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知识管理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去发现、理解、使用知识,其目的在于促成知识的创新与增值。从农村教师的教育生活环境与教育实际需求来看,知识管理对其专业发展与教育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它能在农村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力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极大地激发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

(一)农村教师亟须提升适应新时期农村教育的执教能力,知识管理有利于促使其教育实践智慧的养成

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深入贯彻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一方面,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难以保障和支持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质量尚未得到本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教育不能成为他们幸福生活的有力保证,他们宁可选择放弃,这一点,从2012年往届生参加高考人数较2011年减少28万可见一斑。为了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我国已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要着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这一战略性任务。无论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还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愿景,都亟待农村教师提高适应新时期农村教育的执教能力。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不能过分依赖外在的理论培训,而应以“农村境域性”为基点,从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出发,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由此可见,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指向为现时教育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的养成要求其必须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任务完成为主的执教思想,以培养“农村学生”为己任,自觉主动思考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以此重新设计自我的专业发展轨迹。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农村教师勤于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更需要将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最终转化为教育实践行为,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通过知识管理,教育理念就不再是空洞的教条,而真正成为能够产生效用的知识能量,促成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养成和学生发展的双重效益。

(二)农村教师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知识管理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优秀教师资源极为欠缺,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与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困境有关,表现为农村学校大学生难进与不合格教师难出并存,超编与缺编并存,学历达标率高与教师实际水平低并存;二是农村地区的区域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包括教育文化资源、知识信息资源等。教育资源的欠缺加之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较少,使得农村教师处于一种缺乏交流的“教学孤岛”,长期的“教而不研”,使充满智慧与生机的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体力劳动”。知识管理寻求将静态的知识资源动态化,不仅有助于促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增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管理,教育实践不再是以任务完成为目的的机械劳动,而成为充满挑战,具有勃勃生机的创新性活动。如果能够引领广大农村教师形成知识管理的习性,那么,学习型的农村教师文化将得以构建,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也可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愿景功利,知识管理有利于激发其自我发展动力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承载着农村教育的未来希望,然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调查发现,83%的农村教师将专业发展的目标指向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仅有8%的教师希望通过专业发展提升个人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我完善。有学者把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归结为专业伦理,希望通过农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来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人、教育、社会等三者的利益与价值的整体实现程度,仅凭其专业伦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管理的过程及成效不仅促使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更能有力地促升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个人发展与教育发展有机结合,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指向不明的问题。

二、农村教师知识管理的问题

尽管知识管理对农村教师而言尚属新鲜事物,但由于“教师”与“知识”之间存在天然关联,教师首先应是“有知识的人”,因而每一位教师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知识管理,只是其知识管理的方式与成效不同而已。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知识管理存在意识淡薄、储存无序、转化低效、支持缺乏等方面问题。

(一)知识管理意识淡薄,知识储存无序,致使知识链条随意生成,知识提取无力

对于知识管理,91%的农村教师表示不知道或不清楚,6%的农村教师表示听说过或知道一点,只有3%左右的农村教师表示了解知识管理的含义。实际上,农村教师并非不存在知识管理活动,他们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备课、研讨及习惯性阅读等都属于知识管理范畴,但这些活动大多是为满足教学需要的任务型自发行为,而非主动进行知识管理的自觉行为。因而,尽管一方面为了应对课程改革的所需,广大农村教师从未停止获取新知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国家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支持下,农村教师全员参加了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集中学习、远程培训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也在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但总体来看,由于缺乏知识管理意识和能力,农村教师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理念,大都以散乱无序的状态短暂储存于其认知结构,既没有形成有序的知识脉络,也未能与其已有知识有机融合,产生良性的化学反应。正如一位农村教师所言:“我们参加的各种培训不可谓不多,校内的教研活动也经常搞,但总感觉收获不大,自己也想尝试教学创新,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平时学的知识关键时刻都用不上。”这种无序的知识储存,致使知识的提取无力,也是造成农村教师学习多而提高少、感悟多而创新少的主要原因。

(二)知识转化渠道不畅,知识应用匮乏,致使知识体系休眠,知识活性不足

知识的价值在于在应用中创新发展,使其产生实际的效用,其途径是,教师要把日常累积的教育知识通过教育实践,转化为可以操作及言表的教育经验。杜威指出,主动的经验是尝试,被动的经验是承受,承受的活动只能带来无意义的转变,只有主动尝试才是寻求世界真相的实验[4]。调查发现,超过93%的农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缺少对新知识的尝试,教研活动中的经验交流也较少显现新知识的讯息,所谓专业发展,往往只是在被动承受中的自然成熟。新知识难以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其根源正在于实践中新知识应用的缺失,谈及此,不少农村教师坦言:“每次学习新知识后,也很想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但一方面缺少专家的指导,不敢轻易突破原来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学校对此的支持力度有限,因而很多想法也就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了。”知识应用的匮乏,使得新知识始终游离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外,处于休眠状态,连固有的知识体系也因此而缺乏活性。

