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区域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区域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第1篇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把握的基本地理事物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要素包括气候状况、地形、河流、植被和自然带、农业地域类型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城市的分布、铁路、矿产、农业活动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中的第二个点———what(有什么),通过设疑、讨论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三个方面的知识。

1.气候特点应该从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象灾害等方面来学习。如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北部以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2.地形特点应该从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延伸方向、地势特点等方面来学习。如学生通过对东南亚地图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南半岛上的山脉、河流大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3.人文环境常从人口、经济、城市、宗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分析。人文环境要素的学习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人文故事、观察教材图片等方式,进而分析判断得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二、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

地理事物的成因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第三个点———Why(为什么),即解释地理事物的成因。要告诉学生从影响该地理事物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了解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因果关系,判断区域地理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然后,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学习“东南亚”一课时,首先,了解其纬度位置在10°S~25°N之间,地处热带,进而判断其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其次,通过中南半岛上“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分析其河流流向,再从河流流向分析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最后,进一步分析得出:东南亚特殊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使东南亚成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和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

三、展望发展前景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地理;绘图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后三者都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1]。由此可见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2016年发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地理是一门以位置和区域知识为基础的学科[2]。地理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地理位置、地方、空间和区域,而地理位置是理解区域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先决条件。可见在学习区域地理中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现阶段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更重视知识的记忆背诵,没有较好地利用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初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记忆图像知识的能力要优于记忆文字知识的能力,利用绘图进行区域地理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对图像的记忆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区域地理相关的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重视绘图教学,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

1初中区域地理绘图类型

初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图像数量庞大,大致可分为地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图表、地理漫画、地理组合图等六种。在区域地理模块,数量最多的是地图与地理景观图。地图有助于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状况;地理景观图有助于理解区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区域人地关系。但在区域地理绘图教学中,最适合采用的图像还是地图。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中适合采用绘图教学的地图,大致可以分类为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气候类型图、地理分布图、综合性区域地图。绘制不同类型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地理要素。

1.1地形图

在选择绘制的地图类型时要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学情。如在学习亚洲的自然状况时,可以绘制亚洲地形图,包括亚洲的主要地形和河流。通过绘制地形图,可以了解该区域的地形、地势、河流以及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等。

1.2行政区划图

初中地理中行政区划图主要包括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行政区划和亚洲六大分区)、世界主要地区的行政区划图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图。通过绘制行政区划图可以了解区域中的行政区、领域范围和行政中心。

1.3气候类型图

气候是影响区域自然及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在学习区域自然状况时绘制气候类型图是十分必要的。如通过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图,可以明确某种气候类型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而分析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1.4地理分布图

地理分布图有铁路分布图、资源分布图、城市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等。地理分布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如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可以清晰展示美国农业带的空间分布。

1.5综合性区域地图

综合性区域地图是以上几种地图的综合,可以有效地将地理要素组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性区域地图尤其适合在复习时使用,可以达到综合地理要素、构建知识体系的效果。如在复习中国自然概况时,可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图和中国地形图的组合地图,既可以综合复习中国的主要山脉、地形区、河流和气候类型,又可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初中区域地理绘图教学策略

2.1提高教师绘图教学意识,增强绘图教学技能

教师备课时应将绘图环节纳入课堂中,并在课堂中以板书的形式边绘图边讲授,让学生学会看图识图,学会老师绘图时的步骤与方式,并习惯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应用地图。这样在教师布置课后绘图作业时,学生才能地根据课堂中的印象进行操作。只有教师在整个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绘图融入其中,整体连贯地将绘图渗透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绘图教学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地理板图的绘制尤其凸显地理课堂的特色。优秀的板图绘制技巧,会给教师教学的过程带来极大的便利。如教师徒手画地图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产生学习、模仿甚至超越的想法,在完成绘图作业时也会更加认真且有动力[3]。但在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师中,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数量较多,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绘图技能训练,即使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并非人人都能够熟练绘制板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绘图能力,能够做到心中熟记常用的区域地图,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熟练绘制。由于课堂中的时间有限,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为绘图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如在地理板图中加入生活化案例,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域的轮廓,可将其与所在地区特色联系起来,并展示相应图片。例如,陕西省像一个抱拳的兵马俑;海南省像一颗菠萝等。利用多媒体开设相关的课堂活动,也可激发学生的绘图兴趣,在课堂中达到帮助学生提升绘图能力的效果。

