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专业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精选

区域经济专业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经济及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作为区域内的高校,需适用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就应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内容就应更贴近社会。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其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设置;互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经济要发展,就要注重经济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而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正是高等教育要培养教育的对象。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职能、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就要更加贴近社会,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只有这样,其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1552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93%,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能否科学定位、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否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办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一)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已主要不在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及数量上的竞争,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因为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能够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对接,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

综观世界,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制胜法宝,如美国的北三角科技园、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日本的筑波科技园等,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自觉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如围绕斯坦福大学为主要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则因大学和产业部门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得教学、科研、生产协调发展。因此,作为一所区域内的高校,更需要运用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其在区域存在的价值。

二、高校专业设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专业设置工作,使之更加规范和程序化,有效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应该说,专业设置工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专业设置求大而全,特色不鲜明。当前,高校有一种倾向,就是都要办成综合性的院校,都希望学科齐全,但却使高校失去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2006年,湖北省110个高职办学实体共开设专业317个,60%以上都集中在50个专业。如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达94所,市场营销专业66所,商务英语专业58所,文秘专业58所。由此可见,专业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专业设置工作中,要强调集中优势办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专业的思想。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调整过于频繁

许多高职院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专业人才供需状况的调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而是仅仅从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随意性很大,专业设置很容易失去严格而理性的控制。有些学校明明以理工科为特色,看见艺考越来越热,就非要发展艺术类专业。这种做法,不但新增的专业没有前途,而且自身传统优势也会消失殆尽。因此,盲目性设置的专业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于是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又不得不频繁地调整或更换专业。这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

地方经济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互为前提,从而使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凸显出来。国内外的经验表明,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是否立足本地作出正确的分析,并开拓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为此,高校与地方经济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新平台。

(一)面向地方、依据市场,贴近行业设专业

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支撑点,高校应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链接。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应考虑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当然,专业设置还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律和人才需求量和需求周期的不同,不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设立有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形成学校与企业间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如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并夺得了“中国鞋都”金名片。温州鞋革工业协会所属制鞋、制革、鞋机等企业4000多家,年产值达420多亿元,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批相应专业的一线技术人才,为此,温州职院开设了服装鞋类的营销、鞋革设计等专业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需求。

(二)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使学校与企业互为科研基地

地方企业的科技攻关内容是高校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企业在高校建立科研机构,既有利于加快使用技术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校出人力和设备,由企业提供经费,在高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互为科研基地,一方面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为高校增添了教学、科研新课题。如广州地区的各类高等院校共39所,占全省的63%。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为代表的在穗高等院校,不但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还通过承担市级科研项目,解决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等院校所建部级、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广州企业技术攻关提供场所,成为技术研究平台。

(三)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间应加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专业优势互补

开放性是当代国际经济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区域高职教育必然是具有开放性功能的教育。为此,必须改变区域高职教育封闭办学的现状。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区域内高职院校的联系,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如美国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核心带动的波士顿——剑桥科学工业综合体;以哥伦比亚、纽约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核心带动的纽约——新泽西科学工业综合体;以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为核心带动的旧金山——泊洛阿托工业综合体,闻名于世的“硅谷”就是这一科学工业综合体的产物。事实证明,大学城通过带动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2篇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精神、贯彻国家有关政策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三次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都秉承了1985年的工作方针。2014年国务院决定遵循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各地区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也纷纷进行政策的分解和落实。在2014年11月2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的发言。会议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同样要贯彻落实国家精神,积极与区域内的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二)促进区域经济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的物流企业都是原来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合并或者改制而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对物流行业的认知和发展方向意识较差,很多从业人员还停留在物流行业就是卡车加仓库的简单模式。中国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着粗放经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行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就是整体的物流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大约在8%左右,而中国达到了15%以上,从简单的数据看出,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除了现金设施设备的运用、科技信息技术的引入、资本的扩充外,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经营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重视人才建设。物流行业除了一线的工人和高端管理人才外,最急需的就是中间的管理层,这部分人才刚好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相符合。这部分人才的特征就是既懂一线操作又懂经营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承担了培养地区物流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学校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物流行业的技能,如仓库的入库进库、物流配送工作、国际物流操作、商品维护、车辆调度和司机管理等等,除了这些技能外,还拥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财务管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物流企业的未来战略管理等等。

