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工程与工艺的区别

化工工程与工艺的区别

化工工程与工艺的区别

化工工程与工艺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工业厂房,洁净技术,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high-tech products came to us, because, after all, is a high-tech product, so its production for each production links and the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is also very high. In this one, for production workshop is electronic industrial workshop cleaning requirements is higher, this is where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modern electronic industrial workshop in clean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first discusses the modem electronic industrial workshop clean technology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n introduces a kind of more advanced new technology.

Keywords: electronic industrial workshop, cle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0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现在的电子科技产品都是比较精密高级的,稍微有一点差别可能就会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报废,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及其注意各个能够影响到电子产品生产的因素,其中电子工业厂房的环境是对于目前电子产品生产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点。目前,众多的电子工业厂房中都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来避免这一危害,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缺憾。

1电子工业厂房中洁净技术的现状

化工工程与工艺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场地、通道、台阶

某20万吨/年醋酸项目的特点及概况

本项目工艺装置较少,但辅助设施配套完备。

工艺装置仅为CO制备装置、醋酸装置及中间罐区,储运及辅助设施包括成品罐区及装车台、循环水站、消防水站、空压冷冻站、综合仓库、焚烧及火炬、变电所、综合楼、浴室及食堂等。

本项目周围情况复杂。

场地北侧紧邻厂外公路,厂外公路的另外一侧为某化肥厂;化肥厂紧邻厂外公路一侧为废弃库房等建构筑物。

场地西侧隔条围墙紧邻一焦化厂,焦化厂靠近围墙一侧建构筑物较多,从北向南有总变电站(110KV)、煤气气柜(10000m³)等工艺设施;

场地南侧为某化机厂的库房及辅助用房;

场地东侧紧邻一条自然沟壑,为自然林地和农田。

场地北部紧邻厂外公路有一条从变电站引出的高压线路,跨越厂外公路。高压线线塔高28米。(详见附图。)

场地自然地形复杂。

拟建厂区场地周围均已修建砖砌围墙,场地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高差较大,场地海拔高程在1977.77~1991.21之间,高差约13.5米。该地地貌属喀斯特溶蚀地貌。

场地南北长400米,自然坡度3.4%;场地从东北向西南有一条自然冲沟,沟宽30米,沟深2-7米。东西向相对高差变化较小。

土地使用现状

本项目围墙内用地约12.0公顷。场地东北角靠近厂外公路有少量民宅需要拆迁,场地内无需拆迁建构筑物。

设计思路及总图布置方案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原则

1)满足工艺流程需要,符合卫生、安全、防火要求,便于生产管理。

2)结合厂址自然地形和周围的环境,合理组织运输,厂内交通通畅,对外联系便利。

3)充分利用地形,建构筑物尽量合并集中布置,经济、合理的利用土地。

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并合理改造地形,使场地设计标高与自然地形相适应,在满足工艺、运输、检修维修对场地竖向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总平面布置及竖向设计方案

根据工艺流程,结合用地特点,并根据建设单位对总平面布置的建议,进行了本项目的总平面布置方案设计,现就总平面布置方案说明如下:

1)工厂组成

该20万吨/年醋酸项目由厂前区、装置区、罐区、辅助设施及公用工程区组成,其中厂前区包括:综合楼、总变,食堂及浴室;装置区包括醋酸装置、醋酸中间罐区、CO制备装置等;罐区主要为成品醋酸的储罐区;辅助设施及公用工程区包括循环水装置、消防泵房及水池、给水处理站、空压及氮气站、冷冻站、污水处理、焚烧、火炬及综合仓库等设施。

2)总平面布置方案

根据本项目场地周围情况以及地形特点,将工艺装置区布置于厂区中部,尽量使其远离厂区周边设施,根据工艺流程其从北向南依次为CO装置、醋酸装置、醋酸装置中间罐区;厂前区布置在装置区的北侧,靠近厂外公路。CO装置的西侧为成品储罐区,储罐区的北侧布置有汽车装车区域,邻近物流出入口,方便物料运输。装置区的东侧为公用工程区,尽量利用该处地形,从北向南依次为消防及给水站、循环水站、空压站、氮压站、冷冻站;污水处理站位于醋酸装置的西侧,地势较低的区域;火炬、焚烧、综合仓库位于整个厂区的南部。