(三)学校层面知识管理不力,教师知识管理的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教师知识管理需要学校为之构建相应的教育文化环境,实施知识管理的各种活动。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都开展知识管理类的活动,如促进教师知识获取的培训学习、有利于教师知识分享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知识创新的教学竞赛等,但总的来看,农村中小学的这些活动大都属于日常的学校管理范畴,而非有意识的知识管理行为。作为学校发展的规划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不清楚知识管理对教师成长的价值,也未从知识管理的视角为教师构建健全的发展平台。因此,教师的知识管理活动多为个人行为,教师群体的知识管理机制和氛围难以形成。

三、农村教师知识管理的对策

依据调查分析和农村教育实际,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教师个人具有清晰的知识管理意识和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也需要学校为之提供相应的条件支持。

(一)教师须领悟知识管理的内在机理与运作方式,逐步形成知识管理习性

农村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内在机理与运作方式的认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晰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与构成,领会知识获取、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转化、知识应用与创新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知识提取与知识增值的实现途径。二是将知识管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刻认识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寻求现实环境下农村教师成长的新路径。三是掌握必要的教师知识管理方法,善于归整日常获知的各类知识资源,形成个人的知识图库,以便知识提取;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与他人进行知识分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流动;通过教学反思,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农村教师有意识的知识管理行为,最终将促使其逐步形成这样一种习性: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与学生交往、教研活动等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日常阅读、生活中,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各种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并及时将其整合于自己的知识库;主动与他人交流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困惑,善于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经常性地尝试教育教学变革,并对变革的思路、过程与成效及时总结。知识管理习性的养成,可使教师的心智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形成自动化联结,这些联结以“情境—行为模块”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心智结构,当其面临某种情境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应的知识管理行为。

(二)教师要勇于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新知,主动寻求尝试与创新

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知识应用与创新,实现知识增值,教师知识管理更需要将新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增进教育智慧。在实践中尝试新知,首先,要求教师勇于自我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指教育教学上的革故鼎新,也包括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相应转变,归根结底,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其次,要做好实践创新的前期准备工作,与专家、同行交流讨论创新活动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拟订应对策略;也可以选择小群体学生进行试验,依据学生反馈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精心的前期准备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活动的风险,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激发其改革创新的热情。再次,要注重实践创新的连续性。按照杜威的逻辑,经验来自反思性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则是反思性思维的必要品质,任何教育创新如不经过连续反复的实践检验,就无法取得有意义的教育经验。因此,教师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实践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直至完善,才能最终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最后,要注重实践创新成果的转化,将自身的教育智慧转化为可以外显的符号,这既有利于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也可为其他实践创新活动提供显性基础和支撑。

(三)创设学校知识管理文化环境,构建教师知识管理共同体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在农村小学像我这样被选入英语教师队伍的不在少数,我想应加强这部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化水平,使自己能够在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没有精力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农村教师流失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不如城里教师,很难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以往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但是由于许多农村教师平时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很难抽出业余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又因为继续教育比较注重理论考试,许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去学习或者被动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意义不大。而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存在个人差异,要想提升专业水平,就不能采用以往的单一式、统一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应当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模式,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中获益,提高专业水平。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光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公开课、优质课的锻炼,教学教研水平很难提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英语名师、优秀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即使上也没有名师指导,所以很难有大的提高。2014年春天,我参加了即墨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与城市教师的差别。所以我希望能与城市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城市的优秀教师能多搞一些送教下乡,或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零距离接触城市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要想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想方设法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很多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甘于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起来,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此外,要想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要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觉得在农村教学有发展,这样才会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安心教学,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四、结语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条件与环境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关系,而且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工作满意度通过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它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者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组织承诺一般指个体对组织的认同和投入程度。由于组织承诺在大量的研究中被发现能稳定个体的缺勤及离职等行为,因而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教育领域,关于教师组织承诺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为实证法。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组织承诺。国内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农村地区教师的关注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现状,探讨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从而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制定相关制度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南合作市(县级市)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740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558份,回收率为75.4%,研究样本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2.研究工具

(1)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属于自编量表。我们在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工作满意度划分为五个维度: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管理者(校长)的满意度、职业发展空间(晋升、培训机会)的满意度以及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经检验,该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92,分半信度系数为0.84,而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都在0.70以上。效度检验也证明该量表结构较为严谨,理论构建较为合理。

