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42-02

作者简介:仲崇荣(1979―),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赣榆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现状――名著阅读落不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在附录部分还附有阅读推荐书目。[1] (P.16)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初中语文课本每一册中都有“名著阅读与推荐”板块,推荐一本名著让学生阅读。为了进一步落实名著阅读,中考都有考查名著阅读的题目。

现实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基础并不扎实。有的有书,但阅读不得法;有的无书,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据笔者在两所学校对近三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80%左右的学生对阅读名著有一定的兴趣,但真正能完整认真地读完五本名著的学生不足5%,多数学生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阅读效果较差。

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方面显得手足无措:只在学生面前强调要阅读名著,在行动上却缺乏指导,放任学生,没有对名著阅读方法的细致指点,没有对名著阅读过程的全程导控,没有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坚持不懈进行培养。有的语文老师自己也不重视,以至于对名著阅读视而不见。这样,《课标》中的名著阅读目标就形同虚设,根本落不到实处。

二、反思――为何落不到实处

(一)来自社会层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电视、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已经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形形的文化快餐,世人浮躁、急功近利,更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

(二)来自教育层面的原因

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应该如平行的两根铁轨,共同承载起我们民族美好未来的希望列车。然而,现代教育犹如“独脚的跛子”一样,只有教书,教书,再教书!只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已经异化!

(三)来自教师层面的原因

据笔者了解,多数教师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为数众多的一线教师中,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不多。教师不仅是先生,还应该是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而教师一旦不读书了,就没有了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难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缺乏上进心,就失去了谦虚好学的姿态,言传身教的魅力将大打折扣。教师自己不潜心读书了,就很难教出爱读书、好学习的学生来。再者,那些被人类世世代代“淘”出来的“真金”――经典名著,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如果不用心阅读的话,是很难领悟其精髓的。教师自己不读书,是不可能真正引领学生去阅读的。

三、实践――怎样落到实处

(一)社会:营造读书氛围

江苏省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专题系列读书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践行‘三创三先’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参加对象是全省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活动内容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精神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在全省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群众中开展“三创三先”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大型主题读书活动。

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被笼罩在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之中。我们得感谢社会为我们营造了这么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得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我们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让社会因读书而更美好,让学校因读书而成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诗意家园,让心灵因阅读名著而回归宁静!

(二)教育:回归育人本能

教育的价值旨归应当是 “人”,是“人的优化”。教育的视野中首先要有“人”,要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其最高追求,要以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为其终极目的。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应该强化教育的育人本能。既育人,就该以人为本。教育者眼中应该有“全人”,放眼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既育人,就不该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育人,就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育人,就应该重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而我们积极倡导的名著阅读,正是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语文教师:增强责任感

1.有职业追求,淡化功利性

教师应不仅仅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和途径,还应把教育当做一份事业来干。在工作中寻求人生的幸福,这也是新时代教师的良好心态。语文教师更应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旦有了对职业的执著追求,就拥有了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

2.做一个书生,发挥示范性

教师是先生,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书生。

读书应是教师的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终身学习。读书和学习,可以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最起码,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应该先读完。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切身体会到名著的魅力,知道到底“名”在何处;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只有教师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有提高指导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担当起育人的重任。

读前,选书、订计划

读前,首先要达成共识――名著阅读非读不可,而且得真读,得扎扎实实地读。达成共识之后,得选择合适的读本。

选好了书,就得做到人手一本。最好全班都是同一版本,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做到人手一本之后,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读中,指导、促进度

制定好阅读计划之后,就要认真执行。

执行计划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也是最能培养恒心和毅力的。学生要按计划读书:不仅要完成计划的读书数量,还要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不仅自己要真正阅读名著,还要督促学生按计划读书:要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旦发现有偷懒的,要及时提醒、督促。查书,查读书笔记,查数量和质量。对于长篇巨著,如《水浒传》,可以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中交流会。

读后,总结、搞活动

走进名著之后,还要走出来。

按计划读完全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可以围绕所读名著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手抄报等竞赛,当然,一场大型的名著阅读交流会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这些充实而又有趣的活动中,对名著进行消化、吸收。

总之,只要找准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有力措施,初中生的名著阅读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 兴趣 语文教学 成长教育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年的探索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有一定的作用。

