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旅游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农业旅游经济以乡村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等为旅游资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观光开发和布局进行营销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目的,集合了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村旅游,展现了生态农业建设、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土人情,是获取农业知识和地域文化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项目。从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旅游树立品牌、创新农业旅游形式、提升旅游品质,以及制定农业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些创新理念、措施和规划为我国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1农业旅游经济

农业旅游经济是以乡村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平台,以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民俗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资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观光开发和布局进行营销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目的,集合了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村旅游,展现了生态农业建设、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土人情,是获取农业知识和地域文化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项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体制变革和技术的运用,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保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满足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要的不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农村、农民、农业以及生态环境领域,强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

3创意农业旅游

3.1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提出

创意农业旅游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的不足,找出一条创意+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笔者认为:创意农业旅游是以农业创意环境为背景、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创意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乡村文化的整合,将创意元素作为农业旅游的核心,以创意农业生产和创意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创意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创意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参与创意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创意旅游活动。[2]

3.2创意农业旅游的内涵

由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创意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到农业创意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以创意元素为核心;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创意农业可持续发展。

创意农业旅游实际上包含了上述创意旅游、创意农业和农业旅游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从农业旅游的角度对三者的优化结合。从创意旅游的角度,它强调在旅游者参与互动、以创意元素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活动。从创意农业的角度讲,它把旅游产品贯穿于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创新效益、高价值含量的“三高”创意农业生产中。从农业旅游的角度讲,它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它把创意农业观光、农事劳作、农业研修、乡村度假、农家旅游、乡村民俗风情旅游、手工艺品制作和购物等旅游活动建立在创意农业的基础上,是创意农业生产、创意旅游活动、创意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创意型”旅游方式。

作为农业旅游的一种形式,创意农业旅游与传统农业旅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建立的资源基础已由一般农业转变为创意农业,它以创意学、旅游学、农业景观学、美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具有旅游价值的创意农业资源和创意农业产品的开发和布局。

4创意农业旅游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关系--以海南为例

海南省1988年建省以来。一直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以此带动省内经济发展1988―2009年海南 省旅游产业总收入连年均以两位数字递增 (其中2008―2003年为17.03%,2003-2009年为13.41%)。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旅游以形式多样、功能齐全、服务范围广泛不断地将农业与旅游联系起来。特别是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推动海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农业旅游资源的形成,各种创意农业旅游应运而生。目前,海南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有农家乐、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等几个模式。

创意农业旅游形式即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同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创意的构思活动、新颖的主题,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购、娱的旅游区形式或者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在示范同的展示与示范,游客观摩、农民学习模仿,使农业技术推广由行政命令型转变为示范带动型,为农业科技 成果辐射推广做贡献。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011年就有33家,其中著名的有: 海口绿枫农庄、文昌龙泉乡园、香世界庄园等这些示范点每年接待客流量达上万人次。使当地农村人均收入增加了一千多元以上。 创意农业旅游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作用有以下几个共点:

首先,为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参与现代产业分工和分享现代产业利益找到了有效途径。据海南省旅游局统计,2008年底海南现有农家乐近50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7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l500多万元。在农家乐工作的农民每年净收入在1.0―1.5万元之间。

其次,提升产业层次。创新农业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促进发展。在创新农业旅游中,既要做到发展生产,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由单纯提供农产品向提供生态产品、文化产品、休闲产品的转化升级,从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商贸旅游业等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最后,实现协调发展。创新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旅游业的复合型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顺应了城乡社会融合的要求,促进了城乡互动、市民与农民的交流。[3]

5创意农业旅游如何可持续发展

创意农业旅游带动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旅游如果缺少统一规划、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的出现,必将导致当地农业经济陷入困境,因此如何使创意农业旅游得以循环发展至关重要。

5.1利用市场机制,优化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是循环经济的责任主体。要改变农业旅游园区职能不清、角色不明的命运,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人手,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优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宏观调控机制。依托市场,通过制定规划,政策引导,依法管理,经济激励,科技发展和教育宣传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保障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5.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农业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规范农业园区与旅游景区开发和建设的政策法规,颁布《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草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

5.3依托高新技术,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保持“农游合一”特色

从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始就要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及其配套技术的应用;在产业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修复技术,及时对农业旅游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修复。因此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变先污染后治理为“源头削减和事后修复并重”的模式,建立环境保护协调机构,优化环保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农业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旅游环保产业体系的建设,最终达到农业旅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5.4开展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不应当仅是专家、学者或政府的事情,它必须落实到企业、单位和个人,只有全社会真正理解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并将它贯串到生产和生活当中,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实现[4]。旅游企业应加强雇员教育,通过培训,使雇员具有环境意识,能够识别绿色材料和绿色产品,尽量少采购一次性产品,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使之资源化,实现垃圾的新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桂霞.创意农业旅游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97―101.

