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范文第1篇

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进行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进行到底;

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能从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要有一定的条件,有一个过程。

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教材又设置新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该问题的再认识,逐步形成了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方程式中的系数比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能否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提出问题〗怎样来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呢?

〖指导阅读〗课本29-30页

〖演示实验〗课本30页

〖板书〗一、化学反应限度

1、概念:化学反应限度就是研究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

2、可逆反应: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3、说明:

(1)绝大多数反应都有一定的可逆性。一个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必需条件:在同一反应条件下进行。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达到所谓的平衡状态,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都大于零。

〖板书〗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的规律,如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外界条件对反应进行情况的影响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1)可借助速率-时间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指导阅读〗课本31页图2-2

(2)可借助浓度-时间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不再减少,生成物不再增加,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同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是可逆反应;

②等:平衡时v正=v逆〉0(本质);

③动:平衡时,反应仍在不断进行是动态的平衡;

④定: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百分含量保持一定(表象);⑤变:外界条件一旦改变,平衡就会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⑥同:同一个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既可以从正反应方向建立,又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建立。最后都可以建立同一个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只与条件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总结〗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

〖作业〗课课练完成课时13

【教后感】

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性知识。

化学反应范文第2篇

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以及生产工艺、环境保护、经济学等知识领域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工业规缕化学反应器中化学反应过程与反应物系质量、热量、动量传递过程即“三传一反”同时进行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探求反应器设计包括装置的型式结构设计、操作条件(参数)的选定及控制、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及优化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核心就是对反应装置中的操作过程进行定量的工程学解析。

对所研究的化学反应,以简化的或近似的数学表达式来表述反应速率和选择率与温度和浓度等的关系。这本来是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但是化学反应工程工作者由于工业实践的需要,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不同之处是,化学反应工程工作者着重于建立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式,而且更多地依赖于实验测定和数据关联。多年来,已发展了一整套动力学实验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各种实验用反应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和实验规划方法等。

对各类常用的反应器内的流动、传热和传质等过程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力求以数学式予以表达。由于传递过程只是物理的,所以研究时可以避免化学反应,用廉价的模拟物系(如空气、水、砂子等)代替实际反应物系进行实验。这种实验常称为冷态模拟实验,简称冷模实验。传递过程的规律可能因设备尺寸而异,冷模实验所采用的设备应是一系列不同尺寸的装置;为可靠起见,所用设备甚至还包括与工业规模相仿的大型实验装置。各类反应器内的传递过程大都比较复杂,有待更深入地去研究。

对一个特定反应器内进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其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传递模型都已确定的条件下,将这些数学模型与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等方程联立求解,就可以预测反应结果和反应器操作性能。由于实际工业反应过程的复杂性,至今尚不能对所有工业反应过程都建立可供实用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传递模型。因此,进行化学反应工程的理论研究时,概括性地提出若干个典型的传递过程。例如:伴随着流动发生的各种不同的混合,如返混、微观混合、滴际混合等;反应过程中的传质和传热,包括反应相外传质和传热(传质和反应相继发生)和反应相内传质和传热(反应和传质同时进行)。然后,对各个典型传递过程逐个地进行研究,忽略其他因素,单独地考察其对不同类型反应结果的影响。例如,对反应相外的传质,理论研究得出其判据为达姆科勒数Dα,并已导出当Dα取不同值时外部传质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程度。同样,对反应相内的传质,也得出了相应的判据西勒模数。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构成了本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成果一般并不一定能够直接用于反应器的设计,但是对于分析判断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在已选定的工业反应器中进行的宏观化学反应过程,就是具有一定化学动力学特性的反应物系进入具有一定流动和传递特性的工业装置中进行演变、达到人们期预的状之后离开反应器的全过程,整个过程涉及到多种影响参数及各参数之问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使宏观过程控制到期预状态,达到工程技术目的,实现技术经济目标,必须搞清上述诸多因素或参数对宏观过程、状态及生产(设计)目标的影响规律、调控的可能性及程度、技术经济效果等。在研究或处理方法上,就是在实验(实践)的基础上,用数学模拟的方法即根据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和该物系在该反应器中的传递特性及流动特性,抓住影响宏观过程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恰当地简化处理那些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建立物系的动态物理模型。再对物理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建立宏观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而根据特定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对数学模型求解,确定有关设计参数以及模拟放大,实践检验,修正完善。显然,该模型就是化学动力学模型、流动模型、传递模型以及相关的参数计算模型的综合。所以建模及解析无疑是各类反应器设计的中心。

