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区域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教学要点探讨

一、把握基本地理事物的分布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把握的基本地理事物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要素包括气候状况、地形、河流、植被和自然带、农业地域类型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城市的分布、铁路、矿产、农业活动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中的第二个点———what(有什么),通过设疑、讨论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三个方面的知识。

1.气候特点应该从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象灾害等方面来学习。如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北部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2.地形特点应该从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延伸方向、地势特点等方面来学习。如学生通过对东南亚地图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南半岛上的山脉、河流大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3.人文环境常从人口、经济、城市、宗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人文环境要素的学习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人文故事、观察教材图片等方式,进而分析判断得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二、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

点击阅读全文

区域地理教学中绘图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构建脑中地图,养成主动从地图中发现和获取信息的习惯,从而锻炼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本文在阐明培养学生绘图能力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初中区域地理中适宜采取绘图教学的图像类型,并提出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地理;绘图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后三者都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1]。由此可见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2016年发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地理是一门以位置和区域知识为基础的学科[2]。地理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地理位置、地方、空间和区域,而地理位置是理解区域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先决条件。可见在学习区域地理中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现阶段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更重视知识的记忆背诵,没有较好地利用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初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记忆图像知识的能力要优于记忆文字知识的能力,利用绘图进行区域地理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对图像的记忆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区域地理相关的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重视绘图教学,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

1初中区域地理绘图类型

初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图像数量庞大,大致可分为地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图表、地理漫画、地理组合图等六种。在区域地理模块,数量最多的是地图与地理景观图。地图有助于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状况;地理景观图有助于理解区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区域人地关系。但在区域地理绘图教学中,最适合采用的图像还是地图。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中适合采用绘图教学的地图,大致可以分类为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气候类型图、地理分布图、综合性区域地图。绘制不同类型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地理要素。

1.1地形图

点击阅读全文

新课改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

一、在课程理念下对地理教学的新程序的见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他们活动和学习的主阵地,所以教师也要在教学的程序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带领下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其实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多思考,学生怎样才能够顺利地进入课堂,集中精力于课堂上,怎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和吸收,并且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地形”时,教师可以以“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图作为铺垫,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和黄土高原的范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都是有一些地理常识知识的,结合图片,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为后面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做好准备。同时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这些地方作出标记,当教师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就会逐渐解开自己的谜团,理解课堂上的内容。学生解开谜团可以是自主性的探究方式,也可以是合作式的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课下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二、教师要勇于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1.宏观把握,掌握框架

教师在教授学生区域地理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区域地理?学生在学习它的时候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每一个高中地理教师都要认真对待的难题。教师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这些,在教学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生才能够掌握知识框架,知道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就中国区域地理而言,教师要让学生宏观掌握重要经线、纬线;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征,主要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界线,主要外流河(长江、黄河和珠江)和内流河(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和河流利用、治理;主要自然资源;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等内容,主要地区的农业特色;四大工业基地和三大工业带;交通运输中的铁路网。让学生首先在脑海中有一个知识框架,知道该学习什么,重点掌握什么,答题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方向。

2.环境三大方面回答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中学地理教育改革

摘要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说是一个契机。地理课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中应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更深一层的协调人地关系,关注人类社会发展。注重地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重视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教育是实现持续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点击阅读全文

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2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