[2] 关明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农业经济 Agricultural Economy,2013(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高考中农业知识的考查往往是定格在某一区域,分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先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分析。

一、农业生产区位及常见农作物分布

(1)在自然因素中,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其中气候和地形占主要。谈到“气候”这一要素,一般包括光照、降水、气温;通过以温度定带、以降水定型,从而判断气候类型。了解区域的降水季节、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化能更好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光照、降水、气温等因素有利于发挥土地最大的生产潜力。①海拔高度 ②地形 ③昼夜长短状况 ④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光照强弱;①海陆位置 ②风带、气压带 ③洋流 ④坡体朝向(迎风坡、背风坡)等因素影响降水多少;①海拔高度 ②纬度高低 ③洋流 ④坡体朝向(阳坡、阴坡)等因素影响气温高低。以上这些知识点是自然地理的常考内容,而农业知识归属人文地理内容,但需要弄清农业知识一些常识,还需要从自然地理常考内容中找答案,比如:南疆是我国五大商品棉生产基地,当然在这里分析区位因素我仅从气候这角度来入手,需要适当了解棉花生长习性,播种期间降水不宜过多,否则烂根不利于存活,采摘期间也不宜多水,一般要求以晴朗天气为主,保证产量。结合南疆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明确距海远,降水稀少、以晴朗天气为主、光照充足、热量充足导致冰雪融化有较稳定灌溉水源。再或者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也是主要商品棉基地之一,在这里需要突出该区域在7、8月份出现伏旱天气热量充足、降水偏少、光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种植。

谈到“地形”这一因素,一般理解为地势的起伏状况。当某区域地势坡度>25°,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反之宜发展种植业;若地势坡度>25°发展种植业,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等问题,农业应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事实上区域农业考查并不会把这些要素隔离开,往往是综合考查,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09年全国Ⅰ36(3)给出区域内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考查对河流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农业的影响;10年全国卷Ⅱ36(1)(2)结合区域等高线疏密,气温、降水分布变化考查对河谷地区农业的影响;11年大纲卷36(1)结合降水柱状图和气温线考查气候特征阐述(2)结合区域等高线疏密和河流分布考查地形特征描述(3)考查当地生产黄麻的水文特征描述。

以上试题是对全国各地近三年高考考查农业的自然因素举例。事实上在区域考查中涉及社会经济因素。

(2)在社会经济因素中有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质量、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相对自然因素而言变化相对较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人类改造自然因素的能力也相对加大,比如:江南丘陵酸性土壤,肥沃力低、有机质含量少,但江南丘陵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可以结合增施有机绿肥、生石灰中和酸性等措施改进不利的自然条件。市场的需求量决定农作物品种和规模大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拓展消费市场;优惠的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积极性,这些相关因素的考查在近几年高考中表现较为突出。

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内容是中学地理的核心,结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思想,分析区域的发展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扬长避短。对于区域的考查往往是结合农业区位因素,因地制宜,明确优势因素,找出限制因素,改造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比如区域的发展需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性农业基地等。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近几年高考中考的比重较大,考查形式多样化。

09年山东卷(3)给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考查农业使用的新能源对农业生产意义;10年安徽卷34(3)给出特定的区域考查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年山东卷3考查农业区域整治措施。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宝泉岭;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黑龙江垦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性地区之一。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持续增长的人口数量,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还是会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出现,尤其是随着黑土层的进一步破坏,垦区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优势明显减弱,如何积极有效地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未来垦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国外对于如何进行农业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有以下几个:(1)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2)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3)德国的“生物农业”模式。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相对欧美国家较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才真正开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制定符合我国及区域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以宝泉岭分局为例,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研究区乃至黑龙江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2 研究区概况

宝泉岭分局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属九个分局之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39°35'至130°36',北纬46°33至47°54'之间。土地总面积575667公顷,下辖13个国有农场,宝泉岭分局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其中,耕地面积31.75万公顷,占整个垦区耕地面积的13.53%,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的3.68%。

3 研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方面,由于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灌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复垦整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实现粮食产量252.7万吨,种植业增加值27.6亿元,同比增长9%。粮食单产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7856kg/hm2,增长到2016年的9986kg/hm2,处于黑龙江垦区9个分局中较领先水平。畜牧业增加值36.3亿元,同比增长21%。

3.2 机械化程度

2015年,机械耕整地面积为415350公顷,在整个黑龙江垦区而言机械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也有利于整个分局粮食产量的提高。但是,从各个农场来看,区域差异还是比较明显。其中,290农场机械耕整地面积最广,达到51820公顷;依兰农场机械耕整地面积最小,仅为4536公顷,差距达到10.8倍之多,可见宝泉岭分局机械化发展程度极为不平衡。