(三)实现岗位与毕业生的有效对接

为了和区域经济对接,需要分析区域内物流人才需求的种类和规格,然后培养这些人才,为区域物流岗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如有的地区属于特大中心城市,商贸行业发达,快递行业发展人才缺口较大,通过与区域经济对接,可以把物流管理专业细分,重点培养快递人才;有的沿海地区,外向经济发达,为了和区域岗位对接,可以培养国际物流操作人才,在课程中重点突出港口物流、航运物流课程。物流管理专业提供人才保证,区域经济提供专业对口的岗位,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

二、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经过严密的调研、讨论、实施、反馈、优化,通过不断的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出现了两大严重问题,除了抄袭本科学校的培养模式外,还有很多高职直接借鉴外地兄弟院校的方案。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有着本质的区别,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侧重管理、规划以及未来学术能力的挖掘,而高职培养的是从事物流行业一线工作的人才。而借鉴其他地区兄弟院校的方案虽然培养目标可能一致,但是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必须要以学校自身条件和现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出发,通过走访区域内的企业、访谈企业从业人员等调研活动,在职业专家的引导下,制定出因地制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分析区域内的物流人才数量需求状况和未来趋势,为专业招生规模提供参考。其次要分析区域内的物流岗位,以及物流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技能,把课程和岗位对应,最终形成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以及拓展能力课程。最后还要分析区域物流企业的劳动力供应状况,为学生实习寻找机会,尤其是在物流高峰期,通过输送人才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形成理论、实训和顶岗实践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师资的对接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虽然学历和职称都较高,但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能力的缺乏,虽然高职院校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了很多努力和措施,但是成效一般。为了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区域经济内的物流企业调研,引入企业人员到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企业人员对学校师资的补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领导,他们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专题讲座展开,通过领导的现身说法,谈论物流行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一线熟练操作人员,他们在学校主要可以从事实验指导工作,如每学期空出一周时间来进行课程实训,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教会学生实际工作中的主要技能,如仓储工作技能、物流企业工作平台操作技能、快递行业从业技能等等。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经历,而且还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如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职院校可以把部分课程直接外包给他们,让他们从事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如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等。

(三)教学过程的对接

教学过程的对接强调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说来可以有三个模式:企业见习参观、企业顶岗实训和举办企业订单班。企业见习参观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为了让学生对物流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某些物流操作有一个大致的思想轮廓,在课程开设前可以进行相关的企业参观或者是认知实习。如讲授国际物流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的国际物流企业参观,通过对企业的参观,让学生对整个国际物流操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知晓国际物流的重要环节和节点。企业顶岗实训就是安排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企业真实工作,安排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就是国家提倡的工学结合交替学习。为了让区域内的物流企业个性化地培养学生,订单班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订单班强调公共专业课程和企业课程的平衡,在学习完物流管理重要的专业课程后,加入企业课程,把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的在职培训放到课程中去,做到物流管理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够上岗,节约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成本,也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改变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四)证书的对接

国家目前在很多行业制定了从业标准并且展开了相关的考试,考试合格即可以颁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整个物流行业而言,目前也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了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相关的行业资格,学校教学要把证书的获得作为课程成绩,甚至是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很多物流企业比较推崇的行业证书有:物流师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运从业资格证书、危险货物操纵员证书、快递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等。

三、结束语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3篇

大连是继北京、上海、深圳等被跨国公司看好的发达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枢纽,大连的区域经济对我国乃至亚洲有着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对全国和地方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众所周知,大连的港口口岸及航运中心地位是大连经济特性的主要表现,伴随这一经济特色,是装备制造业的兴盛繁荣。在装备制造行业里,通信、电子设备分量不可小觑,仅在大连开发区,电子设备加工类如佳能、东芝、日本电产、欧姆龙、美国莫莱克斯、inter公司,大连德豪光电、中美合资路美芯片等大型合资企业就举不胜举。这样的经济环境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这是地域经济给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提供的先天条件。

