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学校 脑瘫学生 教育康复 模式构建

分类号:G750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新世纪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2月2日,教育部颁发了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从研究阶段进入了实验阶段。在三类学校的课改实验方案中都强调“从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些都促使特教工作者去思考,面对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的变化,面对类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程度越来越重的特殊学生,如何实施有效教育教学与康复?面对入学率日益提高的脑瘫学生,如何组织有针对性的康复?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有效的康复模式,才能保证所有脑瘫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康复成效。

1 研究目的

随着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脑瘫的定义也被国际康复界修订。脑瘫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对于脑瘫学生而言,要改善这些障碍离不开康复。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广义的康复就是全面康复,它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也即本文所探讨的核心所在。

同时,对脑瘫学生施行康复也离不开科学、可行的康复模式的引导。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脑瘫学生康复的模式则是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条件下的脑瘫学生的康复提供一个或多个标准形式或样式,为学校及教师们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法论,使其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基于前述研究与界定,本研究试图从理论上构建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的康复模式——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以解决当前脑瘫学生康复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康复和教育脱节问题,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脱节问题,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脱节问题,康复目标、康复课程、康复途径、康复方法、评估标准和脑瘫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其身心特点脱节问题等。

2 康复模式构建的依据

2.1 政策依据

从200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颁布开始,我国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就得到了重视。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2011年,国务院转发《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这些政策与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为在校脑瘫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支持条件,也为学校教育与社区康复的合作提供了保障。同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这也为需要多方支持与合作的脑瘫学生康复模式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

2.2 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以及其他有各种功能障碍影响其生活、学习与工作的人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引进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相结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门新兴学科,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具有了中国特色。目前,我国除了设立独立的康复中心外,大多数综合医院、疗养院、社区医院等都设立了康复医学科。这些为脑瘫学生康复模式中的教育康复与康复医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2.3 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的障碍及成因,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与康复相辅相成,只有将教育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帮助脑瘫学生克服躯体和社会心理适应上的困难,才能在减低他们障碍的同时,充分挖掘出他们的各种潜能,促进其身心最大限度地发展,以使其尽最大可能参与社会,真正体现教育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

2.4 相关理论依据

2.4.1 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可塑性是指生命机体适应发生的变化以及应付生活中危险的能力。人和高等脊椎动物受伤后,脑的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已失去的功能,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不是由于神经再生,而是由于动态的功能重组或适应的结果。因此,只有多方合作才能使脑瘫学生不同的康复需求在不同的场所、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发挥最大限度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功效。

2.4.2 运动学习相关理论

运动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种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有运动控制与运动学习两大理论,前者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后者则是根据对正常人习得技能过程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异常因素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技能,促进脑功能重建,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目前,神经运动康复理论已依据这些学说发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康复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更多的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与医学的知识、技能,而这些又非

特殊教育教师或普通教师在短期内所能具备。因此,具备医疗康复条件的相关医院也就成为脑瘫学生有效运动康复的支持者。

2.4.3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与不同的影响。因此,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也要考虑其生活、学习与适应的各种不同环境和时期,而在脑瘫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时期,学校、医院:社区和家庭这四者在其教育康复过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 “四位一体”脑瘫学生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

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不应是某一方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学校、医院、社区和家庭四个层面。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是实施特殊学校脑瘫学生有效康复的必然之举。

3.1 “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总体框架

基于生态系统等理论构建的“学校-医院-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其总体框架如图1。从流程上来看,脑瘫学生进入学校后,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其现有能力水平、优势及特殊需要需求;其次是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其康复目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据此设置/开发课程,制定各科具体的教学/训练计划,且落实到具体执行的组织与责任人;随后依此由各组织的责任人实施具体的教学/训练;教学/训练后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目标、计划、课程与教学/训练措施等。从完成康复任务的责任者来看,首先是学校,其次是医院、家庭和社区。

该模式凸显了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潜能开发任务的分解与落实。为了满足脑瘫学生的特殊需要及潜能的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根据脑瘫学生的康复与发展需要及生态环境中各组织的职能优势,实行任务分解,层层落实。在这个模式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组织、协调运行各方资源,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理念。