厂区分别设置人、物流出入口,并在厂区的南侧靠近省建筑材料机械厂一侧设置临时出入口,为厂区的设备运输、检修创造便利的条件。

如附图所示:

3)竖向设计方案

厂区场地面积12.0公顷,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靠北最宽约400米,呈倒三角形状;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南北自然高差13.5米,南北向场地自然地形坡度3.4%。

由于场地面积较小,各装置联系紧密,又要考虑对外运输道路仅为场地北侧场外公路的限制,所以本次竖向设计没有采用大台阶的处理办法,而是采用了贴近地形高差,灵活确定各建构筑物高程、紧密结合地形的式处理办法。临时命名为“紧密结合式”。

厂区北侧的办公楼及变电所考虑到与厂外公路衔接,其标高较高(为1987.6m),保证与厂外公路连接通畅。CO制备、醋酸装置、中间罐区等工艺装置位于厂区中部,其从北向南依次降低,采用约1.5米挡土墙来解决相互间的高差关系。循环水、空压站位于场地的东侧较高的台阶上,其与工艺装置间挡土墙高度为1.0~2.2米。成品罐区、污水处理、事故水池位于场地西侧较低区域,其与东侧厂内道路间为挡土墙,墙高4.5~2.0米,罐区东侧挡土墙兼有罐区围堤作用;污水池里、焚烧、火炬位于厂区的南端,厂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势较低区域。

存在问题及优缺点

“紧密结合式”布置优缺点

1)装置标高切近场地地形,避免了大填大挖,节约土方工程量。

2)结合各装置的特点,在保证不影响交通运输、车间引道连接、检修维修、消防的前提下,挡土墙的分布与各个装置紧密结合,如罐区周围挡墙与罐区围堤合并(挡土墙兼顾罐区围堤作用),循环水站、空压站区域挡土墙位于其西侧不影响交通、检修维修,CO制备南侧挡土墙靠近厂区道路,其与装置间有足够的空间布置管架等设施;这种与装置紧密结合的挡土墙布置形式合理解决了各装置间的竖向联系,同时使得场地利用率得以提高(与大台阶布置方式相比较)。

3)紧密结合式处理办法的其中一个特点是挡土墙高度均不会太大,解决了大台阶式挡土墙高度较大、阻断台阶间联系等问题。

紧密结合式挡土墙高度宜为:装置高于道路时,其间挡土墙高度h≤2.5米为宜,装置低于道路时其间挡土墙高度h≤4.5米为宜。

这种紧密结合式处理办法,在厂区内部交通运输方面较为优越,厂区主干道及支道衔接通畅,但在局部地区道路坡度较大,局部车间引道坡度较大。

4)紧密结合式处理办法使场地挡土墙分布较多,给地下管线的施工带来难度,尤其是管线在穿越挡土墙部位。

5)工艺装置、罐区、循环水站等设施分别位于不同的标高,物料循环及输送产生位差,给项目运行带来能耗,但能耗的大小需要进一步调查。

综上所述,根据自然地形条件、本项目用地条件、外部交通条件、本项目各装置分布特点,以及工艺流程要求,本项目采用“紧密结合式”布置较为合理,既解决了各装置相互间的高差问题,又不破坏各装置间的紧密联系,且挡土墙与罐区围堤结合设置,提高了项目用地利用率;虽然各装置间存在高差,但各装置间不因为挡土墙的设置而影响了道路的顺畅连接,交通通畅,保证了检修维修、消防、人员出入等对道路交通的要求。

虽然在局部地段存在管道频繁穿越挡土墙、施工相对不便等问题,但其优点较多,总之,本项目采用紧密结合式台阶布置较为合理。

小结:“紧密结合式”布置方式适合于场地面积较小,相对高差较大的情况。在厂区用地面积较小,且高差变化较大,大面积平整不可行的条件下,采用“紧密结合式”布置方式则较为合理。