一、巧用教材,悬念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兴趣的钥匙。比如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我以这样方式导入:“七百年前,在一处名叫黄泥岗的松树林里,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抢劫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七百年过去了,当初的主谋依然还得到人们的称颂,参与的案犯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案子再翻出来,拿到阳光下,看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把故事转换成案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用破案的方式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接着抓住一个“智”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学们,这么高明的作案手段,可见其“智”不小,所以课题名为“智取生辰纲”。那么,作案人‘智“在何处呢?被劫人是否无“智”呢?下面我们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一连串的设问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借用媒体,营造氛围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采用了播放《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的形式导入课题,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家校联手,课外积累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资源,与家长联手,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书籍的时候,在墨香四溢的环境中,徜徉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的美妙天地中,与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亲切交谈,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欲罢不能;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M孩子的心灵、人格和情感正常地发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数量显著提高,而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飞跃。

四、班级阅读,交流骈进

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磨练他们的阅读意志,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实现名著的“悦读”。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我要求学生学期始每人上交一本名著充实班级书香园地,这样每位学生就可以读到几十本名著。每周进行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活动设计可以是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走近孔子”、“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专题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交流读书成果;也可以是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还可以是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读书视野,使学生在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想。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为了让他们一直保持这种兴趣,我还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1、扩大阅读量。阅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超越自身经验局限,体验更多的美与智慧的精彩和丰富。这不仅能增长见识,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增强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一直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加强信息交流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如时事新闻、科技发展、重大活动、身边变化等,经常就这方面内容进行交流。同时,要注意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孩子多读古典名著。

(二)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

利用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时,符合时宜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课堂里应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讲得太精彩了,一定看过很多名著”不错,你比刚才进步多了“你的观点与众不同,肯定读过很多书”“你真的很有创造性,连老师也没想到,你一定在课外书中吸取了很多的精华”……真诚的赞美,细心的呵护会进一步促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使学生的口中不断飞出鲜活的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语句,他们在课堂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后,会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名著的阅读中去。

(三)将名著阅读与学生成长教育紧密结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做出超出常人的行为,而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又很薄弱,尤其是初中学生,正是青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法制教育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延伸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我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又一次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利用前面把故事转化成案件的模式设置这样的导语:“前面我们讲到,涉案主谋和他的同伙七百年的今天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吧,晁盖等人“智取”了生辰纲,真是大快人心,同学们,如果在今天,你们赞成他们的做法吗?(赞成的和不赞成的罗列自己的理由,充分辩论,在辩论中让思维碰撞出火花。)”通过辩论,让学生了解在现今的法治社会应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荡涤灵魂,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究才能让“兴趣”这颗种子深深地扎在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聂红珍:《谈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课程资源,2014.)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名著 幼师生 教育智慧

教育名著是经过历史检验,得到公认的人类教育财富,它积淀着前人深邃的思想精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传达了科学性较强的育人精神,蕴涵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能照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全面理解教育问题。对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与教育知识及教育技能的掌握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拥有教育智慧,但是教育智慧的形成不会通过教育知识及教育技能的掌握而自然获得。这就需要在幼师教育中用教育名著来培养学生的教育智慧。

一、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智慧是一种特殊智慧,即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才智。[1]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仍然不适合做教师,这是有可能的。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得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得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2]显然,教育智慧的形成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可通过传授与训练使学生掌握,而教育智慧的形成则需要个体的体验、感受、领悟与顿悟。这种体验与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与阅历,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交流、沟通与熏陶。对于幼师生来说,由于他们是在校生,短短的几次教育见实习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是非常有限的,能接触和交流的“他人”也不多。而阅读教育名著恰恰就是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教育名著,幼师生可以和这些教育大师对话交流,从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教育故事里,感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感。

二、教育名著价值探微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曾积累起了一些卓越的教育智慧,他们穿越历史的重重烟云而光辉不减。教育名著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于其饱含的思想 “原创性”与“深邃性”,对于其作者而言,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阐发,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集大成之作。教育现实的改进与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地返回经典,去吸收与借鉴前人的思想与智慧,教育理论之所以愈加灿烂多彩,教育实践之所以更加有生机活力,正是因为建立在这种对前人教育智慧的不断反思、继承与超越之上。然而,有一些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饱含智慧的教育经典名著却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在我们身边一直沉睡,需要我们去发现、唤醒,使其在我们的思想与智慧中重新焕发出生机。这些经典名著有的尽管离我们的时代,离我们的教育现实很遥远,但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一部名著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探索教育的本质。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当较深入地研读教育思想家的作品之后,发现几乎所有现在我们深觉困惑的问题,都早已为以前的教育思想家讨论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发表意见之前,如能知悉先人的主张,则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在与杰出教育思想家神交之时,可能冒出智慧的火花,对于敏锐思考,效用甚大。”[3]