3.2 “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运行

为了提高康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脑瘫学生的潜能,结合诸多因素与经验,构建了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一方面,该模式清晰地呈现了脑瘫学生康复的流程与实施;另一方面,在“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中,强调团队合作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地位,对合作各方的角色、功能给予了明确的定位,以此明确学校、医院、家庭和社区在脑瘫学生康复中各自的职责。同时,该模式在具体运行时,也应根据学校的师资构成、数量情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情况、训练场地或器材设备的拥有情况、功能教室和模拟情境教室的配备情况等,在医院、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支持的度和量上进行调整。

3.2.1 学校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脑瘫学生的康复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康复的作用。在“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中,学校是模式运行的核心,处于主导地位,承担脑瘫学生整个康复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教育教学与大部分康复实践任务。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依赖各方的有效合作,更重要的是依赖学校的有效组织、协调、管理、指导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第一,学校需组织各合作团队对脑瘫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脑瘫学生的康复目标、计划、课程、方法等;第二,学校需沟通、协调各方的分工与合作,在时空、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驱动脑瘫学生康复工作系统的有效运行;第三,学校需科学管理脑瘫学生的康复工作,从康复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到规范制度的建立、责任部门与责任人的选择、康复流程的推进与工作的开展等,形成科学可行的管理系统;第四,学校需组织、协调各方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第五,学校还需想方设法、开拓各种培训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真正为脑瘫学生提供适切性的康复,充分开发其潜能,补偿其缺陷,促进其全面有效发展。

总之,学校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运行中扮演着诸多重要角色,既是脑瘫学生康复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指导者;又是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者,计划的制订与施行者,康复的践行者,康复效果的评价与反馈者等。一句话,学校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既是决策家、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3.2.2 医院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医院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突出了医院在该模式中的重要地位——辅助支持。在该模式的运行中,医院主要承担脑瘫学生的身体检查任务,辅助、支持脑瘫学生运动及语言的评估与康复。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仅依赖学校,还依赖多方的支持与配合,医院就是其一。尤其是对程度较重的脑瘫学生,医院对其运动与语言康复的支持更显重要。运动和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对每一个儿童都非常重要,它是每一个儿童适应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校脑瘫学生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51.06%的脑瘫学生伴有语言障碍。这些功能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脑瘫学生的学习、社会适应等,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些受限的功能进行康复训练。脑瘫学生运动与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需要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技能,而这一点却是学校的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需要有此专门知识、技能的医疗康复人员的介入支持。由此可见,医院在脑瘫学生康复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医院是评估的参与或实施者,是康复计划制订的参与及实施者,是部分专业康复的执行者,是康复效果评价与反馈的参与者。一言概之,医院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左膀。

3.2.3 社区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社区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强调了社区在该模式中的重要性一辅助支持。在该模式的运行中,社区主要承担脑瘫学生的社区适应、运动康复器材和场所的支持、运动康复的指导、社工的支持等。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要靠学校的驱动、医院的辅助,也需要社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中、重度脑瘫学生来说,仅有医院的定期运动康复,还不能满足其康复需求,必须每天坚持才能巩固训练效果,因此,对于运动康复的器材与场所需求,则必须依赖社区的支持,甚至指导,进而相关的康复训练才能得以进行。同时,要培养脑瘫学生的生存能力,则必须提高其社区适应能力,因此,对社区的相关场所及其功能的了解与实践,则需要社区的

协调、帮助与支持。因此,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社区的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社区是脑瘫学生运动康复、社区适应等场地和器材的提供者、支持者、协调者与指导者。简言之,社区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右臂。

