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与文化

旅游与文化

旅游与文化

旅游与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花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国际会议综述;中国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议概述

2007年9月23日,首届“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南京东郊国宾馆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花卉协会、东南大学、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旅游学会、南京市园林局、南京市旅游局、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具体承办的一次专业学术研讨盛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梅花品种登录权威陈俊愉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并为大会题词。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周武忠教授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刘向东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将花卉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加以研究,深入探讨花卉与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教育、节庆等方面的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我国花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他说,中国花卉协会的重要职能就是促进花卉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相信通过此次会议,我们必将能够在花卉文化、花卉生产、花卉旅游、花卉美食、花卉节庆等诸方面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未来花卉文化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代表们今天在这里对花文化相关议题所进行的研讨,将有利于我们打造现代花卉文化理念,给花卉更多地注入科技与文化内涵,不断提高花卉自身的文化产业价值,最终使我们的花卉业具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相信今天的研讨会将给我们源远流长的花卉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也相信今天研讨会的成果会对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国花卉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中国花卉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东南大学副校长赵启满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城市园林委员会主席哥特・格鲁宁教授、美国园艺治疗协会主席黛恩・雷尔夫教授、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陈建武、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廖进、中国兰花协会副会长王重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陶思炎、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赵永艳、荷中花卉促进会总干事戴军、浙江省花卉协会会长徐培金,以及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社科联等单位的领导和南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本次研讨会特邀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针对当前花文化研究与旅游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5个主题报告。主题学术报告由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天来主持。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汤庚国教授;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城市园艺委员会主席Groening Gert D教授;中国兰花协会副会长、国际IFEA中国节庆会展协会副主任、湖北省兰花学会会长王重农教授;美国园艺疗法协会主席、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Paula Diane Relf博士;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周武忠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学术报告。

大会特别安排了两个专题讨论组,每个专题讨论组分别以花卉文化内涵、花卉审美研究以及花卉旅游开发等热点问题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会议代表在活跃的学术气氛中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Groening Gert D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王彩云教授、Relf Paula Diane教授及中国园林杂志社副主编金荷仙分别对各位代表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这次会议还特别安排时间,讨论通过了《关于建立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倡议书》。

主题报告与分组研讨不仅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还吸引了许多当地的研究生、研究工作者、教师乃至市民前来旁听。

陈建武副秘书长代表主、承办单位致闭幕辞,对会议的圆满召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研讨会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代表在研讨会上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在分组研讨中,真知灼见相互碰撞,为本次会议增色添彩,使我们的研讨会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创新发展的沃土。这次研讨会又是一次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盛会。各位专家学者来自五湖四海,在平等、友好、活跃的气氛中,大家不仅思想交流迸发出了火花,而且情感交融萌发出了新芽,研讨会为大家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金桥。

二、六大议题

1、卉主题景点(公园)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园艺系教授Paula Diane Relf博士论述了园艺学和旅游合作分别给园艺产业和旅游产业带来的益处,以及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整治、人类健康和福利等方面的公营、私营机构专家们带来的福祉,并且阐述了一些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植物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文章最后还激发研究者去发展和检验研究模型和理论,来推广这个新领域,并确保它在中国发展中发挥作用。

广州市绿化公司林娇丽以2007年广州雕塑公园郁金香花展为实例依托,从花展景观布设、现场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该花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结归纳出该花展的成功与不足,为探索一条推动花卉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道路提供相关经验。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石金莲、王兵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樱花文化节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利用本土樱花资源以及注重提升大众对花卉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建议。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季玉群以南京花卉公园为例探讨城市花卉公园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休闲功能,提出休闲导向的城市花卉公园的旅游开发策略。

另外,有的研究者就如何运用花文化的效应来成就每个主题花卉展和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方法;有的论文就花卉主题风情园的旅游项目策划进行了案例研究;有学者阐述了西方花园旅游的历史及发展情况,探讨了西方花园旅游对我国的启示,并通过实例展望了花园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有学者对不同类型庭园植物配置中花卉文化的运用进行了阐述,指出一个成功的庭园造景设计作品,与花卉文化的挖掘密不可分。

