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岛旅游;选择模型;开发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7.08.103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产业,海岛旅游作为海洋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海洋旅游产业的兴起而迅速发展,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旅行方式。特别是2015年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在浙江舟山召开,阐明了海岛旅游是“蓝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是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是海洋经济的新蓝海,海岛旅游已成为沿海地^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

海岛旅游作为“蓝海经济”的重要战略支点,如何在“蓝海经济”战略中实施开发而发挥重大先驱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在当前供给侧改革下,必须根据海洋生态环境的特征去研究其开发模式,海岛旅游采用何种开发模式对海岛旅游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围绕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系统分析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区域经济、企业及政府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因素进行模块分析其供给和需求相互关系,从而提出不同区域海岛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新模式加快推进了海岛旅游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快速“起飞”和持续发展。

1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环境分析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受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区域经济、交通条件、旅游企业和综合作用的影响等核心因素制约,这些供需的核心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对开发模式的选择机制产生积极影响。

1.1海岛旅游资源禀赋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受海岛自身资源禀赋的影响,在选择具体开发模式进行海岛旅游开发之前,需分析海岛旅游资源特色,从海岛自然景观等自然资源、海岛文化等人文环境对海岛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只有系统分析海岛旅游资源供给因素,才能使海岛旅游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并形成产业优势,从而提高海岛旅游竞争力。

1.2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开发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岛所处的区位与需求的客源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因素。客源市场远近对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也具有不同层次影响,开发模式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与客源市场相对比较的远海岛,海岛资源相对贫乏,则可通过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以人文环境或人造旅游产品为特色发展海岛旅游。

1.3交通条件

交通是海岛旅游开发的桥梁和纽带。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是海岛旅游开发模式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良好的交通条件使海岛的可进入性增强,缩短了游客行程时间,节约游客时间和金钱成本,加快游客周转速度。交通条件优越,而自身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岛可采用综合协调模式进行海岛旅游开发。

1.4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一是区域经济影响海岛的对外联系程度。区域经济越发达,相应对外联系程度越高,区域内外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越大,从而外来游客来岛旅游量增加。二是区域经济影响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当地居民对海岛旅游的需求和消费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从而增加了当地游客数量。三是区域经济影响投资规模。海岛旅游开发是利用海岛资源再开发的高投入的旅游项目,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海岛旅游地的开发规模和消费层次。海岛的区域经济越发达,则其客源市场相对较大,交通条件较为完善,则适宜采用客源市场主导模式或是综合协调模式进行海岛旅游开发。

1.5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也直接影响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科学合理,政策条件优越,则有利于发挥海岛旅游市场机制,旅游企业的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服务配套完善,有利于从市场驱动上推进海岛旅游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企业进行海岛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政府不对海岛旅游开发进行具体的干预,只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1.6政府支持

海岛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决定政府对海岛开放开发政策支持态度。其态度和行为是开发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若政府重视海岛旅游开发,政府将主导海岛旅游开发,且政府财政支撑力度就大,将加大力度建设海岛旅游的基础设施,提高海岛的可进入性,完善海岛旅游配套设施,并通过政策扶持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海岛旅游相关人才,为海岛旅游开发创造完善的条件;并融合社会资本,构建海岛旅游开发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海岛居民参与、经营海岛旅游,实现海岛资源共享,构建利益驱动机制,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促进海岛旅游协调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除受上述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受旅游主体、社会政治环境、海岛承载力和气候因素等多方面影响,而这些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也有所改变,从而带动开发模式的变化,甚至有可能使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从一种模式转变为另一种模式。因此,海岛开发模式的选择只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是不停运转和改变的。

2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模型分析

2.1选择机制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海岛旅游资源从供给和需求分析得出,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受到海岛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客源市场、区域经济、旅游企业以及政府等要素的影响。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其他影响因素通过作用于这三个要素而影响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则是通过协调各要素关系,保证海岛旅游客流、信息流和收益流的顺畅,促使游客从客源地向海岛旅游目的地流动。选择机制的动态函数模型构建为:

其中,C(t)表示的是海岛旅游资源禀赋,也就是旅游质量等级,C(t)值越大表示海岛旅游质量等级越高,α为C(t)的加权系数;M(t)表示客源市场的规模,即海岛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大小,M(t)值越大表示客源市场规模越大,β为M(t)的加权系数;E(t)表示区域经济,E(t)值越大表示海岛区域经济水平越高,β为E(t)的加权系数;C(t)・M(t)・E(t)表示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三者共同的影响作用,δ为加权系数,ε指误差系数,表示除这三个要素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交通条件、旅游企业和政府行为。为了简化分析,C(t)、M(t)和E(t)三者的取值分别取最大和最小两种状态,则Y(t)一共衍生出8种状态,如图1所示。

2.2选择机制模型的分析

根据以上选择机制动态函数模型可以分析出海岛旅游在不同环境、资源条件中,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其选择的开发主体形式也不一样。通过动态函数模型分析得出八种不同开发模式,这八种不同动态的开发模式为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2.1模块1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D1所示,模块1的C(t)、M(t)和E(t)值都小,即模块1的海岛旅游资源禀赋较差,区域经济水平低,客源市场规模小,一般是海岛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因此,模块1的海岛应选择“特色生态+政府主导型”的开发模式。模块1的海岛虽然距离大陆较远,客源市场小,且海岛旅游资源也并不丰富,但这类岛屿的自然生态保持完好,能以其特色的生态环境吸引到客源,但该类海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只适合适度的小规模旅游开发,因此,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指导和监督海岛旅游开发,一方面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短海岛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市场的相对距离,扩大客源市场规模;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海岛旅游资源的保护,适度开发。

2.2.2模块2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2的M(t)值相对于C(t)和E(t)值较大,而且可能比C(t)和E(t)值大很多,即海岛旅游的资源禀赋不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低,但其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对于模块2的海岛可选用“客源主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该模块的海岛虽然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匮乏,区域经济有限,但其距离大陆较近,区位条件良好,客源市场广。因此,该类海岛可以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以人文环境或人造旅游产品为特色发展海岛旅游。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完善,需要以政府主导,开发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结构,完善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

2.2.3模块3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3的C(t)值相对M(t)和E(t)值较大,即海岛旅游旅游丰富,但其客源市场小,区域经济水平低,该模块的海岛可选用“资源主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模块3的海岛虽然远离大陆,区位条件差,游客空间移动成本高,导致客源市场小,并且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好也限制了海岛旅游开发,但因其具有丰富的发展海岛旅游所需的资源,能够以特色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因此,该模块的海岛需要通过政府主导,构建衔接沿海大陆和岛屿之间的交通条件,并充分挖掘海岛文化资源,减弱资源利用的单一性和空间布局不平衡,实现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4模块4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4的C(t)和M(t)值较大,E(t)值较小,即海岛旅游资源丰富且客源市场广阔,唯一不足的是区域经济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不成熟,因此,该模块的海岛可采用“综合协调+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模块4的海岛具有气候宜人、风光秀丽的自然资源,深厚底蕴、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距离大陆较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客源市场规模大,因此,模块4的海岛要开发种类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客源市场的多方面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

2.2.5模块5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5的E(t)值相对于C(t)和M(t)值较大,即海岛旅游资源禀赋不高,客源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模块5的海岛可采用“特色生态+混合成长型”开发模式。该模块的海岛应充分发挥其特色的生态资源优势,对海岛进行适度开发。由于海岛开发初期,不具备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企业对海岛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政府完善海岛开发的基础设施,使海岛开发初具规模后,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海岛旅游的后期开发和经营管理中,政府则退出主导地位,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责。

2.2.6模块6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6的E(t)和M(t)值较大,C(t)值较小,即海岛的旅游资源禀赋不高,但海岛区位条件好,客源市场规模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该模块的海岛可采用“客源主导+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模块5的海岛自然资源不丰富,但其距离客源市场近,具有广大的投资空间,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企业、民间资本或外资,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以人文环境或人造旅游产品为特色进行海岛旅游开发,可提高海岛开发的效率。