二、电子系状况

然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我校电子专业招生却连年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就是电子专业还在应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过去的教学目标,仅仅靠培养电子装接工从事简单的生产线作业,必将被新的技术迅速淘汰、被新的人员替代,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迅猛,市场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惊人,拿我们的电视机举例,从显像管时代进入液晶时代不过10年,而液晶屏幕的生产线已经更新到8代半,京东方已经在筹资上第十代产品、生产4K电视机了,所以我们的电子专业不能不紧跟形势,再原地踏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有过很重要指示,《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所以电子系的改革是顺应形势。

三、电子行业的发展———光电子产业崛起

拯救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一项最重要的课题。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行动,抢占技术与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制定出各项引导措施和扶持政策。2009年10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第559号国务院令,从此,“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成为我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落实与实施,带动了光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上,美国现在进行的光伏计划就是用高亮度LED代替现有路灯照明,这将节省全美40%以上的电力能源。同样日本进行的国家阳光计划也是要将路灯全部替换成高亮度LED。在能源存储和动力电池领域,天津力神、深圳比克等锂电池的专业开发生产企业等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开发出的锂电池已经进入动力汽车市场。随着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逐渐枯竭,新的替代能源技术与应用的开发已经成为各国关注重点。前几年日本地震造成的“核电危机”,使得人们对核电的利用更加谨慎,从而给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太阳能作为洁净和无枯竭的新能源被期待广泛应用在汽车、电站、移动建筑设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毋庸置疑,光电子技术发展前景无限广阔,产业的发展势必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打开就业市场,国内现有的该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迅猛扩大和提升。光电子产业是光技术与电技术的结合,是光与电的有机转化互动。是新兴的技术与产业,是以微电子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光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的支柱产业。

四、大连市光电子技术产业现状

大连是首批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四家之一。大连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花园口开发区拟建设成太阳能产业基地,日本四国电力等九家相关企业即将投资落户,这将在带动大连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带动大连光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大连光电科技领域繁荣兴盛,也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学校设立光电子专业提供了无限生机。光电子产业生产投资巨大,用工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技术工人市场前景也随之向好。我们应当充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电子信息专业办成能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中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基地。

五、举措

随着集成电路、液晶、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及太阳能电池等信息产业投产规模的扩大,从事基本劳动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这给职业教育打开就业市场带来的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就从从就业市场现状着手。在这个行业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技术工人几乎很难找到,农民工缺乏相应的技术不能满足像因特公司、京东方、上广电、大连路明集团、大连德豪光电这样科技产业的用工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型的工人来充实一线生产。因此,今后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建立一只以培养受市场欢迎的合格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专业队伍,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目标定位在探索高科技领域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易于职校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学规模。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掌握用工单位的基本经营情况,认识熟悉用工单位的开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和人力资源部门达成用工的共识和人才培养计划,确立学科的发展方向,制定专业课程,建立和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编写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材。

六、结束语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教学;区域经济;研究与发展

一、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未来一段时期,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定位是: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珠三角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率先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珠三角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两走廊、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珠江口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珠江口西岸的优势传统产业走廊,以及各具特色的装备、汽车、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基地,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四市制造业产值占珠三角的80%.服务业总体呈现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多点集聚发展态势,两个核心城市服务业产值占珠三角的60%.现代农业总体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广州、肇庆、佛山、江门、惠州等地农业产值占珠三角的85%以上。三次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分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之间竞合关系逐步确立,初步形成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强化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合理布局。广佛肇经济圈以广州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深莞惠经济圈以深圳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珠中江经济圈以珠海为中心,重点布局发展以重大成套装备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依托优势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大经济圈适度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中心城市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中的核心作用。广州依托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服务中心;深圳依托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创新中心;珠海依托经济特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市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重大装备制造业中心;佛山、东莞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制造中心;惠州依托大石化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山、江门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部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肇庆依托区位优势和国土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和重大装备制造配套基地。

