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校本练习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师自身的优势、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形成学校特色的练习,是近年来教学与课改的热点课题之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实践研究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对于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在面临新的教学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来进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对校本练习的设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情况时,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使其成为能够真正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全新的练习观,使初中历史学习环境得到优化,让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发挥出桥梁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统一走向多元,除了获得更加S富的知识外,在练习过程中还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做到学以致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内容

(1)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功能进行优化。使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巩固和检查功能得到优化,在练习系统中有侧重的应用“三维”课程目标。

(2)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解答问题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练习的答案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容量进行优化。练习量、难度、完成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可一刀切。

(4)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整合进行优化。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使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中。

(5)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评判进行优化。在评判过程中,将过程性和激励性有机结合,评判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研究校本练习在推行过程中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深度,从而去伪存精,使校本练习得以完善。

三、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二个月左右):广泛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研究思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论证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论证实践方案,确定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仔细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等相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实施阶段(半年左右):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做好课题研究的开展;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阶段小总结。

(3)实践阶段(一年左右):编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并试用,收集并记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修订,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第二稿。定期做好阶段性总结,撰写成研究论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思路,并做好中期检测工作。

(4)总结阶段(三个月左右):整理好课题研究的相关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定稿;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县进修学校及有关专家汇报课题成果,接受专家评估。做好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前,通过查找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时了解和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把研究的理论层次提升。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通过比较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总结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行动研究法:在校本练习优化设计的实践中,要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总结,不断找出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校本练习资源,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有关的阶段性小结,把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归纳、综述,及时肯定研究成果,修正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实施并推广研究成果。

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练习相比,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能将教学与实践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热点、科技动态等实践内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普通的练习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了让学生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也参与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之中,在动态、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建构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要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开发校本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特别是教师现有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储备的丰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初中校本练习的开发效果说,这些因素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学习资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就使教师的资源开发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于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解决方法方案,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完善校本练习,在反思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基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瓶颈,其目标是改变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僵硬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校本练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教师对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的优化重组与整合,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从而开发出符合实际教学需求,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校本练习。

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以学生为本,旨在构建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体系,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课内外、校内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系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还可以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应用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

[2]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从初中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化学中考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好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文化课程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初中化学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教师应紧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以互动教学法为指导完善当前的课程教育工作。

一、初中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提供学纲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化学教育流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初中科学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拟定了新时期课程准则规范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标准内容为参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

(1)认知问题。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整个知识框架偏向于实践性的研究,而书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难掌握,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容易出现偏离。例如,气体性质介绍中,教材上提供了几种常见气体的类别,并说明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可燃性特点。学生对于可燃性这一性质仅能从字面上理解,缺少必要的实验分析,往往使化学概念变得抽象化[1]。

(2)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是决定初中生化学知识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依旧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应用,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例如,化学品实验操作教学过程里,教师独自完成整个实验流程,未能向学生提供上台操作的机会。教学方法应用不当,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鉴于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不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工作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推广于化学课程教学。互动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主张把教师、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融合起来,制定师生的互动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初中化学课堂采取互动教学方案,常有案例法、探讨法、思维法等方式。

(1)案例法。初中化学教育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当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应引导其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员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2]。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探讨法。化学是初中课程的主要学科,初中学校应从中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以化学新课标为基础而调整现有的课程教育模式。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思维法。“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然存在,教师仅从书本教材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没有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法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员,让学员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员必须充分掌握学员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初中学校要及时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拟定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案辅助教育。初中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也是影响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初中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各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其主要是依据教育政策变动提出科学的教育方案,而引入互动教学法是化学课程教学的必然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新洋.初中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初中教学研究,2011,29(13):17—19.

