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机构培训方案

教育机构培训方案

教育机构培训方案

教育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为全面深入细致做好我校复工复课前后疫情防控工作, 按照国家《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中小学和幼儿园2020年春季开学返校工作指引》等指导 性文件,结合我OO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指导思想

严格将我校从业人员(总经理、管理人员、培训教师在 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物业人员,以下简称员工)与培训对 象(以下简称学员)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严格 执行疫情防控工作各项指令和部署要求,落实复工复课前后 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思想不松、要求不降,扎实做好疫情 防控和有序复工复课,确保平稳过渡,逐步恢复正常培训秩 序。

二、全面细致做好复工复课准备工作

1.全员摸底调查。根据《返岗返学人员健康监测防控 指导意见》以及工作要求,在复工复课前组织全体员工、学 员填报《员工和学员健康申报表》,做好师生健康全覆盖监 测工作,做到一人一表,不漏一人。

2.场所清洁消毒。正式复课前,应根据《校园防控新 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卫生清洁与消毒指南》要求,选 用含氯类、过氧化物类等高效消毒剂或复合双链季铉盐类消 毒剂,按照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各类教学、生活场所和食 堂进行全面消毒。

3.防控物资准备。要高度重视复课前后防疫物资保障 工作,建立健全防疫物资保障工作机制,按照疫情防控工作 需求和机构规模,配备充足的防护口罩、消毒液、红外测温 仪等疫情防控用品;

做好发热患者“临时隔离“方案,明确 隔离办法、要求,条件允许的机构须在卫生疾控部门的指导 下设置“临时隔离室“;

要熟悉就近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联系 方式,做好应急处置预案。要切实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物资管 理,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确保防疫物资采购、验收、入库、 出库、保管等过程规范有序。要切实加强对消毒液、酒精等 有毒、易燃物品的管理,规范采购渠道,落实专人保管,加 强业务培训,明确操作过程,避免出现学员误食,杜绝中毒、 火灾等事故发生。

4.实施“封闭式”管理。要全面实施场所“封闭式“ 管理制度,严控人员进出,除员工、学员外,禁止其他人员 进入培训场所。所有进出培训场所人员(含保安、保洁等) 均须落实“身份核实一扫码或亮码+测温一登记一放行”等 工作流程。

5.做好复课提示。具体复课时间明确后,要通过“告 家长书“等方式告知学员和家长复课时间以及复课后应注 意的事项,确保平稳有序复课。

三、严格做好复课后疫情防控工作

1.实施错时错峰培训。按照培训学员的人数,错时错峰安排培训场次和班级人数,切实防止出现校门口交通拥挤、学员和家长大量聚集等情况。停止举办任何进培训场所的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以外,其他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内。对进入机构的员工和 学员进行体温检测,并做好登记。未取得健康码“绿码”的 员工和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应予以劝返。相关人员须佩戴口 罩,并严格测量体温。快递、外卖实行无接触配送,一律不 得进入机构内。疫情防控期间,对外地来学习考察的团组, 应婉言拒绝或请其推迟来杭。

3.严格卫生消毒制度。要参照《校园防控新型冠状病 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卫生清洁与消毒指南》每天对培训场所实 施消毒。实施消毒处理时,操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要妥善保管消毒剂,明确标识,避免误食或灼伤。每天做好 各类教学、生活及工作场所(如教室、办公室、公共活动区 等)的通风换气,严禁安排学员在密闭环境下学习和活动; 严格执行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综合组印发的《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 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所有教室内无新风的风机盘管系 统暂停使用。

4.加强卫生健康教育。要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宣传教育 活动,利用现有的平台,普及卫生保健常识,依法依规开展 科学防控。组织员工和学员学习省教育厅防控办《校园预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师生个人防护要点指南》,指导员工和学 员加强个人防护。要求每一名员工和学员养成勤洗手习惯, 严禁随地吐痰,注意咳嗽、打喷嚏时的卫生礼仪,人际交谈 应保持适当距离。