学习的过程要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

例如在返混这一概念的学习中,例如,针对丁二烯氯化制二氯丁烯的开发,根据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指导认识反应特征,温度效应要求反应器内不出现低温区,否则造成反应选择性差,为使反应器内不出现低温区,最直接的方法是将两种物料各自预热,然后进入反应器。但是丁二烯容易在预热器中发生自聚,造成换热面的污染,使换热器不能长期运转。因此,从工程的角度,不宜采用用原料预热的方式,可利用返混使进入反应器的冷料与反应器中的热料迅速混合,使冷料可以立刻提高温度。正如全混流反应器中提到,充分的返混将使反应器内的各处温度和浓度均匀,并等于反应器的出口浓度好温度。

工程分析方法是将化学反应工程中诸如返混,传质,传热等物理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进行分解处理,而后进行工程分析。工业反应器中的化学反应可以分解为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影响反应结果的因素可分为二类:一是与设备大小无关的反应动力学因素,即化学因素,这是过程的个性。每个反应各不相同。二是与设备大小密切相关的传递过程因素,即工程因素,这是过程的共性,同类反应器的传递特性是相同的。不因进行的反应过程而变化。但与反应器大小密切相关。而从本质上看,工程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是通过流体流动,传质和传热等物理过程。改变了反应场所的浓度和温度分布,再通过反应动力学的特征间接地影响了反应结果。

反应工程思维方法揭示了上述决策变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实质上是有关工程因素对反应场所温度和浓度的影响,而反应场所的温度和浓度是通过化学反应的温度效应与浓度效应对反应速率,反应选择性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了反应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强调反应工程理论思维法运用,强调从分析工程因素的本质入手,针对反应动力学特征来判别工程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培养采用工程分析法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只有把握了工程因素本质及反应特征,分析了工程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程度,才能使从反应过程设计和操作上提出优化的工程措施,解决工程问题。

返混这一工程因素,已经知道返混造成了反应器内浓度的变化,使反应物的浓度降低了,那么对反应结果有何影响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要根据反应过程的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串联反应而言,浓度降低总是造成反应选择性的下降,故这一工程因素的影响总是不利的:而对平行反应而言,根据反应选择性的动力学特征,主反应级数低于副反应级数时,浓度降低是有利的,故返混的影响是有利的,而反之则是不利的。又如,对于颗粒催化剂内部传递过程而言,由于传质阻力的存在,使催化剂内部的反应物浓度从外往里呈逐渐降低的态势,而产物浓度的变化则相反。尽管内部传递过程与返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工程因素,但只要深入分析,从本质上看,内扩散同样是改变了反应场所的浓度,使反应物浓度降低了,这恰好与返混的结果一样,可以预见,内部传递过程对反应结果的影响,也必然与返混的影响一样。工业反应过程中,影响反应结果的工程因素有返混、予混合、传质和传热等,取决于反应器型式、操作方式、操作条件等决策变量。反应工程思维方法揭示了上述决策变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实质上是有关工程因素对反应场所温度和浓度的影响,而反应场所的温度和浓度是通过化学反应的温度效应与浓度效应对反应速率、反应选择性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了反应结果。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包括进行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过程。化学反应过程是生产的关键。在工业规模的化学反应器中,化学反应过程与质量、热量及动量传递过程同时进行。这种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过程的综合,称为宏观反应过程。研究宏观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称为宏观反应动力学。宏观动力学与本征动力学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研究化学反应本身以外,还要考虑到质量、热量、动量传递过程对化学反应的交联作用及相互影响。进行宏观反应动力学分析,应注意按相的类别、温度条件和操作方法来分类,多相反应,或称为非均相反应,涉及反应物及生成物在相际的质量传递。变温反应涉及反应物系的相际及与外界的热量传递;而流体的流动特征对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有着重大的影响。以宏现动力学为基础,还要进一步对工业反应装置的结构设计墁最佳操作条件的确定控制、放大、优化等进行研究,以期应用于生产实践时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由于化学反应工程涉及多种影响参数及参数之问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例如化学反应与传质、传热过程的相互交织,连续流动反应器中流体流动状况影响到同一截面反应物的转化率和选择率的不均匀性,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等,传统的因次分析和相似方法已不能反映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规律,而必须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工业反应器中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数学表达式称为数学模型。有了数学模型,才可能用数学方法来模拟反应过程,这种模拟方法成为数学模拟方法。用数学模拟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工程,比传统的经验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其本质。数学模拟方法的基础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基础是对多种影响过程特性的分析,又称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处理问题的性质可分为化学动力学模型、流动模型、传递模型、宏观动力学模型。工业反应器中宏观动力学模型是化学动力学模型流动模型及传递模型的综台,是本书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气—固相催化反应和流—固相非催化反应着重讨论单颗粒固相粒内和相际的宏观反应动力学,气—波相反应则着重讨论液相内的化学反应,其宏观动力学模型是化学动力学模型与传递过程模型的综合,若讨论的是整个反应器。宏观动力学模型还包括l旎动模型在内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实验研究得到的对于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台理简化的工作。不同的条件下其简化内容是不相同的。各种简化模型是否失真,要通过同规模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去检验和考核,并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修正,使之更为合理。物理化学中的理想气体定律,化工单元操作中吸收过程的双膜论,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合理的简化模型各种工业反应过程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尤其是流动反应器内流体和固体的运动状况和多孔固相催化剂及固相反应物内的宏观反应过程,一方面由于对过程还不能全部地观测和了解;另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和计算手段的限制,用数学模型来完整地、定量地反映事物全貌目前还不能实现。因此,将宏观反应过程的规律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根据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一定的模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过程合理简化,是十分必要的。简化是数学模拟方法的重要环节台理地简化模型要达到以下要求:(1)不失真;(2)能满足应用的要求:(3)能适应实验条件,以便进行模型鉴别和参数估值;(4)能适应现有计算机的能力。

