考书。

二 基于“加强基础,强调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模式修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是指导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不同专业要求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作为专业选修课来要求的化学专业,必须强调生物化学的应用性。因此,我们以古练权主编的《生物化学》作为教学蓝本,基于“加强基础,强调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模式,编写了生物化学的教学和考试大纲及本科生物化学教师备课提纲。上述教学资料着力于优化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对本科生生物化学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了详尽说明。每年开课前可根据生物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陈旧的概念和理论进行及时修正与更新。教学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科书作为学生的参考书,另向学生推荐一些新版专著及相关的综述文章以及生物学网址作为参考。这样,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教材“旧”与进展“新”的矛盾,保证教学内容不落伍,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不依赖教材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生物化学前沿学科的发展现状,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他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主动性。当然,这对授课者来讲要求更高,既要通晓各章节理论知识,还需侧重具体实践应用。如在讲解酶的竞争性抑制时,要联系磺胺药的发现,以及酶的抑制作用在制药行业和农药等行业的应用,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 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基本概念多等特点。因其涉及的理论与技术较多,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水平,需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1.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抓住学科发展前沿

在教学内容上,要对生物化学一般性内容进行融合、压缩、削减和取消,保留必须的基本部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突出化学学科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在授课时,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重在启发学生兴趣,对在21世纪可望有重大突破的新的研究内容给予重点加强。

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注重发展智能转变,通过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注重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短短的几十个学时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生物化学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知识结构,着重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学生感知孤立、零散的概念纳入体系之中。

2.利用化繁为简的动画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讲解起来非常抽象,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将呆板单一的教学内容安排转变为生动、多彩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质,以生物化学在化工、制药、环境工程、材料学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静态的、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变成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典型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

四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实验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但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这门课的总课时极少,实验课更少,一般仅有6个课时,所以不能安排更多的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综合设计性实验模式开展《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工作,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试验设计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还能够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研和工作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五 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理论为主、应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对于化学专业来说,生物化学课程性质为选修,加上课时较少,因此,学生对其缺乏兴趣,经常缺席,学习态度不端正。生物化学的考核不应只看期末考试成绩,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必须对生物化学进行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全面考评。首先主要体现在优化考试的成绩比例上:期末考试成绩占60%、作业占20%、实践占20%。在平时作业的设置上多一些理解型、应用型强的题目,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适当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关于蛋白质等电点知识,可以给出三种蛋白质的混合溶液,并提供等电点,让学生设计一种简单方法分离这三种蛋白质溶液。这样的题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古练权等.生物化学(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曾虹燕、刘跃进、张小云等.构建工科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