2.2.7模块7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7的E(t)和C(t)值较大,M(t)值较小,即海岛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市场规模较小,模块7的海岛可采用“资源主导+混合成长型”的开发模式。模块7的海岛自然资源丰富,但因其区位条件的限制,客源市场相对较小,企业投资积极性相对不高。因此,在海岛旅游开发初期,需要政府主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海岛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市场的相对距离,减少游客的旅游成本,扩大客源市场。待客源市场规模形成后,通过市场机制引进企业参与到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强化市场作用,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2.2.8模块8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8的C(t)、M(t)和E(t)值都较大,即海岛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规模大,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该模块的海岛可采用“综合协调+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模块8的海岛旅游资源禀赋优异,且离客源市场近,具备大规模的客源市场,海岛旅游开发投资前景大,能够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海岛旅游开发。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成熟,因此,通过市场主导,由企业进行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等的开发,提高海岛旅游开发效率。

3海岛旅游开发选择的新模式

根据选择机制动态函数模型得出的八种开发模式,结合海岛旅游供给和需求的环境分析,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从旅游主体、动态流程及基础模型等进行三维分析,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是影响开发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是构建开发模式选择机制模型的重要影响因子。如图2所示,从资源驱动需求因素来看,可以分析出模块1和模块5可选择特色生态型模式;模块2和模块6可选择客源主导型模式;模块3和模块7可选择资源主导型模式;模块4和模块8可选择综合协调型模式;从投资需求主体上分析,模块1、模块2、模块3和模块4可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模块5和模块7可选择混合成长型模式;模块6和模块8可选择市场主导型模式。

根据图2模型所示,从供给和需求上可以分析出,一种开发模式可以对应若干类型海岛,不同海岛在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上具有相似性,那么将会选择同一种开发模式。同一类海岛也可能对应不同的开发模式。如果海岛的客源市场规模较小,达不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海岛旅游开发的要求,那么同类海岛在不同地质环境或地区,会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由此可以分析而归纳得出,海岛旅游开发可划分为三大类型新模式。

第一,海岛旅游开发因资源驱动型的驱动因子不同。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可划分为资源主导模式、特色生B模式、客源主导模式和综合协调模式。

第二,海岛旅游开发因旅游开发投资主体的不同。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可划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混合成长模式。

第三,海岛旅游开发因管理体制的不同。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可划分为政府主导经营管理模式、旅游开发区式复合治理模式和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新华旅游.吴必虎.世界海岛旅游发展报告(2015)[EB/OL].(2015-10-13).http:///article/52661.

[2]安应民,邓灿芳,游长江.三沙市建市背景下的西沙群岛旅游开发市场调查分析[J].新东方,2012(4):7-12.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abstract:tourism demand and consumer behavior are both important issues under research in china's tourism. in this regard there have been plenty of achievements by now.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es concerned in the recent 30 years and generalizes the forecasting methods for the reference of developing china′s tourism.

key words:tourism market;demand forecast;method

一、引言

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形成的根本基础,没有旅游需求,旅游市场就无从谈起,旅游产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对某地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等)和旅游从业人士都十分关切的重要问题。旅游需求的重要性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都必须以人们对该国或该地区旅游产品的需求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合理地规划和控制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发展速度,以实现发展区域旅游业的最佳效益。对旅游者需求研究特别是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要,中国的旅游业发展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来指导实践。而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需要业界不断地追踪研究,与时俱进。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将始终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1]。我国的学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大,关于旅游需求的研究开始向更深的层次展开,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介入到旅游需求的研究之中。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研究旅游需求可以指导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经营策略,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中的统计分析

利用中国期刊网搜索,从研究内容进行选取,共有137篇文章来探索旅游市场需求预测问题。王铁生(1984)首先发表文章探讨杭州国内旅游需求预测[2]。而1985年12月通过鉴定的《北京旅游发展战略》,其中包含了客源市场调查研究篇幅,从内容上看,包括了客源市场预测、市场发展战略、旅游者行为分析等;从方法上看,使用了大规模的问卷抽样调查,并进行了旅游市场预测研究,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3]。从此开始,我国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文献数量统计