2.2规范学生绘图过程步骤,养成良好绘图习惯

学生在进行绘图任务前,教师必须明确绘图的步骤。第一,明确所绘地图的图名。区域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地图类型有地形图、气候类型图、行政区划图、地理分布图四大类,以及两种或以上的组合图。明确所绘图名是绘图的第一步,也是读图的第一步,可以识别图像类型、明确读图目的。第二,判断是否有地理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指向标。在一般绘图的过程中,比例尺与指向标可以省略,而图例所用频率较高。如绘制气候类型图时要强调不同颜色或者符号代表不同的气候类型,并以图例的形式表示出来。第三,讲授不同定位方式。在明确图名、图例后就可以开始区域轮廓的绘制,这也是对区域地理位置的定位。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经纬网定位,这是最常用、最标准的方式之一,即先绘制所在区域经纬网,在经纬网的基础上,对应区域轮廓的绝对位置,绘制区域轮廓。其二是几何图形组合法。初中地理中所学的几大区域大都可以用规整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如非洲是梯形加三角形,可先绘制出几何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勾勒非洲的轮廓。此方式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但学生较难掌握几何图形之间的相对关系,容易比例失调。其三是区域轮廓描绘法,此方法适合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先用较薄的纸张映在地图上,慢慢描出区域的轮廓。第四,填充内部要素。在区域轮廓内绘制要素时需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要素的完整性。教师可根据绘图步骤制定评分细节,学生也可根据评分细目表完善全部绘图要素。规范学生的绘图方式步骤,养成学生良好的绘图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方位感与良好的读图识图习惯,同时也便于教师对绘图作业的评价批改。第五,树立板图意识。绘制中国地图时需格外强调中国版图的完整性,中国的领土“一点”也不能少,香港、澳门、台湾不能缺失是最基本的要求。“南海十段线”如果不能在横板地图中完整展示,可以画成竖版的中国地图,但一定要在绘制中国地图中强调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

2.3组合叠加绘制地图,综合分析要素联系

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可以将课本中的地图进行组合叠加绘制。如复习“美国”这一节课程时,可叠加美国本土地形图与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在地形、海陆位置、气候的基础上叠加农业带的分布,让学生理解美国农业带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借助要素叠加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要素间的相关关系,学会多角度多要素地分析问题,锻炼综合思维[4]。还可选取优秀绘图作业或者错误较为典型的案例,放在多媒体中展示,鼓励学生用自己绘制的地图,向同学们解说分析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再次锻炼思维逻辑,也可达到加强理解记忆、复习相关知识的效果。

2.4注重绘图后的评价,分享经验取长补短

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结合布置任务前设置的评分细目表,给予学生认真细致的评价,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绘制地图时,要注意规范学生的绘图方式。可采取一对一课后谈话的方式,也可采取归纳典型错误案例集中讲解的方式,但务必要对学生的绘图过程进行规范,不断纠正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的错误,避免无效的绘图。教师进行绘图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生绘图的经验会给教师带来启发和惊喜。教师应提供机会与场合,让绘图优秀的学生分享经验、展示成果。例如举办区域地图绘制大赛,展示学生绘图作业中的优秀作品,并让其分享在绘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甚至可以在比赛中加入情境的设置,如“设计你理想中的环球旅行路线图”主题,在绘图之外融入区域地理的知识点,作为区域地理模块的阶段性总结。