3.2.4 家庭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家庭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凸显家庭在该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支撑。在该模式的运行中,家庭承担的任务是全方位的,包括:评估与IEP计划制定的参与,康复工作的监督、实施与巩固,社区、家庭与个人生活适应的指导,脑瘫学生权益的维护等。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依赖学校、医院和社区,更要依赖家庭。第一,家长或照顾者参与了学生的评估与康复计划的制定,因此,对学生康复计划的执行和康复的实施可以进行监督;第二,在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在家庭对学生在学校或其他场所进行的康复训练活动进行复习、巩固;第三,家庭是脑瘫学生最熟悉最依赖的环境,家长或照顾者可随时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将康复与生活紧密结合;第四,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相对稳定,家长或照顾者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对脑瘫学生进行社区适应能力等的培养与指导;第五,家长既要维护脑瘫学生的权益,也要引导其自我决策与权益维护等。因此,家庭在脑瘫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家庭是评估和康复计划制订的参与者,是康复工作的配合、巩固和监督者,是家庭和个人生活适应的指导、训练者,是学生权益的维护者。换言之,家庭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坚强支柱。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范文第2篇

一、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特殊教育的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方面比其他同龄孩子要更困难,并且思维发展也较慢,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的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分享彼此的生活阅历、学习经验等,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从而得到及时的完善。并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更有效的积累知识,并且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等限制,让学生能够对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形象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思考,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模式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合作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语文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能够很好的约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形成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同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充分感受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学习其中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引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对知识有很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容易的吸收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会观察生活,并将其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以及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如在学习《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分别观察几种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并详细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中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补充,并派出代表描述下雨前各种小动物的反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和学习,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三、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下的孩子由于本身存在的身心问题,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需要教师采取更加直观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并且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化为己用,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并且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运用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锻炼孩子们对语言的应用。并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相互交流彼此的见解,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向其他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会更努力的琢磨自己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交际生活积累更多有用的经验。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中描写的父亲和“我”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文章中父亲的塑造的方法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文章进行更准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合作学习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专业;模式

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是我国师资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特殊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特殊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的以培养具备残疾人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胜任残疾人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有一种情况,高校设置的特殊教育专业是专门为残疾人所开设的,即我们所说的高等特殊教育,本研究只针对前一种特殊教育专业。

一、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研究情况

国内对于特殊教育师资研究专著至今还没有,多见于论文期刊,通过数据检索与阅读分析,对相关的期刊论文按年代进行了分类,并且根据研究的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研究的萌芽时期

通过论文检索与查找,最早的研究始见于1988年,我国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鑫撰写的《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作者不仅回顾了特殊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且重点论述了在当时的国情下特殊教育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其中的精华部分是提出了“两级培训” :第一级要求培养可以在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班)讲授特殊教育学、特殊心理学和特殊教学法的专业课教师。第二级直接培养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教师。并且作者在文中详细的论述了两级的培训的具体办法。可以说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第一份中国化的模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研究大多不成体系,往往谈的面很广,但是不成体系,朴永鑫的这一研究可以说是当时的代表之作。

(二)研究的深化期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增多,国内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开始渐渐地多了起来。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动态,国内开始关注国外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比较研究,像石学云写的《俄罗斯特殊教育于中国特殊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同时,由于各个省份开始纷纷在高校中设立特殊教育专业,也有人开始着眼于高校或者地区的调查研究,如《重庆市盲校于聋校师资情况调查》;《上海市师资培训的目标、内容与策略》等。此时,对于特殊教育的研究开始走向多元丰富,其中,关于师资培养模式的论述也开始较多的借鉴其他特殊教育专业较为先进的国家。

(三)研究的专业化时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研究也开始逐步走向专业化,这种变化从研究术语上可以看的出。研究依然延续着90年代末的方向,国内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国外的比较;国外特教师资的发展状况;国内某地区或某城市的专项研究。

2002年邓岳敏发表的《中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对中美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模式做了比较——中美两种师资培养模式各有利弊。美国这种开放式培养模式.目标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广泛,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学生来源广、出路宽。但是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机构过多,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过于分散,无法有效集中。有时学校之间为了竞争生源而降低人学标准,从而降低了特师生的质量。我国实行封闭式的师资培养模式,目标明确、专业性突出。学生能充分吸收特殊教育教学的有关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同时有利于培养牢固的特殊教育专业思想。不足之处是,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学术水平偏低、应变能力差。所以,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封闭式培养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未来教师培养的需要,应将部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任务,移交给综合性大学,逐渐向非定向型或混合型过渡”。