[2]陈维斌.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9,27(10):18—20.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2]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效果;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123-02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从整体上全程规划、设计和实施基础教育各个层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三层意思:(1)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教师自主研究探索的一体化,把教师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2)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把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视为高等教育中不同的学科专业,中小学教师教育都由大学承担;(3)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建立实施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我们进行了八年的初中数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效果分析,说明所建立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的目的、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实施方案

1.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校级试验,检验该“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总结实施一体化的教育经验得失,为我校数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兄弟院校的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2.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结构体系,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教育理论和模式,构建高效统一的初中数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

3.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相互衔接与融合,扭转以往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相对封闭、定向、独立的局面,构建高效统一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初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建没的研究,开发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为一体的培养培训教材。研究的方法是:采取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制订试验内容、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确定若干研究对象,按照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组;第三,采取走访、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领导和同行评议、调查问卷、社会反馈等形式,获得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加权分值,以此数据进行试验效果统计分析和效果分析;第四,修正和完善试验方案。

4.实施方案

(1)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中学教师所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训)“菜单”;(2)设立教师专项进修专项基金,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行学位(硕、博)进修,或学术研究、专业学习以及做访问学者,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培训队伍;(3)加强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与融合,着力避免职前职后教育内容重复、脱节等现象;(4)按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5)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顺应国际教育大变革态势;(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课件开发、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二、职前、职后新旧培养培训方案及比较分析

1.新旧职前培养方案及比较分析

(1)旧职前培养方案

1)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高等几何、普通物理;2)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体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法、计算机应用基础;3)教育实习。新职前培养方案:1)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离散数学;2)专业必选课(特色课程):竞赛数学、数学史、基本图形分析法、初等数论;3)教育科学知识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初中数学教法、初等数学专题研究、电化教学与课件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口语、书法;4)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思想品德、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健康教育、体育;5)选修课程:学校每学期开设七门以上选修课程,供在校学生选学,如现代西方文学、国际关系、公共礼仪与人际交往、科技发展史、中学生心理:卫生、生活中的化学等:6)教育实践;7)教育实习。

(2)新旧职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培养方案按照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对专业课进行了调整,去掉了原来开设的复变函数、高等几何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把常微分方程并人数学分析课程中,增加了专业(必修)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结合较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从而缩短其从教适应期。在教育科学知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上也增加了部分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应用法律、心理健康知识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增加了教育实践环节,着重强调“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从学生入校起,安排教师专门负责。通过课前十分钟演讲、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三字一话”水平。从第四学期开始,将学生分组试讲,每小组都由专职教师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教案,进行试讲。通过试讲,锻炼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教育实习,由旧培养方案的一个半月增加到一学期,给了学生更多的登台讲课、辅导和见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完整地了解一个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表明,新职前培养方案,针对中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实用性强,胜任教学快,克服了旧职前培养方案中与中学实际脱节、后劲不足、知以和技能不全面等弊端。

2.职后新旧培训方案及比较分析

(1)旧培训方案

利用暑假集中培训,开设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讲座、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基本图形分析法简介、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新培训方案:采取定期(寒、暑假)继续教育和不定期双休日培训两种方式。1)定期(寒、暑假)继续教育:毕业后一年参加第一次培训,以后每两年参加一次培训,学员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每年的培训。第一次培训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数学史。第二次培训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课件制作。第三次培训课程:新课程教学法、数学新课程案例分析、现代教育理念、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讲座、数学课件制作提高。2)不定期双休日培训。

(2)新旧职后培训方案比较分析

按照职后培训要加强与职前互补、融合的原则制订的新培训方案,在培养方式、培训内容上较旧方案有很大不同。新方案的制订采取调查走访、信息反馈的方式,全面了解初中在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由被培训者列出培训“菜单”,提出培训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精心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注重先进性和科学性,体现针对性,突出实用性,急在职教师之所需。综观新方案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帮助中学数学教师解决观念上、课堂教学设计上、教材处理上、教育教学评价上遇到的新问题。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有助于及时解决在职教师所面临的困难,争取教育的最大效益。

三、“一体化”教育研究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1.试验对象的选取

1)试验组:试验组对象是我校数学专业2000――2002届实施一体化教育的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中随机抽取40人。我们在抽样时考虑到落后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山区与平原地区的中小学,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2)对照组:对照组对象是未参加过我校实施的数学专业一体化教育职后培训的近几届毕业生及同类院校毕业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同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40人。

