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为适应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财政部于2013年12月修订并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与2012年12月修订颁布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共同构成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新会计制度增加了更趋同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兼顾了军工科研院所核算体系的特殊性与市场化的需要,有效解决了旧制度在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中存在的脱节问题,但在实际执行中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一、新会计制度对实务的主要影响

(一)完善了会计核算体系。新会计制度规定基建投资应单独核算,并按月进行并账处理。这改变了基建账务长期游离于大账之外的情况,使得军工科研事业挝徽宋窈怂闾逑岛褪乱当ū硖逑档靡酝晟啤A硪环矫妫新会计制度引入了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体系,将财政补助经费的确认、支出和结余单独核算,有效理顺了中央部门预决算报表管理和会计账务的衔接。

(二)强化了国有资产管理。新会计制度强化了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如设立非流动资产基金,将净资产中基金制模式管理的范围从固定资产延伸到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对国有资产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国有资产出售所得的净收益属于国家所有,需上缴国库;处置长期股权投资需通过“待处理资产损溢”科目归集,对应基金减少部分需上缴国库等。

二、新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受专用基金规模限制,导致专用基金出现赤字。新财务制度规定,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自筹资金投资固定资产的唯一来源是“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原则上不允许超出基金规模开展固定资产投资。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较长,“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积累速度缓慢,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单位发展的需要,自筹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投入需求不断加大,导致“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出现赤字,无法满足科研事业单位开展投资业务和拓展研发能力的现实需求。

(二)将负债性质的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划归为净资产,扭曲了真实的负债水平。新制度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分别核算财政资金阶段性结余和项目完工后资金结余。财政补助结转资金在后续年度继续开支使用,结余资金根据情况上交国库。从核算业务的经济性质来看,两科目核算内容应属于负债类,而非净资产。特别是原先计入专项应付款的财政拨入基建资金如今计入财政补助结转,作为净资产列示,会造成事业报表资产负债率大幅波动,不利于真实反映单位的负债水平。

(三)职工福利费的划分界定不清。新会计制度规定用于职工个人福利的支出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科目归集后,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而职工福利基金则用于集体福利支出。旧制度下,职工福利费采取“先提后用”的做法,然而,每年实际支付的福利费用远远达不到计提额,实际上虚增了成本费用。新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趋同,规定职工福利费据实列支,是符合收入成本匹配原则的。但制度未对个人福利与集体福利的界定进行明确,负债类科目和权益类科目的划分规定过于笼统,实务中需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影响会计信息准确性。

(四)事业报表转换企业报表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新制度规定大型设施维护费在收到拨款时直接结转事业结余。在转换为企业报表时,这部分结余不能形成利润,却增加了所有者权益,既不属于经营积累也不属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与企业会计准则相矛盾,造成了报表勾稽关系的混乱。转换为企业报表后,实收资本等于事业基金中资本性国有资本金拨款以及非流动资产基金中国拨部分对应的资产原值。这一规定常导致实收资本、EVA、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不同会计期间大幅波动,尤其是对于基建项目国拨投资较多的基础科研院所,不能真实反映净资产水平,影响报表信息的可比性。

三、政策建议

(一)允许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使用其他来源进行自筹投资或在决算中如实反映“专用基金”赤字的情况。允许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单位比照企业适当提高折旧计提比例,允许对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法,改变现行仅按房屋建筑物与仪器设备对固定资产简单分类的办法,细化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二)对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科目进行重分类,真实反映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的经济性质。

(三)对集体福利与个人福利的划分、职工福利费的列支范畴等实务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出台详细的解释细则,避免会计人员依靠职业判断随意处理,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四)央企下属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具有既从事科研活动又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大量科研院所将逐渐增加经营业务的比重、引入多元化资本渠道。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加快适应军工科研院所发展和改制的趋势,逐步向企业会计准则趋同。

参考文献:

[1]王建刚,张广彦,赵雷.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实务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4(21).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2篇

一、科研单位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

科研单位建立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其合理利用国家资产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促进科研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防止舞弊行为发生,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可强化科研单位内部的管理,使得组织的经营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目前,较多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其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给国家和单位财产带来损失。所以,从提高单位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来看,科研单位尽快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科研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极为迫切,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以科技资产为例,其作为无形资产在目前的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中并没有被引进,这使得较多的科技资产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计量,这样会导致科研单位中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无法在会计核算上面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我国的科研单位正逐渐走向市场化,如果以目前的核算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来看,科研单位很难适应未来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

