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育教学

数学教育教学

数学教育教学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第1篇

数学教学发展为数学教育,是对数学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数学教学“育人功能”的高度评价,无疑是一大进步。数学教育应包括美育教育,这种深层性的认识,早已被教育工作者提出和论证,也被少数教育工作者接受并付诸实践。然而,整个数学教学实践中,美育教育还未取得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还未被视为“教学过程”。特别是有的虽口头上承认而在教学中却不去实施,以至数学教学长期跳不出旧有的框架,习惯地把美育教育单纯地看成是一个专业化的教学科目,只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特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德育功能,缺乏美育情趣。无疑,客观上削弱了数学的魅力和教育性。

二、数学本身存在着科学美

数学是以罗辑思维为构架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从美学角度看,数学有它自身的美。这种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也可视为形象美与观念美的结合,统称为感性与理性兼备的科学美。德国数学家庞莱说:“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的优雅,是所有真正数学家都知道的真的美感。”未有感受到数学美的人,其实还未步入数学的门槛;感悟到数学的美,才是对数学的奥秘和真谛有所认识和理解。具体说,数学美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1)简洁美。如数学符号与数学公式,用“”表示三角形,用an表示n个a相乘,用S=πr2表示圆的面积公式等,无一不显示其简洁美。(2)统一与和谐美。统一与和谐也是数学内涵的本质特征。从黄金分割,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函数的图象与其解析式中都反映了数与形之间的统一与和谐。(3)有序美。如有序数对、有序数组、多项式的排列及几何图形,方程按本质属性分类,均是有序的美。(4)对称美。如几何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利用对称性添加辅助线,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数学概念的对偶性。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北大方正”“中国联通”“工商银行”等商标图案都具有强烈的美感。(5)奇异美。数形结合是奥妙的。有些问题,看起来难以解答,但通过特殊的方法,如换元法、反证法等。把问题化难为易,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奇异与灵巧。从而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三、数学教学可创造教学美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员和学生都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学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理所当然地包含教学过程对美的创造,即教学美。教学美可分为教学中创设的环境美,学生的学习美和老师表现出来的情境美。情境美应侧重于四方面:(1)语言美。数学教学语言除要求准确精练外,还要求有科学的特点,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有幽默感和潜台词,使语言成为打动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2)板书演示美。工整美好的文字,布局合理的板书,正确鲜明的画图,精致的教具和灵巧的演示操作,能直接给学生视觉神经产生美感,达到终生难忘的效果。(3)教态仪表美。教师的教学态度热情亲切,可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教师仪表端庄文雅,能使学生心旷神怡,敬仰老师。(4)教学设计美。教学程序安排有节奏感,解决重难点的技巧具有多样性,即使是同类的内容,但每次都不重复,都有新意,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一样内容的数学课,有的教师上的平淡无味,学生讨厌。有的教师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入迷,两者差异,与其说是教学技艺的不同,倒不如说是对教学美的创造力不同,当代数学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与创造教学美。前面说过美不仅是多向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多格调的。不论哪种形式,教师首先由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艺术素养,对教学内容理解深透,运用自如,作艺术加工。其次要有强烈的审美意识,有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平淡的教材中找出闪光点,在三尺讲台上,从语言、板书、演示、教态、教学程序等方面,创造美感。

四、渗透美育教育可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中表现美的内容较多。如何渗透?首先要防止三种倾向:一是不能把美育教育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或平行内容,造成喧宾夺主;二是不能美的内容随意夸大,无限发挥,弄成牵强附会;三是不能无中生有,强硬加工穿插,以至弄巧成拙。所谓渗透,应是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结合,即(1)对数学美的内容要尽量挖掘,选准,作中肯而扼要的点评,引导学生审视、鉴赏。(2)注重创造教学美,从教学各环节来展示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3)鼓励学生塑造学习美,要求学生规范学习,作为工整,积极上进,形成学习行为美。如果教学中能坚持细水长流的渗透,必然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数学教学渗透美育教育势在必行。其优越性可概括为“五个有利”:(1)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美具有愉悦性,渗透美育教育可使美感对学生产生诱发力和吸引力。学生对数学美的感觉越深,越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追求与爱好,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满足精神需求的自觉行为。变苦学为乐学。(2)有利于贡固所学知识。美具有鲜明性,渗透美育教育能把知识的结构、特色、规律,以直觉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得更形象清晰,理解更透彻。(3)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鉴别美需要观察、对比、想象、分析,概括等心理活动。这种心理过程就是使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得到有效训练的过程。(4)有利于完善学生素质结构。美育是“五育”之一,关系到人们内在人性和心灵的塑造。美育教育能培养高尚情操,能掏冶感情,净化思想,美化人生,促进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形式,逐步做到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第2篇

