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1建立区域性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的可行性

1.1档案信息化为建立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档案信息化也已从技术导向、内容导向阶段,步入一个以服务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了以基础设施配置和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规范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世纪初,以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增量电子文档归档管理、基础档案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数字档案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档案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结构趋于优化、配置日益合理的总体发展态势,信息化为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档案服务模式的转变为建立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和服务的模式全球范围内悄然发生变化。我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持续发展和改善,尤其是近年来在服务民生方面不断得到加强和深化。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带来服务效率的提升,是档案服务能力提升的一条新途径。而充分运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覆盖全国的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无疑是加快提升新形势下档案服务能力的有效举措。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效率,带来档案服务模式的历史性重构,既是新形势下顺应信息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档案强国"宏伟目标的现实要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并且提出了"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为社会、民生服务的广泛,成为我国档案事业实现新跨越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

1.3医疗信息服务业务的开展为建立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医院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人才、到场所、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有的经过实践初步得到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区域性信息档案共享平台有了物质基础。

2建立区域性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2.1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焦点之一。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诊疗患者聊聊无几。分析原因,除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便利、医疗资源不均衡,更重要的是目前各级医院独立开展医疗信息化业务,没有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如果实行区域性大医院和小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即依据患者病情轻重给予合理分流,可以大大缓解大医院一号难求,人满为患、到处排队等问题。另外,实行大医院与小医院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就实现了医学专家和患者、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实现网上医疗、网上会诊、网上转诊、检查化验结果共享。患者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程专家的会诊,指导基层医院医生的治疗护理,建立重症、疑难症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在为患者减少旅途奔波、吃住、交通费用的同时,避免很重重复检查化验的费用,大大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缓解看病贵问题。

2.2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提高抢救患者生命速度和质量。急症患者很多因错过急诊抢救的黄金时间,而造成愈后效果差,甚至失去生命。通过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在患者转诊过程中大医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病史、药史、过敏史以及小医院救治情况,并有针对性提前做好救治前的各种准备,避免重症患者无法询问病情,病史不明确,患者和家属说不清楚而导致救治不力的情况,真正把握抢救的黄金时间。此外,小医院可通过网上共享的医疗档案随时向各大医院请教,大医院可及时给与救治方案指导,大大提高区域医院的医疗质量。而大医院疑难重症患者经救治好转后,通过网上的共享医疗档案信息直接转给小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使大医院有更多精力和床位收治疑难重症患者,提高区域大医院的救治水平。

2.3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控制和降低各级医院医疗服务成本。各级医院常用的药品、耗材、设备等采购都是由各医院自己购买,由于采购量少存在价高、送货不及时等问题,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后,各医院之间可以实行统一捆绑式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的办法,这样,既使产品质量和配送时间得到保证,同时,又控制盒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区域医院硬件实力,为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提供设备技术支持。

3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路线

医疗档案信息系统是指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一定区域范围内分散、异构系统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完整收集、妥善管理、长久保存,将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有效整合,通过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生成与网络共享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利用和服务的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即在建立集中地区域性医疗档案信息中心(云平台),信息中心由计算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组成。区域内各类医院根据统一标准和规范,将各类医院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中心通过网络相连接,进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如图)

区域性医疗档案信息云平台

计算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系统 存储管理系统

区域内医院 区域内医院 区域内医院

4建立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议

4.1建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网络化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上述目标既为建立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指明了方向,也为政府实现目标提出了要求。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落实政府责任,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区域内处于分散、异构系统中的医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保存、服务,将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有效整合,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信息生成与网络共享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利用和服务的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4.2成立医疗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由政府批准成立专门机构,制定战略规划和建设目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对整体架构、规范标准进行统筹设计和实施。区域内各级医院作为用户,可以按不同权限级别便捷地使用各种设施,包括档案数字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系统通过统一的规范标准、运行机制、运维管理、安全保护等来保障运行,以达到区域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优化整合、合理保护与使用,满足各类医院多方位需求目标。

4.3建立健全统一规范标准和制度。由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规范区域内各个医院统一网络,统一接口,打破物理隔离限制,统一档案共享平台。另外,医疗卫生事业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制定和出台有关法规政策,统一管理模式,规范医疗行为,明确界定各医院、各个环节的责任,减少医院之间、医患之间矛盾,处理好医疗纠纷。

