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信息论文

科技信息论文

科技信息论文

科技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早期,设计院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主要采用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随着项目的增多,这种方式难以对大量的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操作的效率不高,不利于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2011年,随着设计院生产管理项目系统的成功上线,当时的科技管理部门初步建立了科技管理系统。本系统基于ECA平台开发,完成了项目立项管理、项目验收等模块,实现了科技项目工作的信息化、无纸化。此次的变革证明了科技项目走信息化建设道路的必要性。但初步的系统建设只是实现了科技管理数据的信息化。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交叉细分,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科技管理系统需实现从刚性至柔性、从数据信息化到流程信息化、从管理信息化到决策信息化的转变。显而易见原有系统已无法满足现有科技管理的需求。2012年底,科信部全面梳理了科技管理业务流程,分析现有系统中存在的缺陷,结合目前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条件,基于原平台对原有系统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和升级。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主线,通过对工作流、信息流的控制,实现科技项目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验收管理、产值管理、成果管理等全过程的跟踪实时管理。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经过一年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院的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设计院的科技决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4]。

2功能介绍

本系统基于ECA(业务架构与系统集成平台)平台开发,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在对科技项目管理特点、管理流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将科技管理内容划分为科标业项目管理、科技采购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管理报表与查询和科技管理配置五大模块。系统功能图如图2-1所示:科标业项目管理为项目为主线,覆盖了院内项目与外控项目管理。实现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验收等阶段的管理。项目立项:院内项目由各部门编制计划提交,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确定项目是否立项。过程管理:立项的项目,科研人员定期提供工作报告,对科研活动的进度、内容和成果进行汇报;科技管理部门安排相关检查和评审,保证项目的质量、进度和风险控制。项目验收:项目承担人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小组进行验收和评审,根据验收结果形成处理意见。科技成果管理:项目完成以后,项目承担人在规定时期内和科技管理部门提交项目取得的成果,并对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汇报及奖励。科技采购管理:申请人发起科技外委采购合同申请,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合同评审管理的过程。科技报表与查询:面向不同人员、不同部门等对象,提供灵活的查询与统计。

3创新成果

(1)信息共享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互联,科技项目信息互通,科技项目成果信息共享,融合科技信息资源[5]。平台能够有力地促进信息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入,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提高科技水平和优化科技发展环境。(2)分类管理科技项目管理系统根据不同来源项目进行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院内批准立项的项目,由科技信息部列入科技项目实施计划并下达任务书给各项目组实施。院外批准立项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外控项目登记,无签入合同的,转为院内重点项目管理;有签入合同的,按照外控项目进行管理。院内项目过程管理完成项目变更、项目验收、项目后评估、产值等管理。外控项目过程管理完成合同管理、项目验收、经费结算等管理。项目根据不同来源实现具体化、明确化管理,满足不同来源项目不同内容的需求,全面提升高效、精细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3)过程控制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以项目为主线,实现项目立项、项目控制、项目成果等项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系统实时记录项目阶段管理状态,使管理人员和主管领导能够清楚地知道项目所处的阶段,方便对科技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协调处理,保证科技的有效进行。过程管理有一系列具有步骤性和控制关口的阶段,不同阶段之间具有固定的启承关系,前驱阶段完成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系统通过对产值申报阶段的控制来实现科技院内项目研发工作的有效推进。科技项目按阶段产值率来控制产值申报,立项后完成项目策划按15%申报;提交中间评审按30%申报;完成中间评审按40%申报;提交验收按80%申报;通过验收按95%申报;完成归档按100%申报。精细化的管理提升了项目的质量,提高项目的效益。(4)产值统一申报生产项目与科标业项目产值遵循“分开管理,统一申报”原则。过程中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可对产值进行调整或终止。系统提供科标业的产值申报明细表和产值池情况,方便科技管理人员实时了解产值动态。产值统一申报,各个部门每月底可同时申报生产项目和科标业项目的产值。集中化的申报,方便了部门产值申报,提高部门申报的效率。(5)无缝工作流分析并优化科技管理业务流程,运用工作流技术进行流程的映射、建模和管理,实现无缝工作流。实现流程自动化,能够实时地传递项目管理的信息,及时RTX消息提醒相关负责人进行项目管理的具体任务操作。可以避免在等待中浪费时间,缩减行政成本,有效提升效率;实现监控全面,管理层可以全面把握各种工作的执行情况,了解和分析任务的状态,提高决策速度;具有可追溯性,可随时查看流程的历史执行情况,减小人员间的扯皮现象。

