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财源税源建设

加强财源税源建设

加强财源税源建设

加强财源税源建设范文第1篇

同志们:

这次全市财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着眼于壮大财政实力、切实改善民生,客观分析财税工作形势,明确财源建设着力方向,落实财源建设政策措施,确保超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前段时间,省政府召开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公共财政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的财税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刚才,长林同志就贯彻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财源建设奖励政策作了说明,国税、地税就加强税收征管、超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我都赞同。下面,就全面加强财源建设,我讲几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我市财源建设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我市财税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各级各部门特别是财税部门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群策群力,扎实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推动了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和财税质量的提高。也要清醒看到,我市财政实力、财源后劲、调节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财源建设仍然还有很大潜力。

成效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亿元,比2005年增收××亿元,增长×××,完成年初预算的×××。今年1-9月份,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全年超过预期目标大有希望。第二,财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壮大支柱产业,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和税源,地税型产业和骨干税源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对财政贡献逐步提高,今年上半年贡献率达×××。济钢、将军等一批重点企业成为税源的中流砥柱,对全市财政收入起到强劲拉动作用。县域税收占全市税收半壁江山,章丘、历下、历城、市中等县(市)区税收收入超过5亿,增幅均超过×××,历下今年有望超过12亿。第三,税源结构更趋合理。2006年,金融、房地产、钢铁、烟草工业和机械五大行业交税占全市重点纳税人的×××,成为地方税收主要来源。上半年,房地产、钢铁、机械、贸易服务和交通运输业增幅较大,均超过×××,初步形成结构调整与财源建设协调互动的良好格局。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支撑作用逐步增强,2006年分别占整个税收的×××、×××、××0×××,今年上半年又有快速增长,反映出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综合效益。这些成绩,是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财税系统广大工作者和各级各类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晶。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纳税人,向全市财税系统广大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差距和潜力主要有:一是财政实力还需增强。我市财政收入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增幅第9位;省内与青岛差距逐步拉大,增速低于全省平均×××个百分点,居第16位。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和谐发展的公共财政建设的需要。二是税收比重有待提高。2006年,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青岛(×××)、莱芜(×××)等市相比差距较大,低于国内许多省会城市×××左右的比重。三是税源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一些纳税大户,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实力对地方财政支撑力较弱,市属企业财政贡献小于中央和省级企业;许多建成的工业项目尚未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第三产业一些优势行业税收贡献潜力没有充分发挥。这种过于集中的税源结构,特别是过分依赖资源型行业,遇到宏观形势和市场供需变化,将会引起我市财政收入大幅波动,不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四是财源建设仍不平衡。部分县(市)区经济基础差、收入总量低,非税收入比重大,可用财力相对不足,保平衡压力依然很大。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财源建设上的不足和差距,也反映出财源建设的潜力和压力。我们要正视困难和差距,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勇于挖潜,广植财源,推进全市财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财源建设的着力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税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加强财源建设,优化收入结构,依法科学征管,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把财政增长建立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围绕这个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繁荣发展第三产业。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事关结构升级全局的重要位置,全面提升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生产业,突出发展软件、文化、教育培训等知识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社区服务等生活业,显著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市金融业无论从增长率还是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都表现出强劲势头。金融业对基础设施和环境依赖小、产出大,聚集财富迅速,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外部性极强,做好金融业发展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为取向,加快提升工业发展水平。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增长模式,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自主品牌,形成名牌效应,实现规模实力、质量效益、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四个明显提高。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显著提升园区承载力,培育高聚集度产业区,以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互补和协作能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促进企业集约化经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盈利能力。

(三)培植中小企业发展。在继续发展、巩固、壮大骨干财源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快速稳定发展,培植后续财源,形成多元化财源结构,分散财政风险,增加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空间。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实行公平待遇,通过招标或其他方式使中小企业平等获得各类政府性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管理经营水平,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外部广阔市场。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之间均衡发展,缩小县域发展差距是财源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要在投资、金融、财税、外经外贸、技术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给贫困县区适度的政策倾斜,营造县区的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县区后发优势。通过做扎实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更多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对困难县区财政转移支付和重点帮扶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提升县域经济规模、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把县域财政做大做强。(