现行的一些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虽然适用范围包括了事业单位,但是侧重点基本上放在企业方面,几乎没有关于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这使得现在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空子可钻。如科研单位中,用一般的经济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的一些专门的经费管理方法,这样只能规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很难解决单位资金的安全问题。另外,在科研单位中,内部控制也没有与业绩考核很好的挂钩,缺乏约束力。

二、目前建立和完善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区分单位的支出,加强对成本的核算

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经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所以在事业单位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中,应该合理的区分经营支出和事业支出,以保证财务核算的真实性。事业单位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成本的核算,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具体说来:首先,单位应该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一般说来,科研单位实行以科研课题、项目、产品或者部门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其次,要正确划分成本与费用之间的界限;再次,要分清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之间的界限,生产费用与一定的时期相联系,而与生产的产品无关;最后,还要认真分清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生产费用应当记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对于确认期间费用的费用,还必须进一步划分为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逐步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合二为一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的差别在缩小。首先,两者的会计目标逐渐趋于一致。作为科研单位来讲,其接受其他单位的投资,必须满足债权人对事业单位经营情况和利润情况的了解,所以要提供给债权人事业单位的一些偿债能力信息,以及自身发展状况信息等;其次,两者的业务内容趋于一致。事业单位统一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法,科研单位每年都会收到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在搞科研的同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能够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应当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的业务类型对待;再次,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方面两者也具有一致性。所以,将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合并存在着可能性。

(三)制定相关资产的处置制度,保障资产的安全

由于科研单位中科研机构的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国家拨款购置,其主要用途使用作科研实验,所以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也成为一个难点。在实际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实验仪器具有通用性,课题结束后,所用过的实验仪器仍具有使用价值,这样就应该继续使用。另外,在核算体制上执行科研单位的会计制度,一次性进入成本费用,不计提折旧。由于这些原因,所以目前很多科研单位对固定资产没有明细核算体系,“帐有实无、帐无实有”的现象常常存在,资产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应该制定相关的管理方法,明确资产的使用、管理和处置制度,防止资产的流失。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是指研究所为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或课题)所耗费的各种经济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与科研相关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一切支出。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本支出存在着成本不全面、不完整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建立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制度,这不仅有利于研究所确定管理费等费用的合理水平,还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

一、科研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特殊性

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所科研成本不同于企业产品成本,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事业单位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通过科研人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科研成果的特殊“生产”过程,是运用一定的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创造出增加了的知识资本的过程。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在于:获得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性)、劳动的创造性、产品(即成果)的非重复性、产品的非物质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很难对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消耗进行准确的预算和估计,从而导致科研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特殊性也使得研究所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风险性,使其成本不易控制,也不能照搬企业的成本核算控制办法。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成本计量困难

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是搞好科研,同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为科研更快更好的发展服务,但是这样就很难区分科研和实践的成本计量,为成本的核算增加了难度。

(三)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全成本数据取得的间接性

科研事业单位现在执行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度》规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非经营性业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从事科研活动占用的房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入科研成本,所以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出的“科研成本”没有反映科研活动耗费的全部资源,大大小于实际科研成本,也无法从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取得科研全成本数据。

二、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因素限制

从以上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和特殊性上我们可以看出,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其财务制度改革,首要工作是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我们在科学事业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时,也必须考虑全成本核算所受到的因素限制。具体考虑如下:

(一)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不合理限制

由于国家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一些正常支出存在限制,使得本来合理的支出内容在现阶段无法据实列支,导致申报科研经费预算时应包括的内容不能列支,支出预算无法准确制定。

如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部门认为,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不应计入科研项目成本。

可实际情况是国家并没有单独给科研事业单位核拨足够的科研人员经费,而是依据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定额标准核拨经费,这样核拨的经费数额仅支付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及科研事业单位的水电暖等运行维持经费都不足,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项目。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成本的矛盾性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一般是按照研究室的形式存在,同时下设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有很多课题,一般财务核算是按照单个课题成本来进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单一课题的核算形成了鲜明的矛盾,研究小组的活动一般很难确定其研究实验室的使用、仪器设备的占用及水电费用的分摊比例等内容,所以在核算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三)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脱节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科研计划部门,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部门是财务部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由项目组编制的,财务部门并不参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而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这种分工容易造成支出预算内容与科研经费核算科目不一致,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开支与支出预算不符。