5.建立缺课登记追访制度。掌握所有未正常到岗到课 的员工和学员的健康状况,对缺勤、请假、早退的员工和学 员,落实专人每天做好电-话、网-络访问,了解其身体状况, 进行情绪安抚,提出健康建议,并记录、汇总相关情况。

6.强化疫情防控应急处置。若发现有发热等症状的疑 似患者,应根据《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处 置预案》,立即启动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联系当地卫生疾 控部门请求指导处理,协助开展相关调查处置工作。

四、严格遵守复工复课时间

1.复工时间。复工专指机构员工复工,不含学员统下 复课。

2.复课时间。线下培训复课时间不得早于中小学校开 学时间,具体复课时间按省OO有关部署执行。

五、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清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性、 复杂性,强化“守土有责”的。。担当,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把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增强主动性、 前瞻性、科学性,构筑起疫情防控严密防线。

教育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一、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农牧区开发利用好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利用培训主管单位、受训学员和培训机构三者之间的多重接触,将收集到的组织意愿信息、培训需求信息和培训方案信息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沟通对称提出最佳有效培训方案,将会进一步改变以往信息不畅所造成培训的单一和盲目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减少资金、时间和人力等方面的消耗,极大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全面沟通,消除信息“孤岛”。在原有的干部教育培训系统的日常运转的基础上,主办单位通过学员单位调训学员、单位派出工作人员赴培训机构学习、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将每期培训班结束后的总结或学员鉴定(培训机构)情况、培训效果情况(前后)、学员单位领导(学员本人)的反映情况等合二为一,即三个信息对称环节流动、信息共享。这种信息共享的基础是全方位的信息沟通。二是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随着Internet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以集中式管理平台确立信息资源整合,不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处理速度,而且可以大幅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这种实时的连续性报告,将会极大地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果,从而解决教育培训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深度开发,实现信息对称。围绕学员单位、学员本人、主办单位、培训机构,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支持平台,对学员学习的每个环节详尽地反映到平台上,以破解学习情况信息不对称,实现培训工作信息对称,变信息垄断为信息公开,变暗箱操纵为阳光操作。

二、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信息资源开发的“四个不对称”

由于当前农牧区培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农牧区对培训信息对称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够、学习不够、研究不够、建设不够、投入不够,致使培训信息服务发展不够均衡。另外,农牧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计算机、宽带网络普及程度还较低,培训信息短缺,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和整理工作不够规范,各个平台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有路无车”现象和“信息孤岛”效应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同时,农牧区在培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如网上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未健全, 培训信息资料的有偿使用机制不够完善, 培训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培训单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阻碍着干部教育培训整体效果的提高。这些因素使得农牧区干部教育培训在信息共享中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对称”。

(一)学员单位与培训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学员单位与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着“隐藏性知识”的信息不对称。如许多单位领导对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在单位同志外出学习时,对培训机构抱有很高的期望,对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存在诸多不理解,从而导致学员单位与培训机构教育的不一致。另外,学员单位与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着“隐藏性行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如学员单位认为培训机构应加大对学员的工作业务培训,对其它的理论学习、党性锻炼、团队精神的培养等要求不是太高。

(二)主办单位与受训单位及学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主办单位没有深入了解学员单位和学员本人的需求,在举办各类培训时缺乏针对性等。如未能充分了解所在地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年龄构成、人员配备等。同样,学员单位没有构建干部个人培训信息库,未能及时记录干部参加培训机构、培训类别、培训考核结果等内容,再加上对主办单位办班的要求理解不全面,在具体派遣培训人员时,为达到人数要求,经常发生重复培训、漏训等现象。此外,主办单位与学员单位不全面了解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理念。这些信息不对称现象必然会影响教育培训衔接的合理性。