2、物旅游资源研究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城市园艺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Gert Groening博士首先回顾了远古时期的花文化以及旅游活动,并对以微缩景观形式所表现的花文化及其引发的旅游活动做一简单介绍;之后他阐述了植物地理及其引起的旅游活动,指出旅游和休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最后以德国为例讲述heath(长满灌木的荒野)的发现以及由此而发的旅游热潮。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柳菲、陈功锡、何兴兵认为,植物旅游的研究及植物文化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在这样的东风中,植物游应运而生。张家界植物游的开发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童丽丽和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环境学院许晓岗等认为,野生观赏植物是森林公园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他们在对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野生观赏植物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刘卫国、谭艳、廖博儒、吴福川通过对张家界天门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天门山具有观赏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古老、生活型多样性、观赏价值较高等特点。文章针对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天门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推动天门山旅游和张家界园林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建议。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期待有更多富有创见性的研究成果出现。

3、花卉旅游商品研究

以花卉旅游商品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为议题的论文共有10余篇。其中,很多学者就某一著名花卉的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有的学者通过对牡丹审美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的解析探讨牡丹花卉旅游个性化、纵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有的学者以荷兰郁金香现象为例,探讨了花文化所呈现的旅游特征以及荷兰郁金香花文化主题旅游给我们的启示,提出应从形象确立、多业共生和深度开发这三个层面开展花卉旅游;有的学者在研究花卉观赏、食用,药用、保健、情感寄托等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了花卉是如何贯穿到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探讨总结了花卉在旅游环节中的开发应用方式;有的学者研究了花卉在旅游业中的开发价值,指出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范向丽、郑向敏的论文以独特的视角,在分析女性与花的渊源关系、女性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潜力的基础上探讨花卉女性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女性旅游市场中的花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4、花卉美食研究

以花为食在古代中国曾经相当兴盛,但近代以后却逐渐衰落。重拾古代的食花传统,开发现代花卉食品,拓展食用花卉市场,同时妥善解决中国花卉市场长期存在的若干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食用花卉必定会成为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食花之风会再次兴盛于中国。郭、周武忠的论文就中国的食花文化及其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张雷的论文从云南食花文化的起源、食用花卉、食花文化与民俗、花卉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花卉食用研究目前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如何将其开发为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和旅游项目将是未来各相关学科的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5、花卉与节庆文化研究

花卉节庆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因此,各地都积极地举办花卉节庆。然而,由于我国的花卉节庆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现实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学者通过分析我国花卉节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还有学者对我国现有的花卉节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6、花卉与旅游审美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贾军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卓丽环认为花卉作为审美客体具有无穷魅力,其审美特征丰富多样,分别体现在自然美、精神美、人工美和人工的花卉美4个方面。中山陵园管理局宫庆华、金陵的文章以金陵古梅的调查为基础,探讨六朝古都南京梅文化的文明进程,展示金陵古梅对于弘扬传统梅文化的重要意义。

此外,原中国旅游报总编邵春的文章简要回顾了“中日樱花友谊林活动”的发展轨迹。还有不少学者就文学作品中的花卉文化进行了研究。如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姜楠南、汤庚国研究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海棠的种类,并对《红楼梦》中海棠文化所体现的方面和海棠诗社六首咏白海棠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剖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程杰的文章对淮左名都――扬州的梅花名胜进行了考证。

三、《关于建立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倡议书》

本次研讨会全体代表在闭幕式上发表了《关于建立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倡议书》,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花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卉以其独特的价值已经成为美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力量。现代化花卉产业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由传统的花卉种植业、花卉农业向现代花卉文化产业转型的趋势。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的文化产业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设立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国内外花卉产业界、学术界等相关领域多方位多角度的广泛参与,促进中国花卉资源效用最优化,通过花卉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达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四、会议特点与展望

本次大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会议组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本次研讨会在议程安排上着力体现学术性,从而形成了会议紧凑、务实和重学术的特点。与会代表普遍反映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2.会议议题涉猎广泛。大会在短短一天的日程当中,还安排了分组讨论会,论题涉及花卉文化内涵、花卉产业发展、花卉旅游开发等诸多领域。