2.5链接中考命题框架,做到练习考试结合

初中阶段的绘图教学目的是辅助知识点记忆与锻炼识图能力,绘图的效果可在日常的练习与考试中体现。教师在日常练习与测试中可仿照中考的命题模式,设置相同类型题目以测试绘图记忆的效果。如选取各大洲轮廓图,让学生判断对应各大洲轮廓对应的各大洲特色;将某大洲地形图抠出部分空白,让学生判断该处的地形等。如此可在考查学生绘图记忆效果的同时考查知识点,做到绘图效果与实际考查相结合。

3结语

在初中地理区域教学中,采取绘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引导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区域知识,综合分析区域要素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张建珍,段玉山,龚倩.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学,2017(19):4-6.

[3]范立颖.初中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绘制区域示意图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第3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他们活动和学习的主阵地,所以教师也要在教学的程序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带领下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其实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多思考,学生怎样才能够顺利地进入课堂,集中精力于课堂上,怎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和吸收,并且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地形”时,教师可以以“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图作为铺垫,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和黄土高原的范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都是有一些地理常识知识的,结合图片,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为后面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做好准备。同时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这些地方作出标记,当教师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就会逐渐解开自己的谜团,理解课堂上的内容。学生解开谜团可以是自主性的探究方式,也可以是合作式的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课下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二、教师要勇于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1.宏观把握,掌握框架

教师在教授学生区域地理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区域地理?学生在学习它的时候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每一个高中地理教师都要认真对待的难题。教师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这些,在教学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生才能够掌握知识框架,知道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就中国区域地理而言,教师要让学生宏观掌握重要经线、纬线;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征,主要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界线,主要外流河(长江、黄河和珠江)和内流河(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和河流利用、治理;主要自然资源;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等内容,主要地区的农业特色;四大工业基地和三大工业带;交通运输中的铁路网。让学生首先在脑海中有一个知识框架,知道该学习什么,重点掌握什么,答题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方向。

2.环境三大方面回答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1]。而区域资源为真情境、大任务、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景。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学习主题,将区域资源转化为服务于学习主题的课程资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使地理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和现实世界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流程

区域资源融入国家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围绕某一条内容标准或某个核心概念,整合相关区域资源进行融合开发;二是以某一处区域资源为情境,整合相关内容标准或核心概念进行融合开发。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路径包含以下五个关键环节:基于课程标准,对接区域资源,生成学习主题;研制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解读课程标准,提取核心概念并构建核心概念知识地图;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任务群;进行学习效果多元评价。具体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下面以融入区域资源“石淙会饮”生成的主题式教学课例“石淙梦华”为例,说明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过程。

二、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示例

(一)区域资源对接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主题和融合方式

嵩山八景之一的“石淙会饮”位于颍河支流石淙河上,此处集岩溶地貌自然景观与武则天大宴群臣留下的摩崖石刻人文景观于一体,曾经“潭碧、洞幽、峰奇、石怪、林茂、谷深”,有“天中胜景”和“小桂林”之称,是百姓祭祀、祈子、踏青之地,也是文人学士避暑、修禊的好去处。但如今此处荒草丛生、污水横流、污染严重,往日的盛景早已不复存在。“石淙会饮”景区的变迁关联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诸多要素,对接课程标准如下内容要求[2]:(1)必修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选择性必修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3)选择性必修2.8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4)选修5.2举例说明某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5)选修5.7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由此,围绕“地质”“地貌”“流域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学科核心概念,依托“石淙会饮”景区的真实情境,可生成学习主题“石淙梦华”,将“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该区域环境变迁与文化衰败的原因以及区域综合整治和开发措施”确定为主要学习内容(图2)。“石淙会饮”景区地理资源典型、学习内容丰富,与课程标准有较多的潜在融合点,因此确定其与课程标准的融合方式为前述方式的第二种,将其作为完整的案例情境,整合多条内容标准、多个核心概念来进行主题式教学设计。