三、完善和落实财源建设的激励政策

会上印发了我市加强财源建设意见以及财政局出台的实施细则,长林同志也作了说明。会前财税部门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研究论证,会后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总的来说,这次出台的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导向明确。《意见》围绕保障科学和谐发展的主线,突出三个导向:一是鼓励转变发展方式。重点鼓励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的用于科技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防治力度,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二是鼓励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等发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鼓励财源质量提升。针对县域财源建设、税收收入比重提高、财源贡献大户、财政困难县区收入增长等方面的政策,都是为加快提升我市财税结构和质量,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这个导向,就是财源建设的方向,也是各级各部门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着力方向。

第二,力度加大。在目前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一次性拿出800×××万元专门设立财源建设扶持资金,而且每年都列入预算安排,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金融业的奖励,一次性补助×××万元—200×××万元,这个力度也是很大的。按照各财源单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和动态增幅,相应调整扶持奖励幅度和分类补助标准,奖励幅度从2倍到10倍,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保障扎实。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意见》从组织实施、实施细则、覆盖范围、资金来源都作了扎实而有操作性的要求。要求成立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综合治税部门责任,对支持政策作了详细分解,对奖励条件、标准、幅度作了明确规定,奖励面涵盖县区、部门、企业、企业法人代表;特别要求县(市)区要把专项扶持资金纳入预算,体现出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把握好机遇,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征管,依法治税

财税部门要加强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严格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力争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成果。

(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要立足增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收入组织工作。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在抓好大企业、大集团等骨干税源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零星分散税源控管力度;严格税收执法,严肃征管纪律,强化税务稽查,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在抓好内资企业税源控管同时,加大对外资企业税收征管,对优惠政策到期的企业及时恢复征税。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抓好征管责任区和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强化税源管理,完善税源动态控管体系,防治税源流失;完善税务稽查工作机制,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发挥财税信息化功能,通过强化纳税评估,提高征管控制能力。深化综合治税成果,完善协税配合制度,加大区片管理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零散税收征管。要区别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征管措施,切实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娱乐业等有潜力行业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管理。

(二)严格非税收入征收。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各责任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既不准乱收,也不准该收不收,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依法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健全非税收入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实现各级各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适应财税、资金管理新形势,财政部门要研究建立责任体系、监管机制和必要的奖惩机制,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按照“成熟一个,规范一个,重点突破”原则,把所有应当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逐步纳入财政管理。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分配,既要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田开发整理,也要保障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权益。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水资源费征管,努力变资源为财源,增强支持发展调控能力。

加强财源税源建设范文第2篇

经济和财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我们要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必须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依靠稳固、强大的财源作支撑。财源建设是政府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财源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财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如何搞好财源建设,壮大我市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我市财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政府调控和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但财政经济运行中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财政增收潜力不足,政府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财力做后盾,必须做好聚财、理财文章,提高我市的综合财政经济实力。

一、我市财源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政策优惠引财源、项目带动培财源、挖潜促收增财源等多种有效措施,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08719万元,增长13.98%。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18793万元,增长11.69%,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6.52%;非税收入完成189926万元,增长22.13%。全市主体税种累计完成349701万元,增长9.72%,拉动税收收入增长5.59个百分点。全市营业税完成175734万元,增长23.56%,增收33511万元,营业税增收额占税收收入增收额的51.74%。营业税增幅比主体税种增幅高出13.85个百分点。主体税种特别是营业税的较快增长,对稳定全市税收收入形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市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车船税分别完成77675万元、20653万元和8135万元,累计增收36018万元,拉动税收收入增长6.51个百分点。

二、我市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座新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我市在财源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结构单一,地方财源基础薄弱。从地方经济结构分析,我市工业支柱产业链条短、骨干企业少、带动能力弱,服务业比重低,相应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低。地方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油田的发展。从财源结构分析,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财源结构单一,与油田的关联度高,整个地方财政收入受油田产业调整、生产经营形势和财税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具有较大程度的不稳定性。二是地方工业财源规模小,依附性强。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很大程度受约于油田。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三县在区域经济建设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已经逐步形成了地方财源体系;市及两区地方财源基础比较薄弱,收入来源仍主要依附油田。