旅游与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唐代;旅游文化;旅游活动;帝王巡游

唐朝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盛唐气象”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旅游文化领域,也达到了高度繁荣。唐朝统治时期,统治者和大众善于吸收和包容其他文化,加之繁荣经济的支撑,唐朝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进入了巅峰发展时期。在唐代,“旅游”一词已被广泛应用,例如,王勃在《涧底寒松赋》中就提到:“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随后“旅游”、“旅”、“游”等词经常出现于各类诗文中,旅游活动也不再是政治经济的附属产物,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类型,为各阶层所热捧。唐朝时期旅游文化和活动的繁盛,首先表现为旅游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旅游不再是贵族官僚阶层的专属特权,一些普通的劳苦大众、宗教僧人道士、都人士女等也善于组织游玩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目的性、实践性、功能性鲜明特色的唐代旅游文化,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进步,更反映了唐代世人不断追求精神愉悦与人格升华的热忱。本文以唐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唐代各个阶层旅游文化参与主体的旅游活动类型以及唐代旅游文化的特色等,有利于进一步充实我国古代旅游文化研究,促进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唐代旅游活动考究

唐代形成了多层次性的旅游活动参与主体,主要有帝王娱乐巡游、文官宦游、百姓休闲游等几种类型,下面将一一对这几种旅游活动的类型特色进行阐述。1.帝王娱乐巡游成为定制。唐朝时期,帝王十分热衷于旅游,尤其是对于京城周边的游猎、宴游等活动十分热衷。不仅如此,各个帝王也十分热衷于远游,如“泰山封禅”。唐朝中期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之后,唐朝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唐朝统治者对旅游活动的热衷程度不断递增,唐太宗、高宗、玄宗等在位期间的旅游活动有增无减,帝王娱乐巡游成为定制。《行宫词》、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新唐书•太宗纪》等著作中均对帝王娱乐巡游的热情进行了深入描绘。尤其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骊山、华清宫等成为专属的游幸胜地。帝王娱乐巡游极其奢靡,《明皇杂录》中就曾记载了唐玄宗及杨贵妃奢侈的华清宫之游:“贵妃姊妹竞车服,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复上闻,请各乘马。”从诗词可见,唐玄宗与杨贵妃华清宫旅游时所带珠宝、衣物等数量十分庞大,以致于“各乘马车”。这其中反映了帝王贵妃旅游与平民不同的旅游活动特色。同时《新唐书•后妃传•杨贵妃传》也记载,每年十月唐玄宗都会率领群臣去华清宫巡游,声势浩大,“藉于道,香闻数十里”。除定制巡游之外,每年在重要的农耕节气或传统节日时,帝王也会出宫进行郊区祭祀,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这个时候也正是帝王进行游玩赏景的重要时机。尽管唐代统治阶级十分热衷于旅游,但是帝王旅游也会受到各种规定的限制,其中主要的反对群体为朝堂儒臣,他们主要以劳民伤财、沿途危险、朝中无人等理由约束皇帝“爱民爱己”。2.文官宦游成为文人恣游的高峰。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批士人读书的热潮,一些官员开始逐步向“文人化”发展。唐朝科举考试实施一年一次,每年考生从全国各地齐聚京城,其中,长安的康坊和崇仁坊成为考生京城聚集的重要场所。在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下,赶考旅游成为唐朝之风。唐都长安周边的旅游景观成为士子旅游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幽静的寺院成为考生“赶考+住宿+旅游”的热衷场所。根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的统计,唐朝长安的寺院多达108所,其中,慈恩寺、兴善寺、大国安寺等则是考生主要的旅游地点。例如,很多新进举子在长安寺院中住宿、题名、饮宴、赋诗等,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旅游盛会,促进了唐朝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长安寺院也是文人“以诗会友”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高适等登游慈恩寺,每次都是有感而发,题诗作赋,寺庙休闲旅游之风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唐朝的游宴之风十分繁盛,这在多部文献和诗词中均有描述。如唐朝新进进士接受皇帝的赐宴多在曲江进行,每次举行,堪称“盛事”,能够有幸参与此次游宴活动,也被称之为荣幸之至。3.百姓休闲游激发了平民阶层的旅游兴趣。平民阶层是唐朝旅游活动的又一参加主体,也是百姓休闲游的主要参与主体。与帝王、贵族旅游有所不同,平民百姓的身份等级较低限制了其旅游,不可能像帝王那样奢侈,但是,平民旅游的多样性和生活化程度更高,百姓休闲游也最能体现唐朝统治时期的时代风貌,以及当时的节庆风俗文化特色。唐朝时期的百姓休闲游主要包含三个类型:即节庆出游、传统节气出游,季节性郊游等。其中,最热闹的节庆出游是每年的新春佳节,正月十五的闹花灯又是百姓休闲游的主要方式。唐朝统治时期,“宵禁制度”在每年正月十五就会被放开,权贵、百姓都会出游赏灯。这一天,长安城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式花灯争奇斗艳,城中万人空巷。唐代杂记《大唐新语》中记载:正月十五“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可见,唐朝百姓节庆游热闹之极。踏青也是唐代平民旅游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每年的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是平民阶层放松身心、结朋交友的良好时机,唐朝时期已经形成了浓厚的踏青休闲旅游之风。例如,《后汉书》中就记载了唐朝时期上巳节临水宴宾、踏青等旅游特色。另外,唐朝时期的寒食节、清明节也是平民阶层进行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气。这一时节寻春、赏花、戏水、宴饮、会友,散步、谈心等多种休闲活动成为当时之风,这也是唐代平民阶层暮春休闲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而在每年的九月九重阳节,群众结伴而行,登高远望,形成了唐代节庆旅游的重要特色活动和旅游文化。