(二)围绕学习主题,研制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

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还需对照课程标准将学习要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围绕“石淙梦华”学习主题,教师可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法,进一步调查优选“石淙会饮”区域资源,研制“石淙梦华”区域资源-课程标准双向对照表(表1),使教学紧扣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剖析核心概念,构建核心概念知识地图

剖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核心概念知识地图,是搭建“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科认知结构—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构建核心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在系统、有序、逻辑、规范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将与之相关的碎片化知识统整为具有统一逻辑性的学科知识体系,认识核心概念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厘清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地理思维。以“石淙会饮”的区域资源之一“岩溶地貌”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从地貌特征、分布、形成的物质和动力基础等方面进行剖析,可构建如下知识地图(图3)。

(四)融合区域资源与国家课程,设计学习情境和探究任务群

围绕学习主题和地理核心概念,创设趣味性、科学性的学习活动,设计情境故事线,并进行相应探究任务群的设计,是实施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核心。任务群设计要突出思维过程的渐进性和层次性,按照从真实情境中“提取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体现从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的独特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石淙会饮”景区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古时游人如织,如今却破败不堪。往昔的繁盛与现实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极易触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成为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绝佳场景。梳理“石淙会饮”景区的地质历史和文化变迁历程,教师可以以拟人手法和石淙河自传的形式设计学习情境。情境故事线分四幕展开,围绕四幕故事情节,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探究石淙河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分析其环境变迁和文化衰败的原因,思考区域的整治和开发措施。通过融入区域资源,进行多个核心概念的建构,再现这里从大唐盛世“群臣会饮”的场所到今日的“污水横流、满目疮痍”的过程,使学生在历史的重现中发现问题,并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教学设计模型如图4所示。通过四幕场景创设情境故事,其实施建议、各课时学习主题、情境故事线和任务群设计如下:区域位置:河南登封嵩山东南“石淙会饮”景区。实施季节:夏秋季节最佳。建议时长:行前准备1课时,行中学习1天,行后总结评价2课时。必备工具:铅笔、写字板、稀盐酸(百分含量3.5%左右)、放大镜、地质罗盘。安全事项:活动场所为户外山地、河谷,需注意山坡落石,注意涉水危险,注意脚下安全。资料准备:①查阅资料,了解“石淙会饮”景区的历史;②查阅岩溶地貌相关资料,了解岩溶地貌的典型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1.学习主题一——“石淙会饮”景区的诞生和成长(1)情境故事线:古今尘世知多少,沧海桑田几变迁在海底沉睡了几亿年,随着地壳抬升,我从海底出露,沐浴着阳光、欣赏人间的繁华。又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构造运动、流水作用将我雕琢得风光旖旎、魅力无限。(2)学习任务群①描述你观察到的“石淙会饮”景区地貌、河流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②采集岩石标本,判断岩石类型;③找出溶洞、石芽、壶穴等典型地貌,并分析形成过程;④观察石淙河河谷南北两侧地貌和地质差异,绘制石淙河地质剖面示意图;⑤比较“石淙会饮”岩溶地貌与我国南方典型的岩溶地貌的区别。2.学习主题二——“石淙会饮”景区的荣耀与辉煌(1)情境故事线:四面云山拱神庙,八方风雨会石淙山清水秀、鱼翔浅底、水击石响、淙淙有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游玩踏青、虔诚祈祷,甚至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女皇武则天也对我青睐有加,在此大宴群臣、吟诗作对,并留下了摩崖石刻。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瞻仰女皇的遗迹,欣赏我的风姿。(2)学习任务群①推测“石淙会饮”景区当时的自然环境特点;②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讲述当年武则天在此大宴群臣的盛况;③分析“石淙会饮”景区当年游人如织的原因;④分析“石淙会饮”景区的盛景对当地的影响。3.学习主题三——“石淙会饮”景区的没落与衰败(1)情境故事线: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时光飞逝,人间日新月异。不知何时,隆隆的机器声在我耳边响起,刺鼻的气味将我吞噬,从此我便开始了与烟尘、污水为伴的日子。青山没了,绿水没了,鱼虾也绝迹了。偶尔路过的人们也只能从女皇和文人骚客留下的遗迹中忆起我曾经的荣光。(2)学习任务群①实地考察周围土地利用类型;②总结当地区域发展特点;③调查流域开发现状,分析石淙河水量减少的原因;④调查周围的厂矿开发情况以及废弃物排放情况,说出当地环境污染的种类,分析其产生原因;⑤分析“石淙会饮”景区如今风光不再的原因。4.学习主题四——“石淙会饮”景区的新生与希望(1)情境故事线: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践行,我的生存环境也在悄然改变。我看到了希望,期盼着乌烟少、天空蓝,期盼着工厂少、植被茂,期盼着清澈河水,期盼着鸟翔鱼跃,期盼着如织游人!(2)学习任务群①提出当地环境治理的措施;②提出石淙河综合整治的方向;③探讨当地区域发展的方向;④评价“石淙会饮”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⑤设计“石淙会饮”景区的旅游开发方向及具体措施。

