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原因

留守儿童原因

留守儿童原因

留守儿童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犯罪;法律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了缺乏父母关爱和照顾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存在着学业、生活、心理、亲情、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加之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比一般的儿童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社会对此尚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面对众多因素对留守儿童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明确分析、积极引导,无疑是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及其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城市儿童亦可称为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二、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的因素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是留守儿童犯罪的首要因素。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在外地工作,不能亲子教育抚养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少了父母的言传身授,孩子品行的培养变得困难,加之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亲友在照看留守儿童时,往往采取宠溺、打骂等错误方式,溺爱会造成留守儿童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甚至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行为失控;打骂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和坏人的引诱,走上叛逆违法犯罪的歧路。现在又很多家长在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但是由于自己的工作问题,还是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而且,隔代教育也带来了重重问题。一方面,老人年老体弱,往往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而忽视了关心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有的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这就导致孩子的教育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老人同留守儿童在观念上有巨大的差距,不能与孩子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更难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什么问题。另一方面,老人的文化程度大多较低,不能帮助儿童合理地安排学习计划,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而且缺少有效的监督,使得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太理想。

(二)学校教育中的因素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不合适的言辞教育,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他们难以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叛逆、扰乱规矩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授课大多为优秀的学生所主导,在与优秀的学生存在差别待遇的情况下,差生更容易自卑或以其他方式吸引他人注意力。 三、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

(一)法律的角度

1.健全法制。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中国的儿童权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使得这些法律的滞后性一览无遗,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立法需先行。

2.加强法制宣传。一直以来,法制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普法教育没有很好地覆盖到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违法行为。对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突出的地区,要建立和完善被拐卖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及时发现和打击拐卖留守儿童犯罪活动。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特别是对利用留守儿童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司法机关要依法从重从严惩治。

3.完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缺陷问题,导致存在城乡差距,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也都存在壁垒,近日(具体时间),《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经中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意见指出,我国将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这项方案有利于留守儿童解决上学的问题,但也有待于其具体落实。

(二)教育的角度

1.健全学校监测和预防机制。建立学校长期的监测和预防制度,以实现整体的、动态的情况反馈机制,这是解决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有效方法。具体来说,一是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统计,并了解最新留守儿童人员增减变化,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联系,以形成一定的网络,确保协调对留守儿童展开的工作;二是要合理配置资源、达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形成监测与管理相协同的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建立起快捷、畅通的信息渠道,保证信息有效。

2.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沟通。在学校开通亲子沟通的项目,让外出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老师与家长的沟通项目,让外出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秘密活动,不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差别待遇,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给予他们需要的关怀。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引进受过专业社会心理辅导训练的老师,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咨询小组,解决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遣而走上犯罪道路。

3.加强素质教育建设。尽量扭转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不同兴趣,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在一起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父母那里的感情缺失,增强其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形成对学校的依恋情结。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生理、行为、法制等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法制课程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要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121-02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器,但却把最宝贵的――孩子,留在了家里,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亲情、家庭教育、学校安全的缺失,使孩子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关心、关注这个群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下面我就从农村留守儿童多发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入手,谈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留下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生,其年龄分布在7岁至18岁。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占适龄儿童数1/3左右,而且这个比例还会逐年上升。留守老人对这些时代的孤儿学习上无能为力,生活上过度溺爱,加之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问题极多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亲情关怀缺失。父母角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他们自幼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性格内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调查表明,很多父母半年以上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分离状况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使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生疏,甚至有些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是心理问题骤增。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据调查,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是缺少正确教育。由于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内容偏颇、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与青少年身心发展严重不相适应,再加上部分教师不懂得根据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智力特点进行教学,不了解留守儿童的感情需求,不懂得如何做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工作,个别老师甚至采取快慢班的区分方式对成绩较差的同学采取歧视处理,导致学生把成绩视为一切,片面追求考试成绩,更有甚者采取劝退。这些留守儿童本来就缺少家庭的呵护,在学校中更不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因而导致性格上的缺陷,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是道德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监护责任往往落到家里老年人或亲友身上而他们往往因农活多、精力不够、身体不好、文化程度低等原因,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代沟”及情感隔阂等因素又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管教不够,不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五是安全问题频发。例如: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生米镇文青村发生一起悲剧。3个同胞兄妹在村口池塘旁边玩耍时溺水身亡。留守儿童再次以这种极端的方式闯入我们的视野,这是多么惨痛的代价。留守儿童不仅面临教育、亲情的严重缺失,现在看来,他们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多发问题:

一、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应承担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公共责任,应将着眼点从理论研究转移到具体实践当中来,在留守儿童解决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政策的缺陷与不足,并做出及时调整。

1.设立留守儿童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的学校,老师以及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经济补助。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爱护,不仅要让社会上的人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力度,更应该深入农村,向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老师宣传留守儿童问题,使之明白自己是受关注群体。

3.在制定留守儿童相关政策的同时,深入农村,倾听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老师,社区管理者在留守儿童问题方面的见解及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4.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呵护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各级政府要承担起领导责任,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制定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政府与社会支持,减少他们的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最终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5.农村社区应完善其管理职能,在进行村务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留守儿童的社区监管责任。组织留守儿童监护人学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补习文化知识,督促监护人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6.要积极探索农村学校办学的新模式。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在教育教学中,努力探索良好的模式,为他们寻找成长的理想途径。二是关注、弥补留守儿童的生活缺陷,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职能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使学生能够知礼守法、学会感恩,养成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侵蚀的好品质,成为合格公民,优秀人才。三是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留守儿童,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四是加强留守儿童良好、健全人格的训练。加强认知教育,发展社会交往,进行针对性地帮扶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专题报告和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增强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培养主动交往的习惯,锻炼交往能力,拓宽其心理空间,为形成良好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配备专门的帮扶老师,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

二、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呵护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充分发动社会力量,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同时临时监护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监护水平和能力,逐渐适应留守儿童的监护需求。临时监护人要与学校保持畅通联系,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对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

三、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学校应当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订阅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或报刊,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总之,留守儿童还处在人才的准备阶段,健全人格的培养、塑造,对学业上的成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社会的进步,留守学生的发展对祖国的未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争取为留守学生的全面发展多作贡献。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学浪.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2]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3]周扬.家庭教育环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品德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

[4]刘寒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37.

[5]卢利亚,张玲.论当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2,(04):102-103.

留守儿童原因范文第3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夫妇进城务工,留下年幼的孩子驻守在家乡,形成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可见,目前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监护方式为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不尽人意的隔代教育等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语言交流的贫乏和刺激性不足抑制幼儿语言发展

6岁以前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言的不同或是语言刺激不足等,皆可能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在与教师的谈话中发现,幼儿的语言发展薄弱,对于童话故事的理解能力差,一个故事讲述后,对于故事的回忆性提问总是很难回答。农村的通用语言是当地的方言,有些幼儿从出生开始就与祖辈们生活,祖辈们自身的语言能力相对薄弱,且与幼儿沟通时使用的语言也是方言。幼儿接受的刺激性不足和交流平台的缩减使得幼儿的语言发展缓慢,有些甚至缺乏与幼儿教师基本沟通的能力。

(二)思想观念陈旧,与时代脱轨,导致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难以形成

婴幼儿处于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藉由外界不断的刺激来增进学习。祖父母被认为属于文化刺激较为不足的一群,故被认为较不能提供多样的文化刺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人,由于历史的局限,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往往跟不上信息社会的进步,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孩子接触的事物相对少,而创造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幼儿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隔代教育”下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死板,创造性思维薄弱。

(三)溺爱形成的不良性格

溺爱、迁就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变得更娇气,也影响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4专家分析说,老人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他们对孩子具有冒险的创新、探究往往急于阻止。教育意识缺乏和方法不当使孩子与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无缘。有的老人还不愿让孩子进幼儿园,怕孩子吃不好、受气。在幼儿园中,小朋友的玩具有很多总是自己霸占在手里不愿意与同伴分享。