二、唐代旅游文化的特色及价值意义

1.唐代旅游文化的特色。第一,帝王巡游文化促进了坊间旅游活动的积极发展。唐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文化独具特色,唐代旅游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层次性。帝王巡游喜欢前往距离“离宫别院”较近的地点,尽管巡游这种旅游方式十分简单,但是折射出了唐代君臣关系的一次巨大飞跃,这也正是与之前各朝代有所不同的。帝王巡游文化促进了唐朝时期坊间旅游活动的兴盛和发展,并使唐代旅游发展成为古代旅游的典范和鼎盛时期,唐朝的首都长安也一度成为当时的国际性旅游都市。第二,百姓旅游折射出了时代特性和坊间风俗。与帝王旅游有所不同,百姓旅游一般在古代正史中被避讳,很少有正史会对百姓旅游活动状况进行记载。但是,根据笔者整理,在唐代的众多杂记、传奇、小说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百姓旅游的特色。唐代百姓旅游具有随意性、多样性和简单化的特点,最能够体现唐代民间风俗,也最能够体现唐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例如在唐代上元节时期的灯会,上已节时的踏青,重阳节登高赏菊等旅游活动都是传统节日代表,而正是百姓的旅游参与使得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特色得到体现,并使得中国的传统活动得到进一步传承,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第三,独具特色的士子文人旅游。在唐代各类旅游参与主体中,士子文人旅游成为唐代旅游最具有特色的一类群体,士子文人旅游往往与诗酒活动紧密相连,士子文人旅游讲究洒脱惬意,在旅游过程中酒和诗相互结合,借酒吟诗、借景吟诗成为主题活动,诗词记录当事人的心境,并与美景相互衬托。旅游美景为其灵感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成为士子文人奇思妙想的主要来源。在唐代士子文人旅游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诗文著作,这是我国唐代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2.唐代旅游文化的价值意义。对唐代各类旅游参与主体的旅游特色进行总结,可以从旅游心态看待唐人内心的各类情节,在唐代旅游过程中,唐人的“功利情节”、“宗教情节”、“享受情节”比较浓重。所谓“功利情节”,即唐人所具有的兼济天下的抱负,而在旅游过程中,奉佛学道的思想又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宗教情结”,在追求心理享受、愉悦的同时,同时也体现了唐人所具有的“享受情结”。尤其是在唐代文人士大夫中,“功利情节”、“宗教情节”、“享受情节”相互交融,贯穿其整个旅游心理历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审美、休闲娱乐的、编制关系,博取功名、求职问道、度人致用”的旅游心态。唐代旅游文化和旅游活动特色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旅游作为唐代优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唐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交融;唐代旅游与其他正面的社会风气相互融合,在旅游吟乐过程中,抒发了人民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雅集之风的赞扬,对求职问道精神的推崇等等,旅游与参禅悟道成了那些欲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解脱的人的灵丹妙药。旅游和正面社会风气相互结合,促进了大唐盛世气象的延伸;唐代旅游产生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创作,促进了诗人艺术的发展。但是受到时代的影响了唐朝的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旅游生活中的等级性,旅游主体上的不平衡性,百姓远足旅游休闲成分不足等都是唐代旅游的时代不足。在现代旅游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唐代优秀的文化特色,规避缺陷,促进现代民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平,马宝建.唐代行旅诗研究———以李白、杜甫、白居易旅游诗为例[J].旅游研究,2016(3).