3.3 水利化程度

2015年,宝泉岭局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248711公顷,其中,绥滨农场有效灌溉面积最大,为40102公顷,汤原农场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23公顷,处于最低水平。可以看出,宝泉岭分局水利化灌溉程度区域差异比机械化区域差异更加显著。

3.4 生产资料消耗程度

从农药施用量来看,2015年,宝泉岭分局农药施用量为1230吨,相对于2014年有所下降。从各农场使用情况来看,290、军川和绥滨农场农药施用量较大,而江滨、名山、延军、汤原、依兰、梧桐河六个农场的农药施用量均小于100吨。从化肥施用量来看,2015年,宝泉岭分局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63431吨。可以看出,整个分局13个农场的化肥施用量还是比较高的。

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部分农场规模过小,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依兰、汤原等部分农场由于规模小,无论从土地面积、生产规模、人口总数、农垦生产总值,还是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等,都与其他农场或者垦区其他地区无法抗衡)。因此,造成了许多单一农垦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环节都要受到农垦外部的制约,农垦抵抗不确定因素影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农垦企业内部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实施难度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宝泉岭分局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

4.2 农垦单位分布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

宝泉岭分局土地总面积575667公顷,下辖13个国有农场,这对于农垦系统的统一经营管理非常不利,这也是制约该分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天性因素。最近实施的农垦农场体制改革过程中,还暴露出有些农场不能真正融入到地方经济、省级管理部门与地市管理部门相互推委、农场管理力度趋弱、农场与地方纠纷加剧等问题。

4.3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为了追求产量和生产效率,农药,化肥,大量的除草剂应用程序,不仅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化肥施用量,农药,除草剂损失中的水,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同时,化肥在土壤中的硝化反应,转化成亚硝酸盐积累在土壤,蔬菜,饮用水,食品,饲料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农药在一些化学性质稳定的农药(如六个六,DDT),通过植物,动物或人体对人类产生致癌作用,其毒性可能进入食物链。尤其是长期使用农药,使一些抗虫,使用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大,而且减少的影响,害虫猖獗发生,加剧了环境和食品的污染,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5 结论

宝泉岭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由于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灌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地复垦整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机械化发展程度极为不平衡。水利化灌溉程度区域差异比机械化区域差异更加显著,整个分局13个农场的化肥施用量还是比较高的。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农场规模过小,产业化水平低;(2)农垦单位分布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3)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参考文献

[1]黄小黎.珠江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24(1):23-27.

[2]张久铭,王孟洲.平顶山市城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3):17-20.

[3]周玉翠,周竟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03(10):156-158.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1.1农业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

结合前面的叙述,定义农业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为:单位农产品所含虚拟水与单位农产品所含虚拟土地之比。通过计算同一地区不同农产品的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从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角度提出针对该区域的虚拟水土资源贸易顺序,确定合理的种植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优势农业,以指导该区域虚拟水土资源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2农业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的计算根据

1.1节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公式:VWL[i,j]=VWD[i,j]/VCL[i,j]。(1)式中:VWL[i,j]为i地区单位j农产品的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m3/m2;VWD[i,j]为i地区单位j22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0卷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m3/kg;VCL[i,j]为i地区单位j农产品的虚拟土地面积,m2/kg。由于全国农业水土资源及特色农业的显著差别,农产品贸易不再局限于单向的从资源富足地区流向资源短缺地区,而是通过双向流动最终达到动态平衡。因此从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考虑,通过计算区域内农业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并进行排序,依此优先种植和出口区域内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小的农产品,而进口区域内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较大的农产品,据此来确定农产品贸易原则,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一定的依据。

1.3各类农产品虚拟水量及虚拟土地量的计算

国内外学者对各类农产品的虚拟水量计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结果[14-16]。植物产品主要运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作物需水量和作物产量资料,计算不同国家或地区每种农作物的虚拟水量;动物产品的计算,主要参考Chapagain等[13]对牛生长需要的虚拟水量和由牛得到的畜产品所需要的虚拟水量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以及由此给出的其虚拟水量的具体计算方法和步骤;而对于各类农产品的虚拟土地量的计算分为两类:一是植物产品的计算可以直接由单位面积的产量得到,二是对于动物产品的计算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其生活的土地相对于其耗费的虚拟土地资源很小,因此在计算动物产品虚拟土地量时可忽略不计,但应计入饲料的虚拟土地量,具体公式为:VCL[e,a]=∫出栏出生∑Ncc=1SLC[e,c]×C[e,a,c]dt/Wa[e,a]。(2)式中:VCL[e,a]为单位a动物产品所含的虚拟土地量,m2/kg;Nc为e饲料中农作物的种类总数;SLC[e,c]为生产的e饲料中单位农作物c所含的虚拟土地量,m2/kg;C[e,a,c]为a动物生长所需e饲料中农作物c的质量,kg;t为a动物从出生到出栏的时间;Wa[e,a]为活体动物a出栏时的总质量,kg。