二、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的人才的现状

随着珠三角的发展与经济转型企业需要产品创新性设计人才,科技型人才,技能型等人才。珠三角企业要从产业链的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向中高端技术资本密集型、从加工生产向研发设计转型,离不开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推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进入不仅仅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还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外观造型的变化,更新换代,最后,还能够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在珠三角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加快优化升级新阶段,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产品创新型人才,对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提升、效益增加至关重要,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决定性及保障性作用。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未来一段时期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定位,在产品设计方面重点发展智能型家居产品设计、家用制冷电器具设计、家用空气调节器设计、家用通风电器具设计、家用厨房电器具设计、家用清洁卫生电器具设计、新型平板显示器设计、能源器具设计、照明器具设计等。其中,家用制冷电器具设计、家用空气调节器设计、家用通风电器具设计、家用厨房电器具设计应朝家居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解决家电产品与家居装饰有效结合以及家电产品节能环保的问题;家用清洁卫生电器具应朝人性化方向发展,满足消费者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消费诉求;平板显示器重点在外观造型设计、材质选择、色彩方案搭配以及产品结构设计方面融入创意元素,实现产品的功能提升和价值增殖。另外,一些传统产业如皮具产品、珠宝首饰产品、家具产品等都需要提升档次。正因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定位及未来的发展,企业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的设计开发人才,如产品调研、产品设计策划、产品结构设计、产品方案设计、产品包装、产品展示等设计创意类人才。目前在珠三角区域,具有国际视野,引领国际设计潮流的设计大师极度缺乏,真正掌握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内部结构设计的设计师也比较缺乏,很多企业热衷于抄袭国外企业的产品,设计师也将就企业老板走模仿的路,所以很多企业无法走出独立设计与开发的道路,更无法走向世界。随着国家高层的重视,以及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推进,我们的企业必须要面向国际,向世界输出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企业需要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创新观念,还要具备良好设计技能的产品设计创意类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好的造型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手绘产品设计草图,产品设计效果图,熟练的电脑二维、三维效果图表现能力,还要懂得产品的材料,产品的结构等。另外还要懂得消费者心理,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及技巧。这些就是企业对产品设计开发创业人才的需求。

三、目前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校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与企业衔接的校企合作等工作还不是很好,造成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以及企业的需要。学校培养的学生到毕业的时候去找工作,企业不是说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就是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企业需要的人才找不到。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这样的错位模式,其原因在哪?据资料显示目前广东110所大专院校已有40余所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或者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但是大部分是近些年开设的,无论从师职还是设备上都不是很完善的,很多学校都没有建立模型实训室,即使有实训室,但是确少设备,很难实现产品设计从设计构思到草图、效果图,再到产品模型的转换,这样就很难比较直观的体验产品设计的真实效果与感受。课程与区域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与企业也缺少联系,校企合作联系更少,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产品创新的理念,这些也是与整个大环境一样,不重视知识产权,抄袭成风,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嫌麻烦。另外学校寻找合作的企业也不够积极主动,因此,造成校企合作较少,成效不够理想。另外,学校在师资方面也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上是没有底气和说服力的,比如对产品的结构,材料,生产制造工艺流程不了解,这样在指导学生就没有实际经验,只能够是纸上谈兵。学校培养的学生要么是蜻蜓点水,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通,要么是只学一门,看上去很专业,其实到了企业适应能力比较差。学校苦于没有很好的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国际交流的进一步,以及遵守世贸协定,打击假冒抄袭,国家必须重视知识产权,只有创新才是一个民族走在世界前沿的必由之路。不会落后挨打,受制于人。

四、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

鉴于以上的状况,我们欣喜的看到一部分高校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进行了一些探索模式的教学改革。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工作室制,广东轻工学院“创意工场”模式等。