工艺设施的特殊要求对总图布置的影响

本项目工艺装置与中间罐区分别在两个街区,其原因为:中间罐区为4个储罐,单罐储量均为500m³,其中三个为醋酸半成品,火灾类别为乙A类,一个为甲醇储罐,火灾类别为甲B类。可燃液体总储量为2000m³,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应成组集中布置在装置边缘;装置储罐组与装置的防火间距根据相关规范应为20米。

醋酸装置与中间罐区位于两个街区,考虑到地下管线、消防道路、挡土墙等因素,其通道宽度为23米,储罐罐壁距离装置33米,大于规范要求13米。中间罐区与装置之间的连接管线增加了13米(每根管道),费用增加。

成品醋酸储罐有两个,均为10000m³,火灾类别为乙A类。

就目前的总图布置,若将中间罐区集中布置,位于装置的东侧,紧邻装置布置,管线连接便捷,可能在缩短工艺管线长度方面效果更好。

结论:总图布置需要对项目工艺流程及工艺管道材质进行了解。对于某些特殊工艺装置,其连接管道为贵重金属,若工艺装置、储罐区及相关设施布置间距较大,其间的连接管线长度必然增加,则必然会造成工程投资的大幅增加。所以在满足防火、防爆间距、运输等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工艺装置及其相关设施集中布置。

总图设计通道宽度的确定

厂区通道宽度的确定不能草率,需结合防火、防爆要求、地下管线数量多少、管径大小、管架宽度、通道内挡土墙等构筑物情况确定,并应考虑一定的预留。

本项目有两条主通道,为南北向,西侧通道宽度为42米,东侧通道宽度为28米。通道内设施详见小表。

通道内设施统计表

根据上表,西侧通道宽度设计偏大,宽度富余较多;东侧通道宽度偏小,东侧主干道两侧管线密集,部分管线位于道路路面下,可能出现由于道路沉降造成管线易损等问题,若检修、维护,则需破坏路面,给检修维修带来不便。

两个通道宽度均为36米,较为合适。

出现以上问题原因如下:

地下管线的初步设计深度不够,且总图布置确定较早,对地下管线分布情况估计不够充分,使得其与实际偏差较大。

东侧通道西侧为工艺装置与循环水站、消防水站、给水处理站,公用工程管道较多;西侧通道两侧为工艺装置与罐区、污水处理,其间的联系管道多走管架,地下埋设管道较少,从而导致东侧通道紧张,西侧宽松的结果。

给排水管线布置图设计较晚,没能及时反馈,实际上总图布置可根据给排水管线分布情况进行调整。

总图布置确定前应让给排水专业提出地下管线分布情况意见,以使通道宽度设计合理。

中小型石化项目总图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经过对某20万吨/年醋酸项目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方案的分析,以及对该项目设计优缺点的剖析,总结出了类似中小型石化项目总图设计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了解工艺流程,并且深入了解各工艺装置间的关系,在保证工艺流程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工艺装置间的连接管线,使得管线连接便捷,以节省投资,减小能耗。尤其是否用特殊材料、贵重金属材料的装置。

在满足防火、防爆等要求前提下,结合给排水地下管线分布情况确定设计通道宽度,避免通道宽度设计不合适情况的发生。

总图设计不但要进行总平面布置方案的比较,还要对场地竖向设计方案和思路进行比较,以找出合理的平面、竖向设计方案。

结语

总之,对于中小型石化项目,在一定场地和环境条件下,经济、合理地进行总图设计,就是要使各建、构筑物相互间有序的组合,在满足工艺流程、安全距离、交通运输等条件下,研究和解决总平面布置和竖向设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其构成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充分利用土地、安全、环保,并尽可能节约项目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① 《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GB50160-2008);

② 《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

化工工程与工艺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艺技术;旅游经济;运用模式;研究

一.引言

问题的提出

作为民族内源性动力的传统技术文化形态之一——黔东南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制作流程而富有观赏性。随着民族文化旅游浪潮的兴起,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载体,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以其民族性、地域性而独树一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旅游市场和游客的青睐。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黔东南全州共接待游客1400.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549.36万人次,占39.22%,乡村旅游收入24.19亿元,占24.17%。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如何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换成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动力,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应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问题。而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因其独有的审美性和地域性,在旅游市场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和竞争性。但是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形态之一的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在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以有效模式为载体,更好的彰显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体验性,从而显示民俗资源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带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发展,也是时下值得探讨的问题。因而,本课题想就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运用模式作一定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运用和发展寻求新的途径,并推动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