2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系数的定义与计算

2.1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系数

本研究将不同农作物的水土资源平衡系数定义为实际水土资源系数与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的比值。实际上,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系数的意义是单产可供给农业水土资源与单产农业水土资源需求之比。人们普遍认为,我国北方缺水,南方缺地。缺水可以通过实体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来实现,而缺少土地资源却难以实施“北土南运”工程。通过计算同种农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水土资源平衡系数,对其进行纵向比较,可以深刻认识不同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的差异,对促进我国农业水土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及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系数的计算

定义不同农作物的水土资源平衡系数为实际水土资源系数与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的比值,即:WL[i,j]=CWL[i,j]/VWL[i,j]。(3)式中:WL[i,j]为i地区单位j农产品的水土资源平衡系数;CWL[i,j]为i地区单位j农产品耕地面积的农业水资源量,m3/m2;VWL[i,j]为i地区单位j农产品的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m3/m2。另外,全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生产及发展受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全国相互依赖性更强,自发式的农产品贸易无法考虑到水土资源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计算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系数,可为衡量区域内水土资源平衡提供一定的参考。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系数小于1时,表明农业水资源不足,应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确保农业灌溉用水;农业水土资源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区域内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应成为主要的粮食产区;当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系数等于1时,则该区域内的水土资源相对较为平衡。

3实例分析

3.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实例分析

3.1.1研究区域概况及相关数据

本研究选择西北地区的甘肃省为例进行计算。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域狭长,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面积45.44×106hm2。由于地处西北干旱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水土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其相关水土资源数据见表1。甘肃省各种农产品虚拟水及虚拟土地量[18-19]见表2。

3.1.2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的计算及排序根

据公式(1),计算得到甘肃省各主要农产品以及动物产品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见表3。甘肃省水资源紧张,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要保证省区内水土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仅在该省内考虑问题显然是不行的,需要进行外部调水或虚拟水土资源贸易。由表3可知,甘肃当地水稻、牛羊肉、水果、糖料、棉花、玉米等在相同土地资源下含有较多的虚拟水,应作为优先进口的产品;而排序靠后的猪肉、蔬菜、烤烟、小麦等可以出口。因此以区域水土资源现状及农产品水土资源禀赋系数排序为依据,无论在我国南部、中部,还是在西北旱区,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考虑,都应优先出口区域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小的农产品,而进口区域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较大的农产品,即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排序是基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的进出口排序依据,可据此优化本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

3.2农产品贸易的实例分析

利用上述方法,各选择我国南部、北部具有代表性的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陕西、甘肃6个省份为例,计算其主要农产品水土资源平衡系数,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南方3省各种作物的水土资源平衡系数普遍大于北方3省,符合北方缺水南方缺地的实际;同时,南方3省仅有部分作物的水土资源平衡系数大于1,而多数作物的水土资源平衡系数小于1。说明从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全国存在严重的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基于水土资源平衡观点,无论是我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急需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确保农业灌溉用水。图1显示,北方3省所有作物的水土资源平衡系数都远小于南方3省且远小于1,南北3省水土资源平衡性相差极大,表明相对于北方3省而言,南方3省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从资源可持续发展及降低农业水资源开发成本角度看,南方应是农业生产的主产区。但因南方工业及经济发达,固定人口及流动人口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更多,在粮食生产上必然要从北方贸易,出现“北粮南运”,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这种趋势将延续很长一段时期,但这是不可持续的,应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3.3基于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产品贸易原则及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原则的确立

首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农作物生长需要特定的自然环境。因此,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各地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调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加强各区域农业生产主产区建设,不断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在北方地区优先种植及贸易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小的作物,在南方地区优先种植及贸易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大的作物,实现基于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其次,从全国来看,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系数多小于1,表明农业水资源不足,因此从长期发展考虑,应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南方水土资源平衡系数普遍高于北方,说明南方应是粮食主产区;但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北粮南运”即“虚拟北水南调”工程,加剧了南北水土资源不平衡的严重程度。因此,应加大“南水北调”工程力度及步伐,建立“北粮南运”贸易逆差补给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确保全国经济平衡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资源的无效贸易。最后,实施虚拟“南水北调,北土南运”工程。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但依靠实体的调水工程难以支撑未来中国北方粮食的生产[20]。因此,南方向北方贸易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高的农产品,而北方则向南方贸易虚拟水土资源禀赋系数小的农产品,通过虚拟资源的流动,发挥不同区域之间各自的比较优势,不但可以缓解北部地区干旱缺水的压力,同时也可为南方提供足够的虚拟土地资源,从而使水土资源得以高效可持续利用,更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

4结语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管理;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