1、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针对上面所讲的情况,广州美术学院进行了一个比较大的改革,改革中间就是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叫“工作室制”,一个是叫“课题制”,那么所谓的“工作室制”,主要是针对广东的一些突出的产业领域,在2010年的时候在工业设计这个板块中设立了八个工作室,每一个工作室都和特定的产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工业工程是专门定位在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如设备,家电,信息电子类产品的这种设计人才的培养上;生活设计工作室主要是针对家具这种低技术的,大量使用的,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小产品创新设计;家具工作室是完全针对家具产业,广东的家具产业在全国是独占鳌头的;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是专注于汽车人才的培养,像广州已经在全国成为一个汽车制造和研发的中心;那么交互设计工作室,在开始的时候更多的是与互联网行业有关系,但现在已经逐渐在向硬件制造业,软硬件交互这种人才的培养上发展;还有诸如公共与娱乐服务产品设计,是面对这种城市化的发展,公共场所大量的需要的一种具有服务特点的一些产品的设计研发;还有整合饰品,和服装有密切关系的一些装饰性,佩戴性的,比如说首饰,不会去做传统的什么金、银贵金属的首饰,而是关注在现代化的批量化生产上,流行饰品的人才的培养上。“工作室制”用两年的时间,让学生关注在特定的专业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培养,通过了解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律,企业的生产工艺,包括材料等等,这样的因素,让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得到提升,这是第一个属于改革性的方面。第二个就是“课题制”,这个“课题制”是在两年的工作室教育中,做企业的研发课题,不是解决企业当下的市场,而是面向比较近的未来,比如说一两年以后,两三年以后,或者说更长远一些的研发课题,带入到教学中来。在这个过程中间,一些企业的设计总监,资深的设计师,都会参与到教学中来,把最新鲜的科技、生产、市场的信息带到课堂上,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包括企业的设计主管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完成了能够给企业的创新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参照的作品。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学生了解了企业,让企业也可以认知学生,所以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工作室制”和“课题制”的教学过程中就已经被企业签约,他们毕业以后,可以“无缝链接”进入到企业。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意工场”教学模式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院是一个规模比较大,学生人数比较多,专业比较多,办学历史比较悠久的艺术学院,在多年的教学探索过程中摸索出一套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即艺术设计学院校内实训平台“创意工场”,在“创意工场”里引入企业文化,构建职场真实环境,按照中型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标准建设,集理论区、创意设计区、设计制作区于一体。做到“专业课堂就是设计公司,任务就是企业真实项目,指导教师就是设计主管,学生就是设计师,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建成了“艺术设计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装饰艺术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及数码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在“创意工场”内的教学过程由“传输式”的被动讲授转变为“影响式”的互动启发,并结合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的过渡;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代练,使学生由入门新手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能手。

五、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除了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外还有没有其他模式?答案还是有的,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与探索,广州涉外学院的学生既没有广州美术学院学生的素质,也没有广东轻工学院较好的教学条件,再加上各种原因,教学条件和实力无法与老牌的公办学校比,所以我们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吸收国内外各高校工业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办学经验,走一条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2+1校企混合教学模式”。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把3年学习分为2个阶段,即前2年为一个阶段集中时间在学校把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设计课都学完,后1年为一个阶段(即5-6学期进入企业实习),第五学期就开始进入相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至第六学期。因为原本我校第五学期后半学期及第六学期就要去企业实习,所以我们干脆从第五学期开始就进入企业实习,这样更连贯。因为企业有比较先进的设备,有专业很强的师资,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学校因为没有场地没有设备,没有师资等问题。我们根据广州附近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群,主要安排同学们去家具公司,珠宝首饰公司,皮具生产公司,家电等企业,因为广州市、佛山市、深圳市及珠三角一带有大量的家具、珠宝首饰、皮具、家电及数码产品企业,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特点选择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习,教师下企业辅导。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环境集中把基础理论,专业技能(手绘、电脑设计等),专业方向设计课学完,后面集中到企业边工作边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好与专业相对应的企业。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珠三角地区联系了不少的企业,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企业实习,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留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既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计,企业也可以找到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使教学与生产无缝接轨,有力的促进教学与生产结合,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结果。

六、结语

通过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1、改革课程设置,使课程的教学与本区域的行业与企业更适应,解决了长期困扰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分离的困境,解决企业对产品创新设计人才的需求。2、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从而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培养企业用得上的设计人才。3、培养学生良好的产品设计思维,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动手能力,掌握企业最先进的设计。使学生毕业就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并且毕业就能够适应这些工作,很好的促进教学的进步与发展,从而使教学与区域经济较好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好的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使教学与生产互动性更好,教学效果更好。

作者:聂晋秋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童慧明-广东工业设计教育的战略重构-2010珠江国际工业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工业设计教育新机遇》.

