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康浓厚的师范性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要形成优良校风,首先,领导和管理者教师应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领导和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影响和推进高师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巩固。其次,高师院校的领导不仅要起表率作用,还要积极倡导和强化优良校风的形成。第三,由于校风建设是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因此在校风建设时应注意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建设,三者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建设好“三风”,才能形成高师优良校风。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2篇

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无论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机制、还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水平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调查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对总结出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道德教育 实效性 归因分析

1.当前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现状调查

1.1 调查基本情况

1.1.1 调查的范围基本情况

笔者调查对象大多是盐城市区内的职业技术学院。本论文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度,真正把握当前我国高职生思想现状,还对其他省份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调查,他们分别分布在东部、西南、中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这些区域的职业技术学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基本和盐城区域的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结果一致。

1.1.2 调查的方法

本论文的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主要内容涉及:高职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高职生对本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形式及满意程度和高职生对职业道德课任课教师的认可程度等四个方面。除了调查问卷的形式外,笔者还多次深入学生中面对面的进行个别访谈。

1.2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1.2.1 目前高职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目标所决定的,是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同时也是适应高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当今,应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充分调动职业道德主体的高职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最终将职业道德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养。

调查显示,当前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不容乐观。当问到“目前对你吸引最大的是?”有42%的同学选择“经济利益”,这个数字着实惊人,由此看出高职生的功利性很强。在问到“如果让你去竞争学生干部,你会?”,43%的同学选择“别人贿选我也会”。有46%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毕业生在求职时在个人简历中弄虚作假的现象”。50%的同学“先私后公”。

1.2.2 高职生对本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笔者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60%的同学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深受高职生的青睐。问到“目前你所在院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所处的状态”,57%的同学回答“较多”;在对高职生问到“你认为目前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你的帮助大吗?”,有51%的同学认为“帮助不大”;而高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加强和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由此我们得出了也正和笔者调查问卷第26题中问道“你对贵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取得的成效满意吗?”的调查结果有51%的同学选择“不满意”,即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1.2.3 目前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途径的形式及满意程度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必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途径等形式的不当有关,通过问卷调查,在问道“贵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是:”,有76%的同学的回答是“课堂灌输法”,对于职业道德教育,光主要靠传统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正像樊蔚所说: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灌输职业指向鲜明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寻找工作或创业做准备。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若不当或不够全面,必将影响高职生职业道德。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问到“你觉得现行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枯燥乏味吗?”,53%的同学认为“枯燥乏味”。当问到“现行职业道德教育教材能引起你的学习兴趣吗?”,有64%的同学表示“不能”。

1.2.4 高职生对职业道德课任课教师的认可程度

学生关于职业道德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否则,会使教育活动都失去实际的影响力和存在的现实意义。从表7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高职生对职业道德课任课教师的认可程度很低。在问到“你对道德课教师的水平:”时,有54%的同学选择“不太满意”。在问到“你对所在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满意?”时,只有49%的同学选择“不满意”。问到“你觉得目前道德课教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有29%的同学选择“工作不负责任,无敬业精神”,还有31%的同学选择“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

2.当前影响我国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归因分析

通过对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基本情况的调查和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对影响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落后

我国早期的一些教育观念不够全面,很多地方不够科学,这些影响到了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落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传授时,只注重传授和学习,要求学生能记住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这样,学生只能成为乘装知识概念和行为规范的“容器”,所以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落后的局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传统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很难满足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各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很难适应区域性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

纵观职业道德教育的历史,大体上看,相当一部分高职学院开设此类课程并没有统筹规划,而是只在某些班级开设选修课或等到学生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在高职生的课程体系上一般包含在政治理论课程中,最常见的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但都是内容极小的部分。此外,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也只限于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而进行细分,这样就致使大多数高职生对本专业的职业道德内容不够了解。受传统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影响,过去的高职教学体系中的职业道德课程基本上是以制度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主,不能将理论知识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与就业形势日趋多样化的现实、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失去了有效的载体。另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一方面是完全不够的,还应该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每个学科教学的目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3 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示范性缺失