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不加制约,财务部门缺乏与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

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往往是在不了解科研活动实际情况下进行的,导致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么过于宽松、监管不力,要么过于呆板、缺少灵活性。

三、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思路的建立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主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学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单位,对开展的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全成本核算。同时,借鉴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加强成本核算的通知》[(93)科发计字0013号]的文件内容,在现实情况下,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

(一)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科研全成本核算,就是利用货币单位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耗费进行的全部计量。

进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

此外,能满足科研项目各方的要求,即从科研项目的资助者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科研项目的出资者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保证资助经费全部用于项目研制支出、提高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益;从科研项目的依托单位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确认科研事业单位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的人力、基础设施、水电暖房等环境设施方面的资源,解决科研业单位这些科研成本没有经费弥补的现状;从课题组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将所有成本要素都列入科研成本,解决了实际发生的从事科研的人力成本等不能合理列入的问题,使得必要的支出都有合理的出处,能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建立全成本核算制度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的总体思路

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更有利于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监控。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科研事业单位,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相关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应引进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全成本核算。这就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坚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费用的承担期限、费用界限、受益对象。将费用支出划分成三大类:人员支出、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采用二级明细核算,特别是对成本费用中一些特殊问题根据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人员工资(含科研人员工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资源使用费(含房屋、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计入项目直接成本。这些费用较难准确计算,可以根据科研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分摊比例计收以上费用,作为科研成本冲减科研事业单位事业经费支出。这对科研单位实行以项目为对象、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的方式起到积极作用,改变以往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状态。

同时,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系统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全成本计算系统,及时提供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预测、分析与评价;二是建立全成本预算系统,发挥成本的预算控制职能;三是建立全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发挥绩效评价的促进功能;四是建立各责任成本目标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成本指标的预警功能。

总之,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对强化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的保障措施

实施科研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需要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全成本核算工作。定期进行科研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努力降低成本。

(一)人员培训

首先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全成本核算理论学习,在提高人员认识的基础上,分部门、科室举办对核算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使其对成本核算的制度及核算方法都了如指掌。

(二)确定核算单元

以个体科研事业单位为一个单元,下设研究室为二级核算部门,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等一切活动的成本开支具有可操作性。

(三)全面资产清查

对各核算单元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包括资产清查、产权登记、价值确认和资产核实等内容。这方面数据的采集有赖于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各核算单位的资产情况。

(四)合理制定内部收费机制

进一步规范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收费机制,进行制度化建设,使得收费机制的内部收费更具制度性和有效性,为科研事业单位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五)信息化管理,确保成本核算数据准确

为保证业务收入与成本核算数据配比的合理性,成本核算数据及操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以计算机管理中心为主导,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实行全成本核算提供准确数据。

总之,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全成本核算,必须建立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明确科研项目成本计量;同时,科研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的管理办法,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完善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样,才可能达到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高科技贡献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2、王标,王颖.深化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的做法[J].东南国防医药,2009(1).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是肩负了科学探究、技术创新等艰巨任务的单位。随着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科研事业单位也逐渐由经费涉及的领域相对集中,以科研项目拨款形式为主的传统经济环境中走出来,逐渐趋向企业化经营形式。以科研事业单位当前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内部管理制度匮乏、信息化水平不高、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那么如何适应全新经济环境下的变化,增强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必须思考的话题。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一、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是营造内部控制环境、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保障。只有具备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相比,科研事业单位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内部控制的意识相对滞后。主要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与企业的经营要求不同,因此很多领导者忽略了内部控制环节,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认为内部控制是可有可无的内容,造成单位内部没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还有一些领导者将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与内部控制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开展部门预算就可以。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自国家的拨款支持,即使成本费用出现失控,也可以由国家继续补充资金,造成严重的重复购置、浪费现象。虽然一些事业单位已经提出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落实的意识不强,再加上制度自身缺乏可操作性,执行力度远远不足,制度考评也最终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因此,由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失控,带来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浪费行为,甚至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财政资金严重流失,不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虽然科研项目以财政拨款为主,但是项目攻关也离不开财务内部控制,如果不能在财务内部控制中渗透风险防范意识,可能造成科研项目的攻关失败,而资金一旦支出完结,就可能引发项目的财政资金风险。因此,如果科研事业单位仍然不重视风险管理,必将对项目完成造成影响。