(2)教师组织承诺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教师组织承诺量表》参照了我国港台学者温金丰和黄亚筠编制的《组织承诺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突出了研究的针对性,着重考虑了以教师为测试群体、以学校为组织背景等因素。经检验,该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88,分半信度系数为0.78,而各分量表信度也达到了可接受水平。效度检验也证明该量表的理论构建合理。

3.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1.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

本研究结合工作满意度的得分情况,把被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满意度极低、满意度较低、满意度中等、满意度较高、满意度极高五种类型,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被调查的教师当中,工作满意度中等的教师所占的人数比例最大,占52.5%;随后是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教师,所占比例为24.9%;其次是工作满意度较高的教师,占17.7%;排在最后的是工作满意度极低与极高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4%和1.5%。这说明,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对目前的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同时也有1/3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结果如上图所示。我们发现,被调查教师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平均得分最高,达到了3.8O分;随后是对校长的满意度,其平均得分为3.59分;其次是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39分;而在职业发展空间层面和薪资待遇层面的平均得分则相对较低,分别为3.06分和2.45分。相比较而言,被调查教师对自己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校长的管理工作比较满意,对教师职业本身基本满意,而对教师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薪资待遇则不太满意。根据Herzberg的二因素理论,工资和福利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员工首先应得到保障的基本因素。统计结果显示,抽样教师的平均工资为1482.78元,月,其中月工资水平在1500元2000元和1000元~1500元的教师占多数,分别为44.1%和30.8%,但仍有9.7%的教师月工资在500元以下,处在这一工资水平的教师大多为代课教师或试教教师,由于国家对于代课教师的清退政策需要时间的过渡,因此这部分教师目前的工资水平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工资水平。与前几年相比,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师对工资的满意程度仍然较低,这与抽样地区教师的工作量有较大的关系。这些地区一直存在着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致使现有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强度与工资待遇的失衡是造成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工资不满的主要原因。

每位教师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愿望,具体到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则主要集中于晋升和专业的发展。晋升虽然与教师的个人人生价值有关,但晋升也意味着工资待遇的提高。对我国教师而言,晋升是获得更高待遇的保障,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由于抽样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限制,使得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地方学校在晋升评定、管理制度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致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满意。

2.背景变量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民族等背景变量可能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分别以上述因素为自变量,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了方差分析,以确定这些背景变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否显著,结果如表3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性别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众多学者,如陈云英、孙绍邦(1994),嗍张忠山(2000),吕国光(2008)问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②不同教龄和不同民族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进一步多重比较后我们有如下发现。①年龄在25岁以下的教师,其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26岁~35岁和36岁~45岁的教师。25岁以下的教师大多刚人职,初入岗位的他们往往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较大的热忱,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下降,其工作满意度也开始下滑,这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关系。②本科学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高中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教师。本研究的调查地区为农村,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当地属于“稀罕物”,他们的自我期望通常都较高,而实际工作环境则往往达不到他们的最初设想,从而造成现实与理想的较大差距,因而他们表现出更低的工作满意度。

3.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

教师组织承诺是教师对学校教育组织目标、信念、价值、文化的认同,愿意为学校付出心力、努力工作,并希望留在学校服务的意念。许多研究都指出,组织承诺高的教师,其工作表现较好,对学校的情感依附强烈,同时具备达成教学目标的积极意愿。因此在教育研究领域中,教师组织承诺是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通常,对组织承诺的测量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情感承诺(AffectiveCommitment)、持续承诺(ContinuanceCommitment)、规范(道德)承诺(NormativeCommitment)。“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认同的意愿,情感承诺高表现为信任和接受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持续承诺主要表现为个体为组织继续工作的意愿,持续承诺高表现为愿意为组织利益继续付出努力;规范承诺通常也称为道德承诺,是指社会规范对个体忠于组织程度的影响,规范承诺高表现为对组织抱有高忠诚度。”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组织承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教师的个人特征,如教师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价值观等;②工作特征,如工作性质、工资、福利以及工作的挑战性等;③学校特征,如学校规模,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学校的公平程度、发展机会等。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职业的整体评价和感受;而组织承诺作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信念,必然会受到个体态度及评价的影响。

(1)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

本研究考察了教师工作满意度各个维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校长的满意度、对职业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对薪资待遇的满意度均与其组织承诺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教师对校长的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相关最高(r=O.605,P=0.000)。

(2)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其组织承诺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以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五个因子为自变量,以组织承诺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以了解工作满意度各因子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五个因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组织承诺。