(三)培训机构与各主办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培训机构提供的教育信息与培训机构真实的信息不完全相同,而培训机构对所培训人员的人员构成、文化素质、学员分布、学员单位教育的需求等也不清楚,造成了双方了解不够深入。如有些培训机构设置课程时只注重较高理论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各主办单位之间缺乏一定的信息沟通,出现了多头管理、多头组织、多头调训,缺乏统一协调。在调训干部时,不仅组织部门进行调训,其它党委工作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也在进行调训,使干部疲于应付,客观上影响了干部参训的积极性。

(四)培训机构与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目前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往往并未充分掌握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不能与培训机构充分沟通。同样,由于培训机构缺乏在考学、评学、述学的科学量化标准,往往是重定性轻定量,致使培训结果与干部的使用选拔未能完全结合起来,培训机构也没有主动与各级政府沟通,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的相关政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也制约了干部参与培训的热情。

三、农牧区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的对策

培训信息对称包括培训资料、培训数据、培训师资、培训信誉、培训形象等诸多元素。农牧区要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对称工作,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可以将信息流转程序划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信息对称段,即主办单位与培训机构信息对称、培训机构与学员单位的信息对称和主办单位与培训机构的信息对称。在这三个信息对称段中,三个单位互相关联、互相衔接,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信息循环系统,其中主办单位处于信息流转的重要位置,它处于信息流转段的核心,既是联系学员单位和学员的纽带,也是培训机构与学员单位的中枢。通过信息资源的利用,避免或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预测失误风险,使培训干部和培训机构双方受益。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早实现农牧区干部培训中的信息对称。

(一)建立学员综合素质档案及单位数据库。目前,虽然许多培训机构建立了学员学习档案,但往往不能反映学员在校培训的全面情况,也不能反映单位的真实情况。因此,建立干部综合素质档案和单位数据库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建立学员学习情况反馈机制。一方面培训机构要详尽记录有助于反映干部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相关材料,诸如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效、党性锻炼、团队精神等内容等多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学员单位也要对其培训成员的培训前后情况进行详尽记录,通过主办单位或培训机构的跟踪调查,如实向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反映。

2.干部档案电子化。电子档案能使学员档案更全面、更丰富,为主办单位和学员单位信息的有效沟通提供有力的保障。当前很多培训机构的学员档案停留在“纸上谈兵”,为了避免纸质档案缺乏灵活性等缺陷,培训机构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员档案电子化。比如通过多媒体管理学员的学习心得、学习成绩等,处理图片和相关记录等。

3.建立单位数据库。构建单位培训信息库,主要记录单位成员在培训情况的相关信息,如单位人员参加培训的人数、培训类别、培训时间、培训考核结果等内容。

(二)加快使用干部培训应用管理系统。干部培训应用管理系统不但能解决教学教务工作在传统手工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还会有效地避免培训机构信息化工作中易出现的“信息孤岛”现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各项事务形成灵活独立的应用子系统,实现数据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效率。如将传统的“报到―上课―结业”模式转变为“远程报名―发卡(数字一卡通)―入学测评―传统授课―网上辅助教学―数字评估―结业测评―结业―在职长期教育”模式。还可通过对学员在学习期间的学习活动、评测成绩、评估反馈、学术交流等各类信息的跟踪,建立完整的学习情况数据库,结合图书馆资源、科研数据库、期刊库等资源,形成系统的教学研究决策支持系统,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测。

(三)做好培训三方的信息平衡。主要做好两个平衡: 一是培训机构和学员,要做好信息平衡。培训机构应在多种场合信息,将真实情况及院校特色尽量传达社会及学员;学员也应多方收集信息,掌握培训机构的教育理论及院校情况。二是培训机构要和学员单位做好信息平衡。学员单位应主动向培训机构提供相应的知识需求和对学员的相关要求以及学员本人的各种信息,培训机构从各方面主动了解学员岗位群信息,不断改造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并培训信息以适应需求。做好这两个平衡才能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培训机构开放式办学力度。培训机构通过开放方式办学让社会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信息,欢迎新闻媒体、学员和学员单位领导以及主办单位定期到校参观考察、听课座谈、亲临其校掌握信息。培训机构将全方位的教学管理及设备条件信息展示出来,并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学员及学员单位信息,改进工作并达到信息的基本平衡。培训机构在巩固发展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采取启发教育、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究、双向交流、菜单式选课以及远程教育网络和网上党校等现代教学手段,创造重要条件培训学员与教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提升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整合各级各类培训主办单位。建立统一的主办单位联合培训机构,定期对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重大事项进行研究部署,负责该地区的干部教育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指导、监督落实、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对各类责任进一步细化量化,形成切实可靠的措施手段,明确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形成结构紧凑、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工作机制,克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现象。同时,各主办单位要加大对培训机构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和学员单位明确培训机构的教育理论,但若得不到社会和学员单位及主办单位的认同,信息不对称现象仍无法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则难以发展。