(四)科研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支持滞后

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但是以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来看,没能实现信息化平台管理,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滞后,执行效率不强;由于单位领导的不重视、相关财务控制人员不主动申请,造成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拖再拖,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

二、以内部控制推动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性的几点建议

结合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科研事业单位开展各种经济事项的主体,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强化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意识,也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基础。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内部人员的思想意识水平,调动主观能动性。例如,单位可经常组织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以及职工等,参与有关内部控制的讲座和培训班,从根本认识内部控制,了解内部控制,意识到内部控制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事业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全员参与意识,从整体保障单位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实现资产保值与增值。

(二)夯实内部会计基础工作

一直以来,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严重影响部门预算的执行。因此,增强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实现开源节流,必须夯实良好的内部会计基础,发挥会计系统的监督与管理作用。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涉及到财政机关对事业单位的集中性教育,

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作为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也要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并支持单位会计人员参加国家培训,及时了解国家颁布的新制度、新法规,增强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另外,会计核算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在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方面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全面落实原始凭证的审批制度,合理规避会计管理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不断规范、完善会计核算的程序,避免在会计核算环节出现失误。

(三)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说,当前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制定制度并不能发挥作用,还应确保制度严格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其监督、控制职能。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体制,对预算执行、结算状况等进行阶段性考评,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起到激励作用。

在新时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强调教条式的控制,而是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单位内部人才,增强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另外,科研事业单位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内外监察与审计,涉及到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再加上科研事业单位逐渐深入到经营、投资、融资等领域,内部控制带来诸多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遵循“适度性”原则,尤其严加控制新涉足的领域,规避风险。

(四)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应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发挥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监督性作用。在财务部门做好常规性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岗位、具体的科研项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手段,通过专项审计、纪律检查或者内部稽核等,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对科研物资的采购环节、经费现金的支付环节等进行严格审核,保障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另外,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除了约束、治理以外,还包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高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谨性,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

(五)构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平台

随着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不断应用,科研事业单位也要构建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更利于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落实财务控制与监管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可以共享财务数据,但是由于受到操作权限的限制,不能随意删除或修改数据,保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只有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具备数据修改的权利。财务部门通过获取相关业务数据信息、资产信息等,及时为领导和上级部门进行汇报,以此作为开展科研项目、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另外,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信息化系统制定了专业的、标准的业务流程,更利于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满足科研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发展需求。

(六)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

首先,科研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以此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筹集、分配及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财务人员应加强与科研人员的沟通与联系,以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性;其次,以当前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状况来看,虽然能够满足主管部门与上级财政部门的基本要求,但是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单位往往无从下手。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细致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增强预算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便于落实预算目标;再次,当内部预算进入执行阶段之后,必须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性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开展定期考评工作,严格把控经费开支状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偏差,采取解决措施。

由上可见,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只有客观分析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掌握其面临的内外复杂环境,结合以往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保障内部控制落实到位,更好地实现科研事业单位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喜峰,徐冯雪.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2(1)

[2]周凤宝,董伟光.针对科

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的分析[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2(2)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文第5篇

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管理的核心问题,由于其属事业单位性质,资金都由国家调配,不涉及企业经营情况,所以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是其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有效的调节科研资金,使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能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单位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实力。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对科研单位的预算及其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地控制与监督。从而实现对科研单位的财务预测。所以,高质量的财务内部控制是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合规的重要保证。此外,在实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建立与完善其内控机制对于完善其管理制度、提高其财务水平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可以规范其财务制度,减少科研经费的不必要支出。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加强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研科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和现状

1.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还不完善

源于我国研科事业单位的性质,长期以来其科研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自己完全不用考虑资金紧缺的问题,科研资金用完再要,导致很多项目的成本费用支出不合理等现象,给国家的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许多科研单位甚至表面上建立了财务内控制度,但缺乏对相关制度的理解和重要性的掌握,再加上管理者控制意识淡薄、缺乏执行力度、考评机制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出财务内控的职能和效果。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例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此规定就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一些财务收支有详细的规定,规定中指出了项目预算中的管理费的比例作了严格的限制外,其它的费用各科目没有固定的比例限定。虽然符合科研业务的特点,但也在执行过程中增加了可操作性。

