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

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

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

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在21世纪关键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发展期即将到来之际,作为江苏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南通市,要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农业结构调整是南通市建设国家现代高效农业样板区、江苏沿海农产品加工和出口集聚区、长三角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农业结构调整新形势下制订科学的物流战略并有效实施,是确保农业结构调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南通作为长三角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其科学的农业物流战略对长三角乃至对全国不少城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

2南通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新目标

2.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完善

到2018年,南通市全市形成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业、现代渔业、规模畜禽、休闲农业六大优势产业。在坚持规划引导、生态发展、产能保供、富民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实施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业、现代渔业四大主导产业“6231工程”,即保障优质粮油播种面积600万亩,蔬菜园艺200万亩,生态林业300万亩,现代渔业浅海养殖100万亩。规模畜禽、休闲农业两大特色产业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即畜禽肉蛋奶年产量100万t,市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项目100个。

2.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到2018年,建成万亩现代农(渔)业“标准园”60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30个、规模以上农业休闲企业100个。南通市全市家庭农场达到4000个,示范性合作社达到5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0家,农业生产全托管经营主体200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1。

2.3农业装备和技术条件明显改善

改善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发展。到2018年,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均达到90%以上。

2.4农业产出效益显著提升

南通市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到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340万t,实现稻麦周年亩产吨粮食目标;单位农用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5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

3农业物流的优势

3.1区位条件优越

南通市位于长江、南黄海结合处,江海交汇,是江苏唯一的江海门户,南面苏南、上海,背依苏中平原,具有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面,具有形成国际国内物流聚散节点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3.2交通顺畅便捷

南通市交通便捷,其南面通过苏通长江大桥、崇启大桥等与苏南、上海紧密相连;国家高速沪陕高速、沈海高速穿越全市的东西、南北,通洋高速等多条省级高速公路在境内分布,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并在6年以前就实现了水泥公路村村通;除江海运输大通道外,境内河网密布,并有通扬运河、通吕运河、如海运河等多条水运通道;境内有新长铁路、宁启高铁(计划年底宁通段通车)及南通机场。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将对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支持作用。

3.3经济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规模是影响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南通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经济发展势头多年来一直比较强劲,是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其GDP、公共可支配财政收入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并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有关情况见表1)。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的《201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南通市所辖的海门等五县市全部榜上有名,为排在苏州之后的江苏第二个“满堂红”地级市。

3.4政策优势

近年来,南通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颁布了各类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内容涉及物流业的各个基本环节,形成了推动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2014年以来,特别是2015年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南通市陆续出台了有利于农业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文件,为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通道。

4农业物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物流规划相对滞后

南通市2011年制定并实施了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年制定并实施了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但至今为止,尚没有专门的农业物流综合规划。农业物流园区、农业物流企业及农业物流项目的规划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规划中。由于农业物流规划滞后,作为江苏农业生产、贸易大市,其农产品物流的整体性、协同性及其现代化程度与南通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要求间有较大的差距。

4.2物流人才比较缺乏

农业物流一般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及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涉及生产、储运、配送、分销和信息活动等,农产品物流涉及粮食、经济作物产品、畜牧禽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等物流。目前南通的农业物流人才在上述两个方面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分项的数量上都比较缺乏。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上缺乏具有现代物流思想理念的专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物流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物流上,高层次的、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及具有物流从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4.3物流信息化匹配性不高

农业物流信息化主要涉及基础环境建设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其关键之一是基础信息采集及信息的共享、交换。近些年来,南通市物流信息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真正从供应链的高度来进行信息化系统性建设的比重不高,农业物流中系统的、高效的信息机制尚未健全,信息的支持能力和服务能力不够高,严重影响了南通农业物流的一体化、现代化发展。不久前,南通市政府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将“互联网+农业”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从其制定的2016年全市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目标(25亿元)及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15%以上)等目标看,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及其匹配性仍任重道远。