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还有2003年丁勇王辉所写的《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在文中,作者将国内的特殊教育的培养模式分为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职前培养作者又根据学历来划分为中等学历培养模式和高等学历培养模式;职后培养分为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共同发表了《对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研究》,在他们的论文中,不但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还提出了我国在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对培养模式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积极拓展高等特教师资培养模式,在高校内部走普通师范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办学道路,与其他专业联合办特殊教育专业,使学生真正做到既懂得教育、心理理论,又能教文化专业课。国外特殊师范教育成功的经验证明,特殊师范教育应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复合型人才,二是专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先学习一种专业,然后再学习一、两年特殊教育专业具有复合型知识的大学生。这类学生既可以在普通学校,也可在特殊学校教某门文化课。复合型人才所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是专门化的,有范围限制,或是学习感官障碍方面的知识,如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学心理发展障碍方面的知识,如智力障碍等。专门型人才是指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然后集中学习有关某一类障碍的特殊教育理论,具有专门化知识的大学生。这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某一类障碍学生的矫正及康复训练工作,如言语矫正、职业治疗、心理咨询等。” 另外,作者也提出目前,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是更大的。“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在现有四年学制内实行与其他学科合作培养的方式,搞“3+1”制。即学生用三年(或两年半)的时间学习非特教类的课程,然后用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学习特教类专业课程和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实习。二是搞“4+2”制,对非特殊教育的师范或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为期两年或一年的特教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具有在特殊学校任职的更高资格。”

近期的发展研究逐步转向实用,一般是对某个地区或高校的特殊教育培养模式的反思或者探索,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学校的调查与思考》;《甘肃省特殊人才的需求与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由于研究对象的明确与所缩小,研究进一步贴近我国的实际状况,研究者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提出了最适合当地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特殊教育专业专业的发展做了最为实际的考虑,同时伴随着国际特殊教育界出现的新理论与思潮,如“回归主流”“全纳教育”“一体化教育”,对特殊教育师资要求也开始变得较高。

三、中国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特点

1.从总体上看,研究发展越来越快,成果也越来越多。

中国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从最初的稀少零散,发展到现在研究者众多,成果也日渐丰富,仅仅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这在世界范围上看,也是发展相当迅速的。

2.从研究范围上看,国内的研究者更加重视因地制宜的开展局部性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的研究,出现了相当多的地域性研究,这些研究对当地的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中国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问题及反思

1.缺乏专著方面的研究,可查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期刊论文。

目前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没有一本专著出版,更加没有权威性的著作,这样造成大家在学术交流上往往是自说自话,基本定义没有完全搞清楚,非常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发展。

2.研究多停留在借鉴国外成果或前人的基础上,理论创新缺乏。

我国对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至今还没有摆脱国外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研究的影响,其中的核心部分像培养综合性人才还是专门型人才,采取的观点和例子还较多的依赖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没有立足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3.研究不成体系,没有将培养模式单独作为研究对象。

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特殊教育质量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高校都在开设这个专业,如何办好这个专业,需要理论上的支撑,所以,需要对模式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形成研究体系。应该把模式的研究从一个整体中独立开,这样便于集中精力解决好模式的研究工作。

五、总结

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是刻不容缓的,作为理论研究一定要先行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我国特殊教育专业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抓紧出现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可参考的有价值资料。

参考文献

[1]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朴永鑫.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6

[3]顾定倩.中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的发展[J].特殊教育研究, 1992, (3): 46-48.

[4] 刘福泉.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战略[J].特殊教育研究, 1992, (4): 34-38.

[5] 丁勇等.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6] 肖华.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J].特殊教育研究,1999,(2).

[7] 杨民.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0,31.

[8] 陈琳.发展变革中的俄罗斯特殊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88.

[9] 陈织云.广西残疾人特殊义务教育状况调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72

[10]邓月敏.中美特殊教育师资比较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0

[11]刘洋,肖飞.试论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中的几个争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12] 甘昭良.福建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4): 74-78.