(六)完善培训机构的各项制度。各级主办单位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要求,对其培训工作中的学员单位进行年度考核,做到奖罚分明。建立干部培训预警机制,使干部在每一任职期间或在岗时达不到培训要求的,由干部培训档案管理部门提前向本人和所在单位进行预告并统筹安排培训。进一步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班申报审批制度、干部定期教育培训通报、跟踪考察制度、择优使用和奖惩制度、党政一把手实名调训制度等。培训机构要加快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学员档案管理、学员考学、评学、述学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加快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联系会议制度等。同时可以组织各种检查、监督,向各学员单位提供公开、可信的教育培训信息,让社会尽量了解干部教育。

教育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STCW公约 培训机构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46-01

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78/95公约中的STCW公约和STCW规则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的修正,于2010年1月完成对STCW78/95修正案全面修订的初稿。2010年6月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已通过该修正案,该修正案称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本次修订新公约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培训机构需要全面梳理分析本次修订的内容,积极应对。

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1.1 船员证书体系发生变化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高级值班水手、高级值班机工、保安意识、保安职责培训项目,明确了海员健康标准及健康证书的签发要求,新增健康证书书面证明,确定了证书和文件分为适任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书面证明三个层次。

1.2 船长和甲板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强调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的应用。新增使用ECDIS保持航行安全的航行值班(操作级)和使用有助于指挥决策的ECDIS和附属系统以保持安全航行(管理级)的要求;简化天文航海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计算软件;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驾驶台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要求;新增按照船舶报告系统和VTS报告程序的一般规定进行报告的内容;新增高级值班水手发证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3 轮机部主要修正的适任内容和标准

删除“至少30个月的认可的教育与培训”的要求;提高普通船员晋升轮机员的要求(6个月到12个月);新增领导和团队工作技能的使用(操作级)、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管理级)的强制性适任要求;机舱资源管理成为强制性适任标准;新增电子员、电子机工和发证和高级值班机工资格的强制性最低要求。

1.4 技能培训主要修正的内容

明确所有海员的安全熟悉和基本培训及训练的强制性最低要求,增加海洋环境保护基本知识、船上有效沟通、团队工作、理解并采取措施控制疲劳等新内容。对所有海员的与保安培训和训练有关的强制性最低要求,新增保安意识和保安职责培训,明确船员在基本安全、救生(助)艇筏、高级消费训练项目上“保持持续适任能力的方法”

1.5 明确了过渡期限

STCW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履约过渡期为5年,自2017年1月1日对所有船员的培训、发证和值班按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进行全面实施,届时在船上任职的船员必须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2 培训机构履行马尼拉修正案的对策

2.1 加强公约学习研究,掌握国内履约配套公约、法规规定要求,更好的指导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

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下发履约配套法规的精神,依据履约期限,统筹安排在校生及社会船员的过渡期履约培训,结合新规则对新入校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和修改,重点要研究新的考试和发证规则及培训合格证书签发管理办法,在专业证书和适任证书的培训、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大纲制定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2.2 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申办培训项目资质