4.4物流一体化、协同化水平不够高

农业物流涉及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其水平的高低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其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和市域外城市、地区的协同化程度紧密相连。近年来,南通市在农业物流一体化、协同化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面对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业物流在一体化、协同化的发展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市域内农业物流一体化的水平不够高,条块分割现象仍较严重,农业物流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彻底打破,农业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及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运作上仍面临诸多思想、制度问题;另一方面,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作为区域性农业物流节点城市,在农业物流协同化发展上存在协同面窄、协同度低等问题。

5南通市农业物流发展的战略建议

5.1立足市情,科学制订农业物流发展规划

区位条件独特、水资源及滩涂资源多、交通便捷、农业生产条件好、主要农产品产出水平高、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势头好,是南通市农业物流业发展可凭借的重要形势。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的南通市,在推进陆海统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围绕农业物流有诸多工作要做,制订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应作为农业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密相联,质量高、竞争力强、效益好是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要实现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的布局、数量巨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适销对路并取得好的效益,如果没有科学的农业物流规划和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及行动,则农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处于盲目状态。在制订农业物流发展规划时,要根据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总体要求,立足南通实际,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战略,大宗农产品专业物流中心(园区)等“点”上的工作要积极推进(如2014年年销售额超过70亿元的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有关农业物流基础建设、瓶颈突破上的“线、面”工作更要大力推进。

5.2明确重点,分类做好农业物流供应链工作

多年来,南通市的常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9%左右,其用不到全省8%的土地面积,在产出了9%以上粮食及10%以上的猪牛羊禽肉的同时,水产品、禽蛋、蚕茧等的总产量在全省的占比远远高于其土地面积占比(2014年南通市有关农产品占全省的比重见表3)。考虑到南通市根据区域经济等发展要求制定的近三年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目标,并结合南通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长远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畜禽、水产品及蔬菜园艺业等是未来南通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围绕这些发展重点,着力分类打造绿色、高效的供应链,切实增强农业物流供应链的有效性、反应性、创新性和安全性。

5.3培养为主,壮大现代农业物流人才队伍

南通农业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涉及总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的问题。壮大现代农业物流人才队伍要坚持“引培并举,培养为主”的基本方针。在培养上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当地高职院校在农业物流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目前南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在校学生数见表4),要加大投入,扩大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培养的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并强化协同性;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在技能操作、企业管理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层面不断普及现代农业物流知识和技术,有效开展物流师资格认证工作,大幅度提高物流师、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拥有者的比重。在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的同时,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引进一些紧缺的物流人才,以确保农业生产、流通和服务等领域中各环节物流人才的高标准配置。

5.4整体推进,着力提升农业物流现代化水平

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之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保定、承德和张家口8个地级城市及其下属的县级市,是京津冀经济和城镇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城市群之一。

一、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农产品物流节点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

河北省具有环抱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人口密集,生产活动活跃,物流发展十分迅速。

2、交通设施

河北省是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目前河北省已初步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

3、产业基础

河北省是农业资源较丰富的省份,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等。

4、物流管理理念

相关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并着手研究和制定了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如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北京市综合物流系统规划研究》、天津市编制了《天津市现代物流纲要》等。

二、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发展战略

1、总体构想

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以河北省为基础,以京津为双核,加快建立以城市物流节点为中心的现代物流节点体系。京津冀都市圈应从全局着眼,防止物流设施的重复建设。各物流节点的布局、物流通道的设置、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建设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协调,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具体战略措施

京津冀都市圈应建立起五级的农产品物流节点体系: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节点、存货点。

物流基地是一级物流节点,具有综合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的功能,可以全面处理包装、装卸、储存、搬运、流通加工、调度等工作。物流基地是整个物流系统的集中信息汇集地和指挥地,通过其不断调节优化,使整个物流系统达到最优,形成规模效益。

物流园区是二级物流节点,其功能一是以实物配送方式为连锁商店、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组织配货供应;二是以服务于物流的转运为核心功能,作为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转运型物流节点。物流园区一般布局在城市郊区、港口、交通枢纽或主要交通干道互通口附近。