4.4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对医院院长、科室主任、大夫、护士以及重点岗位医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通过一系列专家讲座、实习、现场会诊、查房和技术指导等方式,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的实用能力。另外,要加大医务人员的交流和实习锻炼力度,让大医院、名医生到小医院、基层医院坐诊指导,让小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实习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使区域性各医院医疗资源得到共享,提高整个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部;区域医疗信息化;理论基础;模式设计

[作者简介]万晓文,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41,江西中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江西南昌330004;石应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G35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097-06

近几十年来,区域医疗信息化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我国自2003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以来,以信息技术带动医疗改革的区域医疗项目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资金、技术、信息标准、建设及运营模式等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和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何种模式来构建和推广区域医疗信息化?成为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经济基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都较低的西部地区而言。由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成败得失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指导下结合西部特征,提出了基于共享医疗信息平台的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

一、区域医疗信息化概念

到目前为止,区域医疗信息化还没有全球公认的定义来界定它的范畴。相对而言,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与埃森哲的描述较为完整地表达和阐述了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的特征,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和认可。它们认为:区域医疗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标准化建设成果和互通共享基础上,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

二、国内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国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4年美国提出国家健康信息网络(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NHIN)以后,作为基本组成单元的区域健康信息组织(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RHIOs)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08年全美已建立了约150多个州、区域或地方的RHIos,其中有20多个RHIO初具规模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临床数据共享。

当前美国RHIOs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会员会费/订购付款、信息交易费、销售收益(出售商品、信息或服务给用户的收益)、临床业务咨询/指导附属收益和广告收益等五种。对于这些模式的有效性还有待检验,HIT Transition Group在2006年和2007年对RHIO经营情况调研显示:大多数(80%~90%)RHIO仍依赖于政府基金资助。

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近年也对区域卫生信息化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美国所不同的是,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一开始就由国家主导进行,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系统平台技术开发和设计等均由国家统一实施,如:英国拟投入55亿英镑,发展一个基于信息交流和标准化的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架构体系,为每一个公民建立终生电子健康记录。众所周知,区域医疗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持续大量投入、技术复杂、长期循序渐进不断建设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如何提供庞大的持续资金投入是其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3年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明确提出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工作目标。2006年,经国家卫生部、科技部组织论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的重大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课题正式立项。研究目标: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医疗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服务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

目前,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已初步形成了:横向整合模式、纵向整合模式、由单一行政部门发起建设的垂直信息管理系统等几种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从建设和运营方式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且卫生标准体系相对完备。推动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着重解决临床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而我国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无论信息化应用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和信息化理念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照搬发达国家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经济基础、信息化应用水平远落后于全国的西部地区而言,更难以借鉴。

三、理论基础

(一)免费理论

从吉列剃须刀以廉价或免费的方式出售刀架开创免费商业模式以来,至今已存在了近110年,但系统阐述“免费理论”的则是美国“长尾理论”之父克里斯・安德森。克里斯・安德森在提出“长尾理论”之后,通过对互联网的持续观察和思考,于2009年底提出了“免费”这个新概念,并出版了《免费:商业的未来》一书,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免费理论。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给出了“免费经济学”的定义,他认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服务或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触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户,提供商品的成本被摊得很薄,每增加一个客户或者给每个用户新增一项服务的边际成本正迅速趋近于零。”《长尾理论》关注到了网络时代诞生了一种新的市场型态,这种新的市场型态基于互联网上的虚拟货架(或店铺),原先无法上架展示的商品在互联网上得以展示,并被分散在全球的客户看到并购买,产品和需求有了生存和满足的空间,顾客个性化需求在长尾市场中得到了满足。

如果说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长尾理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揭示了提供和增加商品品种的新的途径和渠道。那么《免费:商业的未来》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或经济模式)――免费模式。美国风险投资家蒂姆・德雷珀曾说过:如果你想更快地推广一样东西,就不要拿它来收费。所谓免费,安德森给它的定义是:这种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伎俩,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的卓越能力。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以互联网、电脑字节、数字销售近乎为零的“边界成本”基础上的经济学,而不是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安德森认为,一

旦某样东西成了以电脑字节为基础的软件,它的成本和价格将会逐渐趋向零化。而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传统经济学的两大稀缺函数生产与分配的边际成本在互联网络经济中正飞速下滑,在互联网的今天,免费模式已经成为现实。首先,基于三方市场模式的免费格局已经形成,免费并不意味着白白送掉,或原始的交叉补贴,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创造的新价值足以抵消免费产生的成本。其次,数字时代,根据摩尔定律信息经济的主要要素如存储、计算和带宽单位成本将趋近于零,其复制的追加成本即边际成本几近接于零。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免费模式始于网络产业,但其影响已经深入到众多行业,免费商业模式将为现代商业社会创造了崭新的未来。