二.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生活及其传统工艺技术,凝结了少数民族的劳动和智慧。这些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特有的历史名声、民族特色及其工艺价值,依然在黔东南各民族人民生活中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以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为例:2009年该村实现纸品销售收入500万元,纯利润超过100万元,占到全村总经济收入的60%以上。每户造纸的农家年均纯收入不低于2万元。造纸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丹寨卡拉村靠“鸟笼编制”这一技能,实现产值210万元,人均纯收入3963元,全村125户中,有98户250人常年从事鸟笼生产,年生产鸟笼8.5万个,利润130万元,占全村总经济收入的88%。(2010年数据采集。资料来源:丹寨旅游网)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涉及造纸、陶瓷、水利机械、竹编、银饰加工、刺绣、织锦、蜡染、民族乐器、茶叶、民族菜肴、龙舟、土布、采汞、思州砚、泥哨、花桥、鼓楼等。(《贵州传统工艺研究》梁太鹤 胡进 1991.4)这些项目产品在民间还大有市场,如银饰制品、蜡染、刺绣、竹藤草编制品、土布、陶瓷、砂锅等。据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这些民族工艺技术种类几乎都还存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特别是银饰制品、蜡染、刺绣等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作为旅游商品和收藏品备受人们欢迎。因此,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为黔东南旅游市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前提。近几年,贵州在全国旅游热中刮起的“西南风”,已经风靡全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贵州独特的人文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载体,而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人文景观的内容,黔东南传统工艺技术作为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贵州东线旅游产品内涵,为贵州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广阔的前景。

三、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种类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主要包括如下种类:银饰、刺绣、蜡染、竹木工艺、泥石等。银饰主要集中在如下地区:雷山西江 、丹江, 台江施洞、黄平;刺绣主要包括施洞型(台江、施秉、剑河、镇远四县毗连地带),巴拉河型(雷山、台江、凯里、剑河、榕江毗连地区),都柳江上游型(丹寨、三都、雷山、榕江毗连地带),凯棠型(凯里市东北角与台江县西北角毗连地带);蜡染集中在黄平、丹寨、榕江; 竹木工艺以丹寨、三穗见著;泥石以黄平见称。这些著名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种类及其旅游景观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特色迥异的旅游资源类型,经过包装,形成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教育旅游、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化工工程与工艺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基本采用国外相关研究模式。目前,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范围与深度还远远不够。

一、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喀什地区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喀什地区部级非遗项目1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1项,涵盖七大类,在部级非遗中有两项为喀什地区申报项目,分别为阿凡提故事和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在各县市中英吉沙县、塔什库尔干县部级非遗项目所占最多有4项,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喀什市为15项。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及英吉沙县这三个县市在总量上最多为16、12、11,泽普县和疏附县在总量上较少只有1项。在项目类别上传统技艺所占最多共26项,而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方面只有2项。

二、喀什地区居民对非遗影响认知的交叉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人数共计300人,其中女性占53%,男性占47%。调查中在年龄在31岁-40岁的占33%,41岁-50岁的占25%,60岁以上人的占1%。1.不同职业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调查发现旅游从业者对非遗比较了解所占比最高为12.4%,非常不了解所占比例最低为0.3%;非旅游从业者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一般、非常不了解分别为35.5%、1.3%;不同的行业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大多对非遗比较了解34.4%,一般的为45.2%。人们对它的了解程度还不深。2.不同收入群体居民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家庭月收入越高的人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越高,调查人员中17.5%的人为9001元以上的收入其中有2.9%的人对非遗非常了解,而3000元以下的人15%对非遗非常了解占0.3%。45.2%的人对非遗了解程度一般。3.不同职业、文化水平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非遗开发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较大62%,而环境5%以及生活方面11%积极性影响较小;教育工作者7%和科研人员12%认为非遗开发对经济16%以及文化6.5%的积极影响较大,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也使当地的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高中(含中专)学历对非遗比较了解比例为24%,学历越高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就越高。高中以上的人对非遗非常不了解的为0,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对非遗非常了解的人是0,初中27%、高中学历56%的人都是对非遗比较了解33.5%和一般的45%。4.现代工艺对传统手工艺影响的认知分析在喀什地区非遗中手工技艺价格较为昂贵,而现代工艺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产品价格较低,外观优美等,传统工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调查中41%(非常大10%、比较大31%)的人认为现代工艺对非遗有着较大的冲击,只有12%的人认为现代工艺对非遗没有影响。5.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流失及受阻原因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的感知和态度不仅能够反映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而且影响与制约着其活态传承的质量与方向。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传统手工技艺、歌舞等,存在流失等现象。流失主要原因为、保护不够,为33.8%,政府保护度低、市场、创新度低分别占27.9%、27.2%,非遗传承人认为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但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人们不愿去学习该技艺,加上现代工艺的发展,使得一些手工技艺在传承上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主要阻力来自于资金短缺为28.9,其余分别为政府保护力度(20.1%),市场、创新度低(18.8%),、保护不够(18.1%)。