我国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任然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体系。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也清楚的显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54%的同学选择不太满意,有10%的同学选择不满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够好,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笔者调查问卷中问道“你对道德课教师教学水平:”,选择“不太满意”的同学占49%,选“一般”的同学占30%。

2.4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的考核主要侧重理论知识,以书面形式考核高职生的道德认知来评定其科目的成绩。教育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往往忽视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发展规律、思想变化过程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调动起高职生学习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法呆板、单一也束缚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教育评价往往注重书面成绩,出现以“分数看道德”的荒唐局面。由此看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陈旧、呆板、机械、单一。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必须认真探究增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实效性的评价办法和基本策略。

2.5 社会、学校、家庭及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严重冲击了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的冲击可以说是外部影响因素。当前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交流更加紧密,更大地增加了高职生接触不良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价值观念等信息的机会,因此有不少高职生不注重个人职业生涯品牌的树立,崇尚金钱,见利忘义,把职业道德抛在脑后。

学校是育人之地,但高职院校也不是与外界完全孤立的,他与社会联系紧密,因此,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随之侵入高职院校。人们都说教师应该是最伟大的职业,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高职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更长远的,受益终生的。同时职业道德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此外,家庭环境的负面作用对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影响相当严重。

此外,网络的盛行,也使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负面影响。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不确定性。互联网上传递的一些腐朽的思想,不良的信息冲击着当前高职生的思想,使他们信念单薄,理想缺失。由此可看出,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接受度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SJB880136);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教科研立项重点课题(YCFY1003)。

参考文献:

[1]樊蔚.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与对策.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116.

[2]李雨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教育・科研,2009,(6):37.

[3]何成蓉.高职学院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浅析.成都大学学报,2007,7:72.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91-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受到招生市场的连续追捧,高职院校举办会计专业热度不减,大部分职业类院校都举办了会计类专业。应该说,会计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积累,其培养体系已较为成熟。由于会计的通用性和规范性特点,几本核心专业教材,加上一两个会计实训室,就能支撑传统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也不难实现。但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只有会计职业技能是不够的,会计职业道德是重要的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专业来说,是重要的素质教育。如何在学校开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会计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应该说,高职学校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也不能说完全忽视,各学校也一定程度上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如结合新生入学,在新生专业教育中加入一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主要停留在以上层面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不能达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还需要解决好发下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较为分散

以上形式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较为分散,如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能仅仅“蜻蜓点水”,只能对新生起到一定的启蒙教育,难于形成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职业道德》课程可能过于说教,内容泛泛,与会计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政治课意识较浓,学生接受程度有限。《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尽管符合专业要求,但限于考证的功利性,学生“为考而学”的倾向明显,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停留在一本教材和几堂课上,没有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 “教学做”一体化的会计技能教学培养体系不相适应,教学效果远不能与技能教学相比。

(三)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培养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占多大份量?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哪些、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与技能教育如何衔接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和考评基本上还是空白。总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有的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还未形成。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实施会计技能教育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具有会计职业道德素养,成为一名既有过硬的会计技能,又有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适应会计职业市场和岗位需求的合格会计专业人才。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又决定于会计职业道德本身的内容。目前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以32字为代表的通行版本,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和局限性,32字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可能全面铺开,各个内容也不可能取得同等效果。根据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开展程度分析如下。

1.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安心本职工作,并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种素质的形成与专业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对于学生,这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关系。有些学生就读会计专业完全出自父母的意志,不是本人兴趣爱好所致,将来毕业从事会计工作就很难做到爱岗敬业了。因此,爱岗敬业的素质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再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来开展。

2.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执业时言行一致,不弄虚作假,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保守秘密。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会计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的精髓。因此,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中须要结合会计法规、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正反面案例来开展教育,同时辅助学校开展的其他德育活动,提高“诚实守信”的教学效果。

3.廉洁自律。本道德规范主要关乎会计人员对金钱的态度,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会计从业人员有与金钱近距离接触的天然条件,如果做不到“廉洁自律”,会计人员很难在市场经济中生存,极易遭受“灭顶之灾”,这实在攸关会计人员职业生命。本规范尽管在学校很难开展合适的教育,但通过模拟与案例,再结合法制警示教育也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实际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的会计准则、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依法办事,做到铁面无私,不避亲疏。本规范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客观公正”是“诚实守信”的延伸,攸关会计人员做人做事的态度。本规范的教育可以结合“诚实守信”规范一同开展。