从文献的时间动态分布统计中看出(见图1),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仅有4篇相关文献。而持续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陆续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从1996-2004年,文献数量基本持平,但总体上略有递增趋势。近几年(2005-)有关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又有新的增长,而且增幅很大,尤其是2005年达到15篇,是2004年的3.75倍,2006年达到了20篇,2007年截至到7月份已经有19篇文献,可见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真正兴起于最近几年。

(二)研究方法分类统计

国内对旅游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不少学者对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改进做了大量研究[4]。笔者参考了任来玲(2006)的旅游需求预测分类[5],将137篇文献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从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看,有60.1%的文献采用,其中有15.2%的文献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有44.9%文献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所有的传统研究方法中回归模型的应用最多,达到了24.6%;有39.9%的文献采用了人工智能方法,在人工智能方法中,灰色系统研究方法应用最多,达到了19.6%。

三、旅游市场需求研究轨迹分析

在对137篇文献进行总体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表1和图1),根据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研究的具体情况,从研究发展的轨迹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个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仅有很少的学者介入,研究成果很少;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旅游研究蓬勃发展,有较多的学者开始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进行研究,从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扩展;第三个阶段为2000年以来。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数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回归模型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已经从简单的一元回归向多元回归、指数回归、多项式回归转变,新的研究方法引入、如神经网络、粗集理论开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而且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也不断地增加。

(一)零散的摸索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在此期间共有5篇相关文献。从研究方法的时间演进看,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开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的摸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虽然以定量方法为主,但是利用的定量方法比较简单,回归模型都是使用了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而且都以国民人均收入为自变量。

这一阶段代表性成果有王铁生,葛立成(1984)利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和空运发送人次对杭州旅游人次进行匡算,并指出了其中的误差。在对杭州市旅游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中,认为经济发展是衡量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利用人均国民收入作为自变量用一元回归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同时为了弥补第一种方法的不足,又使用了指数方程(时间序列)进行了预测。文章最后指出旅游增长率高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2]。叶涛(1986)首次提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文章提出了黄山客流量模型,文章使用了回归和滑动平均结合模型对黄山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预测[6]。韩德宗(1986)首次将引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引入国内,并进行了介绍、分析[7]。

(二)稳定的探讨成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

在这一阶段,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文献数量相比较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多元化,特尔菲法、arima模型和灰色系统都第一次运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但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研究出现了从简单单变量分析向复杂的多变量分析、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单一方法向方法综合发展,多种学科(如数学、地理)开始介入到研究之中的变化趋势。

一些新的预测方法、模型应用到旅游市场需求预测之中。保继刚(1992)首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对北京市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模型,并指出模型的使用范围,在我国使用引力模型存在数据问题,要使用引力模型进行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必须有些解决旅游数据获取[8]。张洪明(1995)首次将灰色理论应用于旅游市场预测之中,建立了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模型,指出灰色建模不需要大量原始数据,不存在误差积累,和概率统计、回归模型比较具有精度高的特点,适合用于中长期旅游市场需求预测[9]。赵西萍,王磊,邹慧萍(1996)对国际上旅游市场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旅游需求预测的发展趋势——与经营管理过程相融合的预测方法[10]。魏启恩,刘新平(1997)引入随机时间序列arma,arima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西安境外游客的arima动态预测模型[11]。

这一阶段一些综合性的组合方法开始出现,如周建设,刘新平(1996)选用了逻辑斯缔曲线模型,选用常规的线性回归和三次曲线模型等7种模型对昆明入境游客进行预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带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和指数曲线模型较优。并利用7种预测模型进行了组合预测[12]管宁生,杨丽,王建平(1998)利用指数模型和特尔菲法对鹤庆县旅游市场进行了预测[13]。

(三)快速的发展整合阶段(2000年-)