物流中心是二级物流节点,是区域内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其选址与建设主要结合园区和交通干线进行。

配送节点是三级物流节点,一般以农产品及其制成品为主。配送节点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是隶属关系,目的是增加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能力。

存货点是四级物流节点,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位于居民生活消费区,依托农贸市场、零售商场等,以农产品及其制成品配送为主要服务项目;另一种位于农产品生产区,主要是以乡镇为单位,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存放等提供服务。

在实际建设中应科学合理地规划不同层次的物流节点,形成系统完整的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节点体系。表1是京津冀都市圈地级以上城市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

根据以上原则及统计数据,北京、天津可分别设置一个物流基地。北京人口众多,在都市圈内应该以对内为主,在圈外借助航空优势,充分发展农产品航空物流。天津具有港口区位优势,应坚持对外为主对内为辅方针,重点发展国际物流。

唐山可以考虑设置一个物流园区。因为近几年唐山市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而该市畜牧业、渔业生产也呈现出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秦皇岛可考虑设置一个物流园区。秦皇岛市辖的卢龙县、昌黎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等区域的农产品如甘薯、葡萄、小杂粮、苹果、水蜜桃、板栗等均已成为所在各县的主导产业,这些农产品每年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进入了俄罗斯市场。

承德、张家口是北京的两翼,是连接华北与东北、内蒙等地的要塞,且两地的农产品产量较高,可各设置一个物流园区。廊坊位于京津之间,处于104国道和多条铁路的要冲,可设置一至两个物流中心。沧州、保定、石家庄是京津南门户,也是农产品的重产区,可以考虑沧州、保定各设置一个物流中心;而石家庄能够辐射衡水、邢台、邯郸,可设置一个物流园区。

三、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节点发展实施建议

1、合理规划与布局。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节点,需要尽快完成全局性的系统规划。从整体而言,要充分发挥政府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功能,落实好物流节点可行性的论证、规划等前期工作。从单个城市来讲,物流节点的配置要与整体物流节点体系布局相一致,并分别在各级城市规划中明确其功能和位置,进而进行县镇级的配送中心和存货点规划。

2、建立稳定有效的政府协调机制。通过组建由三方政府领导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城市体系规划等重大问题。在物流规划的指导下,制订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节点的详细规划方案。

3、加强农产品错位发展。从农产品的角度,应深化农产品地域分工,促进农产品和物流间的良性循环。因此京津冀都市圈节点在发展中应着重加强农产品的错位发展,激发周边城市的农产品特色,形成圈内城市农产品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8

[2]张智新,张云利.京津冀及环渤海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合作关系研究[J].公共行政,2010,3

[3]王盼盼.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发展战略分析[J].经济论坛,2010,8

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资金;渠道;培养

一、前言

农产品物流是我国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利于带动我国农业发展和我国农村的经济,为农产品实现其自身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在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产品物流,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提升农产品物流水平的策略方法。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主要体现在:我国农产品物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物流需求量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1.我国农产品物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首先是成本高,耗资严重;其次,农产品物流增值能力弱。

2.农产品物流需求量大

我国的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量大也带动了物流需求量大。需求不断扩大主要是因为:首先,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矛盾;其次,农产品容易受气候影响产量不稳定;最后,农产品物流必须进行保鲜存储。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农村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通过多年的农产品物流工作的经验,结合相关的农产品物流方面的资料,总结出如下我国目前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渠道单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物流技术差。

1.渠道单一

目前,农产品物流渠道单一,渠道混乱是农产品物流发展中遇到的较大的问题。由于渠道单一,出现很多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就坏掉,造成严重的浪费。

2.设施不够完善

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首先,道路设施差,导致运输成本高;其次,物流的各环节协调不好,造成成本过高。基于以上两点,和其他产品比,农产品物流难以满足目前农产品的需求。

3.农产品物流技术差

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一般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由于运输成本、运输能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农产品损失巨大。