5.坚持准则。本规范要求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所左右。本规范是“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具体落实和保证。在学校,要结合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学习加以教育。

6.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不断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途径,持续提高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以达到和维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本规范可以通过会计技能教育、技能大赛加以强化,无需单独进行。

7.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本规范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在学校较难加以具体的教育,但可结合“财务管理”课程进行适当强化。

8.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本规范与“参与管理”一样,也需要在工作岗位中得到体现。在学校只能通过会计模拟实训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综上所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存在不平衡的局限,但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特别是在“诚实守信”、“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方面最能得到强化,在其他会计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也能有所加强。

四、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架构

(一)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体系的架构

如同技能教育一样,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撑,才能实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根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应该由以下课程构成。

1.会计与会计职业生涯教育。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会计史上重要人物,介绍会计的相关职业和岗位及会计职业生涯的规划,旨在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本课程主要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可以结合《基础会计》课程并行开设,根据五年制高职校的特点,也可以将本课程安排在《基础会计》课程开设前,作为《基础会计》入门辅导课程,可以减少学生从中学课程转向专业课程的不适感。本课程宜以校本教材为主。

2.会计法律与准则规范教育。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法》、《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与会计执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旨在加强学生对会计规范性、制度性的理解,提高学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的职业道德素质。本课程可以安排在《基础会计》后,与《财务会计》课程同时开设。本课程可以采用校本教材,也可以采用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3.会计职业判断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本课程主要以企业经济活动各业务环节进行会计职业活动和职业判断中所表现的会计职业道德为主线,加深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在具体会计业务中运用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坚持准则”的职业道德素质。本课程可以作为《财务会计》的一门后续课程独立开设,本课程一般以校本教材为主。

4.会计案例与诚信教育。本课程以会计业界正面与反面案例为内容,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的榜样教育和警示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特别在加强“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方面更有现实生动的教育效果。本课程可安排在《财务会计》后,毕业实习前进行。本教材需要用真实的案例来编写,同时利用讨论、讲座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5.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本课程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各项素质进行全面梳理,需要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判断,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一个检验。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实习阶段,作为学生的实习阶段职业道德素质的一个综合测评。本课程可以由学校自行编写会计职业道德测试题库,通过试卷和网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评。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的创新

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与会计技能教学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会计技能教学已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依赖于大量的重复训练和实训环境的有力支撑,技能教学目标较易于实现;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更多地属于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难于在短期内形成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这就意味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学不能照搬会计技能教学,需要对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只能是多种方法的结合。

1.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尽管不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但还是必须存在的。尤其是对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内涵方面的学习,需要老师进行传统的讲授,对于形成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认知,形成规范意识、制度约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应该成为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方法。会计职业道德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显得比较具体和形象,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克服以上课堂理论教学的抽象和空洞。案例教学特别对于学生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及开展会计诚信教育、警示教育方面均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3.讲座教学。讲座教学是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特色教学。讲座教学可以邀请会计实务界资深人士、成功人士来学校定期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树立会计业界的道德模范,对学生进行正面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可以邀请法律界人士及中介机构审计人员来校专题讲授会计职场的舞弊案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及廉洁自律的警示教育。

4.图片音像展示教学。图片音像展示教学也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个不可替代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克服书本和讲授的单调和抽象,可以给学生真实而形象的感官刺激,不管是正面的榜样示范教育还是反面的警示教育都可以用本方法来实现,适合在学生专业学习的初始阶段进行。

5.模拟情景教学。模拟情景教学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情景中直接参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实践,并作出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判断,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和内化的阶段。本教学方法可以安排在学生实习阶段,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和考核的一种手段。

(三)会计职业道德实践体系的架构

尽管没有会计技能实践开展的便利,也没有会计技能实训环境的完备,但为了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效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样需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支撑,其架构为:

1.会计模拟岗位的实践。本实践环节可以借用学校目前主要用于技能训练的会计实验室中开展,通过学生对会计岗位角色的扮演,从模拟岗位中体现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存在。如出纳岗位,一方面体现对金钱的态度,强化会计人员“廉洁自律”职业道德的意识,另一方面在业务中加深对会计服务的认识,提升“强化服务”职业道德水平。当然,为了区别于会计技能的实践教学,为了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实践环节也需要相应的实训教材,这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加以开发。

2.会计顶岗实习中的实践。会计顶岗实习中的实践是指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最后校外社会实习阶段中进行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实践,当然,这种实践不需要单独开展,可以与会计顶岗实习环节结合起来进行。通过学生对实习单位了解和观察及对会计岗位的部分参与,可以真实地体会会计职业道德实践运用,加深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全面理解和自觉践行,是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内化最重要的阶段,是学生从学习会计职业道德转变为自觉践行职业道德的关键环节。

(四)考评体系的架构

会计职业道德是合格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业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执行力水平的高低也需要相关的评价和检验,这将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前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测评既需要定量的检测标准,又需要定性的检测标准;既需要校内的考评,又需要校外的考核。

1.校内的考评。校内考评考虑到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宜于定量打分测评。主要通过由会计职业道德包含的具体内容组成测评题库,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测评,可以采用百分制。其中题型可以采用判断题、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等。该环节可以在学生完成校内所有相关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后进行。

2.校外的考评。校外的考评主要结合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阶段所体现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所进行的测评,该测评由用人单位进行。作为学生实习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作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水准一个权重,并以此作为学校判断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会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职业道德;“13341” 模式

一.引言

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发生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环境不规范、不成熟造成的。当然,旅游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力,旅游从业人员本身职业道德素质或综合素质太低也是原因之一。旅游学院作为旅游人才的输送基地,有必要培养具有成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旅游从业人员,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旅游院校采取的是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职业道德情感体验。因此, 旅游院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对现成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与研究。

二.高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理念上,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活动的主体内容,旅游体验的质量是旅游从业人员从事旅游及相关活动的生命线。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给旅游者以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旅游满足,而低劣的旅游体验使旅游者美好的愿望破灭,这种质量的保证不仅需要旅游从业者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从业过程中体现的道德呈现及引领作用。然而,传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普遍缺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情操方面的塑造,无法由内而外的引导旅游专业学生的审美情趣,导致学生职业道德水准的降低,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目标上,现代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只强调宽度却没有深度,缺少对学生人生的关怀和人性的提升;大多数旅游院校是借鉴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模式,把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既忽视了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忽视了受教育阶段学生自身人格的修养水平和和该年龄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趋势,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空洞乏力。

在教育内容上,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的旅游活动,同时又高于并影响着现实的旅游活动,因此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围绕旅游者及旅游活动展开,贴近旅游审美及旅游体验的。其中往往蕴含着教育者的审美观、价值观、教育思想等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它们能够构成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在教育手段上,传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将复杂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课堂说教,片面重视职业道德硬性知识的掌握以及一般职业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缺少一种全方位、全历程、全情境性的整体性情感体验以及旅游职业道德岗位实践。陈旧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高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据调查,5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课教育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形式单一。

在考核评价上,27%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和我院大多数教师认为缺乏科学性。一是只看重理论学习成绩这一硬指标,忽视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表现的软指标;二是主要采用单一的试卷考试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测评,缺少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三是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则处于被评价的地位,缺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四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考评与其他课程一样,期末考试成绩占50%,期中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成长记录袋占0%。

三. 高职旅游职业道德“13341”教育模式研究

(一)“13341”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是“13341”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的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周围环境影响下,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在认知结构的理论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育过程创造了条件。这一模式构成是基于其设计理念。简而言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为依据,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二是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强化职业导向和情感体验,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力求改变原来纯理论教育的状况,把理论教育与情感体验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道德的实践形式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其模式的内涵就是:1个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大教育内容模块—理论模块、体验模块和实践模块;3种实践教育手段—校园服务、校外活动、岗位训练;4种情境体验形式—生活情境体验、角色换位体验、交往移情体验和榜样事迹体验;1个评价体系—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其模式强化了实践性,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合一。