(四) 隔代教育对幼儿心理上的影响

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祖辈人在年龄上步入晚年,易表现为:脾气急燥、不稳定、并伴有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孩子与之长期相处,容易产生自卑厌学、人际交往恐惧、出走等轻度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正确矫治,心理素质不过硬,不但不成才,甚至难成人。并且幼儿自小只有祖辈而无父母的爱,幼儿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得幼儿与父母的亲近不够,幼儿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由于农村这个特殊的环境,受旧思想的压迫较为长久,隔代教育在农村对幼儿成长上的影响是弊远远的大于利,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隔代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其家庭教育执行者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幼儿。本文旨在如何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

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园合作的有效策略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多数是祖辈,家园合作的主要对象就是祖辈家长们,因此,幼儿园要主动和祖辈家长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家庭教育的方法,改善他们的教育行为,赢得他们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教育上的默契和共识,发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致在家园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互动。

(一)通过各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可接受的方式宣传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1、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幼儿园的一种基本的家园联系形式,也是向家长宣传的一个手段,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针对祖辈家长居多的家长会,幼儿园在召开家长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会内容要少,次数要多。

由于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都已衰退,一次不能接受太多东西,讲多了,他们接受不了也记不住,所以,一次不能讲太多,每期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多召开几次家长会。

(2)多采取座谈、茶话会的形式,少用讲座。

讲座适用于文化层次稍高点儿的年轻家长,由于祖辈家长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文盲,家长会形式不适合用讲座。采取座谈、茶话会形式,可让气氛轻松愉快,让老年人少些拘谨,有利于消除代沟,使他们更能积极发言,投入其中,从而更能认同老师,接受老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也才能逐渐接受新观念、新理念。

2、发挥榜样作用,激励老人接受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老人们大都爱攀比,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向他们介绍隔代教育的成功案例,为他们树立榜样,激励他们主动向优秀的同辈人学习,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先进的教育方法,摒弃旧观念。

3、尊重老人,消除代沟。

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在和他们沟通时,老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语气亲切,态度恭敬,表现出对老年人的尊重,在心理上和他们拉近距离,消除代沟,让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上老师,从而信服老师,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老师和幼儿园的工作。

4、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老年人不会上网,其它的娱乐爱好也很少,但是喜欢看电视,而且在农村电视的拥有率较高,可见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因此,要加强电视在留守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电视短剧、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等农村人口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留守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使祖辈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

(二)鼓励祖辈家长们也来参与园教

老年人无工作压力,也没干农活,他们的空闲时间多,很热心于参加各种活动,并且老年人对隔代更有爱心和耐心,鼓励和引导祖辈家长们直接参与幼儿园工作,集体进行家园合作是切实可行的。

1、利用家长开放日和重要节假日邀请祖辈家长们参观或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增进他们对幼儿园工作的感性认识。

由于受年龄、文化层次和生活环境的限制,老年人对社会了解得少,对幼儿园也如此,所以我们要多邀请他们参观和参加幼儿园的活动。让他们在参观或参加集体教育活动时,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看到集体教育的作用;同时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感,体验到教师工作的艰辛,对教师更尊敬,对幼儿更耐心,幼儿园可以在家长开放日举行体育活动、智力游戏、文艺表演、联欢会等大型活动,并邀请他们参加,使他们加深对幼儿园的感情,给予幼儿更多的肯定。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适合老年人和幼儿一起参加的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以增进祖孙之间的感情,弥补他们因缺失父母之爱造成的亲情饥渴。

2、挖掘祖辈家长的教育潜能。

幼儿园要充分挖掘祖辈家长的教育潜能,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比较擅长的民间手工艺,来调动祖辈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如有的老年人会做面花,有的老年人会草编,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请他们来园给孩子们当一次老师,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面花、草编等等。这样,祖辈家长们感受到来自幼儿园的尊重,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增强了留守幼儿的祖辈家长们在家园合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整体和谐的家园合作环境。