三、结论

当地居民文化水平越高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会越高,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人员对非遗了解程度相较其他行业更深;大部分居民对非遗旅游的开发持支持态度;非遗开发对当地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经济影响所占比例最大,环境次之,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影响一般。非遗具有脆弱性,面临无市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可加强对当地居民的非遗宣传,加大政府对非遗的投入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以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华光,赵丽霞,彭小舟,欧媛.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05):160-164.

[2]朱凡瑾.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秦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2):122-125.

化工工程与工艺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艺术村;社区营造;创意设计;活化保护;社区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深水肚是香港十八区中的一区,位处九龙西北。2001年统计有353,550人口,面积约948公顷。深水肚包括深水丁⑹硖尾、长沙湾、荔枝角等地区,是新移民较多的区域。

石硖尾位于深水兑远、九龙塘以西,主要是一个住宅区。石硖尾村始建于1954年,是香港首个公共村屋。1953年12月25日,石硖尾地区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大火,危急之下约有5万多人一夜之间无家可归,香港政府为了安置灾民,于是在石硖尾灾区兴建了一座7层高的大厦。直至1954年底,共建成8幢大厦,成为香港第一代公共村屋。石硖尾是个充满着香港草根文化特色的地区,就是在这里孕育了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香港政府在2000年以后,开始重建石硖尾公屋区。石硖尾村当时的生活环境也很简陋,没有电梯、独立浴室及卫生间,每家每户只有在狭小的走廊里用纸板围炉煮饭,晚上许多居民将床放置在屋外的走廊上,“朝行晚拆”成为当时的一大特色。电影《桃姐》曾在此取景,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说:“这是不为人知的香港,我觉得这个地方的居民与商户之间充满温情,很有人情味。”

一、香港石硖尾“山寨厂”的变身

1970年代,石硖尾工厂大厦曾经是香港“山寨厂”的集中地,主要有:钟表制造、五金、塑料、木工、扎纸等家庭作坊,可谓是香港工业起飞时期的代表建筑物。之后当地制造业的黄金年代落幕,工业大多迁往内地,工厂大厦也空置了多年。2005年,香港政府决定保留大厦,活化为当地艺术中心。同年底,该工程改造由香港浸会大学负责启动。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提供了共9440万港元捐款,用以资助翻新、改造大厦工程。该建筑具有香港第一代公屋的典型特征,例如:开放式走廊、中庭、天台及相对狭窄的私人空间。经过建筑活化和改建后,依然保留原有工厂大厦的部分特色。旧式的金漆招牌原样保留,翻新的物料也尽量保持20世纪70年代的粗犷朴素风格,同时融入当代建筑元素并赋予全新功能。地板采用水泥地,提供给设计师个人或艺术工作室的单位面积,从29平方米至80平方米不等。此外,还有少量130平方米较大面积空间提供给艺术团队使用。2008年9月26日,“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正式揭幕,成为首个发展香港创意产业的基地。这项工程改建当年被授予香港建筑师学会“全年境内建筑大奖”。曾经的车间厂房,“变身”为124个独立工作室,鳞次栉比,多元的艺术形式包含: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有个性化的私人艺术工作室,也有用作艺术培训、展览空间、提供设计服务的对外空间。艺术中心很快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独立艺术家群落。“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被简称“马艺”,当地艺术家自称为“马艺人”,因“马艺”谐音于“蚂蚁”,故将“马艺人”自喻为:像蚂蚁一样勤奋创作的人。艺术家在一周年纪念活动时,特别策划了一场小型艺术节――“蚂蚁节”,并开放“蚁穴”以供观众参观。