[13] 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4): 64-68.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浙江模式;社区化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宁波大学SRIP挑战杯学生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前言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指针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而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当下,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更能展现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公平的决心。浙江省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早,1913年之江大学教授周耀先在杭州创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哑校”,拉开了浙江特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序幕。浙江省现代特殊教育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逐渐摸索出了适于省情的发展模式。

二、“浙江模式”的定义厘定

(一)定义提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浙江省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浙江省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回顾,如朱宗顺的《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权益—浙江省特殊教育60年发展的透视》。浙江省特殊教育机构在学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学者经常关注的一个方面,如程郁的《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肖丽琴的《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研》。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典型及个人介绍方面有展蕾蕾的《粉笔无言写春秋—记浙江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会长洪佳琳》以及《创建生活化教育品牌 提升学生生活质量—浙江省慈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掠影》。

整体来看,目前学界对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模式尚未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和提炼,基于此本文将以宁波市特殊教育机构作为论文的切入点,来探讨“浙江模式”的相关问题。

(二)“浙江模式”的定义及要素

我们经过对浙江省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和成就的总结,提炼出了“浙江模式” 。大体说来,这是一种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机构在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资金有效投入率高,全民参与度较高的一种特殊教育发展模式。

在整个模式的组成要素中,包含“政府高度重视” 、“资源整合”、“管理去行政化”、“加大投入和资金有效投入”、“共享蓝天”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构成了浙江模式的生长链: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资源整合是过程,管理去行政化是手段,资金有效投入是关键,共享蓝天是目标。

首先,政府重视是前提。在整个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政府是其强大的后盾,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强大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特殊教育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制定做好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三是政府财政支持的持续与加大。四是制定行政法规来保障特教发展。

其次,资源整合是过程。整合资源,一方面要整合特殊教育机构内部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师资等等,另一方面要整合社会资源,也就是让广大的社会热心仁人志士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区化模式,宁波达敏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社区化模式。

第三,管理去行政化是手段。在整个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去行政化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因素。在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学校自身管理则是有其本身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管理,增加了教育管理的自主性,进而激发特殊教育机构管理者的创新性,也有利于教育民主管理的发展。管理去行政化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师资引进、教学管理和教材编写等方面。

第四,加大投入和资金有效利用是关键。浙江从1989年开始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省教委还每年从普教经费和基建经费中留出一部分给特殊教育,省政府机动财力每年安排7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省财政也安排专项补助款。近年来,浙江对特殊教育的各项投入不断加大。逐步加大的经费投入,成为浙江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除了政府资助以外,社会力量的捐助也是浙江省特殊教育发展中重要的资金来源,浙江素有侨乡之称,民营经济也发展迅速,他们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比较热衷,因为特殊教育也是社会公益慈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资金的利用方面,特殊教育机构也是专款专用,资金利用率较高,因为这笔资金都是良心钱。

最后,共享蓝天是终极目标。残疾儿童理应同普通儿童一样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残疾儿童教育权的实现是落实这两大权利的关键。特殊教育既是残疾儿童权益保护的内容,也是判断残疾儿童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的指标。将特殊儿童融入到社会中去,让他们享有和正常儿童同等的权利是浙江省特殊教育事业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结语

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得成绩,离不开“浙江模式”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倚重,缺一不可。“浙江模式“的提出,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样板,有利于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教育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更是我国人权不断进步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历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41.

[2] 浙江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浙江教育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49.

[3] 朱宗顺.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权益—浙江省特殊教育60年发展的透视[J]. 中国特殊教育,2010(5).