4后期升级

本系统不仅提高了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使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化和信息化。但由于技术和时间的关系,系统还有一些不足,后期还将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和进一步的研究:(1)门户展现运用WebService接口技术,结合科技管理的具体情况来建设科信部门户。目前在科信部门户建立了报奖平台指南,展现了各种奖的评奖办法、相关文件下载的信息。后期将逐步丰富科信部门户,逐步将项目的重要信息、成果奖励机制等内容在门户上统一展现。大大提高科技项目范围内的知识传播和共享,更加优质、高效地完成科技工作,实现科信部门户的专业化。(2)科研人才平台科研人员是科研项目最主要的资源,对科研管理的现代化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清楚的了解科研人员参与的项目及成果获奖等信息动态,是用好人才的前提。科研人才平台以人员为对象,集中展现人员在科研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业绩,具体包括人员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奖、技术标准、专利、论文等情况。使科技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领导等不同层面的用户清楚的掌握到设计院人才队伍现状,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和规划,推动解决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全面提升院各级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3)决策支持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根据不同部门、项目组成员、领导、中建集团等用户的需求查询并生成相应报表,能够及时掌握解最新科技项目动态。但未达到决策支持水平,后期将逐步完善统计模块,全方位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帮助科技管理者及领导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科技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从整体上提高设计院科技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5结论

科技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我们就此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术手段,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要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综合应用传统媒体与信息媒体,使二者各扬其长、相互补充。整合要让信息服务于课程,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又以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充分接触、使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课程整合是以各种各样具体学科的任务或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的情景问题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但这一切都需精心构思和设计。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例如,自然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自然学科有其自身的魅力,也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第二、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把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探讨,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极端。

第四、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目标。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场所,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实施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它是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下面,以活动《认识垃圾》为例,谈谈具体实施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垃圾的调查,考察周围的垃圾处理站,并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研究的课题,查阅相关资料,浏览有关网站。第三,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在班上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学校及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并将部分优秀作品发送到相关的网站上。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点和时间的资源。”而利用垃圾的前提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科技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信息沟通的角度分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提出了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如何通过加强信息沟通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探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研究为基础、以产品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的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沟通转化模式

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巩固,取决于国家竞争力快速而稳定的进步。科技竞争力则是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之一。整体上讲,科技竞争力由两个环节组成,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技术传播与转化能力。

1现状分析

我国每年都取得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其中高校科技成果每年就达3万多项,但转化率却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同时,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相当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后,能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到5%。国家知识产权局2003年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工作的调查资料显示,高校为独占市场而申请专利的动机比重不足1/3。目前,在高校明显存在着专利申请量年年上涨,但成果转化情况令人担忧的现状,这样势必影响到技术进步。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快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而有效的转化和产业化,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国家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耗资巨大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收效与期望相差甚远。问题的症结在于“基础理论研究、工程研究、产业化运作实施”三者严重脱节,造成国家投入的巨额研究资金回报甚低,科研成果束之高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成果走入“先进落后淘汰重新研究”的命运怪圈。

2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科技链和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而企业对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又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担心成果转让给企业得不到应有回报,而企业则担心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作为理论研究一方的高校,是产学研的源泉,它承受科技创新风险,而不承担经济生存风险,否则它无法全身心地进行创造性研究。创造性是形成产学研源泉的第一动力,它与高校科研技术源源不断地创新与重组、人才源源不断地吸收与重组的氛围密不可分。失去了它,人才源、技术源、实验源、国际一流信息源将不复存在,后劲将断送。