三、提升农产品物流水平的措施

针对以上我们农产品物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提升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措施:提升农产品物流意识;增加农产品物流资金的投入;建立统一规划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提升农产品物流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率、增强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增加农产品物流资金的投入

目前急需规划建设优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首先,重点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提高批发市场的档次;其次,加快大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应强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信息平台;最后,,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建立统一规划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机制灵活的营销体系,改变目前处于被动由市场供求变化牵着鼻子走的局面。通过统一规划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来统一分配营销。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作为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扶持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产品物流管理,为农产品物流创造好的环境;其次,政府要进行统一领导,从整体上对物流市场进行合理规划;最后,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进行各种投资。

(五)加强农产品物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内部人员多加强培训。另外,相关研究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物流教育理论的研究,同时,在高校里面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大量熟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运作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四、总结

总之,在以后的发展中,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产品物流,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书金.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州350003)

摘要:运用循环农业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实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产业链条的完整结成、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以及与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不同农业资源的有效链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突出建设“4 个平台”,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集成功能,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平潭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对台融合互动,更好地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关键词 :4R原则;生态农业;农业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07

基金项目:福建省省级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福建省人民政府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福建省科技厅项目(2014R1015-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014CX-13、2014CX-14)。

第一作者简介:黄婧,女,1985年出生,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与规划研究。通信地址: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47号高新大楼四楼工程所,Tel:0591-87869461,E-mail:lzzjing@163.com。

通讯作者:陈彪,男,196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E-mail:ny_chenbiao@sohu.com。

收稿日期:2014-09-12,修回日期:2014-12-04。

0 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 号)的精神,为推动平潭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2011 年11 月18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其中在农业发展规划上,鼓励台湾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农民到平潭投资兴业,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海洋渔业,建设平潭水仙花卉栽培园、海峡渔业科技交流园,推进两岸精致农业合作基地建设[1]。综合试验区的设立,确立了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国家对平潭发展和建设的支持,也为世界认识平潭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试验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条件以及潜在的市场。因此,搞好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规划[2],进一步发挥人文、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芦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构建,加强对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辐射带动以及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提高综合实验区农业经济竞争力。笔者根据综合实验区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遵循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对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区域规划与分析,仅供参考或借鉴。

1 地理区位基本情况

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主岛面积251 km2,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 海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日照1869.5 h,平均降雨量1180 mm,地下水资源充沛,适宜农业综合开发。2012 年“海峡号”直航台湾加快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体系的形成,从平潭到台湾只需2.5 h,至福州交通里程128 km,至莆田、厦门分别为114 km、249 km,具有明显的东南沿海的交通区位优势。

2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平潭县受历史战略地位因素的影响,主要以自给自足农业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人口为32.3 万人占总人口的80.5%,而且工业产业发展滞后,整体区域经济落后。从《2013 福州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 年平潭县财政总收入为13.40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37.94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42.63%为58.8 亿元。从图1 中可以得知,在2010年之前农业生产总值占总体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一半以上(最低为52.9%),虽然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从2008 年的61.7%下降至2012 年的42.63%,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已经从家庭式自给自足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农业转变和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2011 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准,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推动了非农业产业如地产、旅游、建筑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非农业产业的产值和生产总值比重,但年均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1.96%乃占主导地位。

3 规划区农业基础条件

示范基地规划区域芦洋乡位于海坛岛中腹部,全乡面积31.86 km2,其中耕地面积486.7 hm2,林地面积702 hm2,滩涂面积297.3 hm2,主要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花生等粮油作物品种、西红柿大白菜四季豆等蔬菜品种和纽荷尔脐橙芦柑等水果品种三大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基础,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相应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等也不断完善和提升,已发展成为平潭重点的农业生产区和农业主导产业区。同时在芦洋北有海岸线长达4 km的原生态长江澳海滩景区和面积333.3 hm2的长江林场,全省第二大风电基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规划区具备了打造集观光与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的区域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3]。

