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产业链分析

区域产业链分析

区域产业链分析

区域产业链分析范文第1篇

一、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

(一)基本内容

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网络信息广泛覆盖的影响下,食品区域电商取得了良好发展,大众的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目标逐渐从数量需求转变为种类需求,想要待在家中就能够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这种现代化消费理念为我国食品区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对于食品区域的安全保鲜、物流运输而言又将面临一大挑战,因此,构建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对现代食品行业长效发展十分重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是一种极具功能性且特色鲜明的产品供应链,包括采购原料、安全加工、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过程,其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上述过程以及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规划,便于快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保障物流供应链的顺利运行。物流是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内的核心要素,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物流的有效作用,物流配送的高效发展不仅有助于维系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稳定性,还能够为企业收获极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物流行业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发展。

(二)特点分析

处于食品区域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特点较为鲜明,既要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提高其资源系统效率,还需要保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降低各类因素导致的成本消耗,在这种条件下,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物流供应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食品区域产业结构简单,各项产业之间都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性,相互可以达成友好合作,从而构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流供应链生态模式,以增强区域物流供应链整体承受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食品区域产业并不是一个短期发展项目,它具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也为物流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提供了较为宽裕的发展时间,由此可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与食品区域产业实现长期共存、稳定发展。第二,食品区域产业的特征较为突出。食品区域产业大部分是基于当地的美食资源和文化资源所诞生与发展的,因此,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在构建中往往会融入地方特色,也更多地服务于地方企业,从而对其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成本、物流配送渠道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生鲜水果等食品资源将会对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可能决定物流供应链选择哪种运输渠道,所以不同地区的食品区域产业将形成独具区域特征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三)现实意义

首先,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具有突出的成本意识,强调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主体的物流信息及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物流供应链体系模型,由此对区域产业相关数据、物流供应链成本变化趋势、食品区域产业市场环境等展开深入分析与评估,从而能够完成对物流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最佳资源配置,以提高物流供应链资源的利用率,最终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的有力支持,网络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共享物流信息实现资源配置,有助于平衡食品区域资源结构不均衡问题,并且现代技术的融入让物流供应链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对物流信息传递的限制,逐渐朝着智慧型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创新。最后,物流信息错漏或不对等都将严重影响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也是触发经济风险的关键性成因,而在信息科技支持下所构建的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在物流供应链内部实现物流信息和资源信息的动态共享,以组织协调物流供应链的实际需求,强化供应链上下组分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物流产业经济生态圈,合力维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二、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贸易行业的飞速发展,大众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其中饮食类消费在大众消费中占比较高,由此促进了大批食品企业的产业规模扩张,部分食品零食个体也越来越多,食品区域产业的这一发展形势对我国的物流行业及相关物流供应链提出了极大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交通道路基础建设得以进一步完善,为物流供应链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物理供应链规模在近年内实现了飞速提高,并且根据大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分析,物流供应链发展与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人民群众在食品区域中购买力的提高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推动我国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规模的有效扩增,所以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物流供应链规模还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推动作用下,我国物流供应链的稳定状态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因此,物流供应链体系需要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且应根据食品区域产业的具体情况构建与其相匹配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以促进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这样有利于弥补传统物流供应链的不足之处,并降低物流供应链的风险。与此同时,传统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比较依赖相关资源的支持,使得资源配置安排对物流供应链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作用,只有确保每种资源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益,才能有效控制物流供应链中资源要素的成本。而在现展中,信息科技、网络设备与共享经济模式都为物流供应链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其中物流供应链组网模式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还有助于降低物流供应链资源要素的建设成本,从而推动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策略

区域产业链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关系;运作

一、供应链及其主导企业类型演进

随着企业竞争模式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的分类主要有: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平衡的和倾斜的供应链;效率型和响应型供应链以及敏捷型供应链。还有学者根据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把供应链分为制造企业主导的和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

在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供应链是以制造企业为主导,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厂家拥有更强大的市场势力和主动权。随着市场由供方转变为买方,流通企业逐渐成为供应链的主导企业。

二、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对于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从以下三个角度来阐述:一方面,从流通企业角度,由以上供应链主导企业类型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整个供应链中必然充当关键角色,并且流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正越来越成熟,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供应链成本角度,因为供应链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关键的战略因素,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这些企业之间优势差异的新的突破潜力。第三方面,从企业发展阶段角度,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特定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本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不断发展,其成本特点也不断变化,企业应该有相应的策略予以应对。因此,流通企业基于自身供应链发展的成本分析是有必要的。