(二)“13341”教育模式应用探讨

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鉴于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旅游职业道德课程教育需要重新审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新理念指导教育目标的确立。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服务者道德情感的发挥能够对旅游者的体验质量产生影响,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应强调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的价值取向,将伦理观、审美观、体验观纳入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之中,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如此,而且在设计教育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育目标细化到不同的学生身上,做到以人为本。

整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按照高职旅游职业道德“13341”教育模式,将旅游职业道德课程原体系的内容进行增删,去掉部分陈旧落后的知识和减少重复,添加新的旅游职业道德知识,把教育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即理论模块、体验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内容是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职业道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理解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掌握旅游职业道德核心、规范和修养方法,运用知识分析道德两难问题,提高认知判断力。体验模块内容是情感体验为主,强调培养学生信念。通过本模块课程项目的体验,增强旅游职业道德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正义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的职业道德信念。实践模块内容是职业训练为主,强调培养学生行为习惯。通过本模块课程顶岗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旅游服务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的旅游活动,同时又高于并影响着现实的旅游活动。因此,除了将显性课程当作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外,更应该注重隐性课程的内容,因为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知、情、行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实现旅游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采取多种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首先,利用校内的环境对学生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依据体验式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体验。这种情境体验是利用情境的激情启智和道性悟德等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我成长的道德体验,它归结到底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这种情境体验能突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生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能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关系、活动和情境中,诱发和唤醒其丰富的道德体验。其次,利用校外的环境对学生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在校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服务活动,如“你来南昌、我来导游”、“诚信旅游进社区、优质服务利百姓”、“大型旅游咨询会”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为民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良好品质。再次,利用顶岗实习来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为了在旅游活动的实际中应用,所以用旅游实习单位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投身到客观世界中才能真正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升华。在真正的旅游活动实践中,学生才能将所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正的旅游服务中,发挥道德情感。因此,让学生先跟班熟悉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服务态度的具体要求,后顶岗服务训练。学生通过劳动、管理、服务,同企业员工打成一片,学习企业员工优良的职业道德习惯,并通过自主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将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创设职业道德情境体验活动。以创设交往移情体验为例。交往移情体验是指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和推己及人的移情效应,来引导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情感体验。校方邀请旅行社、酒店、景区、度假村等企业人员与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企业人员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给对方让对方与自己一起感受,而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创新意识、文明礼貌之情,实现职业道德内化。⑴情境体验有助于受教育者融通实践关系达到道德境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时必然要与体验经济下的旅游实践活动相融合,毕竟道德情感及道德境界并非凭空说明就会让学生理解、领悟。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旅游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旅游活动的需要,为旅游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那么,在这种体验式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与旅游实践相联系,一方面教育者将自身的经历融入其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将这种意识通过感应、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交融、撞击,使其内化为学生自我的感悟;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体验的感悟和内心的转化,升华职业道德情感,并外化为旅游实践关系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指引其融通实践关系达到道德境界。⑵情境体验中可衍生新情感达到新的旅游职业道德境界。无论是旅游职业道德体验教育还是旅游职业道德体验学习,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这意味着学生主体至善活动作为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可以在道德行为中证实自身力量而产生道德体验,这也意味着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重大变化,学生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只有将学生同时也看作一个精神主体,注重并促进其精神世界的成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才能完成。同时,只有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功能不断的发挥,才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使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

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需要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重新构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⑴评价内容全面性。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卷面考核成绩、课堂平时成绩;学生在学校生活、为人等一些道德品质及发展;各种情感体验和岗位实践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综合测评。⑵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的手段除了纸笔测验外,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评价方法,如档案法、观察法、实验法、访问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个人成长记录法等;尤其要参照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如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考核评比记分四种主要的评价方法。⑶评价主体多元性。在评价中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旅游职业道德素质,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管理者、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旅游职业道德目标取向的考核和过程取向的考核。旅游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应该符合旅游活动发展的要求,还应该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拚弃以往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实现对美学及体验理论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吸收,追求对学生的陶冶机制和精神趣味的追求。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有赖于学生职业道德信念的建立,而信念的建立单靠理性的说教或简单的行为训练均已被证明是难以奏效的。职业道德信念是一个统合知情等各项心理品质的结晶体,其中内核的成分不是认知而是情感。

总之,“13341”教育模式的特征是将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整合三大模块;实施课堂与实习场所合一、教学与经营合一、教学做合一的“三合一”教学组织,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破以往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形式,构建了新型教育模式,实现了由单一教育模式向多样化教育模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旅游职业道德教学设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先进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职业素质养成、岗位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金向洁.增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

[2]赵磊.谈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3).