(二)地方财政收人与油价高度关联,原油价格的波动性与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市地方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单一的财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胜利油田提供的税收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原油价格变化可以说是财政收入的“晴雨表”。据测算,胜利原油价格每变动1美元,将影响市级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收入2000万元。另外,胜利油田改制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重组现象,企业的资本构成发生变化,按现行财政收入划分体制,有一部分原为市级的税收将会向中央和省级转移。如油公司被收购后,现行的财务核算和纳税渠道都将发生变化。将会对我市财政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三)财政收入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从全市情况看,2009年全市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73%、21.73%和6.54%。从市本级看,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所占比重较高。2009年,城建税67976万元,占2202%;教育费附加29752万元,占9.03%,总体占31.05%,二项收入与原油价格密切相关,具有不稳定性。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4.49%、4.02%。二是非税收入增长较快。2009年,全市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189926万元,增长22.13%,占财政收入的23.48%。从市级情况看,非税收入增长17.46%。可见,我市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相对较慢,财政可统筹安排的财力增长并不快。

三、加强财源建设,壮大东营财力,为《规划》顺利实施奠定财政保障

(一)围绕《规划》的实施,膨胀经济总量,增加财源。要借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建立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积极打造我市国内外产业转移主要承载区,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以化工、造纸、橡胶轮胎、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全国知名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空港、海港等对外大通道建设。争取发展石油储备,使东营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电力供给基地。以东营港为龙头,以东营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培植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高效生态渔业、滨海旅游业四大产业,打造沿海产业隆起带,壮大区域经济,增加财源。

(二)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加强财源建设。转方式、调结构,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培植壮大财源,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关键所在。要把支持转方式、调结构与增财源紧密结合起来,以财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工作重点上。要围绕强化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向加快发展要财源;要突出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三个关键”。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向结构调整要财源;要抓住区域经济、园区经济、企业发展“三个重点”,努力形成多极支撑、多点带动的经济和财源发展格局,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财源增长后劲,向优化布局要财源;要强化工作组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三个支撑”,形成财源建设的政策合力、资金合力、工作合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财源发展环境,向机制创新要财源。

着力实施结构调整,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引导政府的公共资源和财政优惠政策投入并支持生产性企业发展。突出高效生态特点,支持新能源建设。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促进开发区发展。支持东营经济开发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支撑力强的大项目,构建起高端产业体系框架。支持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支撑发展的优良环境;着力服务业发展,积极研究落实各项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大力支持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扶持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引导企业搞好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人,加快实施“三路两港一场”和“四区一城”为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三)强化税费征管,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在坚持“均衡入库、稳步增长、优化结构、调控有力”的收入目标前提下,依法加强税费征管,努力化解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财税收入的不利影响。一是挖掘税收征管潜力。加强收入。调度分析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征管信息共享,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完善税源控管体系,做到大税、小税一起抓,确保各项税收应征不漏。二是挖掘非税收人增长潜力。拓宽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范围,理顺征管体制,强化稽查措施,确保应收尽收。三是加强财政政策研究,对减收政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加强财源税源建设范文第3篇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稳定财源建设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培植支柱财源,增加税源,促进财政增收,对于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局面,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人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现状,对稳定财源培植,理顺财政体制问题,提出几点措施建议。

二、财源现状及问题

1、财源建设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税收收入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二是税源基础不稳固。三是税源大户数量较少。四是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五是三产形成的税收比重偏低。

2、财政体制方面,存在着分享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两税”上缴越多,税收返还比重越小。现行分税制体制规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以1993年为基数,以后年度“两税”每增长1%,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财源建设的成果反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直接影响了地方财力的有效增长。二是分享税种越多,削弱地方收入越大。实行分税制后,增值税作为共享税种,形成地方收入仅占25%。所得税和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发展速度较快。由于上级财政分享绝大部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也是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三产形成的税收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发展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3、收入管理方面,存在着机制不合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乡级。一是征管体制与收入级次的矛盾。国、地税征收部门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基层征收分局,乡镇财政则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加上国、地税分局的征管地域范围不尽相同,条块管理不够协调,调剂乡镇之间税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税收任务与依率计征的矛盾。国、地税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后,上级下达的税收任务往往与地方政府依据税源编制的收入预算不一致,一旦完成税收任务,即使有税源也不积极组织征收,造成收入预算不能完全执行到位。三是征收主体与考核主体的矛盾。上级考核财政收入的主体是下级政府,而不是税务机关,因征收主体与考核主体不一致,基层征收部门没有任务压力。