区域医疗信息化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新的医疗服务形态,从技术角度来说,区域医疗信息化符合免费理论的基本特质,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传播医疗信息,医疗机构、患者、卫生管理部门、医保机构通过网络交纳费用获取信息;从服务模式来说,医疗机构、患者基于这种共享信息获得互惠利益,如医疗机构医疗差错的减少、医疗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患者医疗费用的降低,享受连续的高质量的医疗照顾等。因此,免费理论为以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方式获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应用软件服务、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服务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运营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

(二)云计算理论

1、云计算的概念及内涵

云计算的概念最早由Google提出,在2006年,Google启动了“Googel01”计划,引导大学生进行“云”系统的编辑开发。此后,IBM、微软、雅虎和亚马逊等纷纷开发和应用云计算平台。

当前,关于云计算还没有一个公认和统一的定义。Google认为:云计算就是用户将数据全部存在网上远程数据中心。需要时通过互联网连接至数据中心获取即可,需要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数据中心进行计算。Raikumar Buyya等人认为云计算提供的是一种与交互式和虚拟计算构成的分布式系统相同的并行服务。Oracle在其技术白皮书中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由虚拟的分布式应用设计和网格计算发展演化而来的㈣。GTSI在其报告中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创新性的计算工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信息技术服务的传输和管理方式。综上所述,目前较一致的观点:云计算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互联性,将各种共享资源、软件和信息像公共服务一样按需提供给各种终端设备。

2、云计算的特点

(1)超强的计算能力,“无限”的存储容量。“云”具有相当的规模,通常每个集群包括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无限”的数据存储和超强的计算(处理)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从云计算平台计算机群中调用服务器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总体使用效率。

(2)虚拟、便捷化的服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浏览器从虚拟远端数据库提取数据(或文档)进行编辑和存储以应用,用户无需了解这个资源位于哪台服务器上,只需知道它有什么样的计算能力以及它何时能帮助你就可以了。用户也不需要关心使用的软件是否兼容、是否需要升级或杀毒、维护,这些都由集群服务器提供商进行专业的维护和管理。

(3)高可靠性。“云”服务端有最专业的团队来维护和管理数据中心,“云”使用冗余、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多种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此外,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只有你指定的人才可以共享数据,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

(4)通用性。云计算平台面对所有的用户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同一个平台支持不同的应用需求;也不针对特定的用户,对用户没有特定的要求,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低,只需有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即可。

(5)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通过动态的扩展虚拟化的层次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能够兼容不同硬件厂商的产品,兼容低配置机器和外设,并获得高性能计算。

(6)按需服务。“云”拥有一个强大的资源集群,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相关的服务,按需付费。

(7)极其廉价。对用户而言,不用考虑购买存储资源服务器和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不用考虑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无需管理人员和能源消耗支出,用户只需支付相关购买带宽和应用服务租金费用;对于云计算提供商来说,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减低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平台面向不特定的众多用户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使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可以以极低的价格向用户提供优质价廉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信息服务。

3、云计算应用模式

(1)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云计算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某种软件使用权,用户无需事先购买服务器设备或是软件授权吲,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从厂商来说,由出售软件转变为提供服务,通过收取使用费获取收益。对终端用户,可节省一次性购置费用。节省日常维护和使用管理费用,避免随时更新的麻烦,有效降低软件使用成本,按需付费。

(2)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从“云”处获取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性的计算资源,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基础设施平台部署或运行自己的应用服务。

(3)效/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这种云计算帮助企业创建虚拟的数据中心,把内存、I/O、存储和计算容量等通过网络集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来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存储资源的使用效率。

(4)云计算领域的Web服务。WEB服务提供商通过提供API让开发人员能够开发出基于互联网的更多应用。而不是由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己来提供所有的单机应用软件。

(5)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平台即服务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变种阎,以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用SaaS的模式来运营,即提供商开发、提供一个基础公共软件服务平台,用户在这个基础平台架构上创建自己的应用软件来运行,然后通过网络直接从供应商的服务器上传递给其他用户使用。目前,这类平台服务使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基于平台的二次开发也受到平台厂商的设计规定与容量限制。