4 规划发展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建设目标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以芦洋乡境内的平苏路以北(文明路两侧)的洋中村、芦北村、西边寮村为重点规划区域,规划实施“1.4.4”工程。在规划中重点体现园区的示范性,强调园区的展示示范、辐射带动、科普教育等社会功能。因此,以芦洋乡芦北村为创业示范基地中心发展区域,规划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合理的空间布局,通过引进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构建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挖掘对台农业合作潜力,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突出建设“4 个平台”,进一步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4],使示范基地成为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与创新的先行区[5]。

4.1 主要功能定位

根据综合试验区芦洋乡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农业示范基地。以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化和产业化技术整合集成为重点的产业链网络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产业通过不同农业资源进行连接[6],主要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种养结合循环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8]。根据规划区现有的农业基础、农业资源及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示范基地的主要功能定位如以下6 点。

4.1.1 投资创业功能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引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到规划区投资,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4.1.2 科技合作功能有计划引进农业高优品种、先进技术和农业管理经营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工作,特别是台湾农业的引进、对接和合作。

4.1.3 示范辐射功能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扩大辐射示范作用,形成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的示范样板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拓宽两岸农业合作领域。

4.1.4 科技培训功能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建立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技术展示、技术培训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促进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4.1.5 体制创新功能积极探索农业企业间合作的运用规律与模式,以农业创业投资为主体,引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机制,把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区域农业物流服务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资本、技术、人才的合理组合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投资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6 农业观光功能依托长江澳“林海风车”景区,整合规划区的果园、生态林地,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为主体,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文化园,打造精致生态观光农业,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的目标[9]。

4.2 基本空间布局规划

示范基地规划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为基本目标,按照农业循环化(Recycle)、再利用(Reuse)、减量化(Reduce)、可控化(Regulate)的4R 原则[10],以发展设施农业、畜牧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突出示范辐射、科技合作、体制创新和农业光观等功能定位[11],突出示范基地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示范样板作用,逐步建成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推动实验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区是以芦洋乡芦北村为中心,以建立设施农业、生态果园光观农业、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农产品粗加工4 个示范基地为主,规划面积超过333 hm2,主要建设集约化大棚设施、农业数控设施、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农产品粗加工、农业技术交流、物流服务和培训服务中心等。

扩展区主要通过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环境基础条件,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扩展示范基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功能,推动创新农业和文化农业的和谐发展。

辐射带动区是以示范基地为中心,以基地为核心示范作用,辐射带动综合实验区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进一步促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管理经验的借鉴,进一步促进不同农业产业的链接和农业物流业的发展。

4.3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规划建设“1.4.4”工程即一个中心、4 个基地和4 个平台。

4.3.1 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在交通发达的示范基地中心区——芦洋乡芦北村,依托进入示范基地的重点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联合相关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该中心集示范基地管理、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农业信息、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

首先通过建立农民和农业企业俱乐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旨在为入驻示范基地创业的农业主体提供良好的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等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及时引导和指导企业适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其次加强高、新、优农业良种和先进配套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再创新,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主要通过邀请农业技术、农业企业管理专家,以专栏、板报、图片及现场观摩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是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面向示范基地内企业提供网络营销与物流服务,在验货、储存、配送、结算等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集约化和多方位服务的农业物流枢纽;

最后是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负责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格性检测与评价工作,协助农民和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标志管理工作等,达到保障农畜产品食用安全,增强示范基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12]。

4.3.2 示范基地建设

(1)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依托规划区域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设施农业建设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现有的农业种植基地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供电、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打破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通过大比例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承载系数,提高农业耕地的利用率,同时引入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将非设施农业改造升级成设施农业,使示范基地大部分达到设施化、规模化、无公害的生产要求,形成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2)生态观光果园示范基地。根据规划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基础和农业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地理环境基础条件,从名优水果的引种培育、种植与栽培管理等多方面完善生态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逐步形成优质水果生产和观光休闲采摘专业区。通过精致农业、高效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建立现代精致农业科技园,同时加强与农业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联合,设立农业技术示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生态高效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而且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整合周边的生态原生林,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生态和谐的观光示范基地建设。

