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1篇

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的精神,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专项工程。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择优扶强的原则,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对具有一定基础、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能填补国内空白的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带动粮油加工、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特色资源加工以及食品机械等六大重点行业水平的提升,促进整个食品工业水平的提高。专项工程实施5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批准了252个项目,总投资460亿元,其中安排国债投资23亿元。目前,专项工程总体进展比较顺利,有些项目已经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40亿元,利税120亿元,转化农产品1600万吨,带动800万户农民增收,可解决直接就业28万人。

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一是推动了食品工业技术进步,提高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实施专项工程,项目单位引进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采用了国内外食品加工的最新科技成果,加强了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食品工业技术和设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示范企业均通过了HACCP、ISO等相关认证,食品行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二是促进了食品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实施专项工程,项目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尽可能做到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耗、物耗,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专项工程打破以往传统模式,在选择项目时充分考虑农产品加工与生产基地的配套,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围绕加工抓调整,建好基地促加工”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就业。专项工程的实施,带动了饲料加工、运输、包装、建筑及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效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取得良好的成果,是食品行业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思路的转变。二是始终坚持以科学规划和产业政策为引导,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食品工业的有序健康发展。2002年和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和实施了《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和《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领域、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三是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食品工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决策和部署,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网络营销;研究策略

中国地域辽阔,农产品类别相当丰富;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有着很大的消费潜力。以前的销售模式很落后,造成消费者对其越来越不认可。所以企业要生存,要适应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所以,农产品的深加工就悄然诞生。下文就怎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怎样实施网络营销进行解析。

1实行农产品深加工及企业网络营销的意义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就是借助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在网络平台基础上,收发和配送农产品。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行网络营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快速而高效地获取市场信息;有助于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为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优势;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新时期,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上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还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新产品的宣传推广,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效果显著[1];可以和客户建立良好的网络营销方式,使产品营销一体化,也使消费者更好地享受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2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的网络营销产生的问题

2.1企业自身的问题

在进行网络营销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最初,大家都会觉得网络具有虚拟性,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投资就会有一定的回报。所以,即便国家力推网络营销,其产品的网销模式在本质上也没能得到改变,使其效果不理想。

2.2网站的管理还不完善

在初始阶段,对网站的管理还不完善。尽管企业利用网站了自身产品的信息,还作出了宣传,但网站不具特色,所以在体现产品价值方面不全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再就是网站应用不全,未能达成和消费者的良好沟通,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所以降低了消费者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做推广时策略的不健全。

2.3外部的环境问题

对于我国的网络营销,在发展技术上的问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才开始以网络的销售方式运营,所以大多数企业都在观望。又由于较多的农产品及深加工的位置都较偏远,这虽有利于产品的加工,但偏远问题的确会造成交通运输的极大不便,而多数农产品的加工者不熟悉网络营销,从而在利用网络销售的模式上没有积极性,因此要达到网络营销目的有很大的难度。

3新时期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3.1提高网络意识,更新营销观念

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网络的舆论宣传,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公信度,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还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官方网站,改变消费者传统的购物观念,让其接受网络消费这一购物模式,以此来确保企业网络销售渠道的畅通;企业领导层或决策者应该正视网络营销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大对企业网站运营及网站广告的重视,以发挥企业网站的应有功效。可以说,只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了对网站的高效利用,那么它就可以将网络营销真正地变成推动企业发展的一大利器。

3.2构建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

为了建立完善地网络营销环境,促进相关企业更新现代化营销模式,就需要改善网络营销的环境,其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增强网络基础建设。想要良好的网络运营必须有较好运营环境,所以这方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责令相关管理部门进行配合,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和管理部门维持良好关系,确保推动网销的顺利发展。建立安全的网络营销类法律体系。进行网络营销也需要法律的保护,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因此,法律类的监管部门就应出台相关的保护策略进行配合维护,以促进农业产品深加工及企业的发展[2]。

4结语

通过对我国目前网销模式的分析得出,传统销售会被网销取代,它能够很好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让深加工企业的营销有良好的循环模式。所以企业应该从不足中吸取经验,更新销售模式,为其深加工行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娜,李凯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8):14-16.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3篇

(20__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部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4篇

(一)土地资源优势

内蒙古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其土地肥沃、草原广袤。草原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草原总面积达8800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1.76%。土地资源优势成为我区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良好基础。