二、“山寨工厂”蕴含创意潜质

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自2008年9月建立以来,已成为香港文化新地标。作为多元化艺术工作室中心,这一自负盈亏的注册非赢利机构以推动香港创意艺术发展为目标,为本土艺术提供更多创作空间及文化设施,并定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至今已走过7个年头的艺术中心仍然在不断摸索与调整策略,使石硖尾这一新型“艺术村”人气高涨,成为香港九龙半岛地区一处特色的文创聚集地。它极具特色的设计定位与营销策略可供中国内地创意产业界学习及借鉴(图1、图2)。

(一)开放性――公开对外招募

作为艺术村的定位,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拥有着近140个各类型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运作基地。其中以视觉艺术为主(包括中西画、摄影、陶艺、雕塑、版画、玻璃艺术、多媒体装置等),也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和其他应用艺术(例如设计、电影、社区艺术等)。香港专职艺术家较少,生存压力巨大,很多艺术家身兼数职。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的服务定位以艺术工作室或艺团办公室为主。其中有活跃提供展览、节目或课程的驻场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他们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如果工作室暂时无人驻场,工作室外放置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给访客以便联络(图3)。另外,如有兴趣参观艺术工作室的公众,可直接预约有关艺术家,或报名参加中心定期举办的公众导赏活动。2012年,笔者走访调研了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看到一家家艺术机构在经过改造后的建筑之中各具特色,艺术家们精心装饰了各自单元的门头及内部空间,特别是门口处皆不忘精心设计,并人性化、周全地考虑到访客与单位工作室的互动细节,例如访客可以随意取走单元工作室的宣传样本、名片等。笔者有幸在调研期间访问其中一家“动漫设计工作室”并与艺术家采访交流(图4)。

(二)多元化――艺术形式丰富

作为综合艺术中心,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内设有茶艺馆、咖啡室、创意工艺店等,另有特色小型展览分布各楼层空间,包括“赛马会黑盒剧场”和“艺廊”展厅。各独立艺术团活动,例如实验性舞台演出、主题展览、艺术兴趣班等一般会在周末举行。另外,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会定期主办大型公开活动,包括每季度的“手作市集”、每年12月的“JCCAC艺术节”、露天电影会、工作室导赏等(图5)。公众可通过网站、每月出版的节目表或订阅电子通讯,获得最新的活动信息。

(三)传播广――多媒介宣传力度

由于香港石硖尾地处公屋区域,并非如正在筹备中的“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高档定位,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起初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但随着区议会的政策支持及经营管理团队的不懈努力,通过平面、电子媒体,举办各类活动等多媒介传播的宣传方式,使得该中心的品牌得以逐渐树立。艺术中心负责人侯卓琪女士谈到运营计划:“觉得该中心预计通过六年达到收支平衡,目前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开源节流,中心的优势是地理位置便利及整合资源。从长远发展来看,商界赞助将是重要的出路之一,因此“品牌拓展”的价值尤为重要。[1]11

(四)富于特色――创意市集打造品牌

自2010年起,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开始推动“手作创意文化”,至今举办超过20次“JCCAC手作市集”,是香港定期举办的最大型创意市集之一,每次吸引近2万人次参观。活动例如:露天电影欣赏和座谈会、工作室导赏团、天台免费市集、天台自由表演舞台等。在“JCCAC手作市集”的带动下,近年其他具有各类规模和不同特色的市集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开来,令艺术家和公众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该手作市集一年举办四次,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年青人通过文化创意方式来进行表达和分享,得到不少年青人的青睐。手作文化至今已发展成一个现象,彰显了文艺青年带动出来的本土文化特色,传播了一些另类的生活模式,体现其独特的价值观,承载了当地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本土原创的艺术产品建立具有活力的市场,从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五)建筑活化保育――修旧如旧