其中,教师对校长的满意度的解释量最大,能够单独解释总体方差的36.5%(R=0.365,F=289.511),也就是说,工作满意度中的“对校长的满意度”因子对组织承诺的预测能力最大,能够解释组织承诺36.5%的变量。黄国隆(1986)、彭雅珍(1998)蔡进雄(1993)、Amoroso(2002)、Field(2004)等人的研究均指出:在一个组织当中,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与成员的组织承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育领域,校长是建立教师组织承诺的关键人物,校长的领导力是教师组织承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教师对学校的人际关系最为满意,对校长的满意度次之,对目前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最不满意。

2.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民族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不同学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3.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校长的满意度、对职业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对薪资待遇的满意度均与其组织承诺有较显著的正相关。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一)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导致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英语教师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现象。一方面,有正规本科学历的英语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原有的少数英语骨干教师“跳槽”到好的学校或其它行业。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偏低,专业背景不够合理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根据调查结果,甘肃农村地区(包括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中,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外语教师只占总数的15.4%,而且全部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或成人继续教育等形式完成的本科教育课程;24.2%的英语教师缺乏正规的英语教育专业背景;小学英语教师大都是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其它专业教师。低学历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低专业知识水平和低语言技能,在教学中突出地表现为语音错误、语调变味、讲解不正确、目的语文化知识欠缺等。大多数农村英语教师习惯于用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讲授英语,有些甚至长期不说英语,造成口语能力下降,难以张口。而且,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很陈旧,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因此,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成为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和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介绍语言知识;利用网络英语资源开展语言学习和教学。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容乐观。首先,西部农村地区地处山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一部分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英语教师也不是很多。其次,即使参加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也会由于没有受到和英语学科知识整合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顺利、熟练地应用技术。“缺乏教学必备的网络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能力”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西部农村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的英语课堂教学被证明要比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材”的讲解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将成为衡量英语教师质量的一个标准。因此,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发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能力应该成为英语教师培训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为学科教学服务

到目前为止,各培训项目或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培训大都以计算机知识和上网知识为主,属于政策性的普遍培训,难以满足各科教师的具体需要。而英语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和课程相关的资源,如何选择、处理、储存和呈现这些资源,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网上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又可以为教师的自学提供方便。英语教师不但要学会利用网络教学和自学,而且要学会网络教学管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需要专门的指导和亲身实践。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教学结合的培训有利于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的提高

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英语语言能力一般指听、说、读、写等能力。英语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体现出英语语言水平的高低。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作为英语教师,没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自然难以胜任英语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尤其在缺乏英语使用大环境的我国,网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使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学环境缺失所造成的影响。英语教师要教学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开展英语学习,首先自己必须学会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一方面必须通过英语教师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另一方面,还应该得到培训机构的正规训练。特别是那些语言技能较差的老师,更需要这方面的培训。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师培训的作用

1、示范的作用

英语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培训者采用的方法及示范往往给他们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遵循这样一种定势,即用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要使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者就必须身体力行,为受训教师提供通过技术促进教与学的范例。许多在职英语教师承认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起到技术使用的示范作用,因为他们缺乏这一方面的技能。他们愿意使用录音机等简单设备,而不想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特别是那些工作了十多年的在职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完全的新鲜事物。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他们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在教学中,他们觉得传统教学比使用技术的教学更得心应手。而一般的英语教师培训倾向于理论讲解,教师实践的机会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教师回到教学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运用。所以,对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应多使用技术,为学员提供良好教学的示范。

2、亲手操作的作用

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和实践有机结合,否则知识难以转化成技能。一些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但是他们反映没有得到将技能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的训练,因而技术的学习对他们在课堂上的使用并没有多大帮助。在英语教师培训中,各培训机构应该创造条件,多给英语教师亲手操作的机会,在他们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这样受训教师才能获得良好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为自己的学生树立运用信息技术的榜样,使学生自觉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三、基于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现状的整合模式的构建

针对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该培训模式主要在于通过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知识的整合培训,使他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学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一)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课程内容

整个培训内容分为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

这一部分是针对英语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而设计的。目的在于教会他们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搜索、选择、储存相关的内容开展学习。主要包括:听力和口语训练(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和语篇听说训练);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练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和进度,辅导教师为学员传授下载资料和在线收听的各种技能技巧。这些英语网站大都集英语听说读写于一体,题材广泛,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相应内容,有针对性地给自己“补课”。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进行培训。(1)远程教育设施的使用和远程英语教学资源的获取要获取远程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首先必须学会操作基本的设备。西部农村的远程教育设备主要有三种:一是光盘播放设备。该系统主要由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三是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室由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组成。计算机教室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以上三种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光盘播放最简单,最容易操作,后两种相对复杂,需要英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使用流程和操作步骤,学习在远程教育环境下选择、储存和应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资源,学会利用各种模式开展英语教学。(2)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运用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开展英语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但是,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求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需要提供专门的指导。