(二)突出的原材料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羊绒、羊肉、牛奶和牛肉一直是我区四大特色突出的优势绿色畜产品,从产量上看,内蒙古自治区羊绒产量居世界第一,羊毛、牛奶、牛羊肉的产量经常在全国名列前茅。2010年内蒙古肉类总产量达到249万吨,比上年增长6.4%,在全国排第13位;牛奶905万吨,增长0.2%,在全国居首位;2013年全区绒毛产量达到 11.4万吨,同比增长6.6%;牲畜总头数更是连续9年突破1亿大关。

(三)品牌市场优势

从历史发展看,自1989年国家农业部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绿色产品产业经济在我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经成长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内蒙古是全国首批推出绿色食品工程的省区之一,1990年国家农业部推出实施绿色食品工程以来,内蒙古就率先开展了绿色食品开发与建设工作。2010年,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41家(三年有效),占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2.21%,在全国排第16位,绿色食品的产品数量达到424个,占全国的2.53%,在全国排16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例如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小肥羊、小尾羊、东达蒙古王等一大批蓬勃发展、独具草原特色的部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出一批像“伊利”、“蒙牛”牌系列奶食产品,“草原兴发”牌肉鸡系列产品,“鄂尔多斯”、“东达蒙古王”牌羊绒衫、“蒙古红”牌脱水蔬菜等一批深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的优质名牌产品。

二、加快建设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必要性

据统计,2012年,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全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因此。方兴未艾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朝阳型产业,且内蒙古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发展成为必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时代的需要

随着时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健康环保新观念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安全绿色农畜产品成为消费者的必然选择,是时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农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各个环节的安全保障一直是重中之重。紧把源头关,积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为重要内容,既是自治区“8337”宏观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治区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富民强区目标的需要。

(二)国家和我区生态建设需要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着眼长远发展,找准发展定位,统筹考虑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其中包括加强“两个屏障”的巩固和发展。“两个屏障”即:—是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全面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以草原和森林为主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内蒙古生态的恢复建设;有利于内蒙古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我区虽然资源丰富,开发优势明显,但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造成了严重消耗和浪费。只有改变以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消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以能源低消耗和回收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内蒙古地区宝贵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我区西北部乃至整个内蒙古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进而增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实现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随着农业环保问题日益严峻,低碳农牧业随之兴起。农牧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高碳排放量主要源头之一,低碳经济一定要从基础产业开始抓好,只有今天有成效的低碳农牧业,才有明天的低碳优质生活。内蒙古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大省,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势,理当要为全国发展低碳农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应当积极面对农牧业生产的威胁与挑战,从农牧业特点出发,发展低碳农牧业,推进自治区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概括来看,全区的森林碳汇量高,碳排放量比较大,节能减排潜力也相应较大,可再生能源相当丰富,零排放的空间比较广阔,而且增加碳汇的有利条件较多。因此,内蒙古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可以肯定地说,内蒙古有着特别丰富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因此,低碳农牧业前景广阔,有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可以肯定的是,运行顺利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有效保障。

三、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发展思路与对策

思路一,内蒙古要坚持走产业化、规模化之路。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2.要坚持走规模化经营路子,通过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和布局,发挥绿色和特色优势,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动提高规模效益,培育更多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整体上增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竞争力。

思路二,我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就是依托良好的农牧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更好地保障国家农畜产品供应,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思路三,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就必须要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农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保障农畜产品安全,推动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主要对策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化、无污染化

推进我区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发挥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环境污染轻的比较优势,重点依托区内原材料资源禀赋,以生产加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权威的农牧业标准体系,逐步扭转内蒙古多数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局面,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质量,构建全程监管、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机制。要推广先进的种养模式和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技术,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和绿色有机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安全、无污染的原料。尽快对各项农畜产品标准化体系进行梳理规范,特别是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抓好我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目前,畜牧业正处于传统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型的关键时期,畜禽规模化养殖在蓬勃发展,散养量正在迅速下降,我们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比较优势,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推行以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的养殖模式,组织和引导养殖户实行规范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要抓好畜禽养殖重点村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蒙古应把畜禽养殖重点村建设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严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继续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畜禽养殖专业村、专业乡(镇),不断提高畜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同时,重点抓好畜禽养殖重点村建设。要以工业的理念抓现代畜牧业发展,按照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全面完成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任务。