2000年以来,我国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有108篇成果出现,远远多于前20年的总和,由此来看,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成为了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经济学的介入和人工智能理论的成熟以及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旅游研究者将计量经济方法、神经网络、灰色模型等这些方法引入旅游业,并进行了旅游需求模型和预测研究的有益探索。在旅游市场需求研究中尝试将新的研究方法于最新的研究结合和整合运用,研究方法逐渐精细化,这样得益于旅游需求理论的不断提升,旅游建模和预测方法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李峰,孙根年(2006)应用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了2003年“sars”对我国的旅游的影响[14]。吕连琴,王世文(2000)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浪底国内客源市场的趋势和走向,还尝试采用了趋势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分级累计法、平均值法等多种预测方法,对小浪底旅游区国内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15]。田喜洲(2001)对重庆市美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建立指数方程预测模型预测了重庆市未来3年的美国游量[16]。张启敏,汪文帅(2002)采用hammerstein模型对宁夏2006年的旅游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指出在小样本条件下hammerstein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17]。吴江,黄震方(2004)运用logistic曲线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进行模拟,并应用stell ii语言建立了模型,代入一定的数据进行处理,模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并对这一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得出旅游市场预测的非线性规律,并讨论回头客对旅游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8]。王娟、曾昊(2001)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artficial neural networks)在旅游市场预测的应用及其重要性[19]。郑江华,刘平(2001)利用线性组合预测方法对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进行了预测[20]。张立生(2004)研究了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并对经济、人口和交通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建立了预测模型,预测了我国2005年和2010年的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21]。刘颂(2003)利用gm(1,1)模型对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22]。曹霞(2006)在分析上海市2000年1月—2004年9月旅游市场动态变化时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博克斯-詹金斯(b-j)方法预测了2004年4月—2004年9月间上海市旅游客流的发展变化趋势[23]。谭频频等(2006)建立基于月度数据的桂林漓江旅游航班、运量及游客的需求预测模型,运用指数平滑、sarima和elman人工神经网络3种方法,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差百分比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评价模型预测效果。预测实例表明elman神经网络模型更能反映时间序列的波动性,更适合桂林漓江旅游需求预测[2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在对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偏重于定量研究方法(模型)的使用和探索,但是,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开始注重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以及一些方法的综合运用,预测方法正由单一化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但是和国外的研究相比较,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丰富,但是研究零散,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和体系形成需要不断地努力。

第二,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研究方面着重现象的统计描述,利用模型进行过程和机制分析较少;针对某一消费者群或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较多,对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少;强调个案研究多,以个案推导整体的做法不够严谨,样本质量和代表性存在问题,研究结论不具备普遍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对于预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足,致使其实用价值受到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范业正.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3):10-11.

[2] 王铁生,葛立成.对来杭国内旅游者的动态分析[j].浙江学刊,1984(4):7-13.

[3] http:///expert/user1/27/archives/2005/458.shtml[eb/ol].

[4] 欧阳润平,胡晓琴.国内外旅游需求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80-83.

[5] 任来玲,刘朝明.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文献述评[j].旅游学刊,2006(8):90-92.

[6] 叶涛.黄山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2):63-68.

[7] 韩德宗.旅游需求预测重力模型和旅行发生模型[j].预测,1986(6):66-67.

[8] 保继刚.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4):133-136.

[9] 张洪明.森林旅游客流量引入残差信息的灰色预测[j].四川林勘设计,1995(4):29-33.

[10]赵西萍,王磊,邹慧萍.旅游目的地国国际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综述[j].旅游学刊,1996(6):28-32.

[11]魏启恩,刘新平.西安市境外游客动态预测模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67-71.

[12]周建设,刘新平.昆明境外游客市场预测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75-79.

[13]管宁生,杨丽,王建平.鹤庆县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j].社会科学家,1998(增刊):105-108.

[14]李峰,孙根年.基于旅游本底线法(tblm)的旅游危机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为例[j].人文地理,2006(4):102-105.

[15]吕连琴,王世文.黄河小浪底旅游开发的国内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93-96 .