化学反应范文第3篇

资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实际上是体现了某种权力关系的生产要素,可以是各种物质资源(资金、厂房、设备、原材料),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资源(人力资本、文化资本),这种权力关系确保了人类在满足个人消费之外积累起来的劳动,能够获得收益。然而对文化创造者来说,这种收益不一定就是经济利益,很多时候只是业内人士和爱好者的认同以及专业地位的提升。“文化资本往往首先是作为一种符号资本而起作用的,即人们并不承认文化资本是一种资本,而只是承认它是一种合法的能力,一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也许是误认的)权威”(布尔迪厄《资本的形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首版只印了1000册,主要被庞德、艾略特、海明威等文化人购买;2001年,该书手稿的一章就拍卖了150万美元,带作者签名的100本首版书,每本价值10万英镑———文化最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些收益已经不属于乔伊斯本人。布尔迪厄在《再生产》(1970)、《艺术的法制》(1992)等著作中一以贯之地把文化生产场视为相对自治的领域,这个“有限生产的次场”有着与大生产相反的规则,“如同败者获胜的游戏那样,是建立在对权力场和经济场的基本原则的一种倒置基础上的。它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它不保证在投资与金钱收入之间任何形式的一致……”(《艺术的法制》,刘晖译,2011)。文化生产既是他律又是自律的,如果作家一开始就考虑为市场的商业法则,创作出来的作品极有可能在商业意义上和专业意义上遭到双重失败。

与布尔迪厄谨慎地使用“文化资本”不同,古德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是一群把文化变成资本、直接赚取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本家”,“不存在任何隐喻,新阶级的特殊文化就是可以为个人创造出大量收入的资本”(古德纳:《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杜维真等译,2001)。为了区别于一般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古德纳把文化资本家的特殊才能描述为一种反对旧文化和权威的批判话语。古德纳的理论概括了上世纪70年代左派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大众知识人的一些共同特征,却高估了知识分子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和支配能力。正如马丁(BillMartin)和塞勒尼(IvanSzelenyi)分析的那样,这里的文化资本是一种知识技能,不可能与个体分离,没有损耗并转移到每一个产品中去(《全球化与文化资本》,薛晓源等编,2005),它怎么能够像马克思所揭示的,进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从而生产出并实现剩余价值呢?