(四)要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发生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区要增强保护意识,树立保护与发展并重、防重于控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畜牧业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各级政府作为防控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健全防控组织和指挥机制,密切关注周边疫情动态,保障经费投入。超前谋划、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坚决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要抓好动物防疫工作,特别是抓好以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的防疫工作,确保内蒙古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第5篇

一、发展情况

1.农产品加工业规模稳定增长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年总产值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总数约3613家,从业人员77.1万人,实现产值6277.24亿元,同比增长20.9%。截至2012年,全省共有部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家,省重点企业299家;福建省农业厅农牧业龙头企业120家,林业、水产龙头企业85家。2012年,新增80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目前,全省共有福建省名牌农产品277个。

2.农产品出口平稳增长

2012年,福建省进一步推进GAP标准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落实农产品出口促进措施,促进农产品出口持续平稳增长。2012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出口食品5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其中,水海产品、蔬菜等主要品种都呈现量减价增的情况。福建省食品月度出口值与上年相比,增速整体放缓。其中,水海产品出口46.9万吨,减少4.2%;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公斤6.9美元,上涨20.9%;蔬菜出口33.4万吨,减少13.5%;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8美元,上涨2.5%;水果及坚果则是主要商品中唯一出口量增价扬的商品,出口22万吨,增长15.5%;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1美元,上涨9.2%;食用菌出口20.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3%;价值4亿美元,增长57.3%。1~8月,出口茶叶9838吨,比上年同期减少6.1%;价值5170万美元,同比增长16.5%;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公斤5.3美元,同比上涨24.1%。福建省食品出现出口量减价扬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成本增加与出口退税改变抬升了出口价格。

3.闽台合作进一步深化

2012年前三季度,全省批办台资农业项目65个,合同利用台资1.1亿美元,实际到资7200万美元,全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402个,合同利用台资32亿美元,实际到资18.4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规模和成效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已成为闽台农业产业合作的重点。在福建省农业利用台资项目中,农产品加工业占47.7%,种植业占29.9%,养殖业占18.3%,其他占4.1%。漳州市是福建农副食品加工密集区和集中区,主要涉及茶、果、蔬、肉、食用菌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

福建省累计从台湾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栽培、养殖和加工先进实用技术800多项,台湾草虾的育苗技术、鲍鱼工厂化养成技术、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麻竹高产栽培技术、果蔬产期调节技术、食品流态单体速冻和低温真空脱水加工技术等都在台商来闽兴办的企业中广泛应用,并逐步向全省推广。

二、主要成效

1.突出重点,着力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及技术提升项目

2012年,福建省继续对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共扶持16家企业。同时跟踪2011年扶持的20家企业项目执行情况,据初步统计,20家示范企业共新增产值43389万元,上交税收3036万元,创利润4280万元,带动农户32086户,增加农民收入6216万元。总体来看,通过实施示范企业项目,促进了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品牌打造、效益提升等。如福建省惠香粮油食品公司,通过技术示范产业化推广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本地区花生种植基地4万多亩,直接带动农户10000余户;福建来康家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应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型烘干机,实现了24小时生产,日产量达15吨,成品率达93.5%;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增高3.5倍、产能增加7.5倍、产量增加7.5倍、效益增长5倍,同时机械设备闲置率降低70%、能耗降低15%。

2012年,扶持22家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提升,并组织企业、科研单位签约“福建省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实施协议书”,确保项目的正常实施。据初步测算,22个项目工程成功提升,达产后,可实现新增加产值1.5亿元,有效解决4000户农民种养殖农产品的出路问题,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新消化农产品15万多吨,新增2000多个就业岗位。

2.开展调研,谋划农产品加工发展新思路

(1)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调研。针对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和干制等初加工环节存在问题,积极配合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专题调研,重点对占福建省农业产值比重较大的食用菌、水果、蔬菜的产后冷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情况,以及从事这些产品产地初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基本摸清了福建省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开展主食加工业调研。为落实农业部关于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制定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征集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方案,并组织开展全省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调研,形成福建省主食加工业调研报告,并向省财政申请2013年福建省主食加工业提升项目。

(3)开展果蔬精深加工调研。组织有关专家深入果蔬加工企业调研,提出了福建省果蔬深加工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4)开展对外合作项目调研。根据福建省与韩国SK集团合作项目对接方案要求,深入调研,筛选出明溪县淮山深加工,现代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建设,枇杷花、果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食用菌即食罐头深加工,浦城仙芝产业园开发等5个项目提交韩国SK集团考察,SK集团对以上项目表示有意向协商合作。