2.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管理缺乏风险防范体系

科研事业单位虽为国家拨款,也不用考虑投资、融资等行为,但是就整个科研单位系统来讲,还是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执行过程仍然离不开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在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下的内部控制管理显然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某些项目攻关失败,而资金却已经支出,给国家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使国家财政资金风险增大,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则直接影响其财务工作的效果。

3.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内控意识不强

在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中长期存在这样的意识:由于受财政扶持已久,在财务制度方面尤其是内部控制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应有的意识。对于项目的财务预算和考核都是例行公事,没有认真进行过财务的内控制度,严重一些的单位还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不完整现象,影响了上级管理部门对本部门的审计效果,使其不能掌控本单位的财务支出具体情况。这种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人员轻视、全体人员忽视的局面,使得单位内部财务混乱,会计报表失真严重,资金流失严重。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预算管理条件,相信上述情况会慢慢得到改善。

4.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缺乏科学信息化支持

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企业,而在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却缺乏这种科技信息化的支持平台。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长期不受重视,使得财务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也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一些管理层不重视,财务人员则不进言,使得几方面都无意识改善这种局面,使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迟迟不能落实,造成其财务内控管理的混乱局面。

5.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督体系有待加强

现阶段,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就是考核机制不健全。某些单位在制定出内控计划后,由于缺乏考核机制与考核层,使得其内控的执行像是在走形式主义。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内容主要就是科研课题和项目的资金。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与改革,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将是国家财政的零余额经费,国家已开始对此类资金进行严格的限制和使用。所以,科研单位应将有限的经费都用在科研项目上,避免浪费和挪用,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科研课题的支出并不符合要求。

三、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议

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培训,使其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

内控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它涉及部门、人员、财务管理多方面内容,科研事业单位的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应该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的培训,强化领导层的责任制度。尽快领导单位员工建立起科学的内部控制意识。

2.健全相关法规,保障监督体系有效开展

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特别是财务监督的职能是保障其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方面。其各项目的成本费用的原始凭证是载明其经济业务情况的书面合法证明,是明确各方责任的原始依据,因此,想改善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就首先要健全其内部稽核制度。从财务监督上把关: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各级稽核岗位和人员的责任制,执行人员应恪尽执守,凡进入财务核算系统的原始凭证都要由稽核人员审核其真实性并加以标记。其次,要在出现问题后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并查出其为合不符合规定的依据,借以保证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3.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

根据相关财务制度要求,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根据不同任务和岗位特点划分,对每个部门和人员在授予权限的同时明确其相应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可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而且要做到责任与绩效挂钩、坚决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的机构、岗位及其职责的合理配置。坚决杜绝人员交叉任职。

4.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可行的内控制度

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很多,但每个项目落实和研发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必须做到制度具体可行,方案合理科学。要合理估计成本与产出效益之对比,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对那些意义大作用大、影响范围大的关键控制点予以把握,对那些只在小范围内起作用、影响范围小的一般控制点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不需要大费周折,花大成本,更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控制。

5.实施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在企业中有全面预算管理,同样,事业单位为达到良好的财务目标也可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其包括预算计划、预算执行、事后监控及考评等环节。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采用价值与行为的双重管理。近年来,我国的企事业单位对预算的制定和管理效果都不十分理想,但科研事业单位已经出台了很详细的预算条例,各科研单位内部预算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今后,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对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要求也会逐步加强。单位的总体目标需要靠企业计划来完成,而各种管理计划中财务预算占很重要的部分,科研单位必须将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合理的财务预算中才能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

6.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内部制定起重要作用的方面在于其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如果发挥效果,其内控制度必然健康有序,强化会计监督和有效的内部审计是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途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可以对内部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加强信息化手段加以控制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在各行业都得到了应用,全社会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的覆盖,但是计算机使用的管理方面制度却被人们所忽视了,特别是在财务方面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分工设定权限,在工作中常有不加以密码和防止非法操作的越权动作,这样的现象应在科研单位加以杜绝。