(6)管理服务供应商(MSP)。最古老的云计算形式之一,它通常面向的是IT管理人员而不是终端用户,为IT行业提供服务。常见于邮件病毒扫

描、程序监控等。

(7)服务商业平台。是SaaS和MSP的混合应用,它为用户和供应商间提供了一种交互平台。在商业贸易领域应用比较广泛。

云计算不仅是一种超级计算模式,更是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云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格局,显示了信息产业由硬件转向软件、软件转向服务、分散服务转向集中服务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以高性价比、高可靠性和灵活性已成为未来IT的发展方向。这为西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提供了技术理论基础和工具。

四、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设计

综合前述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依靠政府投入、采用异构系统接口的方式进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的缺陷,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医疗机构和软件供应商而言都存在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基于此,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西部特征,我们提出了西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

(一)方案基本思路

1、整合政府、卫生机构、软件供应商和其他社会资源,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整合、研发一个能满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需求、卫生行政部门监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医疗保险机构业务需求的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2、以共享软硬件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方式,由服务(运营)商投资在区域内集中建设、统一部署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和数据存储中心。集中存储和维护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数据。

3、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需建设本机构业务系统,以交服务费的方式,使用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所有软件和硬件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运行维护由服务(运营)商负责;

4、以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机关、医保机构、居民和患者、公共卫生以及其它机构提供统一格式和制式的软、硬件服务,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促进分层次城乡一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

(二)方案特点

1、建立了新的模式,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投资研发、建设和管理,解决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人才难题,共享医疗信息平台产生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使维护和升级更方便、更专业。

2、参与医疗机构不需建设本机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存储数据库,采用云计算模式由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统一提供,从而节省了大笔的建设费用,以及降低了投资风险,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完成了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3、医疗机构由购买软件变为交纳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应用软件服务、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和系统升级服务。软件是服务,医疗机构是购买共享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服务,而不是购买软件产品,投资低。大家都用得起。

4、由市场推进而非政府推进的方式开展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医疗机构交纳的服务费作为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和维护费用。平台运营资金具有可靠的来源。

5、统一的业务应用系统,统一的数据结构,能实现完整的数据交换、整合,数据稳定性高;统一的操作界面和存储模式,使操作更便捷,便于医疗机构间开展协同医疗服务。

6、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包括医疗机构业务系统、医疗机构间信息交互与协同服务应用系统、医疗机构一政务信息交互系统、医疗机构一公共卫生信息交互系统、医疗机构一医疗保险信息交互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等。实现了一个平台支持临床医疗服务、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多项应用。

(三)方案的可行性

1、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

通常而言,区域医疗信息化是建立在参与医疗机构具有较高信息化基础之上的。而我国西部地区医疗机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还停留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即满足以财务收费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真正的临床业务信息系统运用还比较少,而要完成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需耗费巨额资金、且过程漫长,这是大多数医疗机构难以承受的。另外,西部地区大多数医疗机构缺乏信息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决策者对医疗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和选择缺乏深刻理解和相关专业知识,建设风险大。

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投资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规避单个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风险,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完成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2、IT、网络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集中建设,统一部署在技术上已成为现实,如:云技术为集中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SOA的系统应用软件技术架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使用Portal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可定制化、安全和以工作流为中心的可移动的使用环境;HL7、ICD-10、DICOM、IHE、XML、WEB-SERVICES等医疗行业信息标准的运用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集成性;使用Internet加VPN技术为较低费用下获得安全数据传输提供了网络支持,等等。

3、建设投入与运维成本优势

在分析、梳理医疗机构现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集中建设、统一部署一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所有参与医疗机构使用信息平台提供的统一的软、硬件服务和集中的数据存储服务,多机构共用一个系统平台软硬件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维护和升级等,将极大地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4、商业运营模式清晰

这是最重要的,把政府做变成市场做,均受益而无受损者则是普适,且能持续发展。医疗机构由购买软件变为交纳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应用软件服务、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服务。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以医疗机构交纳的服务费作为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和维护费用,各方利益诉求均得到了有效保证,平台运营资金有可靠的来源。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医疗科学研究机构、药企等联合开发利用系统平台存储的海量医疗数据资源,合法获取更高的收益,商业运营模式清晰。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将医院等各类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打破信息孤岛,一直是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最让人感到头疼的问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新医改的重要目标,通过医改不仅要使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而且要使老百姓尽可能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也就是不仅是医疗更要重视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机构,它更需要关注居民的健康,覆盖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这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新课题,共享与融通成为关键。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