3.推进茶叶加工清洁化工程

2012年,申请中央补助3000万元扶持福建省150家茶叶初制厂开展清洁化改造;省财政投入3000万元,扶持50家茶叶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推进茶叶精深加工。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调查,福建省共有27家茶叶企业进入了2012年度茶叶行业百强。在10月份举办的2012世界茉莉花茶文化鼓岭论坛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称号,这也是2011年福州市荣获“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之后再获殊荣。目前,福州茉莉花茶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具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个地理标志的茉莉花茶。

4.实施对农产品深加工投资补助

为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福建省政府继续对农产品深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补助,2012年对三明、龙岩、宁德、南平4个山区市69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补助5000万元,包括福建省水产、竹木、粮食、食用菌、畜禽果蔬、粮油及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5.发挥优势,大力开展行业服务

(1)抓成果推广。参与组织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农业厅共征集农业技术需求120项,对接项目成果66项,其中合同项目28项、协议项目28项、意向项目10项;总投资额7.32亿元,有24项投资额超千万元。

(2)抓体系建设。建设福建省农产品加工(茶叶加工)预警服务体系,上报了福建省2011年度和2012年上半年茶叶加工业监测分析情况;跟踪落实各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建设情况,规范产业联盟运作。

(3)抓信息服务。及时更新“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上信息,向“福建农业信息”网报送信息共计1362条,向“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报行业信息并获得了2012年信息报送先进单位称号。

三、面临的形势

1.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多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矛盾更加突显。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出口难度加大,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多,再加人力成本、融资成本以及原材料的涨价造成生产成本经营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盈利能力难度加大,对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2.质量安全要求提高

随着全球食品安全与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营养、健康和产品质量安全更加重视,以及国内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2013年努力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科学跨越发展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考评年。福建省以工业化理念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围绕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主食加工业等重点工作,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科学跨越发展,实现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的中期目标。

1.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

(1)启动福建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可以实现“减损增供、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的多种效果。2012年,农业部已正式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在全国11个省率先实施。2013年,福建省继续争取将福建列入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实施项目省。通过政府适当补助、部门技术指导、农户和农业合作化组织为主建设的方式,普及使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储藏、烘干、保鲜等)技术和设备,普惠广大农民。计划在果蔬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带为重点集中建设,同时考虑示范推广条件和工作基础,合理确定实施区域和建设规模。

(2)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培训。针对福建省农产品存在产后损失率大、初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等问题,配合福建省果蔬烘干、保鲜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计划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培训,以福建省各市、县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为对象,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有关政策宣传和果蔬烘干、保鲜新技术培训,确保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顺利实施。

2.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示范工程

跟踪落实2012年示范企业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继续大力培育在连接农户,增加就业,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增值等方面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成长型、创新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典型示范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3.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

跟踪2012年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围绕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需求,继续筛选企业,通过技术项目对接,应用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消纳更多农产品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企业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产品加工布局优化。

4.推进福建省主食加工业发展

鼓励传统主食生产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支持在建或新建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主食企业;推广、应用传统主食创新成果,尽快形成一批主食加工精品、名品;促进产加销各主体的互动和对接,形成一批主食加工业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研究主食加工相关标准,提出标准框架促进相关产品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的制订;以满足全民健康、食物营养与安全、方便快捷的需要。

5.实施技术创新服务

(1)推动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目前,福建省11家“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已有3家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依托“研发专业分中心”进一步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实现专业化发展、创新应用,努力建设好研发体系“五大平台”,把研发体系建设成集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熟化、示范、推广为一体的转化应用平台。

(2)开展果蔬精深加工创新。以产品精深加工寻求新突破点,主要围绕全省果蔬精深加工,抓好福州市李、梅、橄榄,莆田市龙眼、枇杷,泉州市淮山、龙眼,漳州市香蕉、柚子,三明市蔬菜、莲子,宁德市水蜜桃、葡萄,南平市柑桔,龙岩市柿子、地瓜干等的精深加工。

(3)做好技术对接活动。通过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农博会等推介会、现场会,筛选、推荐、对接一批与福建省农产品加工相适应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针对福建省果蔬精深加工存在问题及需求,按照农业部2013年优势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的要求,举办100多家企业参与的“福建果蔬加工技术对接活动”,以解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并为企业今后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