[2]崔红.唐代女子题壁诗考[J].兰台世界,2016(21).

[3]王玉成,史玉江.唐人的休闲旅游及对现代休闲产业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6(4).

[4]王恺瑞.唐代的文学作品与曲江风景区的旅游活动[J].沧桑,2017(2).

[5]戴文霞.从游览诗看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J].艺海,2016(6).

[6]王玉成,李颖.唐代文人旅游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7]刘菊湘.唐代旅游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5(6).

旅游与文化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尚未消退的背景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走出危机的最优选择之一,因此应深入思考和探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为旅游文化产业,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旅游 文化 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

旅游文化内涵与旅游文化产业

(一)准确把握旅游与文化的内涵,推动二者科学有机结合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年对旅游的定义是“人们离开平时的环境,为消闲、公务或其它目的到外地旅行或逗留连续时间在一年内的活动”,由此可见它具有鲜明的消费、休闲和社会等等功能和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具有满足需要、记录、认知、传播、教化、凝聚、调节、动力、创造和审美娱乐等功能和作用。

由此可见,旅游与文化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都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都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应积极推动二者科学有机的结合,形成合理的旅游文化产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处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形成合理的旅游文化产业

一方面,文化因旅游得以广为传播,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因文化更富魅力。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性消费,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即是寻求文化、购买文化、体验和消费文化的过程;旅游经营者不但在挖掘和生产文化、经营并销售文化,同时也在创新并弘扬当地文化。文化品位越高,独特性越强、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的氛围越浓、多样性越丰富,当地的旅游业就越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旅游业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内涵,只有突出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游客并获得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应该以文化为向导,才能方向明确,健康持久。旅游是文化推动的结果,没有文化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时代开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旅游就相对活跃,就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政治动荡、经济衰败、文化颓废,旅游就相对萧条,甚至停滞、倒退或者破产。

由此可见,旅游与文化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因而应对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为旅游文化产业,促使其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完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

旅游业是全球公认的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绿色产业,旅游消费是可持续、多层次、综合性的最终消费。在我国,旅游业与超过110个部门产业和行业相关联。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旅游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趋势表明: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而且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所以,只有通过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发挥我国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发达国家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实践证明,政府对其支持起到了重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没有政府的支持,发达国家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和兴盛。加之旅游文化产业毕竟是个特殊的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它给人们制造精神食粮,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这就要求和启示我们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时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政策引导、规划调控、行业监管、新政不断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二)激发与扩大旅游文化消费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已经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正意气风发地向小康生活迈进,这就为旅游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诱发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旅游等高一级需要的欲望。

我国不断扩大开放,迫使人们加快观念更新的节奏和周期,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促使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旅游形式多样化。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休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自我调适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在闲暇时悠然自得的休息活动和娱乐活动。由此形成了一种休闲文化,它不仅优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态度,这就大大激发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动机。

我国政治稳定、思想活跃、艺术创作精品迭出,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充分必要条件。旅游是文化推动的结果,在这种自由稳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旅游需求,旅游者队伍迅速壮大,带来了旅游的新气象。我国与时俱进地改革传统的休假制度,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休假,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练,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视”,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相同的做法,即缩短工时,带薪休假。

因此,必须分析了解这些主客观要素,不断激发旅游者内在的旅游消费需要,特别是要分析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旅游消费群体的旅游动机。