(3)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示范基地。以规划区内的养殖基地畜禽污染物治理为前提,按照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进行合理布局,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建设有机肥生产示范基地,将养殖场的固体排泄物用于无害化堆肥生产有机肥,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增值化的种养结合生态目标,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农产品粗加工示范基地。着重利用示范区内现有加工企业的基础,以示范基地如水果、蔬菜、禽蛋等主导农产品的加工为主,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加工资源,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先进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对原有的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升级,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原有产品价值,延长产业链。

4.3.3 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新型农民创业平台。根据不同区域条件和产业区域规律,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生态外向型集约农业的开发、休闲观农业”的产业发展布局[13],突出抓好蔬菜、水果、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完善示范基地的资源融合、政策优惠与合作机制,为农民提供创业平台和空间,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高素质农民到区内创业发展,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2)建设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平台。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优良品种和以良种为中心的生产、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把先进技术和当地农业现状有机结合,加强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吸收消化与推广应用,形成高科技农业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带。

(3)建设两岸农业对接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尤其是台湾农业发展管理机制、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先试先行,探索建立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推动海峡两岸农业对接、引进和合作。

(4)建设两岸人民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以台湾农民为投资主体的闽台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将更加密切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增进台湾人民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工作方针的落实。

5 分析与讨论

笔者以福建省有关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方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基本依据。项目规划突出示范基地的农民创业功能和优化产业、典型示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组织实施“1.4.4”工程,通过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带动当地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通过建设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构筑高水平的农业合作交流平台,着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等优质农产品,着眼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提升综合实验区的农业科技水平,使示范基地成为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的主要示范基地和发展高优农业的样板[14],推动实验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两岸农业更紧密合作,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作用。

5.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加强

综合试验区整体经济还不发达,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丰厚的农业资源还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农业投资软硬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因此,在引进外来农业资金、技术上,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条件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提升岚台现代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试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5.2 农产品现代化加工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农产品生产仍以大宗初级农产品为主,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是整体竞争力不强。如今急需引进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提高当地农产品商业化生产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规划中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马铃薯清洗、烘干、保鲜以及深加工、蛋品的初选检验、精装等项目和园区营销中心的整合即是着眼于现代农业,立足于发展种植生产、精加工、运销一体化的完备的农业产业链模式。

5.3 对台农业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岚台农业合作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也为平潭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目前台商在综合试验区直接投资农业的规模小、后劲不足、持续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建立。因此,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灵活高效的对台农业合作模式与机制,还有待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黎元生.深化闽台精致农业合作的对策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1-5.

[2] 孙国兴,李瑾,于战平.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发展建设初步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5):15-17.

[3] 毛丽玉,范水生,朱朝枝.福建省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15-18.

[4] 张健,董保健.海南创意农业园区规划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6):78-81.

[5] 陈彤.闽台农业先行区规划与建议[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8(3):34-37.

[6] 那伟,张永峰,祝延立.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56-59.

[7]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8] 练炳维,王松林.海南农业功能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76-81.

[9] 孙璇.基于SWOT分析的平潭岛海岛旅游业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2,(2):55-59.

[10] 尹昌斌,周颖.发展循环农业,拓展农业和功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9(1):70-75.

[11] 贾聪敏,张妮妮,周淑娥.从拓展农业功能视角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27-30,46.

[12] 杨培源.小农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210-213.