共享刻不容缓

上海市长宁区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于2002年起步,共有191家医疗卫生机构。2007年长宁区在全区所有医疗机构、社务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部署CIS(临床信息系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但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以上门调查问卷为主采集的健康档案信息,缺乏客观性、完整性、延续性,无法有效激活,一度成为“死档”; 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没有包含病人的诊疗信息,而诊疗信息分别来自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等不同医院。这些问题成为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一道坎。经过仔细分析各种问题,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问题最终被逐一化解,长宁区迄今建立起近50万份有效的居民健康档案。

对于诸如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共享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亲身参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长宁区区域医疗信息整合等众多项目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信息)副总裁李光亚深有感触。“系统的柔性融合最重要。卫生信息化的初衷是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数据的共享,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标准是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基石,否则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还是千头万绪。”李光亚认为,当前,社区卫生在疾病控制方面需要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的档案,农村卫生用计算机探索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城市社区卫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但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标准,各地区、各业务系统建立的健康档案格式不一致、内容不统一、记录不完整,信息难于共享,新出现的电子健康档案垃圾逐步替代过去的纸质病历档案垃圾,浪费现象严重。

2009年3月10日,在全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会上,卫生部宣布将包括居民基本信息、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等五部分业务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标准,长宁区也将作为全国社区卫生信息化的试点,一同参与到标准化建设中。

然而,李光亚告诉记者,标准问题仅仅是电子健康档案面临的挑战之一。必须进一步推动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优化数据质量,实现跨医院、跨区范围的协同医疗服务、统一就诊卡等,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共享的价值。“这四项任务都需要通过打破过去的信息孤岛,在协同中实现融合。”李亚光说。

“医联工程”

融合之道

那么要如何打破孤岛,实现融合?

记者在上海市的走访中,“医联工程”一直为政府、专家以及医疗IT企业津津乐道。这项工程使得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率先实现了跨院患者临床诊疗信息的共享,在医院之上建立电子诊疗信息档案,打破了医疗机构信息孤岛的状况,也为下一步覆盖全市600家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大医联”行动埋下伏笔。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协同。‘医联工程’以及以后的‘大医联’行动不仅仅使得医院间诊疗信息共享,更重要的在于这一理念付诸了实践,为后续的深入整合打开了大门。”李光亚表示,信息只有在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医院间互相流通后,社区卫生服务在有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下沉。

“医联工程”实现共享的初衷就是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使医疗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李光亚告诉记者,有了信息共享,医生就可以通过诊疗信息的共享,避免病患做不必要的重复检验和检查、重复开药,降低了总体医疗费用。另外,由于在“医联工程”的系统中,收集了病患的用药史、病史、病历档案,有利于医生作出诊断,将有效地减少医疗事故。最后,这项工程能提升对老百姓的服务水平,诊疗信息在最后都会发往病患者的市民信箱中。

这项工程不仅惠民,而且便于主管部门的管理,有利于规划全市的医疗资源。

据李光亚介绍,主管部门能够采集到医联工程下23家医院各种疾病的就诊情况,为大型医疗设备的布局提供了参考。也为医保制度的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医保通常是按次结算。一旦主管部门能搜集到有关病患诊断、用药、检验检查、手术等数据,便能为医保的多种结算方式和费用预算提供有效的支撑。此外,医联工程采集的大量数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与样本,打破以往医院间信息的隔离,使得科研数据的采集透明化。

IT企业需更新思路

“异构系统的整合,需要依靠有实力的IT企业。”如李光亚所说,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共享,是目前卫生行业的短板。在拥有数百万以至上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里,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体系时,必须考虑包含医学影像等的海量级信息,如何在以医院为节点单元分布存储共享协同; 同时还要考虑在此架构下,解决诸如患者身份惟一认证、合理流程利用网络通信资源、信息调阅安全性、信息变更一致性控制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当将来需要进一步在区域平台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若无规范的架构和开放式的对话功能机制,则会遭到应用扩展的技术瓶颈,被技术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是一家以公共事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万达信息脱胎于上海计算机软件研究所,专注于与政府相关的项目,包括上海市劳动社保系统,医保系统、电子政务以及民航机场信息系统集成等众多以公共事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领域,这些都为万达信息积攒下宝贵的行业服务经验,使得其在众多“小作坊式”的医疗卫生IT企业中脱颖而出。