3、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1)教学阶段:培训者的任务是向受训教师传授技能和学习方法,提出学习目标,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示范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提出具体的和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整合任务,如创建适合某一对象的英语听说教学多媒体课件,建立个人学习文件夹等;受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2)学习与实践阶段:采用自主学习和专家答疑相结合的形式。经过了教学阶段的学习后,受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受训者如遇到难题,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向专家寻求帮助。(3)巩固提高阶段:反馈评价和总结相结合。完成了实践阶段的学习后,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一起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开展进一步学习。(4)实际应用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包括使用多媒体课件、语音设备和网络等开展的英语教学。

(二)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用来评价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提高程度。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教师在培训前后课堂教学的变化,以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包括;

1、语音、语调的准确程度(比学习前有提高,发音基本正确);

听说能力(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能听懂一般英语新闻的主要内容,能使用正确的课堂用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至少达到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2、课堂教学方面的行为变化:

目的语使用的相对频率;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技术的使用情况;学生的反应等。

四、结语

农村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职业素养教师资源

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我们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音乐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了解多元文化。既然音乐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也担上了沉沉的重担,我们能胜任吗?答案现在未知。尤应引起重视的是,在现阶段我国新一轮课改的前提下,教师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顺利进行,艺术教师自身应具有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所在的是一所县城中学,条件在当地还算不错,学生能每周上一节音乐课,但没有音乐教室,就在教学楼里上课,一个班上音乐课,相当于整个教学楼都上音乐课。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的学生,还通点音乐,在全县有音乐教师的中小学校中,只要有音乐教师,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师范学校音乐班毕业的学生,现在这所师范学校已经改制,近十年没有音乐班了,这些年又受到毕业分配的影响,有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想教音乐课却没有就业机会干脆就转行了。在偏远的山区,有很多所学校都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多是由别的学科的老师代课,面对这些境况,我们何谈音乐课程教育改革,长期以来,这种薄弱和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音乐教学的消极机制,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致使音乐课学生不爱上,与教师形成对立面,这种局面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个人看法:

一、加强现有艺术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修养

前边曾提到我们现有的艺术教师大部分是中师毕业,学识有限,我们深知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自己都没有多少水,怎么给别人?所以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修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怎么加强呢?

1.凭我教课的感觉,我们许多艺术教师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是基础,是力量。教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搏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知识,音乐教师必须有实践,上级要经常组织业务培训,激励教师进取。应由国家专业人员针对现实情况撰写艺术教师培训教材,教材要力求实用,分专业课和理论课,从教师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弄通教材,掌握教法,熟悉专业,培养教师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里的培训,是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是严格意义上的培训,不是我们平常的培训,说白了,应同全日制学校上课一样规矩,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走过场。

2.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因为我们地处小县城,不像大城市工作节奏快,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多教师认为音乐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没有下岗压力,暂时涉及不到竞争上岗、全员聘任,认为音乐教师这么缺,还怕没饭吃?素质教育、课堂改革都不过是摆摆花架子做给别人看,工作中检查表演是一套,平时教学另一套。老的思想、老的方法仍在占着绝对优势。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思想产生偏离,做不到不计名利、乐于献身,做不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做不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不到好学不倦,积极进取。

二、加强艺术教师资源的培养,改变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

想一想,为什么社会上的各种艺术辅导班比比皆是,而校园中的音乐课却冷落萧条?辅导班上的教师从哪里来?为什么学生去上课外高额辅导班那么积极,却宁可放弃免费学习的机会?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我们难道不能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把社会上一批有高素质的的专业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让他们来弥补资源不足的现象吗?事实证明这些人中确实藏龙卧虎,我们给他们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不是皆大欢喜吗?

三、要加大艺术教育投资力度

前边也提到我所在的中学的音乐课都是在教学楼里上,为什么?答案是没有音乐教室,没有能力添置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增加才能吸引教师的提高业务水平的欲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没有设备教师只能是上传统唱歌课,结果可想而知。一名音乐教师的教学口才再有表现力,也不能模仿出多媒体、器乐所形成的声音。所以国家应对偏远地区加大投资力度,真正做到与城市同步,我们的课改才能真正进行下去,从而起到真正的作用。

以上只是我个人几点幼稚的想法,要使农村艺术教师队伍不断强大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事情,但我坚信,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将逐步解决,我国的艺术教育必将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