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核心论文

文学核心论文

文学核心论文

文学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它是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的独特性,使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具有普遍性、异质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1.普遍性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普遍具备的,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必须形成的品德、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使每个学生都具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但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天下》杂志进行的《大学生准备度调查》显示,9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培养的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应对职场的挑战,86.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所学和职场需求有相当大的落差。

2.异质性大学生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至少是暂时不具备的。大学生在工作或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应当区别或领先于其它群体,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异质性,决定着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在竞争和发展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3.稳定性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历练和培养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例如,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正是由于核心能力的稳定性,使得其最不容易被别人在短时间内赶超,同时也保证了大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了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型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生核心能力是不尽相同的。鉴于此,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全部罗列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够简单的将其一一罗列,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构架,在整理分析现有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其不同种类及功用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核心能力的模型。按照此思路,笔者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划分为道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生存能力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括若干具体的核心能力。

1.道德能力道德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伦理学特征,在核心能力中居于首要地位。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坚持德育为先”,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道德能力目前还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实际上,许多知名企业都把“道德品质”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所以,必须将道德能力的培养,摆在尤其突出的位置。21世纪的大学生,道德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热爱祖国,坚持民主和法制的能力,坚持专业道德的能力,领导和提倡人类环境进步的能力等。

2.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拓宽知识面,这对于改善知识结构、开发自身潜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学习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持有批评眼光的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处理新情况和难以定论问题的能力、主动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练自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个体良好地应对社会事务,适应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学特征。社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上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按照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的观点,一个人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正是社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素质,以应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职场沟通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成为国际社会公民的能力等。

4.生存能力生存能力是指以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为基础,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并且主动地做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学特征。生存能力是一个人面对未来、面对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态的比拼,而这些正是个体生存能力的具体表现。现代的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只有拥有足够的生存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21世纪的大学生,生存能力维度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判断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抗压能力、抉择决策能力、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等。道德能力决定做人的方向,学习能力决定进步的快慢,社会能力决定发展的潜力,生存能力决定处事的心态。他们分别从“德、智、情、意”反映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四者从表面看来相互独立,但实际上是互为促进的。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建立在这四个维度的核心能力基础上。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型如图1所示。

三、大学生应重点发展的核心能力

为了增强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分析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特征及其模型的基础上,本部分重点探讨大学生应该重点发展的几种核心能力。

1.尖锐的反思、理解和坚持个人及专业道德的能力这是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渠道日趋广泛,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大,并逐渐走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和技术更新频率加快的背景下,要求大学生对新事物的灵敏度及其理解和反思能力大大提高。大学生必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够对各种社会现象积极进行反思,从而获得不断地成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浮躁情绪日益显现,违反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高等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研究者,也出现了学术造假和编造实验数据等专业道德沦落的情况。所以,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其恪守专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持有批评眼光的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这是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在大学生眼前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批评的眼光,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和模仿。未来的社会,必将是终身学习的社会。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且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在大学阶段,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才能在今后得到可持续发展。

3.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成为国际社会公民的能力这是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将世界各国公民联系在一起的“地球村”正在逐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必须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区域和民族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在看待问题上具有国际视野,才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并成为国际社会的公民,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

文学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引言:战略管理 理论 的 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战略理论阶段、产业结构 分析 阶段(波特阶段)和核心能力理论阶段。核心能力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它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C.K.Prahalad&G.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 The 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已成为最经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能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 问题 之一被广为关注(Prahalad,1993;amel&Prahalad,1994;Coombs,1996;)。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一种新的竞争范式——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战略(Hamel&Heene,1994;Foss&Knundsen,1996)。应该说,核心能力理论是当今管 理学 和 经济 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源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等对 企业 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不断探索,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一、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为了赶上日本企业,美国的很多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谋求提高竞争力。重组虽然有时势在必行,能够使企业“变小”以改善短期绩效,但这只是在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创立未来的市场。一些精明的企业,在认识到重组企业是条死胡同后,转而进行再造工程。再造尽管能够使企业“变好”,但并无与众不同,只不过是个优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 研究 的热点。 二、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意义 1、它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企业的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结果,而被看作是企业深层次的物质——一种以企业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大批量消费者难以想象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最关键因素,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并把其运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和行为。因而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超乎寻常的战略意义。 2、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核心能力理论超越了企业之间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战略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能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核心能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短视。同时,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大跃进。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能力的建设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方面,由于建设核心能力的投资风险和时间超过业务部门的资源和耐心,这个方面的明确追求可以促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超越部门利益的局限,更多的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