其实无需太多的理论分析,只要关注在古德纳学说之后兴起的全球文化产业,就可以看到文化资本拥有者在生产全过程中的位置,即使是这一部分比乔伊斯式的作家更接近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也只是在从事着文本创作的活动。我们知道,无论文化产业的类别是影视、戏剧、音乐、出版、动漫游戏甚至文化旅游,在生产的源头都有一批主创人员,他们并不负责文本的批量复制、后期的宣传营销、版权维护以及整个工业流水线的搭建和管理。如前所述,文化生产场是一个拥有“场域自主性”的领域,它既受商业法则影响又要遵循本专业领域的规律,文化产品能否保持较好的专业品质,同时满足大众的需求是一件很难预料的事。国内的影视、戏剧、出版等行业都有所谓的“二八定律”甚至“一九定律”,即使是在电影市场空前繁荣的今天依然如此,10%的电影赚走了90%的钱;大量按照市场需求精心炮制的文本没有获得成功,某些剑走偏锋或高于大众趣味的“非主流”作品却有可能一夜走红,并反过来改造许多人的趣味。文化产业的这种高风险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文本创作者难以独自承受的,他们很难左右文化产业的其他环节,相反会受到投资方、管理者甚至营销人员的控制或影响,比如在出版社,发行部经理会对书籍的选题策划甚至装帧、定价提出意见。文本创作者可能是文化产业中拥有文化资本最多的人,其他管理、营销和技术人员拥有较少的文化资本,但这并不带来对应的物质回报。在文化产业各领域,最初的文本创作者通常待遇很低,很多人并非专职作者(近年来国内走红的网络小说,几乎都是非职业作家创作的,他们在获得商业成功之后才转为职业作家)。只有极少数大牌作者享受着高待遇,但即便是大牌作者或大牌明星,也无法左右文化产业的其他环节。作家根本不知道出版社的实际印数,只能在版权谈判的时候规定一定的首印数以确保自己的基本利益,这个版税额是双方对文化资本实现程度的一种预判,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明星作者的收益实际上被扣除了一部分来冲抵那些90%的失败作品。

我认为相对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在一般生产活动中处于次要位置,不具备经济资本那样的决定性影响,事实上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家也不太重视所谓文化资本(比如企业精神、企业组织形式中的文化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因为这一变量是很难实际测量的;而在文化生产尤其是文化产业这一特殊领域,以各种文本形式呈现的文化资本(区别于企业文化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文本首先要实现文化或专业意义上的成功,才能进一步获得经济收益。但同时,由于掌握、管理经济资本的人可能更多地考虑市场规则,各环节如何磨合,并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就是最大的难题。文化产业成为了一项十分复杂微妙的生产活动。下面我想用飞跃鞋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是一些创作意味不那么强烈的商品,也首先面临文化意义上的挑战。

“飞跃”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上海国营大厂诞生的一种胶鞋,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流行的运动鞋之一。然而到了90年代,在国际运动品牌和本土新品牌的冲击下,这种工艺设计十分简单的帆布面硫化鞋逐渐沦为低端产品,丧失了它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2006年,以帕特里斯·巴斯蒂恩(PatriceBastian)为首的法国五人小组获得了飞跃的海外权,在欧洲重新注册为“Feiyue”并建立设计研发团队,新的飞跃鞋在几年时间内迅速成为法国颇有名气的品牌,据称2010年的销售量就已经超过100万双,其平均售价是老飞跃鞋的20倍。国内关跃鞋重生的报道,有的认为是民族品牌重新崛起,有的认为是国有无形资产被流失、侵吞。这里暂且不论知识产权方面有无争议,仅仅关注在文化资本意义上,巴斯蒂恩的团队做到了哪些事情。

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有在中国长期工作、生活的经历,其中巴斯蒂恩本人是运动鞋发烧友,他们保留了老飞跃鞋的经典款式,并先后研发出100多个新款。飞跃属于硫化鞋、帆布鞋,相比今日有着较高科技含量的各类运动鞋,它更依赖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塑造。巴斯蒂恩的团队一开始就把“飞跃”设定为与最大的帆布鞋品牌、美国的“匡威”竞争,其宣传营销把飞跃的历史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橡胶业———这恰好是匡威崛起的年代,既遵循了复古的理念,又试图与之比肩。为了抗衡匡威与NBA篮球赛相结合的AllStar全明星系列,飞跃强调自己是被万千中国武术爱好者穿在脚下的练习用鞋,打造出相关款式,并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太极表演方阵的使用,获得了布尔迪厄所说的除精神和物化产品之外,第三种“制度化”、被权威认可的文化资本;同时,飞跃的一些重要款式还适合模拟赤足跑运动,跟随了流行文化中的极简主义跑步理念。这个风格朴素的新品牌对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来说包含多重文化含义:它既是老工业时代的遗存,有怀旧和复古色彩,又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和清新气息,同时作为法国人结合时尚元素重新设计的品牌,它有反抗美国流行文化霸权的意味———飞跃最畅销的款式也就是中国消费者颇为熟悉、被继承下来的那个老款式,恰好极为简约地使用了法国国旗的红、蓝、白三色。