二、政策措施

1、尽快完善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

实行分税制以后的财源建设,虽然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由于分享税种增多、上级集中财力过多,地方培植税源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应尽快对现行财政体制加以完善,形成有利于地方发展财源的体制。

(1)完善财政体制,要与地方事权对称

实行分税制之初,重点是确定收入的划分问题,支出划分范围和内容仍按老体制执行,未考虑支出所必需的基本财力需要。在完善财政体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乡镇和经济欠发达县,要从财政体制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当前情况下,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今后则通过税源发展逐步提高自身的财政保障能力。

(2)完善财政体制,要相应减少分享税种

2002年所得税、营业税体制改革后,上级财政分成比例较大,县乡财政缺少了主体税种。为增强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央和省级不再参与分成,对资源税市级不再参与分成,确保地方利益,从体制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3)完善财政体制,要保证县乡财力的有效增长

新完善的财政体制一经确定,就应当保持长期稳定,不能因为地方财源发展快、税收增量大,而扩大分享税种范围或提高上级财政分成比例。在分享税种不能减少的情况下,可以2007年为基数分享税种超收部分全部归为地方收入,上级财政不再参与分成,以保证税收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相匹配,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相一致,使县乡财力能够有效增长,更好地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

2、持续抓好财源建设,努力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

在分税制体制下,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财源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支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发展,运用财政贴息、奖励、信用担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多元经济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经济财政“蛋糕”。

(1)全面发展经济,确保财源“丰富”

坚持上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环保型、高科技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项目,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能力。以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大企业二三产分离为契机,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增加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2)努力提高效益,确保财源“丰产”

坚持把扶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作为壮大财源的重点来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特别是对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在技改项目、税收奖励、原材料供应、银行贷款、争取国家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服务。采取整合资源、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企业挖潜、技改扩规、调优结构等方式,推进成长型企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对财政的贡献能力。培育高新区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使高新区成为财源建设的主要阵地。

加强财源税源建设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发展财源经济的有效途径,创新财源建设的政策体系,完善财源建设的工作机制,挖掘潜在税源、开发增量税源、统管存量税源,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总量、质量和增幅同步提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以壮大税源为根本,构建财源建设政策新体系。整合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资金,重点支持我市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我市大企业以商招商,支持重点产业项目落户我市,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税收链。

(二)以开发税源为导向,构建财源建设筹划新机制。充分调动市场、政府等各类资源,促使进入荣成市场从事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企业在我市纳税,进一步扩大我市税基。

(三)以综合治税为手段,构建税源信息共享新平台。对税源实行全覆盖监控,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切实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四)以增强合力为措施,构建职能部门联动新机制。建立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财源建设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财源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财源建设工作的新合力。

三、工作重点

(一)整合政策资源,夯实税源基础

1、实施骨干企业膨胀政策。认真贯彻威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骨干企业发展的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对全市企业三年内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贡献过5亿元,且缴纳的地方税收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的企业,市政府将给予重点培植,同时在争取上级有关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2、优化企业发展财税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扶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工作的意见》,年内不再研究出台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减、免、缓和暂停征收18项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对投资超亿元项目除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外还将给予一定奖励;开展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评选工作,市政府对企业法人代表按贡献大小分别给予奖励。

3、促进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意见》,对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上市和实现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进行奖励。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上市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资源库,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培训,优化企业上市环境,促进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对企业买壳或捆绑上市,注册地为荣成并在我市纳税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

4、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按照威海市政府《关于实施品牌战略奖励办法的意见》和荣成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规定,整合各级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制造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品牌建设等项资金统筹使用。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产业、技术领先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扶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按级别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按品牌级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5、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荣成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扶持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科技与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支持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发展。

6、支持鼓励镇域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政府《关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转移支付办法》,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通过分类奖励、补助和扶持,调动镇区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壮大财源。

7、积极推进大项目建设。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工业发展的暂行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投资强度达到200万元/亩、总投资5000万元(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工业项目(含技术改造项目),在土地出让、行政收费、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意见》,用足用活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渠道;对获得国内外船级社认证的企业、年内采购市内配套产品及带动本地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作用突出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8、强化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根据市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增加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减、免、缓收价格调节基金、环境影响评价费、土地交易费、房地产企业社会咨询服务、相关配套设施配套费及摊销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涉企收费;建设部门全面简化市政设施及各类管线竣工验收手续,并负责统一组织验收。