[16]田喜洲.重庆市美国客源市场分析、预测与开发对策[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3):18-20.

[17]张启敏,汪文帅.宁夏旅游需求量的预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62-165.

[18]吴江,黄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91-94.

[19]王娟,曾昊.人工神经网络——一种新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j].旅游科学,2001(4):24-27.

[20]郑江华,刘平.新疆国际旅游客源量的线性组合预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2):140-143.

[21]张立生.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59-61.

[22]刘颂.旅游地客源市场动态预测方法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4):107-110.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SCP范式;在线旅游市场;OTA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53-03

在线旅游是指旅游消费者通过网络或电话向旅游服务提供商预订机票、酒店、度假产品等旅游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网上支付或线下支付。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诞生期、成长期、变革期。1999年,全球兴起互联网投资高潮,华夏旅游网、携程旅游、中青旅在线孕育而生,这是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诞生期。2000年开始,中国在线旅游企业开辟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区别于国外在线旅游企业的一般模式,建立了以呼叫中心和在线预订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适应了当时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2003―2004年,携程和艺龙相继在美国拉斯达克上市,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在线旅游行业进入成长期。2005年至今,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从红海走向蓝海,企业为了在市场立足,纷纷探索新的赢利模式。以驴妈妈、途牛、悠哉网为代表的新兴OTA以独特的突破点赢得了风投的青睐,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占领市场,对传统OTA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OTA霸主们被迫走上了变革之路。

在线旅游行业中,消费者消费的所有终端产品和服务都来自上游供应商,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OTA、上游供应商自建网站、传统商在线销售、媒介等渠道被销售者购买。在线旅游企业包括OTA、垂直搜索、垂直点评网站、航空公司网站、旅行社网站等。OTA的全称是Online Travel Agency,即在线商。笔者通过艾瑞网的相关数据,得到2009―2013年5年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包括上游供应商)和OTA市场规模的数据,算出OTA所占比重,数据见表1所示。

表1我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及OTA规模单位:亿元年份1在线市场1OTA1占比20091617.6137.616.1%20101948.9161.616.5%续表年份1在线市场1OTA1占比201111313.9178.916.1%201211708.6193.215.5%201312204.61117.615.3%数据来源:艾瑞网网站相关数据整理。

近五年在线旅游市场从2009年的617.6亿元的市场总额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2204.6亿元,与OTA的发展与成熟不如关系。分析和研究OTA市场及相关企业,对于理解在线旅游市场及预测其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SCP范式理论框架分析

SCP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典的分析框架,它将特定产业市场分解为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影响企业绩效。本文试图利用SCP理论分析目前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中OTA企业的组织状况。

2OTA企业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在市场份额及规模上的关系(唐晓华,2001)。分析市场结构的指标很多,其中以市场集中度最为常用。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少数较大的企业(或消费者)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它主要反映市场垄断程度和竞争程度的高低。某一市场的卖方集中度高,说明少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垄断程度高。本文选取最基本的衡量市场集中度指标――绝对集中度来计算在线旅游市场OTA的市场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

CRn=n1i=1Xi/n1j=1Xj

它反映了市场的寡占程度,根据某一特定市场中前4位或前8位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六种类别(如表2)。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旅游购物对一国旅游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学中的SCP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旅游购物市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旅游购物市场无序、失序的原因,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旅游购物 SCP分析框架 市场无序

旅游业各要素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贡献中,旅游购物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和世界许多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旅游购物是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一个薄弱环节,旅游购物收入在整个旅游外汇收入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0%左右。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购物市场的无序、失序,导致旅游者对这一市场的信任度大大下降,阻碍了旅游购物的迅速发展。为了全面地、深入地分析我国旅游购物市场的现状,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学中的SCP分析框架进行研究。

SCP分析框架: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

贝恩的SCP分析框架是一种分析由不同规模的企业所组成的复杂的市场的可行方法。它作为研究产业内企业市场关系的方法理论和工具理论,其重点在于研究现实产业市场中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及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提出一整套描绘和说明产业内企业现实市场关系的方法。