文学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重视对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切实认知,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突出贡献。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是众德之总,也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所说的“仁”内容十分广泛。他对“仁”的解释也是多样的,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在“仁”的统摄下,孔子提出一系列的德育概念,如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敬、俭等。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而是通过自身的理性自觉从而对道德规范和准则加以认知、认同。“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学习道德知识是德育过程的开端,某些道德品质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不会发生偏差流弊。同样,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晓之以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高度概括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的确立不是外部可以强加的,是一个陶冶养成的过程,是一种人们价值选择的自我内化过程。”高校思政教育者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时,如果能从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两千年之久的孔子儒学的角度娓娓道来,让大学生知晓这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就能唤醒大学生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缘起产生探求的兴趣。因此,学习了解孔子德育思想的过程,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刻理解乃至认同的过程。诚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并被赋予深刻的道德含义,孔子对君子提出“三戒”“三畏”“九思”等诸多要求和赞美。孔子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人人未必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但一般人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君子”人格的高度。诚如胡适所言:“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知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启发大学生依照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借鉴吸收“君子人格”的有利因素,充盈自身的人生品行。

二、“情”———道德情感阶段

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显著特点。道德认知如果未能上升为道德情感,那么这种道德认知大多是不稳固的。孔子说:“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孔子很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正面的情感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善良本心,使之时时处于警觉状态。孔子重视诗教和乐教在完成人的德行中的积极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由“知之”到“乐之”,是低层次情感到高层次情感的转化。因此,孔子很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他对学生倾注了关爱和真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德教育。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对他们动之以情的过程。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抓住“情感”这一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因,才能激起大学生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与信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要达到的目的,并产生强烈的追求、实践的欲望。大学生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是他们追求、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目的的推动力量。孔子对“仁”的解答因人而异,但从未离开具体生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真诚关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心理健康等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各种元素,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关心,从而拉近与思政教育者的距离。此时思政教育者再以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件和社会上各种新闻热点为例,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说理,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从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学生悦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和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自尊和受人尊敬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大学生的深层次需求和自身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出来。”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借助师生之间思想、知识交流,对大学生的情感乃至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意”———道德意志阶段

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十分艰苦,孔子很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为学修德首先要立志,要具有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次,要对“志于道”有信心、有信念,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最后,要有恒心。明确了志向,坚定了信念,还要经得起各种欲望的诱惑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眼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确立志向,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过多地追求功利性的东西,而应该崇尚“道”,追崇那些看似无用实则颇为有用之“道”,这种“道”要求君子有远大的抱负。只有达到“不器”之境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对大学生而言,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人生不能仅止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工作只能解决生活生存问题,并不能解决人们追求生活价值、人生意义、心灵拯救、精神慰藉等安身立命或终极关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想信念的引导。大学生需要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指引人生的方向,让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追求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且是大学生个人思想不断成熟、确立精神家园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借鉴孔子“克己内省”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认为,“克己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应积极提倡。经常自我反省,省察改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就能做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体有无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孔子说的“为仁由己”就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全面、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道德标准等新变化,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

四、“行”———道德行为阶段

文学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一)“正能量”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正能量”原为物理学科专业名词,是指促使事物发展的正向力量,而今成为全体社会民众需要补给的“营养”元素,其中大学生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从90年代末开始扩招以来,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也从原来的“稀缺资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但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竞争激烈、就业难、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困扰着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传播正能量以化解大学生各项负面情绪,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采用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大众化语言,将传播正能量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中国梦”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是与时俱进,内容是与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以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国人民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1]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造就一大批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校应当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梦”深深扎根大学生心中,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所说的“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应时代之需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价值的建设还相对比较滞后。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受社会民众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提炼和总结而来的可供后世传承的思想精华。[2]任何社会都有符合自己时展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灵魂,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体系。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何在大学生中有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价值观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以育人为本,而育人的核心工作就是价值观教育。[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转型全面展开。在此期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由传统不断向现代转变,由模糊而清晰,并趋于整合,演变的过程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价值观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其既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又体现时代新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价值支撑和精神源泉。特别勉励大学生“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学生应该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推广者和实践者。

(二)创新教育方法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来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本质上是一种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想文化客体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活动。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仅部分接受”和“虚假接受”的现象。思想政治实效性低下意味着应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于“授”“受”双方都是不应有的损失。反思这一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陈旧过时,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关照的是人的思想问题,但不应是虚无的存在,应在务虚的同时更应务实,把看似晦涩枯燥的理论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课堂和书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接受度颇高,在大学生中也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观导向的学习风气。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一方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改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引导社会思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当前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应时而生。青年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正确引导社会思潮的流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阶级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具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前途意义的价值体系,理应成为主导思想引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

(一)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教育机制目前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持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发挥了科学理论灌输的渠道和功能,但效果欠佳。行为科学认为,人的积极性源自自我需要,自我需要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教育机制,必须将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学习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和理论需求的调查研究,注重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感受,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其次,要抓住大学生成才的渴求与需要,教育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促进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最后,尊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方式,为大学生自我学习教育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充足的条件。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说过:“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的,是人之成为人所需的。”[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经实践证明了的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益且实用的理论体系,是社会所需和人之所需。鉴于此,建立积极主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机制是目前亟须且完全可行的。