(五)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关注点在于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点滴观察、思考和表达;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整体认知状态,关注点在于学生观察分散的自然现象后进行整合表达的能力。过程性评价以学习活动的具体任务达成过程为依据,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两个方面,意志品质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思维、价值观、态度和意志表现;行动能力也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观察调查、使用工具、创新程度和团队合作(表2)。终结性评价延续情境故事线的线索,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学习环节后,对“石淙会饮”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因此将终结性评价方案确定为学生利用户外考察所获取的信息撰写导游词或者提出开发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任务1】在完成以上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撰写“石淙会饮”景点的导游词。要求:①讲述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②分析“石淙会饮”环境演变的过程;③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④字数1000字以内。

【任务2】设计“石淙会饮”景区综合开发方案。提示:从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土地利用、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角度入手。将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主题式教学探索,能够丰富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通过对家乡的自然背景、人文历史、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等进行深入探究,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真实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本土文化自信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实现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实现从育知、育识、育方法向全面育人的提升。

参考文献:

区域地理教学范文第5篇

一、了解学生特点,启发学生特性

任何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性,仔细发现,他们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授任何一门课程当中,了解和发现学生的特点才能更有助于找准学生的关注点提升其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导。

1.结合背景环境,善于观察发现不同。

到了高中,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格发展方向都已经大致形成,这其中和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环境的不同从而影响并造就了当前学生们的认知习惯和性格特点的不同。真正了解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方说讲地域文化和人口,有的学生可能对于当前社会的人口增长速率过快有着自己的见解,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对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会更感兴趣,所以就必须要“分而识之”。对有兴趣部分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和分步发展,将学生们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当然,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学生区别开,对一部分学生只讲授一部分他们喜欢、感兴趣的内容,而是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说让学生们回答一些他们感兴趣且了解充分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其在课堂上也能找到更多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感,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将更加有利于兴趣的提升。还有就是利用少部分课余时间向学生们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提升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能否让学生在课余也愿意向老师们去了解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这就非常考验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人格魅力了。也只有在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上几点。

2.综合学生的表现,进行特性的启发。

除了从学生的所处环境当中分析,其课堂和生活中的综合表现一样是衡量学生特点喜好的极其重要条件之一。因为高中生同样会有自己的一套思维、行为模式,并且处在这个年纪的学生大多比较叛逆,因此,他们在更多的时候可能会更愿意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兴趣隐藏起来,即便通过他的环境分析也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这时,细致地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能更好地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性格特点,对他们的天性进行开导和启发。拥有良好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能从很小的细节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并且,老师们所真正应该做到的,是将学生们放在一个和自己同等的地位去接触去交谈。并非是老师教授学生就意味着老师将高出学生一等,而应该是老师将自己放在与之同等的地位,将自己当成是学生的朋友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试想,关心朋友而去努力尝试接触了解他们好让他们能在学业上取得更高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铺路,这样是不是就更有动力了呢?而相反一些教师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从不苟言笑,一贯以一种严肃的面容示人,将严格甚至严苛的教学理念强加在学生身上,这样不但难以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并且即使你是出于好心和责任心的教育,但也极有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达到反效果。