在飞跃鞋的例子里,巴斯蒂恩的团队进行了类似于文本创作的改造和设计活动,最初他们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组建的、资金有限的小公司,但也是围绕核心文化理念建立的公司,给予了创作团队较为自由的试验空间。在电影行业里也经常有这种情况,新锐导演因为拍摄艺术性较强的小成本电影获得认可,此后才结合商业需求进行大投资的制作。除了较少受到经济资本控制之外,巴斯蒂恩团队成功的原因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运用,这在法国政府多年推行“文化多样性”国际政策的背景下,并不是一件奇特的事。

无论文化蕴藏在个人头脑、企业组织结构还是城市资源之中,它都只有在与多种因素的相互协调下、经过创造性运用,与历史达到某种偶然的契合,才能带来收益,这就是我所指的“化学反应”。那些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也并非天然就是文化资本,尤其不是被中国人独占的文化资本,武侠、熊猫、花木兰、中国菜这些文化符号都被西方人十分自如地运用着,反过来在中国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对跃鞋的案例,我特别不愿意附和关于民族品牌流失的批判,它的经济价值一部分来源于过去积累的文化资本,但毕竟有赖于法国团队的运用和重新创作。

化学反应范文第4篇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知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氧化还原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或书写未知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简单计算。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在填空题中经常出现,形式新颖灵活。

通过围绕难点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深化的“思考阶梯”激发学生探究;通过“阶梯式”思考题把难点知识的难度降下来,以求化深为“浅”,化杂为“单”,化混为“清”。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系列“阶梯式”思考题,创造出让学生讨论、探索的情景,激发他们运用比较、判定、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沿着一个个的“思考阶梯”攀登,达到突破难点,把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晋江市中一所三级达标完中校,生源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通过一轮复习中的练习和考试,发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发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些混淆,发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配平和简单计算掌握的不够理想,发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是不够。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把氧化还原反应二轮复习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就是本文设计,第二课时为习题教学,第三课时为巩固练习及点拨。

三、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基础练习,扎实双基。

【问题1】在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中,一定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是____,一定不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是_____,可能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是_____。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表达。

【问题2】已知:①2BrO3—+ Cl2 === Br2 + 2ClO3—

②5Cl2 + I2 +6H2O===2HIO3+10HCl

③ClO3—+5Cl—+6H +===3Cl2+3H2O

根据上述三个反应,用化学符号回答以下问题:

反应①中氧化剂是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

反应②中还原剂是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

反应③中_____发生氧化反应,_____被还原(填元素符号)。

下列按物质氧化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O3—>ClO3—>IO3—

B. BrO3—>ClO3—> Cl2>IO3—

C.ClO3—>BrO3—>IO3—>Cl2

D.BrO3—>Cl2>ClO3—>IO3—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表达。

【小结】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 重点巩固,提升能力。

【问题3】氮化铝(AlN)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在一定条件在,可合成AlN的反应如下:Al2O3+N2+C===AlN+CO。回答以下问题:

① 完成上述反应的配平?

②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mol AlN需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问题4】在某强酸性混合稀土溶液中加入H2O2,调节pH≈3,Ce3+通过下列反应形成Ce(OH)4沉淀得以分离。完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完成该反应的配平:Ce3++H2O2+H2O === Ce(OH)4+______

②上述反应中,每消耗1mol H2O2需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问题5】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

完成该反应的配平:IO3-+SO32-+H+===I2+SO42-+______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问题6】写出在空气中煅烧FeCO3,制备高纯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简单计算精髓是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做好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关键抓住三要素,分别是物质的量、变价原子数、每个原子所变的化合价,其关系如下:

【n(氧化剂)a(变价原子个数)x(每个原子所变的化合价)=n(还原剂)b(变价原子个数)y(每个原子所变的化合价)】通过列出相关的关系式,可以正确地解决上述问题中的电子转移数的计算。

3. 综合训练,适应高考。

【问题7】(2009年上海化学24)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AsH3、H2SO4、KBrO3、K2SO4、H3AsO4、H2O 和一种未知物质X。

(1)已知 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

(2)已知0.2mol 在反应中得到1mol电子生成X,则X的化学式为 。

(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 。

a.氧化性: b.氧化性:

c.还原性: d.还原性:

(4)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学生活动】思考、计算、表达。

【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基础练习、扎实双基, 重点巩固、提升能力, 综合训练、适应高考三个方面进行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知识。通过对习题作答要求加以变化,与省高考试题要求接轨,进一步加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从而也渗透了氧化还原反应守恒和转化的精髓。

四、教学反思与体会:

化学反应范文第5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