市场结构和所处特定市场环境的企业市场行为、绩效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及需求、供给和公共政策的影响,都可以从图1中的连线看出。实线表明常规的关联方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当然,本框架并不否认市场行为、绩效对市场结构可能产生的作用,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决定性;虚线则表示不仅市场行为和绩效,而且公共政策也影响市场结构。

旅游购物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反映产业市场的卖者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和垄断程度的基本因素。下面主要从购买者数目、企业数目及规模、进入障碍、产品差别化角度分析旅游购物市场结构。

购买者数目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消费项目。除了2003年非典时期以外,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也不断增长。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全国出游率达到了84.8%,并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良好态势。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每个旅游者回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要购买有纪念意义的或赠送给他人的旅游商品。虽然,入境旅游者在我国旅游花费中商品销售所占比重较低,但是,只要我国旅游商品开发得当,将会有大量的旅游者慷慨解囊。因此,旅游购物市场是由众多的购买者组成的、发展潜力非常大的市场。

企业数目及规模

旅游购物市场规模和利润空间很大,促使大量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进入旅游购物市场。旅游购物市场是由众多不同品种、不同类别的商品组成,既有农副产品,又有工业品,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这增加了我们分析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难度。相对来讲,旅游商品销售企业的情况较为简单,因此,旅游购物市场的分析一般集中在旅游商品销售企业上。

过去,我国旅游商品供给体系比较简单,商品从生产企业转移到产地批发商、一次批发商、二次批发商(消费地批发商)、零售店,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如图2。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物流环境的改善,旅游商品供给体系也处在大变革之中。其最大特点是供给渠道多元化,各个渠道之间竞争很激烈,并与其它行业一样,流通渠道开始越来越短。一方面,有实力的生产企业,不通过产地批发商,直接与一次批发商或消费地批发商联系,或者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直销店。而中等规模的生产企业,与产地批发商合作,不通过一次批发商与消费地批发商直接联系,或者通过各种媒体如专业报纸对各地批发商进行广告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地方批发商(产地批发商)除了把从地方生产企业购进的产品转移到一次批发商之外,还有很多机会直接销售给消费地批发商。

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过去,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主要针对比较狭窄的地方市场,以生产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为主。但近年来,随着旅游购物市场的扩大,旅游商品内容的多样化,其他行业企业的大量进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旅游商品生产模式,包括内需型、工艺品、业余型、地方型、加工型、市场型等。

旅游商品销售企业 销售是旅游商品供给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受供需双方的影响。其中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旅游者,在旅游购物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零售的不同业态把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分为大型零售商店、中等规模商店、饭店内商店、家庭销售店等。总的来讲,虽然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但单个企业的规模比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行业的领导者企业,只是众多的小企业在低层次的价格层次上进行竞争,因此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产品差别化

目前,我国旅游商品普遍雷同,缺乏特色,模仿成风,企业难以用产品差异化来增强企业竞争力,旅游者难以购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如下:

在信息时代,企业容易把握同业动态,商品模仿非常快,使好不容易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提前被淘汰,从而缩短了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者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企业难以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动态,新产品开发难度很大。即使企业生产出新产品也未必能销售出去,而销路好的产品又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复制,因此,企业不愿意进行产品创新,整个业界都在模仿他人产品,像有些大企业甚至还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发现并复制那些销路好的产品。新产品要获得专利权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期间可能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就要结束。另外,即使对那些模仿复制企业上诉,因为这类企业很多,流通渠道复杂,也未必有很好的效果。

进入壁垒

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一行业的市场进入相对较容易。其原因有,一是一般情况下,旅游商品销售企业的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对新企业的威胁不大;二是旅游商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很多企业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因此新企业有很多机会与原来的企业进行竞争;三是国家对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没有太多的政策法律方面的限制;四是旅游商品技术含量低,市场进入壁垒低,新企业可以较自由地进入旅游购物市场。总而言之,旅游购物市场竞争将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行业毛利率将越来越小。