(二)单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发展阶段

关于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阶段,cooper和slagmulder 采用生产和关系两个维度定义了一个二维的供应链管理框架,并将这两个角度进一步划分成构建阶段和运作阶段。stefan seuring(1999)把这两个维度整合到一个框架之中,构建出了一个生产—关系矩阵,从两个维度讨论了制造企业生产和供应链发展的四个区域。

参考stefan seuring的模型,本文根据流通企业的特征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框架:运作—关系矩阵。我们认为流通企业的运作包括采购和销售两个方面,并且企业的运作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如下图)。

(三)三个成本层次的划分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公司已经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范畴,但成本管理活动仍局限在企业内部。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为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分析管理成本提供了框架,不过对供应链成本的认识也有分歧:有学者仅仅考虑直接可见的成本;有学者除了考虑到直接成本还考虑到管理协调的成本;还有学者把单企业的管理协调成本进行拓展,即把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推演为交易成本。

本文的分析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考虑,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成本核算应该以关系和运作两个维度和三个成本类别的划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交易成本)为基础。通过整合交易成本的方法,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将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包含到对成本缩减机会的探索中,它将成本管理拓展到单个企业的边界之外。

两个维度相结合的每个区域的成本都包含有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三个层次。stefan seuring(1999)针对制造业领域对三个术语的定义如下:(1)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由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等。这些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所决定。(2)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由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联,但与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相关的管理活动所引起的成本。这些成本因公司的组织结构而生。(3)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处理与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及沟通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因此,这些成本源于公司同供应链上其他公司的相互交流。

对stefan seuring给出的定义,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对于流通企业也是适用的,但是,流通企业的直接成本是由采购和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成本,有商品进价成本、经营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建设和租赁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这点需要修改后适用。

(四)不同区域的成本构成分析

图中的不同区域代表流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每一特定阶段企业的成本都有不同的构成特点:

1.业务和网络的构建。在这一区域流通企业决定从事哪种业务,并选择合作伙伴。企业自身的业务运作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网络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其间的决策基本是独立的,只会产生少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但在此区域的决策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以后各区域的成本高低。

2.供应链产品设计。在此区域,流通企业的业务运作如销售、管理等活动处于初级阶段,而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关系,即供应链的设计已经处于高级阶段。所以,这一区域主要是与其他企业打交道,交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增大。流通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该提高甄别能力,因为供应商的能力越低,将来的交易成本就越高,通常需要频繁地同这些供应商签订严格的合同并进行监督和协调。

3.运行网络的形成。这一区域流通企业注重本身业务的发展,供应链的设计方面处于较低的水平。此阶段成本主要是大量的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包括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成本、产生作业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营业成本。由于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处于起步阶段,此处交易成本的比例只占有较低的比例。对成本的缩减应该主要考虑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

4.供应链流程优化。供应链流程优化主要强调成本缩减措施。由于在供应链的优化过程中,供应链的构成趋于稳定,所以,流通企业与整个供应链有关的交易成本会稳定地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所以,成本的缩减通常集中在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上。分析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流程有助于找出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例如,重新设计流程或优化公司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设计。

以上分析借鉴了stefan seuring的结论,本文认为该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我们仅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成本构成情况而没有讨论流通企业下一个阶段发展要面临的成本。

三、成本控制方法

结合成本的三个不同层次和两个维度,可把单个流通企业的成本划到12个部分,即四个区域分别有三个层次的成本。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企业的成本构成不同,本文认为流通企业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成本控制策略是可取的。企业通过一定的信号判断自己所处的区域,然后做出三个层次成本控制的组合决策。

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的降低,主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和单个企业唯一不同的就是企业可以更紧密地借鉴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经验。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如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平衡计分法(balanced score card)、精益理论等,可参考具体文献有详细介绍。

供应链中交易成本降低的方法也有少量论述,由于目标缺乏可见性,所以,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威廉姆森系统地阐述了有关交易成本的理论,他提出交易成本包括:达成、实施、协调、终止协议的成本及突发和信息成本。后来,理论给出了供应链交易成本降低的条件:供应链企业间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高度的相互信任;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归纳为技术的进步和契约的设计两个方面。