培训机构要认真学习各项目教学人员要求和场地、设施及设备标准,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积极申请项目资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要制订航海类专业教师培养计划,解决航海类专业教师船员适任证书持证和师资紧缺瓶颈问题,对现职教师,新公约的船员相关适任能力标准表中新增了多项适任能力,在相关的适任能力项下新增了若干要求,许多新增的内容对从事海事培训的师资人员是新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在开展履约培训之前,相关师资人员需要提前进行知识及技能更新培训。原来部分培训项目从设备、师资、准入标准等方面做了调整,对对培训机构的设备等提出了新要求。新增培训要求、培训项目需要培训机构补充新设备,诸如ECDIS、ERM、BRM培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演练、模拟器等设备。

2.3 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新公约的要求

培训机构需要根据主管机关颁布的新法规,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要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要特别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考虑到航海类人才在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的协调统一,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总体教学进程和安排等诸多方面进行重新架构。

2.4 更新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管理,确保履约培训质量

培训机构要根据新法规要求对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吐故纳新,要加强体系的严细实全的运行与精细化的管理,促进各受控部门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持续改进,通过内审、外审、管理评审,保证体系的连续性、有效性和符合性,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船员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追求卓越。通过质量体系来规范日常的管理工作,强化按规则办事意识,把“依法治校,以法治教”落实到实处,从而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

总之,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对船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训机构而言,困难与机遇并存,培训机构要认真研究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国内的配套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解读其本质内容,深刻理解其内涵,积极主动的促进履约工作有效开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方敏,范嘉芳.STCW78/10公约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航海技术,2010(5).

教育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教育培训;调查;档案人员

一、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基层档案工作者职业教育培训情况,笔者于2017年6月至8月间,依托省、市档案局,对广东省参加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班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一线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对象个人信息,包括专业、学历、职称、年龄、性别;二是调查对象参加档案职业教育培训情况及需求。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筛选整理,最终数据基本完整齐全、回答属实的有118份问卷,视为有效问卷。从调查基本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基层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低,72.9%的人所学专业与档案专业及计算机专业无关;一些单位不太重视档案工作,档案干部中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偏多,占调查者的59.3%;档案管理队伍流动性较大,队伍不太稳定,调查中有64.3%的档案管理队伍从事档案工作不足10年。

二、档案职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规范的培训机制

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是档案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一人兼多岗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没有一定的培训机制作保障,有些单位领导以工作较忙为理由不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离岗培训,导致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教育的机会偏少,一般一年或几年才参加一次教育培训。

(二)档案培训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以大培训班、大型会议培训为主。这种短时间内不分层次的上大课的培训形式,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一般以公共“通识”理论教育为主,与档案工作的具体实际有一定的距离。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业务水平等情况进行的培训,特别是缺乏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的培训。

(四)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一般是在培训前临时抽调的,主要是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人员兼任,这些兼职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授课艺术与专职老师相比有所欠缺,讲课吸引力不足[2]。此外,师资来源比较单一,缺少优秀的一线档案工作者参与教学。

三、加强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措施

“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档案专业人员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依靠”[3]。在目前档案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也比较频繁的情况下,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尤显重要。因此,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培训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是档案行政机关面临的任务。

(一)建立全员化的档案教育培训的机制[4]

首先是规范化岗前培训,岗前培训能为新聘档案管理人员在正式上岗后开展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档案管理人员从零开始并逐步适应本岗位要求而接受档案教育的一个过程。因此,新聘档案管理人员无论学历高低、专业背景如何都应该接受岗前培训。其次是强化业务提高培训,档案行政机关和档案协会、学会组织应根据档案管理人员的构成状况和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使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除了上述岗位培训外,有关单位还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在职教育,如专业证书班、学历教育班、继续教育班的学习,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二)拓展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很多是兼职人员,工作较多,很难抽出时间脱产参加学习培训。针对这种情况,档案行政机关和档案培训机构应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培训形式,提供一些人性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例如在线培训课程、面对面培训、案例研讨会、工作实习等培训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解决“工学”矛盾。