据李光亚介绍,在上海市着力整合区域卫生信息资源的同时,万达信息结合这些区域项目的实际,遵循和参考了国际国内卫生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在技术上走开放路线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平台,形成符合IHE集成规范的卫生行业系列自主研发产品,在国内率先实现对医疗信息资源的纵向-横向整合应用示范。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佛山市被卫生部列为居民健康卡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2工程”框架提出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三级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跨系统、跨机构、跨地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所必须依赖的个人信息基础载体,是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身份识别、基础健康信息存储和实现居民与医疗机构间、医疗机构相互间、医疗机构与社会公共服务等相关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的纽带和关键,是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检验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的“金钥匙”。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于2009年7月开始建设。该平台是以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的各医疗机构及医疗机构内的业务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业务联动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正是有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成功建设,居民健康卡一卡通项目才能真正做到切实落地。

佛山市首先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建设方案,卡面由佛山市卫生局与中国银行联合统一设计,按照银行卡管理规范进行发行。佛山市在2012年3月,完成了国家卫生部标准佛山市居民健康卡试点系统的建设,同年年底开始试点发放具有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佛山市在推行健康卡的过程中采用了试点先行的办法,2012年完成的全市五区首批十二家卫生机构健康卡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大中小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卡发行和应用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全市居民健康卡发卡工作,全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业务建设系统内容包括有:佛山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卫生业务管理系统;卫生业务协同系统;市民健康服务系统。

1. 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

佛山居民健康卡为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身份证为主体,辅助以全市统一的市民健康卡作为补充和过渡,并兼容二代身份证、市民卡、医保卡等。佛山居民健康卡作为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工具,除了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卡通外,还能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其他行业实现共享与交互。电子健康档案需具有区域唯一性(每人唯一编号),存放在市卫生数据中心。最终实现基于居民健康卡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索引体系。

佛山居民健康卡由市卫生局集中管理,各医院调用统一管理的系统功能模块。从制发卡、管理持卡人基本资料、卡维护和交易管理等多个层面对市民健康卡应用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并且对与卡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进行管理。

该套系统建设完成后,实现了全佛山居民健康卡的实名制推广,利用居民健康卡的卡片介质,实现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健康卡管理,还包括卡的挂失,补卡,设置黑名单,停用,操作审计,修改密码等功能,使得居民在佛山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区域卫生的协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

在保证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佛山居民健康卡也考虑到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在所有的居民健康卡均设置有密码,医生调阅及网上查询均需要密码。

2.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本系统根据卫生部区域健康档案建设的要求,分别采集佛山区域内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记录,包括基础信息以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

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是作为一个工作平台和有力工具,其主要建设目标是建立广义的居民健康档案,高效地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资源,对人群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提高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系统内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不仅可以根据健康卡、身份证查询到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医院原有的旧的就诊卡号、医疗内部号、就诊流水号、甚至儿童接种编号查询到个人健康档案。

当居民在不同的卫生机构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系统也可以实现动态建档,即从不同的医疗机构建档,建档人员可以从医院通过诊疗信息建健康档案,也可以通过疾控的计划免疫系统建立健康档案,甚至可以通过血站献血记录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3. 卫生信息标准化管理

本系统对全市医疗卫生数据的采集、交换与共享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的标准、维护和标准实施机制,指导各部门使用和遵循标准,确保标准能够满足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系统提供健康档案数据的数据字典与应用系统直接对接的功能,当国家新的数据字典,应用系统将自动更新。

4. 卫生业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区域内所有的卫生业务的综合查询、统计与业务监管。根据不同的业务管理条线,各业务科室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化,包括信息化科室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管理与监控功能。

通过各业务系统的报表展示,加强对卫生业务部门的激励和监督,增强政策、服务和价格的透明度,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当有突发事件暴发的时候,根据系统提供的血液库存情况,特殊血型人员资料,可以全面了解血液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血液的供给。

同时系统对业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对各市各种卫生资源的管理,合理分配,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卫生业务协同系统

本系统通过采集的卫生业务信息,进行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联动,让信息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平台的业务协同系统包括但不局限于双向转诊子系统、血液流转、基本信息查询等。

通过对血液流转监控,可以跟踪从献血到医院端用血的全过程。对可能发生的血液传染疾病做出及时、快速判断及相关处理。

对于职业医生资格审查信息,平台通过就诊记录和医生的关联,利用卫生监督部门的职业医生许可的相关信息,对佛山区域内的所有医生进行监控,对于患者投诉的非法行医的人员做出及时处理。