[3]王芳. 浅议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教学方式[J]. 保山师专学报,2006,(1).

[4]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涉及到的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材内容上以及教学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采取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中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等对策,将会对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好转。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失真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反有蔓延之势,会计丑闻时有发生,已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管理构成了严重威胁,直接损害着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会计信息失真首先涉及到的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未来的新增会计人员绝大多数都会是高校毕业生。他(她)们在从事会计工作之前有没有受到系统的、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将来步入社会之后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同职业联系在一起的。职业道德来源于职业实践,会计也是如此。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本身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活动,会计准则赋予会计活动一定的灵活性。对于一些运用灵活性较强的准则,需要会计工作者运用职业道德来分析、判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好转具有重要作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促使会计人员正确履行会计职能,而对其施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道德教育活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信念。在高校会计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在校学习阶段是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是会计人员岗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材内容上以及教学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空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专业作为有很大社会需求的专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新增会计专业或者扩大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在此背景下,高校会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反映了突出专业课程,提高专业素质的主导思想,而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上则普遍存在着空白。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正如波普用没有士兵的城堡来比拟虚设的制度,单纯对法律条文的正确理解并不意味着对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尤其是会计专业领域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自己的职业判断,就更需要会计人员有坚定的道德信仰、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人是教育的产物”,在大学阶段,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对职业精神的深刻领悟,希望会计专业学生在从业以后能够自发地遵守职业道德,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二)教材建设及教材内容上存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会计教材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轻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各教材中都很少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而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和改革开放以来道德教育受到忽视以及其效果受到广泛诘难相对应,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有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会计学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和其他经管类专业相比,专业性较强、自成体系,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或者学生,更加关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则是无暇顾及了。与此相对应,在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教材内容上普遍存在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在校大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许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著作和教材,而且发行量大的会计教材都有相当篇幅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论述,并经常关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三)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会计准则体系又遭遇全面更新的情况下,会计教学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会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着重于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当前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的影响,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强烈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也就没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自觉融入教学过程中。

(四)会计专业学生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高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缺乏。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注重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用于获取各级各类财务资格证书,而对会计职业道德缺乏了解,更别说具有深刻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了。这将对会计专业学生从业后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分析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产生严重影响,从而无益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好转。

三、加强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触目惊心,对我国会计人才的茁壮成长十分不利,也不利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好转。因此,加强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核心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学习,向会计专业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会计的专业精神,树立维护职业声誉、坚守道德规范的职业道德理念。

只有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引起方方面面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使师资、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等得到保障,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在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中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领域中的成果不多,对于我国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积极组织会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借鉴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和典型案例,共同研究编写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以供各高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时选用。

同时要积极组织对会计专业现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进行修订,以增加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并选编相对应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道德难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领悟,从而促使学生在将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道德自省。

(三)加强对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加强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对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学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大多具有一些财务资格证书,如高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合格证、会计证、资产评估师证等。这些教师在将来也有可能离开教学岗位去从事会计工作,因此加强对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本身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或者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这将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培训、交流研讨、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同时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对教育的效果进行测评,对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道德认知水平等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确定其后续阶段的教育内容安排和所教授课程的安排。对于评价水平较低的教师,不能安排其讲授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同样也要尽量避免其担任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任务。

(四)引导教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会计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得到较大提高。长期以来,道德教育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学生没有强烈的动机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只是将其内容当作应当背诵的教条以应付考试。而对于会计专业技术知识,许多学生都有学好、掌握好的强烈愿望,认为这是自己将来借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而实际上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技术知识,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并结合相关典型案例来展开,就可以在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加深对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逐渐形成较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校的会计专业大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希望他(她)们在步入社会后能自动地抵挡住各种利益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职业操守,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我国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较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好转。

参考文献:

1、梁水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分析与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