[2]彭亮-国际视野,本土实践—珠江三角产业背景下高职教育家具设计专业的改革与探索-2010珠江国际工业设计教育论坛论文集《工业设计教育新机遇》.

区域经济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地区间竞争不断加剧,而其主要竞争趋势,已不再仅仅是区域间经济发展规模与数量之争,而是转化为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之争,而决定经济发展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劳动者能力。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所需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密联系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与产业需求,立足于区域人才培养需要,才能保证健康稳定的发展。近些年,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适应本地区物流产业需求,为地区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任务没有有效完成,制约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后继无力。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笔者希望从自身所在院校出发,以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重点,结合其所在的顺义地区区域物流发展,分析学院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对策,以提高地方性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服务效能,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兄弟院校以启迪。

1顺义地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分析

依托首都机场的地缘优势,顺义地区自2004年开始大打临空经济品牌,结合顺义以北京现代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顺鑫农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等经济增长点,多产业交相辉映,实现了顺义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首都机场为圆心的10公里半径内,包含六大功能组团:天竺综合保税区、空港经济开发区、林河经济开发区、国门商务区、空港物流基地、北京汽车生产基地,结合顺义六个重点镇,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临空经济区”大平台。在此平台上,以航空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临空产业集群实现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办于2003年,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发展速度较快。专业自开办以来,经过近十年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取得了一批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教研成果,课程建设初具规模,招生形势较好,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但是伴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改的深入,专业在发展中逐渐显现出一些突出问题。

2.1专业目标定位不清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本区域企业,因此在专业整体设置中应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考虑按需设置。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计划往往千篇一律,主干课程的设置大多雷同,但却与本地的实际发展需要相去甚远。对于我院来说,在课程设置中并未突出本区域临空物流的特色,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这就使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本地区实际需要。

2.2教学内容滞后于物流行业的实际发展

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自身发展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设备智能化、技术标准化、工作高效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伴随这一趋势,各种新的理论不断推出,各种新的技术不断投入使用。面对这一状况,高职教育能否及时跟进,这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学院在教学软硬件建设上不断投入,但相比国内外物流的快速发展与革新,在衔接上仍存在很大问题。

3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3.1建立健全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要适时把握区域的实际需要。对于顺义地区来说,目前已有的空港物流基地、天竺综合保税区等急需大量物流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汽车生产基地、高新农业基地也对生产性物流人才有较大需求,这就需要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多结合实际的地区需要,在设置物流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增加一些航空、报关等相关课程,同时增加一些汽车、农林等选修课程,从而使学生们在掌握基础物流的同时能够应对不同行业企业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这样一来,企业在人才选拔时就可按需选取,学生们在就业择业时也可做到有的放矢。

3.2建设订单驱动、岗位驱动的动态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一直是我院人才培养的倡导目标,要想实现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对区域内企业的各个物流岗位、技能要求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明确企业在实际人才选拔时都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这样就能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其真正需要的人才。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中去,展开实际的企业调研,获取一手资料。通过笔者对顺义地区多家企业的实地走访,目前顺义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方储配、国际货代与报关、电商物流及生产物流几方面,不同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同,业务方向不同,企业的岗位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我们深入到各家企业,了解企业一线岗位的实际设置布局,岗位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对我们的课程进行不断改革,从而把最前沿的岗位知识及最实际的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同时,以选修课、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更多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内的实际需要与教师的人才培养实现无缝对接,使学生们在进入就业岗位之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迅速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迅速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又呼唤着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培养实践性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不断适应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物流专业教师面前的迫切问题,我们要不断以区域经济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继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对接探讨[J].职业教育,2015(10).

[2]李建军.区域物流协同成长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