三、教育名著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可能路径

(一)名著阅读需要指导和培训

有学者专门对师范类的院校做过调查,发现这些准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对教育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阅读起来也很盲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师范生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师来进行阅读指导。早在1944年,美国开始出现以阅读古典名著和名著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名著运动(GreatBooks Movement),后来发展为享誉世界的“青少年名著计划”。阿德勒为推动计划开展,曾走遍全国,指导各地学生的“名著阅读研讨会”,并出版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

因此,幼师生的教育名著阅读不仅仅是课外自由阅读,而应是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的有效阅读。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教育名著导读课程,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是复制名著的教育思想和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读,推动学生提问、倾听、讨论的技巧,在与同学、教师、名著作者的思想对话过程中,学会自己去理解、感悟名著的内涵,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不但掌握了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而且掌握了将来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二)开发和选择“名著资源”

世界文明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的《学记》、《论语》,还是西方的《理想国》、《雄辩术原理》,都是教育中的经典。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留下了很多名著,阅读它们对我们有着“普遍的、永恒的”借鉴价值。看一个伟大的人是怎样面对问题,看一个伟大的心灵是怎样思考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职业、这一事业。

但是,对于幼师生来说,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最有代表性的名著,而又收获最多?这就需要对众多的教育名著进行选择。首先,选择的名著必须能激发准教师的阅读兴趣,能够通过阅读不断唤起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职业情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深刻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并愿意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其次,选择的名著应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在阅读中提出一些真正的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质疑、解惑,幼师生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最后,选择的名著以学前教育方面为主,毕竟他们将来是要做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

名著阅读不仅仅是私人化的自我阅读,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我在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尝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例如,每次课前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好书推荐”演讲;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感悟交流活动;两个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演讲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有了交流、讨论、磋商的机会和平台,极大地激发了读书热情。

此外,还可以根据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把4月份定为学校的读书月,开展全校性质的读书活动。例如,根据借阅名著情况,可以评选教育名著阅读之星;开展名著阅读感悟征文比赛;开设“百家讲坛”,进行名著欣赏与导读等活动。这些活动让整个校园弥漫着书香气息,让学生时刻地行走在教育名著的氛围中。

拥有教育智慧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个人丰厚的文化涵养与底蕴。阅读教育名著是启迪、提升个人教育智慧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师教育对幼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奠基,其核心理应在教育智慧的培养与启迪上,当然,这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整体人文环境的创造上着力。阅读经典与关注现实是培养教师教育智慧的两个方面,在重视学生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让学生走近经典名著、走近教育大师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46.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第4篇

认识要到位 名著常阅读

作家赵丽宏说:“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作为学生,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时下的流行书上,因为这样就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的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因此,青少年时期应该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

评定有依据 取向有标准

书总是多得读不胜读。多少世纪以来,书籍的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名著佳作让人目不暇接。但事实上,经典名著为数很少,你可为此而感到庆幸。

那么,评定名著的标准是什么?我指导学生评定的依据是:第一,名著占有读者群。它们不是一两年的畅销,而是经久不衰。第二,名著与时俱进。名著是真正用生命体验与理解写作的书,绝不会因思潮的改变或学说与见解的风向而过时,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力量。在历史的各个时代,人类的基本问题都是相同的。凡是读过培根和蒙田论文集的人,都不难发现,人们都在不懈地探索幸福和公正,美德和真理,甚至连其永恒性和变化性也在探索之中。第三,名著隽永耐读。如果读法得当,你就会感到开卷有益。名著一页上的思想内容多于许多书籍的整本内容,这就是一部名著可以反复阅读,每读必有所获的道理。第四,名著可雅俗共赏,理解深浅程度不同,见仁见智,注释各异。明显的例子有《三国演义》《鲁滨孙飘流记》和《奥德赛》等。青少年虽不能领略书中深为大人喜爱的优美文笔和深刻含义,但读起来同样津津有味。第五,名著最有启发教益。像思想文化著作《论语》等,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作者塑造和净化心灵。

阅读垫基础 名著成名师

如何让学生喜欢名著,如何让名著成为学生学语文的“本钱”,为今后的学习“垫底”,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力图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名师。