二、良好的兴趣发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讲述的是对于学生,了解其特点,启发其天性的一些建议,但究其原因,都是为了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唯有让学生真正地对学科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更有助于其学业的真正发展,并为今后的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1.愉悦的情绪有利于兴趣化的提升。

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是有利于人类对当前事物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深入发展和了解的。因此,在课堂和生活中,在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刺激愉悦情绪的产生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的提升。只是抽象的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空瘪无味地念一遍,然后画重点,背关键,这样下来,要是能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才是出怪事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当中,即便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又有几人能对书本上的知识做到真正记住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呢?更不要说融会贯通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了。不是学生不用,而是当初学习的时候就根本没记住,为考试而学,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太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利的。就比方说讲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时候,完全就可以穿插一些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和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放松愉悦的情绪自然就很容易产生了,从而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一点就是不论学生的表现有多么差,答案给得多么离奇,老师们都应该首先在鼓励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相关疏导。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老师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良好的鼓励将更有助于学生们建立信心实现自我肯定,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地理学习计划。可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和责罚,最终只能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负能量只会阻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2.让兴趣演化成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在兴趣的培养完成之后,就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了。兴趣的养成让学生们对地理这一门学科真正地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的良好引导以及趣味的教学,就更加能带动学生的主动性。但老师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注意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将兴趣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从今以后不是依靠兴趣而是习惯来进行学习,将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因为兴趣是养成的,所以也同样可以慢慢被磨平,将兴趣发展成为习惯,将不断学习养成为自身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是对学习地理提高地理成绩有好处,这更是教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参加工作中产生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断地提升兴趣放在一些更有意义的事物上,提升自主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将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能力走向更高的高度,这也是教书育人所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

三、兴趣化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间的互动能力

毋庸置疑,兴趣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从而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以配合教师们的教学计划得以良好的实施。

1.环境和历史促使教师和学生关系起点并不高。

因为从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来看,“师道尊严”这四个字一直都给予人们以深刻印象,自古以来,严师出高徒,包括在学生们刚进学校时还能依稀记得家长们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记得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而高中的学生们大多又都处在叛逆期,多年以来的压抑最终导致高中学生在心理上是对于教师最为排斥的学生群体。学生对于教师似乎从一开始就在未经接触下已经默认产生了抵触情绪。也就是说即便老师什么都不去做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得都比普通水平要好很多,但一部分尤其叛逆的学生依旧还是我行我素地和老师唱反调,自己不学不说,更加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当前很多老师对于这种学生的处理方式就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顾,甚至将这类学生的座位直接调到最后,让其“自生自灭”。

2.提升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能更好地让学生配合完成老师的教学目的,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程度。并且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充分的表现力让其得到了足够的自我肯定以及学生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也愿意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更专心努力地学习地理知识,最终在即使没有老师和同学关注和赞扬的环境之下也依旧已经培养出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一两个、一小群有着浓厚兴趣并愿意自主学习的学生带动之下,再配合上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老师的兴趣化教学课堂,完全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对于地理课程的主动学习。因为在大环境之中人类总会有一个从众的心理,主流大众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即便有极个别的并不是很爱好地理的学生,在大环境的带动之下也会加入到学习的浪潮中。在大环境中,学生之间同样还会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们相互比较的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深浅,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会被大众在不自觉之中就排除到群体之外,从而使得他们也不得不好好学习地理才得以更好地融入群体。兴趣的更好提升不但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更多的程度上能很好地改善和带动整个学习环境的提升,让学生们在一起相互促进学习和成长才真正达到教育的最初目的。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