结合契约理论和供应链的目的,本文认为关系合约是降低供应链各企业交易成本的有效方法。所谓关系合约,其缔约的重点是缔约双方建立的关系。订立关系合约的目的不是对所有的交易事项作出规定,而是基于对合约不完备性的认识,把缔约重点放在双方关系框架上,其主要成本为缔约成本和履约成本。一方面,缔约成本是物色伙伴及资格审核的费用,分摊到长期的执行期内基本可以忽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加入供应链的目的是跨期利益最大化,企业有动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去降低履约成本。所以,本文认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签订彼此相互信任的关系合约是降低其交易成本的一个可行方法,可以做深入研究和设计。

区域产业链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供应链 关联性

一、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区别

1.供应链理论基本内容

供应链是由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通过调控产品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使其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通常认为供应链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了企业或者产业链的竞争力:降低库存成本、减少信息费用和合约成本、缩短订货-生产周期、强化企业/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2.产业集群基本思想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现象,由于其异乎寻常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力的现象(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产业集群的机理是通过地域的邻近性来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同时降低因频繁交易而产生过高的交易费用。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一个地区同类企业的总和不是产业集群,多个关联度低的企业在同一个区域内的无序“扎堆”也不是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是像生物链一样的需求-供给关系,能整合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3.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产业集群现象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供应链属于物流学的研究对象,相比较而言,前者的研究偏于宏观,而后者的研究偏于微观。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分析工具,它运用运筹学、数学、经济学、信息学科的知识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企业管理中的人、财、物、信息的流动问题,是以减少成本为根本宗旨的一种管理学分析工具,注重微观操作、运行管理、定量等方面的研究和运用。产业集群则是一种经济现象,目前产业集群主要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的分类、形成机制、创新网络、竞争优势等问题,比较注重宏观、战略、定性等方面的研究运用。

二、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供应链的产生和产业集群的出现都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均以价值链为基础在集成化思想指引下运作。虽然研究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共同之处。

1.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也是产业集群的构成实体

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是按照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进行专业化分工后选择的合作伙伴,企业间关系紧密,形成环环相扣的功能性网链, 这些企业在一个整体管理下实现协同运作和协作经营;同时,这些节点企业也是产业集群的构成实体,从这一意义上讲,产业集群是供应链组链的选择集合。

2.产业集群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产业集群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众多的企业在某一地域的集中,但是这种集中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的,在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并存,不同类型的企业共生,是一个生态化的企业群体。在这个生态群体中,各企业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相互协作,上下游配套企业可以共享产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以及知识产权和管理知识,这些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生共存。这就为产业集群中的供应链提供了良好的运营环境,直接导致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高。

3.供应链促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为了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以对市场需求做到及时响应,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组建―筛选组员―淘汰―组建”的动态循环,可以对供应链不同节点企业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对备选企业具有一定的挑剔性,这种选择性和流动性所具有的压力,将会极大地加强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意识以及创新的步伐。

对于处于价值链横向节点上的企业而言,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一定强度的竞争会促使创新的发生,然而合作也并非是没有必要。因为创新往往是一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程,对于单个企业来讲,独自进行创新难以获得成功,面对诱人的市场机遇以及自身技术和资源的有限性,合作是实现多赢的最好选择。对于处于价值链纵向关系的企业来讲,他们由于能够共享彼此的信息,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也可以取得共同的发展。可是他们之间的竞争依然存在,因为创新能力的高低、拥有优势的强弱,直接决定他们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及盈利能力。供应链的这种调节机能能够确保企业在适当竞争的同时维持高度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促使产业集群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总之,立足于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企业的运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不足,以及分散经营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这种内在关系进行整合,以便提升产业竞争力,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 娟:供应链管理在产业集群问题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9

[2]黎继子 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的竞争力及培育分析[J].经济经纬,2006,6

区域产业链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价值链;高等教育;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刘魁,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71-04

广西与泰国、缅甸、越南等东盟各国在经济与教育上早有往来与交流,2004年广西首府南宁市被确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后,政府对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投入了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广西与东盟各国在经济与教育交往上变得更为密切。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怎样推动中国一东盟经济发展,但是不能忽略的事实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相关性。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双方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利用高等教育理论与广西资源优势对推动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价值链的构建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是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的,是一种“用于判定竞争优势和寻找加强竞争优势的方法的基本工具”。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集合即价值链(内部价值链)。价值链也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是由原材料转换成最终产品并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集合。因此,价值链进一步还可以和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顾客价值链相连,构成一个产业价值链(外部价值链)。这样,内外价值链就作了充分有效的串联,利益主体就可以在整体环境中确定自己的价值活动,判断和寻找资源优势链条,最后重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