(一)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不能只局限于读低层次的、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卡通漫画、《故事会》等等,更不能迷恋于那些武打言情小说,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文学名著就是其中的一类。

其次,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孙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二)让学生读名著有发现

名著营养丰富,读一遍往往吸收得很少,因而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去发现。即使是认为已经读透的书,放上一段时间仍然可以再翻,再品出新的东西。有些书可能看不懂,但是还是要坚持读下去,因为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就会突然领悟了。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课堂上讲述的是通过学习场所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可再启示学生,为什么用“百”和“三”来衬托学习场所?学生发现:原来作者是借“百”来暗喻人生的社会教育,借“三”来暗喻人生的学校教育。说明学校教育只占“三”,相对于整个人生“百”来说是很短暂的,要珍惜学校的学习机会。

在学生有发现的阅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样,一遍一遍地阅读,并在书中作评点,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三)让学生学名著去写作

我认为提高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多读书、读好书。“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成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都说明,书读得多了,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这叫“厚积薄发”。“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话形象地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每读完一部作品后,可就其最突出的方面让学生模仿写作。《骆驼祥子》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尤为突出,作文课上,可选择一方面或两方面来练习。如学生作文《风雨中,那片绿叶》就是模仿祥子在狂风中拉车一节而写的:“……一阵风吹过,绿叶急速地打着转,然后摇摇头又伸直了。雨点落下来打在它的身上,将它用力往下按,而它在一阵急雨过后却又挺起了腰……终于又是一阵风夹着雨扫过来,树枝被摇得猛烈颤抖。而那绿叶却死死地抓住树枝奋力向上挣扎着,似乎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在呐喊,在争取自己最后的生存机会……”文章描写细腻,赞颂了虽然没有见到彩虹,但却经历了风雨的绿叶。这样的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而每一次练习的成功,更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让学生读名著成习惯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读书;提升教学能力;重要途径

我们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书就像一个指南针,在你迷失方向的时候,为你指引方向。因此,读书的重要性是无法想象的。对于我们人民教师来讲,读书学习不仅是提升我们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责任义务和事业。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若不读书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将因眼界的狭窄,知识的滞后,才尽词穷而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从而被这个时代的教育所淘汰。

那么教师该读哪些书籍,又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我认为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专业书籍,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术业有专攻”,各学科有各学科的专业特点,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学科选择性地研读本学科的教育书籍和教育专刊。比如我们初中政治教师首先应该深入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书籍,它们都是结合学科发展规律,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编写的有相当高度的理论著作,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受广大政治教师的喜爱而被誉为“良师益友”。另外,像《半月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政治课教学》以及《人民教育》《河南教育》《山东教育》等各类期刊中有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相关文章也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因为这里的文章都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同身受、深入钻研、不断实践,将切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凝结的智慧、才能、精华。教师只要认真去阅读、去学习,并结合自身教学去实践、去改进,就一定会提高自己教学工作的效率,促进自己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读教育经典书籍,打开教师眼界,提升教师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

教育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教育著作,是被历史证明非常有价值、非常重要的教育文化精髓。教育经典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财富,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发掘其中的宝藏。

教育经典通常都是经过时间岁月考验的,在这些经典书籍中有很多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卓越的、权威的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某些东西,阅读教育经典书籍,能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

中外的教育经典有很多:如中国古代的《论语》、《大学》、《学记》、《孟子》等,近代的有《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著作》等;外国的像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和《明日之学校》等著作;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把心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的艺术》等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被教育界人士广泛好评。教师通过博览这些经典教育名著,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三、读名师教育专著,得专家指导,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名师大都是扎根于繁琐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他们都有着厚积薄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积淀,因而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领域成绩斐然。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对教育艺术的潜心研究,造就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技艺。他们将自己对教育教学独特的体会,将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卓越的教学成果凝结成一部部教育专著,给我们广大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盈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头脑拥有了丰富的教学智慧。

名师教育专著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细致深刻的教材解读和精巧的教学设计,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其专家的理性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高瞻远瞩的目光。这些教育教学智慧都为我们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思想成长和教育教学发展指导。读名师教育专著,就像在和名师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是一种专业的引领。

阅读名师教育专著,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读名师教育专著,手把手地得到专家指导,转变自己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心灵,厚重自己的人格。

总之,教师只要有一颗永不满足现状的心,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她)就会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能学到如此多知识是多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