6. 市民健康服务平台

市民健康服务通过在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对业务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以卫生网站的形式,动态地公布各种卫生信息。增强卫生政策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机制,为开展市民健康业务服务,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对于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系统也实现网上办公的功能。

佛山市民可以通过平台定制医生调阅其自身健康档案的内容,自己设置哪些内容医生可以看,哪些内容不可以看,最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

居民健康卡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的应用

佛山市是首家将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综合应用的试点城市,其创新地实现了卫生部对于“3521-2”工程的精髓,通过居民健康卡的应用,使得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降低居民的医疗支出,实现了高效率的业务监管。

1. 总体应用架构

居民健康卡卡管系统,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注册服务,索引服务,验证服务,生命周期服务,将卡管系统有机的融合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实现了数据的统一性,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高度节省了建设费用。

居民健康卡通过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使得居民可以通过健康卡,实现各个医疗机构的联动,和信息充分共享。

2. 佛山居民健康卡建设模式

佛山卫生局在居民健康卡的建设和推广中,采用了目前比较主流的银医合作模式来开展工作。

“银医卡”是佛山卫生局与银行合作发行的联名卡,也称“银医合作模式”。这种卡具有全部银行卡功能、可跨行业使用的借记卡。卫生与银行合作,整合双方的系统、渠道和服务资源,银行业务系统和卫生诊疗系统技术连接,双方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协助发卡,联动办理居民健康卡账户激活、挂失、销户等交易,方便客户使用,即在医院现场制卡,当场取卡;协助医院搭建自助服务平台,改进医院就医服务流程;创新各种付费模式,支持客户本地、异地的资金结算;开放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作为医院窗口的延伸,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服务。

这张佛山市卫生局和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联合发行的居民健康卡,同时具备身份识别、健康数据存储、诊疗和金融服务功能。中国银行(银行外联平台、MIS POS系统)与市卫生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居民、医生等可以凭居民健康卡查询持卡人的健康档案信息或处方病历,实现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的全市医院共享,并可以通过专用读卡器读取居民健康卡上信息来方便患者异地就医和报销。同时,通过“银医互联”平台,在联网医院铺设自助终端设备与医院HIS系统连接,实现自助挂号、预约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打印等功能,并在中国银行自助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上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功能。

3.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居民健康卡应用

为了让佛山市民能够很好地使用居民健康卡,在佛山市区域卫生平台上以健康卡做主要识别标识,同时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库也以健康卡为主索引进行数据整合。所以,健康档案调阅及其他使用身份标识功能(如预约挂号、业务协同系统等)全部支持健康卡持卡应用。

对于佛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进行居民健康卡业务系统的改造,主要包括临床系统改造、接口建设、自助终端及各级医院内部系统改造四类。

上图示例举了佛山市民在住院时使用居民健康卡的场景:患者持居民健康卡及时办理了住院手续,通过健康卡银行功能直接预转账或者现金形式,实现了预交住院费用的功能,在医生诊疗和开药阶段,医生通过健康卡得知了患者的以往病史,和用药禁忌等信息,为准确及时诊断和救治提供了信息保障。最终通过健康卡办理了出院手续,恢复了身体健康。

同样,在患者门诊时,居民健康卡同样发挥了其一卡通良好的作用,从门诊预约挂号,就诊,门诊结算,取药,医技检查,到深化治疗,居民健康卡在每一个医疗环节都起到了一个信息媒介的作用,为医生的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健康卡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体系是IC卡应用的安全核心。在省级密钥管理体系建设之前,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参照省级密钥体系进行建设。部级密管系统负责生成部级密钥,省(市)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各类密钥及安全存取模块(SAM)。SAM卡芯片应按照卫生部《居民健康卡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管理办法》要求,在获得准入资格的供应商中选取可满足SAM卡使用需求的芯片商,完成SAM卡生产制作。首发时由卫生部、佛山市卫生局、中行佛山分行成立的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SAM卡生产制作。

佛山市居民健康卡的密钥管理体系除了支持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要求的密钥体系规范外,同时需要支持将来卡中多种应用的扩展。规划将建立市级密钥管理中心和佛山市地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市级密钥管理中心(试点期内代行省级)负责接收部级密钥种子,市级对称密钥管理系统负责管理部级密钥管理中心下发的相关密钥并生成佛山市居民健康卡所需要的应用密钥。对称密钥管理系统以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为地市级密钥管理中心提供地区密钥生成服务。