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1.1现代农业物流的涵义

农业物流是在分析、研究现代农业的涵义、特点、特征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流动。现代农业物流管理指农产品全寿命周期内的一体化集成管理,即农业供应链管理;而传统农业物流管理一般指农产品的储运管理。现代农业物流管理的理念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而传统农业物流管理追求个体成本的降低,没有考虑整个农业供应链绩效和客户满意度水平。现代农业物流管理采用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等,能实现物流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等。

1.2现代农业物流的分类

根据物流形式不同,站在现代供应链管理角度看,现代农业物流管理是对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即上游、中游、下游三段过程的科学管理:上游,即产前,是处在供应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业供应物流;中游,即产中,是处在生产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业生产物流;下游,即产后,是处在销售(加工)阶段的物流形式,叫农业销售物流。根据物流中的农产品类别又可分为:粮食物流、经济作物物流、畜牧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林业产品物流等。根据农产品的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物流和再生产物流;农产品的受地理气候的影响,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农产品的消费物流根据流通的区域性分为内循环物流和外循环物流。

2湖北农业的地位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湖区,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品质优异,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5位。2008年省粮食总产2227.23万吨,居全国第10位,其中稻谷总产307亿斤,居全国第5位。丰收在于产量,也在于质量和品牌。有中国水稻研究所15年精心研究的成果——中国香稻等21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大米认证的品牌。湖北是全国重要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有1000万棉农和近100家纺织企业,有纱锭600万锭以上,常年用棉在1000万担左右。江汉平原、鄂北和鄂东三大棉花产区,已列入全国棉花优势生产区域发展规划。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361万吨的年产量让千湖之省名副其实。湖北淡水产品总量和人均量等十个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湖北水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果树面积35万公顷,总产量370万吨,是全国水果大省之一。

3湖北农业物流现状分析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产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即内销和再生产用途),大都成为需要外销物流的商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少有,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

3.1湖北农业物流的产业基础

湖北具有发展农业物流的区位优势,而且经过多年建设,已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①农业生产地理优势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湖区,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品质优异,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②农业生产科技优势

湖北农业科技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几年,重点推广轻简栽培、稻鸭共育、虾稻连作、沼气利用等十大类实用技术。2008年,全省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878个,居全国第1位。

③湖北的交通基础建设已初见成效

湖北九省通衢,具有完整的水、陆、空交通网络,以特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纵横交错,长江、汉江横贯东西,长江湖北段为世界罕见的黄金水道,空中航线更是密集而发达,农产品进、出口快捷、高效。

④农产品交易市场初具规模

湖北省已建成了各类农产品市场4000多个,其中既有大量的城乡集贸市场、也有近百家批发市场,在批发市场中,既有在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产地批发市场、又有在大中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还有众多超市和连锁店。

3.2当前湖北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农业“重生产、轻流通”、“重市场建设,轻市场预测”等不科学思想,现代物流意识淡漠,致使我省农业物流长期以来处在物流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成了我省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主要表现在:

①农业物流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产品大多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具有易腐烂、寿命周期短等特点,因此便要求采取一定的保鲜等措施,并要求实施快速、及时、安全地运输。然而,目前我省农业物流网络不健全,交通运输基础建设滞后,尤其是农村乡村一级,致使农产品物流的效率被大打折扣,物流成本也大幅升高。重点不足表现在如集装箱、冷藏车等农业专用运输工具的建设;专用仓库、特种仓库(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仓库等)等农产品储存设施的建设;专用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机等机械化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的建设;以及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建设等。

②农业物流的资源需进一步整合,并合理配置

现有的农业物流货场、仓库、运输车队、装卸搬运队伍、包装厂、铁路专用线和码头等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相互之间横向联系不多,缺乏整合,物流设施设备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结果造成一方面物流企业数量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又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③物流手段相对落后

我国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产自销;二是小贩小运;三是由购销公司组织收购或为加工企业提供配套原料,我省绝大部分农副产品都是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既没有加工、分级包装,也没有品牌商标,产地、品种、品质等特点无法体现,质量也没有具体要求。销售方式主要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结算则通过现金收付。而通过批发市场达成远期契约交易以及采用拍卖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很少。农业物流与商流尚未分离,不利于流通的优化,从业人员缺乏物流意识,粗浅的物流意识也只是看到运输的空间转移价值。自营物流比例过高,物流非合理化状况突出,物流发展面临市场需求约束。