(三)拓展旅游主体的外延以推动特殊群体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据国外的一份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世界各旅游目的地,青年旅游者在全体旅游者中的比例为:美洲42.9%,欧洲49.0%,非洲34.0%,亚洲38.7%,大洋洲34.0%。在国内,日益壮大的旅游主体中,2.5亿青少年,占全国1/3强的旅游人口,则是一个庞大的极具诱惑力且尚未被深度开发的旅游市场。青少年学生既是现实的旅游购买力,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据资料表明,一个普通家庭中有60%的消费开支用在了孩子身上。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的旅游选择,以及受青少年学生影响而作出的家庭旅游的选择,在我国国内旅游活动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结合青少年旅游特点,创造各种条件,将青少年旅游打造成一种理想的“寓教于乐”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大力培育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旅游市场,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旅游行为倾向,相应组织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特殊群体旅游文化产业。

据一项对游客旅游时间安排的调查统计分析显示:有近65%的旅游者将旅游安排在“寒暑假”和“节假日”,只有9.3%的人把旅游安排在“大周末”。鉴于此,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冬夏令营活动,大力举办红色旅游、高校游、素质训练营等,通过游览,达到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增强体魄、培养爱国精神、提高技能等目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到国内外进行短期修学旅游,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体验异国的民风民俗,游览自然风光,促进青年交流;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以“廉价、自助、方便、环保”为旅居条件,向青少年提供旅游机会和各种活动的青年旅馆,让他们亲自去发现乡村的美景和城市的文化传统,自己策划行程、清理房间、实践环保、组织活动,尽情享受大自然风光,不断接受新事物,从而达到锻炼和提高素质的目的。目前,虽然我国携带孩子的“亲子游”等旅游项目还未真正开展起来,甚至学龄少年的旅游还未有旅游业界人士过问,但以家长为吸引对象的旅游目的地却有大量学生旅游者,这些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研究和开发民俗文化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习惯、风俗、文化等,这些是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涵之一,也是世人重要精神食粮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对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生活的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对外国旅游者来说,他们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而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能让游客亲临民族聚居区,深入村寨或家庭,去观赏和感受民族风俗文化、歌舞、民居建筑以及饮食风味,还可以购买民族用品、装饰品等,满足他们的审美、求新、求知、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需求,在展示、宣传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强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经济。

鉴于此,应该抓住民族文化旅游具有辐射面广、拉动力强、贡献率高、消耗低、污染低、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系列旅游活动。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要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眼光来看待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树立“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其次要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再次要不断研究民俗文化,宣传促销,拓展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最后要不断开发民俗文化,突出特色,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政府搭台、旅游唱戏、景区受益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地方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内涵。

(五)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主客观条件和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间会出现一些机遇,谁抓住了这些机遇谁就赢得发展,谁抢抓机遇的能力强谁就会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具备主客观条件和内外因共同作用,谁抓住了其间的契机谁就赢得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主动权。现在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搭建了一系列发展平台,鼓励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因此应抢抓各种契机赢得发展先机,占领旅游文化产业市场。

当前各地各民族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抓住和利用党和政府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灾后重建、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解决和克服以往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坚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与推进这些重点建设相结合,开发工矿旅游、“农家乐”、民俗民居、城郊休闲游等专项旅游文化活动和旅游文化产品,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要认清国际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抓住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契机,深挖旅游和文化的内涵,正确处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始终注重旅游的文化品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发掘和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发展旅游的全过程,使旅游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含量,促进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就一定能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EB/OL].省略 /2010/03/21/

2.罗保铭.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推动海南绿色繁荣―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大会上的演讲[EB/OL]. 省略 /2010/03/21/

3.张静.在文化地图的导引下繁荣发展―简论旅游与文化的关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旅游与文化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阐述了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旅游;文化;关系;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不论从旅游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旅游的供给来看,旅游业都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已经有20多个省把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是过去和现在所形成的,人类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活动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旅游从本质属性来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门学问,把玩的地方选对了,能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会玩的人会选择那些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地方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这就产生了旅游的市场。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不论是从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来看,还是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来看,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

2、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消费,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想要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必然需要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的旅游资源。