加强家园合作,是提高农村留守幼儿早期教育质量,巩固早期教育成果的有力措施,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5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也已经开始慢慢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主要诠释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和家园合作的含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探讨了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园合作策略,目的是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帮助留守儿童释放心灵、全面发展,并在人生旅途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

家长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时间在半年以上,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年龄在0至18岁的儿童,由监护人监管的孩子。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和拟向监护。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

(一)学习艰难

由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的主心骨缺位、亲情缺失、监护人的监管不力,留守儿童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教师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甚至辍学。有部分留守儿童回家后要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占用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上课精力不集中,无精打采,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家庭教育。

(二)心理变异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家庭气氛苦闷,久而久之,留守儿童情感就会发生变化,表现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内向、少言寡语,行为变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隔代监护型的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疏于管教,放任自流,侥幸跋扈、我行我素难、心里异化。,家庭教育。亲戚监护型的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易形成胆小怕事、孤僻、内向等性格特征;自我监护型的留守儿童由于孩子本身年纪小,自我管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经不起社会不良行为诱惑,易走上邪路。,家庭教育。

(三)道德意识模糊

童年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是人们向往的时代。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孩子心中的榜样,是孩子一生的教练,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家长的素日的示范中不断形成,而家长的长期离异使得留守儿童道德视线模糊,行为偏激,出口骂人,行为怪异,在校不遵守纪律,逃课,甚至有的殴打教师和家长,原因是父亲权威在家中消失,留守儿童就会变得胆大妄为,表现为不服监护人的管教,主要出在母亲监护的家庭。

(四)卫生习惯不良

卫生习惯不良的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父亲监护,和爷爷、奶奶监护的孩子,由于缺乏日常生活的教育和培养,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爷爷、奶奶们只求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日常卫生不太在意,而留守儿童由于本身年龄很小,卫生意识不强,无力在生活中讲究卫生,衣服,头发不洗,看上去脏乱不堪。

(五)安全得不到保障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家中的缺席,常表现一种不安全感,在调查中发现,监护人最担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安全,主要表现为交通安全事故,打架,受热欺负等。的确留守儿童在外受人欺负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受人辱骂,讽刺挖苦和他人殴打等。

(六)缺乏良好教育环境

1、家庭教育环境裂变;亲情缺失和残缺,造成家庭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消失殆尽。家庭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无人指导,监护人无时无力管理,情感关爱不够,留守儿童要承受很大的心里压力,负荷之大,不敢想象。加之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知识贫乏,家教方法有限或不当,致使家庭教育环境恶劣。

2农村学校教育承担着一定的家庭教育职责,加之课业负担重,教师致使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爱不够,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在校深感低人一等,在家空寂无聊,进而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3、社会环境糟糕;留守儿童情感饥渴,得不到大人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就会在社会上寻找慰籍。然而,社会是个大染缸,留守儿童年龄憨小,经不起哄骗和诱惑,别人一点点的好处就会上当。很多留守儿童放学之后喜欢在路上逗留或者去往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娱乐场所,久而久之,喜好成性,吃喝玩乐,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地危害。

二、成因分析

1、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是造成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根源

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僵化落后的体制虽然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步转换过来。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社会名声污名化、发展机会弱化和社会认同内卷化[1],决定了农民工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也将长期滞留在农村。因此,城乡二元体制不打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也将长期得不到解决。

2、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出现家庭教育问题重要原因

由于隔代监护、单亲监护、自我监护和亲朋监护的天然缺陷,留守儿童家庭实际上已经解体,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危机和挑战。留守儿童便成为“问题留守儿童”。

3、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重要瓶颈[2]

从现实情况看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普九”债务尚未结清,留守儿童工作既无对策,有无措施,更没无资金保障,许多学校对留守儿童工作裹足不前,只是统计数字和报送名单而已。,家庭教育。

三、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只有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陈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对策分析[J],普教研究,2008年第1期。