现实数学教育教育目标灵活应用一、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主张数学与现实应密切结合,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创立了数学现实论。他没有把数学简单地看作是被传递的对象,而是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再创造数学。他将数学教育归结为五个特征:情景问题是数学的平台;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些特征可以用现实、数学化、再创造三个词加以概括。何为现实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数学现实”。数学现实是学生从客观现实中抽象、整理出来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的总和。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这也就是弗赖登塔尔常说的“数学教育即是现实的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就叫做数学化。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是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其核心是数学过程的再现。要求教师设想你当时已经有了现在的知识,你将是怎样发现那些成果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二、大学数学教育与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目前,扩招形式下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大学数学是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为各类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且综合培养各专业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大学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为各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可以用三个转变来概括,一是教学对象的转变。让所有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数学课程必需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活有意义。因此,又要关注个性的发展,为每一个人提供适合于他从事的专业所必需的教学技能。二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不能再坚持传统的“输式”教学。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向主动学习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三是教学现实的转变。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数学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强调情境材料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与大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门课程开设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以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理性的思维和轻松驾驭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但学生升入大学后,普遍反映高等数学难学,把学习高等数学看成是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计算、繁多的符号令人乏味,好多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造成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学生不清楚高等数学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和专业学习中有何用处。因此将高等数学知识现实化是势在必行的。

将数学知识专业化,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实现,选择实例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目标明确,不仅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要具有代表性,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三是要有趣味性,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有真实性和使用性。许多数学概念的产生都是有其实际背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导数的概念起源于求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和变速直线的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为解决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教师也可以再举一些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引出数学概念。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讲解古典概率的计算时可引进概率理论起源的一些经典问题,在讲解数学期望时引进“合理分配赌本问题”,同时增加与经济生活贴近的案例,如库存与收益问题、有关中奖率问题。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著.刘意竹等译.数学教育再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孙晓天.现实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其实践.学科教育,1995.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史炳星.现实数学教育中模型的运用.数学通报,2002.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关键词】数学史德育智育

数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数学的人文精神对于求真,持善形成完美的人格,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全面

发展和终身教育具有重大作用。

而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意义早在19世纪就被西方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这种认识似乎又与

18世纪的一种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te,1798~1857)提出,对

孩子的教育在方式和顺序上都必须符合历史上人类的教育,因为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是

一致的[1]。这种理念使后世数学教育家相信:数学史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就是一种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

工具。到20世纪70年代,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已经是许多西方数学教育家的共识:利用它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西方中学数学课本中数学史内容的增加。丹麦的一套中学教材即由女数学史家安德逊(K.

Anderson)主编,数学史完全融入了教材内容本身。再者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继承人类文化的

过程,因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遗传物,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要由人来继承。所以数学史知识在中学教育中的

充分发挥,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这一点,提出几点思考愿于大家共同讨论。

1数学史在德育方面所起的作用

1.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国古代数学硕果累累,许多成果传入世界其他地区,对整个世界数学的发展,

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普遍使用算筹这一有效的计算工具,这是我们祖先极出色的创造,使我国成为世

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的国家。先进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古代数学在计算方面取得一系列出色的成就:秦汉

时期的分数运算法则、负数引进、比例算法、线行方程组消元解法、勾股术、阳马术等;5世纪的圆周率精

确测算;7-8世纪的三次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和二次内插法;11-14世纪的贾宪三角、勾股测圆术等14-15世纪

的珠算。这些成就都具有世界意义。

通过对我国数学史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唤起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随着改