信息不对称

从以上特点中可以看出,旅游购物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但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存在根本性的差别,即旅游购物市场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逆向选择和劣胜优汰现象(Zajac,1995)。当市场上交易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隐蔽信息一方时,就产生了经济学所定义的逆向选择,交易中一方渴望得到优质品,而另一方却只乐于提供劣质品。

首先,旅游业的外向性决定了旅游购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极其严重。现代旅游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涉外性。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政治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都有很大差异,旅游企业对游客信息的了解必然不太全面。

其次,就游客而言,由于旅游活动经常是跨地域进行的,而且多数情况下游客和旅游目的地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游客很难了解有关旅游商品的各种信息。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范文第5篇

1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定制旅游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旅游学相关知识系统对目前研究中的空白领域进行了说明。2文献分析

2.1文献综合时空分析

2.1.1定制旅游研究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定制旅游大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定制旅游研究是随着定制研究的深入以及旅游业的繁荣融合而成的新领域。定制研究起于产品生产、市场营销领域,后逐步拓展到供应链、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服务质量等更细化的领域。其研究趋势及领域详见(表1、2)。

2.1.2中外定制旅游研究比较在定制旅游研究领域,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管理、模型构建等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则更侧重于实践生产,在旅游业生产,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电子商务等领域中的应用。

2.2文献具体分析

2.2.1定制与大规模定制及定制旅游的引入定制的思想最早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AlvinToffler于1970年提出;1987年,StanleyDavis首次将大规模(mass)和定制(customization)概念合成;1993年,美国大规模定制专家JosephPine首次对大规模定制进行了系统论述。定制是指按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别的服务,大规模定制是一个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影响和产品的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现代化大批量制造模式(Peters,Saidin)[1],认为服务任务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实现组合。国内李靖华(2005)、冯根尧(2006)[2]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分析了大批量定制化服务的二维生成机理。Gunn在1972年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后,Mill和Morrison(1985)、Gunn(2002)[3]等认为让旅客参与到产品设计过程(即实现定制),才能够实现旅游消费的总效用最大的目标。

2.2.2定制旅游相关概念与定制旅游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三类:自助游、半自助游、旅游超市、主题游、包价游等旅游模式;高端定制旅游、大规模定制旅游的分类;以及旅游定制营销、一对一营销、旅行社旅游线路定制、个性化定制旅游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定制旅游的发展历程(图1)。定制旅游是在精准的目标人群细分、兴趣细分、需求细分的基础上,整合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行供应商与跨行业资源的合作伙伴,遵循以客户体验价值为导向的产品设计原则,按需定制。

2.2.3定制旅游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定制旅游有高利润、高增长率、高市场需求的优势。利润较普通产品高10%—15%;每年约有20%至30%的增幅;据网络调查,有近93%的网友表示期待并愿意尝试定制旅游。而定制旅游的主要劣势在于对于信息的强依赖性及获取难度较大、开发成本高、耗时较长等。纵观全局,可以预测定制旅游将成为未来主流旅游模式。

2.2.4定制旅游市场营销分析是目前,定制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盛琦(1999)[4]从旅游市场需求及市场细分规模的变化入手,阐述了“一对一”营销战略;此外袁亚忠(2003)、胡旺盛(2003)、邹敏(2004)等对营销步骤、难点及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2.2.5旅游行业定制旅游研究目前对宏观定制旅游业,微观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和酒店等方面研究较多,其他领域,如旅游者、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政府机构组织、旅游企业员工等鲜有涉及。柳玉清(2006)提出主题化定制、合作制定制、适应制定制、形式化定制及弹性价格定制等旅游发展模式。定制旅游对旅行社的供应系统、采购系统、接待人员、导游人员、历史沉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旅行社旅游线路定制问题(孙艳红,2006)[5]。饭店业尤其是大型酒店集团的定制理念及具体措施是突破行业竞争的关键(张建业,李勇平,2003)。定制旅游将是旅游景区和目的地重组和建设当地资源的重要突破口,应实施UPS(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理念(苗红,2006),建设旅游区信息服务大规模定制系统(ISMCS)模型(张艳,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