(二)整合政府资源,培植存量税源

1、发挥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管平台作用,聚集税源。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对所负责的建筑、交通、市政公用以及水利工程,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环节加强纳税监督,严把源头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我市企业,优先使用我市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建设、交通、水利等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外地企业入驻登记制度,凡在我市承建工程的外地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必须依法办理相应的税务登记,在我市依法纳税。建设招标主管部门每季度要将进入招投标平台的外地企业名单报市财政和税务部门,国税、地税部门要及时跟踪其纳税情况。对在我市承建工程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外地企业,由项目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纠正。

2、发挥政府采购平台作用,扩大我市企业产品销量。凡我市范围内的政府采购和城建工程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采购我市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扩大我市企业产品销量,促进我市企业发展。

3、发挥政府性资金存款的调控作用,优化信贷环境。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金融机构节减财政支出、增加利息收入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节减财政支出、增加利息收入情况,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对地方财政节支增收的积极性;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金融机构上年度缴纳地方税收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对地方税收贡献的权重,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增加对地方税收贡献的积极性;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40%,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情况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支持政府融资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增贷款情况,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支持政府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4、努力破除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瓶颈,促其发展。市财政设立1亿元企业临时还贷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帮助贷款到期经努力筹集仍难按时偿还的企业还旧贷新,扶持对象为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企业,借款期限为1—10个工作日。市财政局、贷款银行、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之间要建立严密的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及时完成还贷、再贷款业务,防止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影响发展。

(三)整合企业资源,培植增量税源

1、充分发挥我市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和主导作用。吸引以下三类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一是为我市大企业提供主要原材料、生产配件(非本地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为我市大企业提供物流、设计、广告、咨询、融资、中介等配套服务的服务企业;三是为我市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凡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的上述三类外地企业,经财税部门核实其确属在外地注册3年以上的,按其在我市缴纳地方税收(所得税除外)的40%,市政府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助我市相应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助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同时,在落实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工作的意见》进行创业新星、创业明星评选时,对我市大企业引进的上述外地企业,其来我市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在我市纳税额,视同我市大企业纳税,合并计算。

2、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促进二三产业剥离经营。依法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以三产促二产,延伸形成产业链,壮大地方财源。凡属我市上述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新增的地方税收,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按照新增地方税收40%的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补助该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导致企业总体税负增加,且给予上述40%相应补助后仍不能弥补部分,由市政府对照该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新增的地方税收予以补足,以激励本地企业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对运输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可利用企业自备车辆注册成立分公司,吸收本地和外地车辆挂靠该分公司,实现对社会零散车辆公司化管理,分公司缴纳的地方税收增量部分,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参照二三产业剥离政策,按照40%的比例补助该大中型企业。

3、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总部经济纳税。对总部设在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其荣成以外分支机构所得税分享比例的确定,需报我市财政、税务部门核准,对于企业主动向总部实行税收倾斜,且经上级有关部门和我市财税部门核准的,按其所增加的地方税收,政府从中提取40%用于补助该企业;对引进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缴纳的经财税部门认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市政府按10%的比例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奖励引荐单位,40%用于奖励来我市设立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的市外企业。

上述扶持政策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期限暂定三年。财政部门设立财源建设补助资金,专项用于上述补助。企业获得的补助资金,应主要用于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或扩大再生产。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纳税信息反馈制度。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将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及时纳入监控征管范围,并提供相应的税收入库资料,尤其要对新投产大项目、新登记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追踪管理和信息反馈,形成涉税、征税、护税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招商引资财税评估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评估体系,对拟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由税务、财政部门对项目拉动经济和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并形成财税预期效益评估报告,凡没有财税预期效益评估报告的项目,不得列入规划,坚决杜绝“只占资源、没有效益”的项目上马。

(三)建立社会综合治税调控机制。

1、市财政局负责全市财源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协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搞好综合治税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

2、市建设局、交通局、公路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在我市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格确认工作。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环节加强纳税监督,严把源头关,理顺企业在我市的法人资格。

3、市发改局、环保局、外经贸局等项目审批部门要严把项目立项审批关。新引进项目立项前,由财税部门实行经济效益评估,重点评估其对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地方相关配套产业、地方税收预期贡献率及法人纳税主体等,建立完善的招商引资评估体系。