(二)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价值链

同样,价值链可用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构建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经济环境与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价值链体系。首先,我们把高等教育整体比作一个生产组织,对它的价值活动按照“投入-生产-产出”过程进行分析。“投入”是指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的投入或消耗,这种投入是由政府和经济环境所提供的;“生产”是根据高等教育基本职能定义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类生产过程;把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最终成果作为“产出”,环境需求(主要指经济需求)作为顾客,这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内部价值链。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链条,不仅依靠内部价值链完整,还要延伸到高等教育外部经济支撑环境,构建一个以高等教育为中心,与政府供应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各因素相互作用的价值链,即广西“高等教育一区域经济”价值链(图1)。

如图1所示,整个价值链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从左到右体现广西经济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化整合过程,从上到下的过程体现的是资源优势(包括政策)流入广西到成果产出的价值增值过程。左边方框代表着广西区域经济环境,右边方框代表着东盟国际经济环境,两者分别与政府、广西高等教育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循环体;下方方框代表着高等教育生产运转过程,根据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职能链,其中高等教育产出(互反馈)对价值链起着及时有效的反馈作用。从图1中还可看出价值链包含许多链条,这些链条都是经济环境从高等教育资源中获取发展资源的可能来源。因此,这些链条反映出经济发展通过高等教育取得整体性成效时,在价值活动之间的权衡取舍。经济发展若要透过链条取得发展资源,就应协调高等教育各种价值活动的需求,并且促使区域经济发展链条产生最佳效果。

二、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价值链链条分析

(一)供应链条分析

分析价值链,供应链条应成为优化价值活动的首要切入点。从价值链上看,政府与广西高等教育、经济环境组成了一个循环的链条。政府是资源与政策的提供者,良好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须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在政策与资源上的有效支持,会使高等教育价值活动与经济发展总体价值增加,三者相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应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在政策支持和资源提供的基础上进行畅通无阻的双向沟通,使双方成为名符其实的促进伙伴,实现整体的价值最大并达到共赢。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地处边境的广西不仅成为经济融合之处,也成为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之地。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应把独特的区域优势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等政策优势结合起来,抓住国家给予的政策优势和资源,并从中创造出适合自身的更独特、更先进的发展模式,实现广西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而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内部价值链条分析

知识创新是保证高等教育获取优势资源的最主要因素,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必须在三大基本活动过程中实现,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必须通过三者的活动结果来体现。因此,三大基本活动的结果就是通过对其优势资源的整合与有效运作,使其能够产生不易模仿的新知识与能力体系,具体体现为人才质量、学科水平、创新能力、综合办学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是在培养高等教育自己的发展,科研学术的领先就是高等教育各种能力的提升,为社会服务就是在服务中寻找自己的特色。因此,广西高等教育应该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与广西地方经济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相互支撑,为广西经济创新知识、人才、科技、品牌优势,从而使两者共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三)隐性链条分析

社会经济因素是隐藏在经济环境中的隐性链条,其包括经济需求环境链条与发展机遇链条。

1、经济需求环境链条

波特十分强调经济需求在刺激和提高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他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即价值链是由真正的顾客需求拉动的。因此,需求链条是围绕外部需求(经济需求与社会需求)与内部需求(培养目标的需求与高等教育本身的需求)对优势资源进行逐步的增值处理,最后将符合需求的服务传递给社会组织。其中,各项增值处理活动的实质是以经济需求为导向,对高等教育现有的价值链进行整合优化。同时,内部价值链条对经济需求链条存在着反馈作用,即高等教育发展

可以扩大经济需求,这样需求链条也形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未来5~10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的全面合作,为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的是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但现实来看,广西的高教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部分省市的发展水平。因此,以广西区域经济、社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针对需求优化整合高等教育资源,这才是现阶段广西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真正互促的有效手段。