(二)建立制度化的工作运行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科学而系统的育人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教师的全员参与,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的教育运行机制。[5]应以科学的分工为前提,以有条不紊的工作开展为支撑,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果。这不仅需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杜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作用的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建立学习的监督机制,通过监督反馈来激励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持续进行。除此之外,建立必要的实施保障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组织保障还是在实践方面的经费等物质性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意识的引领作用固然非常重要,但若是只停留在认识层面而不予以实际性的落实,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和理念。而这恰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缺乏的。这种缺乏导致相关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兴趣消退,淡化了高等学校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很难得到全面发挥的。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三位一体的学习长效机制、学习监督机制和学习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文学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一)教学传承,注入青年活力

优秀的教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学生是一贯有益的。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中年教师有经验有创新,青年教师创新多,想法多。如今信息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通过老、中、青三代老师的交流合作,能够有效地传承本院本课程中的指导性思想和教学特点,保证优秀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延续。

(二)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学力综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课堂效果。教学的具体过程与时代背景及教师的个人特色有着重要联系。组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能够促进教师们探讨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心得。共享信息资源,汲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及教学方法,互帮互助,协同提升教学力。

(三)产学研合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提出了“2011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实际产业状况,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最新的应用及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思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并激发他们新的想法。

二、现有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

(一)普遍单干,缺乏紧密的实质合作

各成员在教学团队之外也还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或是行政工作,在团队固定合作事项之余,教师交流合作不多,因此,目前一些团队成员合作质量并不高。可以建立团队专用讨论室,鼓励老师间多交流。规定老师间需要进行实质的合作教学项目,并将此计入验收标准。希望通过此举,教学团队中的各成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互相协作,共同提升教学能力,并增加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二)权责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部分队员对于自己在教学团队中的权责不明晰或是没有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建立权责档案,每期任务权责需签字确认,在期末团队验收对各人权责履行情况进行验收,将其计入考核标准。

(三)研教比重不清,缺乏自身优势

教学和科研的比重设置相对重要,各位成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有一定的偏向性,有所成就,优势互补。总体上不能顾此失彼,需保证教学与研究大致平衡;其次,应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及专业发展方向,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及所学知识的思考,有利于其专业课程学习及创新。

三、南航工业工程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举措

(一)组建

实行教学团队建设的首席负责人制度。每个教学团队设首席负责人1人,成员为有该课程建设意愿和从事该课程教学意向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应为具备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持续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编在岗教师,同时,应有高尚的个人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遴选方面,团队首席负责人可由成员推举或者系主任指派产生。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教学团队的首席负责人。团队负责人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负责提交检查和验收材料。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属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核心或有特色的课程(群)。团队中至少有2名成员在3年内承担过本团队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团队需拥有较好的年龄和学历层次构造,团队成员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积累较为丰富。为了高度融合,提高团队的建设效率,鼓励能同时进行双语或者英语课程建设、同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优先。

(二)激励

为了持续鼓励团队协作进步,采取“建设启动—合格验收”的资助模式,学院按照年度预算,给每个系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拟建设团队按照实施方案,认真进行建设工作,各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节点进行检查。参考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首先,建立分目标完成的激励机制。在专业建设团队目标方面,按照时间或者效果设立不同的分目标。教学分目标的设立能够有效促进团队总目标的完成。分阶段完成相对应的目标,当分目标完成后,即给予相应的激励。其次,建立多方面激励。各系根据情况给予拟建设教学团队适度的启动经费支持。启动经费主要用于拟建设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调研差旅费、资料费、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版面费和教材出版费等。由于团队核心成员相较于普通成员要为团队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故团队核心成员应当给予更多的激励。另外,对于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给予特别表彰与奖励。

(三)考核

团队需提供各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等基础性材料,积极建设教材(含自编讲义)、习题集、案例集和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且

质量良好;在学校教学共享平台系统中架构教学网站。各团队应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如含课程内容的教学视频、微课程视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企业视频,课程相关的前沿教学素材等,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团队应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论文、围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企业参观、实习、课程竞赛等。教学改革和探索是教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团队成员合作并发表与课程建设紧密相关的2~3篇教学研究论文。为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参与团队建设,要求建设期内有3名以上老师从事该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团队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能主动参与院系的各类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的申报、研讨和建设工作,这些公益工作对团队、学院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团队成员重视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效果良好,团队成员的学生有效评教结果100%达到良好及以上;教学督导组听课效果良好,团队成员无教学事故,这些是基本的要求。 (四)交流分享渠道

团队内部具有良好的交流机制,成员积极围绕教学改革进行交流,定期在团队内部组织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为了进行示范和分享,应撰写1~2篇简讯至学院网站。通过不定期的答疑、课程沙龙和网络手段等,团队成员和学生的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充分。青年教师可以利用人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交流平台,与学生及时开展线上互动交流,为师生交流注入新活力。面向校外,定期开展沙龙或其他活动与其他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相互进行探讨交流,汲取经验。同时深入与企业的交流,定期安排教师及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调研,并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来校演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