特殊教育教学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集团化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可谓空前,而且不同程度地意识到特殊学校独立发展的困难。由于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规模较小、资源分散,不利于特殊教育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整合特殊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不失为可以尝试的一种模式。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集团化办学已有先例,这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可参考的集团化办学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1集团化办学的含义

集团化办学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一所名校或者一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以自身为核心,集合区域内的两所甚至更多的学校,制定共同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且以教育集团的形式进行运作。”也有人认为集团化办学是“新形势下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集团化办学被认为是对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特殊教育资源存在稀缺性,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资源往往也具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在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和教育设施是欠发达地区所无法企及的。特殊教育集团化办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整合特殊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师资、设备、器材以及信息。第二,整合教育通道,这些通道包括年级间、区域间教育通道的整合。第三,整合就业渠道。集团化办学是指通过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均衡教育资源,促进不同学校之间交流合作,促进不同特教教育学校共同发展。

2特殊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模式

借鉴其他类型教育的集团化发展模式,特殊教育学校集团化发展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运作方式。一是纵向衔接。主要是指不同年级生源衔接。有利用在一个区域内,低年级学生在县级学校学习,高年级学生在市级特殊学校的学习。实行分段培养,有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分段培养增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负担,大部分学生住校学习,也不利于家庭教育。二是横向联合。这种联合主要是指不同地区间的合作。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大量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师要么是新聘教师,要么是从普通学校调动过来的,而且办学经费有限。通过横向联合,有助于把特殊教育资源合理地配置到落后地区的特殊学校。企业不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学生也缺乏在社会中联合生存的经验。企业与特殊教育学校集团联合,有助于拓宽特殊教育思路和发展途径,有助于特殊学生融入社会。三是第三方机构的介入。这里所指的第三方机构主要指特殊教育器械研制企业、特殊教育科研机构和残疾人协会。特殊教育摆脱不了器械研制企业的介入,这些企业利用自身具备的技术优势,帮助特殊儿童提高认知能力、误言能力和其他技能。特殊教育科研机构引领科学技术发展,能够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残疾人协会则利用自身的特殊社会身份,帮助特殊教育学校吸收社会办学资源。

3特殊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

有三种特殊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可借鉴。第一,联合型集团化办学。各学校间保持法人身份不变的前提下,联合发展,集中调配教师和资金。这种机制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培养。第二,合作型集团化办学。合作型集团化办学学校之间是松散型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仅仅局限于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这种机制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特殊教育学校之间联合交流。第三,紧密型集团化办学。紧密联合型集团化办学完全引入民间资本,兼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集团成为独立法人,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和实施教育活动。

4集团化办学能解决的现实问题

4.1解决在校生规模下降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近三年来,残疾儿童少年在校人数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42.82万人降到2010年42.56万人,再降到2011年的39.87万人。”一方面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降低了人们残疾的风险;另一方面,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现代医疗技术降低了儿童残疾的可能性,一部分言语障碍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后,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家庭对残疾孩子教育问题依然抱消极态度,不少残疾儿童辍学在家。通过集团化办学,由于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4.2平衡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

统计表明,截止2013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933所,比2003年的1551所增加了382所。大规模增加的特殊教育学校集中在县乡。一部分新增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是普通学校改编而来,或是对老特残学校改建、扩建。不同的特殊学校的软硬件配置参差不齐,新建或改建学校通常规模偏小,与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实施集团化办学,可以平衡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缩小县、乡三级学校的经费、师资、信息的差距。

4.3平衡不同地区的经费投入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多,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城市比县乡多。实现集团化办学能解决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因时因地集中力量办好特殊教育,合理分配经费,避免发生失衡现象。

4.4实现教师流转提升教师技能

据统计数据表明,到2013年全国特殊教师数量已经达到55096人,较2008年增加了近1万人,教师人数增加明显。但仍有75.6%的学校的教职工总量无法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导致有些学校不能开足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近年来各地纷纷新建或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并且各地高校增加了特殊教育专业,然而这部分高校培养的师资还需要经历熟悉教师工作的过程。因此特殊学校缺乏有技术和技能的教师。通过集团化办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编制问题上的僵局,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集团学校之间流动。

5结语

集团化办学思路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其它类型教育中也有成功的经验。特殊教育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国家投入、社会力量支持带来的成绩显而易见,然而也存在不足。特殊教育学校需要这种集团化办学的尝试,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亚娟.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7.

[2]王文槿.什么是职业教育集团(文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16.

[3]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3.

[4]中国教育部网站.2013、2003年教育数据统计[EO/BL].2015-05-25.

[5]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6.

[6]中国教育部网站.2013年教育数据统计[EO/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