2.实验数据检测过程及方法

为全面获取“一体化”教育研究所需数据和相关信息,对两组研究对象采取领导和同行评议、走访调研、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和科研获奖等方法和途径,按照制定的“初中数学教师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及“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得到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

数据检测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检测时间是2003年8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对象的检测数据是对各研究对象在校培养期问的各科成绩、教育实习成绩、获奖等进行综合评定而得到的,它全面反映了一体化教育前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第二次检测时间是2004年8月,检测数据是根据各研究对象在职单位领导、师生评议,听各研究对象的讲课,以及通过座谈、问卷测试和参照工作业绩等途径获得的综合成绩,它全面反映了一体化教育后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两组数据全面反映了两组研究对象综合素质水平变化的情况。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两次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对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得知:(1)试验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均极其显著,P<0.0(2);对照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统计分析结果说明:经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试验组对象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对象的平均水平,初中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效果显著。

收稿日期:2006-05-1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程子课题(FIBO30837);河南省教育厅课程教学改革项目(C2803)

作者简介:司清亮(1966-),男,河南温县人,副教授,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 德育课程 校本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9-01

1.前言

德育校本课程是新型课程管理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以学生需求的正确评估作为基础,通过学校和有关部门德育资源的整合,将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措施,制定出德育教材或者活动。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是经过不断的调整,一定会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2.影响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2.1观念的影响

据调查,由于传统德育课程开发观念的影响,导致一些学校的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认为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专家的工作范畴,其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会影响教学工作,增加自身负担。

从笔者查阅的资料上看,一些较为著名的期刊杂志如《思想理论研究》、《上海教育》等反应了一部分上海某些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但是没能达到理想状态,缺乏全面、综合的研究,也没能使有关部门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较为落后,处于起步阶段。

2.2师资队伍的影响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初中教师需要在课程中扮演探索者、参与者、引导者等积极的角色,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探索实践能力。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由于德育校本课程的决策权在于学校,使得很多教师不能及时适应。

2.3教育部缺乏指导性政策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部门,如中央、地方与学校之间的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缺乏科学、权威的课程认证制度去监督德育校本课程质量。从政府的角度上分析,政府将课程决策权交给学校后,对其管理多于服务,教师的专业判断被政府的行政命令所阻碍。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重要角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或者对自身权力范围不明确。

2.4课程实施状态不理想

德育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一般表现形式为活动课、选修课。但是相比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德育校本课程大多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这些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制度,因此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被高度重视,其被起到一个装饰的目的。正是因为内部缺乏自觉和自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质量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3.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对策与案例分析

3.1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综合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使其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依据形势发展变化,灵活的对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删减。

(3)考虑全局,从实际出发,开发选修和必修德育课程、综合与分科德育课程、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等,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协调。

(4)结合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同发展状况因教施才。一些发达地区网络发展迅速,要注重对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课程的开发。一些偏僻乡村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就根据当地情况开发学生艰苦奋斗的校本课程。

(5)教师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注意连续性、渐进性,从底层次开始施教。逐渐向更高水平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2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笔者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中,德育课程创编和德育课程整合模式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

3.2.1德育课程创编模式

德育课程创编模式是根据学生自身德育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教育而进行的课程选择、设计以及评价。

案例:初三年级德育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初三是一个学业上的转折点,关系到初中毕业以后的选择去向。这时应该调整学生的应考心态,帮助其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不轻言放弃,并且协助其做好适合的人生规划。

(2)课程内容

1)正确看待“成功”。学生和家长都期待成功。由于多方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学生对成功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学生选择下一个阶段的去向时,应该看得更远,扩宽思路,走好这步关键的路,才能提高将来成功的概率。

2)学会面对压力。面对紧张的中考,学生会面临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教师要教学生怎样面对压力,在不放松学习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心态。

3)回望和感悟。教会学生回望初一、初二时走过的路,总结优势和劣势,发挥优势,改正自身的不足。感悟自身在母校所度过的日子,让这几年的时光在一生中难忘。

(3)课程方法

通过情感活动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其在初中三年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收获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4)课程安排