3、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在消费者文化层次的提高,传统的很多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来传播文化,比如,如果简单的去宣传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消费者接受程度并不会很高,但如果靠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去传播相关的文化,消费者将能够在一种旅游体验中更好的接受文化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有了旅游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中传播文化,将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传播同时有一个良好的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跟旅游产业的融合,极大的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未来旅游产品的竞争,从核心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有些国家,通过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韩剧在亚洲的流行,促进的不仅仅是电视剧本身,也带来了韩国的旅游热。电影《非诚勿扰》的播出,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北海道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不是简单的看看风光,深层次的要求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2、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很多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更是能促进旅游跟文化的同时发展。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进步。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者的来源,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我国的游客主要来源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旅游目的地更多是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游客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移动,既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意识,也带来了消极的文化和意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贫富差距意识等等相对消极的文化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游客的进入,必然带来就业,很多旅游从业者比较轻松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这种轻易获得的收入导致对文化学习的蔑视,还有很多文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形成畸形的发展,这些都是旅游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对策

1、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要做好旅游文化的产品,先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文化需求与旅游消费者特征的文化精神。例如,外国游客来中国,除了享受美丽的风景,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美味的中国菜,也希望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国家生产、生活、娱乐和其他的信仰、习俗。研究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前提。

2、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除了挖掘文化建设,并特别关注的旅行社,旅游宾馆的文化建设,旅游公司和其他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有形的产品,除了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客户追求美,创新的文化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提高质量和旅游区等级。旅游市场营销,除了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其营销人员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仪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区域,给出一个具有独特的高质量的文化形象的人。

综上所述,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作者单位: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肖建刚,丁陈娟.导游基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图概况[M].南开大学出版社

旅游与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业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

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愉悦身心的活动,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而要真正搞好旅游业,就必须处理好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二者如同鱼和水的关系。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本文拟就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第一,宗教文化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是旅游者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各种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可供旅游者旅游观光的景点。如“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仙境”。认为“人若成了仙,就可以到仙境生活,做到超脱生死,清虚宁静,自由自在,不被物累”。这个仙境并非仅仅指渺茫的“天国”,也包括人间的一些境地。而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常常被道教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处和修道成仙的理想场所。因此道教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二者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没有佛教和道教那样以名山大川为其修行的场所,但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总之,各种宗教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宗教名胜古迹,这些均成为了最具旅游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

第二,宗教文化与旅游产品。旅游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同样有着吸引力,因此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旅游六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都会购买旅游产品,一方面来铭记自己的旅游经历;另一方面用来馈赠亲朋好友。另外,合理、有效地安排旅游购物活动,还可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甚至有人将“旅游购物所占比重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既然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开发宗教文化这一旅游资源中,可以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开发出具有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满足旅游者的购物欲望。例如,根据佛教的木鱼、进香袋、念珠等佛事活动用具开发出具有佛教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八仙”等各路神仙为题材开发出具有道教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文化为背景开发出具有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风情的旅游产品等等。这样的旅游产品开发不仅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而受到旅游者的青徕,而且还会使旅游者以心诚则灵的心理体验来接受这些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总之,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和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具有促进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切莫小视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三,宗教文化与旅游饭店。旅游饭店解决的是旅游者在旅游中的吃住问题,它同旅游观光、旅游产品一样,在旅游业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旅游饭店中热情周到的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经营理念。然而对于特殊场合、特殊的旅游者还必须增加特殊的服务。如对于在各类宗教胜地开设的旅游饭店、接待由宗教徒组成的旅游团体,就必须要准确周到地为各类宗教信徒提供与其宗教文化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绝对不能对旅游者的和风俗习惯有所违反和触犯。例如,在以清真寺而著称的旅游景区开设旅游饭店,饭店必须具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而绝对不能对其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否则会引起客人的强烈不满。再如在接待佛教徒时,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八粥等。遇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贺卡等等。总之,旅游饭店应该针对不同的旅游者,提供相应的饭店服务,这是旅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旅游管理者不应忽视。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旅游管理者还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一是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节日,每逢节日来临,宗教信徒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他们心目中的宗教圣地以欢庆宗教节日。不仅如此,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宗教节日,已扩展成宗教信徒和非宗教信徒共同欢度的节日,甚至发展为民间流行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佛教的浴佛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等等。作为旅游管理者应该充分把握各类宗教所特有的节日活动,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加到节日旅游活动中去,以此为契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