4、市国资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文体局、海洋与渔业局、*局负责本部门审批项目纳税落实工作,在办理项目登记、过户、年审等工作过程中,通过职能调控,规范各类涉税行为。

5、市外经贸局、经贸局、台办、工商联、船舶工业促进局、机械工业促进局、食品工业促进局负责对本行业市内企业(总公司)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或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全面监管,防止外地分支机构因变更企业性质而造成的税源流失,同时,要积极争取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变更企业性质,注册本地法人,就地纳税。

6、市工商局要严把年检环节企业法人资格审查关,对外地企业来我市新注册或变更为本地法人资格的,给予积极配合和协助,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简化审批手续;协助市经贸局对我市企业在外地设立总分机构的情况进行监管。

7、市工商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负责金融保险企业在我市的注册和监管工作。工商部门对来我市注册法人或变更为法人的金融保险企业尽最大能力给予注册协助,对拟在我市成立分支机构的金融保险企业注册登记工作实行严格审查、审批制度。市工商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负责调控和引导我市的非法人金融机构在我市注册法人资格,市工商局、金融上市办负责理顺我市的非法人保险机构的法人资格。

8、市经贸局、外经贸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各行业主管局负责掌握在同等条件下引导企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贷款和保险业务在具有我市法人资格的金融和保险机构办理。

9、市文体局、卫生局、药监局、旅游局等部门积极理顺归口管理的市内非法人分支机构注册变更工作,上述部门在批准进驻我市的相关企业时要严把非法人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关,引导企业注册本地法人,就地纳税。

(四)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涉税信息的全覆盖管理。财政、国税、地税、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尽快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创建税源控管新机制。建立财税部门与工商、国土、房管、*、文体、统计、海关、检验检疫、经贸、外经贸、建设、人民银行等部门协作监控机制,有关部门要及时向财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纳税人须持有财税部门的完税证明,方可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房产及土地过户登记、文化娱乐经营许可证年审、车船年审等;工商部门每月初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上月业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登记信息;统计部门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在每月初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上月企业进口设备资料,包括设备名称、来源国、金额、国内企业名称、合同书等,加强对进口设备安装业务的税收管理;市经贸局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设备改造项目资料,包括改造项目名称、单位名称、工程施工合同、设备金额等,加强对重大设备改造项目的税收管理;市外经贸局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外派劳务情况,包括派出机构名称、目的国、外派人员明细表等,每半年提供一次劳务输入大国分行业、分类型劳务人员工资薪金所得参数,加强外派劳务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国土、房管部门每月向财政部门提供应税土地及房屋产权交易情况,加强耕地占用税、契税征管;财政部门每年年底前向地税部门提供年度应税行政性收费及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扣缴资料,完善应税行政性收费及个人所得税征缴管理;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完成后5日内,将工程标书复印件提供给市地税局,由市地税局纳入全市税收控管系统;市地税局、国税局要加强与代扣代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重点协调国税部门开展代开增值税发票环节地方小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代扣代缴工作。

五、组织领导

(一)明确职责分工。市政府成立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制定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确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目标任务,检查总结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情况和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联络员,具体负责衔接和协调本部门所属的各项工作。各镇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共同引进和开发税源的新局面。