建设经验

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居民健康卡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得到了广泛赞誉,佛山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已经走在了全国领先的水平。综合该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覆盖范围广: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仅覆盖医院和基层机构,还包括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慢病院、职防所、皮防所等公共卫生机构,这是目前全国其他地方区域平台没有做到的。

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包括区域卫生信息标准的落地工作,是在遵循卫生部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佛山作为卫生部的区域卫生资源规划试点城市,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两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平台上多功能的实现:佛山市区域平台相当多的功能,是全国其它平台没有实现的,尤其在业务协同方面,双向转诊,采供血全程跟踪,与计划免疫系统交互,与卫生监督系统交互等。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广义数字化医院是a指在传统数字化医院基础上,多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通过宽带网络和标准协议相连接,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特征的数字医疗社会服务体系。

当前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三甲”医院的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落后,且难以获得“三甲”医院的支持。建设广义数字化医院旨在充分挖掘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效支援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增强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实力,使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缓解 “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

建设广义数字化服务体系

广义数字化医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结合国外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国现有国情,建立一套技术先进、应用深入、管理科学,且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数字化医院体系。比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计划以实施此项目为契机,努力与国际水准接轨,在现有数字化医院基础之上,探索出一条专门针对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道路。在系统架构、数据结构、功能设置、标准规范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可示范的信息体系。

建成包含“三甲”医院和多家社区医院及农村医疗机构在内的一套合作医疗广义数字化医院系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度共享。开展社区和农村基础医疗保健、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一体化的合作医疗服务。从技术层和管理层,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保证此类事件的及时上报、统计、控制和处理。

实现位于中心的“三甲”医院信息体系向社会拓展。完善中心医院现有信息平台,使其具备向拓展的功能和空间,探索总结完整的数字化医院体系应用规律,为建立合作医疗广义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使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也能融入社会信息化体系,以获得“三甲”医院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开展数据异地交换、远程会诊和教学等项目,改变当前其医疗硬件设施、工作模式落后和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实现医院信息交换的标准化和协议化,制定院内和院间信息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方案。包括医疗记录和医药术语的规范化、医院信息编码标准化和规范化、网络协议和网络医疗信息协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三个方面。

牢牢锁定医院信息化需求

数字化建设能够强力推动医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必然性。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已经能够带来管理学、医学、以及仪器设备制造业的革新;另一方面现代医院如何在规模、人员、质量、管理和效益之间构建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已摆在每一个医院建设决策者面前。

就医院而言,引发医院数字化需求有这样几个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医院社会品牌的提升,医院的工作标准和床位规模均在扩大;而同时,军队精简整编的形势也给医院自身的发展带来严峻考验,规模与人力之间的矛盾呼唤数字化的出现。二是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诊治过程中信息量成倍增长,精确性、实时性、整合性要求不断增强,技术多样化与质量保障之间的难题需用数字化破解。三是患者就医需求在增长,受医过程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增长,对医疗保健信息对称的要求也在增长,服务质量与患者需求之间的差距可用数字化弥补。四是医院业务建设快速发展,管理内涵及外延都在扩大,数字化管理成为科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五是新军事变革使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给卫生勤务工作带来数字化要求,军队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将极大提高完成军事任务的效能,这首先成为军队医院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的意义和使命所在。

数字化医院的新热点

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医疗改革。2009年4月6日,酝酿三年多之久,并经多方论证和全民参与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信息化内容作为二十四个章节之一,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医疗信息化成为“四梁八柱”(新医改方案的核心思想)的“八柱”之一。新医改将为医疗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并给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中国医疗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医改政策,中国数字化医院将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信息化标准逐步得到规范。我国医院数字化建设整体的标准化还比较差,目前国内包括西南医院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是遵循HL7标准的。医院内部病人ID、各种诊疗和药品等代码均是各自定义,病人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中国卫生部正在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制定,确定各个业务领域数据集和元数据,提取公用数据元,形成数据字典。2009年5月19日,卫生部推出了一大批试行的卫生信息标准和数据字典,包括门诊诊疗基本数据集标准、住院诊疗基本数据集标准、个人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50余项。这些数据标准的制定将从根本上规范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今后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打下坚实基础。

区域医疗信息化将快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起步较早,特别是PHR的发展较为迅速。中国卫生部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最近,中国医院协会曹荣桂会长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以新医改为契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全网络(多系统网络联通)、全方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诸方面)、全关联(连接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等)为特征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体系必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