1)规划人生。根据初一写的人生规划进行对比,端正态度,及时调整;制作“我的未来”手工作品,体现自己的希望;举行梦想主题班会,交流梦想。

2)调整心态。教师授予学生一些减压小窍门,疏导心态;举办专题讲座。

3)告别母校。让学生在此感悟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感受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观看回顾视频,拍照留念,为母校赠言等。

(5)课程时间

时间为一学年,从初三上学期开始实行。

3.2.2德育课程整合模式

德育课程整合是在越过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所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德育课程整合有三种模式。第一,将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将德育课程的功能用于其它学科上,如语文科目上讲解社会形象良好、起带头作用的人物的道德作用,历史课上讲解伟人的良好道德行为等;第二,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进行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第三,将德育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进行德育教学。

4.结语

德育校本课程是一项新生活动,其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以及需要,通过德育教师引导学生开发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必然趋势。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创建有特色的学校和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和当地德育资源,开发更有效、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4(03).

[2]卢少军,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3]罗安佳.民办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1(04).

初中生校本课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教学校本课程 有效运用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除了要充分运用通行教材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种特色教材的补充与完善功能,让体育教学更加精彩,更贴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实际。校本课程作为重要的补充教材,对于提升体育学科教育引领功能,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并放大校本课程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针对校本课程的有效运用方面开展探究与尝试,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体现体育精神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与动作的训练,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勇直前的意志,以及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陶冶。这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前初中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习与生活中不能吃苦,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助校本课程补充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笔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选取了王军霞、高敏、田亮等在中国体坛上具有重量级影响的冠军事迹,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冠军之路背后的艰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体育明星的顽强毅力,认识到只有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掌声,从而鼓励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勇往直前。笔者还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团结友爱方面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注重心理疏导干预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更加难以把握,青春期的学生思想与情感都更为微妙,叛逆心理、好讲义气、做事不计后果等成为了初中生身心发展方面的一个显性烙印,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人生的遗憾。初中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引导,尤其是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强化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走好青春的每一步。笔者在校本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心理疏导方面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列举了外地发生的10起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大多数都是盲目讲义气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例,让学生听得触目惊心。其中有一个致人死亡案件,起因只是两位初中生为打开水排队顺序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两个家庭的幸福灰飞烟灭,两个花季少年一个离开了人世,另一个也将在悲剧中延续人生。在引入案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照自身存在的同类型小毛病、小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和相互点评,让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并积极改正这样的问题,避免出现同样的悲剧。

三、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青春少年爱追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步树立的阶段,各种媒体吃捧的明星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不仅有娱乐明星,而且包括体育明星。许多学生热衷于搜集海报、了解明星背景资料等,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善于引导,既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在教学中强化正确方向的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开展潜移默化的渗透,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点和明确导向。笔者在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补充两个方面的体育知识,一方面是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向学生介绍了曾经在体育历史上创造辉煌的中国女排“五连冠”,以及跳水、乒乓球、体操等具有优势地位的项目荣誉,并介绍了北京奥运申办的历程与成功举办的影响,等等,让学生在对这些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另一方面,笔者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多个体育明星资料,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这些明星能够取得显著成就,引导学生分析和感悟明星人物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勤汗水,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四、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有利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及社会生活环境,发挥体育学科的重要功能。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发挥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运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补充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均衡营养、科学膳食等方面的常识,教会学生更健康地饮食,同时向学生介绍科学锻炼方面的常识,指导学生立足自身身体特点制订锻炼计划,坚持开展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其次通过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防身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对于女生而言更为重要,教会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保护自己,给不法分子以有力还击,争取逃生机会与时间。这样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整合校园内外资源

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仅要立足课内,还要向课外延伸,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立体环境。笔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兴趣特色活动板块,依据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组织他们进行课外训练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如男生对篮球、足球等较为感兴趣,在课后组织他们开展训练活动,并组队与其他班级开展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女生对舞蹈、体操等项目较为感兴趣,笔者组织他们开展了形体训练,满足了学生的爱美心理。这样的课外活动板块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技能技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提高体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