革开放,如今的学生更要了解中国的数学史,了解中华几千年的科技文明,否则青年一代可能丧失民族自

尊心、自信心,这是很危险的。

1.2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数学史可以培养人的优良的道德品质,特别是优秀数学家的事迹,这种作用更加明显。爱因斯坦在悼念居

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数学史对人品质的陶冶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近代人所皆知的数学家华罗庚、以初中学历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和美、德等多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在

解析数论、代数学、多复变函数论、数值分析等领域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如果没

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为国争光的奋斗目标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他怎么可能自学成才而取得如

此伟大的成就。没有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怎么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

批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优秀品质以及他"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的至理名言将会永远激励学

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2数学史在智育方面所起的作用

2.1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要依赖于兴趣。"一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

数学着迷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活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史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学习。

讲二项式定理时,作为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表,教材中出现了"杨辉三角"。教师不妨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它

的知识。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应用这一"三角"的人,并不是杨辉,而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贾宪。此图

原名为"开方作法本源"。运用此图既可求得任意高次展开式系数,又可进行任意高次幂的开方,它还是研究

任意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基础。在欧洲人们称它为"帕斯卡三角"。虽然帕斯卡在距贾宪几百年以后才发现

了它,但他对它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正整数次幂的二项式定理:(a+b)n=an+C1nan-1b+ Cn2an-

2b2+…+ Cnn-1abn-1+bn(n∈N)帕斯卡还把这一"三角"用于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并成功地应用它解决了

过程中的赌金分配的难题——点数问题,以此成为概率论的创始人。

2.2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数学史教学中不仅要有具体的数学史料的教学,更要注意数学精神的宣传。数学精神就涉及到学生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这种精神包括两个要素,即对理性(真理)与完美的追求。教学中要注意整个数学成果的产生及其

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探索数学观念的历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例如,数学一贯被认为是严密精

细的科学,学生也从来不怀疑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问题,但数学的严谨性是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仍存在巩固数

学基础、探索数学意义等问题。让学生了解这些,对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是大有好处的。再者,以数学家追

求数学真理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这样可以使人文精神教育在数学史教学中顺利自然地得到贯彻。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财

富为现代教育服务,应当引起我国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有效

的人才培养途径,力求造就高质量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人说,古代是通才取胜,近代是专才取

胜,而能取胜于现代者,则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加强数学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第4篇

英文名称: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8989

国内刊号:21-1426/G4

邮发代号:8-29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第5篇

在数学教育中,我个人认为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因此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一般来说,如果教师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那就事半功倍了,在课堂中教师要具有高度准确并且着眼于联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明白,创造离不开概念的结合,特别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理性、准确的结合,概念越明白联系功能越强,越容易让学生形成新的观念,较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这样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并且知识功能单位是指一组在内容上有必然逻辑关系的信息,例如,教师在讲正方形、菱形以及长方形时就要运用自己大量的知识单位,给学生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必然逻辑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去解决问题。但是教师要明白在教学过程中,事实性知识往往就事论事,没有明确条件的线索去授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要运用实用较广、迁移性较强,有助于问题解决、有利于创造的程序性知识去讲授数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质量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创造力越高,这样教师才能通过不断改进教学,刺激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明白,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改组知识、重建知识,而且它本身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这对于学生现在以及将来的学习都是十分重要且十分有帮助的。许多创造其实不过是已有知识的改组或重建,是将此领域的知识运用于彼领域知识中,或将彼领域知识运用到此领域知识中,结果便产生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要明白一题可以多解,可以运用这个知识也可以运用那个知识,只要培养了学生改组知识和重建知识的能力,相信他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将知识准确地教授给学生,而且要帮助学生改建和重组他们的知识,不断扩大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领域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得到提高,但是无数实践证明,只有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某些条件下,创造力的发挥与人的知识经验是成负相关的,知识越丰富对人的思维束缚越大,最低限度的知识或信息,有时可以产生最大限度的创造,因为他们突破了最原始的条条框框,让思维可以尽情地发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该以原始的思维去束缚学生,应该让学生的大脑尽情地发挥,有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在促进问题解决的策略中可以运用一套规则,明确指明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对学生进行讲解,那么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凭借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其实也是可以得到答案的,这就要看教师是以哪种方式在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一定要有针对性,适当地、正确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