④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近些年,我省加快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但总体来讲,我国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农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更是如此。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大多数市场没有配置信息设备。由于我国信息网络往往在乡、村出现断层,加上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因而便无法真正实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加之大多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和信息接受分析能力等方面地制约,更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⑤农业物流系统缺乏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现今物流人才成了我国最紧缺的12大类人才之一,全国光大中城市的物流人才缺口就已高达数百万人,更不用说农村物流人才的匮乏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在生产领域,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对产后流通领域的科研工作重视不够,使得我省农产品流通加工业的发展动力不足,物流加工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

⑥农业物流系统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但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不尽合理,没有一个结合湖北经济地理环境和“中部崛起”战略配套的规划。规划和管理问题是当前湖北农业物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在质量、规模和效益上都不能满足要求。目前湖北人均耕仅为0.96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农村人均耕地也只有1.43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但目前农村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还未建立,以农户自愿为基础促进耕地向大户能人集中的机制还未形成,致使农业物流的推动力不足。

4湖北农业物流的机遇与挑战

4.1加入WTO带来的机遇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产品和农用物资出口将面对更大的国际市场和更多的贸易机会,中国加入WTO也给我省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①外商的投资不仅引入了资金,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装备,能够带动湖北农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更新农业物流管理的传统观念。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有助于建立湖北农业物流国际中转体系,有利于开发湖北农业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

4.2国家对三农问题长期关注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相关政策出台,为湖北农业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战略措施。这是“物流产业”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是农业物流发展的春风。农经发[2009]11号《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供应链角度全方位为农业物流的供应、生产、销售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4.3发展农业物流的挑战

我省发展农业物流,在走出区域限制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国际市场的冲击,国际农业物流中的技术壁垒有待攻克;②来自国内农业强省的挑战;③物流的综合性与政府部门职责矛盾,行政区域的限制,国内各部门间横向联系不畅,区域间交流存在问题;④农业行业固有的弊端使物流业优化调整迟缓,例如湖北的气候限制、地理环境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⑤农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业经营实体间差距很大,多数农企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及素质不高;⑥物流的发展偏重于工业,尚无具体的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农业物流管理机制指导湖北农业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5湖北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思路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无论是国外的农产品,还是省外的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相当部分都会通过湖北特别是武汉等地进行集散、中转或过境,湖北的区位地理优势会得到更好地发挥,湖北作为全国农业物流中心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当前我省农业物流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提高我省农业物流效率,促进其迈向现代化,我们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①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业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为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我省需要良好的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基础设施支持,其中重点应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提高批发市场的档次,在全省主要产区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骨干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建立多层次、多业态、多种经营方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在资金来源上,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个人、集体、政府等多渠道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②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连锁经营,建立农村新型的物流营销体系

2003年农业部便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意见》,开始引导和推动我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截至2009年2月,农家店的数量已超过27万家。但是,除中国邮政外,体系中仍然缺少整合能力强的专业物流主体。我们应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降低流通成本。为大中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关扶持政策的措施主要有贴息资金、银行信贷支持等。同时,依据区域的气候、地理环境加大外循环农业物流生产的规模,控制内循环物流,推动农业物流的需求增长。

③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面对全国逐步开放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下,需要在科学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下发展农产品生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规划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④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重点应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并对产地进行大气环境测试、土壤成分测试、水资源测试,控制农药使用,以加速农产品流通。

⑤优化农产品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

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值得我们参考的一条日本、欧美等国家重要经验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将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安全卫生、上市运销、零售消费等的生产和流通诸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能,归口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事实证明,这种管理体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一元化的运行原理,也符合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的规律,可减少政出多门,充分发挥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责,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⑥立法建章,加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

我国应尽快制订相关法规,对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规则、市场准入制度、软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违规处罚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⑦加强农业物流人才培养

农村物流人才缺乏。不仅人才总量不足,而且缺乏高素质的农村流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工商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农业和农产品物流技术的教育培训,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事业和农产品流通的需要。只有通过“产学研”的物流技术教育体系建立,积累物流创新的人力资本,方可实现农产品物流跳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