2、发展机遇环境链条

发展机遇链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北部湾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中国加入WTO、“泛珠三角”区域全面合作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广西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经济建设必然需要很多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因此未来几年内广西高等教育必将得到很大的发展。二是在中国―东盟环境下,在向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优化高等教育内部价值链提供了机遇。具体表现为,国外新的教育思想强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意识,各国也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跨国办学、扩大留学生规模等手段,提高了本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势。总之,在广西“高等教育一区域经济”价值链的各环节上,要充分考虑现实经济环境的影响,抓住一切可以对高等教育发展有益的机遇和条件,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有效链条提升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高等教育差异化策略拉动和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差异化策略实质是高等教育通过知识更新实现标新立异。具体是指高校作为社会组织和利益主体,不断发现、协调、整合和重构内外部价值链,满足知识经济需要,实现社会价值增值的策略,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产品、知识以及组织资本(结构、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决定现代高等教育在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换句话说,差异化就是广西高等教育要有与其他地区高等教育不同的特色,具体体现在教育理论的更新、教育产品的适应性提升、教育组织资本的创新等方面。由此,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将成为学校的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广西高校必须树立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取胜,通过特色实现理论更新,进而拉动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焦点集中策略提供更有效的经济支撑环境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找出高等教育在哪些方面具有更强优势资源或潜在可开发资源,焦点集中策略就是集中已有优势资源再发展其他优势而形成特色品牌。具体就是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变制变,以达到提升培养目标能力的目的,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经济支撑环境。而寻找学校特色和优势,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客观分析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分析广西高等教育现实发现,广西高等教育与国内一流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单纯从外部链条上打造优势品牌很不现实,因此广西高等教育应从内部链条的需求因素人手,打造高等教育的特色品牌链条。首先,抓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工作,打造专业品牌;其次,以学校专业品牌为基础紧密结合广西经济发展形成人才品牌;再次,运用人才品牌效应集中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力求使学科平台办出特色与品牌,即形成高等教育形象品牌;最后,“特色品牌一经确立,就要以此为重点,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变特色为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由此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广西师范学院从“巩固成果上水平,科学发展创品牌”出发,建立了地理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特色品牌专业,并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真正提升学科专业(群)建设水平,在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上效果明显。总之,打造特色品牌不仅是现阶段广西高校追求的目标,也应是广西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形式。因为不管什么品牌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人才的培养,只有人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才能为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撑环境。

(三)高等教育战略联盟策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联盟策略是指国内外高等教育组织、政府为了各自的战略目的,通过协议或联合等方式组成的联合体,其基本原理即:战略合作远胜于对立竞争,能够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广西高等教育联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广西高等教育组织与政府结成战略联盟,政府通过对广西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与教育政策倾斜为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然后,广西高等教育组织利用可靠资源与倾斜新政策激发教育潜能,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最终产品”,使人才价值增值以支撑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与政府的有效运作。二是广西高等教育组织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组织、国内高等教育组织通过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建立教学联合体、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结成产品和知识联盟。广西高等教育组织要认识到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产品之间或者知识能力之间的区别,要重塑竞争环境并有效实现与竞争环境的“对话”,利用价值链对自身进行优势资源鉴别,对相互的优势资源进行功能与知识能力上的互补,使自己能够获得其他学校及组织的技能和能力,并且可以和其他学校或组织合作创造新的知识和能力。总之,广西高等教育运用战略联盟策略就是进一步实现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即与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形成人才的交流、知识的互动。在高等教育交流与互动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广西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高等教育需求创新策略加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

外部需求(经济需求与社会需求)与内部需求(培养目标的需求与高等教育本身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需求创新策略就是以这些现实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为指针,优化整合相关链条,创造优势资源。更准确地说,需求创新策略源于对经济供求关系的准确把握,对外部需求的及时反馈,走的是“直接服务社会”的道路。对广西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校而言,该策略更有实用价值。由于广西的地缘、产业和资源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特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比同类地区表现出更大的潜力。这种经济发展潜力必然对区域社会的劳动力与人才结构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而要求区域社会相应地提高培养规格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广西大学为例,它根据广特的地域和资源特点设立了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特色学科,学科很快脱颖而出,在中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有效地支撑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广西区域高等教育更应以经济需求为导向,以环境优势为依托,紧密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中国一东盟国际贸易区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加强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建设。

区域产业链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炭产业;区域分布;整体效率;DEA

1 关键煤炭产业链环区域分布现状

(1)上游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其总资产比例为44.96%,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次之,西南地区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这主要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较晚,储采比偏低。从配套产业来看,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于东北、黄河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总资产规模相对薄弱。

(2)中游产业:火力发电和炼焦业。火力发电业是我国煤炭产业链中游环节最主要的节点,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东部沿海地区,而火力发电业的供需及配套的电力供应及设备制造业均集中于北部沿海地区。处于煤化工产业链环的炼焦业主要集中于黄河中游地区,其总资产比例达到57.91%。炼焦行业的资源依赖性较强,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炼焦业与配套焦煤资源集中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而需求却以东部为主。