作为企业投资方,是产学研的主体。它需要不断获得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成熟产品,利用其资金雄厚、拥有各类生产、管理、经济、法律等人才资源,在承担市场风险、效益风险、人员组织风险和产业化投资风险的同时,将技术导向风险与产品定位风险转加给了产品研制者。

作为产品研制者,是产学研的纽带与桥梁。他们承受着经济与生存风险,以生存需求确定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内容。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他们必须使创造性服从于实用性,因此不能要求他承受科研风险,因而他只能把科研风险转向高校,否则他们无法长久持续地进行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从而中断了产学研的纽带。

由于科研开发规律与产业经济规律间的矛盾,科研工作者只能不问经济效益,在国家经费的支持下致力于创新活动,科研成果大多只能走到鉴定就宣告结题,然后再度进入“申请经费科研鉴定”的循环。企业只能在原有产品中发展,难以推出满足市场的新产品,期盼高新技术产品却寻路无门。而在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实施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承担市场风险、生存压力,或因信息渠道不畅或因成果不适应市场需求等原因,很难找到适合的产品进行开发,最后导致科技人才的流失,使科技成果与实施产业化间的沟通更加不畅。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目标不一致。研究人员追求先进性,开发人员考虑如何获得开发经费,并不真正关心产品。企业关心产品,但却难以得到适合市场的产品;二是信息不通畅。有的企业希望投资,却找不到投资方向;有的科研人员有好的成果,却找不到资金进行产品转换,即使最终实现结合,也不一定是最佳搭配,或者由于时间的浪费而失去市场商机;三是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产学研三者的利益脱节,没有构成闭合回路,形成不了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因此,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利益为驱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长效运行体制和机制,使产学研一体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

3信息沟通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

第一阶段:完成原理性开发——形成科研成果。一般情况下,研发工作在高校中独立进行,企业很少参与,其结果是产生实验室成果。加强此环节的信息沟通,可以增强知识生产的创新活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针对性。信息沟通的先导性作用方式表现在对研究领域的深刻了解和对企业市场迫切需求的掌握,需要研发者和技术潜在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

第二阶段:对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工程化研究。此阶段重点解决第一阶段形成的科研成果存在的现场环境适应性、性能可靠性及生产加工工艺性等方面的问题,要勇于在技术力量和资金方面进行投入,进行中试和成果孵化,孵化的成功与否是产业化的关键。需要科研人员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其目标是通过有效地交流使两者对技术的功能和评价达成某种共识;使技术的潜在使用者能够采纳或比较了解该技术。

科技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1.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众所周知,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所产生的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以现代教学手段与文科教学整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文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过程就不仅要考虑知识因素,也要顾及语言功能、意念和实际运用,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还得重视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科教学的上述要求和特点,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具有的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创设与语言交际相仿的生活情景,造就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转轨和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特征的深刻认识,大部分教师将会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并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使学生思维得以开拓

目前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效果已初见端倪,它对于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意义深远,具体而言它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我们知道作为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想象力丰富,且处于主动发展时期,而且学生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科教学的动态感知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由以技法培训为主的传统艺术学科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教学技术的介入无疑增添了动人的风采,为当前所进行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在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和所产生的显著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能产生生动直观的动态播放效果,多样变化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效果以及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效果,这些效果可以产生强烈的课堂震撼,把学生带进理想的艺术境界,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代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问题

1.教学模式的合理选用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课程特点,如何合理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避免课本搬家等形式主义倾向,是每一个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诚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软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为教学服务,课堂展示类课件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条宗旨。同时作为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是多种电化教具的组合,每一种教具都有不同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利用多媒体,盲目利用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因此,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合理选用,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如实物投影仪能表现事物静止放大的图像,但对于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却很难表现;影像能形象、动态、系统地描述事物的发生过程,但运用过多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何科学利用多种媒体,是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教学课件的有序开发

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面临的问题是明显的,例如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几十人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再例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练习和单调的课堂讲解上,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合理的练习仍然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愿望。