教育机构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水平骨干教师严重匮乏,边远贫困地区补充合格教师困难,农村学校音体美、外语和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短缺等显性矛盾已为人们所认识。[1]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科学和均衡发展。因此,共享高师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功能,迎合基层中小学的师资需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形成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实行“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开辟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一、“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位一体”是指高师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协同创新的主体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基础教育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发展一体化,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教育过程一体化。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实行“1234”运行机制:即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优化两个方案(职前培养方案、职后培训方案),三位主体(地方师范学院、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同,保障四项条件(实习经费和培训经费、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

1.立足教师专业发展

衡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立足点,和常宁市教育局、耒阳市教育局对两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同研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优化培养和培训方案,把强化专业培养、促进专业成长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2.优化两个方案

优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方案,构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基础教育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运行新体系。高校的职前培养要紧紧围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基础教育输送优秀师资;教师的职后培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和培训系统,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与时代需要同步发展;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要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动态调整培养和培训方案以及内容。[2]

职前培养方案力求理论课程实践化,体现基础性、宽广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我院于2005年、2008年、2010年分别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固化了改革经验,构建了“1+2+0.5+0.5”人才培养模式。职后培训方案力求实践课程理论化,体现前沿性、综合性、研究性和针对性。为此,我院采取了系列措施和方法:一是构建教师培训课程新体系,将培训课程重组为两个模块――通识教育类课程模块和学科研究课程模块;二是组织教授博士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教授博士大篷车”送教送培下乡活动,切实帮助基层学校和教师解决课程改革和专业成长中的突出问题。

3.三位主体协同创新

我院根据各师范专业建设需求,聘请了100多名中学校长、中学优秀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担任客座教授,一是主持讲座或直接承担某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二是指导师范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性项目,三是合作搭建师范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2007年来,我院积极试行师范生顶岗实习,并随后成为湖南省教育厅师范生顶岗实习试点院校。在实践中,构建了“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机制,实行“四年一期实习为主,与四年二期实习和三年二期选拔优秀学生实习为辅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新模式,与县市教育局、实习学校携手解决了不间断进行顶岗实习的人员和资金难题,建立了“三优两评”“顶岗与就业结合”等顶岗实习工作的激励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2004年起,我院每年都组织了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座谈会,每次与会的中小学校长都超过了100人,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师范生素质和能力等问题,成功举办了7次县市教育局负责人和合作中小学校长参加的“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讨会”。2007年起,我们建立了校地联席会议制,由衡阳师范学院和常宁市、耒阳市两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

通过经常性地对话和协作,我院分别与常宁市教育局及其辖区内70多所中小学、耒阳市教育局及其辖区40多所中小学构建了两个区域性的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对此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3月,我校作为2010年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项目湖南省唯一代表参加了教育部交流培训经验。

4.保障四项条件

实习基地保障和实习经费保障。目前,我院与常宁市教育局、耒阳市教育局共建了126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学院通过师范生培养经费优先、规范经费使用程序等措施,建立了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了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湖南省教育厅每年拨给我院顶岗实习专项经费20万元。

培训基地保障和培训经费保障。结合湖南省和常宁市、耒阳市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需要,我院和常宁市、耒阳市合作建立了常宁市和耒阳市中学教师培训基地、小学教师培训基地,使衡阳师范学院真正成为地方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母舰”。

二、深化“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思考

当前,我们构建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主要是依靠高校来统筹和运作,机制不顺之处显而易见。因此,“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要得到高效运行并取得实际成效,尚需省市县三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

我们建议省级政府强化地方政府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建立地方政府统筹下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运行模式,同时明确高师院校在地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建立由高校领导、地方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市县进修学校校长、中小学校长组成的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管理委员会及专家指导委员会,理顺管理体制和健全运行机制。

我们希望省市县三级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建设。如,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专项、(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专项、院校培训专项、置换培训专项、基础教育教改工程专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专项,等等。[3]

参考文献:

[1]白秋纯.“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刍议[J].大连大学学报,2012(6):141―144.

[2]龚宝成.“三位一体”教师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