(3)下游产业:冶金、化工和建材业。冶金业的黑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地区,有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业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配套产业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煤炭产业链的延伸主要是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和肥料制造业,其分别集中于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其中肥料制造业的区域集中性不高。建材业的水泥制造业、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以及砖瓦石材建筑材料制造业均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此外,与之配套的设备生产也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等地区。

2 关键产业链环区域效率评价

2.2 关键产业链环的区域效率分析及评价

(1)上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及评价。

从DEA运行结果来看,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黄河中游地区处于生产前沿面,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该地区是煤炭业的集中分布区,煤炭资源开发早,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南部沿海地区技术有效,主要源于该地区辅助链环具有比较优势,如人才、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等,但该地区面临煤炭资源严重馈乏的劣势。煤炭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规模效率较好,但技术效率相对较低。

配套产业的产矿采石设备制造业只有北部沿海地区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而黄河中游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与之相比都具有很大差距,其他地区的生产效率亦较低。

(2)中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

在火力发电业中,东北地区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而分布较集中的北部沿海、东部沿海等地区技术效率均很低。技术效率低是导致火力发电业总体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而电力高消费区其电力生产效率普遍不高。分析配套产业的电力供应,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区规模有效,东部沿海地区技术有效;配套产业的发电机及发电机组业中,西北地区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此外,东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均达到规模有效,但其技术效率不高。炼焦业的整体效率较高。其中西北、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均达到规模有效,技术效率也较高,同时由于这些区域的煤炭资源丰富,所以发展炼焦业具有比较优势。

(3)下游产业区域效率分析。

在冶炼业中,南部沿海的黑色金属采选业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长江中游地区的黑色金属延压和加工业的总体效率最高,长江中游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有色金属采选及延压加工业的生产效率也较高。配套产业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整体效率较高,其中黄河中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分析化工业,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以西北地区总体效率最高,但目前该地区基础化工原料制造业的分布较薄弱,而分布最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规模效率很低。肥料制造业则以南部沿海地区总体效率最高,其他分布较集中的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其总体效率均偏低。肥料制造业的整体效率不高,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肥料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建材业中的水泥制造、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以及砖瓦石材建筑材料制造均集中于北部沿海,而其总体效率却分别以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最高。配套产业的建筑材料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小,结构分散,这也是该行业总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3 提升我国煤炭产业整体效率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经济发展和煤炭资源赋存的不均衡,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格局。一方面,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产业分布的相对集中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各区域煤炭产业结构趋同的不足,各产业链环在各区域均有分布,形成资源和市场过度的区域间竞争,其中以煤炭采选、火力发电、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水泥制造、基础化工原料制造等产业链环最为显著;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资源条件、资金优势等经济发展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各煤炭产业链环的区域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引致区域效率与区域分布之间的不匹配性,主要表现为:煤炭资源集中区其高耗能产业的经济效率偏低,而煤炭资源贫乏区其高耗能产业的经济效率反而较高,就煤炭采选业、炼焦业、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加工等主要产业链环分析,煤炭资源严重匮乏的南部沿海地区其经济效率均高于西南和东北地区。而实质上,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须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率为根本,实现资源与效率的统一。针对现有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煤炭产业的整体效率:

(1)加强黄河中游地区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炼焦产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建材业等产业链环的发展,针对该地区煤炭企业分散的问题,须加强对该地区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

(2)东北地区煤炭资源较丰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济实力,适合发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采矿石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该地区煤炭采选业的技术效率偏低,须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总体经济效率。

(3)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其煤炭资源丰富且矿产资源的配套性较好,而且拥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表现为劳动力数量多且廉价、土地便宜、能源费用低、政策优惠等,适合发展资源和劳工密集型以及部分资源加工型的重化工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煤化工业、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业等。其中西南地区煤炭资原后备储量相对充足,而现阶段该地区煤炭采选业的经济效率偏低,应加强该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能力,提升煤炭开采技术。

(4)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煤炭资源相对匮乏,但经济发展较快,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适合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采矿采石设备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冶炼专用设备制造、相关产品贸易及进出口等煤炭产业链下游产业继续延伸的相关产业。此外,由于资源的限制,应逐渐收缩并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建材业等高耗能产业。

参考文献

[1]徐丽萍.我国煤炭产业特性及其价值网络分析[j].理论探索,2006,(3).

[2]龚勤林.论产业链延伸与统筹区域发展[j].理论探讨,2004,(3):62-63.

[3]郑胜利.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1):87-112.

[4]charnes.a,cooper ww, rhol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6(2): 429-444.

[5]casten homburg.using data envelopement analysis to benchmark activ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 71,2001: 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