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课件的构思与制作尚未到位,我们知道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学科教学理论水平,即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法、学科创新能力与教学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但是实践中由于相关教师对某些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学科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所以有序开发课件的问题值得重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当我们在探索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具有这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中还未普及,所以要将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推广运用,对有些学校来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学习、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迅速进入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行列,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高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科技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信息技术;PHP;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25-03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4年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各种技能的检验和总结,亦是培养和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带来诸多新问题。故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高效率管理,以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一个值得高校相关管理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1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各类高校有关部门尽管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工作手册、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以及实施细则等诸多条例来规范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与监控毕业论文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传统手工方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指导教师出题方面

传统的教师出题方式弊端凸显。由于各个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重点不一样,而且学历结构均不相同,因此,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指导教师出同样多的论文题目,也不可能要求全体教师指导同样数量的学生。另外,学生的水平不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因此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对于指导教师拟出的论文题目,学生不感兴趣甚至难以完成,相反学生喜欢研究的论文题目又没有教师指导,最终造成毕业论文题目质量下降[1]。

另外,由于局限于传统的手工出题方式,各指导教师相互间鲜有沟通,难以协调,极易出现多个教师出题相似甚至雷同的现象,亦有可能出现前后几年论文题目重复的现象。

1.2 学生选题方面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论文选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形式的发展[2],以前一个专业由于人数少,论文选题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在有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上百人,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和教师的搭配问题。传统的选题常带有指令性,较少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于是就造成学生不能够选到自己喜欢的指导教师或是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而有的教师也不能指导自己钟爱的学生。有的教师由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不一致,但又不愿意更改自己出的题目,因此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使得论文质量下降。另外,大多数高校均对不同的职称指导的学生人数有规定,但传统的选题方式比较难以实现。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选题现场的组织问题,由于学生和教师人数众多,现场的混乱和嘈杂也很难使得选题的过程顺利进行。

1.3 论文指导过程中时间控制方面

各个高校均对论文的出题、选题、开题、答辩、保存论文等有统一的时间规定,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点。首先,由于大部分教师均有自己的日常科研和教学任务以及其他因素,难以在规定的短期时间内拟出高质量的论文题目,从而造成出题时间不统一;其次,由于临近毕业,大部分毕业生在外面实习或找工作,若全部召集起来进行选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而造成毕业生选题时间难以统一;再次,完成论文、上交保存论文时间也不尽相同。总而言之,由于各个专业、各个院系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实际情形不一样,最终造成整个学校的论文工作进度不一致,致使教务处和学校领导难以对论文工作进行宏观协调。

1.4 毕业论文以及所有与之相关表格的格式统一方面

这应该是传统管理方式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了。在传统的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的表格填写、最终的论文定稿等均有可能出现功亏一篑的情形:格式不一致。具体体现在:1)教师出题时填写的论文题目审批表、给学生下达的任务书等有可能不符合格式要求;2)学生选题后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完成论文后的毕业论文格式等有可能不统一;3)各专业、院系的教务秘书必须完成的各种统计表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毕业论文成绩统计表等大量表格格式不一致。传统处理方式就是对这些表格一一进行手工调整,可以想象其麻烦程度和巨大的工作量,足以令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产生畏难情绪。

1.5 论文保存方面

传统的论文多半采用纸质方式进行保存。显然,这种保存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一是纸质论文容易腐烂,保存时间太短,在进行管理和运输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二是要占大量办公空间,多年的本科毕业论文累积起来似座小山,占用了有限的办公空间;三是不容易检索,如上级领导或兄弟院校进行论文经验交流时,或者查找需要满足某些条件的论文时,很难及时查找出符合要求的论文;四是不易进行分类管理和装订成册。

2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实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大变革,由于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业已进入社会各行各业。高校的部分工作如教务管理、人事管理、毕业管理等已由传统手工管理方式逐步过度到办公自动化方式[3-4]。基于前述传统毕业论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开发一套完整的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后,连接校园网(甚至Internet网)上的任何电脑均能通过浏览器访问,不受时间和位置的限制,不需安装庞大的客户端软件,非常方便。