加强财源税源建设范文第5篇

作者:1安彦林 2岳 军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总量不足,质量仍有优化空间 从绝对规模来看,2011年济南市的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在全省居于第二位,略高于第三位的烟台,但与第一位的青岛市差距较大,其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也低于山东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25.7%)。据统计,在2011年全国城市一般预算收入排行榜中,济南居于25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济南居于第12名,仅高于东北的长春、哈尔滨和西部的西安。从相对规模来看,济南市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39%不仅低于山东省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61%),而且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居于倒数第2名,仅高于长春市,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较小。从财政收入质量来看,虽然近5年来,济南市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同期的非税收入增长速度也很快,与税收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导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一直在78.5%左右波动,变化不大。非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政府的财力,但其具有不可持续性和不稳定性,其大量存在会降低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对企业的发展和税收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按目前财政理论来看,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在10%-20%左右比较合理,因此,济南市财政收入质量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二)区县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县财政收入差距较大 受自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状况、历史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济南市区县之间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造成了区域财政收入集中趋势明显,财政收入向市区集中,县域财政收入除了章丘市外,均处于底部,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城乡差距较大;同时在城区内部差距也较大,居于市中心的历下区、市中区财政收入较高,而老城区天桥区和市郊的长清区的财政收入较低。由表2可以看出,2011年济南市各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历下区是最低的商河县的6.64倍,财政收入最高的历下区是最低的商河县的8.5倍,且这些区县的财政收入排名基本与当地产值的排名相一致(历城区由于是济南市重要的工业区,所辖地区有较多的工业企业,而工业企业形成的大多为中央税和共享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对来说较少,因此,虽然其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为第二,但其财政收入排名为第四)。 (三)各产业发展不尽完善,地方财源建设后劲不足 近年来,济南市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日趋合理,符合国家所倡导的三二一模式,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超过50%,虽然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但与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山东省内各地市相比,名列前茅。但各产业发展还不尽完善,地方财源建设后劲仍显不足。 1.农业财源基础薄弱,规模小。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基本成为无税产业,其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微乎其微。但农业是各产业的基础,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消费市场,在财源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涵养作用,是财源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济南市近4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低,2008年-2011年平均为4.8%,远远低于同期全市生产增长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二三产业的原料供应和消费市场。同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企业税率相对较低,也很难形成规模财源。 2.工业产业层次不高,后劲不足。近年来济南市的工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整体产业层次不高,传统工业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重工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仍占较大比重。同时,全市工业投入欠缺、发展空间受限,工业新上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偏少,全市工业新增企业数量和规模一直薄弱。2011年以来全市仅新增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以来新开工企业只有228家,工业产值仅占到全市的5.7%,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2%;在重汽、济钢、浪潮等大集团增长出现回落甚至下降的时期,全市工业缺乏新生力量的问题会更加突出。[2] 3.现代服务业在高速增长之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上,商贸流通等传统生活业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发展速度开始放缓。2006-2010年,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5.2%,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1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8.1亿元,增长8.5%,低于服务业整体的增长速度;而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66.4亿元,增长15.4%,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2.8亿元,增长11.2%。[2] 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2011年第三产业共完成税收355.7亿元,占全市全部税收的54.4%,同比增长29.4%,在第三产业中,税收增长最快的是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率为39.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26.3%,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中只有房地产业增长32.8%,其他行业增长速度较慢,如金融业增长11.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11.2%。③ (四)地方财政收入对营业税及骨干财源依赖较大 2011年济南市地方税收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尤其是营业税,占到地方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对地方财政收入有决定性影响。“十二五”规划对于改革完善税收制度,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的税收”。2012年1月1日,上海率先开始进行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并在“十二五”期间陆续在全国推开。这项政策的实施正好与我国结构型减税政策相一致,可以消除企业流转税双重征税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其必然会对地方税收产生重大影响,减少营业税收入,如果中央地方分享比例不变,地方税收会由于增值税总额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额不能抵补营业税的减少额。 从财源的行业结构来看,一般来说,制造、采掘、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金融保险、批发和零售等行业的生产经营相对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财源相对稳定;而房地产、建筑、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易受投资增减、经济和社会变动、疾病、气候等因素影响,财源稳定性较差。济南市的骨干财源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都受政府政策影响比较大,一旦政策有所变化,三个产业都会遭到或多或少的冲击。而制造业来说,对于骨干企业依赖也较大,截止2011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77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93.5亿元,占全市的44.7%,比2007年末提高4.9个百分点。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6家,比2007年末增加11家;重汽、浪潮规模翻了一番,二机床、轨道交通、济柴产值成倍增长,[3]这些企业都是济南的骨干企业,对济南市的财政收入贡献率很高,地方财政收入对这些骨干财源依赖性也较大。#p#分页标题#e# 推进济南市地方财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培植壮大财源 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档次,还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财源结构的优化发展。因此,在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抓好产业升级,对于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源效益至关重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高端行业,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高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 1.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夯实基础财源。通过财源结构的产业分析,农业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很微小,连1%都不到。