留守儿童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66-02

“留守儿童”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向其他城市务工并在城市中长期工作和生活而造成监护缺失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从其表面上看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实际上这是涉及到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整体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个层面及其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堪忧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父母与学校沟通不畅,导致留守儿童监管处于“真空”状态下,进而致使他们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差。其中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少兴趣和热情,能动自主性和奋发进取心也不强,甚至有逃学、厌学和辍学的现象。

(二)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由于缺少父母和亲友关爱,又很少有机会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这就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一些自卑、抑郁、孤僻、任性、冷漠、害怕与人沟通交流等不良性格。主要是由于亲情缺失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由于封闭内心和想法而出现的交流沟通问题,由于缺少正确的心理疏导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一系列身心发展问题。另外,这些不健康的扭曲的心理问题会给留守儿童形成一些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比如说谎、打架斗殴等,甚至有少数留守儿童会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留守儿童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父母进城经商和务工虽然改善了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忽视对儿童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一部分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对孩子产生愧疚感,于是就在物质上进行补偿,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样极易使孩子形成物质至上的思想价值观,养成一些不道德的价值观扭曲的思想。父母不重视教育和孩子的学习状况,有的父母甚至认为读书对未来生存和工作没有多大用处,进而导致孩子形成了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

二、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监护人管理具有“真空”性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产生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因父母长期在外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正常家庭氛围环境和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对社会冷淡,易产生孤僻、自卑、沉默等极端的性格。还有一些父母有学历无用的思想,甚至有的父母对学习教育采取排斥态度,仅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无形中使儿童形成追求享受,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

父母进城务工不得不把儿童托付给老一辈和亲友照料。由于祖父母的年龄大,精力有限,只能保证留守儿童的吃饭穿衣,不能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教育。有些老人过分溺爱他们的孙辈,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亲友教育如形同虚设。亲友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儿童不听管教,所以,亲友有不愿意管和不想管的心理。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给留守儿童造成性格孤僻和学业荒废。

(二)学校设施落后,教育者教育缺少针对性

受到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有限,教育措施也缺乏针对性。由于农村学校的办学资金短缺,没有开设适应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尤其是缺乏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安全等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不少农村教学好的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导致农村教师缺乏,而由于农村学校的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工资低,发展机会少,一些师范类毕业生考虑到自身发展,通常不愿去农村任教,这就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严重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资金短缺和条件落后,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更不可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

(三)农村环境较差,政府政策缺乏根本性

农村文化环境和治安较差,对留守儿童有不良影响。农村地区虽然有一些传统保守思想观念,但也受到现代思想文化影响,网吧、游戏厅等各种娱乐设施和场所在农村和乡镇都随处可见。而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正处于渴望独立,追求自由,好奇心强的时期,对这些游戏厅和娱乐场所充满好奇和渴望。有一些社会经营者为了谋利也允许留守儿童自由进入这些游戏场所,致使一部分自律性、好奇心强的留守儿童沉溺于游戏厅和网吧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政府部门虽为农民子女在城市中提供了入学机会并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有些城市甚至专门创办了农民子女学校,免去一些附加费用,减少农民工的负担。但是,这些政策和学校数量极其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转变思想教育观念,重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父母虽然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也应该尽可能创造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亲情归属感。父母应该改变这种因弥补心理而进行物质补偿的做法,多给予孩子的行为上指导和思想上的引导。父母或监护人应该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和情绪情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监护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体会到亲友的关爱和照顾。让留守儿童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别人。

(二)调整教育措施,设置一些特定课程

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应该增加与学生的的接触和了解,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教师应该与儿童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师也应该改进自己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间生活;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能够弥补他们亲情上的缺失;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纪律教育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设置一些特定课程。主要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开设一些关于安全、道德、心理等方面课程,留守儿童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发现和解决生活问题,调节自身心态。教师要对留守儿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他们,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源头可能是留守造成的,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爱。让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方面不“留守”。

(三)加大教育投入,综合治理社会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