新系统完全摒弃传统手工操作方式,克服了相关缺陷,具有极大优势,体现在:1)能控制同一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无法重复且能设置几年内的选题难以雷同;2)满足学生和教师实现双向选择,及时避免多人选同一题的现象;3)各种毕业论文相关的统计表格自动生成,极大减轻教辅人员的工作量;4)管理者能对整个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实时监控论文(设计)进度;5)容易调阅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6)易对论文长期保存;7)实现了毕业论文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8)易与毕业生评价系统、毕业生离校系统、校友系统、教务系统等其他相关系统进行对接,保证了学生毕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系统中主要的用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等。不同身份对应不同功能。

2.1 登录系统

任何用户必须先登录后使用。在实际使用中,登录系统与学校的教务系统以及人事系统对接,学生和教师只要输入自己在学校数据库中的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成功后系统自动显示登录者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院系、职称、专业,或者学生的学号、院系、年级、专业等。显然与学校数据库的对接有助于论文管理系统中数据与学校保持一致,不会形成数据孤岛。

2.2 教师子系统

教师据人事系统和教务系统提供的登录名和密码,可登录至本学院、所在专业区域,尔后拟出所在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即学生待选题目,所出题目根据当年毕业生情况确定,但学生最终选择题目数(即教师能指导的最大学生数)由系统根据教师职称限定,如高级职称至多指导10名学生,而中级职称至多指导6名学生,初级职称不能指导学生等。其他功能均在拟定题目后确定,如在线填写选题审批表等表格、下达毕业论文任务指导书、查看是否有学生选择自己所出的题目且拒绝还是同意该学生的选取、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选题审批表与任务指导书、查看学生是否上传了论文的最终稿件、对最终定稿的论文进行电子签名等。签名意味着此次论文指导过程即宣告结束,学生和教师再也不能对论文、审批表、指导书等各种表格进行任何修改,当然下载和打印功能依然保留。

2.3 学生子系统

依据学籍管理系统提供的学号和密码登录后,学生自动进入所在的专业领域,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等属性自动显示待选论文题目,学生通过查看论文题目和要求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然后等待教师确定或拒绝,当选择某教师的学生人数等于系统限制后,其余学生则不能再选此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选择好论文题目后系统还提供其他功能,如根据教师留下的联系方式和教师联系,在选题系统结束前可以更改自己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在线下载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论文封面、论文中期检查表、开题报告等表格。选题的确定意味着学生进入到论文设计阶段,可以把论文初稿上传至服务器,以便指导教师进行在线查阅,给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意见,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直到最终定稿为止。定稿后,教师进行电子签名,学生再也不能修改,至此论文完成。

2.4 管理子系统

管理权限属院系专业负责人或相关领导,不同权限的管理员登录后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如专业负责人只能关闭、打开所属专业的各个子系统,教务处和学校领导可以管理全校系统。其他功能包括输入(打印)论文成绩,下载全校统一格式的各种表格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统计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统计表等,以及根据自己权限查阅有关专业、院系甚至全校的学生上传毕业论文的情况,指导整个毕业论文过程。

3 结语

系统的实现采用Linux平台和PHP语言编程运行,免费的MySQL数据库不但稳定而且免费,与PHP结合堪称完美。系统具有高效、免费、易维护的特点,只要极其廉价的硬件投入,就能为校园网上的全体教师和学生服务。

尽管开发成功后的系统已经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网上运行多年,且切实减轻了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仍然存在不足:

1)不同专业要求明显不同,有的专业如机械制造等所传论文由于包含若干图形,所占空间极大,这导致上传论文分配空间不均衡;

2)有的专业涉及字符异常生僻(如各种外国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古代文字等),故程序设计时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字符编码问题;

3)系统正常登录依赖于学籍系统和人事系统的正常运行,若相关系统崩溃,则本系统使用亦成问题;

4)教师出题后上传至系统等待学生咨询,学生选题后等待教师指导,二者过度依赖机器,造成交流过少。

故需要加强管理,人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传统论文指导方式人性化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6-47.

[2]李卫祥,李长萍,冀满祥,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

305-307.

[3]毛洪贲,殷德顺,郭娟,等.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