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财政部门应在大幅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民补贴,确保优势农产品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以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农村现代物流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和服务业优势,增加财源。 2.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巩固稳定传统财源。大力引进和增加工业新生力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工业整体实力。首先要加快济南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业,用高新技术引领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创税能力;其次要以国家着力实施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内需的重大战略为指导,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机遇,大力引进新生力量,壮大经济规模;最后要加强政策指导,坚持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倾斜,抓好龙头企业成长,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企业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培植壮大新兴财源。服务业是济南市的第一财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广,税收贡献率大,是最重要的新兴、高效财源。发展服务业,并注意服务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增加对税收贡献率大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在现代物流业实现突破。加强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以金融服务高级化、融资形式多样化、信用手段现代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发展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体系。把引进金融主体、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培育区域性金融总部放在优先地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壮大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金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三是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加大对各软件园的政策资金扶持,在软件业实现突破。四是发展会展业,通过产业联动小支点撬动大产业。会展业的最大特点是其发展对相关产业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可以拉动宾馆酒店、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餐饮娱乐、广告传媒等关联服务业,同时也可以构成一、二产业并优化其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对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励承办、引办、创办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型展会的会展企业和主办机构,同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宣传会展业发展、传播会展信息和培养会展人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二)培育新的主体税种,促进地方税收的持续增长 按照财政分权理论,地方发展本地经济,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就必须有地方的主体税种,在现行分税制下,营业税充当了这一角色,但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有限,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征增值税的领域不征营业税,它是作为增值税改革后在某些领域继续保留的一个税种,税收缺乏可持续性和弹性,而且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增值税扩围的试点工作。2011年济南市在三大主体税种增长缓慢的同时,房产税、契税增长速度较快,均在30%以上。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凡是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的国家,房地产税收基本划归地方,并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发达国家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财产税(主要是房地产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相当高,分别为71.8%、99.5%、91.3%、100%、90.3%。[4] 因此,在继续保持营业税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培育新的主体税种,保证税收增长的持续性。目前,国家的房产税改革试点也在逐步推开,下一步可以在济南开始房产税试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济南市的财源,另一方面也响应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三)骨干财源和群体财源一起抓 济南市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他们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这些企业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发展后劲足,是一批骨干财源项目,如济钢、重汽、烟草、浪潮等企业,对济南市财政贡献率很高。但财源单一会给财政带来风险和隐患,一旦骨干企业经营受到市场影响,财政收入就会出现较大波动。因此,政府要在稳定骨干企业发展,优化主导财源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成长型企业发展,增加群体财源,扩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具体来说可以在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及行业准入政策上,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环境,同时,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联合协作,共同发展。 (四)加强税收征管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也是政府主要的可支配财力,一方面要广开税源,另一方面要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税收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1.坚持依法治税。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法定程序开展税收征管活动,加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工作,正确行使税收执法权,对税款要应收尽收,杜绝越权减免税。2.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源管理体系。实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建立全国性的并与工商、银行等系统通用的纳税人登记号码和纳税人基础信息,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严密的纳税人监控系统;同时,税务与财政、工商、审计、银行、海关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获取纳税人信息,加强税源预测分析和动态监控。3.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发达国家95%以上的纳税人都能自觉申报纳税,再加之现代化征管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致使诸如美国税务机关将50%的征管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加拿大税务审计人员占到了税务人员总数的30%,日本也具有高效而严密的税务稽查系统。[5]而我国目前,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不高,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就更需要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减少税收的跑冒滴漏。加强税务稽查队伍建设,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稽查方法,重点检查纳税大户和容易偷漏税的行业,同时严格处罚措施,违法必究,让纳税人感到申报纳税是一种法律义务,不履行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p#分页标题#e# (五)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域财源 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县级政府可用财力 现在基层财政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县级财政困难,以保运转为主,无力进行财源建设,济南市也不例外,因此,省市级财政要增加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其拥有更多的财力进行财源建设。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努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促进转移支付制度向以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和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的新型转移支付体制转换,提升县级政府统筹管理财政资金的能力,增加县级政府的可用财力。二是省市级财政在下拨县级政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降低对县级财政的资金配套要求。 2.因地制宜,增强县域财源 济南市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各不相同,要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财源,就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进一步巩固基础财源,壮大主体财源,开辟新兴财源,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财政实力。首先要深入研究各县的经济和财源现状,给各个地区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到其经济发展、财源建设的优势和症结。然后,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按照各县的格局和产业优势,选准财源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带,推动县域财源建设。如章丘市的重点在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而平阴县和济阳县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商河县重点在建立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