自2008年开始,香港政府开始推行“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其目标一方面在于:合理利用建筑遗产,通过对建筑遗产的改建形成新的文化地标及经济载体,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位于石硖尾工厂大厦的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是该计划的成功案例,另外还包括香港美荷楼青年宿舍(至今唯一保留的第一批公屋)、香港大澳文物酒店(即旧大澳警署)等。建筑活化的特征在于:

1.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关注度,加强建筑遗产保护和再生的过程,合理地利用各方面资源。

2.促进地区发展

综合考虑了社会需求、建筑结构、空间形态等条件,选用适宜的历史建筑物,拓展其新功能,活化改造,并将其特色作为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加以开发,增强地区的吸引力,促进地区的发展,通过新设计使原先的建筑遗产变成新地标。

石硖尾工厂大厦内至今保存着曾经出产“石硖尾制造”的机器,包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制机器、60年代的外国名厂印刷机以及外型独特的抛光机(图6),这些保留下来的珍贵民间历史文物呈现出“山寨厂”的兴衰历程。

三、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活用艺术营造社区

(一)营造自然艺术村

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一方面为艺术家提供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又面向大众,进行开放式的社区艺术活动,强调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中心定位为一个多元化的艺术村,将一边支持艺术创作一边推动当地艺术教育,汇聚艺术家,让他们互相交流,形成自然的艺术环境。作为本土创意发源地,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将创造无限潜能,并致力拓展社区文化空间,积极地进行文化建设和缔造“全人艺术”的社会。

(二)创意之都与民互动

2006年,香港深水肚议会“关注贫穷问题工作小组”正式成立“石硖尾创意艺术中心”小组,有多个地区的NGO(NGO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并展开石硖尾创意艺术中心“社区参与规划计划”;2007年3月11日举行了首次社区参与规划论坛;2008年政府拨款并正式启动该计划。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把原先“艺术村”的定位扩展至与社区进行更多的互动,其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举办多样工作坊、机构培训、策展、实践展览等,并将活动延展至香港元洲村、白田社区,广泛向不同社区传播创意文化的种子。

(三)为创意人提供梦想舞台

在石硖尾工厂大厦,没有北京“798”的地段,也不及上海M50的规模,可是这里凝聚着艺术青年们的激情和梦想。有趣的是,不少驻场艺术家收集来自石硖尾工厂大厦内部的废弃物料,如钟表配件、塑料衣架、蒸笼、烛台等,他们以崭新的演绎手法创作出独具匠心的艺术装置,点亮工厂大厦,注入新的生命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一个用工厂废弃塑料衣架制成的头像雕塑,作品古怪而又震撼人心,是一位留在艺术中心工作的台湾小伙子张志平创作的,他已是“蚁穴”里小有名气的艺术家。起初驻场的不少艺术机构盈利不多,付出许多艰辛的汗水,但这里却是创意之源,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香港艺术工作者的坚持与热情。

结 语

香港赛马会创意中心最大的特色在于活用艺术创意来营造社区文化,让社群参与活动有利于互惠共生。这是让社群、社工、NGO、文化艺术工作者、区议会相联合的一种跨界别、再创造的集体创意。笔者认为,它体现了不同界别相互协作、理解的重要性,以及社区多元性是社区活化的动力。

香港赛马会创意中心不仅策划了一年多次的“山寨市集”与“工作室开放日”计划,加强艺术家与群众的互动,通过定期举行展览活动打造“多元化艺术村”;还通过“深水渡缜中小学艺术巡礼”、“校园艺术大使计划”等活动加强艺术中心与学校的合作,推动当地艺术教育的发展。[1]56可见,香港政府一手培育创意设计,一手着力打造创意教育,把“香港赛马会创意中心”当作创意基地与平台,将鼓励创作与推动教育双管齐下,并在政府、基金会、大学的合力之下推动香港创意产业,使之最终发展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创意摇篮。此种做法值得中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界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潘蔼婷.我们的石硖尾创意艺术中心――社区实践方案历程记录2[M].香港: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